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
河道变迁
![河道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08d05b15866fb84ae45c8dad.png)
河道变迁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河流。
公元前4世纪黄河下游因河水浑浊即有“浊河”之称。
公元1世纪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
唐宋以后泥沙有增无减。
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积在下游河床上,日积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约束,时久形成悬河。
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轻则漫口决溢,重则河道改徙。
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93次,河道因泛滥大改道共26次,决口一千多次。
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
就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特点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战国筑堤以前上限大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
当时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在渤海湾西岸入海,因两岸未筑堤防,河道极不稳定。
据文献记载,黄河曾往返更迭多次流经的有《禹贡》、《山海经·北山经》和《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三道。
前二道在河北平原偏西,沿太行山麓北流,《山经》大河下游大致北流到永定河冲积扇的南缘,向东经过雄县、霸县一线,到今天天津市区附近入海;《禹贡》大河下游在今深县与《山经》大河别流,穿过今河北平原中部,于青县以东入海;《汉志》大河则离开了太行山东麓,经豫东北、鲁西北、冀东南,东北至黄骅县境入海。
上述三河道在战国中期以前,或互为主次,或同时存在,但以流经《汉志》大河为常见。
在古代,“河”就是黄河的专称。
据《汉志》、《水经注》记载,河北平原上被称为"河"的水道达10余条,都可能是黄河某次决流改徙后的故道。
②公元前4世纪~公元初年(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战国中期,下游大规模修筑堤防后,固定下来的河道就是《汉书2地理志》里记载的大河,从此结束了长期以来多股分流、改道频繁的局面,我们暂时作为黄河第一次重大的改道。
在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地区人口稀少,初筑堤防时,两岸堤距宽达50汉里(1汉里相当现今414米),大溜(水流主泓)得在堤内游荡,河道蓄洪能力较强,不易发生决口。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古河道证据及河道整治研究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古河道证据及河道整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5c141d0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70.png)
历史地理第十七辑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古河道证据及河道整治硏究"吴,忱许清海马永红阳小兰梁文栋编者按:历史地理工作者根据历史文献复原了西汉以前、东汉、北宋时期黄河下游故道,并在地图上标出其具体流经,说明历史文献在恢复历史时期地理景观方面的重要性。
地貌学家吴忱等所著《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古河道证据及河道整治研究》的系列论文,首次从古河道的角度论证了历史文献记载复原古河道的正确性,另历史地理研究中历史文献考证和现代地理学方法相结合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有很重要的学术意义。
现将该系列论文刊登于此,以飨读者。
第一编从古河道看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西汉以前,黄河下游有山经河、禹贡河、汉志河三条河道,已被一些学者用文字记载资料所认可①。
但除去文字记载以外,有没有古河道的直接证据,各河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演化,演化的原因是什么,则较少有人研究。
本文从古河道及卫片影像的角度证明上述河道的存在,从地貌演化的角度论证它们之间的关系,用地理环境变化的观点解释其演化的原因。
1.从浅埋古河道看史前时期的黄河下游河道所谓史前时期是指中全新世。
其古河道砂体在华北平原的顶板埋深5〜10米,底板埋深10〜20米。
相对于地面岀露的古河道来说,属于浅部埋藏古河道,简称浅埋古河道②。
从《中国华北平原古河道图》中可看出,中全新世时,黄河在该平原有三支较大的河道。
它们从河南省黄河北岸的原阳始,向东北经延津至濮阳,以下分为南、中、北三支。
南支自濮阳东向东北,经山东省范县、东阿、禹城、商河、惠民至无棣;中支自濮阳东向东北,经山东省莘县、聊城、夏津、德州至河北省孟村彳北支自濮阳西向东北,经南乐,河北省大名,山东省冠县、临清,河北省故城、景县、东光至沧州③。
三支中,以中支砂体厚度大,其余二支厚度小。
如在距原阳同等距离的惠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49771012, 49771072)。
①谭其釀:《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历史地理》创刊号,1981年,第48—64页。
明清黄河下游河道变迁
![明清黄河下游河道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8deb62d5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45.png)
明清黄河下游河道变迁明清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徐海亮笔者在1987年,承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基⾦《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明清、民国黄河下游变迁和决溢图幅编稿、绘制任务(复旦⼤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主持);1989年,⼜参加“七五”国家⾃然科学基⾦重⼤项⽬《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沙运⾏规律研究》中黄河下游变徙的研究,以及相关图幅绘制任务(中科院地理所主持)。
遂较为系统地考证和考察了元代⾄明清、民国黄河下游变徙流路、泛道,和⼤多数泛决的流向。
本⽂属于绘制图幅前的⼀些考证资料和绘图的说明⽂字。
明清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概说**元代虽然南北⼤运河已开通,但终元之世以海运为主,故黄运之间的⽭盾尚不突出。
明代以漕运为主,黄运交会,徐州北到临清⼀段运河往往遭受黄河泛滥冲决,⽽徐州南⾄清⼝(在今淮阴西)⼀段黄河则为运道,漕运常受黄河的⼲扰,时通时塞,因此,治黄⾸先考虑到保运:明朝后期,治黄还涉及到保护祖陵,⽭盾交织,增添了治河的困难,故明代虽在河⼯上使⽤了⼤量的⼈⼒,物⼒,但仍决溢频繁,河患严重。
从明初⾄明中叶黄河河道变迁的特点是作频繁的南北摆动,同时多股并存,迭为⼲流,变迁极为紊乱[1]。
明代初年,黄河基本上仍⾛贾鲁河故道,是为黄河主流.此外,元末,黄河曾北徙,“上⾃东明、曹,濮,下及济宁,皆被其害”[2]。
这条北徙的河道⾄明初仍然存在。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黄河“决曹州双河⼝,⼊鱼台”,当时,徐达⽅北征,乃开塌场⼝(在今鱼台县北),引河⼊泗以济运”[3],就反映了这种情况。
洪武⼆⼗四年(公元1391年),黄河在原武⿊⽺⼭(在今原阳西北)⼤决,分为三⽀,⼀⽀东流经开封,折向东南流,经通许,太康、淮阳,于沈丘⼊颍,循颍⼊淮,称为“⼤黄河”,⼀⽀仍⾛贾鲁河,因⽔流微弱,称为“⼩黄河”,另⼀⽀经阳武、封丘、菏泽、郓城,东北漫流⼊安⼭(今梁⼭县北)地区,淤塞了会通河.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恢复了洪武元年故道,由菏泽⾄鱼台⼊运,永乐⼗四年(公元1416年),黄河于开封决⼝,东南流经杞县,睢县、柘城⼊涡。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ae7ffbac69dc5022aaea00a4.png)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历史1601班160202138 翁静江河水文是自然环境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
历史时期的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文状况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历史时期更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全长5464公里,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其流域面积达752443平方公里,可被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河段,从河源至内蒙古的托克托为上游,从托克托至河南省的桃花峪为中游,从桃花峪至河口为下游。
黄河流经银川平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汾渭平原等地,因而河水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水色浑浊,使得黄河具有洪水易于泛滥而河床不断抬高的特点。
正是因为如此,黄河成为一条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于世的河流。
据统计,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泛滥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有6次重大的改道,史称黄河“六大徙”。
先秦文献中记载黄河下游河道有两条,一是“山经大河”,二是“禹贡大河”。
这两条河道都是战国初期以前的河道,均由今河南省浚县附近指向东北,沿着太行山前平原行经华北大平原西部,至今天津附近注入渤海。
另外一条河道是《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即“汉志河”。
这条河道大约存在于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是历史时期一条可以确指其年代及具体流经的黄河下流河道。
在“汉志河”存在期间,黄河下流两岸开始大规模修筑堤防,其避免了黄河下游多股分流、频繁改道,有利于下流河床的稳定,由此形成了春秋战国西汉大河。
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
但仅靠着两岸大堤维系的黄河下游,一遇洪水,就会决堤泛滥。
因此在西汉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就及其频繁。
西汉中期以后,河患日增。
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
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任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完整word版)黄河入海口变迁历史
![(完整word版)黄河入海口变迁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1e9e20aebe23482fb5da4c3e.png)
黄河入海口变迁历史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其下游河道的变迁极为复杂,从孟津以东至荥阳(南岸)、武陟(北岸)间,因河身为南岸山脉所约束,只是沿着自西而东的方向发生很小的移动,古孟津城在今城北十二点五公里,古黄河更在古孟津城之北,而今黄河则距孟津城仅二点五公里,可见这一段河道向南移了约十公里。
武陟、荥阳以下,黄河正式进入华北平原,才有改变方向的大规模改道.改道不仅次数频仍,流路紊乱,波及地域也极为广阔.历史上出现的河道,有如一把摺扇的扇骨,多至数十根。
武陟、荥阳是扇纽,扇骨的分布北至海河,南至淮河。
黄河的改道对这一广大区域的地貌变迁造成极大的影响。
据文献资料记载,从先秦时期到解放前约三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达一千五百九十三次,平均三年两次决口,重要的改道二十六次。
清初学者胡渭从古代黄河上千次改道的记载中,予以整理归纳,在《禹贡例略》里提出五大徙之说。
后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加上一徙,统称“六大徙"。
再加上战国初期前原有故道,概括为七个阶段。
分述于下:1.战国初期以前河道见于先秦文献而为人们所熟悉的古黄河下游河道“禹河”,也就是“禹贡大河”,根据《禹贡·导水》章的叙述是“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洛汭”为洛水入河处,“大伾”在今河南浚县,说明古河水东过洛汭后,自今河南荥阳广武山北麓东北流,至今浚县西南大伾山西古宿胥口,然后沿着太行山东麓北行。
“降水”即漳水,“大陆”指大陆泽。
说明大河在今河北曲周县南,接纳自西东来的漳水,然后北过大陆泽.“九河"泛指多数,是说黄河下游因游荡不定在冀中平原上漫流而形成的多股河道.“逆河"则是在河口潮水倒灌下,呈逆流之势而在今天津市东南入于海。
另一条见于先秦文献的古黄河下游河道“山经大河”,由于《山经》中不见关于河水径流的记载,一直为世人所忽视。
近年谭其骧根据《北山经·北次三经》所载入河诸水,与《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所载的河北水道相印证,发现“禹贡大河”流至今河北深县后,“山经大河”即由此分道北流,会合虖沱水,又北流至今蠡县南,会合泒水、滱水后,继续北流至今清苑县折而东流,经今安新县南、霸县北,东流至今天津市东北入海①。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c61e6876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d4.png)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源出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等九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入海。
干流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为752443平方公里。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曾北达海河,南抵淮河。
黄河下游变迁及泛决改道的几点认识:
从新石器时代以降至12世纪20年代(宋金之际),黄河下游绝大部分时间流经太行山以东、泰山山脉以北的河北平原由渤海湾西岸入海。
12世界开始河道离开了河北平原,向东南流经黄淮平原合淮入海,前后约700余年。
先是流经黄淮平原北部,以后河道逐渐南摆,至13世纪已达到了豫西山地的东缘,至此黄河下游河道已在华北大平原上扫射了一遍,直到16世纪中叶,河道大致固定在今废黄河一线又经过约300年,至19世纪中叶,又折向东北流,至渤海湾西岸入海。
历史上黄河泛决改道的根本原因,在于中游水土流失和下游防御不力。
西汉时代河患频繁,与中游地区扩大农耕、水土流失加剧有关。
东汉以后黄河下游有将近800年的相对稳定时期,这是中游地区返耕还牧、水土流失相对减弱的结果。
唐宋以后,中游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河患也愈演愈烈。
明清时期,除了潘季驯、靳辅时代因下游河道加强了防治,河患有所稍息外,总得趋势,仍然是日益严重。
新中国成立
以来,对黄河进行了全面综合的治理,包括中游水土保持,下游淤固提防、加强防治,取得了显著效果。
60多年没出事故,就是明证。
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中上游气候干旱,降水减少,下游因来水减少甚至断流,影响了下游地区的生产和生活。
同时由于来水减少,泥沙停滞,淤积严重,黄河决溢隐患仍未根本上消除。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8c0dad520b4c2e3f57276373.png)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历史1601班160202138 翁静江河水文是自然环境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
历史时期的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文状况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历史时期更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全长5464公里,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其流域面积达752443平方公里,可被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河段,从河源至内蒙古的托克托为上游,从托克托至河南省的桃花峪为中游,从桃花峪至河口为下游。
黄河流经银川平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汾渭平原等地,因而河水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水色浑浊,使得黄河具有洪水易于泛滥而河床不断抬高的特点。
正是因为如此,黄河成为一条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于世的河流。
据统计,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泛滥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有6次重大的改道,史称黄河“六大徙”。
先秦文献中记载黄河下游河道有两条,一是“山经大河”,二是“禹贡大河”。
这两条河道都是战国初期以前的河道,均由今河南省浚县附近指向东北,沿着太行山前平原行经华北大平原西部,至今天津附近注入渤海。
另外一条河道是《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即“汉志河”。
这条河道大约存在于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是历史时期一条可以确指其年代及具体流经的黄河下流河道。
在“汉志河”存在期间,黄河下流两岸开始大规模修筑堤防,其避免了黄河下游多股分流、频繁改道,有利于下流河床的稳定,由此形成了春秋战国西汉大河。
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
但仅靠着两岸大堤维系的黄河下游,一遇洪水,就会决堤泛滥。
因此在西汉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就及其频繁。
西汉中期以后,河患日增。
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
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任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概况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4cc3100f79563c1ec5da717b.png)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概况据文献记载,有史以来黄河下游决口1590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在西起郑州、北至天津、南抵淮河的黄淮海大平原上留下了其变迁的历史痕迹(如题头图)。
笔者借鉴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①,史海钩沉,勾勒出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大体情形,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方法,了解相关史实,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渗透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概况1.先秦西汉时期先秦时期,古黄河的下游河道在冀中平原上游徙漫流,形成多股河道,故有“九河”之称。
这一时期下游河道的河床是比较稳定的,据谭其骧先生考证,在筑堤以前,黄河下游河道见于古代文献记载的有《山海经·山经》、《尚书·禹贡》、《汉书·地理志》三条(以下简称《山经》河、《禹贡》河、《汉志》河)。
三河皆北流入海。
“堤防之作,近起战国。
壅防百川,各以自利。
”②由于没有堤防,每遇汛期,免不了要漫溢泛滥。
战国中期筑堤以后,《山经》河和《禹贡》河断流,专走《汉志》河,河口在今黄骅附近,这是历史上黄河河口第一次大的变迁。
此种情况一直沿袭到西汉末年。
西汉时,黄河决溢11次,主要是在中后期。
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黄河在瓠子(今濮阳西南)决口,洪水东南泻入巨野泽,由泗水入淮,这是西汉最著名的一次决溢,历时20余年,直到元封二年(前109年)才堵塞回归故道。
其后,黄河多有决溢。
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黄河在魏郡元城以上决口,久不堵塞,泛滥于济、汴之间长达60年,直到东汉王景治河,才结束这种局面。
2.东汉至隋唐五代时期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王景因势利导,筑起了西自荥阳(今荥阳东北)东至千乘(今滨州市蒲城)海口的大堤,黄河流经今黄河和马颊河之间,由利津附近入海。
这种状况历经魏晋南北朝至唐末没有变化,史称此为东汉河道。
从王景治河迄唐末,黄河下游河道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无重大变迁,决溢较少。
黄河在这一时期的安流,除王景治河的作用外,主要是少数民族南下,北方滥垦滥伐的现象大为减少,草原植被得以恢复。
近百年来黄河河道变迁的过程
![近百年来黄河河道变迁的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63b103d0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68.png)
近百年来,黄河河道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迁,这些变迁影响着中国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管理、灾害防治和经济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黄河河道变迁的过程。
20世纪20年代初,黄河下游地区发生了多次洪灾,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物质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防止洪水灾害,当时的中国政府决定进行大规模的黄河河道整治工程。
1928年至1938年,中国政府先后进行了三次黄河整治工程,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洪水,维护河道的稳定。
在这几次整治工程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加固河堤、开挖河道、修建水库和水闸等。
然而,由于当时技术水平有限,整治工程的效果并不显著。
此外,在黄河上游地区,山洪频发,导致黄河的含沙量较高,河道堆积严重,沙砾淤积导致河道变浅,形成了水患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在黄河上游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工程。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政府实施了黄河上游的土地沙化治理工程。
这一工程主要通过植树造林、建设水土保持工程等措施来减少泥沙的沉积,改善黄河河道的流量条件。
此外,中国政府还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搬迁移民,使得沙漠化严重的地区恢复了生态环境。
在整治工程的推进过程中,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政府通过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来增加灌溉用水,提高农田灌溉效率。
此外,沿黄河流域的一些地区还建设了大型发电站,用于电力生产。
这些举措有效地推动了当地的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然而,近年来,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压力,黄河流域面临了新的挑战。
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工业化地区对水资源的需求增加,黄河水资源的紧缺问题逐渐凸显。
同时,由于在河道整治工程中土地退化和生态系统的破坏,黄河上游地区的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导致水质恶化,使得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受到污染和威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政府加强了对土地沙化治理和水资源保护的投入,实施了一系列的节水和水资源管理政策。
其次,政府提倡节约用水和生态农业,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水资源保护工作。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基本规律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基本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80dfbe4a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33.png)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基本规律黄河,中国第二长河,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一直备受关注,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这一地区的水资源利用、防洪工程以及沿岸居民的生活。
在长期的河道演变过程中,黄河下游形成了一些基本规律,本文将对这些规律进行探讨。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的基本规律之一是河道的侧向迁移。
由于黄河水量大、泥沙多,河道流速快,河床容易发生侵蚀和淤积。
长期以来,黄河下游河道在不断迁移,不断改变河道的走向。
这种侧向迁移一方面导致了河道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也为沿岸居民提供了河道利用的机会。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的另一个基本规律是河道的纵向淤积。
由于黄河水量大、泥沙多,河床容易发生淤积现象。
在河道纵向淤积的过程中,河道底部的高度逐渐升高,河床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
这种纵向淤积不仅影响了河道的通航能力,还增加了河道的防洪难度。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的第三个基本规律是河道的泥沙质量变化。
黄河是世界上泥沙质量最高的河流之一,其泥沙含量高达50%以上。
这种高含沙量不仅增加了河道淤积的速度,还导致了河道的形态变化。
泥沙质量的变化对于河道的演变具有重要影响,需要引起重视。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的最后一个基本规律是人类活动的影响。
长期以来,人类的活动对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修建堤坝、开展水利工程、进行水资源开发等,都会对河道的演变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在河道管理和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人类活动对河道的影响。
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具有一些基本规律,包括河道的侧向迁移、河道的纵向淤积、河道的泥沙质量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这些规律对于黄河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利用、防洪工程以及沿岸居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黄河下游河道演变规律的研究,为黄河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黄河下游河道的管理和保护,确保河道的稳定和安全。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6a88079b011ca300a7c390a8.png)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的演变历史1601班160202138 翁静江河水文是自然环境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
历史时期的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文状况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历史时期更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流,全长5464公里,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其流域面积达752443平方公里,可被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河段,从河源至内蒙古的托克托为上游,从托克托至河南省的桃花峪为中游,从桃花峪至河口为下游.黄河流经银川平原、河套平原、黄土高原、汾渭平原等地,因而河水携带了大量的泥沙,水色浑浊,使得黄河具有洪水易于泛滥而河床不断抬高的特点.正是因为如此,黄河成为一条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于世的河流。
据统计,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泛滥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其中有6次重大的改道,史称黄河“六大徙”.先秦文献中记载黄河下游河道有两条,一是“山经大河”,二是“禹贡大河”。
这两条河道都是战国初期以前的河道,均由今河南省浚县附近指向东北,沿着太行山前平原行经华北大平原西部,至今天津附近注入渤海。
另外一条河道是《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即“汉志河”。
这条河道大约存在于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是历史时期一条可以确指其年代及具体流经的黄河下流河道.在“汉志河”存在期间,黄河下流两岸开始大规模修筑堤防,其避免了黄河下游多股分流、频繁改道,有利于下流河床的稳定,由此形成了春秋战国西汉大河。
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
但仅靠着两岸大堤维系的黄河下游,一遇洪水,就会决堤泛滥。
因此在西汉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就及其频繁。
西汉中期以后,河患日增.黄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任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黄河下游改道的原因
![黄河下游改道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438e8946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73.png)
黄河下游改道的原因
黄河下游改道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
1.地壳运动:黄河流域地壳的隆升或沉降等地质变动会导致
河流的改道。
地壳运动可能引起地势的抬升或下降,导致黄河改变原有的流向。
2.季节性洪水:黄河自古以来就以其洪水泛滥而出名,特别
是夏季。
大量的季节性洪水可能改变河流的排水方向,导致河道发生变动。
3.泥沙淤积:黄河是中国最大的泥沙搬运河流之一,长期以
来带来大量的泥沙。
泥沙的淤积和沉积可能改变河床的形态,引起黄河改道。
人为因素:
1.河道疏浚和护岸工程:为了控制洪水和提高航运能力,人
们进行了大量的河道疏浚和护岸工程。
这些工程有时会改变黄河的原始河道,导致河流改道。
2.水利工程: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如水库、人工堤坝等,
用于控制黄河的水流和水位。
这些工程改变了黄河的自然流向,并可能导致河道变动。
3.城市建设和农田开发:人们的城市建设和农田开发也会改
变河流的流向和排水系统。
大规模的人工填埋、道路和建筑物的兴建可能改变黄河下游地区的局部水流情况。
这些自然和人为因素可能相互作用,导致黄河下游河道的频繁变迁和改道。
黄河是中国最大的河流,其改道对沿岸地区的环境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黄河的管理、治理和保护一直是中国政府关注的重点。
黄河下游的冲淤平衡,对黄河入海口地区会产生什么影响?
![黄河下游的冲淤平衡,对黄河入海口地区会产生什么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1e6ac228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ff.png)
黄河下游的冲淤平衡,对黄河入海口地区会产生什么
影响?
黄河下游的冲淤平衡对黄河入海口地区可能产生以下影响:
1.河道变迁:黄河入海口地区受到黄河泥沙沉积和冲刷的影
响,泥沙的大量堆积和泥沙沉积的不均匀性可能会导致黄
河河道的变迁。
入海口的岸线位置可能发生变化,航道的
深度和宽度可能产生波动,给船只的航行带来不便和风险。
2.航运问题:黄河入海口可能由于泥沙的淤塞而导致航道的
日渐浅化。
船只可能面临航道的狭窄和水深不足的问题,
增加了航行的风险和困难。
这对黄河入海口地区的港口运
营、船只运输以及海上贸易等方面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3.水文环境调整:为了维持黄河下游的冲淤平衡,可能需要
进行水文环境的调整和工程控制。
例如,通过修建堤坝、
航道疏浚、人工排泥等工程措施,来保持航道的畅通和水
深的维持。
但这样的调整也可能引发生态环境变化和水资
源利用的问题。
4.生态环境影响:冲淤平衡调整可能对黄河入海口地区的生
态环境产生影响。
冲淤过程会影响水生物的栖息地,泥沙
和营养物质的滞留可能导致湿地的退化和水质的恶化。
这
对当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可持续性都可能产生
不利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黄河下游的冲淤平衡是一个动态过程,受到自
然因素和人为干预的共同影响。
为了实现冲淤平衡和保障黄河入海口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综合考虑水文环境、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因素,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
黄河入海口变迁历史
![黄河入海口变迁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59383ee4da38376baf1fae84.png)
黄河入海口变迁历史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
其下游河道的变迁极为复杂,从孟津以东至荥阳(南岸)、武陟(北岸)间,因河身为南岸山脉所约束,只是沿着自西而东的方向发生很小的移动,古孟津城在今城北十二点五公里,古黄河更在古孟津城之北,而今黄河则距孟津城仅二点五公里,可见这一段河道向南移了约十公里。
武陟、荥阳以下,黄河正式进入华北平原,才有改变方向的大规模改道。
改道不仅次数频仍,流路紊乱,波及地域也极为广阔。
历史上出现的河道,有如一把摺扇的扇骨,多至数十根。
武陟、荥阳是扇纽,扇骨的分布北至海河,南至淮河。
黄河的改道对这一广大区域的地貌变迁造成极大的影响。
据文献资料记载,从先秦时期到解放前约三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达一千五百九十三次,平均三年两次决口,重要的改道二十六次。
清初学者胡渭从古代黄河上千次改道的记载中,予以整理归纳,在《禹贡例略》里提出五大徙之说。
后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加上一徙,统称“六大徙”。
再加上战国初期前原有故道,概括为七个阶段。
分述于下:1.战国初期以前河道见于先秦文献而为人们所熟悉的古黄河下游河道“禹河”,也就是“禹贡大河”,根据《禹贡·导水》章的叙述是“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洛汭”为洛水入河处,“大伾”在今河南浚县,说明古河水东过洛汭后,自今河南荥阳广武山北麓东北流,至今浚县西南大伾山西古宿胥口,然后沿着太行山东麓北行。
“降水”即漳水,“大陆”指大陆泽。
说明大河在今河北曲周县南,接纳自西东来的漳水,然后北过大陆泽。
“九河”泛指多数,是说黄河下游因游荡不定在冀中平原上漫流而形成的多股河道。
“逆河”则是在河口潮水倒灌下,呈逆流之势而在今天津市东南入于海。
另一条见于先秦文献的古黄河下游河道“山经大河”,由于《山经》中不见关于河水径流的记载,一直为世人所忽视。
近年谭其骧根据《北山经·北次三经》所载入河诸水,与《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所载的河北水道相印证,发现“禹贡大河”流至今河北深县后,“山经大河”即由此分道北流,会合虖沱水,又北流至今蠡县南,会合泒水、滱水后,继续北流至今清苑县折而东流,经今安新县南、霸县北,东流至今天津市东北入海①。
历史地理黄河改道
![历史地理黄河改道](https://img.taocdn.com/s3/m/d5e05af7ccbff121dc36831f.png)
黄河由禹治水初期的低洼河道逐步向“地上河”转变, 各诸侯国也开始在自己的领地范围内大量地修筑黄河堤 防以抵御洪水,大陆泽产生严重淤积,不断抬高的洪水 水位使得黄河经常发生满溢或溃决。特别是北面的淤高 不断增加,使黄河河道有了持续南向迁移的趋势。《汉 书·沟洫志》中记载:“周谱云,定王五年河徙”,史 称此为黄河第一次大改道,也被称为“周宿胥口河迁。 清胡渭《禹贡锥指》进一步指出,“周定王五年(公元前 602年)河徙,自宿胥口东行漯(luò)川,右经滑台城(滑 县旧城),又东北经黎阳县(泼县东北兰里)南,
《山海经》中以昆仑为坐标记述了黄河经禹治理 后的流路,“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 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 东”《尚书·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 至于华阴,东至砥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 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 同为逆河入于海”(自积石山导河,曲折流至山、 陕交界的龙门,南到华山的北面,再向东经过洛 河转弯处,达到浚县附近的大伾山,向北流入大 陆泽,又向北分若干条支流,然后注入渤海)。
பைடு நூலகம்
1、根本原因:黄河搬运堆积泥沙形成的堆积地貌是决 口的根本原因。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 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洪水期淤滩, 枯水期淤积河槽,长期以往河床抬升。黄河水少沙多, 水沙严重失调是黄河问题的症结。 2、气候环境因素:黄河流域全年降水的70%都集中在夏 秋,多暴雨,洪峰流量大大高于年平均流量,形成暴涨 暴落,极易冲坏河堤。研究表明黄土高原侵蚀中自然侵 蚀占70%,而人类加速侵占只占30%,这就是说自然地 貌、土壤和气候环境是造成黄土高原侵蚀的最主要原因。
下流既淤,必决上流,终于在庆历八年发生了商胡 决口改道。这一次大河径直向东北方向分流,经河 北大名至滨州入海,黄河自此离开行水千年的东汉 河道(京东故道),形成了所谓的“横陇河道”。 “京东故道”和“横陇河道”基本上被归入“东流” 的范畴。庆历八年(1048年),在濮阳的横陇决口 点上游商胡县发生决口,决口形成的新河道进一步 向北摆动,经大名至乾宁军(今沧州北,宋时与辽 国交界)入海,其所经行的路线称“北流”。
黄河下游的河道变迁
![黄河下游的河道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1af2cfe86529647d2628525e.png)
历史时期黄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过演
1850年以前磴
1850年西山嘴以北乌加河下游淤塞断
15公里,南支遂成为主流,北支目前已成为后套灌区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
1500余次,较
20多次。近年来,地理和考古学者运用现代多
一、禹河
夏、商、周时代,黄河下游河道呈自然状态,低洼处有
1297~1397年的百年间,以荥泽为顶点向东成扇形泛
50年。此后自北向南摆亦50年。最
六、明清黄河
自明成祖迁都北京,直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
采淮。百余年间有时分流
1496~1566年,北岸修筑太行堤,南岸大堤也得以加
先是黄河南移人涡、入淮,后又渐北移,至徐州入运。
1860年),张秋以东至利津筑有民埝。光绪元年(1875
,开始修官堤,历时10年,新河堤防陆续建立起来。铜
民国年间河南黄河决溢渐多。1938年6
年之久。抗战胜利后,1947年3月15日将花园口口门堵
1234年由杞县分为三支,以入涡一
三流并行约60余年,至1297年主流北移,北支
1297~1320年间黄河自颍、涡北移,
1320~1342年间开封至
1343~1349年黄河连决白茅堤,水灾遍及豫东、鲁西
1351年
30
30里,转东南经曹县西之白茅、
30里,再东经单县南、夏邑北,再东经砀
40里),又东经萧县、徐州北,
长1000多里。对防御黄河向南泛滥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这一时期的下游河道称东汉故道,流路自今濮阳西南西
四、北宋黄河
宋前期大致维持东汉以来的河道,称京东故道。后期河
1048年河决商胡,改道北流,新河夺
第二章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的河道变迁
![第二章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的河道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bcd13e0e647d27284b735187.png)
• (3)明前期黄河
1297~1397年的百年间,以荥泽为顶 点向东成扇形泛滥,主流自南向北摆约50 年。 此后自北向南摆亦50年。最北流路在 今黄河一带,最南流路夺颍入淮。
•
十六年,总督河道。明年,黄水暴涨, 冲入夏镇,坏田庐,居民多溺死。季驯复 筑塞之。 • --------《明史》
(四)清咸丰五年以后河道由山东 利津入海时期
• •
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后,数股漫流, 其中一支出东明北经濮阳、范县,至张秋 穿运入大清河,于利津牡蛎嘴人海,后逐 渐形成今黄河河道。
• (2)第一次大改道
• 公元前602年(周定王五年)在黎阳宿 胥口决徙,主流由北流改向偏东北流,经 今濮阳、大名、冠县、临清、平原、沧州 等地于黄骅入海。
• (3)西汉黄河成为地上悬河 • (4)第二次大改道 • 公元11年(王莽始建国三年)河水大决 魏郡元城,泛滥冀、鲁、豫、皖、苏等地 将近60年,造成黄河第二次大改道。
• (2)北宋第三次大改道 • 宋前期大致维持东汉以来的河道,后期 河道淤高,险象丛生。 • 1048年河决商胡,改道北流,新河夺 永济渠至今天津东入海,时称北流 。 • 1060年黄河自大名决口东流,自沧州 境入海,时称东流 。 • 治理黄河,北流与东流之争出现。
(二)金元至明嘉靖后期下游河道 分成数股夺淮入海时期
• 3、黄河河段分布《黄河大辞典》 • 上游:青藏高原三江源——内蒙古托克托 县河口镇 • 中游: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河南荥 阳市桃花峪为黄河中游(中学地理课本表 述为旧孟津即洛阳孟津县) • 下游:自桃花峪以下至入海口
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
![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acb2816f482fb4daa48d4b31.png)
a
1
总体概述
• 黄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的河流,但是在漫长 的人类历史时期,黄河的含沙量并不总是呈上升 趋势,而是随着中游黄土高原地带的水土流失情 况的变化而变化,这一变化往往与气候,降水和 人类经营方式有联系。使下游河道的决溢,改道 时缓时剧。这又与下游河道的防治有密切关系。 总的情况是宋金以后,决溢改道加剧,据粗略统 计,鉴于本世纪50年代以前历史记载的决口泛滥 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对中国黄 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
a
2
(一)新石器时代------战国以前
(公元前四世纪以前)
• 黄河未筑堤防,平原地区的河道无约束,漫流改徙无定。影响华北平原地区 人类生活。
• 《禹贡》、《山海经》(北山经)所记大河下游河道在河北平原偏西,沿太 行山东麓北流,至今河北深县别流为二支。
• (1)《山经》所载大河继续北流至雄县西南,与永定河冲积扇南缘相会,折 东经霸县,天津以南入海,;
a
9
王景治河
• 永平十二年,天子商议治理汴渠的事,就召见王景,询问治水地理形 势和便利条件。王景陈述治水的利害,应答灵敏迅速,皇帝很欣赏 (他)。又由于他曾经治理过浚仪,就赐给他《山海经》、《河渠
书》、《禹贡图》以及钱币布帛衣服物品。夏天,朝廷终于征 调几十万军队,派王景和王吴修筑渠道和河堤, 从荥阳到千乘海口有一千多里。王景于是测量地 形,打通山陵,清除水中沙石,直接切断大沟深 涧,在要害之处(筑起堤坝),又疏通引导阻塞 积聚的水流,每十里修造一座水闸,使得水流能 够来回灌注,不再有溃决之害。虽然王景节约工程费用,
• 黄河北流的位置受太行山前断裂构造的制约,也受到发源于太行山的诸条自 然河流下游冲积扇的影响,在冲积扇缘和大河自然堤之间形成凹陷洼地,常 年积水而成湖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新石器时代------战国以前 (公元前四世纪以前)
(二)战国至西汉早年(公元前四 世纪~公元初年)
• 此阶段特点是黄河初筑堤防,河道抗洪能力较强,不易决 口,但当时两岸堤防间的距离太宽,达50汉里。黄河主河 道在堤内摆荡,以致淤高,形成曲流。西汉文帝开始出现 较大规模的决流改道,秦、汉时期屯田朔方、河西,向黄 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大量移民垦殖,造成黄土高原的水土 流失。同时,这一时期正值自然气候转暖湿,雨水较多, 这两方面是西汉河患加剧的原因所在。 • 发生改道决流的地段主要在今河北、山东交界地区。东北 决的分流河道入渤海,南决则夺泗、淮水入黄海。 • 王莽专权时期,黄河在魏郡元城(大名东)决口东流,王 莽以河水东流可使其祖坟不受威胁为由,不主张堵口,使 黄河漫流一直延续60年之久。因西汉大河故道在以后相当 长时间还保持着河形,故历史书中有称为“大河故渎”或 “王莽河”的两个名称。
汇泗夺淮入海
杜充其人
• 杜充(?-1141年),字公美,相州(今河南安 阳)人[1],南宋初大臣、宰相。 • 哲宗绍圣间进士。靖康初年,知沧州。建炎二年, 代为东京留守。但杜充害怕和金军打仗,先是全 部放弃了抗金起义不断的河北各地,以致河北所 有起义都被金军镇压,由此彻底丢掉了北宋末年 被金国侵占的三分之一多的土地。建炎三年,南 逃建康府,丢掉了长江以北的所有宋朝领土,却 被拜为右相,旋为江淮宣抚使驻守建康。未几, 金兵渡江,遂降。绍兴七年,任金朝燕京三司使。 绍兴九年,迁燕京行台右丞相。《绍兴和议》签 订时死去。
(一)新石器时代------战国以前 (公元前四世纪以前)
• • • • • • 黄河未筑堤防,平原地区的河道无约束,漫流改徙无定。影响华北平原地区 人类生活。 《禹贡》、《山海经》(北山经)所记大河下游河道在河北平原偏西,沿太 行山东麓北流,至今河北深县别流为二支。 (1)《山经》所载大河继续北流至雄县西南,与永定河冲积扇南缘相会,折 东经霸县,天津以南入海,; (2)《禹贡》所记载大河由深县向东北,穿过平原中部,经武强、献县、青 县入海。 (3)在战国以前,还有一条被《汉书· 地理志》记载的大河故道,系经浚县、 濮阳、大名、平原、黄骅曲折入海。 当黄河冲出黄土高原之后,其夹带的大量泥沙在下游平原地区逐渐沉积, 形成了华北地区广袤硕大的洪积、冲积扇型平原,黄河筑堤以前,在这个平 原上漫流不定。因受到山东泰山山脉的顶推,黄河下游有时向东北方向流入 渤海,有时转向东南方向流入黄海,分别形成东北方面的黄海平原和东南方 面的黄淮平原。 黄河北流的位置受太行山前断裂构造的制约,也受到发源于太行山的诸条自 然河流下游冲积扇的影响,在冲积扇缘和大河自然堤之间形成凹陷洼地,常 年积水而成湖泊。
靳辅治河
• 靳辅(1633~1692),字紫垣,汉军镶黄 旗人,清康熙时治河名臣。 • 因势利导,随时制宜,他主要用了明代治 河专家潘季驯的“束水攻沙”方法,而如 “寓浚于筑”等方法皆属创新。在他的总 方针下,把具体措施分为八个问题,每题 一疏,所以就成了八疏。
(七)清咸丰五年(1855)以来的 河道
王景治河
• 永平十二年,天子商议治理汴渠的事,就召见王景,询问治水地理形 势和便利条件。王景陈述治水的利害,应答灵敏迅速,皇帝很欣赏 (他)。又由于他曾经治理过浚仪,就赐给他《山海经》、《河渠 书》、《禹贡图》以及钱币布帛衣服物品。夏天,朝廷终于征
调几十万军队,派王景和王吴修筑渠道和河堤, 从荥阳到千乘海口有一千多里。王景于是测量地 形,打通山陵,清除水中沙石,直接切断大沟深 涧,在要害之处(筑起堤坝),又疏通引导阻塞 积聚的水流,每十里修造一座水闸,使得水流能 够来回灌注,不再有溃决之害。虽然王景节约工程费用,
两次决口
改道频繁
• 横陇河,景祐三年(1034)河决澶州横陇埽,新 道从今濮阳东北经聊城,临清至滨县、惠民入海。 • 北派,庆历八年(1048)河决澶州商胡(今河南 濮阳东昌湖集)北流,合御河(南运河)、界河 (大清河)至今天津一带入海。 • 东派,嘉祐五年(1060)河水在魏县(今河北大 名东)第六埽分流,东北经今马颊河入海。 • 二股河,熙宁十年(1077)河决澶州曹村,北流 绝,河南徙,东汇于渠山泊,分为二股,一股夺 南清河合淮入海,另一股由北清河(济水)入海。
• 1855年农历六月河决兰阳铜瓦厢,夺大清河入海。 结束700年由淮入海的历史。1876年全线河堤告 成,形成今天黄河的基本河道。光绪以后,因大 量泥沙被带至下游,沉积在大清河内,故本世纪 初决口多集中在山东济南以下河段。1913~1935 年决口险工段在濮阳、长垣、东明一带,称“豆 腐腰”。 1938~1947年,国民党以水代兵,人为 炸开花园口河堤,致使黄河一度夺贾鲁河、颖河、 涡河入淮,形成5.4万平方公里的黄泛区。
(六)明后期至清咸丰四年(16世 纪中叶-1854)
• 根据黄河下游不同的自然条件和演变特点,可分 为三个河段分析: • 1.河南、山东段:商丘、虞城以上河道宽2~5 公里,下至徐州河道狭0.25~1公里(康熙时期), 易造成壅决,尤其是曹县一带。 • 2.徐州,淮阴段:本段黄河兼作运河,是治 河重点所在,清康熙以后,黄、运分流。 • 3.淮阴至河口段:因水量“黄强淮弱”,壅 成洪泽湖,长期的淤积,使淮阴以下河段不断延 伸,坡降变缓,形成曲流。入清代以后多发生决 溢地段,康熙16年(1677)靳辅治河重点于此。
改道频繁
(五)金、元至明代嘉靖、万历年 间(1128--16世纪中叶)
• 南宋建炎二年(1128),宋东京留守杜充 为阻挡金兵南下,于滑州(今河南滑县西 南)扒开黄河,使河水东南流,汇泗入淮 河。从此,黄河东流脱离春秋战国以来流 经山东丘陵以北地区入渤海的趋势,不再 经过河北平原。在此后700余年中,以东南 夺淮入海为常。这是黄河变迁历史上划时 代的重大改道。
(三)东汉至唐末大河安流期(公 元1~10世纪)
王景其人
• 约公元30年-85年左右,字仲通,乐浪郡诌 邯(今朝鲜平壤西北)人。东汉建武六年 (公元30年(庚寅年))前生,约汉章帝建元 和中卒于庐江(治今安徽庐江西南)。东 汉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少学易,广 窥众书,又好天文术数之事,沉深多伎艺, 时有荐景能治水者,明帝诏与王吴共修浚 仪渠,吴用景坞流法,水不复为害。
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
总体概述
• 黄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的河流,但是在漫长 的人类历史时期,黄河的含沙量并不总是呈上升 趋势,而是随着中游黄土高原地带的水土流失情 况的变化而变化,这一变化往往与气候,降水和 人类经营方式有联系。使下游河道的决溢,改道 时缓时剧。这又与下游河道的防治有密切关系。 总的情况是宋金以后,决溢改道加剧,据粗略统 计,鉴于本世纪50年代以前历史记载的决口泛滥 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对中国黄 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
(七)清咸丰五年(1855)以来的 河道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小结
• 1.宋金之际的十二世纪20年代是黄河下游河道由河北平 原入渤海转向黄淮平原夺淮入黄海的转换期。19世纪中叶 (1855)铜瓦厢决口是再次北流的又一转换期,从而经历 了由北向南,再由南向北的摆荡。 • 2.从历史上出现过的数十条黄河下游河道来看,以筑 堤后的“东汉大河”(安流800年)和“明清大河” (500年)流经时间最长。 • 3.黄河下游决口改道的根本原因在于中游水土流失的 状况和下游防御措施的不力。历史时期对下游河道的治理 产生了中国的治理理论与代表人物:王景、贾鲁、潘季驯、 靳辅;清代河臣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官僚体系中的重要职 位。 • 4.黄河的决溢,改道对下游平原的地理环境产生巨大影 响,也塑造了这一地区特有的文化。
但花费还是以百亿计算。第二年夏天,水渠建成了。皇帝亲自巡视, 下诏书要靠黄河的郡国设立负责河堤的官员,一如西汉的制度。王景 由此知名。
(四)唐末至北宋末(公元10世纪 ~1127年)
• 唐朝末年,黄河下游河道已渐渐淤高。景 福二年(893)河口段发生改道,五代时, 决口频率加快,平均不足三年就发生一次。 《宋史· 河渠志》记载:十一世纪初,今山 东商河、惠民、滨县境内河床已经“高民 屋殆逾丈”,形成悬河。决口地点从下游 向上游移动,以今河南的澶州(濮阳)、 滑州(滑县东旧城)段最多。洪流涌向东 南,积累在梁山附近,将原巨野泽扩大为 著名的梁山泊。
潘季驯其人
• 潘季驯(1521.5.28 - 1595.5.20)字时良, 号印川。明朝湖州府乌程县人(今属浙江 省湖州市吴兴区)明朝治理黄河的水利专 家。世界水利泰斗,德国人恩格斯教授叹 服道: “潘氏分清遥堤之用为防溃,而缕 堤之用为束水,为治导河流的一种方法, 此点非常合理。”高傲的西方人这才开始 对中国古代的水利科技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二)战国至西汉早年(公元前四 世纪~公元初年)
(三)东汉至唐末大河安流期(公 元1~10世纪)
• 东汉明帝永平12~13年(69~70)王景治河,根据王莽时 决河冲出的大河溜势,随地形高下,勘测了一条从河南荥 阳至千乘海口的新河道,修筑堤防水门,新河自长寿津与 西汉大河别流,史称:东汉大河。此后大约800年间黄河 下游出现相对稳定的局面。未发生大改道。 • 过去一直将功绩归于王景,其实主要原因是从东汉以后, 大量北方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土地退耕还牧,植被复苏, 水土流失减弱。下游河道泥沙游 也响应减少。其次是当 时黄河下游筑堤以后,河道顺直东流,有利于河水冲刷, 延缓堆积;再次是当时下游道两岸还有不少支流和湖泊可 以分洪。
贾鲁其人
• 贾鲁(1297—1353)字友恒,元代高平人。少年 时聪明好学,胸怀大志,长大后谋略过人。1343 年诏修辽、金、宋三史,召贾鲁为宋史局官。历 任东平路儒学教授、户部主事、中书省检校官、 行都水监,其间,针对当时“黄河决溢,千里蒙 害,浸城郭,飘室庐,坏禾稼,百姓已其毒”, 沿河人民背井离乡,卖儿卖女的悲惨局面,公元 135பைடு நூலகம்年,贾鲁被任命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 进序二品,授以银章。贾鲁亲自率人修筑黄河, 多次领导治理黄河,拯救民众于洪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