浅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形
成一种有张有驰、兴趣盎然的课堂教学氛围,这就需要教师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
念重新认识地理课堂教学,处理好地理课堂的几种关系,掌握良好的课堂调控艺术,在教学
中以协调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为目的,对他们的学习心态做出合理的判断,适时调整课堂的动静、起伏、快慢、收放的变化,以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下面笔者结合十六年的教学实践,就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调控谈一些浅见。
一、初中地理课堂调控应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1.动与静
课堂上死气沉沉的“静”不是我们所主张的,反之毫无约束的热闹也不是我们提倡的“动”。课
堂上的动静结合是以激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认知潜能为目的的,以教师的能动调控为条件
的师生双边活动的高度和谐。这里的动,不仅是学生口动手动,更重要的是脑动。动静结合,有张有弛,在课堂过于寂静时要设法激活,在课堂空前“热闹”时要设法归于平静,这样课堂
才能波澜起伏,学生学得既认真又轻松愉快。
2.收与放
课堂上,教师应具有开放的胸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消除学
生紧张心理。“放”可以指时间,即在一定的时间内把时间完全放给学生。时间一到,教师就
要“收”。“放”还可以指空间,即在活动空间上,教师不加限制,学生可以下位,自由讨论。
时间一到,各就各位。“放”还可以指教师的讲析可以适当延展,驰骋天外,但最后要回归到
教学目标上来。有放有收,有个性有共性,这样驾驭课堂就体现了一种教学艺术。
3.自由与纪律
我们倡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但应让学生明白:只有在遵守了规则和纪律的
前提下,才有可能获得自由。因此,我们应和学生一起制定一些纪律:如打预备铃以后,应
迅速进入教室做好课前准备,左图右书,静候老师上课;课堂上,应仔细倾听同学的发言;
小组讨论时小组成员要相对分工,绝对合作。
二、初中地理课堂调控要讲究策略
1.目标与内容的调控
目标是实行教学的依据,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而,教师在实施调控过程中首先要实行
目标调控。依据教学内容将课堂教学总体目标细化,精心安排授课内容,“吃透两头”,把握
学生学情,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始终保持“和谐共振”,从而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情绪调控
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是影响学生注意力最敏感的因素之一。学生学习情绪的
高低,课堂气氛活跃不活跃,很多时候是与教师的情绪同步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首先要注意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其次,教师在讲解不同的教材内容时,应该表现
出不同的神情。这样,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与教师的喜、怒、忧、乐发生共鸣,达到“未听曲调先有情”的境界。
3.教法调控
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所以课堂教学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而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4.兴趣调控
爱因思坦说过: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大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保护学生的热情与愿望,创设宽松的环境,由扶到放,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5.课堂发言“规定”定向
课堂上,有的学生频繁举手发言,有的学生从不举手发言,久而久之,课堂就变成了少数学生的天下。此时教师要善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指定那些不举手的学生发言。教师还可以把举手发言变成小组讨论,选代表汇报讨论结果,代表要经常更换,不要固定。有的学生发言占用时间过长,影响其他学生的发言。对此,要有时间上的规定,表述要简洁明了。
6.因势利导调控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会出现偏差。教师对学生的偏差不要简单地否定,要搞清学生的思路在哪个地方出了问题,然后加以引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修正自己的偏差。这就是因势利导的艺术。因势利导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善于凭借学生的“势”,“利导”则是朝着有利于教学目标的方向引导。学生的“势”往往是原始理解,是教师教学的起点,没有这个“势”,教师的教学就失去了凭借,就无法对症下药。学生正确的理解可以作为教师向纵深开拓的“势”;学生的错误理解可以作为教师向正确方向引导的“势”。
总之,初中地理教学的课堂调控是一门艺术。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课堂调控对我们中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不断地学习、研究、反思,逐步让课堂调控达到轻松自然、游刃有余的境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