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的科研地特点、地位和作用
高等教育学考前知识点汇总
高等教育学赵源第一章绪论1,高等教育的概念: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各种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高等教育学的概念: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是一门揭示高等教育活动规律的科学。
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的高级人才为直接目的的学科—它涉及研究并阐述高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理论问题。
3,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1、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2、为社会生产科学技术4,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意义:1、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自身修养的需要;2、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需要3、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与学识修养的需要第二章高等教育的功能与结构1高等教育的结构 :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宏结构包括:层次结构、体制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区(区域)结构等。
微观结构包括:高等学校课程结构、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高等学校的师资结构等。
P242高等教育的结构的概念: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
P243高等教育功能高等教育的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个体功能包括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社会功能: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表现为高等教育对社会其他子系统所起的作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P344高等学校的职能则包括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以及开展社会服务三个方面。
P405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高等教育结构决定高等教育功能,高等教育功能反作用于高等教育结构。
P43第三章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1教育目的的类型:1、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2、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3、文化本位论的教育目的。
P522教育目的的作用: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2、教育目的的规范作用;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P533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一)社会需要(二)个体内在需要P544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P595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理论:1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的必要性,2加强通识教育的紧迫性P636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应当处理的基本关系:1、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关系;2、精英人才与一般人才的关系;3、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4、高标准与可行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的关系。
高校在建设现代化国家中的作用
【高校在建设现代化国家中的作用】1. 前言在当今世界的发展中,高等教育机构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推动科学研究和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对国家现代化进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从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多个角度来探讨高校在建设现代化国家中的作用。
2. 教育功能高校作为教育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培养优秀人才的使命。
在现代化国家建设中,高校培养的人才将担当重要角色,他们将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高校教育也应该注重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以适应现代化国家发展的需求。
3. 科研功能高校在科学研究方面发挥着突出作用。
通过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高校为国家的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流的科研成果可以推动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提升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高校的科研团队也可以为产业升级、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
4. 社会服务功能高校也应该肩负起为社会服务的责任。
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合作,高校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技术沟通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服务。
高校可以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推动产学研合作,为地方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5. 个人观点从我的个人观点来看,高校在建设现代化国家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作为知识的源泉和智力的摇篮,高校应该积极投身国家现代化进程,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通过提高教育质量、加强科研创新和推动社会服务,高校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成为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推动者。
6. 总结高校在建设现代化国家中扮演着多重作用。
它们不仅是优秀人才的培养基地,也是科研创新的重要场所,更是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
只有充分发挥高校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实现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
高校在建设现代化国家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教育功能、科研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等。
高校在这些方面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提供知识和技能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在塑造人才的思维模式、推动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发展方面。
科学研究
承担国家重大的科研课题;
任 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政策 问题; 优化资源配置,以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 服务为目的; 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
务
二、高等学校科研的特点和原则 特 多门类多层次的学科结构有利进行重大、 点 综合性强的研究课题; / 科研与教学结合,有利活跃学术思想和 优 研究后备力量的充足; 势 丰富的信息资源及发达的信息系统有利快 速掌握和集中科技发展动向及经 济建设的信息; 大学是进行科研的重要基地; 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是高校科研的特色。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 观察法 实验法 文献法 调查法 统计法(SPSS) 行为研究法 历史研究法 比较法 逻辑分析法 个案研究法
原
则
理论联系实际
注意理论的层次性 加强综合研究
复习思考题
一、选择题 1.以认识自然世界,探索自然规律为目的的研究活 动是( )。 p198 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 C.综合研究 D.开发研究 2.高校科研按活动对象分,包括( )。 p198 A.自然科学研究 B.工程科学研究 C.基础 科学研究 D.综合科学研究 E.人文科学研究 二、问答题 1.如何认识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必要性。 P194 2.结合实际谈谈对科研原则的认识。 p199 3.试分析比较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p198
类型(按科研活动的对象分) 自然科学研究:研究的对象是自然实体,研究 活动指向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的活动。 工程科学研究:研究使命是把科学原理变成改 造世界的能动力量,在科学发现与产业 之间架起桥梁。 社会科学研究:对象是社会客体,研究活动指 向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与改造活动。 人文科学研究:对象学研究的性质分) 基础研究是指为了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 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或 理论性的研究活动,它不以任何专门的 或具体应用为目的。 应用研究是指为了获得新知识并服务于应用目 的而进行的研究活动。 技术开发是指利用现有的科技原理,为新产品、 新材料、新工艺、新服务等的开发而进行 的系统性工作。
高校高等教育在中国高质量发展中的意义及地位
高校高等教育在中国高质量发展中的意义及地位一、引言高等教育被认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来发展的基石。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探讨高校高等教育在中国高质量发展中的意义及地位。
二、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高等教育在中国高质量发展中的意义首先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
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提供了重要平台。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养,学生能够获得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领导才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
三、高等教育对科技创新的推动高等教育在中国高质量发展中的意义还表现在科技创新方面。
高等教育机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科技创新的驱动器。
高校承担着科学研究和创新的重要任务,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等教育培养了大量的科研人才,推动了学术领域的发展,并为社会经济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四、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推动高等教育在中国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还体现在对社会发展的推动方面。
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人才,更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和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视野和实践机会,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高等教育还促进了社会流动和社会公平,为实现社会公正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高等教育对文化传承的保护高等教育在中国高质量发展中的意义还体现在文化传承方面。
高等教育不仅是对学科知识的传承和创新,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通过教育和研究,高等教育机构能够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出具有良好文化素养的人才,为中国的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六、结论高校高等教育在中国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社会发展,还保护和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高校高等教育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在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地方高校在区域科技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3 期
戴国洪 季庆庆 : 地方高校在区域科技创 新中的地位和作用
表 1 0 7年 度 江苏 省 部 属 高校 与 地方 高校 科 技 工作 为 江苏 经 济 服 务情 况 统计 2 0
T 1 1 c n mi s n ie tt t so ce ti n e h oo ia w r fs b r iae c l g sa d u iest s a) E o o ‘ P -・ sai i f in ic a d tc n lgc l o k o u od n t o l e n n v r ie . - (s sc s f e i
科学研 究 是高校 的重要 职 能之一 , 高校学 科建设 、 是 师资 队伍 水 平提升 、 高 素质创 新 型人 才培 养 培养
的重要 支撑 。 方高校 具有 一定 的科技 创新 能力 , 地 但与 国家 部委属 高 校相 比 , 承担基 础研 究 以及 国家重 在 大科研 项 目方面 的水平 和实力 还有 不小 的差距 。 么 , 那 地方 高校 科技创 新应 如何 定位 、 拓展 是 目前 需 如何 要研 究的一 个重要课 题 。地 方高校科 技 创新 与发 展的 出路在 于服 务地方 , 只有将 自己的科研 优 势 和特色
自2 0 年开始 ,江苏省教育厅开始建立江苏省高校科技工作为江苏经济服务情况统计工作制度及 06 信息发布制度[ 统计结果按全 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分类每年予以公布。20 年参与调查 2 1 , 07
的 9 高校 中 , 0所 包括 9所部 属本 科 院校 ,l 地方 院校 , 8所 按照统 计 指标 总计数 重新 分类得 出表 1 :
江 苏 技 术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 然 科 学 自
RNAI oFJANGS TEACHERS UNI ERS TY OF TECHNOLOGY( J I U Y I Na
高校科研的特点、地位和作用
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的特点(一)学科齐全,适宜进行重大的综合性课题和跨学科研究。
根据统计,现在高等学校的学科门类已经达到1000多个,使得高等学校具有多学科、多层次的学科结构特点,这种特点是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又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发展特征所需要的,同时也为重大的综合性课题的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人才集中、设备较全,机构灵活。
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197.45万人,比上年增加10.19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16.83万人,比上年增加9.23万人。
生师比为17.28∶1。
成人高等学校教职工13.63万人,比上年减少0.37万人;其中专任教师8.02万人,比上年减少0.12万人。
在以上这群庞大的队伍中,很多人在学术上都颇有建树,国家将全国重点学科点和大部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都设置在高等学校,以充分利用好人才,增强国家的科研能力,其设备既用于教学、也可用于科研。
对于进行跨学科或综合性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比较容易,研究任务结束后,或回原单位,或作为新专业的基础,比较灵活。
(三)研究主体是教师、学生高等学校的教师不仅是“输出知识”,在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年轻的大学生的想象力很强,常常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新见解、新问题,促使教师去思考或组织力量进行研究,为科学研究提供新的生长点。
同时,高校的学生也是高校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之重要力量。
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统计,美国有43万多名研究生。
其中,约25%的从事理科研究,包括物理、数学、化学、航天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等;15.3%的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包括生物科学和农业学;32%的从事社会—行为科学研究,包括心理学等;27%左右的从事工程研究。
为美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高校获奖数分别占全国的1/2、2/3、1/4以上,而且总趋势呈现逐步增长势头。
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深入发展,高校逐渐成为了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促进科技创新成为高校的一项重
要使命。
首先,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力量。
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高
校拥有众多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丰富的科技资源。
高校在基础科学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等
领域的科技水平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次,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与国家科研机构、企业等形成
了紧密的科技合作网络,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经济社会发展。
高校还积极参与国家重
大科技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和建设,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水平提升做出了
巨大贡献。
第三,高校是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
高校以其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一流的师
资力量,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科技人才。
这些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学科理论基础和
先进的科技知识,还拥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他们将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
重要作用,推动我国科技创新走向更加繁荣昌盛。
综上所述,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重要地位。
我们
应该充分发挥高校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加强高校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协同合作,共
同推进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快速发展。
高校科研团队的特点和作用
高校科研团队的特点和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高校科研团队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
高校科研团队通常由一群有着相近学术背景和研究方向的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他们通过合作研究、互相交流来推动领域内最新的发现和进展,为社会作出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高校科研团队的特点和作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高校科研团队的特点1.追求卓越高校科研团队以卓越为目标,不断挑战新的研究难题,不断创新创造新的研究成果。
他们认为“卓越”是团队的共同追求与信仰,激发团队的创新和创造力,促进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2.合作共赢高校科研团队具有多学科、多专业的特点,各领域的学者形成了交叉融合的团队,在能力和资源上相互补充,共同合作完成创新性研究成果,提高了研究的质量和效率。
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形成团队合作共赢的机制,共同推动科学的进步。
3.强调科学方法高校科研团队注重学术性,具有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一种科学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高校科研团队注重科学方法的讲解和应用,使团队成员具有科学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4.重视责任与信任高校科研团队注重责任与信任,成员之间互相信任,知道每个人所擅长的领域和专业,遵守工作纪律和规范,推进项目的研究和开展。
同时,团队成员要有担当和责任心,以工作成果的质量和数量为标准评定团队成员的绩效,确保团队后续的发展和成长。
二、高校科研团队的作用1.科学研究的推进高校科研团队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通过团队成员的合作、协作与明确的分工,完成一项项科研项目,推进科学研究的进展。
2.学术成果的输出和转换高校科研团队的成果,通常是新观念、新技术、新理论的创新性研究成果,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社会提供保障和奠定基础。
3.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校科研团队的成员往往兼具丰富的学术背景和基础,他们的科研工作也将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他们通过讲授自己的研究成果,普及领域内的知识,为高校新生的科研方向提供广泛的引导和参考4.人才培养和传承高校科研团队是高校师生学习、交流、创新和求知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在不。
高等教育学概论 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
时代性
化
的
特
独特性
先导性
征
高 育人功能 导向功能 校
校
园 辐射功能 调节功能
文
化 的 激励功能 凝聚功能
功
能
整合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 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
主要内容:校园美化、绿化、净化 要求:总体规划、分区建设、分步实施
◎ 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
主要内容:
行政工作制度、德育工作制度、教学工作制度
研究生教育的形式与模式 学位制度
一、外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简史
洪堡理念与柏林大学;“学问的教育” 分级的高等教育开创了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霍普金斯大学,“科研至上” 标志着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开始
芝加哥大学,“服务于社会”
康萨斯大学,“产学研合作” 开创了大学与企业合作研究的先河
斯坦福大学与“硅谷”
二、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
民国时期——初步形成三级学位授予制度; 以培养教学科研型人才为目的; 步子慢、规模小
解放初期——采用苏联模式;以培养科学专门人 才和高校师资为目的;计划性强; 没有建立学位制度
改革开放后 的大发展期——正式建立研究生学位
制度,并进入大发展期
P229
一、各国研究生教育的共同特点
它是本科教育基础上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学术研究与产业开发
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
一、研 究 生 教 育 的 层 次 目 标
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博士研究生教育
二、研 究 生 教 育 的 形 式
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
(中国)
(英美苏)
高教大众化、
终身教育、服务社会
三、研 究 生 教 育 的 模 式
论高职院校科研处的地位和作用
积 发 科 极 挥 研
管理机制, 使科研处的工作人员能真 正在科研的组织、 策划、 对外联络等 方面进行深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 为
黄
嚣
作 用
嚣
院体 研 平 整 科 水
高 职 院 校 科 研 处 的 常 规 作 用 高
院 校 的 科 研 工 作 要 上 水 平 , 人 良 性 发 展 , 研 处 的 工 作 是 非 进 科 常重要的。
摘要: 明确高职 院校 的科 研 工作 与实
立设置科研处,提高科研处的地位 ,
在 校 鲞 位 堑 高 中 的: 妻 院 妾 有 卺声 职 应 地
,
处 在高 职院校科 研 工作 中的作用 , 能保 才 证 高职 院校 人才培养 的质 量。 关 键 词 : 职 院校 ; 高 科研 处 ; 位 与 地
高职 院 校 科 研 处 的地 位
职 院 校 科 研 处 的 常 规 作 用 即 基 本 职 责 应 包 含 普 通 高 校 科 技 处 和 人 文 社 科 处 的 职 能 , :1 根 据 国 家 科 学 技 术 、 文 社 会 科 即 () 人 学 的 方 针 、 政 策 和 规 定 以 及 学 院 总 体 事 业 发 展 的 规 划 与 目标 . 拟 定 学 院 的 科 学技 术 发 展 、 文社 会 科 学 规 划 和相 应 的行 动 计 人 划 , 审 议 通 过 后 , 织 实 施 。 ( 制 定 和 完 善 学 院 的 科研 工 作 经 组 2) 管 理 制 度 、 研 业 绩 奖 励 制 度 、 研 经 费 使 用 制 度 、 研 课 题 的 科 科 科 横 向管 理 制 度 等 。( ) 织各 类 基 金 、 部 级课 题 、 局 级 课 题 、 3组 省 厅 教 育 规划 课 题 等 项 目的 申请 、 施 、 题 ( 定 ) 工 作 。 ( 组 实 结 鉴 的 4)
高校教师科研的重要性
高校教师科研的重要性篇一: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点滴建议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点滴建议摘要:针对新形势下如何施行因材施教,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而不是标准化产品的毕业生提出自己的建议;另就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如何平衡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高等教育;因材施教;教学;科研因材施教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也是教育者必须具备的教育理念。
然而,即使在世界顶级名校哈佛大学的教育中,也会有比尔·盖茨在大三时毅然弃学从商;刚刚辞世的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也在里德学院学习了6个月后退学,乔布斯说:“从我退学的那一刻起,我就再也不用去上那些我毫无兴趣的必修课了,而是开始旁听那些看起来比较有意思的科目。
”比尔·盖茨、乔布斯,他们在计算机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可是从他们身上却体现了在高等教育中难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前几天看电视招聘类节目,一位应聘者是20XX年毕业于北京某学院某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她发现对所学专业一窍不通,致使两门课程挂科,经过几次补考,一直没有通过,毕业时她没有如愿取得毕业证和学位证,只拿到了一张结业证。
离校后她又参加了2 次补考,依然没有通过。
在校期间,虽然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却在记者团中工作得有声有色,获得了宝贵的经验,毕业后找的工作和所学专业无关,而是与编辑有关的工作,她想应聘到大的企业做企业策划和编辑工作,在场的18家大型企业的达人普遍认为:仅凭一张结业证想进一些知名大企业根本不可能,因为毕业证是敲门砖。
这仅是一个例子,代表的也许是个别现象,但她为错误地选择了专业所付出的代价也许比我们看到的大得多。
近几年来,尤其是高校扩招以来,多数教师议论较多的一个话题是:学生的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
这种现象与扩招后一些学生录取分数较低,基础较差有关。
本人一直在一线从事教学,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多,曾在所授课的班级做过调查:3个班80多名学生中,报考时对所学专业了解并且也很感兴趣的学生不足20名,仅占约25%,这种状态下,学生的学习状况怎不令人担忧?一、因材施教应顺应时代的发展1.经过笔者的调查和深入分析,厌学背后有着多方面、较复杂的原因(1)高考报志愿时,部分学生带有功利性、盲目追随所谓热门、就业好的专业,其实对所学专业了解甚少,等到真正接触到专业课程时,才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才意识到自己犯了方向性错误,但已经没有了退路,只能硬撑着往下学,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尽管努力也只能事倍功半,结果只想混个毕业证能就业就行。
试论高校科研及其科技开发的地位和作用
s ut no bet, a ig u ie e onl dt nfr hee ns n na c einvt e b i f c neadt hooy t c o s j st i n q a fdpr n e a as m o a i met adehn e h oa v it o i c n c nl . r i f u c r n o li f s n r o f c v t n i al y se e g
维普资讯
第2 5卷 第 4 期
20 年 06 8 月
农业 科技 管理
Ma a e n o n g me t f A c l rl ce c a d ut a S in e n Teh ooy u c n lg
v 12 No 4 o . 5. . Au g, 2 0 06
设 , 别是 加 快 了 边缘 学 科 和交 叉 学 科 的崛 起 。近 几 特
Ke r :S inicrsac ; ce c n c n lg x li t n Sau y wo ds cet i ee rh S in ea d t h oo ye pot i ; tt s f e ao
中图分类 号 : 2 . G5 2 8
文献标 识码 : A
我 国高校拥 有一批 高水平 的专 家学者 ,信 息灵 通、 学科 齐全 、 才结 构合 理 , 我 国科 技 队伍 中 的 人 是
科 技 工作 , 学科 建设 、 才培 养 、 学研 究 、 将 人 科 成果 转化 紧密 结合 , 不断提升 科技创 新 能力 。
关键词 : 学研 究 ; 科 科技 开发 ; 位 地
S at sa t u nd Fun to s o c i n f删 ve ste n r ii si Sde tfcR e e r h a plia i n n i s a c nd Ex ot to i
高校科研的特点地位和作用
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的特点(一)学科齐全,适宜进行重大的综合性课题和跨学科研究。
根据统计,现在高等学校的学科门类已经达到1000多个,使得高等学校具有多学科、多层次的学科结构特点,这种特点是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又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发展特征所需要的,同时也为重大的综合性课题的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人才集中、设备较全,机构灵活。
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197.45万人,比上年增加10.19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16.83万人,比上年增加9.23万人。
生师比为17.28∶1。
成人高等学校教职工13.63万人,比上年减少0.37万人;其中专任教师8.02万人,比上年减少0.12万人。
在以上这群庞大的队伍中,很多人在学术上都颇有建树,国家将全国重点学科点和大部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都设置在高等学校,以充分利用好人才,增强国家的科研能力,其设备既用于教学、也可用于科研。
对于进行跨学科或综合性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比较容易,研究任务结束后,或回原单位,或作为新专业的基础,比较灵活。
(三)研究主体是教师、学生高等学校的教师不仅是“输出知识”,在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年轻的大学生的想象力很强,常常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新见解、新问题,促使教师去思考或组织力量进行研究,为科学研究提供新的生长点。
同时,高校的学生也是高校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之重要力量。
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统计,美国有43万多名研究生。
其中,约25%的从事理科研究,包括物理、数学、化学、航天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等;15.3%的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包括生物科学和农业学;32%的从事社会—行为科学研究,包括心理学等;27%左右的从事工程研究。
高等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高等教育学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中世纪大学:教育方针: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教育目的: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高等教育的目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我国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个人本位论: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个性和理性的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
社会本位论: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高校教师聘任制:根据教学与科研任务的需要,高校设立何种工作岗位,采取何种方式聘任教师,并规定受聘者应具备哪些条件和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的制度。
高等学校的学制:一个国家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系统。
专业: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
高校教学计划: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
//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教学大纲: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一般分说明、正文和附录三部分。
学年制:按学年或学期排定的课程进度进行教学,以学年规定学生达到的水平的教学制度。
学分制:与学年制相对应,衡量某一种教学过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也是计算学生学习进程或学习份量的一种方法、手段或尺度。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 第12章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第12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1、简述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
【答案】【解析】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等学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高等学校尤其是国家重点大学具有的人才、学科及研究条件的优势,有责任也有条件担负起科技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历史性重任。
高等学校是国家科技创新系统的执行主体,是技术创新系统执行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学校在我国重大科技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已成为科学创新与基础研究基地、国家关键技术攻坚基地和高技术产业化的孵化基地,是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举足轻重。
(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我国高等学校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加强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高等学校要追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摇篮。
(3)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是高水平师资成长的基本条件现代科学的发展向大学教师提出了挑战,一方面本学科专业领域不断拓展,另一方面新兴学科不断产生,从事科学研究是教师占领科学前沿的唯惟一途径。
教师在科学研究活动中,跟踪学科发展,及时掌握最新动向,了解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
教师参加科学研究,能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明确所教课程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尤其对研究型大学而言,必须要有研究型的教师,优秀的科研人才只有通过科研实践才能脱颖而出和逐步成长起来,因此,优秀教师的培养,必须通过科研实践来锻炼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4)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是新学科产生的基础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在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社会需要的交叉点上诞生出众多的新学科,当今涌现的一批新学科、新专业,往往首先是在大学不同学科教师协作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且在大学实验室里诞生了不少高新技术产业。
野外教学科研实践基地(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野外教学科研实践基地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野外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旨在通过将课堂搬到野外,让学生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学习、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文将围绕野外教学科研实践基地的定义、特点、作用及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野外教学科研实践基地的定义野外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是指依托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为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教学、科研和实践服务的一种综合性平台。
该基地具有以下特点:1. 实地性:基地位于野外,学生可以直接接触自然环境和生物资源,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2. 综合性:基地涵盖多个学科领域,如生物学、生态学、地理学、地质学等,满足不同学科的教学需求。
3. 实践性:基地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4. 创新性:基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
三、野外教学科研实践基地的特点1. 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野外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矿物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
2. 独特的生态环境:基地所在地生态环境良好,有利于学生了解自然规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野外教学科研实践基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实地考察、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实践性强: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四、野外教学科研实践基地的作用1.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野外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基地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学习体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3. 深化产学研合作:基地作为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有助于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4. 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基地所在地可能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助于学生了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在国家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解释并说明
高校在国家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解释并说明1. 引言1.1 概述高校在国家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通过培养人才、推动科学研究与创新以及为社会服务与经济发展提供支持等方面的工作,积极参与并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本文将探讨高校在国家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并进一步阐述其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对文章进行概括性介绍;第二部分将具体阐述高校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包括培养人才、推动科学研究与创新,以及为社会服务与经济发展提供支持等方面;第三部分将强调高校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包括普及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储备以及文化传承与社会进步推动等方面;第四部分将探讨高校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包括资金不足、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监管和评估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更新等问题;最后一部分为结论,总结高校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并展望高校未来发展前景。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深入探讨高校在国家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向读者展示高校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将分析高校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对高校未来发展提出展望。
旨在加深人们对于高校角色与功能的认识,并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
2. 高校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2.1 培养人才高校在国家建设中发挥着关键的角色,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人才。
作为教育机构,高校致力于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培训。
通过系统化的教育模式,高校能够培养出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满足国家发展对不同领域专业人员的需求。
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他们通过开展各类实验、研究项目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他们具备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这些能力对于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至关重要。
2.2 科学研究与创新高校在国家建设中还起着推动科学研究与创新的作用。
高校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以及丰富的科研资源,可以进行前沿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2充分认识教育科研工作的地位作用
2充分认识教育科研工作的地位作用
教育科研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领域中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科研工
作涉及到对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行剖析、研究、改进,并为教育提供理论指
导和政策建议。
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首先,教育科研工作是教育的重要支撑。
教育科研工作通过对教育现象、规律、问题的研究,为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只有通过科学
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研究成果,才能找到推动教育的路径和策略。
教育科
研工作的成果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为教育提供可行性方案。
最后,教育科研工作是培养教育人才的重要途径。
教育科研工作需要
有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来进行,而这些科研人员不仅需要深厚的学科知
识和科研能力,还需要具备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和教育的背景和思维。
教
育科研工作为培养这些高层次的教育人才提供了机会和平台,使他们能够
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成长和提高,进而为教育领域的发展和提供更多的支
持和贡献。
总结起来,教育科研工作在教育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它是教育的重要支撑,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
源泉,也是培养教育人才的重要途径。
只有充分认识和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才能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高校教育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发展研究
高校教育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发展研究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高校教育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变得尤为重要。
这些中心不仅可以促进高校教育水平的提升,还可以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
一、科技创新中心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高校教育科技创新中心被视为推动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
它的建设和发展对于提升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学术实力至关重要。
科技创新中心在高校中的地位上升,不仅可以吸引优秀的学生和教师,也能够吸引科技企业和社会资本的投入。
二、高校教育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需求在建设教育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高校的特点和需求。
首先,需要明确科技创新的目标和定位,确定学校的发展战略。
其次,建设团队需要拥有一定的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能够推动科技创新和教育改革。
此外,还需要与企业和社会资源进行合作,增加科技创新的投入和产出。
三、教育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与发展1.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教育科技创新中心应注重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通过开设新的教育科技课程,培养具备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人才。
此外,还需要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声誉。
2.科技创新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科技创新中心应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
通过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开展科技项目研发和技术转移,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参与创新性科研项目,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教育科技创新中心应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包括人才、经费、设备等,并建立开放共享的机制。
科技创新中心应起到资源整合的作用,为学校提供良好的研究和实践条件,同时也为社会提供相关服务和资源。
四、教育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困境与对策在高校教育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
首先,建设和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对学校和中心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也可能会遇到技术壁垒和市场风险。
为了克服这些困境,教育科技创新中心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加强中心的组织规划和管理能力,确保科技创新中心的顺利运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的特点
(一)学科齐全,适宜进行重大的综合性课题和跨学科研究。
根据统计,现在高等学校的学科门类已经达到1000多个,使得高等学校具有多学科、多层次的学科结构特点,这种特点是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又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发展特征所需要的,同时也为重大的综合性课题的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人才集中、设备较全,机构灵活。
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197.45万人,比上年增加10.19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16.83万人,比上年增加9.23万人。
生师比为17.28∶1。
成人高等学校教职工13.63万人,比上年减少0.37万人;其中专任教师8.02万人,比上年减少0.12万人。
在以上这群庞大的队伍中,很多人在学术上都颇有建树,国家将全国重点学科点和大部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都设置在高等学校,以充分利用好人才,增强国家的科研能力,其设备既用于教学、也可用于科研。
对于进行跨学科或综合性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比较容易,研究任务结束后,或回原单位,或作为新专业的基础,比较灵活。
(三)研究主体是教师、学生
高等学校的教师不仅是“输出知识”,在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年轻的大学生的想象力很强,常常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新见解、新问题,促使教师去思考或组织力量进行研究,为科学研究提供新的生
长点。
同时,高校的学生也是高校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之重要力量。
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统计,美国有43万多名研究生。
其中,约25%的从事理科研究,包括物理、数学、化学、航天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等;15.3%的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包括生物科学和农业学;32%的从事社会—行为科学研究,包括心理学等;27%左右的从事工程研究。
为美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高校获奖数分别占全国的1/2、2/3、1/4以上,而且总趋势呈现逐步增长势头。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与作用
(一)在科研系统中的地位
西方发达国家的科研系统一般由三个部门组成:高等院校、国家研究机构、私立研究部门。
高等学校具有学科和人才方面的优势,因而积聚着科学技术的巨大潜力,是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它不仅提供了大量的科研成果,还直接影响着科研与开发的质量,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各个方面起着保证和平衡的作用,在各国的科学研究事业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从历史来看,欧美一些国家许多重要的学术中心、国家实验室都建立在著名的大学内,科学上的许多重大发现和发明都和一些著名的大学分不开。
科技发展史表明,在有重大贡献的著名学者中,大多数是大学的教授。
如经典力学创始人牛顿是剑桥大学的教授,相对论创始人爱因斯坦是哈佛大学教授,数
学家、哲学家罗素是哈佛大学教授,居里夫妇是巴黎大学教授。
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在100多年的时间内培养了4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美国大学的科研在基础研究、跨学科研究、军事科学研究和发展地区科研中心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
哈佛大学作为“摘取诺贝尔奖桂冠的熔炉”拥有40多个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机构。
麻省理工学院还在二战后首先进行了跨学科的研究,以后欧美各国高等学校广泛开展了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相互交流,并进而出现了大量新的交叉、边缘学科、取得了大批优秀的研究成果。
我国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统计,目前高校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达31.5万人,占全国的8.2%;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03个,占全国总数近2/3;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3以上,承担国家“863”、“973”计划项目的2/5左右;全国有8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与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
高等学校为国家科技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高校科研人员发表的科技论文,被SCI和EI收录的,均占全国的70%左右。
江苏高校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39项
位居全国各省(市)高校第二
近年来,全省高校深入贯彻落实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人才和科技资源优势,主动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加强科学研究,加快建设自主创新体系,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努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日前,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揭晓,全国共评审出国家科学技术奖296项,其中高校主持154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50项),占52.0%。
江苏高校累计获奖39项(全省54项),获奖数居全国各省(市)高校第二。
其中,高校主持19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8项),占全国高校(主持)获奖总数的12.3%,占全省主持(全省主持23项)获奖总数的82.6%。
与去年相比,我省高校获奖总数增加39.3%,主持项目增加72.7%。
全国高校主持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项,其中江苏高校1项,占25.0%;二等奖150项,其中江苏高校18项,占12.0%。
今年国家科学技术奖评选国家自然科学奖36项,江苏高校主持1项,占全国高校4.3%;国家技术发明奖41项,江苏高校主持5项,占全国高校17.9%;国家科技进步奖219项,江苏高校主持13项,占全国高校12.6%。
从全国高校比较来看,北京高校主持获奖28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7项),江苏高校主持获奖19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8项),上海高校主持获奖14项(一等奖0项、二等奖14项),湖北高校主持获奖13项,湖南高校主持获奖9项,广东高校主持获奖5项。
江苏高校主持的19项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由11所高校获得,其中,部属高校获14项,占73.7%。
东南大学3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全国共2项),南京大学3项、河海大学3项、中国矿业大学2项、南京农业大学2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项;省属高校获5项,占26.3%,苏州大学1项、扬州大学1项、南京工业大学1项、南京林业大学1项、南京中医药大学1项。
(二)在促进国家利益方面的作用
美国学者约翰 布鲁贝克关于高等教育政治论的观点指出,大学中的科学研究,不仅出于闲逸与好奇,而且还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能帮助人们解决当今社会中的复杂问题。
德国柏林大学诞生之际,就被赋予了振兴民族,挽回普鲁士军事、政治失败的历史重任。
普鲁士国王有句名言:“国家在物质上所失去的,要用精神力量来补偿。
”德国政府重视加强高等学校的有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并通过建立有效的手段加速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
自此,大学在德国一再被看作民族力量的体现、国家强盛的支柱。
美、日、法、英等国在战后一段时间内,都曾把发展高教事业视为关系到国家安危和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因为高教事业不仅为国家培养杰出的人才,还以科研成果提高国家地位。
二战之中,美国政府已经体会到大学科研对加强美国军事力量所作的贡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应用物理学实验室研制成功“北极星”潜艇和远程轰炸机导航仪,以众多科学家共同研制成功的原子弹,在二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截止到2007年,中国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也为国家利益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已建成的五十四个国家科技园区,其每年的总营业额已从几个亿、十几个亿发展到2007年的四万亿元,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支撑着中国经济持续强劲增长。
(三)在高校创造性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培养创造性人才既需要进行教育理念的重大转变,又需要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
高等学校进行科学研究是提高师资水平
的基本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科研项目选取的总是有一定价值的项目,科学研究的过程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对知识进行重组整合以形成合理知识结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科研人员要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研究资料、运用各种思维的方法来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研究和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展开。
这样不仅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又可以有选择地吸收新知识。
对于高等学校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来说,进行科学研究不但能促进教师的可持续能力的发展,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形成创造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