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制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本教研制度

2003年初,教育部正式提出“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建设”,我市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的专业支持和省普教室、泉州市普教室的直接指导和关心下,正式提出了“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工作思路,同年被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确定为“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实验基地。几年来,我们有以下三方面的实践与体会。

一、面对现实,寻找推进课改动力

南安是一个农村教育大户,现有专任教师1(2万多人,由于历史原因,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数农村学校教师只满足于已有的“一桶水”,习惯于就教材教教材。面对新课程,课程功能变了,课程结构变了,课程实施变了,课程内容变了,课程评价变了,课程管理变了。尽管老师们对实施新课程有一股热情,但随着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如:课堂活跃,实效差;合作学习形式到位,效果不到位;三维目标如何实现;新课程的课堂教师如何发挥作用等),老师们难以解决,只是无能的面对。针对这一现状,作为主管部门与教研机构,我们不能再只靠行政领导与业务检查,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实践者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与路径,给老师们雪中送炭,充当教师职业生活的保护神,为教师职业历程注入活力,让他们不仅参与实验的热情不退,而且能不断地解决实验中的问题与困惑,提升驾驭新课程的能力。我们认为,老师们遇到的问题,不是懂不懂得理念,而是理念如何转化为实践的问题(理念内化)。理念内化需要老师拥

有教育的智慧、具有批判性反思的能力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基础,需要教师具有宽厚的条件性知识和不断提升实践性知识的能力。而这一切所反映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师专业素养。因此,我们把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在《南安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学研究制度》中明确提出“在实施新课程中必

须加强教学改革实验与研究,以教学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来推动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来推进新课程实验”。2003年初,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余文森教授的倡导下,在全省率先启动了“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共同制定了《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实验行动计划》,并先后出台了《关于“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意见》、《关于开展网络教研活动的意见》等文件,大力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有效地解决教师、学校在课改中的实际问题,为课程改革提供强大动力。

二、立足发展,搭建教师成长平台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我们认为,要实施这一理念,首先要解决教师发展问题。没有教师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因此,几年来,我们着力创建校本教研制度,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学生发展、学校发展。在实践中,我们围绕发展这一主题,构建了多元的教师成长平台。

(一)建构“三、二制”复合型教研网络

校本教研旨在解决学校、教师面临的教学问题,这就要求教研重心下移,为广大教师提供人人参与教学研究的机会,使教研活动由少数参与走向大众化,由研究专题自上而上走向自下而上,由定时定人上观摩课活动走向常态课研讨。为此,我们在原有市、片、校三级教研网络的基础上,建构了“三、二制”复合型教研网络,即完善市、片、校三级教研网络,对原有的“三级教研网络”机构进行调整,一是健全市级教研机构,在已有中学、小学、幼儿教育研究室基础上,增设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艺术与体育教育研究室、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室,同时在教研室内部设立学科教研组;二是调整二级教研单位,把原来校数过多的中学教研片一分为二,把市区市直小学组成教研片,乡镇(街道)中心小学为小学二级教研单位,并在中小学二级教研单位中成立学科中心教研组;三是把小学单班年级的学校就近组成教研点。同时建立市教育学会、学科教育专业委员会二级学术团体教研网络。目

前,全市中小学一级教研机构两个(市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市教育学会)、二级教研单位69个(其中初中教研片16个,高中教研片5个,小学35个,学科教育专业委员会13个),三级教研单位195个(中学80个,小学115个)。“三、二制”复合型教研网络的建立,为教师创造了参与教研活动的机会,给教师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对话的时空,教师不仅能参与市、片、校(教学点)三级教研活动,同时也能参与学术团体学科教研活动,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二)重建学校教研组织

原有学科教学大纲是以年级确定目标,为此学校教研组基本上是以学科为单位、备课组以年级学科为单位,教研活动往往重视研究教材,忽视研究学生;重视统一教学进度,忽视教师的创造空间;重视讨论纸笔考试,忽视评价方式的多元化;重视预设和推演,忽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重视学科本位,忽视学科整合;重视单一年级目标、教材研讨,忽视整体目标、知识结构衔接的研讨。新课程是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门类,以学段提出课程目标,这就需要同一学段的不同年级的教师加强沟通与交流。为此,我们要求各校要以新课程为导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和课程目标,重新设置教研组、备课组,建立以学段为单位的学科备课组,设立同一年级的跨学科综合教研组,为教师进行思想交流、观念碰撞、探讨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提供空间,使学习化组织特征在备课组、教研组得以体现。 (三)创建学习型学校

校本教研是一项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在实践中,要真正提升校本教研的实效,就要求实践者必须在研究的过程中既要注重解决实践问题,又要注重经验总结与理性提升;既要改进方法,又要重视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既要用已有经验实施教学,又要能运用教育科研方法研究教育教学问题。因此,学习就成为教师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换句话说,一个教师只有养成学习的习惯,把学到的理论用研究者

的眼光运用到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所学理论与日常教学工作融为一体,此时,教师所学的理论就

成为教师专业的内涵。为了让学习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一部分,不断充盈教师的理论素养,我们开展了“创建学习型学校”活动。在活动中,我们要求各校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制定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计划(内容包括发展目标、每学期学习内容、学习计划等),开展实施新课程读书活动,设立教师学习资源共享柜,开放教师进修学校图书室及电子阅览室,利用互联网建立“南安市教师博客群组”,拓宽教师学习渠道,丰富教师学习内容,为教师的业余学习创造更多机会。 (四)创新教师研修模式

在“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实践中,我们认为,尽管原有的学校教研方式是在传统教育理念下孕育出来的,但它同样有一些符合教育科研理论的好方法,应该继承,同时要不断创新适合新课程的教研方式。通过继承使校本教研基础更为扎实,通过创新使校本教研更具活力。几年来,我们本着继承与创新的思路,确立了以问题为对象、以课例为载体、以反思为基础,以互动为行动、以理论为支撑、以网络为辅助、以创新为活力、以发展为目标、以制度为保障的校本教研路径,构建了松散型(非组织)与组织型相结合的校本教研方式,形成了以阅读类、培训类为基础平台,自省类、发现类、主题类、交互类为研究平台的六大类研训一体的教师研修模式。该模式为我市参与中央教科所、教育部新一轮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项目“新课程师资培训”课题组子课题,由教育局陈进兴局长领衔进行研究,2003年被评为课题研究先进单位、2004年被评为“特色示范

区。”

松散型(非组织)即不受时间、地点、专题等条件限制,倡导教师自发进行教学交流与研讨,利用课余时间写教后记、教学反思、教学案例、网络日记、教育教学叙事、经验总结、参与网络论坛等;组织型即由学校、教研组、备课组等机构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