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民工住房状况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成为城市建设和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阻碍着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本文将针对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农民工在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生活问题较多。
一方面,农民工的居住条件普遍较差,很多农民工居住在简陋的出租屋或者城中村,卫生条件差、安全问题突出。
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较高的生活成本。
由于缺乏稳定的工作和社会保障,农民工经常被迫承担高昂的租房、教育和医疗费用。
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提供稳定的住房和降低生活成本是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首要任务。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就业问题也较突出。
尽管农民工在城市中从事了不少劳动密集型工作,但由于技术水平和社会关系的限制,他们往往只能从事简单、低薪的工作。
农民工市民化还面临着职业发展困难和职业技能不适应的问题。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竞争力,促进他们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和发展空间。
农民工在城市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教育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由于早期教育不完善,学历低和教育机会有限,很多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方面遇到困难。
这不仅影响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水平,还增加了他们市民化的难度。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投入,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为他们实现平等竞争提供基础。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还存在着社会融入问题。
由于来自农村的文化差异和社会经验的不同,农民工在城市社会中常常感到孤立和不适应。
他们在融入城市社会时往往面临着语言沟通、社交网络和文化价值观的障碍。
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工的社会支持和帮助,建立健全的社会服务体系,提供相应的社会支持和指导,帮助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社会。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还面临着社会保障问题。
由于缺乏稳定的工作和社会保障,农民工在退休、医疗和其他重大风险面前往往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制度,提供相应的养老、医疗和其他社会保障服务,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城市落户难问题是一个主要障碍,许多农民工无法获得城市户口,导致他们在城市生活中无法享受相应的权利和福利。
教育和医疗保障问题也是农民工市民化的一大难题,许多农民工子女难以进入优质教育资源和获得良好医疗服务。
社会融合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他们往往面临着与城市居民融合不畅的困境。
农民工的法律权益保障也亟待加强,许多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生活中遭受不公平待遇,却没有有效的法律保护。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提高农民工市民化的待遇,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改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法律宣传教育,为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提供更好的支持与保障。
,是当前社会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重要议题。
2. 正文2.1 城市落户难问题城市落户难问题主要集中在城市户口政策上。
农民工想要在城市落户并享受城市居民的权利福利,往往受到限制和歧视。
一方面,城市户口通常需要一定的条件和门槛,如稳定工作、购房条件等,而这对于刚进城的农民工来说可能较难达到。
城市户口的数量有限,很多城市已经面临户口指标紧缺的情况,农民工想要落户就更加困难。
农民工由于没有城市户口,会在就业、子女教育、医疗等方面受到不公平待遇。
他们在城市工作多年,却无法享受城市居民应有的权利和福利,这导致他们的生活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城市落户难问题使得很多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处境艰难,也增加了城市管理和社会稳定的难度。
为解决城市落户难问题,可以通过放宽城市户口政策、加大户口指标分配、建立更加公平的城市公共服务制度等方式来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
只有解决了城市落户难问题,农民工的市民化才能真正得到推进和落实。
2.2 教育医疗保障问题教育医疗保障问题是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教育资源不均衡,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存在着诸多困难,包括学校招生政策不明确、学费负担重、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民生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民生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发展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民生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发展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民生保障体系,以确保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一、背景分析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战略,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同时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城市交通拥堵、污染严重、房价高企等。
因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同时,我们需要注重解决城市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民生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城镇化过程中,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会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甚至会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
因此,建立覆盖全民、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民生保障体系,是实现城市化、城乡融合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所在。
二、构建民生保障体系的要素构建民生保障体系,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政策支持,下面就讨论几个关键要素:1、健康保障健康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也是民生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需要调整和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立或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等健康保障体系,保障老年、贫困、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健康需求。
同时,需要加大公共卫生投入,提升疾病预防和控制能力,建设城市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教育保障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城镇化的重要支撑。
我们需要建立覆盖全民的教育保障体系,包括普及义务教育、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发展高等教育等方面。
此外,还需要加强校园安全管理,保障师生身心健康。
3、住房保障住房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造成的主要就是房价高涨和住房短缺。
为此,我们需要推进住房保障政策,包括改进住房保障体系和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等措施。
4、社保保障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住房保障对策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住房保障对策研究【摘要】十一五期间我国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改革,着力提高我国城镇化质量,是目前的热点问题。
解决好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宏观全局来思考问题,抓住关键,以长远眼光,进而有步骤有计划地提出农民工住房保障的阶段性对策。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民工;住房保障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完成好。
同时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系统的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1】。
实现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使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
住房是农民工在城镇安定生活的关键,安居才能乐业。
目前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凸显,因此解决好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核心。
当前我国农民工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不完善,需要深入研究提出合理的建议。
目前我国农民工住房问题很相似,主要有:1、居住面积狭小,住房设施简陋,环境卫生差,以集体居住为主,而以家庭形式居住的农民工比例低;2、在住房保障政策实施过程中,户籍制度使进城农民工缺乏合理的劳动待遇和基本的住房保障;3、住房保障政策覆盖面不宽,保障住房设计不合理,附属配套设施差,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等问题。
因此,鉴于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各级政府应该制定应对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探索改善农民工住房问题的办法。
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希望对农民工住房保障工作的开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农民工住房保障对策提出的思路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宏观全局来思考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
既要抓住目前比较突出的细节问题,也要谋划深远,有步骤有计划的分阶段系统化的思路来提出对策,以应对目前农民工住房保障的突出问题。
新型城镇化的住房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住房发展在当今社会,新型城镇化进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而住房发展作为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不仅关系到人们的居住需求,更对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新型城镇化意味着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大规模迁移,这必然带来住房需求的显著增长。
在过去,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区出现了住房供应不足、房价过高、住房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因此,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住房的科学合理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居住需求,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首先,住房规划需要更加科学合理。
在城镇规划的初期阶段,就应当充分考虑到未来的人口增长和住房需求。
不能仅仅着眼于当下,而要以长远的眼光进行布局。
这需要对城镇的发展趋势、人口流动等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预测,确保住房的数量和类型能够与人口结构和需求相匹配。
比如,对于一些新兴的产业园区周边,应当提前规划建设相应的居住区域,以满足就业人员的居住需求。
其次,住房的质量和功能也需要不断提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住房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不再仅仅满足于有房可住,更关注居住的舒适度、安全性和便利性。
这就要求在住房建设过程中,严格把控建筑质量,采用先进的建筑技术和材料,同时注重住房的内部设计和功能布局,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生活需求。
例如,要保证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合理规划室内空间,为居民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再者,住房的供应结构应当多元化。
除了商品住房,还应当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包括公租房、廉租房等。
保障性住房对于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保障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同时,也应当鼓励发展租赁住房市场,为那些暂时没有购房能力或者不愿意购房的人群提供更多的选择。
通过多种住房供应方式的协同发展,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人群的住房需求。
在新型城镇化的住房发展中,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城镇土地资源有限,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高效的住房建设,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住房保障对策研究
生 了历 史性 变化 。积极 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 妥善有序地接纳越来 越多的的农 民工在城市 改革 ,着力提 高我 国城镇 化质量 ,是 目前的 定居生活 。所 以,应将 农民工住房保障 问题 热点 问题 。解决好 农民工住房保障 问题是推 的应对策略分为短期对策和长期对策 。 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的关键 所在。在新型 二、农民工住房保障的短期对策 城镇化背景 下,以科 学发展观 为指导 ,从宏 ( 一 )加强房屋租赁市场 的规范化管理 观全局来思考 问题 , 抓住 关键 , 以长远眼光 , 要对 房 屋租 赁 市场 进行 有 效监 督和 管 进而有步骤有计 划地提 出农民工住 房保障的 理 。出台政策细则来指 导和规 范房 屋中介机 阶段 性 对 策 。 构 的市场行为 ,同时建立面 向农民工群体的 【 关键词 】 新 型城 镇化;农 民工 ;住房 房屋租售信息发布制度 ,免 费把及 时有效的 保 障 房屋租赁信息服务提供给农 民工群 体。推出 具体措施来推进集体土地 与国有土地上的房 新型城镇化是我 国现代化建 设的历史任 屋租赁市场管理一体化进程 ,一手抓 集体土 务 ,是扩大 内需 的最大潜 力所 在,紧紧围绕 地上的房屋租赁市场 的规 范运 营,一手抓集 提高城镇化质量 , 积 极引导城镇化 健康 发展。 体土地上的房屋权属信息登 记管理 。为了农 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 口市民化 作为一项重 民工的居住安全 ,出台农 民工 自 建 房和出租 要任务完成好 。同时要把 生态 文明理念和原 的规范指导意见 ,严禁农 民工集体乱搭乱建 则系统的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 、 智 能、 棚户房,杜绝安全隐患 [ 2 1 。 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 1 1 。 ( 二 )制定农民工集体宿舍的建设标准 实现新型城镇化 的核心是使农 民工真正 为 了切实保证农 民工 的安全健康 ,针对 融入城市 。住房是农 民工在城镇 安定生活的 用人单位制定政策引导其为农 民工建 造或者 关键,安居才能乐业 目前农 民工住房 保障 提供符合规范的集体宿舍 ,做 到住 宅安全标 问题 凸显 ,因此解决好农 民工住房保 障问题 准和基本卫生标准双达标 。对 于农 民工集 体 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的核 心。当前我 宿舍的建设 问题要 因地制宜 ,分业 而治。针 国农民工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不完 善,需要深 对 建造 或提供农 民工集体宿舍 比较集 中的几 入研 究提 出合理 的建议 。 目 前我 国农 民工住 类行业,着力制定更细致 的指 导标准 。特 别 房问题 很相似,主要有:1 、居住面积狭小, 是加强对餐饮行业 、建筑行业农 民工 的集 体
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仍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建议,以提高新型城镇化的质量。
一、面临的困难问题(一)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大。
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土地资源的粗放利用导致耕地减少、生态空间被挤压。
同时,能源的需求大幅增加,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大量的废弃物排放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空气质量下降、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支撑不足部分城镇在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缓慢,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导致城镇经济增长乏力,就业机会有限。
产业与城镇发展未能实现有效融合,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制约了城镇化的质量提升。
(三)公共服务不均等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依然较大。
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在城镇中的分布不均衡,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薄弱。
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导致人口过度向大城市流动,进一步加剧了城镇发展的不平衡。
(四)城镇规划不合理一些城镇规划缺乏前瞻性和科学性,规划执行不到位。
城镇功能分区不明确,产业园区与居民区混杂,交通拥堵、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等问题突出。
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忽视了城镇的特色和文化内涵,造成“千城一面”的现象,降低了城镇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五)人口转移与市民化滞后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镇,但在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就业等方面仍面临诸多障碍,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农民工在城市中的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市民化进程缓慢。
这不仅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谐,也制约了消费需求的释放和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六)社会治理能力不足随着城镇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城镇社会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民生问题的解决方案探讨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民生问题的解决方案探讨在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民生问题成为了一个突出的问题。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如何解决民生问题已经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本文将从教育、医疗、住房等多个方面来探讨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案。
一、教育问题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和他们的子女面临着很多教育问题。
这些人对于城市的接受度不高,许多农民工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支付他们子女的教育费用。
因此,教育的公平问题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加强教育投入,建设更多优质的学校。
此外,政府还应该给农民工子女提供更多的奖学金和补助。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于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从而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二、医疗问题城市的医疗服务体系相对完善,但是对于农民工等人来说,医疗费用相对较高,医疗资源不均等问题也未能有效解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推进全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加快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进程,从制度上保障广大居民的医疗需求。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大对于基层医疗机构建设的投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从而降低居民看病的负担。
三、住房问题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住房问题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
与此同时,灰色收入和楼市等问题也在农民工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住房保障制度,并不断提高住房保障覆盖率。
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对于农民工的管理和监管,打击灰色收入和违法违规行为,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在解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民生问题时,还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和努力。
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不能仅仅依赖政府和公共力量,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生问题的解决。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发展问题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发展问题研究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发展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城乡发展问题涉及到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差距、农村发展、城市扩张、资源利用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本文将针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发展问题展开研究,并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类探讨。
一、城乡差距的加大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逐渐加大。
首先是产业结构差异。
传统农业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式微,而现代服务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却在城市中快速发展,导致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
其次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
在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基础设施投入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这使得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此外,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也是城乡差距加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农村发展的问题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发展面临许多问题。
首先是农民就业问题。
农民的生计主要依靠农业,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农民的土地被征用,农业劳动力面临着就业困境。
其次是农业现代化的滞后。
传统的粗放式农业无法适应现代城市对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要求,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此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产品销售渠道狭窄等问题也制约了农村的发展。
三、城市扩张的挑战城市扩张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的面积不断扩大,新建的城市区域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
这不仅增加了土地资源的压力,还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城市扩张还导致城市人口规模扩大,使城市的交通、住房、公共服务等方面面临更大的压力。
四、资源利用的问题城乡发展问题还涉及到资源利用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城市对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农村和周边地区的资源进行大量引进。
这导致了资源的集中利用和外流,进一步加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在资源利用过程中,城市也面临着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问题。
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实现城乡资源的良性循环是城乡发展问题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进城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及居住现况调研报告
进城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及居住现况调研报告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进城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及居住现况调研报告该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进城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及居住现况调研报告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进城农民工住房保障及居住现况调研报告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务工,成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成为了城市建设和生产的中坚力量。
由于农民工在城市缺乏稳定的工作和住房保障,他们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诸多问题。
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在城市生活的环境和条件与老一辈农民工存在许多不同,其住房保障问题也更加突出。
本文将探讨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1. 住房困难。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他们很难负担高昂的住房租金或购房成本。
即使能够租到房子,也往往是简陋狭小的集体宿舍,居住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
2. 地域限制。
许多新生代农民工来自偏远的农村地区,他们在城市的工作和生活存在着地域问题,往往集中在城市郊区或工业园区,远离城市中心,交通不便,生活不便利。
3. 社会融合难。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往往面临着社会融合和身份认同的问题。
他们在城市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根据地,缺乏社会支持和认同感。
二、对策建议1. 政府支持。
政府部门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通过住房补贴、公共租赁住房等方式,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经济上的支持,解决他们的住房困难。
2. 加强城市规划。
在城市规划中应该考虑到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需求,合理安排住房供应,使他们能够融入城市生活。
3. 加强职业培训。
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机会和技能提升课程,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增加收入来源,从而解决住房问题。
4. 加强社会支持。
社会各界应当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关注和支持,组织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和文化交流,帮助他们融入城市生活,增强社会认同感。
5. 建立更多的农民工集体宿舍。
在城市郊区或工业园区建立更多的农民工集体宿舍,提供简单干净的住房环境,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空间。
6. 鼓励企业参与。
政府可以通过一定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鼓励企业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住房支持,例如建设工厂宿舍、提供住房补贴等。
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郊农村宅基地流转问题与出路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郊农村宅基地流转问题与出路随着中国城镇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
城郊地区成为了城镇化过程中重要的建设区域。
而在城乡融合的进程中,宅基地的流转问题又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和解决的难题。
本文将探讨城郊农村宅基地流转的问题与出路。
一、宅基地流转问题的存在在中国农村,由于家族制度的存在,土地基本上都是家族的集体所有。
为了让农民们有稳定的住所,国家颁布了《宅基地条例》,规定农村居民可以在农村买地建房,并拥有该地的宅基地使用权,以此保障住房权益。
然而,由于宅基地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导致了很多问题,尤其是宅基地流转问题。
首先,宅基地使用权无法流转。
根据《宅基地条例》,农村居民可以自由选择土地的使用方式,包括自己占用、出租、转让、抵押等。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农民把宅基地当作私产,把宅基地的使用权从家族集体所有权中割裂出来,导致了宅基地使用权的不能流转,无法实现有效的流转方式。
其次,宅基地不能用于商业开发。
由于宅基地使用权不能流转,很多农民无法将闲置的宅基地用于商业开发,从而浪费了这些宅基地的资源。
另外,由于宅基地无法用于商业开发,导致了很多城市的公共设施建设受到了限制,同时也局限了宅基地的利用价值。
再次,宅基地注册有一定的限制。
在城市化过程中,很多农民将宅基地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进行住房居住。
但是,由于很多宅基地没有经过规范的注销,导致了很多涉及宅基地的法律诉讼。
二、城郊农村宅基地流转的前景展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为解决宅基地流转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解决农村宅基地流转问题,实现农民的土地财产化。
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宅基地的流转问题将得到更好的解决。
首先,国家加大了宅基地流转的政策支持力度。
国家相继出台了《农村宅基地流转及两权分离有关问题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对宅基地的流转进行了规范和明确,为宅基地流转提供了政策支持。
其次,新型城镇化政策将推动城市和农村的融合。
关于农民工城镇购房面临的困难及建议论文
关于农民工城镇购房面临的困难及建议论文下面给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农民工城镇购房面临的困难及建议论文,现在农民工城镇购房已经成为了一件很普遍的现象,那么这个过程中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呢?一、农民工购房意愿情况一是外出农民工购房意愿较强。
因城市比农村有更多的机遇和更便利的生活条件,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工大多不愿再返回农村,定居城市的意愿较强。
55.6%的农民工有在城市购房计划。
根据其自身就业、收入、家庭情况,计划在1年内、2-3年、4-5年和5年以上买房的分别占11.0%、19.2%、10.2%和15.2%。
二是年轻一代农民工更倾向定居城市。
数据显示,年轻一代农民工定居城市的愿望更强,有购房计划的农民工平均年龄为35.3岁。
新生代农民工中,有购房计划的占61.4%,比老一代农民工高15.6个百分点。
三是中小城市是农民工定居地首选。
1.2%的计划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买房,8.5%的计划在其他直辖市、省会城市及副省级城市买房,24.6%的选择地级市,61.5%选择县市城区,4.2%选择建制镇。
四是较高收入群体有更明确的短期购房计划。
农民工购房计划与其收入水平密切相关,收入较高的农民工购房动力更大,购房计划更明确。
打算1年内、2-3年、4-5年和5年以上买房的,月平均收入分别为4035元、3869元、3565元和3100元。
五是农民工多数不了解鼓励购房政策。
多地正陆续出台鼓励农民工城市购房的政策,如向首次进城买房的农民提供补贴和税收减免等。
66.6%的农民工表示不知道有这方面的政策,12.6%的了解中央的相关政策,20.8%的了解欲购房城市的相关政策。
二、农民工在城镇购房的主要困难一是房价高是农民工定居城镇的主要阻力。
调查显示,过半农民工都有定居城市的愿望,但受高房价、收入不稳定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很难在短期内实现购房目标。
37.1%的认为房价高是他们不打算买房的主要原因,16.2%的认为收入不稳定是主要原因,10.5%的认为没有首付款是主要原因,6.1%的担心买房后付不起月供。
进城农民工的住房保障问题
进城农民工的住房保障问题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就业。
他们在城市中遇到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住房保障。
由于农民工的社会身份不同,他们往往面临着各种困难,如高房租、住房条件差、租房权益受限等问题。
如何解决进城农民工的住房保障问题,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进城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存在的现状1. 高房租:由于数量庞大的农民工需求,出现了一些不法中介,对他们收取过高的租金,导致他们支付了大部分甚至全部的工资用于支付房租。
2. 住房条件差:很多农民工租住的房屋条件非常差,空间狭小、卫生差、安全隐患大等问题频发。
3. 租房权益受限:由于农民工的特殊身份,他们在城市租赁房屋时的权益受到限制,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租房权益。
4. 缺乏长期住房规划:农民工来自农村,通常没有对城市生活的长期规划,他们倾向于暂时性的租住,缺乏对于长期居住环境的建设和改善。
二、解决进城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的建议1. 完善法律法规: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农民工租房权益,明确其在城市租赁房屋时的权利和义务,杜绝各种非法行为出现。
2. 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仔细考虑农民工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合适的住房空间,改善住房条件。
3. 增加廉租房源:政府在城市中增加廉租房源,为农民工提供合理的租金和良好的住房环境。
4. 引导农民工长期居住:鼓励农民工将城市作为长期生活的地方,提供相关的长期居住政策和服务。
5. 加强扶持政策:建立相关扶持政策,鼓励企业为农民工提供住房补贴和福利待遇,帮助他们解决住房问题。
三、进城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解决的意义1. 保障社会稳定: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可以有效地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产生,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2. 提高生活质量:良好的住房环境可以提高农民工的生活质量,促进其身心健康,提高生产效率。
3. 减少社会不公: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可以减少城乡差距,消除社会不公,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4. 增加城市发展动力:保障农民工的住房权益,可以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在城市生活和工作,为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进城农民工的住房保障问题
进城农民工的住房保障问题【摘要】进城农民工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面临着严重的住房保障问题。
本文从住房困难现状、政府补贴政策、租房市场现状、集体宿舍建设以及工资水平与住房成本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目前,农民工在城市中租房困难重重,住房条件差、租金贵等问题普遍存在。
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制定更多补贴政策,提高农民工的住房保障水平。
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通过发展集体宿舍建设等方式,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住房条件。
只有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进城农民工的住房保障问题,促进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进城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住房困难、政府补贴、租房市场、集体宿舍、工资水平、住房成本、政府投入、住房保障体系、住房保障水平。
1. 引言1.1 进城农民工的住房保障问题进城农民工是指从农村地区来到城市就业的农民,他们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住房保障问题尤为突出。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推进,进城农民工的数量不断增加,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往往无法在城市找到合适的住房,造成了住房困难。
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也影响了城市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解决进城农民工的住房保障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进城农民工的住房困难主要表现在住房条件差、租金贵、住房安全等方面。
由于城市的房价高涨,许多进城农民工只能选择租房,但租金却占据了他们有限收入的大部分,甚至有些人因此面临着无家可归的困境。
政府虽然出台了一些补贴政策,但效果有限,仍需进一步完善。
由于缺乏有效监管,一些房东对进城农民工的居住条件存在隐患,住房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提高农民工的住房保障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让进城农民工在城市中安居乐业,为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 正文2.1 住房困难现状目前,进城农民工的住房保障问题日益凸显,他们面临着严重的住房困难。
一方面,由于城市房价的不断上涨,农民工的工资水平远不能满足高昂的住房成本,导致他们无法承担昂贵的租金或购房成本。
《2024年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范文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民工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群体,他们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却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现状及解决策略。
二、农民工市民化的背景与现状农民工是指那些在城乡之间流动,主要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户籍人口。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在城市定居,并逐渐融入城市生活。
然而,由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导致其市民化进程缓慢。
三、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问题1. 户籍制度限制:户籍制度是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在城市难以享受到与市民同等的待遇。
2. 社会保障不完善: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导致其生活压力较大。
3. 教育资源不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的机会有限,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影响了其子女的发展。
4. 心理融入问题:部分农民工由于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原因,难以融入城市生活。
四、农民工市民化的解决策略1. 改革户籍制度:应逐步取消户籍制度对农民工的限制,实现城乡居民户籍制度的统一,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制度保障。
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应建立健全覆盖全体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医疗、养老等权益。
3. 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应加大城市教育资源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分配,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4. 加强心理融入引导:应加强对农民工的心理关爱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5.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业支持:通过促进产业升级和为农民工提供创业支持,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发展和融入城市经济。
五、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城市的农民工市民化政策为例,该市通过采取。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江苏省农村安居性问题与前景思考
王雨村,向珉睿.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江苏省农村安居性问题与前景思考[J ].江苏农业科学,2016,44(11):521-524.doi :10.15889/j.issn.1002-1302.2016.11.149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江苏省农村安居性问题与前景思考王雨村,向珉睿(苏州科技大学,江苏苏州215000)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并进,经济综合实力和要素集聚能力不断提高,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
但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收入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等许多问题,降低了农村安居性。
通过对江苏省部分村庄的实地调研,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口流动、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指出江苏省农村安居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公共服务;农村安居性中图分类号:D422.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6)11-0521-03收稿日期:2016-01-06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编号:13YJCZH031);住建部软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3-R2-17)。
作者简介:王雨村(1962—),男,江苏镇江人,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农村建设与发展研究。
E -mail :937814983@qq.com 。
通信作者:向珉睿,硕士研究生,从事农村建设与发展研究。
E -mail :361866295@qq.com 。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地新型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以江苏省为例,90%以上的农村通了公路,大部分村庄实现了供水、供电,村庄绿化环境得到改善。
但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一些地方更多地关注城市建设和发展,出现了城乡发展两极背离现象,一边是城市发展如火如荼,一边是农村建设不温不火,农村安居性现状令人堪忧。
有学者认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薄弱和环境污染是导致农民生活质量下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1]。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的住房问题研究
2 1 年 1 月召开的第十七届 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 00 O
议上 通过 了国民经济 和社会 发展 第 十二个 五年 规划 的建 议 中强调 : 强城镇化 管理 。 加 要把 符合 落户条件 的农 业转 移人 口逐 步转 为城 镇 居 民作 为推 进 城镇 化 的重 要 任务 。
( 住房保障制度的缺陷 二)
面对经济适用房 ,城市居民相对较强的购买力直接挤占 了绝大部分保障性住房资源。尽管住房保障制度在不断
完 善 , 农 民工住房 问题 仍在 凸显 , 但 反映 出农 民工城 市住 房 的尖锐矛盾 。 ( 农 民工 自身 文化 素质 的限制 三) 公 民接受 教 育 时 间的 长短 和 受教 育质 量 的高 低 , 会 对 劳动力素质 的高 低产 生重大 影响 。 农村教 育资金 , 设施 都不 足 , 高素 质 的教 师更 是难 寻 。由于教 育条 件的限制 , 大 部分 的农 村人 只 能是低 素质 的劳 动力 。这 些农 民工来 到 城市 中只 能做 一些 脏 、 、 的工作 , 累 重 而且 工 资也相 应 较低 , 他们 微薄 的收入 , 本无 法支付 起房款 。只能 仅靠 根
居所 、生活 空问拥 挤和 没有 相应 的配套 设施 是 目前多 数
城 市农 民工居住 的一般情 况 。 图上 看 , 从 目前农 民工 中住 工棚 占 1 . 住操 作 问 占 71 由雇 主或单 位 提供 宿舍 23 %, . %, 【 稿 日期】2 1— 80 收 0 10 — 8
[ 者 简介】宋婷婷 ( 8 一 , , 尔滨商业大学行政 管理专业研 究生。研 究方向 : 共政 策。 作 1 6 )女 哈 9 公
的权益。
[ 键词 】 城市化 ; 民工 ; 房 ; 因; 关 农 住 原 建议 【 图分 类 号】 F7 中 40
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住房供给问题
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住房供给问题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我国面临着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巨大挑战——住房供给问题。
本文将就住房供给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住房供给问题的背景分析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使得住房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尤其是一线城市和热点城市,楼市火爆,住房价格飞涨,普通百姓难以负担得起合适的住房。
这不仅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因此,解决住房供给问题势在必行。
二、住房供给问题的主要原因1. 政策因素:部分城市对外来人口落户和购房有所限制,导致供需矛盾加剧。
2. 建设速度不足:由于城市规划和建设存在滞后,供应相对不足,而需求却在不断膨胀。
3. 经济因素:土地资源有限,房地产开发成本高,因此开发商往往将目光转向高利润项目,导致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供给不足。
三、解决住房供给问题的对策和建议1. 完善土地政策:加强对土地的利用和管理,合理调整供地计划,增加住房用地供给。
2. 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加大政府投入,加快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建设速度,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
3. 改革房地产开发模式:鼓励开发商开发中小套型、适合大众的住房,减少高端商品房开发。
4. 政策调控住房市场: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避免过度投机和房价过快上涨。
5. 引导人口分流:发展中小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就业机会,降低一线城市的吸引力,减轻住房供给压力。
6. 多主体供给: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住房供给,推动租赁市场发展,提供灵活的住房选择。
四、住房供给问题的前景展望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一步推进,住房供给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推动将为住房市场带来积极的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将不断增加,人们的住房需求将得到满足。
同时,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合理化将为住房市场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人们的居住环境将逐步改善。
综上所述,住房供给问题是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一大挑战,但也是可以解决的。
农户住房情况汇报
农户住房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县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对农村住房进行了大力改造和提升,以改善
农户的居住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以下是我对农户住房情况的一些汇报和总结。
首先,我县开展了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对危旧房屋进行了整体改造和加固,确
保了农户的居住安全。
通过政府的资金支持和相关政策的扶持,许多农户的住房得到了有效改善,居住环境得到了明显提升。
其次,针对一些贫困农户的住房问题,我县采取了精准帮扶措施,为他们提供
了相应的住房补助和支持,帮助他们改善了居住条件。
通过政府的帮助和社会的关爱,许多贫困农户的住房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他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另外,我县还加大了对农村新建住房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户建设现代化、安全、舒适的新式住房。
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和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许多农户新建了美观实用的新式住房,提升了农村的整体居住环境。
此外,我县还注重了对农村住房建设的宣传和指导工作,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
宣传活动和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户对住房建设的认识和能力,推动了农村住房建设的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我县在农户住房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住房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对农村住房建设的监督和指导,确保农户的住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为农民提供更加美好的居住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民工住房状况范雷2014年12月26日14:51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原标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民工住房状况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在城镇自有住房的获得关系到他们在城镇的定居及社会融入。
从目前情况看,城镇外来农业户籍家庭在城镇的住房状况并不乐观。
他们在住房产权拥有、住房类型、住房质量、住房面积,以及城镇保障性住房拥有等方面,均落后于城镇本地农业户籍家庭和非农户籍家庭。
在我国目前的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在住房市场中市场能力的缺乏,以及户籍制度影响下的城镇保障性住房获得条件的阻隔,严重影响着农村居民在城镇获得住房的可能性,也阻碍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建立有利于推动城镇化进程,使外来人口获得住房保障的住房制度尤为重要。
农民工群体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主力,他们在城镇的有效融入、公平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关键。
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下,农民工群体以往返于城乡的方式在城镇务工,虽然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但其自身却无法真正在城镇落户。
其中,除了户籍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外,农民工在城镇住房市场化背景下,缺乏市场能力,且难以享受城镇保障性住房等,也是其难以真正落户的重要原因。
改革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住房在延续建国后再分配住房体制基础上,经过再分配与市场化并轨住房体制,最终走向了市场化住房体制。
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城镇居民的住房自有率得到较大提高,住房的市场化程度不断增加,住房价值持续攀升。
而农民工群体则在参与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并未有效享受城镇住房市场化的成果,无论是其在城镇的住房自有率、还是住房质量及居住设施条件,均处于城镇住房市场的边缘。
本文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主持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2011年和2013年数据(CSS2011、CSS2013),对农民工群体的住房状况进行描述和分析,以引起社会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在城镇住房问题的关注。
就一般情况而言,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将有效推进城镇住房市场化的提高,城镇化所带来的巨大的增量住房需求得以释放,农村人口从农村向中小城镇、由中小城镇向大中城市、由大中城市向特大型城市梯度转移、定居。
城镇人口的增加不仅推动着城镇规模的扩大,也带来了住房市场化条件下庞大的住房需求。
但在我国目前的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在住房市场中市场能力的缺乏,以及户籍制度影响下的城镇保障性住房获得条件的阻隔,严重影响着农村居民在城镇获得住房的可能性,也阻碍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
就目前我国农民工在城镇的住房状况看,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一)住房产权方面,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城镇住房自有产权比例较低。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城镇常住人口家庭中,有70.7%的人居住在自有住房,有20.7%的人虽有自有住房但目前租住各类住房,有8.6%的人没有自有住房。
从户籍及流动情况看,表5显示,城镇常住人口中,现住房自有产权方面,本地非农户籍居民最高,84%的人拥有现住房的产权;其次为本地农业户籍,其现住房产权自有率为79.4%;而外来非农户籍人群中有54%的人租住住房,其现住房现住房产权自有率为46%;而外来农村户籍人群有76.8%的人租住住房,表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在城镇的住房产权状况较差(见表1)。
(二)住房构成方面,本地农村户籍人群的居住状况相对较差,外来农村户籍人群次之。
调查结果显示,从房屋类型看,本地农村户籍的现住房类型以3层以下楼房和平房占多,合计为57.5%;外来农村户籍人群次之,其现住房类型为3层以下楼房和平房合计为33.4%;而本地非农户籍和外来非农户籍的现住房类型则主要以6层以下楼房居多。
从房屋结构看,本地农村户籍人群现住房中,20.5%的人住房为砖木结构;外来农村户籍人群因在城镇务工而租用城镇居民住房,因此在房屋结构上与本地非农户籍差别不大(见表2)。
(三)住房质量方面,外来农村户籍居民居住质量较差。
调查结果显示,从厨房、厕所、自来水、洗浴等方面的独用情况看,本地非农户籍居民的居住质量较高,86.9%的人拥有全部的独用设施;而外来农村户籍居民居住质量较差,61.5%的人拥有全部的独用设施,而18.7%的人则无一项独用设施(见表3)。
尽管外来农村户籍人群大部分租用城镇居民住房,而在住房构成上与本地非农户籍人群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别,但在住房质量上出于居住成本考虑,外来农村户籍人群更易选择低租金的居住质量较差的住房居住。
(四)住房面积方面,外来农村户籍人群的家庭人均居住面积最少。
我们将城镇常住人口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分为五等分。
其中,最低组平均为10.7平方米,次低组平均为21.1平方米,中间组平均为29.1平方米,次高组平均为40.8平方米,最高组平均为87.7平方米。
城镇常住人口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平均为32.5平方米。
表4显示,以户籍及流动情况看,本地农村户籍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最高,人均44.9平方米;本地非农户籍居民其次,人均32.5方平米;而外来农村户籍居民居住面积最低,人均21.1平方米,56%的家庭人均面积处于最低组。
(五)城镇保障性住房分配过程中,农村户籍居民难以获得。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人口向大城市的流动加剧了大城市居住紧张状况;同时住房市场化过程中住房价格的快速上涨也使得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状况日益恶化。
为解决上述问题,各地政府自2000年代中期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开始了面向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并在2010年代初期加快了这一进程。
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
到2010年底,中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已达7%到8%,1140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和360万户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到解决。
据CSS2013数据,目前城镇常住人口家庭中租住廉租房比例为5.1%,购买保障房比例为2.9%。
从调查结果看,由于保障性住房的制度设计较多地考虑到本地非农业户籍家庭的住房需求,致使农业户籍人口家庭无法获得城镇保障性住房。
调查显示,本地农村户籍和外来农村户籍家庭目前自有住房产权住房中,购买保障性住房的比例仅分别为0.5%和0.1%,而本地非农户籍及外来非农户籍家庭购买保障性住房比例则分别为3.1%和1.6%,远高于农业户籍家庭。
综合上述指标看,除住房构成一项外来农村户籍群体与非农户籍群体较为一致外,在住房产权、住房质量、住房面积方面、保障性住房拥有率均低于其他群体。
而从在本地居住时间看,外来农村户籍群体中53.2%的人在本地居住时间达5年以上,平均居住时间为6.6年。
2013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73111万人。
经计算,外来农村户籍人口在城镇常住人口中的比例为14.8%,其人口规模估计达到10820万人。
因此,改善这一群体在城镇的居住条件成为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所导致的城乡分离,使农村居民无法在城乡间流动,更勿论其在城镇的定居。
随改革进程的推进,农村居民进城务工的障碍基本消除,但其在城镇的定居则因住房问题始终无法真正解决。
由于农村进城务工人群被屏蔽在城镇住房再分配体制之外,不能获得城镇住房再分配体制的福利,也就无法获得再分配体制转轨中所转移的市场能力。
而在城镇住房全面市场化的状态下,外来农村户籍人群唯有依靠其自身收入来实现其在城镇的以市场为基础的住房货币化分配。
相对于外来农村户籍人群在城镇务工所受到的来自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限制,其在住房方面的状况就更为艰难。
这也是造成这一群体在城乡间“候鸟式”流动的关键性原因之一。
相比住房再分配体制转型过程中城镇居民间所表现出的住房不平等,外来农村户籍人群面对貌似公平的住房市场所承受的住房不平等程度则更甚。
因此,以往当我们探讨城镇住房市场化获得机制的时候,均是以再分配体制的存在为前提的。
而真正需要以自身市场能力获得城镇住房分配的外来农村户籍人群,在住房市场化体制下却表现出无能为力。
2000年代中期政府在解决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居民住房问题的同时,也意识到了外来农村户籍居民的城镇住房需求。
原建设部于2005年初首次将研究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列为年度工作重点,2006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表示,要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
2007年原建设部《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使用情况》首次提出,应将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扩大到包括在城市有固定工作的农民工在内的城镇各类就业群体。
但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依旧延续了再分配体制的特征,也就无法解决外来农村户籍人群的城镇住房需求。
随着住房市场化的推进,原有的再分配体制中的相关因素淡出或合法转化为市场能力之后,保障性住房制度的成败就成为衡量和评价市场化体制下住房平等的关键。
因此,建立有利于推动城镇化进程,使外来人口获得住房保障的住房制度尤为重要。
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将外来农村户籍群体摈弃在外的住房市场化体制和保障性住房体制,就必然带有再分配体制的印记,或者说也只有再分配体制的变相存在,才会衍生出将外来农村户籍群体摈弃在外的住房市场化体制和保障性住房体制。
2013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将城镇化时间表进一步细化,提出了三个“1亿”目标。
所谓三个“1亿”,即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
因此,重新审视以往的保障性住房制度,放开保障性住房申请者的户籍限制,对保障性住房实施严格的准入、退出机制设计并严格监管,就成为今后保障性住房制度发展的必然方向。
根据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课题组2008年组织的29省700农户问卷调查,被征地农户中,近70%的农民每亩领到1-2万元补偿款,27.4%的农民领到的土地征用补偿款不足1万元,实际领到补偿款超过2万元的农民仅占2.9%。
这样的补偿费远远低于市场价格,95.1%的农民认为征用土地补偿标准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