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海权

合集下载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国海权面临的挑战和应对之策 2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国海权面临的挑战和应对之策 2

要谈中国海权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我们就应该首先清楚的认识“什么是海权?”他不只是海域面积的不容侵犯。

一、先从理解海权开始!现代海权是指一个沿海或海洋国家运用各种海上力量经略海洋,捍卫海岸和海岛领土主权、领海主权、海域管辖权以及其它各种海洋权益,以确保国家海上安全和利益,进而成为海洋强国。

第一,从维护和发展海权的手段来看,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

海上军事力量是海权的支柱和后盾,它的主体和核心是海军,“一国海军力量及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与制约该国海权的运用与发展。

”海上非军事力量涵盖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与海洋有关的一切因素。

第二,从维护和发展海权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海岸和海岛领土主权、领海主权、海域管辖权和其它各种海洋权益。

第三,从维护和发展海权的目的来看,是确保一个国家成为海洋强国。

对于一个海洋国家或者民族来说,拥有海权并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一种保证本国家、本民族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

从人类历史看,任何一个海洋国家拥有海权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更大的物理空间、更多的资源和更广阔的市场”,这些都是促使一个沿海或海洋国家成为海洋强国的必要条件。

第四,从维护和发展海权的本质来看,是确保一个沿海或海洋国家和民族的安全权、海洋空间活动自由权以及生存与发展权。

一是从安全权来看,安全是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海洋国防的稳固与否直接关系到沿岸国的和平与稳定。

二是从海洋空间活动自由权来看,在和平时期就能够自由地在海上进行商业航行、经济开发、科学考察等活动,使本国的领海主权、海洋权益不受侵犯。

因此,“对于海权问题,不能仅仅从军事力量的角度来看待,而必须从国家未来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

在一定意义上说,海权是海洋和海外的经济发展权。

”二、当前中国海权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一,中国海洋国土屡遭侵犯。

中韩黄海划界问题:黄海海域面临着同朝鲜和韩国的划界问题。

中日钓鱼岛问题:东海海域最主要的是与日本有关钓鱼岛主权的争议。

论中国的海权

论中国的海权

一提到中国的面积有多大?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960万平方千米,毕竟我们从小到大所学的知识都是这样告诉我们的,我们已经形成了惯性思维。

但其实一国的面积不只包括它的领土面积,还要包括它的领海面积和领空。

中国所管辖的包括南中国海九段线以内的所有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包括渤海全域和黄海、东海、南海的大部分及其可以管辖的专属经济区,共约470万平方千米。

我国海域面积辽阔,位居世界第四位。

广阔的海域面积使得海洋经济高速发展,大大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海权高枕无忧,也不意味着中国对海洋的彻底征服。

相反,现在的中国海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海权,是指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它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对也过得安全、经济等都具有重要作用,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曾说过“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而在很多军事报道和军事评论中也经常会提到“制空权是制海权的基础,制海权是陆地安全的基础,陆地安全才是国家安全的基础!”。

这深刻反映了海洋对于一个国家安全的构建是多么重要的环节。

因此我们必须要捍卫我国的海洋权益。

要捍卫海洋权益就必须要首先了解我国海权面临的挑战,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来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

首先,我国的航路安全挥之不去。

中国进出太平洋要通过众多的海峡和海陆,被朝鲜海峡、大隅海峡、巴士海峡、马六甲海峡封闭着。

在三条主要的出海航线中,北线朝鲜海峡、千岛群岛是必经之路,东线由日本列岛、琉球群岛、钓鱼岛、台湾岛之间的海路组成。

南线则或经台湾海峡或由广东、广西沿海径入太平洋,然后经太平洋至印度洋,然而无论如何都绕不过马六甲海峡。

如果台湾海峡两岸实现统一,中国在东线、南线上都会有很大的回旋余地。

可现状是,台湾问题的悬而未决,使得中国没有完全掌控一条出海航线。

不仅如此,自身反而还被美、日等国主导的所谓第一岛链、第二岛链两条岛链重重包围。

读张文木《论中国海权》

读张文木《论中国海权》

读张文木《论中国海权》从近几日看来,中国南海问题愈演愈烈,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在南海主权问题上频频出招,试探中国底线。

大家都知道,解决中国南海的主权问题,关键在于中国的海权发展程度。

海权问题曾经一度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是对于什么是中国的海权观、中国海权的发展是否会受制于中国的综合国力、是否会在与周边大国尤其是与美国的直接冲突下归于失败以及中国发展海权的战略到底在何方却一直没有一个明确清醒理智的声音表达出来。

可以说,张文木先生的这本《论中国海权》的出版恰逢其时。

一直以来,张文木先生的研究方向在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海权问题、印度发展等领域,因其酣畅淋漓的语言、直率朴实的文风、犀利明智的分析、进攻性的言论,赢得了一大批的读者,也在国外获得了“令人胆寒的鹰派”称号;同时因其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思想的研读和尊崇又在国内学术界被划归在“左派”一列。

而张文木先生自己一方面解释国际政治问题不用当今学术界的主流理论,不入任何理论流派,另一方面也反对对自己“鹰派”与“左派”的划分。

他称自己是“实事求是”派,我觉得这称呼再真实不过了,恰也是老一代革命家留给我们现在被我们所遗忘和当今部分学院派学者以及青年学生所极度缺乏的。

《论中国海权》全书分五部分,呈正题、合题、反题三段式结构。

第一部分直切正题,以“中国海权”概念为全书论述展开的起点;第二、三、四部分从历史纵坐标和现实横坐标论述中国海权的定位,从中可看出海权之于中国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第五部分回扣“中国海权”正题,提出21世纪上半叶中国海洋安全战略构想。

附录选取了作者的一篇讲演和一篇对作者的学术专访。

前篇作者提出已融入世界的中国不能不考虑“治理世界”及其能力塑造的问题,后篇反映了作者学术研究方法论、学术主张及学术思想形成的心路历程。

“中国海权”是贯穿全书的主线。

1、强烈的历史感有一种观点这样说道,如果我们仅仅对当前发生的事情以及刚发生的过去进行关注分析,那么我们得到的就只会是一张“快照”,而如果我们把时下的事件放到历史的长河下去分析的话,真相才会显现。

论中国海权

论中国海权

论中国海权中国改革开放30 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政治经济以及科技军事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与此同时中国的海洋权益却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挑战:台湾问题、钓鱼岛列屿问题、东海大陆架问题以及南海诸岛问题构成了中国最为棘手的几个海权问题;中国与周边海上邻国面临着极为复杂和艰巨的海上划界冲突,目前中国除与越南完成了北部湾划界外,其他不少海上疆界仍处于争议之中;中国的海洋意识、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法律、海洋管理、海上军事力量等与海权强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对新增加的海洋国土——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管理与保护还无法适应海洋世纪竞争的需要;中国海上周边国家的海上军事力量发展迅速,特别是一些海权大国对中国维护和发展海权的正义主张和行动处处从中作梗,使中国海上安全面临着严重威胁,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意识到,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作保障,“伟大的未来”对中国来说就是一句空话。

那么中国的海权到底面临着哪些问题,要怎样才能解决它呢?中国海权是指中国研究、开发、利用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海洋的能力和影响力或中国拥有与自己的海洋空间利益相适应的能力和影响力。

强调中国特色的“海权”应是一个综合概念,是海洋实力、海洋权益和海洋权力三要素的有机统一。

其中,海洋实力是前提,海洋权益是目的,海洋权力是手段。

中国海权是中国利用军事和非军事手段维护海洋权利,收回海洋权益,并不失时机地拓展海洋权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中国海权的特点是它不出主权和国际海洋法确定的中国海洋权利范围,海军发展不出自卫范围,应具有能粉碎任何危害中国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的企图,能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安全稳定的海上战略环境,能有效地维护中国的世界大国地位和保持对亚太地区足够的影响力,能遏止来自海洋方向的侵略和打赢针对中国的战争,保持有效的海上核威慑与核反击能力。

但是中国是一个具有“重陆地、轻海洋”传统的国家,加上重获独立后,忙于维持政权稳定和经济正常发展秩序的恢复,没有心力也没有能力利用海洋,海权实施和保护能力不强,所以造成中国海权现状不容乐观,于是除了基于主权的海权争端,还会有基于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海权争端,除了周边海域、岛屿归属不明会成为争端的依归,远洋海域也会产生越来越多争端的藉口。

论中国海权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论中国海权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论中国海权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海洋是陆地的延伸。

海洋利益是近现代国家利益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没有强大的海洋使用权就没有强大的国家。

使用权不是所有权而是一种涵盖主权而又超主权的权利,它是历史上以及当代任何一个世界级大国都曾拥有和现已拥有的海洋权利。

海权可具体划分为主权海域权和非主权海域、海洋权,前者属于主权国家的领土权和生存权后者属于主权国家的发展权,而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最终目标,使用权。

所以本质上讲中国海权所面临的问题就是中国对海洋使用权所面临的问题。

海权至上论是美国著名军事理论家马汉在十九世纪末提出来的,其诞生原因与如今比较盛行的空权至上论如出一辙。

陆权大亨奥斯曼土耳其(1280→1922)在十三、四世纪对商路的特权统治引起欧人不满,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

在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的带领之下,欧罗巴人最先进入了海洋时代,反观以平原民族为主体的我国却鼾睡在陆权至上固步自封的美梦里。

随着海洋事业的发展世界级头号帝国荷兰、西班牙、英国、美国在血雨腥风中相继诞生和衰落。

可以这样说在海洋时代(海权纷争的时代)谁掌握了海洋的使用权谁就掌握了世界。

中国海权问题的由来不简单单是历史遗留造成的而且也是由于不断变化的国内、国际综合因素所造成的。

要想正确理性的分析中国海权所面临的挑战和提出具有战略眼光的对策,我们必须认清当前的时代,后海洋时代。

二十世纪的空中航天器发明标志着海洋时代开始走入末声,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我们发现海权纷争不仅没有消减反而有燎原之势。

这是黎明前的黑暗,我们要坦开胸怀来看待。

那么中国海权到底有哪些正在面临和即将面临的挑战呢。

从主权海域上讲中国面临着黄海问题、东海问题、南海问题和渤海问题(渤海是中国内海不存在主权问题,本文不表)。

海权是针对陆权提出来的,但其本身要比陆权复杂的多。

中国陆权面积有960多万平方公里,主权海域面积为299.7万平方公里(暗含5400多个岛屿)。

根据1982《联合国海洋公约》中国与相关邻国进行了海洋疆域划分,但由于地理因素、历史因素等的影响,海权划分的范围出现了重叠,形成了如今的中国周边海域乱局。

形势政策期末试题——论中国海权问题

形势政策期末试题——论中国海权问题

形势政策期末考题一.问答题1,如何理解‚海权‛在国家政治,经济,安全方面的作用?答:海权维系着一个国家的命脉,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掌握了世界的命运!所以海权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政治以及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目前的海权现状:在中国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近一半存在着争议:海域被分割,岛礁被侵占,资源被掠夺的情况非常普遍。

中国版图上划的海上传统疆界‘九段线’早已名存实亡。

8个海洋邻国均不同程度地对我海洋国土和权益提出了无理要求,这涉及1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

按照50年的期限,在2020年9月前,如果中国不能控制这些岛屿的话,将意味着主动放弃对它们的主权。

因此,国家需要制定明确的海洋战略建立强大的海军和统一高效的准军事力量,是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的最好方法。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一万八千里海岸线的国家,其海权问题更是紧密联系于其政治和经济安全,在海权问题上实现发展,对中国的政治地位提升、经济发展也必然有重大意义。

政治方面。

目前,世界上有一百多个濒临海洋的国家,其中、国与国的地缘政治又以海洋、海权为最终代表,对于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战略意义重大的海峡、海湾,哪个国家掌握了实际的控制权力,哪个国家就掌握了发言的话语权,自然而然也就提升了政治资本和政治身价,因此海洋的地缘战略就决定了一个海权国家的政治力量。

海权问题在政治上的认可与重视必然实现中国海权的发展,中国海权得到发展,其国际政治地位、政治安全也必然得到提高。

经济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大部分物资的输送、特别是重要的能源战略物资的运输,都要通过海洋来实现,比如海上石油交通要道、海面以下的管网输送等,都要牵扯海洋本身的资源占有,要想经济发展必须海洋发展,推动海洋的发展必然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因此海权的确立和争夺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想经济长远发展,必须确保海权的掌握。

安全方面,各种军事报道和军事评论中常会提到到‚制空权是制海权的基础,制海权是陆地安全的基础,陆地安全才是国家安全的基础!‛,这一句话深刻反映了海洋对于一个国家安全的构建是多么重要的一个环节,小的战术战役可以使制海权抗拒敌方的登陆,大的战略制海权可以消除敌方的长期威胁和构建安全、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因此可以说制海权掌握多少、国家安全就会掌握多少。

论中国海权问题及解决方法

论中国海权问题及解决方法

论中国海权问题及解决方法摘要:由于中国复杂的历史渊源,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值得深入思考、慎重处理的问题:中国海权。

海域,同样是中华民族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崛起与海洋从未有过如此紧密的联系。

发展海权对于中国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本文阐释了中国海权的问题,对问题的态度,以及对发展海权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海权南海东海解决方法海权,就是海域主权及国家海洋权益。

维护蓝色国土安权等权利的简称。

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利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海权问题,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刻不容缓的大问题。

从古至今,由于中国文明是大河文明,重农耕经济。

长期的政治制度也促使中国更加重视陆上的权利。

而由于近年海洋问题的不断凸显,海权纷争的不断兴起,这必定注定中国从陆权向海权的过渡是历史的必然。

改革开放后,海洋问题和海权概念又逐渐成为了社会和专业人士关注的热点。

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海洋不仅本身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来源,而且承载了中国绝大多数的进出口贸易,无论是矿产资源的进口,还是商品的出口,大都依靠海运。

纵观历史,当海上贸易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提升到这样的地位时,自然便会促使其认真思索海权问题。

另一方面,来自外界的因素也成为海权问题思考的重要动因。

近30年来中国周边海域发生了一些列的事件,都使海洋和海权问题在中国官方和社会上的关注热度不断升温。

当我们陶醉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东南海的一些权益早已遭到他国的掠夺(我国的海洋权益范围总的是473万平方公里,可是我国实际控制范围只有80万平方公里)这些国家(如日本,菲律宾,越南等)明目张胆地掠夺我国的海洋资源。

在中国的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将近一半存在着争议:岛礁被侵占,海域被分割,海洋资源被掠夺的情况非常普遍。

我国的8个海洋邻国均不同程度地对我国海洋权益提出了无理要求,这涉及到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

论中国海权发展

论中国海权发展

论中国海权发展论中国海权发展130911142 于浩俗话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中国是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从历史上看,大国崛起依托海权战略具有普遍性。

葡萄牙、西班牙的崛起源于大航海时代的来临,依靠开辟新航线、发现新大陆实现全球性物资流通和掠夺性贸易而完成。

因此,中国由从传统的陆权主义向海权主义的转型、中国未来的海权战略如何适应自身的发展、并应对未来可能的挑战,就成了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认为应该主要从领土争端、海洋经济、军事力量这三个方面解决。

一、领土争端我国有大大小小1万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

我国的海洋国土由黄海、渤海、东海和南海组成总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

但除渤海属于内水不存在争议外,其他3个海区都需要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邻国合理划分。

在黄海,总面积38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应划归我国管辖的有25万平方公里。

可是在海域划界问题上,韩国主张等距线为界,据此朝、韩可以多划18万平方公里。

在东海,我国固有领土钓鱼列岛被日本非法占领。

在南海,我国海洋权益受到的侵犯更加严重,有大约12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中。

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的随之出现,不仅影响着我国的海洋经济,还严重威胁着我国的领土和主权。

从严峻复杂的地缘政治危势看,中日钓鱼岛争议和东海油气田争端不断扩大,在南海诸岛和东盟相关国家存在领土争端,中国从南部一直到东北沿海处于被亚太海洋大国环伺包围着,如果不通过海权战略予以突围,不构建强大的海军形成威慑力量,严峻的地缘政治形势会逼迫中国成为单一的大陆国家。

中国海上地缘环境始终陷于封闭被动的状态,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海洋资源部分被他国染指开采。

中国面临着领土统一问题和多种海洋争端,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利益的纠葛,加上一些国家的强权干预,这些问题日趋复杂和严峻,始终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而同时,海上战略环境更不容乐观,进出大洋的第一岛链已成海上强国合围之势,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等海上生命线受控于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不光靠紧盯现实存在的客观矛盾,更要靠发展海权的主观努力,靠逐步渗透到每个国民心中的海洋观、海权观。

论中国海权

论中国海权

论中国海权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

“海权”概念是美国著名的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创立的,他认为,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

在马汉眼中,“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中国海权随中国主权同生,而中国意识到并力求捍卫、强化中国海权的努力却起步不久。

中国目前的海权实践远没有达到追求“海洋权力” (sea power)的阶段,而只是处在捍卫其合法的海洋权利(sea right)的阶段。

比如中国统一台湾和中国海区其他属于中国主权范围的岛屿,这是中国海权实践的重要内容,但这只是维护中国的主权及其相关海洋权利 (sea right),建设对这些地区的海上利益的海上保护力量(sea power)的实践,而不是追求霸权意义的海洋权力(sea power)的实践。

而美国在台湾海峡的海军活动及对中国台湾的军事插手活动,则是一种霸权意义上的海权即“海上权力”实践。

从这些意义上看,中国的海上力量(sea power),属于国家主权中的自卫权的范畴,而美国在中国台湾地区的海上军事介入,则是一种为实现其海上“权力”(sea power)的海洋霸权行为。

如果我们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将sea power 的这两种语义转译为“海权”,而不是将sea power 与sea right相区分,这会使周边地区和国家对中国的现代化实践及相关的海权诉求造成大的误解。

中国海权,是一种隶属于中国主权的海洋权利而非海洋权力,更非海上霸权。

“但在当今的世界上,光有法律而没有力量就得不到公正”,要使法理上属于中国的海洋权利事实上属于中国,中国就必须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sea power)。

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的中国海权,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论中国海权的读书报告

论中国海权的读书报告

《论中国海权》读后感约翰,肯尼迪说:“控制海洋意味着安全;控制海洋意味着和平;控制海洋意味着胜利。

海权支配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

获得了强大海权的国家,不但拥有利用海洋、控制海洋的巨大能力,它还能凭借这一能力,争夺海上霸权,主宰全人类的命运。

没有海权,我们就不能享有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的有保障的权利。

读完《论中国海权》,不禁联想起晚清时期的闭关锁国,那时对于海权观念,晚清时代的中国人迟迟未能觉醒,对海洋国土、海洋资源、海上交通线、海上贸易的竞争完全处于懵懂状态,几乎一无所求。

淡薄的海洋观念以及对海洋权益的漠视把清廷国防战略的制定引向了歧途,而且对我国维护海洋权力和利益的事业造成了长期的、消极的影响。

而西方则全然相反,在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一系列国家伴随着其征服海洋的壮举,实现了其大国崛起的道路。

最先崛起的是殖民先锋葡萄牙和西班牙,紧接着是荷兰、法国和英国。

英国在18世纪中期确立了自己的海上霸权,被称“日不落帝国”,率先进行并完成了工业革命,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肆意地侵略中国的领土和主权。

这是中国深刻的历史教训。

《论中国海权》告诉我们,中国海上力量发展迫在眉睫,没有海权意识,就等于没有海上力量,就等于没有未来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意识。

海军关乎中国的海权,海权关乎中国的未来发展。

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中国就肯定没有伟大的未来。

没有海权的大国,其发展是没有前途的。

特别是在全球化加速发展及国际军事格局深刻变化的今天,国家利益超越有形的领土边界向浩瀚的海上延伸,国家海上安全的保障骤然显得如此紧迫的情况下,更要唤醒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保障国家的海上安全,捍卫中国利益!但是中国的海权并非霸权。

中国提高海权力量不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维护海防的同时为国家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如今,中国已经是一个世界性大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巨大,中国需要经营好海洋战略,而这个海洋战略就不只是维护海权这么简单,是要走出大洋深处,走向世界,在世界范围内争取中国的最大利益。

论中国的海权与陆权

论中国的海权与陆权

论中国的海权与陆权自古以来中国的注重的是陆上力量的发展,对海权不怎么重视。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哪次帝国主义的侵略不是从海上发起的?这就是不注重海洋的后果。

海洋重要在于运输,资源其次。

海运的便利和廉价使得工业国家能够大量获得原材料并且输出产品,从而掠夺世界、加强国力。

虽然陆地运输也可以做到,但是代价昂贵,距离有限,很容易被其他国家阻隔。

就是说海权的控制范围比陆权大,代价比陆权小。

陆地上的国家必须无条件确保自身的安全,他们的精力被大量的相互牵扯,海洋国家则相对灵活,其扩张给其他国家的刺激相对较小。

现代海权的本质没变,仍然是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控制与除自己外的其他势力均衡,只不过美国的由海到陆的能力也很强大。

但是他如果陷入长期高强度的陆上斗争,会损害其保持世界均衡、相对超脱的能力。

冷战中欧洲对抗就使得中国、日本等国家崛起。

陆权的本质是对资源的独占和各种势力的不平衡,这样才能寻求突破口扩展势力,所以陆权不如海权超脱,容易被卷入风暴。

海权的传统优势在于机动性和超脱性,它可以更加迅速的调集兵力组织联盟,陆权击败海权的战争有亚历山大击败波斯,他的方法是沿地中海南下,摧毁对方的海军基地。

而今天这个方法难度太大,树敌过多,有时还无法实现。

现在各大国拥有核武器,相互间大规模的陆上占领基本不可能,战争将以局部战争为主,主要目的在于维护、夺取国家利益,尤其是在国外的利益,这使得海权的机动、超脱特性更加突出,陆权更加不利。

但海权并非无懈可击,在单一海权控制海洋的情况下海权可以超脱。

但如果处于海权争霸阶段,海权就必须寻找前沿支撑点,限制对方的海洋行动,并支持己方的行动。

如英国的新加坡、直布罗陀,美国的夏威夷、土耳其、北大西洋。

美国独立战争同样是陆权战胜海权。

一方面法国派舰队对抗英国舰队,使得英国难以发挥出战略机动优势,无法从海上撤出军队,数次被美军歼灭。

另一方面北美大陆陆地政权稀少,英国找不到同盟军,只能使用自己并不擅长的陆军,美军也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全力抗敌。

(完整word版)论中国海权读后感

(完整word版)论中国海权读后感

(完整word版)论中国海权读后感读《论中国海权》有感本书主要讲解了,世界上控制海权的历史以及影响,并阐述了当今中国控制海权的重要性,以及控制海权将要遇到的挑战与机遇。

下面是对读完该书后的有感。

在历史上,中国一直都是重视陆权的国家,却轻视海权。

了中国在清末之前,是一直没有海军的,只有水军一说。

轻视海权的在历史上的充分体现就是,清末的闭关锁国,以及对明代海禁政策的延续。

直到鸦片战争被炮火打开国门,中国才刚刚意识到,海权还是有点重要的。

所以洋务派的洋务运动,中国成立了海军。

可是却又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其原因竟然是守港保船,这不就体现了中国的陆权思想根深蒂固吗?为什么中国一直都是重陆轻海的国家?原因很明显,首先历史上,中国是农业社会,土地是经济基础,是立国之本。

所以控制土地,一直都是历史上中国战略目的的出发点之一。

而重视海权的国家,他们的经济来源多来自海外贸易,所以需要通过控制海权来保护自己的海外贸易所攫取的利益。

但历史上中国的海外贸易极其匮乏,所以不是主要的经济来源,也直接导致了历代统治者轻视海权。

而在军事上,从甲午中日海战后,中国的不论什么政权的海军都较为弱小.民国成立后到抗战期间,海军甚至还在用清末北洋舰队的老船。

经济上的不需要,军事上的不重视。

直接导致了中国历史上轻视海权的情况.而在现代以及当代,海权意识可谓是十分的重要。

从经济上来说,改革开放后,中国海外贸易是处于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若没有能控制海权,那么其所带来的利益都将会减少,甚至会危害国家的经济安全。

举个例子,中国许多的石油是从中东阿拉伯购买而来的,而这些重要资源的运输,是需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而令人深思的是,马六甲海峡现在处于美军控制之下,若是一旦中美开战,美军封锁马六甲海峡,那中国在石油资源方面会直接处于一种被动情况。

还有南海的资源,如果没有控制其海权,那资源也会落入其他国家手中.从政治上来说,中国现在正处于迫切加强海权控制情况.首先就是因为台湾问题.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军封锁台湾海峡,是导致大陆与台湾断交以及各自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海权之我见

中国海权之我见

中国海权之我见陈旭东水利水电学院2010301580039关键字:军事,中国,海洋,主权。

“海权”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海军历史学家和战略学家马汉提出来的,“从其广义来说,涉及了有益于使一个民族依靠海洋或利用海洋强大起来的所有事情”①,即一个沿海或海洋国家认识、开发、利用、管理、控制和保护海洋的实力与能力。

现代海权是指一个沿海或海洋国家运用各种海上力量经略海洋,捍卫海岸和海岛领土主权、领海主权、海域管辖权以及其它各种海洋权益,以确保国家海上安全和利益,进而成为海洋强国。

“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

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

②”我们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努力进行经济建设,来复兴我们中华民族。

因此为了维护”国的主权和安全,以确保以一个稳定的社会形势来进行国家建设,我们非常有必要我国的海洋安全,控制应有的海权。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浅析我对中国海权的见解。

一.中国现今海权格局“中国的国土面积是约960万平方公里。

其中陆地面积 9,326,410 平方公里,水域面积 270,550 平方公里。

中国所管辖的包括南中国海九段线以内的所有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包括渤海全域和黄海、东海、南海的大部分及其可以专属经济区,共约470万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长一万八千多公里”③。

由此可见,海洋在中国国土面积所占比重之大,在主权所占地位之高。

中国海权是中国的海上力量和影响,也就是利用、开发、管辖和控制海洋,有效地维护海洋利益及整个国家利益进而实现国家强大的能力。

中国海权包含运用军事和非军事手段维护海洋权利、收回海洋权益和拓展海洋权力的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和进程,包括了海洋国土的维护、海洋通道的保障、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海洋防卫力量的构建等四个重要内容。

中国海权主要是解决三个方面的根本问题:一是解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的问题,使中国能够顺利地利用世界的资源加快中国的工业化和信息化;二是解决全球化时代中国海洋方向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问题,使中国具备捍卫全球性国家利益的全球性军事自卫手段;三是解决中国未来国家战略发展方向路径选择和国家大战略的转型问题,使中国由传统的依赖陆地资源、陆上力量的“大陆型”国家转变为主要依托海洋资源和海上力量的“海洋型”国家,从而使中国进入通向世界强国的最佳战略轨道。

论中国海权

论中国海权

论中国海权从地理上看,中国地跨亚洲大陆东南部,北方与陆地强国为邻,东南濒临太平洋西岸。

共拥有二万余公里陆上疆界线和一万八千余公里海岸线,是比较典型的背陆濒海国家。

中国东南大陆沿岸岛屿及海域外围有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周边海洋国家。

然而,中国与上述周边国家“基本上都处于战略竞争状态或潜在的战略竞争状态。

冷战时期,上述国家在美国的组织下形成东亚大陆外围起自日本列岛,中经朝鲜半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直至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等“第一岛链”对中国进行包围。

冷战结束后,美国继续维持对“第一岛链”的有效控制,从而控制了中国走向海洋的所有战略通道,并且通过在该岛链地区的海外驻军进而对整个中国海域形成了巨大的军事威慑。

当中美关系恶化或产生利益冲突时,美国拥有随时对中国进行军事打击的能力。

近期,美国与中国周边海域国家频繁地举行海上联合军演,再次以事实直指中国海洋安全隐患所在。

上述可知,中国周边海域海权并未在中国的掌控之下,相反,却为美国及其盟国所制。

如此广阔的“蓝色国土”,其中蕴藏的丰富海洋资源,以及在运输上、国防上可能给中国带来的便利,显然都是中国海权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中国政府和海军在遥远的异国海域书写下的远洋史上和军事史上浓重一笔,并不意味着中国海权高枕无忧,也不意味着中国对海洋的彻底征服。

相反,无论是在可控还是不可控的范围内,中国海权都面临挑战。

美、俄、英、日等大国,都很重视对世界性通航海峡的控制。

美国选择了16个世界性的通航海峡,作为维护自身海洋权益的海洋航道“咽喉”,其中,除朝鲜海峡、马六甲海峡外,曼德海峡、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霍尔木兹海峡、巴拿马运河等对中国也很重要。

这些海峡一旦被有关国家占据和封锁,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和能源进口都要遭受很大的损失。

在那些不存在争议的海洋收益中,如何保证安全甚至主权完整始终是中国挥之不去的难题。

在自己完全可以左右的海洋收益中,中国的表现有待提高。

论中国当前海洋权益

论中国当前海洋权益

论中国当前海洋维权近一段时间,中国海洋管理机构整合引人注目,各国媒体纷纷聚焦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具体部署。

“中国下一步将如何发展海洋事业”成为世界焦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这表明,接下来中国海洋维权的步伐将会更加坚实。

中国与周边国家海洋权益争端都是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表现,这些争端的产生原因有三方面:1、历史原因:二战后形成的波茨坦-雅尔塔体系是现今世界政治关系的基础,也是东亚大多数国家领土及领海边界的划定依据。

我国与周边国家疆界的划定也是以这个体系中的一系列公告作为法律依据的。

根据波茨坦公告中国应当收回自1895年后所有被日本侵占的领土。

因此东海的台湾以及钓鱼岛群岛,南海的西沙、南沙都是属于中国的领土。

但是由于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出于封锁,围堵共产主义中国的需要,长期霸占钓鱼岛,后转让给日本,埋下今日的东海争端的伏笔。

而后又鼓动东南亚国家敌视中国,促使其侵占中国在南海的岛礁。

而日本则希望通过继续占领二战时所掠取的中国领土-钓鱼岛来突破雅尔塔体系,摆脱战败国阴影,。

2、周边国家对资源的觊觎:中国的近海大陆架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在能源短缺的今天必然会被周边国家觊觎。

而南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鸟粪石以及石油天然气资源,同时是战略要道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因此,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周边国家借国际海洋法的名义,瓜分我国大陆架以及经济区,甚至公然岛屿也就不足为奇了。

3、我国长期以来对海洋权益的漠视也是现阶段与周边国家海洋权益争端白热化的原因。

由于我国是传统的大陆国家,因此对海洋并不重视。

由于不断的国内政治斗争,在我国宣布领海后并没有有效的行使主权。

因此,南海的诸多岛屿被东南亚国家偷偷占领。

而在改革开放后,为了拥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我国宣布对领海争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没有及时收回被侵占的岛屿,也是产生现在的被动局面的原因之一。

形势与政策论文《论中国海权面临的形势与对策》

形势与政策论文《论中国海权面临的形势与对策》

形势与政策论文《论中国海权面临的形势与对策》摘要: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中国海权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论文首先分析了当前中国海权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然后探讨了中国应采取的对策,以维护自身的海洋权益并实现和平发展。

一、引言二、中国海权面临的形势1.国际竞争加剧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海洋已成为国家竞争的重要领域。

许多国家都希望通过探索和开发海洋资源来推动经济增长。

然而,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海洋权益重叠问题和领土争端正在加剧这种竞争。

2.美国的压力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一直在海洋问题上保持着强势。

美国对中国的海洋权益采取了威慑和遏制的战略,试图阻止中国成为海洋主导力量。

例如,美国曾派军舰在南中国海进行自由航行行动,以维护航行自由。

三、中国海权的对策1.和平发展中国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海洋合作与论坛,加强与沿海国家的合作,解决海洋权益争端,推动国际法治的发展。

2.加强海洋防卫能力中国需要加强自己的海洋防卫能力,确保自身的海洋利益得到保护。

这包括建设现代化海军、空军和海岸警卫队,完善海洋监测和情报系统,提高解决海洋争端的能力。

3.推动区域合作中国应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区域合作,推动建立共同利益和互信机制。

例如,中国可以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合作,推动制定南中国海行为准则,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四、结论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必须面对海权问题。

当前,中国海权面临着国际竞争加剧和美国的压力等形势。

为了维护自身的海洋权益并实现和平发展,中国应采取和平发展、加强自身防卫能力以及推动区域合作等对策。

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海洋问题上取得更大的影响力。

1.王毅.(2024).《走向45度仰角辨析中国航母发展与安全》.中国军事科学出版社.2.吴亚军.(2024).《南海问题:理性应对》.国际出版社.3.郑永年.(2024).《海洋强国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论中国海权问题

论中国海权问题

论中国海权问题“海权”又名为“海洋权利”或者“海洋权益”。

中国,是相当于有一半的领土都与海洋相连接,而我们拥有的海洋的面积也是不可忽视的:由北往南,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我国是一个陆海兼具的国家,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居世界第四。

中国主张12海里领海权,即领海的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为十二海里,12海里外就不是中国领海。

我国内海、领海共有37万平方千米,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

(中国的海洋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东部和南部大陆海岸线1.8万多千米,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多万平方千米。

早在战国时期,古代中国人就发明了司南,经过一系列的改进和提高,在宋朝时候发明了指南针,并很快应用于航海。

早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已能就以原始的舟筏浮具和原始的导航知识开始了海上航行,揭开了利用原始舟筏在海上航行的序幕, 说明中国和地中海国家一样都是世界海洋文化的发祥地。

夏、商、周时代,由于木板船与风帆的问世,人们已开始在近海沿岸航行到今日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中南半岛。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航海事业的形成时期, 人们已累积了一些天文定向、地文定位、海洋气象等知识,初步形成了近海远航所需的技术和相关的知识,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海上运输与海上战争。

到秦汉时代,海船逐步大型化以及掌握了驶风技术,出现了秦代徐福船队东渡日本和西汉海船远航印度洋的壮举。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东吴船队巡航台湾和南洋,法显从印度航海归国,中国船队远航到了波斯湾。

唐朝建立后,经过"贞观之治",中国社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在国力强盛和造船技术进步的基础上,中国与西亚、非洲沿岸国家间的海洋航运有了很大发展。

唐朝时由中国航海前往阿拉伯乃至非洲沿岸国家,已由过去的分段航行实现了全程直航,不再需要经印度洋沿岸国家换乘阿拉伯商船中转,而能直接抵达。

由于罗盘广泛地应用于航海,加上前人积累的牵星术、地文、潮流、季风等航海知识,以及造船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水密隔舱技术,使宋代后的航海家可以长年在海上远行。

形势与政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

论中国的海权问题与维护内容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顺速发展和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陆地资源日渐枯竭。

当陆地资源与活动场所日趋不足之时,国际社会把目光和精力转向了海洋——世界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最后空间。

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沿海国家都认识到了“谁控制了海洋谁就得到了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资源丰富,占地球总面积71%的海洋,展开了争夺海洋权益的斗争,尤其是伴随着经济和科技全球化的蓬勃发展,各国对国家安全观,发展观的认识不断深入,重视海洋权益,维护海洋安全被提到了空前高度关键词:海洋领土海洋权益划界原则一中国海洋领土主权(一)中国海洋领土争端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连小学生都知道但中国海洋面积有多少却并非人人清楚。

对于“争议中“的海洋国土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国家利益?军事手段是一个好的选择吗?显然只有在法理上,事实上拥有了海洋主权之后才能更好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对于“争议中“的海洋国土怎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国家利益?外交努力和军事手段都很重要,但很多问题却不是仅靠武力能解决的,最终如何解决,考验着我们民族的智慧。

中国面临着激烈的海域划界争端,要按照<<联合国海洋公约>>争得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还有相当的困难。

我国的海洋国土有黄海,南海,东海,渤海组成,除渤海属于内海不存在争议外,其他3个海区都需要按制定的<<联合国海洋公约>>与邻国合理划分。

那么,究竟有多少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中呢?有媒体报道说,其中有一半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之中,也有报道说是100多万平方公里。

据报道,在黄海,总面积38万平方公里,可是在海洋划界问题上,韩国主张等距线为界。

如果按此划分朝,韩可以多划18万平方公里。

也就是说,我国与朝鲜和韩国存在着18万平方公里的争议海区。

在东海,我国固有领土钓鱼列岛被日本占领:东海大陆架是我国的自然延伸,因此,面积77万平方公里的海区中我国管辖的为54万平方公里但是日本却提出中日两国是共国架的,要求按中间线划分海域。

论中国海权

论中国海权

一个呼唤海权的时代——论中国海权所谓中国海权,通俗意义上讲就是中国开发利用海洋和有效保护国家海洋利益的能力,也可以被界定为利用军事或非军事手段维护海洋权利,享受海洋权益,并拓展海洋权利的综合能力。

早在2000多年前,罗马著名哲学家西塞罗就提出了“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的著名论断。

历史上称霸于世界的国家都曾是海洋强国,从古时的雅典、迦太基、威尼斯,到中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再到近代的英国、日本、美国,无不昭示着一个真理:海权握,国则兴;海权无,国则衰。

而当今,伴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调整以及人类对资源需求的大幅增长,海权竞争再度成为国际焦点。

中国作为一个海陆复合型的国家,海洋承载着中国崛起的诸多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

中华民族的崛起,必然是一个呼唤海权的时代过程。

海权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安全中有着很大的作用。

首先,海权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一个世界大国,必定是一个海洋强国。

中国要成为一个引领世界的大国,必然要先成为一个海洋强国。

其次,海洋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在贸易全球化的今天,海洋成为了国际贸易的桥梁和纽带,海洋经济也成为了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近期而言,中国内地出口加工型的经济特点及制造业占主体的经济结构使中国的贸易额和能源消费不断飞升,贸易往来的增加和能源的大量进口导致中国对海洋通道具有越来越大的依赖性。

此外,海洋经济的总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经由1995年的1.9%上升到2009年的32.5%,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兴增长点”。

再次,拥有海权意味着拥有无可匹敌的安全优势。

从传统安全意义上看,海峡、航线、岛屿等是兵家必争的领域。

从非传统安全意义上看,海上安全的战略重点是围绕防范恐怖活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海盗活动、有组织跨国犯罪、沿海经济设施安全等。

结合中国版图的实际状况看,我国东部辽阔的海疆,决定了我国的安全战略必须高度重视海权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海权内容摘要:“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地球财富和地球本身”。

海权应是国家“海上权利”(sea right)与“海上力量”(sea power)的统一,是国家主权概念的自然延伸。

海权从一诞生就打上了全球化烙印。

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更有必要审视海权对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深刻意义。

然而现如今,中国的海权形势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深入,中国海权面临着长期而复杂的挑战。

21世纪是海洋世纪,经略海洋,事实上已成为中华民族21世纪能否复兴、富强的战略问题。

那么,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中国该如何经略海洋?关键词:海权,中国海权,安全,挑战,屯海海权,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从鸦片战争开始认识而到今天仍未被充分理解消化,而在实践上又迫切需要理论回答的问题。

海洋不仅是经济大动脉,也是最方便快捷的军事交通线和最广阔的战略机动空间。

2000多年前的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

”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拥有了控制海上交通的能力;谁拥有了控制海上交通的能力,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控制了世界财富,从而也就控制了世界本身。

几百年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乃至今天的美国在世界上的优势力量都是以海权为基础的。

如今,中国海权面临着长期而复杂的挑战,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审视海权对国家的深刻意义。

一、海权概念及其影响自海权理论创始人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 1840-1914)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及相关著作发表的近百年来,海权问题成为军事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学人广泛地将英文 sea power 的概念转译为汉语"海权"。

海权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同国家在不同的经验基础上会有不同的理解。

我们且不说马汉的sea power 的概念是否与汉语的"海权"是一个意思,即使这样,建立在西方历史经验之上的sea power是否可以概括"海权"一词的主要语义,也值得讨论。

但是,不管怎么说,有一个共同点还是可以确认,这就是"海权"是一个涉及海洋的概念,这正如"陆权"是涉及陆地的概念一样。

既然涉及海洋,我们就要问为什么要涉及海洋?今天世界最瞩目的特征是全球化。

全球化表现为商品、资本、技术、人员、信息、观念文化等社会要素全球流动以及各种事物相互影响的全球关联性。

全球化显著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总体面貌,国家安全也同样因全球化的影响而改变。

全球化蕴含着对海洋的巨大依赖。

海洋作为巨大的天然通道在全球化中充当着各国经济联系纽带和运输大动脉的角色,对现代国际社会和各国的经济、政治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虽然人类正进入信息化的社会,但全球化的人员流动、资本流动和信息流动是建立在巨大的物质流动基础之上。

没有依赖于海洋运输的全球物质流动,现有的世界经济秩序就将陷入混乱与崩溃。

通过海洋投送权力是实现权力国际化的重要途径,海权在相当程度上代表着国际化的国家权力。

全球化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力量必须能向本土之外进行投射,海洋是投送权力的首要渠道,海权在相当程度上代表着国家在本国之外行动的能力。

全球化蕴含着对海洋的巨大依赖,这是国家必须发展海权的必然逻辑。

社会历史进入全球化深入发展阶段后,运用海权保护国家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就不再是个别大国的专利,而成为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各国的普遍要求。

二、中国海权形势地球的表面积51000万平方千米, 其中海洋面积36100万平方千米, 占地球表面积2/3以上达71%分多,海水体积为地球体积的1/800,因此说地球是一个水的星球。

中国拥有12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其中300多万平方公里是海洋国土,这片蓝色国土和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连起来看就像立在亚欧大陆东部的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

然而事实并非地理意义的辽阔这么简单。

就拿南沙这片美丽而富饶的蓝色国土来说,不仅资源丰富,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而且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扼太平洋至印度洋海上交通要冲,为东亚通往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必经的国际重要航道,在中国通往国外的39条航线中,有21条通过南沙群岛海域,我国60%的外贸运输从南沙经过。

“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

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

”郑和600年前说过的话,至今听来依然振聋发聩。

把目光回到目前中国海域上,波涛汹涌的岂止是海水!2009年12月7日,菲律宾国会通过所谓“领海基准线”,擅自界定菲律宾自认的“专属经济海域”,宣称对中国的南沙群岛和中沙群岛中的黄岩岛拥有“主权”。

2009年3月5日,马来西亚总理登陆“视察”中国南沙群岛的弹丸礁,以总理身份宣布“弹丸礁主权归马来西亚”。

2009年3月8日,在中国领海南中国海海域,发生美国军事监测船“无暇”号与五艘中国船艇对峙事件。

早在2001年4月1日,一架美国海军侦察机在海南岛东南海域上空进行侦察活动,中国出动两架战机对其跟踪监视,致使飞行员王伟牺牲。

事隔8年,美军为再次探查中国海军在南海建立潜艇基地而侵权,事态同样严重。

2010年9月,钓鱼岛撞船事件。

海域被分割,岛礁被侵占,资源被掠夺,渔民被扣留,中国版图上划得海上传统疆界“九段线”早已名存实亡。

几乎全部海洋邻国均不同程度地对我国海洋国土和权益提出无理要求,涉及12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国领海面临严峻的挑战。

在那些不存在争议的海洋收益中,如何保证安全甚至主权完整始终是中国挥之不去的难题,台湾地区显然是最大的一个变数。

按理,如果两岸融为一体,不但置于中国怀抱的台湾海峡完全由中国掌控,台湾成为中国在东海、南海交界处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而且,两岸还将因为商贸的自由往来而享受到市场扩容和人民福利增加的好处。

可在两岸依然存在隔阂的今天,且不说整个国家经济利益受到损害,国防利益应得的便利荡然无存,本来属于内政的台湾和台湾海峡问题,竟然成为美日等国阻挠中国崛起的利器,台独势力求诸国际力量支持的筹码,自然也是压在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心头的一块疙瘩。

和这一情形十分相似的是中国对外贸易的海上通道。

中国进出太平洋要通过众多的海峡和海路,北朝鲜海峡、大隅海峡、巴士海峡、马六甲海峡封闭着。

在三条主要的出海航线中,北线朝鲜海峡、千岛群岛是必经之路,东线由日本列岛、琉球群岛、钓鱼岛、台湾岛之间的海路组成,南线则或经台湾海峡或由广东、广西沿海径入太平洋,然后经太平洋至印度洋,然无论如何都绕不过马六甲海峡。

台湾问题的悬而未决,中国没有完全掌控任何一条出海航线。

不仅如此,自身反而还被美、日等国主导的所谓第一岛链、第二岛链两条岛链重重包围。

而近海领域海洋通道的不利局面只是一个侧面,随着中国远洋航线遍布世界海洋,中国当然有利用全球通道的需要,可是,这些权益现在尚无法得到保障。

三、中国未来海权战略这几年,围绕中国周边海域的争议岛屿和争议海域,中国与相关邻国的矛盾、纠纷、分歧,呈现扩大化趋势,频率、强度均是有增无减。

争议岛屿和争议海域,在中国的海权体系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在现代国际法条件下和国际竞争格局中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中国如何才能够从容应对?西汉陆权和今日中国海权的相似性,使得昔时适用屯田的逻辑,应该也适用现在的中国海疆,我们可称之为“屯海”。

中国要想在争议海域与各相关国家的较量中处于上风,最根本的做法是继续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不断扩大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与海洋经济的相关性,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海洋,在“生产竞争”中制胜。

但是,这也意味着,政府要提供更到位的海洋公共政策和海洋公共服务,开发和利用海洋的技术与效率也要得到提高。

依此对照,不管是在海防、法律法规的出台、国家监管还是在海洋产业、海洋科技发展方面,我们都还有很多需要上升的空间。

另外,国际形势变幻莫测,有些国家往往视国际法如无物。

虽说为争夺海权,发生战争的几率不大。

可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我们还应当有应对极端事态发生的准备。

从军事力量上,为完整的海权提供支撑。

因此,中国面临的海权问题,是怎样在现代海权条件下既能保证国家的海洋安全——不轻言战事但足以应付各种战事,又能最大程度地开发和利用好海洋——尽可能从海洋获取更多的收益,增进人们对海洋的认同与热情?换言之,怎样在被动状态下实现自己的完整海权?西汉在被动状态下从边缘地带的竞争中胜出的创造性办法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和今天中国海权面临的情形相仿,当时的西汉面对匈奴在边缘地带的步步紧逼,底气很是不足;首先,部队的机动作战能力不如骑射为生的匈奴,解决争端和威胁的军力相对弱于周边敌对势力,虽有能力保卫中原可是无法有效应对异族常常进行的骚扰、侵袭和破坏;其次,农业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农业在边疆的推广没有把握和经验,在边疆地区开发能力是未知数的情况下,西汉政权无法进行有效的控制。

再次,战略要地为对手掌握,在战略进攻、防御和贸易诸事项上都很被动。

通过以军屯和“徙民实边”为主的屯田,早期的西汉一方面成功解决了兵员补充、粮草供给、纾解国家财政压力、正面作战配合的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出一支强大的机动作战部队;另外一方面,亦探索出成熟的边疆开发模式,推动了边疆的农业生产,促进了边疆的贸易繁荣和民族交流,稳固了边界。

拉铁摩尔曾谈及中国内陆边疆的形成,王明珂亦曾谈及华夏族群的边缘化延伸方式,始自西汉的屯田可以说是此间的重要推动力。

西汉陆权和今日中国海权的相似性,使得昔时适用屯田的逻辑,应该也适用现在的中国海疆,我们可称之为“屯海”。

当然,时隔两千多年以后,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分的今天,“屯海”和“屯田”自然会有诸多不同,军事专业化背景下让军人从事生产可能已不再现实,现代战争条件下为军事行动直接提供的替代作用可能也会大打折扣。

纵使如此,经济和军事相互襄助的基本思路却可以继续沿用的,例如,中国发展海洋军事力量的兵员可从甚至主要从适格的屯海者及其家属中选拔;海军战士退役后可以加入到屯海者的行列;一些荒僻海岛或者远航途中的屯海者可以有一定的武装能力;发展和海洋邻国的双边贸易;推动边境的发展。

这些都是屯田中曾经有过的智慧。

而且,相对屯田,“屯海”更强调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包括对岛屿的精心守护和经营,也包括对沿海地区发展激励与支持,其落脚点在于,经由屯海者们的勤劳工作,增强中国从海上获取财富的能力,让海洋经济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且能够维持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致有一天中国有无可置疑的实力为自身发展提供“海洋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1]姜志军,罗翌。

《海权、海军与国家安全》2009-12-25[2]孙志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