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史第二讲
第二讲翻译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讲翻译学的基本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0e83bbc22cc58bd63186bdf7.png)
• 宁信而不顺(鲁迅语) rather to be faithful than smooth (“I’d 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 • 神似(傅雷语) spiritual resemblance • 化境(钱钟书语)sublimation(升华) • 信、达、切(刘重德语)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closeness (to the original style) • 三美: 音美, 形美, 意美(许渊冲语)the three beauties: beauty in sound, beauty in form and bea• •
选词diction 补偿compensation 视点转换shift of perspective 套译/仿译/仿拟imitation 信/忠实faithfulness/ 达/易懂intelligibility/expressiveness 通顺smoothness 流畅fluency 自然naturalness /idiomaticity(语言的表达习惯) 雅/优美elegance/gracefulness
• • • • • • • • •
东方语言Oriental languages 西方语言Occidental languages 佛经Buddhist Scriptures/sutra['su:trə] 梵语Sanskrit 鸠摩罗什Kumarajiva 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 奈达(Eugene A.) Nida 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MT)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
注意:英译汉中长句化短即采用分译法的 依据是:英语多用长句,汉语多用中短 句。长句化短要根据翻译实际需要为转 移。
(完整版)英汉翻译教程
![(完整版)英汉翻译教程](https://img.taocdn.com/s3/m/cdbdf2f402020740bf1e9b90.png)
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第一讲翻译原则简介一、教学目的:了解基本的翻译原则和翻译研究的问题二、教学过程:1.翻译的定义和内涵:(Definition and Connotation)Translation is an art/ science/craf2.中国几位翻译家的理论(influential translation principles)严复:信达雅-—- 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elegance。
The “three character guide" is regarded as a plumb—line of long standing to measure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translating.傅雷:神似--—spiritual conformity。
Emphasizing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spirit of the flavor of the original。
强调原作神韵再现。
钱钟书:化境--—sublimed adaptation. Focus on the translator’s smooth and idiomatic Chinese version for the sake of the Chinese reader.刘重德:信、达、切-——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closeness.3.中国翻译史上的论争:鲁迅:宁信而不顺-—-rather to be faithful than smooth。
目的:引入英文句式的表达法梁实秋、赵景深:宁顺而不信--—rather to be smooth than faithful 目的:可读性强,便于交流.4.直译与意译: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意译:free translation直译的例子:crocodile tears鳄鱼的眼泪; armed to the teeth武装到牙齿; chain reaction连锁反应;gentlemen's agreement君子协定;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一国两制;The three religions and the nine schools of thought 三教九流;paper tiger 纸老虎; Breath one’s last——-断气; go to one’s external rest——-安息; the long sleep——-长眠;see Marx 见马克思; Go west 上西天; go to heaven 上天堂; blow out the candles 吹灯拔蜡kick the bucket 蹬腿:直译不等于死译(dead translation):街道妇女应动员起来打扫卫生:Women in the street should be called on to do some cleaning.“In the street" should be replaced by “in the community”.她一大早起床,进城,见到了她的公爹:She got up early, went to the town and saw her public father。
考研英语翻译讲座第讲2优选PPT文档
![考研英语翻译讲座第讲2优选PPT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0ee9f48c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d0.png)
第六讲 结构调整 顺理成章 • 考题实例:Additional social stresses may
also occur because of the population explosion or problems arising from mass migration movements-themselves made relatively easy nowadays by modern means of transport. (2000)
•
钢铁厂
•
export and import
•
进出口
•
track and field
•
田径
•
popular modern songs
•
现代流行歌曲
•
look right and left
•
左顾右盼
•
life and death
•
死活
•
land and water
•
水陆
•
fire and water
•
someone who has not had an active mind. been able to take even the outlying regions, because of the stiff resistance that gets in the way.
And someone with a history of doing more rather than less will go into old age more cognitively sound than someone who has not
第二讲:汉译英的特点与翻译
![第二讲:汉译英的特点与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7197e9c584254b35eefd34a8.png)
他妻子拿着一个盘子走过去,他连一句话也没跟她 说。 He said no word to his wife as she passed with a plate.
看到这惨状,大家立即陷入了恐慌。 译文1. On seeing this miserable scene, people got panic-stricken very soon. 译文2. At the sight of this miserable scene, people was seized with panic/overwhelmed by panic/great terror, or people were thrown in panic. 译文3. The sight of this miserable scene threw people in panic.
6-5 Passable translation with some inaccuracies The translation adequately reflects most of the original passage with occasional errors of vocabulary, syntax, spelling or punctuation. The translation is, for the most part, readable. 4-3 Inadequate translation with frequent inaccuracies half, with frequent errors; in some parts, unreadable 2-1 Poor translation less than half Almost all sentences contain errors of… For the most part, unreadable
英汉互译第二讲
![英汉互译第二讲](https://img.taocdn.com/s3/m/87e3e152804d2b160b4ec0dc.png)
2.2 中英思维方式对比
2.2.1中国人注重伦理(ethics);英美人注重认 知(cognition)
“以儒家为代表的先哲对世界的认识主要不是出于对自然 奥秘的好奇,而是出于对现实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关注”。 儒家思想“关心的是人道,而非天道,是人生之理,而非 自然之性”。 而海洋性地理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英美文化促使英美人对天 文地理的浓厚兴趣,使他们形成了探求自然的奥秘,向自 然索取的认知传统。
依据不同的标准,文化分类也林林总总。 从地域分,有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东方文化和 西方文化、大陆汉文化和港澳台汉文化等; 从时间分,由原始文化、奴隶制文化、封建文化、资本化、道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等; 从生产方式分,有游牧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信息文化等; 从生产工具分,有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青铜文化; 从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分,有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 从性质分,有世界文化、民族文化、精英文化、通俗文化等; 从结构层次分,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
二、习俗的差异 汉英习俗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如对狗的态度:狗在汉语文 化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与狗相关得表达一般含有贬义, 如“走狗、狗腿子、狗东西、癞皮狗、狗急跳墙、狗仗人势、 狗眼看人低、狼心狗肺”等。 英语文化中人们则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 如“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 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 又如颜色方面,中国人喜爱红色,认为它代表热情、喜悦 和兴旺。传统中国婚礼上新娘子总是红色的奇葩,以示吉利; 新房也必由大红“喜”字 但英美文化中红色常与暴力、流血和战争有关。 因而为避免读者误解,著名翻译家David Hawkes不但把 《红楼梦》翻译成“The story of the stone”,还将全书的 “红”字都译为“green”。同样的差异还体现在白色、绿色 等颜色上。
翻译实践 第二讲.ppt
![翻译实践 第二讲.ppt](https://img.taocdn.com/s3/m/195f14c1f78a6529657d536b.png)
What is Translation?
Not an easy question. Some of definitions
Translation, essentially, is the faithful representation, in one language, of what is written or said in another language. —Zhong Shukong A Handbook of Translation What is translation? Often, though not by any means always, it is rendering the meaning of a text into another language in the way the author intended the text. —Peter Newmark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What is Translation
…aesthetics, linguistics, rhetoric, psychology, so on and so forth.
A polyseme: the process or the product; written translation only or both writte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Translation: A Long History
The Tower of Babe: in the valley of Shinar According to historians:
the earliest translation activities in China: Zhou dynasty (1100.BC); and in the west: the first traces date from 3000 BC, during the Egyptian Old Kingdom and the first translator was a Greek slave Livius Andronicus, who in about 240 B.C. put the Odyssey into Latin verse. In China
第二讲 中西方翻译简史
![第二讲 中西方翻译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1af49dda3186bceb19e8bb38.png)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西方基本翻译理论。
2.让学生了解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现状。
3.讲评翻译作业、做翻译课堂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1.中国翻译家的翻译理论与翻译观点。 2.西方翻译家的翻译理论与翻译观点。
• 佛经翻译须合乎原文本意,主张“尽从实录,按
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明确提出了“敬顺
圣言,了不加饰”的直译原则,主张严格的直译。
鸠摩罗什VS真谛VS彦琮 提倡意译,主张在存真的原则指导下,不妨“依 实出华”,讲究译文的流畅华美,因此他所译的 佛经都富于文学趣味,一直受到中国佛教徒和文 学爱好者的广泛传诵。他虽然倾向意译,但在实 践上基本仍然是折中而非偏激的。 • 真谛三藏到中国后20余年适逢兵乱,于颠沛流离 中仍能译出一百多部重要经论,是鸠摩罗什以后 玄奘以前贡献最大的译师。
and 2.5 billion more lack basic sanitation. If the status
quo continues, by the year 2025, half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around 3 billion people will be living under water-stressed conditions, causing an increase in hunger, disease, preventable death and strife.
• 主要观点: • 译者应该像演说家一样,使用符合古罗马语言习 惯的语言来表达外来作品的内容。 • 直译是缺乏技巧的表现。翻译应保留词语最内层 的东西,即意思。 • 翻译也是文学创作。 • 各种语言的修辞手段彼此相通,因此翻译可以做 到风格对等。 • 提出“解释员”式翻译和“演说家”式翻译,即 直译与意译。
第二讲 翻译历史概述
![第二讲 翻译历史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3c102b8eb9d528ea81c77963.png)
翻译历史概述
2011-03-13
History is the memory of things said and done. Carl L. Becker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书。 廖沫沙
Hale Waihona Puke 一、西方翻译史概述1、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对希腊古典作品的译介 2、4-6世纪(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圣经》翻 译 3、9-10世纪,叙利亚学者用阿拉伯文翻译希腊典籍 3、11-13世纪(中世纪中期),西班牙托莱多的转译活动 4、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翻译作品涉及各个领域, 产生大批杰出译家译作 5、17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继续翻译古典译作,开 始对西方近当代作品以及东方文学的翻译 6、1945年至今(二战以后至今),翻译从范围、规模、作 用直至形式,都与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机器翻译 出现。
汉英对照词汇表
佛经 Buddhist scriptures 佛经翻译 Buddhistic translation 音译 transliterate, transliteration 意译 free translation, liberal translation, paraphrase 译场 workshops for translation 梵文 Sanskrit 四书 Sishu, Ssu shu, the Four Books 五经 Wujing, the Five Classics 儒家学说 Confucianism 信达雅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马列著作 Marx and Lenin‘s Works,works of Marxism-Leninism 《毛泽东选集》Selected Works of Mao Zedong
第二讲:翻译的过程与策略
![第二讲:翻译的过程与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3c444624eefdc8d376ee3277.png)
cientists are often men of supernormal vitality which enables them to retain a freshness of outlook and enterprise even into their old age. • [意译]伟大的科学家往往具有超人的活力,因此,即e 使到了晚年,他们还保有新颖的观点和朝气蓬勃的事 业心。 • Watch out for Harlow, he’s full of mickey mouse ideas. • [字面意义]要小心哈洛,他满脑子都是米老鼠的想法 。 • [意译]要提防着点哈洛,他满脑子歪门邪道。(下流 、不高明的看法)
• 直译
• • • • • • • • A life line The Trojan horse The domino theory Dollar diplomacy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A trump card An ivory tower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1. 语义分析
• 上下文和词在句中的搭配关系选择词义 • Power can be transmitted over a long distance. • A car needs a lot of power to go fast. • Explosiv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fter1990 gave the medical profession enormous power to fight disease and sickness.
但我们要尽量避免死译或硬译
• The earth acts like a big magnet. • We cannot estimate the value of modern science too much.
中国翻译史第二讲
![中国翻译史第二讲](https://img.taocdn.com/s3/m/bbc8a68b71fe910ef12df8ac.png)
从认识世界地理开始,明末清初的士大夫开始 接受万国并存的观念,建立起一种健康开放的心态, 产生向西方学习的念头,出现各种变革的观念,引 发了延续一个多世纪的思想革命历程。 为了说明地图的概念,利玛窦在地图上注明地 为圆形、五大洲的名词等,标注欧洲有三十余国, 对南北美洲做了介绍,并以近代科学方法与仪器做 实地测量,画出中国北京等八个城市的经纬度。其 中,有关五大洲的观念、地圆学说、地带的分法都 对中国地理学有着重要的贡献。
从1583年至1630年,他翻译西方书付 印的书近五十种。帮助利玛窦翻译介绍西方 哲学和科学等,功不在徐光启之下。 他是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洋为中用” 思想的先驱。 “自徐光启、李之藻等广译算学、天文、 水利诸书,为欧籍入中国之始”(马祖毅, 1998:269)。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对我国对近代科学
崇祯三年(1630),由礼部尚书徐光启疏荐,供职于钦天监, 译著历书,推步天文,制作仪器。同时,利用向太监讲解天 文的机会,在宫中传播天主教。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担任 钦天监监正的外国人。由于工作出色,取得清廷及天文学界 的高度信任。
崇祯七年,协助徐光启、李天经编成《崇祯历书》 一百三十七卷。 除上述书籍之外,经汤若望迻译编著的有关书籍还 有:《交食》九卷、《八线表》二卷、《新法历引》 一卷、《历法西传》二卷 、《西洋新法历书》 》 一百卷等。 又受明廷之命以西法督造战炮,并口述有关大炮冶 铸、制造、保管、运输、演放以及火药配制、炮弹 制造等原理和技术,由焦勗整理成《火攻挈要》二 卷和《火攻秘要》一卷,为当时介绍西洋火枪技术 的权威著作。
庞迪我,西班牙人,“洞知历算之学,携有 彼国书籍极多”。 庞迪我不仅在介绍西方天文历法知识方面是 个先驱者,而且在将欧洲的实勘精神以及用 经纬度测绘地图的科学方法引进我国方面确 实起到一种开先河的作用。 庞迪我和艾儒略等先后著述和绘制《海外舆 图全说》和《万国全图》,对地理学的介绍 做了补充。
英汉翻译第二讲讲义解析
![英汉翻译第二讲讲义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3f0851aaa00b52acec7ca19.png)
第二讲英汉词义对比与翻译中根据语境选词一、语境与意义的关系概述词是语言中能自由运用的音义结合体,是构成句子的最基本的单位,所以词的意义直接影响读者对句子甚至对整个篇章的理解。
虽然在翻译的过程中一般以句子为翻译单位,但如果不能把词的意思准确地翻译出来,势必会影响到对整个句子甚至对整个篇章的翻译。
由此可见词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在选词时,我们除了要注意词的基本含义(概念意义)外,也要明白翻译中的选词更多地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语境可分为¡°微观语境(Microcontext)¡±和¡°宏观语境(Macrocontext)¡±,前者主要指词的搭配,包括词组、分句、句、句段、文本或篇章、体裁;后者指非语言因素,即社会、文化、历史因素。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其涵义、词义广狭、感情色彩、文体色彩、文化色彩等不尽相同。
语境决定词的涵义、词义的广狭、词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以及文化涵义等。
翻译时必须将语境纳入考虑之中,仔细斟酌,才能真正取得好的翻译效果。
⏹长期以来,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尤其在学习英语单词的过程中总喜欢通过其汉语意思记忆单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怪圈”,即一个英语单词对应一个中文意思(一个汉语词),翻译的时候,往往就会将英语单词与汉语词一一对应起来,结果造成翻译中用词不当的现象。
或者,有时在翻译中遇到不知该如何在目的语中进行表达,只靠单纯地查阅英汉词典或汉英词典,结果发现,英语的汉译文不够通顺,搭配不当,汉语的英译文就让人感觉词不达意。
实际上,英语单词与汉语词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而应根据词所在的语境决定词在上下文中的涵义、词义的广狭、词的感情色彩词、词的语体色彩、词的联想意义等,然后根据这些意义在目的与中选择恰当的对应词(eqiuvalent).⏹Leech(利奇)在《语义学》中列举了七种意义类型: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风格意义(stylistic meaning)情感意义(affective meaning)联想意义(reflected meaning)搭配意义(collocative meaning)主题意义(thematic meaning)⏹概念意义是意义的中心部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与概括,也就是说,概念意义就是词典里收录的释义,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内涵意义是词汇的喻义和引申意义,是附加在概念意义之上的意义,不同的语境中,词的内涵意义不尽相同;风格意义指在不同的场合中词汇的运用会呈现不同的层次,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说话人、不同的交际手段和方式等都会影响到词汇的风格意义;情感意义用来表达说话者的感情和态度,取决于词所描述的对象;联想意义是能引起听者或读者联想的意义,有些词可以引起愉快的联想,而有的词可以引起不愉快的联想,尤其是在不同的文化中,词的联想意义有很大的区别。
中国翻译史二讲共42页共44页文档
![中国翻译史二讲共42页共44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5860262fe45c3b3567ec8b70.png)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讲共42页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第二讲 中国翻译史及译论概述
![第二讲 中国翻译史及译论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14b1a0e15ef7ba0d4a733b35.png)
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自佛经输入后,印度佛教的唯心主义哲学逐 步和中国原有老庄玄学相结合,到南北朝时, 这种唯心主义思潮发展到极盛阶段。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史书里,对帝王相貌的 描写往往是“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等, 这种描写是受佛经影响,造成神秘莫测的印 象,增加自己身份,使百姓臣服。
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东汉末年到西晋(公元148-316年) 我国翻译史上有文本的笔译,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 年(公元148年)印度佛经的翻译。 译者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 直译,甚至是“死译”、“硬译”,采取口授形式, 因此可信度不高 最早的译家: 安清,字世高,西域安息(波斯)人,原是安息王 国太子。从公元148年到172年(灵帝建宁五年), 20年间译出《安般守意经》等30多部佛经。 支娄迦谶(chen),简名支谶,西域月支人。他通 晓华语,到灵帝中平年(184-189年)为止,“传 译梵文”,译出若干部佛经。 支谦(三国)、竺法护(西晋)
古代翻译史
三、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的中西文化交流,规模 比明末清初巨大得多,影响深远得多。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已经逐渐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和保国保种已 经成为第一要务。 这个时期引进的西学,主要内容是随着工 业革命兴起的现代科学技术、进化论学说、 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古典哲学和古典政治 经济学。
古代翻译史
佛经翻译对中国语言文学的影响: 促进了汉语构词方式 丰富了汉语的音韵、语法和文体和句法 以无法预想的各种方式丰富着中国的文学 题材
大量佛教词汇成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如 菩萨,阎罗王,世界,五体投地,因缘, 果报等。 如“劫”,全译音是“劫波”,是印度神 话里一个极长时期的名称。据说,1680万 年为一小劫,合20小劫为一中劫,合4中劫 为一大劫。每劫末尾,一切都要毁灭,所 以汉语里有“在劫难逃”的说法。
第二讲当代翻译理论
![第二讲当代翻译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84ebf5aad02de80d4d8400b.png)
2.3 Horace
Horace argues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well-known texts through a style that would “neither linger in the one hackneyed and easy round; neither trouble to render word by word with the faithfulness of a translator”, not treat the original writer‟s beliefs with too easy a trust, and would avoid stylistic over-sensationalism, “ so that the middle never strikes a different note from the beginning, nor the end from the middle.” His criticism of the faithful translator is often turned on its head to support translational fidelity to the original.
3.4.1 John Dryden‟s Three Categories of Translation 3.5 Alexander Fraser Tytler ( 1747-1813) 3.5.1 Tytler‟s Three General Principles
4. Romanticism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nother language
西方翻译简史第二讲(古代和中世纪)
![西方翻译简史第二讲(古代和中世纪)](https://img.taocdn.com/s3/m/645f0a19a300a6c30c229f39.png)
• 译者第二任务,是掌握译入语言,获得完全驾 驭译入语言的能力。 • 此外,译者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鉴赏能力,以保 证翻译不会破坏和丧失原作的完整和韵律。 • 第一论点非布鲁尼创建,可说实际上是古代西 塞罗和昆体良关于“与原作竞争”之说的翻版。 第二论点说的是语言的可译性原理。与但丁“文 学不可译性”看法形成对立。第三论点谈优秀译 者必须具备的条件。 • 概括而言,布鲁尼以译者,译文语言为中心, 强调译者在处理原作方面的自由,这实际上是 人文主义思想在翻译中的显现。被认为西方翻 译史上人文主义的最早代表之一。
利奥纳多.布鲁尼Leonardo Bruni
• 利奥纳多.布鲁尼(1369-1444)发表论文《论正确 的翻译方法》,对翻译理论问题做专门论述,一定 程度上确立了布鲁尼作为中世纪末-文艺复兴初期 的西方翻译理论的权威地位。 1) 译者应当尽可能模仿原作风格,像亚里士多德 用希腊语写作那样,用译语进行创作。 2) 任何语言都可用来进行有效的翻译;(认为语 言差异在翻译中不可逾越是因能力低下。) 3) 译者必须具备广泛的知识,才能做好翻译。翻 译的实质是把一种语言里写的东西正确的转移到另 一种语言。(许多人有对某事的理解能力,却不具 备亲自去做该事的能力。)因此,要做好翻译,译 者的第一任务就是获得对所译语言的知识。
• 翻译中所采用的意大利的粗俗的撒图尼乌斯诗体 numerus) (Saturnius numerus) • 译文没有多少文学价值,却是第一首拉丁诗,也 译文没有多少文学价值,却是第一首拉丁诗, 是第一篇译成拉丁语的文学作品 • 该译作的一大特点在于,在翻译希腊神学的名字 该译作的一大特点在于, 译者不采用音译, 史,译者不采用音译,而是用类似的罗马神的名 字取代原名 • 这种译法是一种“文化移植”,在当时促进了罗 这种译法是一种“文化移植” 马神同希腊神的融合 • 他受托把一部希腊悲剧和一部喜剧翻译并改编成 拉丁语, 罗马赛会”演出使用, 拉丁语,供“罗马赛会”演出使用,促成了罗马 的舞台表演艺术的诞生 • 一生翻译改编悲剧九部,喜剧三部 一生翻译改编悲剧九部, • 贡献在于第一个把古代希腊史诗和戏剧介绍给罗 马社会并使希腊的诗体、 马社会并使希腊的诗体、韵律适合于拉丁语言
俄汉翻译讲座 第二讲 翻译过程和翻译思维
![俄汉翻译讲座 第二讲 翻译过程和翻译思维](https://img.taocdn.com/s3/m/8e4ddf19de80d4d8d15a4f3d.png)
H a
即 ) 血
石
。
这 一 模 式 可 以概 括 如 下
:
“
意
译 者 由这 一 话
然 后 再 由 这个 意 思 生 成另外一种 语言的 话 语
。
。
本 模式也象 转换模式 一 样 区分 表层 结构和 深 层 结构 深 层 句 法 指 言语 表述 各成分间 的内容 或 意 义 联 系
。 , ,
深 层 结构 又 分 深 层 句 法 和 深 层 词
。
而 不 是 指 表 层 的句 法 关 系
印二 B o e
“
深层 词 汇 ) 和其 他 o
、
e
-
仅 指 原 语 中的实 词 和词 汇 功 能标 记
词 之 间 的 一 定的语 义 关 系
c 狄 H益
所 谓 词 汇 功能 标 记 指关 键 词 (期 沙 B 跳 o P 皿o n e
”
即 与关 键 词 组配并 表 达 某种 基 本 含 义 的 语 义 参 数
,
现 代 语 言 学 中的 结 构 语 言 学
、
转 换生 成 语 法
、
生成语 义 学
。
、
系统 语 法
、
话
语语 言 学
一
、
,
以 及 符号学
。
交 际学
、
信 息论
,
都企 图从 各个 不 同方 面 探 索 翻 译 过 程 和翻 译 转换
Ma
中语 言学 问题
现代 语言 学各 派都 曾提 出 过 自 己 的 翻 译 过程 模式
顶 上 则是 荒 凉 的断崖 峭 壁
Mo
。
生 成 语 义 学派 的 语 义 模 式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早期的佛经翻译
一、关于翻译的早期记载
《册府元龟·外臣部·鞮(di2)译》记载,周时有越裳国“以三相胥重译而献白雉,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
《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
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这是对翻译官的不同称呼。
后翻译之职,又称“象寄”“象胥”“鞮译”。
又因“夷语与中国相反”,古文把夷语称为“反舌”,而译官又叫“舌人”。
到汉朝,我国主要的外事活动是对北方的匈奴用兵,故翻译活动逐渐用“译”来统称了。
二、佛经翻译活动分期
张振玉认为,“佛教之传入中国盖在西汉末年”,那就是公元元年前后。
东汉明帝八年(65年),蔡谙赴天竺取经,两年后,蔡自天竺归,佛经翻译由此开始。
佛经翻译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第一时期,由东汉末年到西晋,名译家有安清、支谦、支谶、竺法护等。
第二时期自东晋至南北朝,名译家有南方的佛陀跋陀罗、宝云等,北方的昙无谶、鸠摩罗什等。
第三时期,则是唐代,为佛经翻译之大成。
玄奘孤征天竺,研求佛法,历17年;回国后,19年里翻译了佛经73部(相当于25部圣经的分量)。
三、佛经翻译第一阶段(东汉末年到西晋)
1.《高僧传》载:汉明帝夜梦金人飞空而至,乃遣博士弟子秦景等往天竺寻访佛法。
……竺法兰,中天竺人也,自言诵经数万章,为中天竺学者之师。
时蔡谙既至彼国,相随间行而至,既达洛阳,便善汉言。
谙于西域获经,即为翻译,所谓……四十二章等五部。
四部失本不传,江左惟四十二章经,今见在。
又有《释老志·序》说,秦景和蔡谙同往天竺求经,后与摄摩腾、竺法兰回洛阳,译四十二章经。
这是最早翻译出来的佛经了。
2.早期佛经翻译的一大特点:很多经书没有书面原本,多为合作翻译的结果。
西域或天竺来的高僧口诵经文,然后由中方人员合译出经文。
3.公元2世纪,安世高译经“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
同时代的译者有支谶、安玄、严佛调等。
安世高,即安清。
【百度百科】
3支谦简传【百度】
支谦,又名支越,字恭明。
原为月支人,故姓支。
祖父东汉时率数百人来华定居。
支谦生于中国,受业于支亮,亮受业于支谶,三人均闻名于世。
汉献帝末年,谦避乱入吴,孙权赏识其才华,拜为博士。
他通晓六种语言,博览群书,本人并非沙门,但佛理精通。
4.《法句经序》:我国译论的开山之作
法句经序
昙钵偈者众经之要义昙之言法钵者句也而法句经别有数部有九百偈或七百偈及五百偈偈者经语(僧版作“结语”,严版与藏版同)犹诗
颂也是佛见事而作非一时言各有本末布在诸经(僧版作“众经”,严版
与藏版同)佛一切智厥性大仁愍伤天下出兴于世开现道义所以解人凡十
二部经总括其要别为数部四部阿鋡(僧版作“别为四部阿含”,无“数
部”;严版与藏版同)佛(僧版作“至”,严版亦为“佛”)去世后阿难
所传卷无大小皆称闻如是处佛所在(僧版无“在”,严版与藏版同)究
畅其说是后五部沙门各自钞众(僧版作“采”,严版与藏版同)经中四
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别为品于十二部经靡不斟酌无所适名故曰法句
夫诸经为法言法句者犹法言也近世葛氏传七百偈偈义致(僧版为“至”,
严版为“致”)深译人出之颇使其浑(僧版为“浑漫”,严版同藏版)惟
(僧版作“唯”,严版为“惟”)佛难值其法(僧版为“文”,严版为“法”)
难闻又诸佛兴皆在天竺天竺言语与汉异音云其书为天书语为天语名物
不同传实不易唯昔蓝调安侯世高都尉佛调(僧版作“弗调”,严版为“佛
调”)释梵为晋(僧版作“译胡为汉”,严版作“释梵为汉”)实(僧版
作“审”,严版亦为“实”)得其体斯已(僧版作“以”,严版为“已”)
难继后之传者虽不能审(僧版为“密”,严版作“审”)犹尚贵其实粗得
大趣始者维祇难出自天竺以黄武三年来适武昌仆从受此五百偈本请其
同道竺将炎为译将炎虽善天竺语未备晓汉其所传言或得梵语(僧版为
“胡语”,严版为“梵语”)或以义出音近质直(僧版、严版均为“近于
质直”,多一“于”)仆初嫌其为词不雅(僧版作“嫌其辞不雅”,缺“为”
字,严版同藏版)维祇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令
易晓(僧版作“当令易晓”,严版与藏版同)勿失厥义是则为善座中咸
曰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仲尼亦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明圣人意深邃
无极今传梵(僧版作“胡”,严版亦为“梵”)义实宜径达(按:据苏晋
仁、萧錬子点校本僧版第284页注释,僧版各本均作“经达”,苏、萧
乃据严版改为“径达”)是以自偈(僧版为“竭”,严版为“偈”)受译
人口因顺(僧版为“循”,严版为“顺”)本旨不加文饰译所不解即(僧
版为“则”,严版为“即”)阙不传故有脱失多不出者然此虽词(僧版为
“辞”,严版为“词”)朴而旨深文约而义博事均众经章有本故句有义说
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句谓之越序(僧版为“叙”,严版为“序”)此
乃始进者之鸿渐深入者之奥藏也可以启蒙辩(僧版位“辨”,严版为“辩”)
惑诱人自立学之功微而所包(僧版为“苞”,严版为“包”)者广寔(僧
版、严版均为“实”)可谓妙要也(僧版为“者”,严版为“也”)哉昔
传此时有所不出会将炎来更从谘问受此偈等复(僧版为“重”,严版为
“复”)得十三品并校往古(僧版为“故”,严版为“古”)有所增定第
其品目合为一部三十九篇大凡偈七百五十二章都凡一万四千五百八十
字(僧版缺“都凡一万四千五百八十字”,严版与藏版同)庶有补益共
广闻焉
5.《法句经序》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解释什么叫“法句经”。
“昙钵偈者,众经之要义。
昙之言法,钵者句也……偈者结语,犹诗颂也。
是佛见事而作,非一时言,各有本末,布在众经。
……自去世后,阿难所传,无卷大小,皆称‘闻如是’处佛所,穷究其说。
是后五部沙门,各自采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别为品,于十二部经靡不斟酌,无所适名,故曰法句。
”这是解释法句经的内容。
意思是说,法句经事实上是佛祖在不同时候作的“偈子”,这些偈本来分布在不同的经书中,沙门弟子把它们集合起来,分门别类。
没有合适的题名,就称之为法句。
第二部分,《法句经序》的主体部分,就是平常所见与翻译相关的部分,主要讲述《法句经》在我国的翻译、传播的问题。
包含的要点有:(1)该序说“近人葛氏传七百偈”,结果翻译出来之后,语义含混(浑漫)。
(2)说明翻译的难处,指出有多重原因:“唯佛难值,其文难闻”,我们与佛祖生活在不同时代,听不到他的话;天竺语言与汉语不同,“名物不同,传实不易”。
(3)按该序的说法,以前有蓝调等四位翻译大师,在把胡语译成汉语时,“审得其体”,后来的译者“斯
以难继”,达不到他们的水平,不过“虽不能密,犹尚贵其实,粗得大趣”。
这是对以前两种不同译者的批评。
有理想的译者,也有一般的译者。
(4)维祇难在黄武三年从天竺来到了武昌,支谦就请他把这个含有五百偈的本子相传,并请和他同来的竺将炎翻译。
说明这个《法句经》的来历,与上面所说的葛氏所传的七百偈的版本不同。
(5)对竺将炎的译文做出批评:“将炎虽善天竺语,未备晓汉,其所传言,或得胡语,或以义出音,近于质直。
”这里就提出了“质”和“直”的翻译方法。
(6)对于竺将炎的译文,支谦和维祇难有不同的看法。
支谦开始是“嫌其不雅”。
维祇难则引用佛祖的话说,“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指出,“其传经者,当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
钱钟书说,这句话中的“严”,即“庄严”之“严”,与“饰”变文同义(钱钟书,2001a:425)。
这里借维祇难之口,提出了“善译”的标准,它包含两个方面,即既要容易懂,也要保留原文意义。
这与现在通用的“准确、通顺”说几无二致。
(7)在支谦和维祇难关于竺将炎的译文进行讨论的时候,“座中”还有其他人,他们引用老子和孔子的话,说明“信言不美”、“言不尽意”的道理,所以,既然“圣人意深邃无极”,那么,翻译时“实宜径达”。
这样,就提出了“径达”的翻译方法,其实就是直译法。
(8)说明这个版本的《法句经》的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主要有两方面,即“因循本旨,不加文饰”,以及“译所不解,则阙不传”,是一种允许删节的翻译。
第三部分,说明《法句经》原文在源语文化中的地位,说明后来与竺将炎进一步修订译文的过程:(1)《法句经》“辞朴而旨深,文约而义博”,在天竺,这是佛教的启蒙经典,“始进者之鸿渐,深入者之奥藏也”,可以“启蒙辨惑,诱人自立”,价值很高。
(2)因为当初有些地方节略了,所以,恰好将炎到来,就“更从咨问,受此偈等,重得十三品,并校往故,有所增定”。
不知道什么原因,一般的翻译资料不收录这部分内容,然而,这部分内容交待了对于原文的态度以及对译文的处理方式,对翻译研究并非没有意义。
6.《法句经序》中的翻译思想:核心的问题在于提出了翻译中的文质之争
·如何理解“文”和“质”
·文质与信达雅
·文质与归化、异化
·文质涉及的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
7.竺法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