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消费的变化及其优化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消费的变化及其优化策略
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中国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经历了数次变迁,消费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我国居民消费经历了从传统的基本生活消费逐步向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转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消费结构变化带给市场的冲击和我们每个消费者的影响。但是却存在着消费断层和消费过程中国内消费品供给不足引致的一系列现象,对整体消费结构的优化产生不利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消费结构的调整将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听老一辈的人们谈起:在我国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居民消费主要追求“三转一响”的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消费重点主要是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80年代中期形成了以家用电器普及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热潮,这一时期大约延续了十年左右。在城市经历了以排浪式消费方式普及家用电器为主要内容的第一次消费结构剧变期,以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为主要代表的新四件成为集中的消费热点;新四件基本普及后,电话、空调、家用电脑有逐渐进入城镇居民家庭。2003年末,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28台,空调68台,移动电话90.1台,而且部分城镇居民经过多年的资金积累期已具备了从万元级向十万元或几十万元级以上消费期过度的能力。汽车、住房等高档消费品进入城市家庭。
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现代型过度的阶段,通过对市场情况观察分析,认为我国目前的消费状况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消费的不均衡影响整体的消费结构优化和升级。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消费水
平和结构上处于较低水平,在城市开始普及新四件时,家用电器才刚进入农村家庭,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产品只相当于城市十年至十五年前
的水平,而家用电脑、空调、轿车等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所占比例还相当低。
二、在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的过程中事实上存在国内市场消费梗阻,国内消费品生产行业
没有很好地把握一轮轮消费升级的契机,使国内产业遭受周期性的冲击。国内相关
行业由于没有及时地针对消费升级做出适应性的调整以致国内的部分消费需求要
由国外满足,即使调整了也由于技术水平的落后使产品的竞争力远不如人,许多市
场利润拱手让人。
消费不均衡的原因很明显,那就是农民低收入差距过大所成的。从1997年开始农民收入增长进入一个低谷期。在农民收入平均增长速度的背后,相当一部分农民的收入是停滞甚至是下降的。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2000-2002年全国增收农民占54%,收入持平占6%,减收农户占42%,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局面不仅没有改善而且在不断恶化。由此可知,造成农民低收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工业化原始积累时期,工农业“价格剪刀差”对农民的掠夺致使农业的生产条件至今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虽然我国的政策现在已越来越倾向于农村,农业的机械化程度正在逐年提高,但在大部分地区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现状,农业发展速度滞后,这一历史根源对于农业的影响至今尚存。
二是农业增长面临明显的需求约束。虽然近年来农民收入恢复性增长,但基础并不牢固,影响收入增长的根本、长期、深层次单位问题并没有解决。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恩格尔系数急剧下降,整体上影响农业产品需求扩张。增加农产品质量提高农民收入已很困难,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潜力也在下降。
三是非农就业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农民就业极不充分。原来计划经济一直下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根本改变,进城农民的地位、
就业、社会保障、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与城镇居民相比不平等程度很大。
四是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与保护体系不健全。财政支农资金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按WTO协议的计算口径,1996-2000年国家对农业支持总量分别为1083亿元,1267亿元,1826亿元,1709亿元,2200亿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9%,3%,4%,7%而发达国家则为30%-50%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在10-%20%.政府财政农业支出用于人员供养及行政开支占60%,建设性支出比重不高,并且建设性支出中大中型带有社会性的水利建设占较高比重,农业直接受益的中小型基础性设施建设比重过小。农业投入中直接用于流通环节的补贴过高,而生产环节补贴却很少,另外农村资金严重外流,农户、中小企业获得贷款困难,目前农业贷款仅占农业银行10%占农村信用社32%,支农力度减弱。
中国居民消费的优化策略有以下几点:
(一)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一是努力扩大城市就业种类,鼓励个人创业。在城市,一方面,要积极发展服务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目前,服务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发达国家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只有当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0%以上时,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才可能有较大提高。鼓励个人创业,尤其是鼓励大学生创业,在办执照、验资、用房、雇员等方面给予方便。
二是让更多的农民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中去。一方面,通过加快城市化建设,在5-10年内让2-3亿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的大部分进入城市。为此,必须拆除进城“门槛”,给进城农民以市民待遇。同时,政府可尽可能多的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在城市就业、落户、创业。另一方面,在农村发展“企业+农户”、合作、养殖大户、农产品加工、承包建筑工程、组织劳务输出等多种形式和渠道,使一部分农民在农村也能成为中等收入者。
三是加大对技能培训的扶持力度,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应由政府或企业提供免费或半自费半补贴的各种技能培训,让受过培训的人能持证上岗,即可解决技工短缺问题,还能大幅度提高工资收入。
(二)缩小贫富差距,减少低收入人群
一是发挥政府在再分配方面的调节功能。政府可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这两个途径来调节收入。税收的主要对象是高收入群体,转移支付的主要对象是低收入人群。应该在现有税收政策的基础上,再进行合理调配。通过收入再分配,不仅能抑制高收入群体的膨胀,而且能使低收入群体中的一部分人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二是努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完善和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适时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障、优抚待遇等,切实保障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
(三)分层次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重视市场深分,进行消费品市场的合理定位。重新进行市场深化,寻找目标市场,合理定位,满足居民多层次的需求。从城乡居民的收入环境及环境出发,研究农村市场,城市市场及城市中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针对高、中、低不同收入消费群体的需求进行市场深分,整合市场资源,进行商品和服务的特色化经营,逐步改善消费品市场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