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海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海权
内容摘要:“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地球财富和地球本身”。
海权应是国家“海上权利”(sea right)与“海上力量”(sea power)的统一,是国家主权概念的自然延伸。
海权从一诞生就打上了全球化烙印。
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更有必要审视海权对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深刻意义。
然而现如今,中国的海权形势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深入,中国海权面临着长期而复杂的挑战。
21世纪是海洋世纪,经略海洋,事实上已成为中华民族21世纪能否复兴、富强的战略问题。
那么,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中国该如何经略海洋?
关键词:海权,中国海权,安全,挑战,屯海
海权,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从鸦片战争开始认识而到今天仍未被充分理解消化,而在实践上又迫切需要理论回答的问题。
海洋不仅是经济大动脉,也是最方便快捷的军事交通线和最广阔的战略机动空间。
2000多年前的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拥有了控制海上交通的能力;谁拥有了控制海上交通的能力,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控制了世界财富,从而也就控制了世界本身。
几百年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乃至今天的美国在世界上的优势力量都是以海权为基础的。
如今,中国海权面临着长期而复杂的挑战,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审视海权对国家的深刻意义。
一、海权概念及其影响
自海权理论创始人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 1840-1914)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及相关著作发表的近百年来,海权问题成为军事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学人广泛地将英文 sea power 的概念转译为汉语"海权"。
海权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同国家在不同的经验基础上会有不同的理解。
我们且不说马汉的sea power 的概念是否与汉语的"海权"是一个意思,即使这样,建立在西方历史经验之上的sea power是否可以概括"海权"一词的主要语义,也值得讨论。
但是,不管怎么说,有一个共同点还是可以确认,这就是"海权"是一个涉及海洋的概念,这正如"陆权"是涉及陆地的概念一样。
既然涉及海洋,我们就要问为什么要涉及海洋?
今天世界最瞩目的特征是全球化。
全球化表现为商品、资本、技术、人员、信息、观念文化等社会要素全球流动以及各种事物相互影响的全球关联性。
全球化显著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总体面貌,国家安全也同样因全球化的影响而改变。
全球化蕴含着对海洋的巨大依赖。
海洋作为巨大的天然通道在全球化中充当着各国经济联系纽带和运输大动脉的角色,对现代国际社会和各国的经济、政治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虽然人类正进入信息化的社会,但全球化的人员流动、资本流动和信息流动是建立在巨大的物质流动基础之上。
没有依赖于海洋运输的全球物质流动,现有的世界经济秩序就将陷入混乱与崩溃。
通过海洋投送权力是实现权力国际化的重要途径,海权在相当程度上代表着国际化的国家权力。
全球化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力量必须能向本土之外进行投射,海洋是投送权力的首要渠道,海权在相当程度上代表着国家在本国之外行动的能力。
全球化蕴含着对海洋的巨大依赖,这是国家必须发展海权的必然逻辑。
社会历史进入全球化深入发展阶段后,运用海权保护国家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就不再是个别大国的专利,而成为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各国的普遍要求。
二、中国海权形势
地球的表面积51000万平方千米, 其中海洋面积36100万平方千米, 占地球表面积2/3以上达71%分多,海水体积为地球体积的1/800,因此说地球是一个水的星球。
中国拥有12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其中300多万平方公里是海洋国土,这片蓝色国土和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连起来看就像立在亚欧大陆东部的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
然而事实并非地理意义的辽阔这么简单。
就拿南沙这片美丽而富饶的蓝色国土来说,不仅资源丰富,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而且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扼太平洋至印度洋海上交通要冲,为东亚通往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必经的国际重要航道,在中国通往国外的39条航线中,有21条通过南沙群岛海域,我国60%的外贸运输从南沙经过。
“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
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
”郑和600年前说过的话,至今听来依然振聋发聩。
把目光回到目前中国海域上,波涛汹涌的岂止是海水!
2009年12月7日,菲律宾国会通过所谓“领海基准线”,擅自
界定菲律宾自认的“专属经济海域”,宣称对中国的南沙群岛和中沙群岛中的黄岩岛拥有“主权”。
2009年3月5日,马来西亚总理登陆“视察”中国南沙群岛的弹丸礁,以总理身份宣布“弹丸礁主权归马来西亚”。
2009年3月8日,在中国领海南中国海海域,发生美国军事监测船“无暇”号与五艘中国船艇对峙事件。
早在2001年4月1日,一架美国海军侦察机在海南岛东南海域上空进行侦察活动,中国出动两架战机对其跟踪监视,致使飞行员王伟牺牲。
事隔8年,美军为再次探查中国海军在南海建立潜艇基地而侵权,事态同样严重。
2010年9月,钓鱼岛撞船事件。
海域被分割,岛礁被侵占,资源被掠夺,渔民被扣留,中国版图上划得海上传统疆界“九段线”早已名存实亡。
几乎全部海洋邻国均不同程度地对我国海洋国土和权益提出无理要求,涉及12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国领海面临严峻的挑战。
在那些不存在争议的海洋收益中,如何保证安全甚至主权完整始终是中国挥之不去的难题,台湾地区显然是最大的一个变数。
按理,如果两岸融为一体,不但置于中国怀抱的台湾海峡完全由中国掌控,台湾成为中国在东海、南海交界处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而且,两岸还将因为商贸的自由往来而享受到市场扩容和人民福利增加的好处。
可在两岸依然存在隔阂的今天,且不说整个国家经济利益受到损害,国防利益应得的便利荡然无存,本来属于内政的台湾和台湾海峡问题,竟然成为美日等国阻挠中国崛起的利器,台独势力求诸国际力量支持的筹码,自然也是压在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心头的一块疙瘩。
和这一情形十分相似的是中国对外贸易的海上通道。
中国进出太平洋要通过众多的海峡和海路,北朝鲜海峡、大隅海峡、巴士海峡、马六甲海峡封闭着。
在三条主要的出海航线中,北线朝鲜海峡、千岛群岛是必经之路,东线由日本列岛、琉球群岛、钓鱼岛、台湾岛之间的海路组成,南线则或经台湾海峡或由广东、广西沿海径入太平洋,然后经太平洋至印度洋,然无论如何都绕不过马六甲海峡。
台湾问题的悬而未决,中国没有完全掌控任何一条出海航线。
不仅如此,自身反而还被美、日等国主导的所谓第一岛链、第二岛链两条岛链重重包围。
而近海领域海洋通道的不利局面只是一个侧面,随着中国远洋航
线遍布世界海洋,中国当然有利用全球通道的需要,可是,这些权益现在尚无法得到保障。
三、中国未来海权战略
这几年,围绕中国周边海域的争议岛屿和争议海域,中国与相关邻国的矛盾、纠纷、分歧,呈现扩大化趋势,频率、强度均是有增无减。
争议岛屿和争议海域,在中国的海权体系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在现代国际法条件下和国际竞争格局中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中国如何才能够从容应对?
西汉陆权和今日中国海权的相似性,使得昔时适用屯田的逻辑,应该也适用现在的中国海疆,我们可称之为“屯海”。
中国要想在争议海域与各相关国家的较量中处于上风,最根本的做法是继续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不断扩大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与海洋经济的相关性,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海洋,在“生产竞争”中制胜。
但是,这也意味着,政府要提供更到位的海洋公共政策和海洋公共服务,开发和利用海洋的技术与效率也要得到提高。
依此对照,不管是在海防、法律法规的出台、国家监管还是在海洋产业、海洋科技发展方面,我们都还有很多需要上升的空间。
另外,国际形势变幻莫测,有些国家往往视国际法如无物。
虽说为争夺海权,发生战争的几率不大。
可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我们还应当有应对极端事态发生的准备。
从军事力量上,为完整的海权提供支撑。
因此,中国面临的海权问题,是怎样在现代海权条件下既能保证国家的海洋安全——不轻言战事但足以应付各种战事,又能最大程度地开发和利用好海洋——尽可能从海洋获取更多的收益,增进人们对海洋的认同与热情?换言之,怎样在被动状态下实现自己的完整海权?
西汉在被动状态下从边缘地带的竞争中胜出的创造性办法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和今天中国海权面临的情形相仿,当时的西汉面对匈奴在边缘地带的步步紧逼,底气很是不足;首先,部队的机动作战能力不如骑射为生的匈奴,解决争端和威胁的军力相对弱于周边敌对势力,虽有能力保卫中原可是无法有效应对异族常常进行的骚扰、侵袭和破坏;其次,农业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农业在边疆的推广没有把握和经验,在边疆地区开发能力是未知数的情况下,西汉政权无法进行有效的控制。
再次,战略要地为对手掌握,在战略进攻、防御和贸易诸事项上都很被动。
通过以军屯和“徙民实边”为主的屯田,早期的西汉一方面成功解决了兵员补充、粮草供给、纾解国家财政压
力、正面作战配合的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出一支强大的机动作战部队;另外一方面,亦探索出成熟的边疆开发模式,推动了边疆的农业生产,促进了边疆的贸易繁荣和民族交流,稳固了边界。
拉铁摩尔曾谈及中国内陆边疆的形成,王明珂亦曾谈及华夏族群的边缘化延伸方式,始自西汉的屯田可以说是此间的重要推动力。
西汉陆权和今日中国海权的相似性,使得昔时适用屯田的逻辑,应该也适用现在的中国海疆,我们可称之为“屯海”。
当然,时隔两千多年以后,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分的今天,“屯海”和“屯田”自然会有诸多不同,军事专业化背景下让军人从事生产可能已不再现实,现代战争条件下为军事行动直接提供的替代作用可能也会大打折扣。
纵使如此,经济和军事相互襄助的基本思路却可以继续沿用的,例如,中国发展海洋军事力量的兵员可从甚至主要从适格的屯海者及其家属中选拔;海军战士退役后可以加入到屯海者的行列;一些荒僻海岛或者远航途中的屯海者可以有一定的武装能力;发展和海洋邻国的双边贸易;推动边境的发展。
这些都是屯田中曾经有过的智慧。
而且,相对屯田,“屯海”更强调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包括对岛屿的精心守护和经营,也包括对沿海地区发展激励与支持,其落脚点在于,经由屯海者们的勤劳工作,增强中国从海上获取财富的能力,让海洋经济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且能够维持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致有一天中国有无可置疑的实力为自身发展提供“海洋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姜志军,罗翌。
《海权、海军与国家安全》2009-12-25
[2]孙志国。
《中央财经大学专家孙志国:中国海权面临挑战》2010-1-5
[3]新浪读书。
《中国版图不是雄鸡:海疆告急》 2009-6-24
[4]叶一剑。
《中国面临的海权问题,是怎样在现代海权条件下既能保证国家的海洋安全,又能最大程度地开发和利用好海洋,中国争议海域背后:一个《公约》引发的中国海权危机》201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