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终极笔记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提纲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尼克松主义尼克松总统制定的收缩美国全球义务,调整国际关系的外交新方针。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苏冷战加剧,第二世界力量增长,尤其是第三世界崛起,美国陷入越南战争,以及国内多种危机进发,尼克松主义应运而生。
其实质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
2、现实威慑战略1969—1980年,美国尼克松、福特、卡特政府奉行的军事战略。
其基本主张是,美国“不放弃领导世界的责任”,但要“以最低的生命和物质代价”来实现军事战略的目标;在保持和威慑的同时,仍以常规力量为“剑”,与苏联进行争夺;适当收缩亚洲兵力,着重加强欧洲战略重点;一旦进行战争,由同盟国打头阵,本国置于二线,必要时以海军、空军力量进行支援。
3、星球大战计划战略防御倡议,亦称星球大战计划,简称SDI。
是美国在1980年代研议的一个军事战略计划,该计划源自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在冷战后期的一次著名演说。
其核心内容是:以各种手段攻击敌方的外太空的洲际战略导弹和外太空航天器,以防止敌对国家对美国及其盟国发动的核打击。
其技术手段包括在外太空和地面部署高能定向的武器或常规打击武器,在敌方战略导弹来袭的各个阶段进行多层次的拦截。
4、中美苏战略三角三角关系是在冷战时期三国实力对比的基础上形成的结构状态,是形成于两级对抗体系中的一种特殊结构形式。
在这一结构中,美苏两国起着主导性作用,而中国作为平衡美苏实力对比的重要一环。
5、《反导条约》全称《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是苏联和美国于1972年签署的一项双边条约。
条约规定:双方保证不研制、试验或部署以海洋、空中、空间为基础的,以及陆基机动反弹道导弹系统及其组成部分。
这两项条约通过禁止双方发展全球性的反导系统,来确保对方的核威慑,用所谓的“核恐怖平衡”来避免核战争。
6、《美苏贸易协定》美苏于1972年签订的协定,美国为了推行“尼克松主义”,实行以退为进的缓和政策。
《协定》把双方间的粮食贸易问题同中东、柏林等政治问题上相联系,这一贸易协定有利于美苏两国政治关系的缓和,也兼顾了双方的社会经济利益。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雅尔塔体系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国建立的国际关系体系。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了战时第二次首脑会议。
会议总共讨论了四个问题:德国问题、波兰问题、联合国问题以及苏联出兵对日作战问题,通过了“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
会议达成的协议和通过的宣言统称为雅尔塔体系。
以美、苏为中心形成的两极对立格局是该体系的特点。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东欧局势剧变,两个德国统一,1991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雅尔塔体系宣告瓦解。
该体系虽表现出了大国强权政治的倾向,但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2.纽伦堡审判(Nuremberg trials)1945年11月20日至1946年10月1日,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首要战争罪犯和犯罪组织进行了审判。
法庭对22人作了宣判。
美国军事法庭在纽伦堡城还进行了后续审判。
纽伦堡审判为以后对破坏和平罪的审判奠定了基础,标志着国际法的重大发展。
3.东京审判(Tokyo trials)又称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
1946年5月3日-1948年11月12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首要战犯进行了审判。
东条英机等七人被判处绞刑。
4.五国和约(1947.2)1947年2月10日在巴黎,盟国对德、日盟国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芬兰签订了五国和约。
条约的主要框架包括领土条款、政治条款、军事条款、赔偿条款。
五国和约是战后初期盟国合作延续的产物。
5.乔治·凯南的遏制理论乔治·凯南(Kennan,George Frost),曾为美国驻苏代办。
1947年7月,他以X署名在美国《外交季刊》上发表了一篇标题为《苏联行为的根源》的文章,提出了“遏制”苏联的理论和政策。
文章分析了苏联行为动机的根源、理论根据、政策目标,提出必须把苏联看成政治上的敌手而不是伙伴,并提出了美国应实施的遏制对策。
王绳祖的国际关系历史笔记,二战前后的.
<第一编近代国际关系(十七世纪中叶—一八七一年)第一章17世纪中叶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第一节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时间:1618年—1648年导火线:哈布斯王室压迫捷克新教徒,剥夺他们的政治权利,激起了捷克人民起义.参战对象:一方以法国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在宗教改革中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实力的德意志诸侯.另一方则以神圣罗马皇帝为首,包括了奥地利,西班牙以及在宗教改革中失去了疆土与削弱了实力的德意志诸侯.矛盾对象:天主教徒与新教徒,捷克人和日耳曼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德意志诸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A内容:a.法国,瑞典和德意志的新教诸侯得到了大片领土.法国取得阿尔萨斯,并肯定了它早先取得的三个主教区---梅斯,土耳其和凡尔登归它所有.瑞典则获得了波罗的海沿岸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并且取得了军费赔偿.b.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各诸侯有独立的外交权,从政治上分裂了帝国.c.瑞士和荷兰的独立获得缔约国的承认.d.卡尔文教派可享受与路德教派同样的权利;在帝国法庭中,天主教和新教的法官各占的人数相等.B 和会与和约为近代国际法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a.会议本身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b.和约承认了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独立的主权,承认了荷兰,瑞士为独立国,在实践上肯定了格老秀斯所提出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是国际关系中应该遵守的准则;c.约文规定,缔约国不得破坏和约的条款,创立了对违约国家可施与集体制裁的案例;d.和约承认,新旧两教享有同等的权利,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下的世界主权论,使国际法脱离神权的束缚;e.和约缔结后,各国逐渐建立了常驻使节,这有利于增进各国之间的邦交.成就说明,国际关系和国际法二者互相为用,互相促进的.第二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的经济实力,海上实力都得到了加强.当时制定和执行英国对外政策的代表人物是代表大资产阶级和上层新贵族利益的克伦威尔,因而探讨这个时期的国际关系,有必要阐述克伦威尔的对外政策1.克伦威尔的对外政策a..海洋政策是建立世界贸易霸权b.陆上政策是组成英国为首的新教同盟 2.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7)a.1650年制定航海条约:规定非经英国政府允许,外国商人不得与英属殖民地通商.b.1651年宣布,在欧洲以外地方的商品,必须用英国船只运入;欧洲的货物须用英国商船,或者原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入英国港口和英属殖民地;运入英国的鱼类须为英国渔船所捕,只有英国船只才能运鱼出口.c.迫使荷兰于1654年6月缔结了威斯敏斯特和约,压制荷兰承认《航海条例》3.利用法西矛盾,干预欧陆政治1655年,英国利用海盗之助,以海军进攻牙买加,挑起了与西班牙的战争;1656年,英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牙买加;1657年,英法签定了贸易协定与同盟条约,共同反对西班牙,一方面加深了法西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英国在对西战争中增添了一个强有力的盟国做帮手;1658年,丢恩斯战役,法国取得对西班牙的决定性胜利.第三节法国扩张与西欧列国的反法斗争1.比利牛斯和约:法西1659年缔结,是三十年战争之后的又一次胜利.因此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与比利牛斯和约的缔结,为法国争霸欧洲奠定了基础.2.路易十四对“天然疆界”的追求:a.“天然疆界”:亨利四世提出的扩疆拓土的政策,即“宏伟的规划”;路易十四则具体化为“天然疆界”政策,企图把法国的边疆扩展到比利牛斯山,阿尔卑斯山,地中海,大西洋,北海以及莱茵河等处的天然疆界.为此他发动了多次战争.b.(a)1665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死亡,路易十四要求继承西属尼德兰,战争由此而起.1667年,战争开始.1668年,迫使西班牙媾和,缔结了亚琛和约.(b)1672年—1678年对荷兰战争.于1678年签定奈梅根和约.第二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第一节围绕美国独立战争的国际斗争1.法美同盟(1)法援美的两个阶段:1775—1776暗地进行;1778年2月6日法美缔结同盟条约和商约以后,法国公开援美反英(2)法西密约,西加入的理由(两点)(3)法美同盟的意义:a.提高美军士气,打击英军力量,产生了明显的效果b.双方缔结的同盟是站在平等的基础上的,表明了一个尚未完全独立的国家能够同一个老牌的强国平起平坐,实行独立自主,这就大大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法美同盟对美国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固然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国际条约的历史上创立了强国与弱国平等缔结条约的犯例.2.俄国宣布武装中立1)俄国叶卡德琳娜没有接受美国乔治函请助战的要求在外交政策上的反映是:a.俄国力图提高它在欧洲的国际地位,当然嫉视英国殖民势力在美洲的进一步发展.b.法普奥是它在欧洲发展的阻力,俄国需要联合英国来对抗他们,因此,又不愿与英国结怨太深.(2)1780年,俄国借口英国海军在大西洋上破坏中立国的贸易,引起许多国家公愤,先后联合荷兰,丹麦,瑞典,普鲁士,奥地利,葡萄牙,两西西里等国,宣布武装中立,宣布中立国家有以武力保护本国船只的权利,并确定了战时禁制品,封锁等概念.武装中立宣言成了国际法中海洋法的一个基础.武装中立是俄过的一个大转变.(3)俄国宣布武装中立,实质上在外交和军事两方面,都是有力地打击了英国,无形地支援了美法西.3.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与巴黎和约(1)巴黎和约签定于1783年(2)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a.欧洲的“启蒙运动”思潮对十三个殖民地人民起了思想发动的作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验,是十三个殖民地人民发动武装斗争的借鉴.b.美国《独立宣言》是十三个殖民地以政治纲领宣布“主权在民”的原则,对组织和动员革命力量其了重大作用,因此《独立宣言》的发表坚定了殖民地人民为独立和自由而战的斗志.c.欧洲各国人民和进步力量的支援,显示了独立战争的正义性,加强了独立战争的威力.d.在外交方面,美国大陆会议较好地利用了欧洲国家间的矛盾,挫败了英国殖民者的气焰,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3)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a.由于美国的独立,英国失去了最大最重要的殖民地,对不列颠帝国是一个严重的打击.b.法国在这场战争中,支付了庞大的军费,国库濒于空虚,加速了法国君主专制统治的崩溃.c.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显示了人民革命的力量,大大鼓舞了法国人民反封建的斗志,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对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发生了重大的影响.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1.欧洲国家对法国革命的干涉与法国革命的胜利(1)两个反对法国革命的集团:一个是英普两国.一个是波旁王朝的西班牙,两西西里王国以及与法国王后有家族关系的奥地利.(2)1792年2月7日普奥缔结反法同盟,瓦米尔战役为战争的转折点.(3)1793年第一次反法同盟由英国首相庇特策动—1794年开始瓦解第一次反法同盟—1794年7月27日,热月九日政变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2.俄普奥第二次瓜分波兰(1)1793年三国第二次瓜分波兰,其中俄普是主角(2)瓜分的结果:俄国得到乌克兰与立陶宛的一部分,包括基辅,沃伦,和维林等地.普鲁士的到但泽,托伦与波兹南.法国对外侵略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1.法国热月逆流时期及督政府时期的国际关系:(1)法奥签定《坎波—佛米尔和约》,标志着第一次反法同盟的完全解体.2.第二次反法联盟:1799年三月,第二次反法联盟缔结—1799年十一月,雾月十八日政变—1801年2月9日,法奥缔结《吕内维尔和约》,奥地利被迫退出联盟,意味着第二次反法联盟的崩溃.3.俄普奥第三次瓜分波兰:1795年俄国女皇背着普与奥缔结了第三次瓜分波兰的密约;结果是:a.普得到华沙b.俄过得到立陶宛,库尔良吉亚,以及直到涅曼河,布格河为止的地区.c.奥地利取得卢布林,克拉科夫以及它所属的两州.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1.亚眠和约:英法于1802年3月17日签订—1803年,英法关系公开破裂,和约成为废纸—1804年,在英俄策动下,出现第三次反法联盟—1805年12月2日,奥斯特利茨战役,迫使奥皇法奥签订《普雷斯堡和约》,标志着第三次反法联盟的失败2.莱茵联盟的建立:(1)莱茵联盟是德意志西部和南部十六个小邦以和法国缔结攻守同盟为基础,于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仑的保护下组成的联合.(2)它建立的意义:拿破仑有保护者的身份,成为这个联盟的领导者,加强了法国对德意志诸小邦的政治统治;联盟各国修筑战略道路,承担补充兵员的义务,是分担了拿破仑发动对外战争的重荷;联盟各国为法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为法国资产阶级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销售市场与工业原料的供应条件.3.提尔西特和约:(1)1806年,由英国策动的与俄瑞典组织第四次反法联盟—1807年7月7日,法俄《提尔西特和约》签字,标志着第四次反法联盟的崩溃,也是拿破仑登峰造极的时代.(2)拿破仑与亚历山大在涅曼河上会晤时,双方所做的承诺,给欧洲国际关系留下纷争的因子:a.和约过分压抑了一些反法联盟的国家,激起这些国家的反感;b.俄普加入大陆封锁体系,招致国内的不满;c.法国把波美拉尼亚归还瑞典,借此操纵瑞典的政治;d.拿破仑将土耳其属地摩尔达维亚,瓦拉儿允许俄国占领,隐藏着俄土日后的新争端.总之,由于和约存在着这种引起许多纷争的因素,不仅和约不能持久,法俄结盟也是不巩固的.4.大陆封锁政策1)是拿破仑在对英斗争中,企图摧毁英国势力所采取的一个政策.(2)a.1805年1月21日,颁布《柏林敕令》,宣布封锁不列颠的岛屿,对英国的贸易与联系都被禁止了.b.针对于此,1807年1月和10月,颁布了两道枢密院命令,禁止中立国家与敌视英国的国家进行海上贸易,并迫使中立国家的船只驶进英国港口,以便检查货物发往地和交纳关税c.拿破仑又于1807年11月—12月间,签署了《米兰敕令》,把所有受英国支配的船只,都与英国的船只同等看待,都要拿捕;而且封锁扩展到所有在英国出产的货物,不问这些货物所有者是谁.d.1810年10月18日的《枫丹白露敕令》,完成了大陆封锁政策的立法措施.(3)政策的执行,是俄法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4)1809年,第五次反法联盟—1809年7月,瓦格拉姆决战,奥地利失败,至此粉碎了第五次反法联盟.5.1812—1814英美战争:起因a.由于英国拿捕美国船只与海员,认为美国商船与欧陆国家进行交易,不利于英国对拿破仑大陆封锁政策的反封锁.b.由于美国对外政策的扩张与掠夺性,美国要强夺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加拿大.6.拿破仑帝国的崩溃:(1)1812年6月24日,入侵俄国—1813年2月28日,第六次反法联盟建立—1813年10月中旬,来比锡战役,法败—1814年拿破仑退位,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3月,他逃出厄尔巴,重握政权—1815年,英俄普奥组织第七次反法联盟,在滑铁卢大败拿破仑(2)第七次反法联盟的结果:法国丧失了欧洲大陆第一号强国的地位,英国进一步扩大了它的海权强国优势,俄普奥在国际关系中,都上升为支配国际政治的重要国家.7.两次巴黎和约第三章维也纳反动体系和东方问题第一节维也纳会议会议的召开:A.时间(1814年九月-1815年六月)B.参加者:俄英普奥,其中尤以梅特涅和亚历山大是最为反动的主谋者.B.会议的实质:名义上是恢复拿破仑战争所破坏的和平,重建欧洲的政治均势,实际上是战胜国之间重新划分四强在欧洲和殖民地的领土,复辟旧王朝,镇压民主运动,扑灭革命火焰,扼杀民族斗争,而不顾及各民族的民族独立愿望和民族地域界限.第二节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1.神圣同盟的组成与四国同盟条约:A.神圣同盟的组成:沙皇亚历三大一世要求欧地利皇帝佛朗茨一世,普鲁士国王菲特烈.威廉三世于1815年9月26日在巴黎共同发表宣言,并邀请各国参加.宣言有序言和正文三条.序言指出,三国君主根据基督教教义结成真正的,牢不可破的友谊关系.正文第一条表示三国君主无论何时都要互相援助,以维护宗教,和平与正义;第二条敦促他们的人们实行基督教原则;第三条要求公开承认这些神圣原则的各国参加神圣同盟.宣言没有规定有效期限,也不受任何约束,具有宗教意味,故称“神圣同盟”B.四国同盟的缔结是为了进一步采取措施对付法国,根据英国的建议,成立了四国同盟.规定:a.维护第二次《巴黎和约》;b.任何一方遭到法国攻击,缔约国各出兵六万人加以援助;c.缔约国定期举行会议,以维护欧洲和平.所谓“维持欧洲和平”即保持维也纳会议所建立的欧洲均势,而“定期举行会议”则为以后的一系列国际会议和“欧洲协调”奠定了基础.梅特涅就是利用这两者来保持欧洲的均势,这是他一生中运用均势外交最顺利,最得意的时候.2.亚琛会议:1815年,会议主要是解决法国赔款和同盟国签订了《亚琛条约》,并签订五国议定书,承认“法国由于合法君主和宪政权力的恢复而与其他的国家联袂并.”3.特洛波-莱巴赫会议:A.背景:19世纪20年代,新的革命浪潮和民族独立运动在欧洲重新高涨.B.为了扼杀革命运动,梅特涅根据四国同盟的规定,于1820年10月和俄奥普三国签署《特洛波议定书》,其中规定:a.凡因革命而更替政府的国家一概被排斥于“欧洲协调之外”;b.如改变现状而危及“欧洲协调”的其它成员国时,缔约国负有责任使破坏现状的国家回到“欧洲协调”的怀抱,必要时不惜使用武力.B.莱巴赫会议召开于1821年4.维罗纳会议:1822年10月中旬在维罗纳召开,策谋反革命武装干涉西班牙.维罗纳会议时亚?会议之后的第三次国际会议,也是“梅特涅体系”所由体现的定期举行会议的最后一次会议.5.三十年代神圣同盟的活动:A.1830年7月27日,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推翻波旁复辟王朝,查理十世逃往英国,予正统主义原则和神圣同盟系以致命打击.当时,梅特涅正同俄国副首相涅赛尔罗德在卡尔斯巴德.为了对付革命,他们两人于8月进行了磋商,把内容记录在一张小纸条上-故称“卡尔斯巴德小纸条”B.1830年8月25日比利时开始反抗荷兰起义,并于11月10日宣布起义..荷兰吁请大国维护维也纳会议德解决方案,东方三个君主国本想干涉.可是,俄国摄于波兰起义,奥普摄于德意志各邦和意大利起义,均自顾不暇,而英法又支持比利时的独立.C.1830年10月起义打击俄国占领军.1831年被镇压了下去.起义虽然失败,但沉重打击了沙俄,并使神圣同盟无法干涉法国和比利时的革命.D.尽管四国同盟曾支持奥地利镇压了那不勒斯和庇蒙特的革命,但意大利争取民族独立和统一的运动并为停止.法国七月革命的捷报又激起勒莫德纳和帕尔马人民1831年2月反抗奥地利哈布斯堡宗室德统治.但由于梅特涅德武装干涉,失败了.E.1831年底,教皇领德人民又起来反对新教皇格雷戈里十六的暴政.次年一月和三月奥地利和法国相继出兵武装干涉,起义终于被镇压了.F.1830年九月,梅特涅伙同普鲁士镇压了不伦瑞克,萨克森,与黑森-卡塞尔几个德意志邦国.第三节神圣同盟干涉拉美各国的企图和门罗宣言1.(1)拉美各国的独立运动:A.1791年,杜桑.芦维杜尔领导海地人民起义,起义于1801年宣布独立,1804正式成为独立国家.B.墨西哥于1821年2月24日宣布,1823年7月1日中美联省共和国正式成立,以后又分为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五个共和国.C.玻利瓦尔领导的起义,最终成立了委内瑞拉第三共和国;1822年,委内瑞拉,新格拉纳达和厄瓜多尔联合起来,成立大哥伦比亚共和国.至此,南美北部和安第斯山一带地区就全部解放拉.D.1816年,何塞.圣马丁领导了拉普拉塔的独立运动.从1814年起,他就是阿根廷革命军的统帅.为了确保阿根廷的独立成果,他认为必须读取秘鲁,而解放秘鲁又必须先解放智利,然后再由海路北上进攻秘鲁:a.1817年,他率领五千二百人越过险峻的安第斯山,于同年宣布智利独立;b.1821年,秘鲁宣布独立;c.1825年,玻利瓦尔共和国成立.至此,西属美洲殖民地全部解放;d.1889年,巴西推翻君主专制,废除黑人奴隶制,建立巴西联邦共和国.(2)意义:18世纪末到19世纪20年代拉美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运动,经过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的奋斗,终于摆脱了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赢得了独立.拉美各国的独立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是不彻底的,没有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一切障碍,开辟广阔前景.门罗宣言:1.内容:A.今后任何欧洲列强不得把美洲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作为将来殖民的对象;B.欧洲的政治制度与美洲的政治制度本质上不同,欧洲列强把它们的政治制度扩展到西半球的任何企图都将危及到美国的和平与安全;美国不干涉任何欧洲列强的现存殖民地和保护国,将来也不干涉;C.对于那些已经宣布独立,并且已经得到美国承认的美洲国家,任何欧洲列强进行的任何干涉,美国只能认为是对和众国不友好态度的表现.2.评价:A.当时在防止拉美新独立的国家遭受欧洲反动的神圣同盟国家宰割的威胁,以及阻止英国在拉美扩充政治经济实力,建立殖民地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具有进步意义 B.对美国来说,门罗主义在运用时就日益演变为侵略性,并充当美国对外扩张的工具了.东方问题1.东方问题:东方问题肇始于18世纪末,逐渐成为整个19世纪欧洲外交的一个主题,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远因.“东方问题”这个政治术语是1822年10月在神圣同盟召开的维罗纳会议上讨论希腊问题时才使用的.恩格斯认为,所谓“东方问题”就是“对土耳其怎么办?”的问题,并指出奥斯曼帝国是由“三个完全不同部分组成:非洲的藩属王国(埃及和突尼斯),亚洲土耳其和欧洲土耳其.”巴尔干半岛(欧洲土耳其)是列强争夺的目标,也是东方问题的核心.2.希腊起义发生在1821年—1827年,它暴露俄奥英法之间的重重矛盾,又使神圣同盟趋于瓦解.3.俄土战争与亚得里亚那堡和约:1828年俄对土宣战,1829年在占领亚得里亚那堡,进逼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尼古拉一世害怕引起国际干涉,决定和谈并签订了《亚得里亚那堡和约》4.第一次土埃战争:1831年11月—1833年《屈塔希亚条约》5.安吉阿尔-斯凯莱西条约:1833年《屈塔希亚条约》后,俄土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亚洲方面的安吉阿尔-斯凯莱西宫缔结了互相防守同盟条约,规定两国承担义务就有关双方安全的一切问题进行协商,如遇第三国侵犯,彼此提供同样的军事援助.沙皇根据苏丹的请求有义务提供路海军援助,条约有效期为8年.还附有一项秘密条款,即土耳其可以不给俄国提供同样的均势援助,而代之以封锁达达尼尔海峡,不许任何外国军舰通过,俄国军舰可以自由出入博斯普鲁斯海峡.6.第二次土埃战争:原因是1838年英法强迫土耳其缔结了外国产品进口值百抽三的商约.但是法国产品无法同英国对抗.为了达到以法制英的目的,穆罕默德.阿里拒绝在埃及执行这项条款.英埃关系紧张起来.英国一方面企图削弱法国在埃及的势力,一方面又想阻止安吉阿尔-斯凯莱西条约1840年延期有效,俄土继续结盟.因此,英国巧妙地利用土埃矛盾,怂恿土耳其苏丹复仇,向埃及挑衅.而穆罕有默德.阿里也要求对埃及世袭权.1839年土耳其苏丹派兵度过幼发拉底河进攻叙利亚,第二次土埃战争爆发.7.伦敦协定和海峡公约:1.1840年以英俄奥普为一方,以土耳其为一方缔结了关于集体援助土耳其苏丹,对付埃及帕夏的《伦敦协定》.条约规定,列强同意保护奥斯曼帝国的完整和独立;一旦帕夏进攻土耳其,如苏丹提出要求,则列强保护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搭尼尔海峡以及君士坦丁堡.条约所附有的单独议定书还规定,这种措施“完全不违反奥斯曼帝国永远禁止外国军舰驶入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的古老规则”,埃及帕夏承认土耳其苏丹的最高统治权.《伦敦条约》是帕麦斯顿同东方三个君主国背着法国秘密谈判和签订的.2.在解决黑海海峡问题上英需要联合法国以反对沙俄.1841年英俄奥普法与土耳其又在伦敦签订了《海峡公约》.公约规定,土耳其在平时禁止一切外国军舰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从此俄土订立的《安吉阿尔-斯凯莱西条约》归于无效,俄国丧失了自己军舰通过黑海两海峡的权力.质言之,黑海两海峡已处于欧洲列强集体监督之下,而由俄土双边协定扩大为多变协定了.第四章1848年欧洲革命到普法战争时期的欧美国际关系1848-1849年欧洲革命时期的国际关系1.1848-1849年欧洲革命A.原因:是欧洲各国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们的任务在各国国内是继续反对封建制度及其残余,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在国际上则要摧毁反动的“1815年维也纳体系”B.过程:a.意大利西西里首先爆发起义,成为欧洲革命的信号.b.法国二月革命,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彪炳史册的六月起义,马克思曾经指出“这是现代社会中两大对立阶级间的第一次伟大战争.这是为保存或消灭资产阶级制度而进行的战斗.”六月起义的失败不仅是法国革命的转折点,也是欧洲革命的转折点,从此资产阶级与贵族地主或妥协或勾结,各国反动派弹冠相庆,气焰更加嚣张了.c.德意志革命受法国二月革命影响,全境掀起革命狂澜,梅特涅逃奔荷兰.d.紧接着维也纳起义,匈牙利布达佩斯也爆发了起义.C.欧洲革命失败的原因:国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背叛与反动势力的勾结.列宁指出,当时“当时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革命性已在消亡(在欧洲)而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尚未成熟”.2.神圣同盟的瓦解:时间在欧洲革命之后.3.沙皇俄国是欧洲宪兵:1830—1850年沙俄充当欧洲宪兵.1830年残酷镇压波兰起义;1848年欧洲革命期间,沙俄在波兰囤集了42万大军,以防波兰人民起义;1849年俄军又帮助欧地利对匈牙利革命进行了武装干涉.沙俄的武装干涉决定了欧洲革命的失败.列宁也指出:沙皇政府是整个文明世界的反动势力的主要堡垒.克里米亚战争与巴黎和约1.沙皇俄国扩张野心:欧洲革命失败后,东方问题又出现了.尼古拉一世企图利用对外战争来巩固封建农奴制度.他觊觎的目标就是奥斯曼帝国.然而他暴露出来的企图瓜分奥斯曼帝国遗产的野心,不仅为英国所反对,而且为法国和奥地利所不容.2.圣地保护权问题:法皇拿破仑三世和沙皇尼古拉一世在“圣地”的保护权问题上发生了冲突.所谓圣地保护权问题是指耶稣的坟墓所在地耶路撒冷和耶稣诞生地伯利恒教堂内所享有一切豁免和特权.世纪上圣地问题对于俄法双方均不重要,但却成了欧洲列强争霸中近东的借口.资产阶级史学家总以为圣地问题是克里米亚战争的根本原因之一,实质上克里米亚战争最主要原因乃是沙俄与英法之间在近东的争霸,尤其是夺取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峡控制权的斗争.3.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5):A.克里米亚战争最后便形成了以俄国为一方和以英法土撒丁为另一方之间的战争,历史上又称东方战争.战争充分暴露了俄国沙皇专制和农奴制度的腐朽无能.与尼古拉一世的主观愿望相反,克里米亚战争不但没有达到瓜分土耳其,争霸黑海两海峡,对内挽救农奴制危机的目的,反而加快了国内革命形势的高涨.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正意味着沙皇专制制度和俄国农奴制度的崩溃.B.影响:a.引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b.在国外,沙俄的欧洲宪兵的作用削弱,国际地位开始衰落,它的侵略矛头转向高加索和亚洲;c.英法对欧洲的影响则增强了.法国对1814年的耻辱已经报仇雪恨,并同英一起在土耳其树立了优势,欧洲宪兵的角色部分落到了法兰西第二帝国的肩上.英国在19世纪50-60年代垄断了世界工业和海上霸权.沙俄的衰落,黑海的中立化和土耳其的依附地位—所以这些都有利于英在近东,印度和远东的侵略扩张.d.至于土耳其,简直不像一个战胜国,它的领土被盟军占领,疲惫不堪,正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和政治瓦解的过程.4.巴黎和约:于1856年开幕,会议上通过了英法俄普土奥和撒丁所签署的《海上国际法原则宣言》,附于《巴黎和约》:a.禁止私夺船只;b.中立国有权和交战国自由贸易,中立国船只上的敌方货物,除违禁品外,不受侵犯;c.敌国船只载运的中立国货物,除违禁品外,不得捕获;d.封锁必须是有效的,即只有在被封锁的港口实际被海军所封闭的情况下才承认封锁.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国际斗争:1.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A.背景:a.北部工商业。
北大国际关系史考研-《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下)》(方连庆,北大版)两本书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考研辅导班-《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下)》《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下)》(方连庆,北大版)两本书第一编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1945—1949)第一章盟国在处理战败国问题上的矛盾和斗争一.美苏在东欧问题上的不同二.西方与苏联的裂痕三.德国赔款问题与德国问题的产生:柏林事件的发生第二章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及其对西欧的控制一.美国的独一无二地位二.西欧战后的羸弱三.马歇尔计划的产生四.北约的产生与西欧联合的初步浮现第三章苏联成为世界大国及其同东欧和南斯拉夫的关系一.苏联的大国实力二.苏联与东欧国家的关系三.情报局事件与苏南关系的破产四.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第四章亚洲各国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胜利第五章美国对华政策的破产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二.新中国成立对亚洲和世界格局的影响三.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第二编五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50—1959)第六章美国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及其在亚洲的侵略扩张活动一.敌视中国政策的体现二.美国支持印度支那地区战争三.美台防御条约四.多米诺骨牌理论第七章西欧联合趋势的发展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一.舒曼计划与煤钢共同体二.罗马条约与共同体的成立三.联合的欧洲与法德和解四.联合欧洲的意义第八章苏联对外政策的新变化一.斯大林死后的苏联变化二.赫鲁晓夫推动对美缓和三.三和路线的提出第九章亚非会议和亚非国家反帝斗争的高涨万隆会议与亚非民族革命第三编六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60—1969)第十章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美苏争霸的成因与国际政治机理第十一章西欧、日本对外政策的调整实力增强后的欧日更加自主,仍依附于美国第十二章苏联恶化中苏关系和加强对东欧的控制一.中苏关系恶化的成因二.波匈事件三.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四.勃列日涅夫主义第十三章第三世界的兴起第四编七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70—1979)第十四章美苏在缓和中的争夺一,美苏缓和的成因二、美苏缓和的意义和影响三、美苏缓和中的持续斗争第十五章西欧联合趋势的加强和日本的“多边自主外交”第十六章第三世界联合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新局面第十七章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篇章中美和解与建交高潮第五编八十年代的国际关系(1980—1989)第十八章美苏争夺的新态势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一.卡特主义与里根主义二.美苏在第三世界的争夺三.多极化的发展与美国冷战结束后的外交第十九章第三世界争取和平与发展的斗争几个国家集团第二十章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和变化一.中苏关系正常化二.中日关系的发展新祥旭提供三.中美关系的波折四.中欧关系的良好发展五.中俄关系的推进冷战后的国际关系(1990—2000)第二十一章转换中的世界格局多极化与美国的独大第二十二章第三世界的动荡与发展中东和非洲的动乱,拉美的失去的十年第二十三章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对外关系《大外交》第十四讲苏德协议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二、条约的影响与评价第十五讲美国重回战场美国为什么参与二战第十六讲三种和平途径二战后的欧洲如何实现和平第十七讲冷战开始:冷战为什么会发生第十八讲遏制政策的成功与苦痛:对其评价第十九讲遏制政策的困境:朝鲜战争第二十讲与共产党人的谈判:阿斐纳,丘吉尔与艾森豪威尔对三位历史人物的介绍与评价第二十一讲避开遏制政策:苏伊士运河危机第二次中东战争与美苏关系第二十二讲匈牙利事件:欧洲的剧变苏联控制的减弱第二十三章赫鲁晓夫的最后通牒:柏林危机两次危机大的背景与解决第二十四章西方联盟的概念:麦克米伦、戴高乐、艾森豪威尔与肯尼迪第二十五章越南:陷入泥淖,杜鲁门与艾森豪威尔第二十六章越南:走向绝望,肯尼迪与约翰逊第二十七章越南:解脱,尼克松第二十八章地缘政治的外交政策:尼克松的三角外交第二十九章国际紧张关系的缓和与不满缓和者第三十章冷战的结束:里根与戈尔巴乔夫第三十一章关于界新秩序的重新思考新祥旭提供在此段时间的学习中,任务较重;需要不断记忆长时间的国际关系相关事实;并作出相关评价。
考研笔记-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脉络,复习思路,考研重点
第九讲两大阵营的形成与激烈对抗二战结束后,由于战略目标以及其他方面的对立,美苏在战时的同盟基础迅速发生了动摇,杜鲁门政府的对苏遏制战略逐步形成。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苏冷战的正式爆发。
同一时期中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获得迅速发展,它们在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取得可喜的成就。
在共同的斗争中亚非国家加强了团结合作,成功的召开了万隆会议,它预示着不结盟运动的出现和第三世界的兴起。
1美苏矛盾迅速发展背景:(1)二战结束后,美苏共同威胁的迅速削弱,战时形成的政治同盟动摇;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使得两国所追求的战略目标严重冲突;两国存在着难以调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矛盾。
(2)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等实力空前强大,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为其推行世界霸权政策提供了物质基础;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相对衰弱,国内垄断资产阶级等推动杜鲁门政府推行扩张政策;(3)欧洲传统强国,英法德等普遍衰落,苏联实力虽受到战争严重损害,但其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成为战后欧亚大陆的政治军事超级大国。
苏联为保障国家安全极力谋求扩展势力范围,狭隘民主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愈加显露。
矛盾迅速发展:特点:(1)从空间上看,主要集中在苏联周围地区,主要是由当时苏联所拥有的有限实力和目标所决定的:波兰等东欧国家政府组成问题,苏联支持的政党掌握政权,引起美国的不满;德国问题,苏联和西方国家在德国分别实行不同的政策,加剧了美苏在德国问题上的对抗;远东问题:日本,美国单独占领日本;近东问题:希腊、土耳其等。
以上表明:美苏战时的同盟关系迅速为一种对抗性的关系所取代。
杜鲁门主义的形成:(1)杜鲁门继任美国总统后,美国政府对苏联的政策发生明显的变化:原因:杜鲁门政府认为,很难通过一些政治上的让步和经济援助,将苏联纳入其战略轨道美苏难以实现合作;美国掌握原子弹技术,拥有强大的威慑力;二战即将结束,美苏战时合作基础动摇。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终极笔记
说明:以下笔记分为八个部分,本笔记适合于专业课的最后一轮复习。
今后我还将整理并公布一些笔记,专业课试题和相关资料,希望大家继续关注。
目录:一楼第一部分战后初期格局的确立二楼第二部分美国三楼第三部分苏联四楼第四部分西欧五楼第五部分日本六楼第六部分中国七楼第七部分第三世界国家八楼第八部分新时代的国际关系第一部分战后初期格局的确立1. 伦敦第一届外长会议的争执焦点2. 巴黎第二届外长会议的妥协3. 盟国对德政策的分歧(如何建设新德国?)----- 美苏对德政策首次公开破裂(对德赔偿问题的不同)―――“捕鸟猎犬行动”,即货币改革―――准备成立西德政府―――第一次柏林危机4. 美国对日的独占(体现在四个方面)5. 战后日本的民主改革6. 美国对日政策的改变及原因第二部分美国(1945 -1995 )一.美国全球霸权的确立(1945 -1949 )1. 乔治凯南的遏制理论2. 杜鲁门主义及其实质3. 英国的三环外交和《英法同盟互助条约》及其意义4. 马歇尔计划及其意义5. 《布鲁塞尔条约》及其意义6. 北约的建立及其意义7. 《里约热内卢条约》的分歧、主要内容及其意义8. 美洲国家组织建立的意义9. “第四点计划”的实施(“国际开发法案”)及其意义二.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及在亚洲的侵略(1950 -1959 )1. 朝鲜战争的胜利的伟大意义2. 《旧金山对日和约》3. 《日美安全条约》4. 《日台和约》5. 《日美共同防御援助协定》三.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1960 -1969 )1. U -2 飞机事件―――四国首脑会议流产―――对赫鲁晓夫的影响2. 肯尼迪的“和平战略”(美国原先遏制战略的基础及“和平战略”实施的可能性)的内容3. 美苏维也纳首脑会晤(无果而终)4. 第二次柏林危机――― 柏林墙的建立及意义5. 美国对古巴的敌视政策(四点)及原因影响6. 古巴导弹危机的结果及意义7. 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的主要内容及意义8. 第三次中东战争(六五战争、六天战争)的意义9. 葛拉斯堡罗会谈四.美苏在缓和中争夺(1970 -1979 )1. 尼克松主义提出的背景内容措施及意义2. 《关于柏林冋题的四方协定》的内容及意义东方条约的签定(执行新东方政策”及其意义3. 美苏首脑会谈4. 美苏关于限制进攻性武器谈判(SALT)的两个阶段及其意义5. 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讨论的主题主要内容及其意义6. 中欧裁军会议的分歧及其原因五.美苏争夺的新态势及世界的多极化发展(1980 -1989 )1. 卡特主义及措施2. 里根的新遏制政策的出台背景主要内容及实质3. “星球大战”计划出台背景内容及原因和相应措施4. 美苏首脑会谈及其意义5. 里根主义的背景内容实质及同杜鲁门主义的共同之处6. 美苏中程导弹协议的签署的分歧主要内容及意义7. 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及背景和举措意义六.转化中的世界格局(1990 -1995 )1. 美苏签定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SALT的继续和发展)原因主要内容及意义2. 布什的“世界新秩序”及为什么不可能实现3. 冷战的影响及结束4. 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的成立及其原因5. 美俄首脑会晤6. 北约东扩―――和平伙伴关系第三部分苏联(1945 -1991 )一.苏联成为世界大国及同东欧的关系(1945-1949 )1. 苏联成为两极之一的原因及表现2. 战后初期的苏联对外政策的依据及举措和总评3. 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的不同方式4. 东欧国家政权巩固的措施5. 经互会的成立原因及意义6. 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建立的背景任务意义7. 苏南关系破裂的原因及影响二.对外政策出现新变化(1950 -1959 )1. 斯大林逝世后的苏联外交:A、对奥和约的缔结(意义)B、日内瓦四国首脑会议的召开C、同日本恢复外交关系D 、美苏戴维营会谈2. 华沙条约组织建立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3. 苏联与东欧国家的新情况:苏南关系的改善------ 波兹南事件(原因)------- 匈牙利事件(原因)------- 苏南关系再度破裂三.苏联加强对东欧的控制(1960-1969)1. 布“拉格之春”的原因“行动纲领”的主要内容及苏联的对策2. 勃列日涅夫主义的主要内容及表现四.苏联的缓和政策(1970 -1979)1. 缓和战略得以推行的条件内容及实质采取的举措及意义2. 苏联在缓和”下的对外扩张:A、在南亚的渗透(表现)B、对非洲事务的干涉C、支持越南反华和侵略柬埔寨D、占领阿富汗五.苏联走向没落及世界的多极化(1980 -1991 )1. 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和具体实施2.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苏联的历史地位3. 独联体成立的原因及展开的合作第四部分西欧(1945 -1995 )一.战后初期的西欧( 1 945 - 1 949 )见第二部分(一)中的3-6 条.西欧联合趋势的出现及发展(1950-1959)1. 西欧联合的设想及相关理论、代表人物―――联合的障碍: 对德政策―――舒曼计划及意义―――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2. 重新武装西德―――普利文计划―――一般性条约(德国条约/ 波恩条约)标志德国主权的恢复―――欧洲防务集团条约未被法国批准各方谈判、妥协伦敦-巴黎协定"及意义3. 《罗马条约》签定及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4. 实施关税同盟和共同农业政策的四个特点5. 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的措施及意义6. 戴高乐施政时的国际背景及戴高乐的外交政策三.西欧力量的增长和外交政策的调整(1960 -1969 )1. 欧洲经济共同体在60年代的主要成就:A、关税同盟实施的意义B、伏歇方案”及空椅子”事件发生的根源及解决2. 英国发起建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及急于加入欧共体的原因3. 法国对美国霸权的挑战:A、拒绝美国的多边核力量计划” B签定《法德合作条约》C、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D、中法建交4. 西德政策的转变:从哈尔斯坦主义到新东方政策及其背景四.西欧联合趋势的加强(1970-1979)1. 欧共体的扩大与发展的成就及政治合作的成绩2. 欧共体对外政策的协调:A、用一个声音说话”B大西洋关系宣言的内容及意义C、对苏联的缓和政策的应对 ----- D、西欧对第三世界政策的改变(原因)五.多极化的发展和东欧巨变(1980-1989)1. 欧共体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A、对《罗马条约》的修改B、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的表现C、尤里卡”计划的背景内容意义D、西欧防务联合的进展2. 东欧巨变的原因及对西欧的影响3. 德洛尔计划”的提出六.新时代的欧洲( 1990 -1995 )1. 美国“新大西洋主义”提出的背景及目标及《欧共体-美国关系宣言》的签定2. 德国的统一标志雅尔塔格局终结及其步骤3. 欧安会会议及《新欧洲巴黎宪章》标志冷战结束:美、苏、欧的各自计划《新》的内容欧安会首脑会议总评4. 《欧洲联盟条约》产生的背景及两个具体条约5. “欧洲经济区”设想的产生、成立、内容、意义6. 南斯拉夫解体的原因及波黑冲突第五部分日本( 1945 -1995 )一.战后初期的日本(1945 - 1949 )见第一部分4〜5条二日本追随美国的政策(1950 - 1959 )见第二部分(二)的2〜5条三.日本对外政策的调整( 1960-1969 )1. 美国对日本经济复兴的政策2. 日本经济起飞的特点3. 美日矛盾的发展4 .岸信介的外交三原则5. 美日改约的原因及日本的要求内容和新约的特点意义6. 日本人民反对美日改约的斗争四.日本的“多边自主外交”( 1970 - 1979 )1. 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2. 美日的“平等伙伴关系”的提出3. “多边自主外交”的开展(田中角荣)4. 三木武夫的“等距离外交5. 福田赳夫的“全方位和平外交6. 日本对东盟的新认识7. “福田主义”的提出及意义五.日本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1980 -1989 )1. 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的内容及背景2. 中曾根的“战后政治总决算”与综合安保的结合及采取的措施意义3. 大平正芳时代的日本环太平洋经济合作的设想及提出的依据4. 铃木时代的“铃木主义”5. 中曾根的“太平洋合作四原则”6. 环太平洋合作的意义及问题7. 日本追求政治大国的背景及表现出的特点8. 中曾根时代的外交总特征六.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外交实践(1990 -1995 )1. 《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合作法》的通过2. 美日贸易摩擦激化的原因3. 日俄关于北方领土问题的斗争及日俄关系的发展4. 冷战后日本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5. 宫泽喜一提出日本对亚洲的四原则(宫泽主义-福田主义)6. 日本亚洲外交的难点第六部分中国(1945 -1995 )一.中美关系1. 中国革命胜利的影响2.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及“一边倒”的外交三大政策3. 对帝国主义特权的肃清政策4.1971 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5•中美三个公报:《上海公报》(1972 )、《中美建交公报》(1978 )和《八一七公报》(1982)6. 中美关系中存在的困难与障碍7. 中美矛盾二.中苏(俄)关系1.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内容及意义2 .苏联“三和路线”与中国的分歧3. 戈尔巴乔夫访华及《中苏联合公报》签定意义4. 中国同中亚地区国家关系的四点原则三.中国同其他西方国家的关系1. 中日恢复邦交的过程:中国对日恢复邦交的基本政策中日恢复邦交的障碍2. 《中日联合声明》及意义3.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及其意义4. 中日关系四原则: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长期稳定、相互信赖5. 中日关系的摩擦6.1989 年后中国与西欧关系的改善与发展四.中国与第三世界的关系1. 中国与部分邻国边界问题解决的意义2. 中国与阿拉伯、非洲国家的相互关系五原则3. 中国同非洲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四原则4. 中国同拉美国家的八点相同与六点合作的有利条件5. 中国同东盟国家发展关系的四原则6. 中国的亚太合作原则和措施7. 中国的亚太合作三项目标第七部分第三世界国家(1945 -1995 )一.亚非地区1. 亚非会议的目的成果十项原则及意义2.50 年代中期以后的国际关系变化及不结盟国家五项标准和1961 年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形成3. “ 7国7集团”的出现及一系列经济合作集团的兴起4. 朝鲜半岛的新局势5. 中亚、外高加索地区在苏联解体后的热点问题6. 非洲统一组织建立的背景和主要工作7. 南部非洲反对种族主义斗争的进展8. 西南非洲问题得以解决的原因9. 南非民主进程的三个阶段10. 非洲的动荡及其原因二.中东地区1. 以色列复国的历史及以色列国的建立2. 第一次中东战争及其结果3. 关于苏伊士运河的争夺和第二次中东战争及结果4. 美国针对中东的“艾森豪威尔主义”5. 第三次中东战争见第二部分(三)的第八条6. 第四次中东战争(十月战争)7. 两伊战争的原因8. 第五次中东战争三.拉美地区及其他第三世界的问题1. 美国对多米尼加革命的干涉及针对拉美的“约翰逊主义”2. 拉美国家反对海洋霸权的斗争3. 拉美国家70 年代争取经济独立的表现4. 拉美80 年代帐务危机的原因及“失去的十年”的教训5. 里根政府的中美洲政策6. 冷战后美国干预下的拉美民主化重大事件7. 拉美经济一体化的四大组织8. 南北关系不平等的表现9. 关于联合国改革的主要意见及困难10. 联合国进入新时期开展的工作及困难第八部分新时代的国际关系(1991 至今)一. 冷战后各国关于建立国际关系新秩序的建议:1.美国:布什提出的“国际新秩序”2. 西欧:西欧国家的“国际秩序三原则”3. 日本:日本的“国际秩序建立的三项基础”4. 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议5. 第三世界国家: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设想及为实现其设想而做的努力二. 冷战后的国际关系新特点: 1.多极化2.经济因素3. 相互依存和合作4. 缓和。
国际关系史·笔记整理
《国际关系史》(近代卷)笔记一. 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1.起因:神圣罗马帝国与德意志诸侯意欲削弱对方力量,借新教与天主教之争而发起战争2. 导火线:斐迪南二世任波西米亚国王,遭民众反对。
布拉格议会中的新教徒代表将国家派来的官员抛出窗外(史称“抛出窗外事件”),次日发动布拉格起义。
3. 过程:(1)波西米亚—巴拉丁阶段(1618~1624年)波西米亚和巴拉丁联军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作战。
斐迪南二世联合天主教联盟和西班牙击败联军,波西米亚成为奥地利的一个省,西班牙占领巴拉丁。
(2)丹麦战争阶段(1625~1629年)英国、荷兰、丹麦为了打击斐迪南二世结成同盟,由丹麦派兵德意志北部,被皇帝击败。
斐迪南二世控制北部德意志。
皇帝颁布归还教产敕令,规定新教诸侯将1552年之前夺取的土地归还天主教诸侯。
(3)瑞典战争阶段(1630~1635年)瑞典为在波罗的海争霸,入侵德意志北部,取得法国和德意志新教诸侯支持。
战争初期,瑞典作战顺利,占领了德意志北部和中部一些地区以及慕尼黑。
但在吕岑战役中,瑞典国王古斯塔夫斯二世阵亡,瑞典军队逐步退至波罗的海沿岸。
斐迪南二世与勃兰登堡和萨克森缔结《布拉格和约》,同意不在该地区实施《教产归还敕令》。
斐迪南二世再次获胜。
(4)法国—瑞典阶段(1635~1648年)法国与瑞典、荷兰结盟对斐迪南二世宣战,斐迪南二世得到西班牙、巴伐利亚、勃兰登堡和萨克森的支持。
法国在战争初期战绩一般,但瑞典占领了北部和中部德意志。
1637年,斐迪南二世去世,其子费迪南三世即位,在军事上败给瑞典。
西班牙因国内反西班牙革命以及对法作战的失利,丧失了在欧洲的军事优势。
费迪南三世被迫求和。
4. 结果: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瑞典占有西波美拉尼亚和部分东波美拉尼亚、维斯马以及不莱梅和维尔登,控制奥得河、易北河以及威悉河口(2)法国获得阿尔萨斯(3)重申教随国定原则(4)承认德意志各邦诸侯享有内政外交自主权(5)确认瑞士退出神圣罗马帝国。
2022高考历史核心考点:二战后的世界知识点总结归纳
2022高考历史核心考点:二战后的世界知识点总结归纳(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料,如英语资料、语文资料、数学资料、物理资料、化学资料、生物资料、地理资料、历史资料、政治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learning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English materials, language materials, mathematics materials, physical materials, chemical materials, biological materials, geographic materials, historical materials, politic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method!2022高考历史核心考点:二战后的世界知识点总结归纳--> 说明:二战后的历史总的说来是在二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下的历史。
国关史笔记
目录战后国际关系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战后初期至50年代的重要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 4 布雷顿森林体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乔治.凯南遏制理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富尔顿演说(铁幕演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鲁门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英国“三环外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一次柏林危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二次柏林危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多瑙河会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英法同盟互助条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布鲁塞尔条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里约热内卢条约:(亦称《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 __________ 8第四点计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经济互助委员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一次中东战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二次中东战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旧金山对日和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日美安全保障条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日台和平条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欧洲防务集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罗马条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波兹南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艾森豪威尔主义(填补力量真空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哈尔斯坦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二,六十年代的重要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U-2飞机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多边核力量计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肯尼迪的和平战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勃列日涅夫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尼克松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加勒比海危机:(古巴导弹危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布拉格之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新东方政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不结盟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三次中东战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三,七、八十年代的重要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四次中东战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东方条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三边委员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日本的“多边自主外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卡特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里根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中导条约:(双零点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超越遏制战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新大西洋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四,九十年代至今的重要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新欧洲巴黎宪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欧洲联盟条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宫泽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合作法案(PKO法案):_______________ 20单边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先发制人战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欧盟一体化历史进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战后国际关系史一,战后初期至50年代的重要事件布雷顿森林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一种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战后国际关系史 复习资料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缓和时期的东西方关系一、缓和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70年代,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东西方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缓和代替了“冷战”。
缓和时期东西方关系的基本特点是:政治气氛比较和缓,东西方各国领导人特别是美苏首脑频繁接触,达成许多协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经济关系普遍得到发展,贸易往来有了很大增长,签订了各种长期贸易协定和科技合作协定,出现了许多新的经济合作形式;军事方面举行了一系列军备控制谈判,美苏之间达成了限制战略核武器协定。
缓和局面之所以出现,首先是由于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和美苏实力对比的变化。
侵越战争的失败使美国遭到伤筋动骨的削弱。
尽管美国在越南战争中耗资3000多亿美元,伤亡几十万官兵,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一切武器,但得到的结果却是侵越战争从失败走向更大的失败。
这从根本上削弱了美国来一维持侵略战争的基础。
从1967年起美国全国的反战运动风起云涌,此起彼伏,连美国统治阶层也不能不承认侵越战争的失败。
由于巨额军费开支,美国的经济日趋恶化,财政赤字扶摇直上,通货膨胀日趋严重,国际收支逆差越来越大,美国国际金融霸主的地位也被彻底动摇。
相反,苏联则利用美国深陷越南战争之机,加紧发展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
经济上,美苏两国的差距大大缩短。
军事上,古巴导弹危机后苏联全力发展军事实力,全面扩展军备,实力增长很快。
60年代末70年代初,苏联的军事实力已赶上(在某些领域甚至超过)了美国。
苏联还利用美国陷入越战之机加紧在世界各地渗透,美苏战略态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是东西方缓和的基础。
其次,西欧、日本崛起,它们已不再是美国俯首帖耳的小伙伴,而成为美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戴高乐首先向“美国治下的和平”发起了挑战。
联邦德国也提出了“新东方政策”。
西欧在许多问题上为维护自身利益而不愿屈从美国,它们或批评美国的越南和中东政策,或微波美国意愿与苏联、东欧打交道。
日本则在经济上同美国发生激烈的摩擦。
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知识点
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知识点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国际关系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
本文将分步骤思考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知识点。
一、战后全球局势重塑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全球的地缘政治格局。
盟军在战后占领了德国和日本,将这两个国家转变为民主国家,并追究了许多战争罪犯的责任。
战后,联合国成立,取代了战时的国际同盟,并成为促进国际和平与合作的重要组织。
二、冷战的展开二战后期,苏联与盟军之间的紧张关系不断升级,最终导致了冷战的爆发。
苏联试图通过扩张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军事力量来对抗西方国家。
冷战期间,东西方之间出现了明显的意识形态对立。
尽管没有直接军事冲突,但冷战期间发生了一系列代理战争和核竞赛。
三、战后经济重建战后,世界各国开始着手进行经济重建。
马歇尔计划成为了战后欧洲重建的重要推动力量,旨在通过资金援助帮助战争破坏严重的国家进行经济复苏。
这一计划对欧洲的经济复苏起到了关键作用,并为战后国际关系奠定了基础。
四、联合国的角色联合国成立后,成为了国际事务处理的重要平台。
安全理事会是联合国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在联合国的领导下,许多国际组织和协议得以成立,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
联合国的成立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战后,为了避免再次爆发战争,欧洲国家开始探索一体化的道路。
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标志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始。
随后,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联盟相继成立,为欧洲国家之间的合作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框架。
欧盟的形成对欧洲国家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全球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六、冷战结束与全球化的兴起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最终结束。
这使得许多国家摆脱了意识形态对立,并开始寻求更加开放和合作的国际关系。
全球化的进程催生了跨国企业的兴起,促进了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增加。
全球化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强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性。
七、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战后,许多新兴经济体开始崛起,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
战后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第一部分)体系格局I. 1945-1949:从二战结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形成雅尔塔体制的形成:三次会议和签署的文件形成了雅尔塔体制。
1、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美、苏、英三国首脑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会议,讨论了三国配合作战、全面打垮法西斯国家和战后安排问题。
2、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日至11日,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南端的雅尔塔举行的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三巨头会议,对处理战后重大问题,划分势力范围,安排战后世界秩序都作出了重要决策(会议一是讨论了彻底打败德国法西斯的计划,商定了共同作战部署,并确定德国受降以后,美、苏、英、法四国共同占领;二是讨论了对波兰的边界划分原则,波兰新政府的产生、联合国机构组成等具体问题;三是美苏做成牺牲中国主权的秘密交易)。
会议签署了《雅尔塔协定》。
(此乃雅尔塔体制形成的最重要环节)3、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17至8月2日,在柏林波茨坦召开了战时最后一次三国首脑会议,确定了对德管制的政治经济原则,决定解除德国的全部武装,彻底摧毁纳粹主义,重建德国的民主制度。
会议经过争论和妥协,重新划定波兰边界。
此外,还讨论了对战败国意大利和追随德国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和芬兰的政策问题。
会议最后发表了《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签署了《苏美英三国柏林(波茨坦)会议协定书》。
此次会议基本确定了欧洲的新格局。
雅尔塔体制的影响和意义:1、第一次由两种不同制度的国家形成势均力敌的局面,这是人类历史的重大发展和进步。
但是它将欧洲一分为二,德国分成两个国家,亚洲的朝鲜变为北、南两个国家,形成了东西方对抗的初步形态。
两个不同制度国家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斗争也直接影响了战后国际形势发展,造成两国四十多年的对立和对抗;2、采取军事占领方式来划分势力范围,使许多小国和弱国的主权和利益受到了直接侵占和损害;3、其积极方面是对德国法西斯纳粹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的参与势力铲除较为彻底,保证了欧亚更好的和平发展条件;4、其建立过程中成立了联合国,在维护战后国际正常秩序和促进世界的进步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上册)笔记(第三世界联合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新局面)【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第三世界联合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新局面一、东南亚国家的反霸斗争1.印支人民抗美救国斗争的胜利(1)美国入侵印度支那三国尼克松政府上台后,美国的全球战略态势转向收缩。
为强化自己在与越南三方举行的巴黎和谈的地位,尼克松政府悍然决定扩大侵略战争,企图以战促和。
①1970年3月18日,美国策动柬埔寨的朗诺—施里玛达集团发动政变,建立亲美政权。
4月,美国又出动10万美军和大批南越军队侵入柬埔寨,以完全控制柬埔寨,切断南越解放军的后勤供应。
②1971年2月,在美国的支持下,南越军队入侵老挝南部,正式将战火燃遍印度支那三国。
(2)印支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和世界各国的声援及支持美国的入侵立即激起了柬埔寨和老挝人民的抵抗。
①1970年3月23日,西哈努克亲王在北京成立柬埔寨民族统一阵线,号召柬埔寨人民起来推翻受美国操纵的朗诺政权。
②同年4月下旬,印支三国四方举行印度支那人民最高会议。
会议通过的联合声明表示三国将加强团结,相互支持,共同开展反侵略斗争。
③5月,柬埔寨民族统一阵线在北京召开了柬埔寨人民全国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以西哈努克亲王为首的民族团结政府。
④1970年5月20日,毛泽东主席发表了《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著名声明,表示中国人民“坚决支持印度支那三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反对美帝及其走狗的革命斗争”。
尼克松政府扩大印支战争的决定在美国国内也遭到了强烈反对。
美国参议员库珀和丘奇联名对援外法提出了修正案,要求在1970年6月30日之前把所有美国军队撤出柬埔寨。
(3)美国军事上的失利尼克松政府的战争升级不仅使自己在政治和外交上陷入孤立,在军事上亦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①老挝解放军与南越解放军协同作战,给予入侵的西贡伪军沉重打击,迫使其撤出老挝南部。
老挝解放军乘胜进军,解放了近4/5的国土。
②在柬埔寨,由柬共领导的民族解放武装力量逐渐控制了柬2/3的领土。
③在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领导的爱国武装力量于1972年3月发动攻势,击溃了南越方面的北部防线,一度解放距西贡仅60公里的重要省会城市。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高分必背】高一历史记诵笔记(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七单元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时空坐标】【思维导图】【基础知识】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1.背景(1)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2)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矛盾激化。
①德国开始寻求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英德矛盾逐渐激化。
②法国与德国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
③德国与俄国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
④奥匈帝国与俄国的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使这里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3)20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
①目的: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
(4)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及夫人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
2.爆发: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性质: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战线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建立:战争结束后,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
(2)内容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②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③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④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⑤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⑥成立国际联盟。
2.国际联盟(1)性质: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2)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3)原则:“全体一致”的原则。
(4)实质:英法为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战后国际关系史笔记_方连庆
战后国际关系史纵向时间脉络(2009-06-10 12:47:01)转载标签:战后国际关系史方连庆四川大学考研笔记一、盟国在处理战败国问题上的矛盾和斗争1. 对五国和约的缔结背景: 二战后,如何处理战败国和缔结对战败国和约,是关系到巩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重大问题. 经过三次外长会议和巴黎和会,与会各国终于缔结对五国和约.意义: 五国合约的缔结是美苏英法等大国之间既斗争又妥协的产物,反映了二战后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 其积极意义在于以条约形势结束了欧洲大部分地区法律上的战争状态, 确立了该地区的国际新秩序; 挫败了英美等西方国家企图孤立苏联,重新控制五国的阴谋;巩固了反法西斯的胜利成果,;对意大利等国的非法西斯化起了重要作用. 但有些条款侵犯了战败国的领土主权,为日后的民族矛盾和领土纠纷埋下祸根.多瑙河会议: 二战后,英法企图恢复对多瑙河航行的支配地位,而美国则想在国际化名义下取代英法控制多瑙河. 1948年多瑙河会议召开并通过<多瑙河航行制度公约>. 新的多瑙河公约是历史上关于多瑙河航行制度的第一个公证的公约,打破了西方大国长期控制的局面,维护了沿岸国家的主权和利益,也照顾到其他使用国的利益.2. 在处置德国问题上的斗争二战后,苏联同英美之间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的不同,在处置德国问题上发生尖锐分歧. 双方都希望按照自己的模式和意图来建立德国. 双方斗争之焦点在对德赔偿问题上,同时英美扶植双占区,进行货币改革同苏联进行对抗.最终触发第一次柏林危机. 柏林封锁期间,出现分裂,成为德国分裂之先导.3. 美国对日的单独占领背景: 战后美国对日政策的基本目标就是要日本从属美国, 使其受美国控制并为其称霸世界政策服务. 美国在战后初期对日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 <美国战后初期对日政策>是纲领性文件.意义: 反封建,反法西斯军国主义,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解放发展生产力,促进战后经济恢复和重建,客观上促进日本社会进步.转变: 1947年以后,国际形势巨变. 美国出于称霸全球战略的需要提出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对苏进行遏制. 其远东战略重点转移, 以罗亚尔演说为转折点,标志美国对日政策由多方限制,打击改为积极扶植和帮助,从而构成占领后期对日政策. 表明美国开始把日本纳入其远东战略轨道.二、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及其对西欧的控制1. 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冷战政策2. 战后美国企图通过建立国际性组织,实现其领导下的战后世界政治经济秩序。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关系考研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终极笔记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第十一讲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根据新的力量对比建立了旨在调整彼此关系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但这一体系从建立之初便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矛盾:苏维埃俄国因意识形态上的原因被排除在外;美国在国内孤立主义的喧嚣声中退出凡尔赛会议的在种种安排;对德国的惩罚深埋下强烈的复仇心理;已经觉醒的亚非拉人民开始不断冲击西方列强的殖民体系。
所有这一切都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面临种种危机。
1.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如何建立世界新秩序成为列强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通过巴黎和会(Paris Peace Conference)与华盛顿会议(Washington Conference)建立起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无力解决德国问题与裁军(disarmament)问题,加上美国退出凡尔赛体系,使得该体系从一开始便充满了矛盾与不稳定。
1919年1月18日,27个战胜国的代表云集法国巴黎,召开关于结束战争、安排世界新秩序的和平会议。
由于美国及亚洲国家的出席,使这次会议超出了欧洲范围,成为历史上第一次具有世界规模的缔结和约的会议。
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乔治·克里孟梭(George Clemenceau)这“三巨头”决定着一切重大问题。
列强之间矛盾重重,充满了怀疑和猜忌,德国的疆界和战争赔款问题,殖民地委任统治问题,阜姆问题和中国山东问题成为巴黎和会上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
三个多月的争吵使参加和会的诸国感到疲惫不堪,它们均感到再拖下去会弊多利少。
此时欧洲革命的不断发展更迫使它们达成协议,以空出手来镇压革命。
1919年6月28日,德国代表不得不在协约国强加给它的苛刻的《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简称《凡尔赛和约》(the Treaty of Versailles)上签字。
这一和约与此后战胜国陆续与奥匈、保加利亚、土耳其等签订的条约一起构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条约体系,是协约国建立战后秩序的基石。
育明教育 战后国际关系史考研笔记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育 明 教 育
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两极格局下的世界战后初斯的国际关系记忆顺口溜
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两极格局下的世界战后初斯的国际关系记忆顺口溜大国筹建联合国,反法西斯得教训。
2、实质标榜民主与和平,势力范围两家分。
国际关系新格局,大国强权为特征。
二、雅尔塔体系的实施1、联合国建立列国聚会旧金山,筹划建国②作结论。
总部设在纽约城,宗旨安全与和平。
国际合作为友好,协调行动求平等。
机构大会③安理会,“大国一致”好制衡。
2、处置德日四三④意降有协定,战后对意不处分。
①处理德国分区占德苏美英⑤,柏林分为四部分。
审判纳粹纽伦堡,欧洲法庭⑥较公正。
彻底根除法西斯,德国民主后振兴。
②处理日本美国单独占日本,远东法庭⑦不公正。
保留日本天皇制,首要战犯不严惩。
军国主义后抬头,参拜神社频频兴。
三、两极格局的形成(1946-1955)1、原因战后美苏势强盛,两分天下有矛盾。
意识形态双对立,国家利益为核心。
战时同盟成对手,双方对峙举措新。
3、冷战内容战后各国厌战争,非战对抗冷战兴。
①“铁幕”演说英国首相丘吉尔,赴美演说受欢迎。
(1946.3)反苏****说“铁幕”,冷战政策有理论。
②杜鲁门主义战后苏土有矛盾,希共夺权将取胜。
美国总统杜鲁门,援助希土****兴。
③马歇尔计划援欧计划马歇尔,控制西欧局渐稳。
遏制共运成阵营,欧美经济俱兴盛。
④北约成立控制西欧又驻军,拉拢英法集团兴。
针对苏联建北约,****反苏目标明。
4、苏联迎战措施欧美反苏浪潮涌,苏联对抗略说明。
①争夺朝鲜朝鲜半岛初划分⑧,美苏控制两国兴。
民主朝鲜都平壤,大韩民国都汉城。
②争夺德国战后德国被占领,大国争夺亦裂分。
联邦德国美扶植,民主德国都波恩。
德国分裂新标志,柏林修墙⑨为见证。
③争夺中国美侵朝鲜兴战争,保护台湾派海军。
中苏结盟签条约,阵营扩大利人民。
④华约成立苏东七国作决定,军事集团要建成。
对付北约建华约⑩,两极格局终形成。
[注释]①固定:1944年夏,美国布雷顿森林会议,规定35美元稳定等价于1盎司黄金,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基本固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以下笔记分为八个部分,本笔记适合于专业课的最后一轮复习。
今后我还将整理并公布一些笔记,专业课试题和相关资料,希望大家继续关注。
目录:一楼第一部分战后初期格局的确立二楼第二部分美国三楼第三部分苏联四楼第四部分西欧五楼第五部分日本六楼第六部分中国七楼第七部分第三世界国家八楼第八部分新时代的国际关系第一部分战后初期格局的确立1.伦敦第一届外长会议的争执焦点2.巴黎第二届外长会议的妥协3.盟国对德政策的分歧(如何建设新德国?)―――美苏对德政策首次公开破裂(对德赔偿问题的不同)―――“捕鸟猎犬行动”,即货币改革―――准备成立西德政府―――第一次柏林危机4.美国对日的独占(体现在四个方面)5.战后日本的民主改革6.美国对日政策的改变及原因第二部分美国(1945-1995)一.美国全球霸权的确立(1945-1949)1.乔治·凯南的遏制理论2.杜鲁门主义及其实质3.英国的三环外交和《英法同盟互助条约》及其意义4.马歇尔计划及其意义5.《布鲁塞尔条约》及其意义6.北约的建立及其意义7.《里约热内卢条约》的分歧、主要内容及其意义8.美洲国家组织建立的意义9.“第四点计划”的实施(“国际开发法案”)及其意义二.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及在亚洲的侵略(1950-1959)1.朝鲜战争的胜利的伟大意义2.《旧金山对日和约》3.《日美安全条约》4.《日台和约》5.《日美共同防御援助协定》三.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1960-1969)1.U-2飞机事件―――四国首脑会议流产―――对赫鲁晓夫的影响2.肯尼迪的“和平战略”(美国原先遏制战略的基础及“和平战略”实施的可能性)的内容3.美苏维也纳首脑会晤(无果而终)4.第二次柏林危机―――柏林墙的建立及意义5.美国对古巴的敌视政策(四点)及原因影响6.古巴导弹危机的结果及意义7.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的主要内容及意义8.第三次中东战争(六·五战争、六天战争)的意义9.葛拉斯堡罗会谈四.美苏在缓和中争夺(1970-1979)1.尼克松主义提出的背景内容措施及意义2.《关于柏林问题的四方协定》的内容及意义―――东方条约的签定(执行“新东方政策”)及其意义3.美苏首脑会谈4.美苏关于限制进攻性武器谈判(SALT)的两个阶段及其意义5.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讨论的主题主要内容及其意义6.中欧裁军会议的分歧及其原因五.美苏争夺的新态势及世界的多极化发展(1980-1989)1.卡特主义及措施2.里根的新遏制政策的出台背景主要内容及实质3.“星球大战”计划出台背景内容及原因和相应措施4.美苏首脑会谈及其意义5.里根主义的背景内容实质及同杜鲁门主义的共同之处6.美苏中程导弹协议的签署的分歧主要内容及意义7.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及背景和举措意义六.转化中的世界格局(1990-1995)1.美苏签定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SALT的继续和发展)原因主要内容及意义2.布什的“世界新秩序”及为什么不可能实现3.冷战的影响及结束4.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的成立及其原因5.美俄首脑会晤6.北约东扩―――和平伙伴关系第三部分苏联(1945-1991)一.苏联成为世界大国及同东欧的关系(1945-1949)1.苏联成为两极之一的原因及表现2.战后初期的苏联对外政策的依据及举措和总评3.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的不同方式4.东欧国家政权巩固的措施5.经互会的成立原因及意义6.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建立的背景任务意义7.苏南关系破裂的原因及影响二.对外政策出现新变化(1950-1959)1.斯大林逝世后的苏联外交:A、对奥和约的缔结(意义)B、日内瓦四国首脑会议的召开C、同日本恢复外交关系D、美苏戴维营会谈2.华沙条约组织建立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3.苏联与东欧国家的新情况:苏南关系的改善―――波兹南事件(原因)―――匈牙利事件(原因)―――苏南关系再度破裂三.苏联加强对东欧的控制(1960-1969)1.“布拉格之春”的原因“行动纲领”的主要内容及苏联的对策2.勃列日涅夫主义的主要内容及表现四.苏联的缓和政策(1970-1979)1.缓和战略得以推行的条件内容及实质采取的举措及意义2.苏联在“缓和”下的对外扩张:A、在南亚的渗透(表现)B、对非洲事务的干涉C、支持越南反华和侵略柬埔寨D、占领阿富汗五.苏联走向没落及世界的多极化(1980-1991)1.戈尔巴乔夫外交新思维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和具体实施2.苏联解体的原因及苏联的历史地位3.独联体成立的原因及展开的合作第四部分西欧(1945-1995)一.战后初期的西欧(1945-1949)见第二部分(一)中的3-6条二.西欧联合趋势的出现及发展(1950-1959)1.西欧联合的设想及相关理论、代表人物―――联合的障碍:对德政策―――舒曼计划及意义―――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2.重新武装西德―――普利文计划―――一般性条约(德国条约/波恩条约)标志德国主权的恢复―――欧洲防务集团条约未被法国批准―――各方谈判、妥协―――“伦敦-巴黎协定”及意义3.《罗马条约》签定及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4.实施关税同盟和共同农业政策的四个特点5.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的措施及意义6.戴高乐施政时的国际背景及戴高乐的外交政策三.西欧力量的增长和外交政策的调整(1960-1969)1.欧洲经济共同体在60年代的主要成就:A、关税同盟实施的意义B、“伏歇方案”及“空椅子”事件发生的根源及解决2.英国发起建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及急于加入欧共体的原因3.法国对美国霸权的挑战:A、拒绝美国的“多边核力量计划”B、签定《法德合作条约》C、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D、中法建交4.西德政策的转变:从哈尔斯坦主义到新东方政策及其背景四.西欧联合趋势的加强(1970-1979)1.欧共体的扩大与发展的成就及政治合作的成绩2.欧共体对外政策的协调:A、“用一个声音说话”―――B、大西洋关系宣言的内容及意义―――C、对苏联的缓和政策的应对―――D、西欧对第三世界政策的改变(原因)五.多极化的发展和东欧巨变(1980-1989)1.欧共体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A、对《罗马条约》的修改B、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的表现C、“尤里卡”计划的背景内容意义D、西欧防务联合的进展2.东欧巨变的原因及对西欧的影响3.“德洛尔计划”的提出六.新时代的欧洲(1990-1995)1.美国“新大西洋主义”提出的背景及目标及《欧共体-美国关系宣言》的签定2.德国的统一标志雅尔塔格局终结及其步骤3.欧安会会议及《新欧洲巴黎宪章》标志冷战结束:美、苏、欧的各自计划―――《新》的内容―――欧安会首脑会议总评4.《欧洲联盟条约》产生的背景及两个具体条约5.“欧洲经济区”设想的产生、成立、内容、意义6.南斯拉夫解体的原因及波黑冲突第五部分日本(1945-1995)一.战后初期的日本(1945-1949)见第一部分4~5条二.日本追随美国的政策(1950-1959)见第二部分(二)的2~5条三.日本对外政策的调整(1960-1969)1.美国对日本经济复兴的政策2.日本经济起飞的特点3.美日矛盾的发展4.岸信介的外交三原则5.美日改约的原因及日本的要求内容和新约的特点意义6.日本人民反对美日改约的斗争四.日本的“多边自主外交”(1970-1979)1.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2.美日的“平等伙伴关系”的提出3.“多边自主外交”的开展(田中角荣)4.三木武夫的“等距离外交”5.福田赳夫的“全方位和平外交”6.日本对东盟的新认识7.“福田主义”的提出及意义五.日本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1980-1989)1.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的内容及背景2.中曾根的“战后政治总决算”与综合安保的结合及采取的措施意义3.大平正芳时代的日本环太平洋经济合作的设想及提出的依据4.铃木时代的“铃木主义”5.中曾根的“太平洋合作四原则”6.环太平洋合作的意义及问题7.日本追求政治大国的背景及表现出的特点8.中曾根时代的外交总特征六.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外交实践(1990-1995)1.《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合作法》的通过2.美日贸易摩擦激化的原因3.日俄关于北方领土问题的斗争及日俄关系的发展4.冷战后日本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5.宫泽喜一提出日本对亚洲的四原则(宫泽主义-福田主义)6.日本亚洲外交的难点第六部分中国(1945-1995)一.中美关系1.中国革命胜利的影响2.“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及“一边倒”的外交三大政策3.对帝国主义特权的肃清政策4.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5.中美三个公报:《上海公报》(1972)、《中美建交公报》(1978)和《八·一七公报》(1982)6.中美关系中存在的困难与障碍7.中美矛盾二.中苏(俄)关系1.《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内容及意义2.苏联“三和路线”与中国的分歧3.戈尔巴乔夫访华及《中苏联合公报》签定意义4.中国同中亚地区国家关系的四点原则三.中国同其他西方国家的关系1.中日恢复邦交的过程:中国对日恢复邦交的基本政策中日恢复邦交的障碍2.《中日联合声明》及意义3.《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及其意义4.中日关系四原则: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长期稳定、相互信赖5.中日关系的摩擦6.1989年后中国与西欧关系的改善与发展四.中国与第三世界的关系1.中国与部分邻国边界问题解决的意义2.中国与阿拉伯、非洲国家的相互关系五原则3.中国同非洲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四原则4.中国同拉美国家的八点相同与六点合作的有利条件5.中国同东盟国家发展关系的四原则6.中国的亚太合作原则和措施7.中国的亚太合作三项目标第七部分第三世界国家(1945-1995)一.亚非地区1.亚非会议的目的成果十项原则及意义2.50年代中期以后的国际关系变化及不结盟国家五项标准和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形成3.“77国集团”的出现及一系列经济合作集团的兴起4.朝鲜半岛的新局势5.中亚、外高加索地区在苏联解体后的热点问题6.非洲统一组织建立的背景和主要工作7.南部非洲反对种族主义斗争的进展8.西南非洲问题得以解决的原因9.南非民主进程的三个阶段10.非洲的动荡及其原因二.中东地区1.以色列复国的历史及以色列国的建立2.第一次中东战争及其结果3.关于苏伊士运河的争夺和第二次中东战争及结果4.美国针对中东的“艾森豪威尔主义”5.第三次中东战争见第二部分(三)的第八条6.第四次中东战争(十月战争)7.两伊战争的原因8.第五次中东战争三.拉美地区及其他第三世界的问题1.美国对多米尼加革命的干涉及针对拉美的“约翰逊主义”2.拉美国家反对海洋霸权的斗争3.拉美国家70年代争取经济独立的表现4.拉美80年代帐务危机的原因及“失去的十年”的教训5.里根政府的中美洲政策6.冷战后美国干预下的拉美民主化重大事件7.拉美经济一体化的四大组织8.南北关系不平等的表现9.关于联合国改革的主要意见及困难10.联合国进入新时期开展的工作及困难第八部分新时代的国际关系(1991至今)一.冷战后各国关于建立国际关系新秩序的建议:1.美国:布什提出的“国际新秩序”2.西欧:西欧国家的“国际秩序三原则”3.日本:日本的“国际秩序建立的三项基础”4.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议5.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设想及为实现其设想而做的努力二.冷战后的国际关系新特点:1.多极化2.经济因素3.相互依存和合作4.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