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恩美主要作品

合集下载

喜福会的论文提纲

喜福会的论文提纲
However, due to the maternal love of the Joy Luck Club mothers, the mothers and daughters finally understand each other. The maternal love in the Joy Luck Club helps the daughters understand their mothers; furthermore, its significance lies in that it serves as a bridge of cultur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American culture.
小说描写了四位性格、命运各异的中国女性抛却国难家仇,移居美国,以及她们各自在美国出生、成长的女儿的生活经历。作为第一代移民的母亲们虽已身在异国,却仍是彻头彻尾的中国女性,国难家仇可以抛在身后,却无法抛却与祖国的血脉亲情。而在美国出生的女儿们,虽然外表看来与母亲非常相像,却是在迥异于中华故国的价值观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并不得不亲身承受两种文可奈何的隔膜怨恨,既互相关心又互相伤害……不过,超越了一切的仍是共同的中华母亲,是血浓于水的母女深情。
喜福会论文
The Cultural Conflicts and Blending Embodied in the Joy Luck Club
第一部分介绍作品
《喜福会》是著名美国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作者在小说中主要描述了四对移民母女的关系和她们之间由于文化的差异而引起的冲突,小说以全球化时代和美国多元文化社会为背景,呈现了4对母女由误会,冲突到理解的过程。在全球化环境下中国面临很多发展的机遇,但更多的是文化的挑战。随着全球化的加剧,中国文化面临一种被融化,被改变的危险。本文通过对《喜福会》文本及其所透视出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分析,说明在全球化环境中,应该在不同文化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并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文化冲突,同时不要轻易否定母文化,在向全世界学习其他优秀文化的时候,也要向他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恶棍”与“英雄”--从形象学角度解读谭恩美笔下的男性形象

“恶棍”与“英雄”--从形象学角度解读谭恩美笔下的男性形象

“恶棍”与“英雄”--从形象学角度解读谭恩美笔下的男性形象赵昱荣【期刊名称】《惠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摘要】谭恩美作为华裔文学的畅销作家创作了一系列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品。

《喜福会》、《接骨师之女》以及《灶神之妻》等作品都围绕着女性的故事展开,其中也不乏对华人男性和美国男性的刻画。

但总体而言,谭恩美笔下的华人男性总是以负面的、“恶棍”式的形象展示于读者眼前,而美国男性则多以正面的、“英雄”般的形象出现。

从比较文学形象学出发,对谭恩美作品中的男性形象进行解读,可从“他者”中反观到作者自身。

%As a bestseller writer,Amy Tan has produced a series of works popular among readers. Her works like TheJoyLuckClub, BoneSetter’sDaughterand KitchenGod’sWifeare all concerned about female stories,though some chinese and American male char-acters are portrayed. However,the Chinese males are always presented in a negative way as“villains”,but the American males always presented in a positive manner as“heroes”. To analyze these male charact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agolog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the writer herself will be reflected from“the other”image.【总页数】4页(P61-64)【作者】赵昱荣【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 72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相关文献】1.从文化--美学的角度看《聊斋志异》中男性人格的失落与回归--兼论中国古典文学中理想男性形象的美学走势 [J], 叶旦捷2.实现叙述声音的权威——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解读谭恩美的作品 [J], 陈妍3.谭恩美长篇小说中的男性形象研究 [J], 邵莉4.历史与文本的互读——从新历史主义角度解读谭恩美《接骨师之女》 [J], 谢嘉5.谭恩美笔下的华人男性形象 [J], 张利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谭恩美及其作品主人公自我身份认证之初探

谭恩美及其作品主人公自我身份认证之初探

痛并怀念父亲路易的女儿与母亲近乎十年的疏离 威妮独自
生活 成了一个被女儿不愿再亲近的母亲 威妮自觉自己母
亲的身份是不尽人意的 女儿的疏离使她无法欣慰释怀 这
时威妮的 母亲 身份认证是需要女儿肯定才能完成的 这
是母亲们的弱势造成的障碍
女儿们的自我身份认证比母亲的要复杂得多 在美国出
生长大受美国文化熏陶的她们理所当然地把自己当成美国
门 所以母亲的中国性的被接受实际上是由母亲自己促成
的 她们在漫长的僵持之后 在合适的时间和场合通过 讲
故事 掘出一条路来让孩子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母亲
了解她们的过去 理解她们的现在 而一旦了解母亲的过
去 女儿们便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开始寻找与母亲有关联的
东西 开始接受母亲
当然 母亲们不被自己孩子理解也有自身的原因 受中
最终代替母亲回到中国看望她两位失散的姐姐 在和姐姐的
相拥中她感受到了过去的母亲 这使她感到自己和姐姐在血
液里 在文化的根上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母亲的延续
而在 接骨师的女儿 中 路丝因发现了患有老年痴呆
症的母亲路玲的日记而理解了母亲并顿悟了母亲留下日记让
她看的深意 讲述过去的历史 嘱咐后人珍惜亲情 把握命
运 自强不息 这促使她对母亲的中国心有了更理性的认
人会合的前夜被前夫持枪强暴有了身孕 这就是女儿珍珠
她深爱女儿 不想让过去的不幸攫住无辜的孩子 选择隐瞒
这个事实 但所有的往事使她易受惊吓 过于焦虑 爱女儿
同时又害怕女儿遗传了前夫的卑劣并为这种卑劣所毁 原本
与父亲路易感情深厚的珍珠竟然在父亲去世后无泪 引起胆
战心惊的威妮狠狠的一掴 这一巴掌造成了以另一种方式伤
身份认证 而威妮通过女儿对自己的认可也完成了对自己母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读谭恩美的三部作品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读谭恩美的三部作品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读谭恩美的三部作品王立礼内容提要:处在环境危机时代,研究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生态批评应该得到更广泛的运用。

本论文拟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读谭恩美的三部较为近期的作品:《百种秘密感官》,(The Hundred Secret Senses,1995),《正骨师的女儿》(The Bonesetter’s Daughter, 2001)和《拯救溺水鱼》(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 2005)。

论文的讨论将围绕以下问题展开:在这些作品中自然是如何被呈现的?自然背景在小说的情节中起了什么作用?这些作品所表述的价值观与生态智慧是否一致?和种族、阶级、性别等一样,“地方”是否也应该成为一项新的批评类别?重读这三部作品论文作者发现它们在选择场景方面显示了作者对有鲜明原生态特点的自然环境的浓厚兴趣。

在小说中作者用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融合了自然的呈现和价值观的探讨。

关键词:生态批评自然背景地方生态智慧生态意识Abstract: In an age of environmental crisis, ecocriticism which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should be more widely applied than it is now. This paper intends to reread the recent three novels by Amy T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riticism-- The Hundred Secret Senses (1995), The Boneset ter’s Daughter(2001) and 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 (2005). The discussion will try to address these questions which an ecocritic would ask: How is nature represented in Tan’s three works? What role does the physical setting play in the plots of her novels? Are the values expressed in these works consistent with ecological wisdom? In addition to race, class and genre, should “place” become a new critical category? Rereading the three works by Amy Tan, the author of the paper finds the choice of place in the three recent novels shows the novelist’s strong interest in physical settings characterized by natural primitivism. In these novels Amy Tan combines the representation of nature with the reflections on values with ecological awareness and ecological wisdom.Key words: ecocriticism; physical setting; place; ecological wisdom; ecological awareness本论文拟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读谭恩美的《百种秘密感官》,(The Hundred Secret Senses,1995),《正骨师的女儿》(The Bonesetter’s Daughter, 2001)和《拯救溺水鱼》(Saving Fish From Drowning, 2005)三部作品。

tan amy人物简介

tan amy人物简介

Amy Tan人物简介:谭恩美(Amy Tan),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1952年出生于美国加州奥克兰,曾就读医学院,后取得语言学硕士学位。

作品有《喜福会》、《灶神之妻》(又译《灶君娘娘》)、《接骨师之女》、《沉没之鱼》等。

谭恩美三十三岁开始写小说,后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喜福会》,自此奠定了她在文学界的声誉。

《喜福会》生动地描写了母女之间的微妙的感情,这本小说不仅获得该年度国家书卷奖,还被改编成了电影,创下了极高的票房佳绩。

谭恩美在《喜福会》之后,还出版了《灶神之妻》(The Kitchen God's Wife)及《百种神秘感觉》(The Hundred Secret Senses),两部都是畅销书。

曾就读医学院,后取得语言学硕士学位。

她因处女作《喜福会》而一举成名,成为当代美国的畅销作家。

著有长篇小说《灶神之妻》、《灵感女孩》和为儿童创作的《月亮夫人》、《中国暹罗猫》等,作品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艾米·谭是当代讲故事的高手。

她是一个具有罕见才华的优秀作家,能触及人们的心灵。

异样人生:谭恩美在《命运的反面》里自述曾在十六岁时,为了新交的男友,和母亲发生了激烈争吵。

母亲把她到墙边,举着切肉刀,刀锋压在她喉咙上有20分钟。

最后,她垮了下来,哭泣着求母亲:“我想活下去,我想活下去。

”母亲才把切肉刀从她脖子上拿开。

在叛逆的青春期,她出过两次车祸;被人用枪指着抢劫,几乎被强奸;受到死亡威胁,几乎被泥石流冲走。

20多岁那年,她最好的朋友在生日那天被入室抢劫者捆绑勒死,她被叫去辨认尸体,从此中途辍学,放弃博士学位。

晚年的母亲还告诉她一个秘密:她在中国大陆有3个同母异父的姐姐。

这个秘密深深震撼了谭恩美,成了她创作的主题。

作品描述:1987年,谭恩美根据外婆和母亲的经历,写成了小说《喜福会》,并于1989年出版该书。

该书一出版就大获成功,连续40周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销量达到500万册,并获得了“全美图书奖”等一系列文学大奖,还被好莱坞拍成了电影,创下了极高的票房佳绩。

tan amy人物简介

tan amy人物简介

Amy Tan人物简介:谭恩美(Amy Tan),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1952年出生于美国加州奥克兰,曾就读医学院,后取得语言学硕士学位。

作品有《喜福会》、《灶神之妻》(又译《灶君娘娘》)、《接骨师之女》、《沉没之鱼》等。

谭恩美三十三岁开始写小说,后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喜福会》,自此奠定了她在文学界的声誉。

《喜福会》生动地描写了母女之间的微妙的感情,这本小说不仅获得该年度国家书卷奖,还被改编成了电影,创下了极高的票房佳绩。

谭恩美在《喜福会》之后,还出版了《灶神之妻》(The Kitchen God's Wife)及《百种神秘感觉》(The Hundred Secret Senses),两部都是畅销书。

曾就读医学院,后取得语言学硕士学位。

她因处女作《喜福会》而一举成名,成为当代美国的畅销作家。

著有长篇小说《灶神之妻》、《灵感女孩》和为儿童创作的《月亮夫人》、《中国暹罗猫》等,作品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艾米·谭是当代讲故事的高手。

她是一个具有罕见才华的优秀作家,能触及人们的心灵。

异样人生:谭恩美在《命运的反面》里自述曾在十六岁时,为了新交的男友,和母亲发生了激烈争吵。

母亲把她到墙边,举着切肉刀,刀锋压在她喉咙上有20分钟。

最后,她垮了下来,哭泣着求母亲:“我想活下去,我想活下去。

”母亲才把切肉刀从她脖子上拿开。

在叛逆的青春期,她出过两次车祸;被人用枪指着抢劫,几乎被强奸;受到死亡威胁,几乎被泥石流冲走。

20多岁那年,她最好的朋友在生日那天被入室抢劫者捆绑勒死,她被叫去辨认尸体,从此中途辍学,放弃博士学位。

晚年的母亲还告诉她一个秘密:她在中国大陆有3个同母异父的姐姐。

这个秘密深深震撼了谭恩美,成了她创作的主题。

作品描述:1987年,谭恩美根据外婆和母亲的经历,写成了小说《喜福会》,并于1989年出版该书。

该书一出版就大获成功,连续40周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销量达到500万册,并获得了“全美图书奖”等一系列文学大奖,还被好莱坞拍成了电影,创下了极高的票房佳绩。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谭恩美长篇小说《喜福会》作品分析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谭恩美长篇小说《喜福会》作品分析

正文:1作者及其作品简介1.1作者简介谭恩美(Amy Tan),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1952年出生于美国加州奥克兰,曾就读医学院,后取得语言学硕士学位。

三十三岁开始写小说,此后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喜福会》,自此奠定了她在文学界的声誉。

《喜福会》生动地描写了母女之间的微妙的感情,这本小说不仅获得该年度国家书卷奖,还被改编成了电影,创下了极高的票房佳绩。

她的作品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谭恩美曾在十六岁时,为了新交的男友,和母亲发生了激烈争吵。

母亲把她到墙边,举着切肉刀,刀锋压在她喉咙上有20分钟。

最后,她垮了下来,哭泣着求母亲:“我想活下去,我想活下去。

”母亲才把切肉刀从她脖子上拿开。

在叛逆的青春期,她出过两次车祸;被人用枪指着抢劫,几乎被强奸;受到死亡威胁,几乎被泥石流冲走。

20多岁那年,她最好的朋友在生日那天被入室抢劫者捆绑勒死,她被叫去辨认尸体,从此中途辍学,放弃博士学位。

晚年的母亲还告诉她一个秘密:她在中国大陆有3个同母异父的姐姐。

这个秘密深深震撼了谭恩美,成了她创作的主题。

1987年,谭恩美根据外婆和母亲的经历,写成了小说《喜福会》,并于1989年出版该书。

该书一出版就大获成功,连续40周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销量达到500万册,并获得了“全美图书奖”等一系列文学大奖。

《喜福会》以四对母女的故事为经纬,生动地描写了母女之间的微妙的感情,奠定了她在文学界的声誉。

谭恩美擅长描写母女之间的感情纠葛,不少小说家以此为写作题材,但身为第二代华裔的谭恩美,比起其他作家多了一层文化挣扎。

谭恩美常以在美国出生的华裔女性为主角,这群华裔女性不但面对种族认同的问题,还必须随来自父母的压力。

母亲们来自战乱频繁的中国,通常有段不堪回首的过去,来到新大陆之后,她们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望女不成凤”的心情却带给女儿极大的压力;母亲们更用传统方式管教女儿,传统的中国父母不习惯赞美小孩,而且要求子女绝对服从,女儿们眼见美国父母“民主式”的教育方式,再看到自己连英文都说不好的母亲,心里更是愤愤不平。

中西两种异质文化冲突和融合下的产物——分析谭恩美长篇小说《接骨师之女》

中西两种异质文化冲突和融合下的产物——分析谭恩美长篇小说《接骨师之女》

中西两种异质文化冲突和融合下的产物——分析谭恩美长篇小说《接骨师之女》【论文关键词】谭恩美;《接骨师之女》;中国文化;美国文化【论文摘要】1989年以《喜福会》奠定美国畅销书作家地位的华裔小说家谭恩关(AmyTan),代表着华裔文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个新的篇章。

《接骨师之女》是谭恩美的第四部作品,小说仍然围绕其代表性主题“母女关系”展开。

相对于其前几本小说,《接骨师之女》更为深入的体现了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中西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当传统的中国文化价值观受到挑战和冲击时,对抗和冲突并非最终的解决方法,沟通与融合才是消解分歧的最终渠道。

一、前言美国华裔文学是当代美国文坛上出现的一朵奇葩。

华裔作家的作品不仅受到书评家的赏识,而且深受美国不同族裔、年龄及文化教育背景的读者的喜爱,销售量连连创下可观的业绩。

谭恩美(AmyTan,1952-)就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华裔作家之一。

她凭借小说《喜福会》一举成名。

小说《接骨师之女》(TheBonesetter’sDaughter)完成于2001年,是其第四部力作。

《纽约时报》书评人南茜·维拉德将此书比喻成“精雕细刻的象牙球,一层镂空里面还有一层,如此层层不穷,构造非常精巧”。

小说以作者亲自体验移民社会中母女、姐妹之间由于代沟、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等不同而引起爱怨的复本感情为其创作基础,将中国传统文化(东方母亲)与美国文化(西方女儿)完美地融为了一体:当传统的中国文化价值观受到挑战和冲击时,对抗和冲突并非最终的解决方法,沟通与融合才是消解分歧的最终渠道。

二、冲突《接骨师之女》叙述了美国一个华人移民家庭中三代女性之间错综复杂的母女关系。

两代母女之间的冲突不仅反映在语言与文化差异上,也表现在对对方身份的认同上。

1、语言上的冲突在《接骨师之女》中,在茹灵与宝姨的关系上,最大的矛盾是语言交流沟通的困难。

宝姨在父权残害下失去了声音,无法与女儿茹灵正常交流。

而语言的误解也导致了茹灵和露丝母女之间的代际沉默。

从《喜福会》的文化内涵看华裔的心路历程

从《喜福会》的文化内涵看华裔的心路历程
发展
20世纪初,华裔美国文学开始在主流文化中崭 露头角,一些作品开始被翻译成英文并发表。
3
成熟
20世纪中叶,华裔美国文学逐渐成熟,出现了 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如《喜福会》等。
《喜福会》的创作背景与主题
创作背景
作者谭恩美在移民美国后,开始创作《喜福会》,以表达自 己的文化认同和经历。
主题
小说主要讲述了四个华裔家庭的故事,探讨了文化冲突、身 份认同、母女关系等主题。
从《喜福会》的文化内涵看华裔 的心路历程
2023-10-26
目 录
• 引言 • 华裔美国文学概述 • 《喜福会》中的文化内涵 • 《喜福会》中华裔的心路历程 • 结论与启示
01
引言
背景介绍
早期移民和历史遭遇
华裔美国人在早期移民时期经历了种种艰辛和磨难,如淘金 热、铁路劳工、洗衣店和餐馆业等。这些历史遭遇塑造了华 裔美国人的身份认同和族群意识。
身份认同
小说中的主人公们在不同程度上经历了身份认同的困惑和挣扎,他们在保持中华文化传统的同时,也在努力融入美国主流 社会。
心路历程
通过对主人公们的心路历程的描写,作者呈现了华裔在异国他乡所经历的种种挑战、困境和成长。
对华裔文学研究的启示
文化背景的重要性
研究华裔文学时,必须考虑到文化背景对作品的影响,这包括中 国传统文化、移民经历以及美国社会文化等。
文化融合
小说中反映了美国文化与华裔文化的融合,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 的相互影响和交融。
04
《喜福会》中华裔的心路历 程
身份认同的探索
身份困惑
华裔在融入美国主流文化的过程中,往往面临身份认同的困惑。他们既不完全属于美国文 化,也不完全属于中国文化,这种双重身份给他们带来了困惑和矛盾。

谭恩美和她的小说创作

谭恩美和她的小说创作

谭恩美和她的小说创作作者:董爱华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4年第05期摘要:谭恩美是美籍华裔女作家,1952年出生于美国加州奥克兰,是当代著名的华裔女作家之一。

谭恩美的作品能够融入自身的经历,着力刻画移民社会中母女、姐妹之间由于代沟、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等不同而产生的撞击。

谭恩美在37 岁时出版的处女作《喜福会》不仅获得该年度国家书卷奖,还被改编成了电影,创下了极高的票房佳绩,《喜福会》被收入美国高中和大学的教材,成为美国青少年学生必读的作品。

谭恩美还著有《接骨师之女》《灶神之妻》《沉默之鱼》等长篇小说,她也是美籍华人的高产作家之一。

关键词:谭恩美;小说;创作一、复杂的家庭史使她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早在青少年时期,谭恩美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能成为美国畅销书的作家,但是写作于她是一种必然。

在回答每一个作家都会被问到的问题时:你为什么会写作?谭恩美曾经半开玩笑地回答说:如果你有一个我那样的妈妈,有一个我那样的童年,你也一定会写作。

谭恩美的故事是从外婆说起的。

外婆是苏州人,长相很美,一次去上海,被纱厂一个姓杜的富商看上并强占,从此只能给富商家做了小妾。

谭恩美的母亲并非杜家亲生,取名为杜琴。

虽是养女,但深得杜家宠爱,从小受到最好的教育,还学会了钢琴。

但在杜琴11岁时,谭恩美的外婆自杀了,缘由无人知晓,有人猜测,她是多年忍辱负重,不堪凌辱,才采取过激的行动结束了生命,以表明自己的清白。

外婆的自杀对杜琴刺激很大。

她的第一次婚姻同样不幸,她被一个军官看上,嫁给了他,开始很恩爱,逐渐被嫌弃,被打。

杜琴多次想逃跑,但次次都被抓回。

到后来她开始尝试自杀,但这也不能让那个男人放过她。

最终她用了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达到和军官离婚的目的——在一艘船上,杜琴认识了谭恩美的父亲,并和他发生了关系。

通过这件事她让自己以通奸罪的罪名进了监狱,并在出狱后终于摆脱了那个军官。

她和军官育有三个女儿,她一个都不要了。

他们远渡重洋来到了美国。

华裔美国女性文学的兴起与谭恩美的_喜福会_

华裔美国女性文学的兴起与谭恩美的_喜福会_

华裔美国女性文学的兴起与谭恩美的《喜福会》包丽丽 内容提要 谭恩美的《喜福会》有着别具一格的思想主题和艺术风格,改变了华裔在美国的文化形象,为中国文化在美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主题词 谭恩美 美国梦 代沟 文化 在美国,少数族裔文学进入主流文学并非易事,需要冲破多重障碍。

最大的障碍是语言。

因为主流社会不但不重视少数族裔的文化传统,而且拒绝作为文化载体的“外国”语言。

五十年代,犹太裔作家创作被美国主流社会“发现”之后,逐渐兴起一股少数族裔文学热潮。

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许多犹太精英已进入高级阶层,其背后悠久的文化传统诱使人们阅读其作品。

相对犹太文化的精英形象而言,华人文化在美国显然是一种弱势文化,自视甚高的“纯粹”美国人并不将它作为竞争对手和学习榜样,而生活在美国的许多华裔也不具有继承中国文化传统的自觉意识。

仅仅面向这个读者群的华裔文学具有自产自销的性质,难以进入主流社会,甚至难以为华裔美国青年所欣赏。

因此,华裔文学在表达华裔美国人的真实生活和他们面临强势文化的真切感受时,其主题必然与犹太文学有所区别。

这个主题就是如何在美国的优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寻求定位、认同和归属感,并确立尊严和自信。

华裔文学的兴起以妇女作家的创作为标志,她们的创作往往从亲身经历出发,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

一般认为,汤亭亭1976年发表自传体小说《女勇士》标志着华裔作家创作进入美国文学主流的开始。

作品讲述一名华裔妇女的童年经历,她的种族自我焦虑,种族自卑感,以及在痛苦生活多年之后,找到自我,确立自信,公开表达自己的独特思想情感。

主人公是一个美国出生的华裔女子,她抱怨中国文化传统让她在美国生活得很不自在。

她父母恪守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使她既不能按美国方式生活,也不能按中国方式生活。

美国有评论认为:汤亭亭将自己作为华裔的个人经历公之与众,她将亚裔意识形诸笔墨,为亚裔美国人社会与文化地位的提升提供了声援。

十年之后,另一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为华裔文学的兴起做出了贡献。

寻找生命的平衡——谭恩美作品解读

寻找生命的平衡——谭恩美作品解读

寻找生命的平衡——谭恩美作品解读作者:张军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09年第11期关键词:谭恩美作品《我的缪斯》《喜福会》《沉没之鱼》《接骨师之女》摘要:当代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作品从不同的视角讲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其鲜活的人物及曲折感人的故事构成了曲调悠扬动听的中西混响的交响乐,她的笔下蕴藏着深刻的人生体悟和坚韧的生命力量,在谭恩美的五部长篇小说中,作品糅合了大量的记忆、想象和现实材料。

在想象和现实的叙述中,她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创作了“中国故事美国书”,向主流文化中心挺进。

小说蕴含的深厚而丰富的人性,真诚而深厚的情感,一次次震撼着中外读者,让我们在命运沉浮中,去思索和挖掘生活的深度以及生命的意义.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女作家汤亭亭和谭恩美为代表的美国华裔文学,逐渐发展、繁荣,进而步入美国主流文坛,为世人瞩目,并在全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谭恩美以其为数不多的几部作品享誉美国文坛,显示出了她超凡的洞察力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再加上血脉中浓厚的东方传统文化与神秘色彩,使其作品深受美国读者喜爱。

在当今美国社会倡导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她的地位早已渐渐超越了一位少数民族或者流行小说家的身份,而成为整个美国乃至西方最为著名的作家之一。

尽管她的作品的历史背景与中国有关,但小说一直关注的是当代美国人之间的情感和关系,母女关系、姐妹关系、夫妻关系、情人关系、朋友关系等。

她将当代美国普通人的生存状况和内心纠葛一览无余地展现给读者,显现了各种人生的选择。

谭恩美的几部作品都从不同角度讲述了移民美国、传统保守的中国母亲和完全“美国化”的女儿从误解对立,又经由岁月磨砺,逐渐和解融合的故事。

这一寻求和解的过程,贯穿着谭恩美对“生命平衡”和自我身份认证的觅求。

1989年出版的《喜福会》讲述了旅美的四对华裔母亲们的辛酸屈辱的遭遇,以及女儿们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经济地位的新一代女性的烦恼。

小说中浓浓的母女情深,割断不了的亲情,催人泪下的曲折故事深深地打动了美国读者。

喜福会

喜福会
• 对于移居海外的人来说,一切都是不确定 和有待探索的。由于跨越边境后的漂浮状 态,使得他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化、身 份和种族的建构型。由于旧身份的丧失和 新身份的不确定,在少数文学中,对身份 和共同体的重新想像始终是紧迫的。 • 少数族裔的身份建构不仅取决于他们自己 的努力,还取决于移民国的态度。
• 霍尔认为, 在高语境文化中,人们有着类似的 经历和信息渠道。长期稳定的交流使人们 形成了对周围环境比较一致的反应。 • 因而,在处理大量日常事务时,他们往往不需 要、也不希望得到过多的背景知识。在交 谈中,无需过多的表达,双方就会心领神会,因 为共同的背景知识和想象空间会帮助听者 把说者含糊的意思拼凑起来。 • 在高语境文化中, 人们并不仅仅通过语言来 表达意思,手势、空间的运用,甚至沉默都可 以传递信息 , 他们认为“沉默比语言更有 力” 。
• 新一代华人子女因为生活在与父母截然不 同的文化环境里, 受着美国文化的熏陶, 平 时读的是英文书籍, 而非孔子的经典,往往在 思想上更倾向于接受美国文化与价值观。 • 然而, 无论华裔青年已经美国化到何种程度, 以白人为代表的主流社会依然把他们看作 是少数民族, 是中国人。这使得新生代的华 裔极易产生一种迷茫和身份危机:“我究竟是 谁?”
• 因此,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华裔第二 代,由于内外压力,他们认同的是宗主国 文化,而故国的文化则是他们需要超越的 对象,女儿们的最终结果就是: “事实上, 除了她的头发和皮肤是中国式的外表,她 的内部,全是美国制造的。” • 这也导致母女间的隔阂。在这一成长故事 中,母女间的交流障碍实质上体现的是两 种不同价值观的矛盾,女儿们不断试图超 越和弃绝以母亲为代表的东方遗产,从而 形成新的主体性。
• 华裔女作家任璧莲(Gish Jen)在一次接受采访中 谈道:“这种对身份的追求是非常美国化的。在中 国的人们不会探讨根的问题。你一旦开始思考身 为爱尔兰裔美国人、非洲裔美国人或华裔美国人 意味着什么时, 那你就是美国人了。” • 《喜福会》中女儿们一旦有了想做中国人的迫切 愿望,这便表明她们已经非常美国化了,不再是中国 人。” • 既然她们已经是美国人了 ,便不用担心被中国文化 同化。她们渴求具有一定的中国气质 ,在某种程度 上也反映了美国人对异域文化的向往。

从文化冲突到文化融合从跨文化交际学分析谭恩美的《喜福会》

从文化冲突到文化融合从跨文化交际学分析谭恩美的《喜福会》

从文化冲突到文化融合从跨文化交际学分析谭恩美的《喜福会》一、本文概述《从文化冲突到文化融合:从跨文化交际学分析谭恩美的《喜福会》》这篇文章旨在通过跨文化交际学的视角,深入剖析谭恩美著名小说《喜福会》中所揭示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现象。

文章首先概述了《喜福会》的主要情节和主题,即围绕四位华裔女性在美国的生活经历,展现了她们在跨文化背景下所遭遇的种种挑战与困惑。

接着,文章引出了跨文化交际学相关理论,如文化认同、文化适应、文化冲突等,为后续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分析小说中文化冲突的具体表现,如母女关系、婚姻观念、家庭角色等方面的差异与碰撞,以及这些冲突如何影响华裔女性在异国他乡的生活和心路历程。

文章将探讨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和途径,分析小说中人物如何通过自我调整、相互理解和文化交流等方式,实现跨文化适应和身份认同的构建。

通过这一分析,本文旨在揭示《喜福会》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并为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二、《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谭恩美的《喜福会》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叙事风格,生动地展现了中美两国文化在交融过程中的冲突与矛盾。

在这部作品中,文化冲突不仅体现在两代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家庭观念等方面,更深入地影响了人物的性格命运和人生选择。

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家族荣誉和尊老爱幼,而美国文化则更注重个人主义、独立自主和竞争意识。

在《喜福会》中,四位中国母亲和她们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们就因为这种价值观的差异而产生了深刻的矛盾。

母亲们希望女儿们能够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遵守家族规矩,而女儿们则更倾向于追求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这种价值观的冲突不仅导致了母女之间的隔阂和误解,也反映了中美文化在价值观方面的根本差异。

在生活方式方面,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平衡,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而美国文化则更加强调效率和竞争,追求物质上的富裕和成功。

在《喜福会》中,四位母亲因为无法适应美国的生活方式而倍感孤独和失落,而女儿们则因为过度追求美国式的成功而忽视了内心的需求和家庭的温暖。

《喜福会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代表作品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喜福会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代表作品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莹映·圣克莱尔|林间 守候
江林多|双面人 吴菁妹|团圆
感谢观看
读书笔来自记千里鹅毛吴菁妹|喜福会 许安梅|伤疤
江林多|红烛
莹映·圣克莱尔|月亮 娘娘
二十六道凶门
韦弗里·江|游戏规则
丽娜·圣克莱尔|隔墙 有声
罗丝·许·乔丹|一半 一半
吴菁妹|望女成凤
美国式解读
丽娜·圣克莱尔|饭粒 丈夫
韦弗里·江|四面八方
罗丝·许·乔丹|命里 缺木
吴菁妹|最佳品质
西天王母
许安梅|喜鹊
《喜福会 美国华裔女作 家谭恩美代表作品 》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中国
许安梅
美国
东西
下一代
英语
妈妈
母亲
女儿
生活 战乱
乔丹
吴菁妹
韦弗里江
命运
语意
丽娜
一代
谭恩美
目录
01 千里鹅毛
03 美国式解读
02 二十六道凶门 04 西天王母
《喜福会》是谭恩美的处女作,也是一部自传式小说,取材于她的母亲和外婆的经历。“喜福会”指的是每 周举行一次的四家好友聚会。四个来自天南海北的中国女人带着各自多舛的命运,辗转来到美国,扎根生子。一 方面努力适应着异域的生活,为如何处理与女儿的关系而困惑、操心;一方面仍然割不断与故国的血脉联系。她 们的童年际遇各异,年轻时代经历了战乱导致的颠沛流离,遭到命运种种有意或无意的嘲弄,最终虽然怀着母爱, 但在面对与自己成长环境和思维方式都迥异的下一代时,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隔阂。主人公吴菁妹原来 跟母亲有很深的误会,当她代替已去世的母亲回到中国探望两个当年在战乱中失散的姐姐时,深深感受到上一代 的苦难和割舍不了的亲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