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d25894ec850ad02de80418d.png)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绪论1、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什么?2、简述广义文化结构四层次说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国文化生成的历史地理环境1、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造成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局面的真正原因是什么?3、中国文化生成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
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
4、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及气候等因素,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和人口等因素。
5、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明形态,中华文化是全世界唯一延续至今而从未中断过(3000年)的文化体系。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1、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主要阶段和形态?2、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有哪些特点?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3、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形态难以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你怎样认识古代统治者的“重农轻商”政策或观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5、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是农耕自然经济。
6、中国古代也有为数不多的海洋贸易,但在海外经济往来中,主要是一种“赐贡”的贸易形式。
7、中国文化的早熟使中国人容易产生“瞻后”式思维方式和守旧的民族心态。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1、什么是宗法制度?周朝确立的宗法制度包括哪三个方面的内容?2、试分析论述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的主要特征。
3、简述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性。
4、试分析论述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5、中国文化产生的独特条件是什么?请从历史地理环境、经济模式、社会政治结构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6、中国一脉相承的专制制度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
这种社会政治结构有两大特点:一是宗法制度完备,二是专制主义严密。
这两个特点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7、中国上古时代,王位继承方式实行禅让制,即优者继承制。
语言学纲要 第六章 文字和书面语新
![语言学纲要 第六章 文字和书面语新](https://img.taocdn.com/s3/m/42ce5b370066f5335a81212b.png)
(二)文字和语言毕竟不是一回 事,用什么样的形体去记录语言, 其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不同的语言可以采用相同的文字形式。 如英、法、德、西班牙等语言都采用拉丁 字母。 而同一种语言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文字形式。 如南斯拉夫的赛尔维亚文有拉丁字母和斯 拉夫字母两种拼写法。
五、汉字和汉语 世界上的文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 类:一类是表音文字;一类是表意 文字。
2、它们不是拼音,而是表示语言 的意义。这些字是用三种不同的 方法创造出来的。
(1)表形的方法,即直接描绘词 语所代表的事物。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日月是也。” (许慎 《说文解字 叙》)
(2)表意的方法 就是有些词语的意思无法直接描 绘,人们就用图形去间接提示。
(一)早期文字(表意) 我们现在知道的世界上比较古老的文 字是我国的甲骨文、苏末人的楔形文 字、古埃及的圣书字以及中美洲的玛 雅文字。
我国的 甲骨文
甲骨文是1899年在河南省安阳市郊 小屯村发现的,那儿是殷王朝的都城 遗址,统称殷墟。甲骨文是刻在骨头 和龟甲上的,它们几乎全是用于占卜。 甲骨文的全部单字4600个左右,其 中已认识的约1000个,尚未认识的 字多是人命、地名、族名。
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是居住在美索不达米亚 两河流域的苏末人(sumer)于 公元前3000年初创立的。
古埃及的圣书字
圣书字是公元前3000年埃及第一王朝 创始的文字 。有3种字体 :碑铭体、 僧侣体和大众体。 碑铭体是装饰性的正体,僧侣体是实 用的草体,主要用于宗教写经。这两 种字体的内部结构完全一致。大众体 又称书信体或土俗体 ,它是僧侣体的 简化形式。
刻木
(4)具体的事物 就是用具体的实物代表说话或表 达各种观念。
中国的语言文字课件
![中国的语言文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59a1b9de87101f69f31957f.png)
甲骨文
中国的语言文字
• 金文 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商周时盛行青铜 器,帝王及贵族常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用以记 功记事,这些器物连同上面的文字留传后世。上 古时代金铜不分,铜也可以称金,因此,铜器上 的文字被称作金文。商周青铜器虽经历史沧桑毁 损不少,但保留下来的也很多,宋代以来出土的 就有10000件以上,上面有4000多个单字,现在已 被识读的有1000多个,其中商代青铜器上的文字 较少,西周的文字较多。金文的笔画丰满粗肥, 其字形早期跟甲骨文相似,后期图画痕迹降低, 符号化程度有了提高。由于早期金文的年代跟甲 骨文差不多,因此,金文也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 一。
brother-in-law
中国的语言文字
文化对汉语语用的影响
中国的语言文字
• 二、语言结构
•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占优势,书写形式是一个方 块字;汉字合形、音、义于一体,没有拼音文字 那样的复杂形态成分,这些特点使汉语的语言单 位组合先天就具有灵活、机动的性质。
• 汉语的组词方式灵活,语词之间只要语义搭配, 事理明白,就能粘连在一起,不受形态成分的拘 束。汉语的词义功能也很灵活,古汉语中有许多 词类活用现象,如名词、形容词可用作动词,名 词、动词可作为状语, 虚词与实词可以转换;现 代汉语的动词、形容词可直接充当句子的主语、 宾语,而不必像印欧语那样先改变其成分,使其 具有名词性才能充当主宾语。
中国的语言文字
许慎和《说解字》
中国的语言文字
1 h 2 西 g 官 8 t 0 b u汉 志 9 t 0 a6 p 9 n的 雄 0 : - z7 / 0 h白 0 / 9 iw - x玉 w 3 iw 0 o剑 格 ( 图 )
“琫”和“珌”
中国的语言文字
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
![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4e116fc308a1284ac85043cf.png)
名词解释绪论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3.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4.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5.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6.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7.文化传统:每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
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8.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9.敬授民时:在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
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
然而正是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却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
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的则是把握农时的努力。
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
10.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
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200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
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
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域最明显的结果之一。
11.察举制: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
它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
第六章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
![第六章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61b9c620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fc.png)
第六章中国的语⾔⽂字⽂化第六章中国的语⾔⽂字⽂化语⾔⽂字的⽂化特征表现在:语⾔⽂字既是重要的⽂化事象,⼜是⽂化的载体。
语⾔是重要的⽂化事象,指的是语⾔的诞⽣意味着⼈类⽂化的诞⽣,⽂化的发展也影响着语⾔的发展。
语⾔是⼀种有特殊性的⽂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语⾔,不同的语⾔代表的是不同的语⾔习俗,如因汉语特点⽽形成的歇后语就是汉民族的语⾔习俗,不同的语⾔习俗反映出不同的思想观念。
语⾔所造成的⽂化差异直接渗透到⼈们的⽣活之中,成为社会⽂化的⼀部分。
另⼀⽅⾯,语⾔从宏观到微观的变化都与其他⽂化事象联系在⼀起,社会政治、⽂化对语⾔的发展和使⽤起着直接的影响。
⽂化对语⾳、语法、词汇有影响。
语⾔是⽂化的载体,同时⼜促进其他⽂化事象的发展;⽂字也是重要的⽂化事象;⽂字是⽂化的载体,服务于⽂化,同时⼜促进⽂化的发展。
语⾔是⽂化的代码,⽂字对语⾔的记录,突破了语⾔在时间、空间⽅⾯的局限。
离开了⽂字,许多⽂化事象不可能传播和传承。
⽂字对⽂化的记载,可以使后代⽂化在借鉴前代的基础上更好的发展。
⽂字对⽂化的促进作⽤,也表现在⽂字对语⾔发展的影响上。
现代中国境内的语⾔种类现代中国境内有56个民族,使⽤的语⾔却⾄少有80多种语系语系是有共同来源的诸语⾔的总称,语系之下依据语⾔的亲疏程度再细分为语族、语群、语⽀、语⾔、⽅⾔、⼟语等不同层次。
中国境内各民族分别使⽤的多种语⾔可归属为哪五⼤语系根据语⾔之间有⽆亲缘关系及亲缘关系的远近,可以将现代中国境内各民族分别使⽤的语⾔归属为五⼤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和印欧语系汉语七⼤⽅⾔汉语分布遍及全国各地,有许多地域变体—⽅⾔。
现代汉语有七⼤⽅⾔:北⽅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粤语。
我国多民族的语⾔政策汉语、汉字虽然被规定为中华民族的通⽤语⾔、⽂字,但它们并没有凌驾于其他民族语⾔之上的特权。
中国民族语⾔政策的基本点是坚持语⽂平等,即宪法中规定的“各民族都有使⽤和发展⾃⼰的语⾔⽂字的⾃由”。
(中国传统文化课件)语言文字
![(中国传统文化课件)语言文字](https://img.taocdn.com/s3/m/3b5882446c175f0e7dd1372f.png)
作者多次发掘了半坡遗址(今西安市东郊半
坡村北),发现了早在6000年左右半坡人在 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具有文字 性质的劾划符号和绘画、雕塑、装饰品等艺 术作品。半坡人的刻划符号多保留在彩陶上, 这可以看作是原始的表意符号——陶文。
2、近年来,中国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
4、汉字组词灵活,表意简洁,且有很强的 情感作用。
①汉字有时一个字就是一个词,有时可以组 词。
②独有的汉字四个一组的成语用途广泛。 ③文言词语表意特别简洁。 ④词语的情感色彩非常浓郁。
化晚期的一处遗址里发现了一批墓葬(距今已
有4500多年),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在一些陶 尊上各刻有一个图象文字,共发现了10多个符 号。这些符号是按照实物的形状描绘出来的, 所以称为“象形字”。符号的结构与甲骨文上 的象形字十分相似,但比甲骨文要早1000多年。 因此,“象形字”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它已具 有了文字的特征。
其它三种不常用。
④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如‘上’‘下’。
⑤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如‘考’‘老’。
⑥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如‘令’‘长’。
2、汉字是世界上唯一形、音、义统一的文 字,一个音节写出一个汉字,表示一个 语素,具有音韵美和义理美。
❖ 汉字具有音韵美,一字一音,兼有四 声,故有抑扬顿挫的音韵美。这在世界 所有语言体系中是没有的。例如:古代 的四言、五言、七言诗。
形。“线条化’ “笔画化”——简化。
❖ 比如现在的简化字和繁体字的对比。
❖ 3、文字结构上的变化所造成的繁化,最常见 的是增加偏旁。
第四节 汉字的载体
❖ 龟甲
牛骨
第六章 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张万峰
![第六章 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张万峰](https://img.taocdn.com/s3/m/885c3511b7360b4c2e3f64bd.png)
第一节 语言文字及其文化特征
四、汉语汉字的传播P295 • 1.汉语汉字在境内的传播 • 2.汉字汉语在境外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观念与制度
一、语言观念P299
• • • • 1.语言崇拜 趋吉避凶、避讳 2.语言与客观实际的关系 3.修辞观
9/25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观念与制度
二、汉字观念P306
23/25
第六章 历年真题常见考点集锦
• 四、简答题 • 1.简述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6-298 • 答: • (1)汉字记载了先进的文明成果,周边国家通过学习汉字汉语而使自己文化 进步; • (2)对日本、韩国、朝鲜的文化精神、思想方式、道德观念、文学艺术趣味、 风俗习尚等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彤成东方文化的许多共同特点; • (3)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政治地位的提高,在世界上 又掀起了一股学习和研究汉字汉语汉文化的热潮。
28/25
第六章 历年真题常见考点集锦
• 四、简答题 • 4.简述中国人的汉字观念。6-306
29/25
第六章 历年真题常见考点集锦
• 四、简答题 • 4.简述中国人的汉字观念。6-306 • 答: • (1)汉字崇拜,大概从汉字作为一个系统初步形成之日起,我们的祖先就给 它涂上了一层神秘的、尊严的色彩,并且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崇拜的对象。 • (2)汉字否定,对汉字的否定主要是从近代开始的; • (3)对汉字的多维思考,在对汉字的极端崇拜和极端否定中,总有一少部分 人在冷静地思考,只是他们的声音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4/25
第六章 历年真题常见考点集锦
• 四、简答题 • 2.简述中国人语言观念的内容。6-299
25/25
第六章 历年真题常见考点集锦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六全文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六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054e6b39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aa.png)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六全书框架绪论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三章 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第四章 传统中国的制度文化第五章 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第六章 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第七章 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汇与现代化第六讲第五章第五章——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第三节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第四节 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第五节 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第三节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一、儒家思想与伦理道德规范1.儒家创始人孔子在继承西 周时代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建构起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形成了相对系统的伦理道德思想。
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三基德或三母德。
孔子还提出了孝、悌、忠、 恕、恭、敬、诚、信、刚、直等德目,把人与人之间 的道德规范进一步具体化。
第三节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一、儒家思想与伦理道德规范2.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对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他认为仁、义、礼、智四种母德是与生俱来的,同时强调后天修养对加强个 人道德修养无比重要。
孟子又将具体的人际关系归纳为“五伦”,“五伦”中的每种社会角色都有着明确的行为规范:所谓的“五伦十教”。
“仁”为众德之首。
第三节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一、儒家思想与伦理道德规范3.西汉时期,董仲舒将伦理关系发展为“三纲五常”。
“三纲”表现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
“五常”是指五种道德规范,即中国封建伦理的五种道德规范,具体包括仁、 义、礼、智、信。
第三节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一、儒家思想与伦理道德规范3.西汉时期,董仲舒将伦理关系发展为“三纲五常”。
“三纲”表现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
“五常”是指五种道德规范。
①五伦十教:孟子将具体的人际关系归纳为“五伦”,即父子、夫妇、兄弟、 君臣、朋友。
“五伦”中的每种社会角色都有着明确的行为规范:君惠臣忠,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6章 中国语言文字——第8章 中国古代教育)【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6章 中国语言文字——第8章 中国古代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2605b696a1c7aa00b52acbd1.png)
c.声调方面
普通话的调类阴阳上去四声,元代已形成。
②声母、韵母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由繁到简
a.据音韵学家的研究,声母在先秦两汉时期有 33 个,隋唐时期 33 个,宋代 21 个,
元代 25 个,明代 21 个,现代汉语普通话有声母 21 个。
b.据兼综南北古今之音的韵书以及古人用韵情况,韵母在先秦时期有 151 个,隋唐时
1 / 42
圣才电子书
a.声母方面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主要是浊音清化,唐宋以前的浊音声母到元代变成了清音。
b.韵母方面
主要是入声韵尾的消失。古代入声有[-p]、[-t]、[-k]三种韵尾,今天的闽语、粤语方言
还保留着。北京话韵尾逐渐脱落,元代入声韵尾已彻底消失。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相当长时期内的言文脱节是汉语发展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汉语口语经过上古、中
古、近古、现代四个阶段,有一个渐变的过程。
(1)古代汉语
“五四”运动以前,汉语正统的书面语一直是文言,即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泛时性
书面语,模仿先秦经史文献,相当固化。
(2)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是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狭义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
期 113 个,宋代 107 个,元代 48 个,明清时期 40 个,现代普通话中,韵母只有 39 个。
③语音变化具有系统性
a.声韵调的变化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b.语音的变化往往是整个系统中服从一个条件的一律发生变化。
(3)语法的发展
①语法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在整个汉语史上,汉语句子的基本词序变化不大,主要格局
一个代表。ຫໍສະໝຸດ 3 / 42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语言文字基础知识―文化常识PPT课件
![语言文字基础知识―文化常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6c9f1aff78a6529647d53d3.png)
24
荀子”约定俗成“理论 在语言和实际的关系问题上,“约定俗成”
22
避讳的主要方式:
(1)通过字形进行避讳的有缺笔、拆字、 删字等;
(2)通过字义进行避讳,指用同义、近义 字代讳字;
(3)通过字音进行避讳,指通过同音字、 近音字代替讳字。
23
2、语言与客观实际的关系
“名实”之争: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表示 称谓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名词发生了很大变 化,这引起了先秦诸子对“名”、“实” 关系的注意。“名”即是指名称、词语, “实”是指“名”所指示的观念、实际。 最早提出“名实”问题的是孔子。
利用语言趋吉避凶反 映人们对语言的崇拜,
21
语言禁忌:利用谐音避开一些与“凶险”义相关的词语。 戏班子最忌讳“散”字。因为散班是戏班里最大的
灾难,凡事与“散”字同音的,也必须用别的字代 替。比如雨伞,因为“伞”字与“散”同音,得叫 “雨盖”、“雨挡”、“雨遮”、“雨拦”。 避讳: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君主和 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在口中直 呼其音。避讳之风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直到 民国以前才被废除,前后长达两千年。
19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观念与制度
一、语言观念 中国人语言观念 的内容 一方面是对语言这一文化事象的看法,如
对语言的崇拜,对语言与社会关系的讨论 等。另一方面,是对语言交际能力的不断 追求,如对规范语言的追求,对言辞技巧 的不断探索。
20
1、语言崇拜:
语言崇拜:原始人类 赋予语言一种神秘的 力量,认为它可以改 变自然、社会和人的 命运,对它奉若神明, 这就是语言崇拜。语 言崇拜起源于语言巫 术。
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
![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https://img.taocdn.com/s3/m/a802131f6c175f0e7cd13798.png)
文字大体上也可分为两类:一种是表记语音的叫表音文字, 另一种是表意文字。
表音文字也称为拼字文字,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音节文字。一个字母表示一个完整的音节(语音结构的基本 单位),日本的假名是这种文字的代表; 一是音素文字,也叫音位文字,一个字母表示一个音素(组成音 节的最小语音单位),英法德俄文就是这种表音文字。 表意文字也有两种类型: 一是表形文字,或是形意文字,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图画性强, 我国小篆以前的古文字如大篆,钟鼎、甲骨文就具有这类特点。 一是形声字,或叫意音文字,这种文字兼有表示语言里词或词 素的意义和读音,我国通用的方块汉字,就是这种意音文字的 代表。
西周金文、春秋金文 战国文字 秦代小篆 汉代隶书 魏晋以来的楷书。
汉字从历史的演变出发,可以分成两大阶 段: 自甲骨文到秦代小篆,通称古汉字; 自秦汉隶书以后,通称今汉字。
古今汉字的重要区别是书写单位笔画的形 成。
汉字发展的几个规律和趋势
(一)汉字一直顽强地坚持表意特点,不断采用 新的方式,增强个体符形和整个符号系统的表意 功能。 (二)汉字在易写与易识的矛盾中,不断对个体 符形进行调整,以实现简繁适度的优化造型。 (三)汉字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和简化自己的构形 体系。 (四)汉字必须在自行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人为的 规范。
汉字——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 独立产生的,它和埃及圣书字、古代苏美 尔文字、原始埃兰文字和克里特文字等, 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汉文字的起源与产生:
汉文字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概括起来有 仓颉造字说 结绳说 八卦说 众人造字说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文字之功用有二,通今及 传后也。……吾国之有文字,实分三阶级:一曰结 绳,二曰图画,三曰书契。是三者,皆有文字之用, 而书契最便,故书契独擅文字之名。(p40)
语言文字规范规章制度
![语言文字规范规章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f10a578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0c.png)
语言文字规范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规范语言文字使用,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保护语言文字资源,维护国家通讯秩序,根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章适用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单位和个人在书面、口头交流等方面使用的语言文字。
第三条语言文字使用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尊重语言文字规范和传统文化,推动现代化和标准化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
第四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各级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促进各种语言文字的融合和发展,促进多语种环境下多文化的和谐共生。
第五条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单位在制定和执行各类规章制度、文件和表述中,应当严格遵守本规程的规定,并建立健全语言文字使用管理制度。
第六条个人在公共场合和日常交流中应当自觉遵守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和法律法规规定,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字素养,促进社会语言文字环境的净化和规范。
第七条国家鼓励和支持语言文字教育和培训,加强语言文字知识传授和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语言文字水平,推动社会公众的语言文字素养提升。
第二章语言文字基本准则第八条语言文字使用应当准确、清晰、简练、规范,避免模糊、含糊、歧义、混乱等问题。
第九条语言文字使用应当秉承严谨、客观、中立的原则,避免夸张、危言耸听、误导、偏颇等不当表达。
第十条语言文字使用应当符合逻辑、科学的规律,避免逻辑混乱、非理性、不可靠等表达方式。
第十一条语言文字使用应当符合规范、专业、标准的要求,避免随意、随意、狂妄等表达习惯。
第十二条语言文字使用应当注重情感、文化、价值的表达,避免冷漠、无情、无愧等表达方式。
第十三条语言文字使用应当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感受,避免侮辱、诽谤、歧视、伤害等不当表达方式。
第十四条语言文字使用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遵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大政方针,不得违背国家法纪。
第十五条语言文字使用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倡导真善美,贬斥假恶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cb154ccd5fbfc77da369b103.png)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第一章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
其次是地理通道。
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大自然总留给人以交通的便利。
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
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
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形成地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4)典范人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1)从逻辑上说,一开始没有所谓正统文化,中原文化当初实际只是一个地域文化。
2)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
3)历史悠久的国家,有时也面临着各种深度的灾难,我们的文化从未断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实在不小。
古代保护资源的措施1)农忙季节,不征调百姓服役,以保证粮食的丰收;2)在大池塘捕鱼,不用过密的鱼网3)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时候砍伐,朝廷甚至禁止擅自砍伐山林,并把山岭资源归王朝所有;4)皇家大量修建大规模的园囿和灵寝5)由政府提倡和领导的植树造林运动,使全国进行大面积绿化;6)在西北地区广建牧马的场地,使唐朝中期以前的黄土高原地区有良好的植被状态。
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失误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重。
长江、黄河以及淮河越来越大的危害,都与片面的重农思想有关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分封制的特点和意义1)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
2)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
3)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中国的语言文字教案
![中国的语言文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b45dd1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4a.png)
中国的语言文字教案第一章: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教学目标:1. 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汉字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3. 认识一些常用的汉字。
教学内容:1. 汉字的起源:甲骨文、金文等。
2. 汉字的发展:小篆、隶书、楷书等。
3. 汉字的基本结构:笔画、部首等。
4. 常用汉字的认识。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形状,推测其起源和发展。
2. 分析汉字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3. 学习一些常用的汉字,加强记忆。
第二章:汉语拼音与普通话教学目标:1. 掌握汉语拼音的基本规则。
2. 学会正确发音和拼读。
3. 了解普通话的基本语音特点。
教学内容:1. 汉语拼音的基本规则:声母、韵母、声调等。
2. 普通话的发音特点:平翘舌、前后鼻音等。
3. 拼音练习:音节、词语、句子等。
教学活动:1. 讲解汉语拼音的基本规则,引导学生进行拼音练习。
2. 指导学生正确发音,注意声母、韵母、声调的准确掌握。
3. 分析普通话的发音特点,进行相关练习。
第三章:常用词汇与语法教学目标:1. 掌握一些常用的词汇和短语。
2. 了解简单的汉语语法规则。
3. 能够运用所学词汇和语法进行简单的交流。
教学内容:1. 常用词汇: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2. 常用短语:介词短语、动词短语等。
3. 汉语语法:词序、否定句、疑问句等。
教学活动:1. 学习常用词汇和短语,进行记忆练习。
2. 讲解汉语语法规则,进行相关练习。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词汇和语法进行简单的交流。
第四章: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中文阅读能力。
2. 培养学生的中文写作技巧。
3. 增强学生对中文文化的理解。
教学内容:1. 阅读理解:短文阅读、问题解答等。
2. 写作技巧:句式运用、段落结构等。
3. 中文文化:成语、谚语、古典文学等。
教学活动:1. 进行阅读理解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 指导学生进行中文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3. 介绍中文文化,增加学生对中文的理解和兴趣。
【全文】中国文化概论-第6章-中国语言文字
![【全文】中国文化概论-第6章-中国语言文字](https://img.taocdn.com/s3/m/1d0bb26c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2e.png)
第二节 汉语的历史与特点
一、汉语的历史
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的,语言的 各种要素——词汇、语音、语法——在不 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在语 言的三要素中,语法的变化最慢,其次是 语音,变化最快的是词汇。
4.印欧语系分布在西部边疆,包括 斯拉夫语族的东斯拉夫语支中的俄 罗斯语,伊朗语族中的塔吉克语。
5.台湾的高山族属南岛语系(马 来——玻利尼西亚语系)。
二、汉语方言区
汉语方言的划分,观点不一,大致有三种划分 方法。
七大方言区包括:北方官话、吴语、闽语、赣 语、客语、湘语、粤语。
加上徽语为八大方言。 加上晋语,为九大方言。 北方官话使用的人最多,分布最广。除黄河流
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字
第一节 中国语言系统 第二节 汉语的历史与特点 第三节 汉字的历史与特点 第四节 汉语汉字的文化功能
第一节 中国语言系统
一、中国语言系统与汉语
语言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机能;是一种以语 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 为结构条理而构成的符号体系与信息载体; 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5.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俗称话,在南方各省作方言岛分 布,尤以广东、福建为多。客家话是由移 民造成的。往往在一个地区形成一个独立 的生活集团。
语言特点是s与sh不分,没有撮口呼,有 6个声调,上声去声不分。
6.湘语
湘语分布于湖南省东南部,以长沙为代表。 湘语源于古楚语,但变化快。特点是n与 l不分,长沙人说lánde,很难听出 是“男的”还是“蓝的”。f和h不分, 毛泽东当年把刘扶兰烈士写成了刘胡兰, 就是因为湘语中“扶”’胡”不分的缘故。 湘语中保留入声。“伢子”、“堂客”也 是湘语词汇。
2013年10月中国文化概论
![2013年10月中国文化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f84b5bd6b9f3f90f76c61b4b.png)
全国2011年10月《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绪论本章重点考察文化的基本概念、文化的相关概念、民族文化与国别文化的概念与外延、文化的分层、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概念、中国文化的分类。
出题形式以选择、名词解释、简答为主,大概分值约5-10分。
1、“文化”名称的来源(P3页第一段、P4页倒数二、三段)2、广义和狭义的“文化”定义(P5)3、各种与文化相关的概念如:文化内涵、文化现象、文化事象、文化思潮、文化定义(P6)4、民族文化和国别文化(P9)5、两个文化层面(P9)6、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P11)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本章重点考察中国地理的特征及气候变化特点,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原因,古代保护利用自然的得失,尤其是黄河问题。
出题形式以选择、名词解释、简答为主,大概分值约3-10分。
1、中古地形地势及历史上的人群分布(P14)2、数千年来的气候变迁及饥荒灾病情况(P17)3、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法(P19)4、广大地域形成的“大统一”观念(P20)5、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P23)6、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P30)7、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P31)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本章重点考察中国文化的起源及历史发展脉络,每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及重大事件。
出题形式以选择、名词解释、简答为主,大概分值约10-15分。
1、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P34)2、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P36)3、尚忠的夏文化(P38)4、商代文化的宗教特征(P40)5、分封制的定义及实施的特点及意义(P42)6、春秋战国:文化观念的原创时代中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及观点(P44)(选择、名词解释)7、重农主义的定义(P57)(选择、名词解释)8、西晋灭亡的文化理由(P63)(选择、名词解释)9、隋唐政治制度情况(P75)(选择)第三章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本章重点考察传统生产生活文化的经济基础和经济发展观念,领会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及其影响、传统的市商贸易文化、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文化及其特征、社区组织的文化聚合家庭、家族及其相关活动,民族科技文化的天文历算走向及相关成就,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中医药学的理论即在世界医学史上的地位,四大发明的技术成果和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以及四大发明的历史影响和时代局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一、知识题1、现代中国境内有56个民族,使用的语言却至少有80多种,根据语言之间有无亲缘关系及亲缘关系的远近可以将它们归属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和印欧语系。
2、朝鲜语、日本语、越南语这三种语言,曾受汉语的极大影响,以至有“域外方言”之称。
3、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语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象,又是文化的载体。
4、现代汉语七大方言:北方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粤语。
5、在世界的各种语言中,汉语使用的人口最多,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因此汉语是联合国指定的七种工作语言之一。
6、汉语的特点:1)按词的构造特点来看,汉语的词用在句子里时,没有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形变化;2)按句法结构的表达方式来看,汉语不通过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语法关系,而是借助于虚词和词序来表示词与词的语法关系;3)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从音义对应的角度来看,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于多个词(语素)。
7、汉字的特点:1)就汉字的表意方式说,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严密系统的表意文字;2)就汉字记录汉语的单位而言,汉字是语素—音节文字;3)就形体的特点而言,汉字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构形的。
8、汉字在造字之初,以象形、指事、会意为手段,后来随着汉语词汇的扩大,逐渐发展出形声的造字方法。
21、汉字构成法的“六书”,即“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22、汉字书法的“中和美”:就整篇作品的布局来说,横有行,纵有列,严整有序,但有可因地制宜地作各种不同的安排;就个体字形来说,整体上是方整的,但在平正安稳之外又富有变化;字的内部布局有很强的规律性,但又蕴含了诸多的变化因素。
9、汉字的几个主要发展阶段:汉字形体先后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变化。
10、存在方言的同时,也一直存在着共同语,汉语共同语一直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
共同语的书面语一直以先秦作品为典范。
12、日本借用汉字作为音符,书写日语,形成了日语音节字母;朝鲜创制了谚文;越南创造了字喃。
13、中国人的修辞观:在言语形式方面,一向存在着追求质朴和追求华美这一对矛盾。
14、汉字的独特艺术魅力,形成了我国的书法艺术和玺印艺术。
15、与汉语汉字有关的民俗事象:汉语汉字与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民俗事象,如利用语言文字特点来制作对联、字谜,并形成了具有汉民族特点的姓名文化。
16、南北朝时期,梁周兴嗣编《千字文》,自隋唐至明清,借被采作儿童教材。
17、北宋初年出现了识字课本《百家姓》。
18、元朝初年王应麟编写了《三字经》。
19、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它不仅是汉民族的共同语,也是中华民族的通用语,为加强各民族交流,促进中华民族的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名词解释1、语系:语系是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语系之下依据语言的亲疏程度再细分为语族、语群、语支、语言、方言、土语等不同层次。
2、仓颉造字说:是圣人造字说的典型代表。
认为汉字是远古圣人仓颉所造。
《吕氏春秋•君守》说:“仓颉造字,后稷作稼。
”仓颉是传说中造字的圣人,他被赋予和教人们种植的后稷同样崇高的地位。
后人还为仓颉修了坟墓,立碑建庙,塑造雕像,以纪念他的造字的功绩。
3、河图洛书说:是文字神赐说的一个典型代表。
“河图”说认为,汉字是神派龙马、灵龟、凤凰等灵物驮到人间的。
“洛书”说龙马之文画成的八卦是汉字之源。
4、语言崇拜:原始人类赋予语言一种神秘的力量,认为它可以改变自然、社会和人的命运,对它奉若神明,这就是语言崇拜。
语言崇拜起源于语言巫术,在巫术中,用咒语就可以降妖除魔,这样语言就有了特殊的魔力。
早期的汉字崇拜:①“河图洛书说”是文字神赐说的一个典型代表。
这个传说认为汉字是神派龙马、灵龟、凤凰等灵物驮到人间的。
②“仓颉造字说”是圣人造字说的典型代表。
5、避讳: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在口中直呼其音。
避讳之风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直到民国以前才被废除,前后长达两千年。
6、许慎和《说文解字》:东汉许慎面对文字使用和讲解中的混乱情况,以小篆字形为主,作《说文解字》,展示出汉字的形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的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妄自解说。
7、修辞格:是为了使说话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
三、问答题1、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答:表现在:语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象,又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是重要的文化事象,指的是语言的诞生意味着人类文化的诞生,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语言的发展。
语言是一种有特殊性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代表的是不同的语言习俗,如因汉语特点而形成的歇后语就是汉民族的语言习俗,不同的语言习俗反映出不同的思想观念。
语言所造成的文化差异直接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语言从宏观到微观的变化都与其他文化事象联系在一起,社会政治、文化对语言的发展和使用起着直接的影响。
文化对语音、语法、词汇有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促进其他文化事象的发展;文字也是重要的文化事象;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服务于文化,同时又促进文化的发展。
语言是文化的代码,文字对语言的记录,突破了语言在时间、空间方面的局限。
离开了文字,许多文化事象不可能传播和传承。
文字对文化的记载,可以使后代文化在借鉴前代的基础上更好的发展。
文字对文化的促进作用,也表现在文字对语言发展的影响上。
2、汉语的七大方言和普通话?答:汉语分布遍及全国各地,有许多地域变体——方言。
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北方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粤语。
建国后规定普通话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它现在不仅是汉民族的共同语,也是中华民族的通用语,为加强各民族交流,促进中华民族的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3、我国多民族的语言政策?答:汉语、汉字虽然被规定为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文字,但它们并没有凌驾于其他民族语言之上的特权。
中国民族语言政策的基本点是坚持语文平等,即宪法中规定的“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政策以保障各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合法权利,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民族语文工作的顺利进行。
1)开展大规模的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并为一些少数民族创制、改革文字。
2)不断扩大民族自治机关使用民族语言文字的自治权。
3)在民族地区学校,凡有本民族语言通用的地方,大都实行双语教学。
4)在中央和各民族地区,广泛建立民族文字的出版翻译机构,建立民族语言广播电台、电视台。
5)大力培养少数民族语文人才。
4、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答:世界语言大约有5000种左右,但使用人口超过100万的语言只有140多种,其中汉语的使用人口最多,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因此汉语是联合国指定的七种工作语言之一。
5、汉语的特点?答:1)按词的构造特点来看,汉语的词用在句子里时,没有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形变化。
2)按句法结构的表达方式来看,汉语不通过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语法关系,而是借助于虚词和词序来表示词与词的语法关系。
3)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
4)从语意对应的角度来看,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于多个词。
6、汉字的特点?答:1)就汉字的表意方式来说,汉字属于表意文字。
世界上的文字分为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两大类。
2)就汉字记录汉语的单位而言,汉字属于音节—语素文字。
这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一个音节,而一个音节又往往代表一个语素。
3)就形体的特点而言,汉字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构形的。
这个二维空间为汉字构件的结合提供了许多区别的因素,除了不同的构件可以组合成不同的汉字以外,相同的构件也可以构成不同的汉字。
7、汉语文字对中华文化的贡献?答:汉语为各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原华夏民族与西北和北部少数民族广泛的语言接触时期。
汉语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过程,汉语作为民族交际语言的运用过程,也就是汉民族思想文化传播的过程;汉语对其他民族语言的同化,往往与其他文化的同化有联系。
这一切对于统一的中华民族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在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进程中,汉语一直发挥着统一工具的作用。
汉字是汉族文化的主要载体,承载着汉文化向四周传播,成为中国三大流域的文字。
汉族居住地域广阔,方言众多,汉字表意文字的特点使它在共时的地域传播中能够超越方言的局限,使各方言区的人能够顺利交流,这对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促进统一的汉族文化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古今语音有很大变化,汉字表意文字的特点也使它在历史传承中超越语言的历史音变,这样商周的古文和由秦汉传下来的古书现在仍然能读得懂,这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积累意义重大。
用汉字记录的少数民族文献,如《越人歌》《白狼歌》《蒙古秘史》,及用汉字记录的许多少数民族古地名、人名等,是珍贵的民族语言材料,对古代某些民族语言、民族史实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非汉语语言的民族借用汉字作为自己的书写形式或仿照汉字创造本民族文字,对汉族文化的传播,对中华文化的统一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8、朝、日、越仿照汉字创造的文字是什么?答:日本借用汉字作为音符,书写日语,形成了日语音节字母。
起初用整个汉字,后来简化楷书,取其片断,形成片假名;在盛行草书的平安时代,简化草书,形成平假名。
这样日本文字就变成了汉字和假名混合的文字。
朝鲜创制了谚文,谚文是音位文字,字母近似汉字的笔画,每个音节拼成一个方块。
19世纪后期,汉字谚文混合体成为正式文字,汉字写词根,谚文写词尾。
越南创造了字喃,字喃一部分借用汉字,一部分是使用汉字会意、形声、假借等方法新造的字。
9、汉语文字对世界文化的贡献?答:汉民族创造了在东方地区遥遥领先的古代文化,汉字记载了先进的文明成果,周边国家通过学习汉字汉语而使自己文化进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在公元前或公元1世纪,汉字逐渐向境外传播,北至朝鲜半岛,南至越南,东至日本。
在汉字传入这几个国家之前,他们都没有创造自己的官方文字,汉字传入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他们用汉字作为记录语言的工具。
朝鲜语、日本语、越南语这三种语言,曾受汉语的极大影响,以至有“域外方言”之称。
日、朝、越都有大量的汉语借词。
尽管这三个国家的语言不同,但长达一千多年的汉字、汉语借用,必然对其文化精神、思想方式、道德观念、文学艺术趣味、风俗习尚等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形成东方文化的许多共同特点。
10、什么是语言崇拜?语言崇拜的两种表现?答:原始人类赋予语言一种神秘的力量,认为它可以改变自然、社会和人的命运,对它奉若神明,这就是语言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