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鲁迅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件:11师说(共15张PPT)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十一课《师说课件》 (共28张PPT)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十一课《师说课件》 (共2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ee0fbba6529647d2628521e.png)
书山有路勤为径,
看名言-------
学海无涯苦作舟。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想大师-------
韩愈
《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韩愈, 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世称 韩昌黎。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文起八代之衰:指韩愈的古文,提振八 代的萎靡文风。八代,指东汉、魏、晋、 宋、齐、梁、陈、隋。 ),明人列他为 “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散文家为
证明观点 “学者必有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 存也。”
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小
组
合
作
翻译课文第四段 分析论证方法
思 考 探 究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① ,六 艺经传皆通②习之③,不拘于时④,学 于⑤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 ⑥之。
①古文:指先秦及秦汉散文。②通:普遍 ③之: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④于:介词,可译为“被”。⑤时:时俗 ⑥以: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⑥贻:赠送
从师的必要性
择师的原则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小
组
合
作
翻译课文第二段 分析课文第二段
思 考 探 究
嗟乎,师道①之②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③也远矣,犹且③从师而③问焉;今之 众人④,其下⑤圣人也亦远矣,而耻⑥学于师。是故圣益 圣⑦,愚益愚,圣人之所以⑧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⑨皆出于此乎?
3、引用论证
引用孔子的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说明从师学习的原则。
更多精彩,可继续收看我的微课。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不解
在对比中论证“学者必有师”的重要性
巫医乐师百工之①人,不耻相师②。士大夫之族③, 曰师、曰弟子云者④,则群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⑥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 不齿⑦,今其智乃⑧反不能及,其⑨可怪也欤!
最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课件:《11师说》课件(共38张PPT)
![最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课件:《11师说》课件(共3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ad8ecdfaa00b52acfc7ca35.png)
我国古代自从魏文帝(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实 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合法地垄断做官大权和经济 大权,形成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 子弟,不管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生来 就是统治者,靠特权当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 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了韩愈所 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 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 人师的人,还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 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 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 恶劣风气深恶痛绝。《师说》就是借为文送李蟠 (pá n)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 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
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 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 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 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 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 怪 ,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 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 攻击他。韩愈因此得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 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 忙忙地向东奔去。象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译:不通晓句读,就去向老师学 习;不能解决疑惑,却不去向老师学习。 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 了,我没有看出那些人是明智的。 要注意宾语前置和内容的先后对应。
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译:(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 感到耻辱 ;(以)官职高(的人为师), 就近乎谄媚。
要注意翻译通顺。
听准字音、 注意音节停顿。
选出下列红色字读音全正确的项( C ) A、襄(xiāng) 句读(dò u) 针砭(bià n)时弊 B、苌(zhǎng)弘 聃(dà n) 或不(fǒu)焉 C、贻(yí ) 谀(yú ) 不拘(jū)于时 D、蟠(fá n) 六艺经传(zhuà n) 郯(tá n)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师说课件(共49张PPT)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师说课件(共4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93ef88690066f5335a812178.png)
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音节助词 不译
顷之 烟炎张天
作动词,“到”、“往”; 辍耕之垄上
词类活用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小学而大遗
位卑则足羞 吾从而师之
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意动用法,以……为耻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 大的方面 意动用法,以……为羞 意动用法,以……为师
特殊句式
李氏子蟠,年十 七,好古文,六艺经 传皆通习之,不拘于 时,学于余。余嘉其 能行古道,作师说以 贻之。
文言知识点整理
古今异义的词 一词多义的词 词类活用的词
特殊句式
古今异义词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泛指求学的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所”与介词“以”结合, 译为:用 来……(人、办法、工具、依据 等);……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课堂小练
古之学者必有师。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 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 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 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②吾师道也,夫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 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 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 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不焉。
宾语前置,“之”为提宾标志
2、不拘于时,学于余。
介宾短语后置
课 堂 总 结
②作者认为要以什么样的人为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 件:第11课 师说 (共63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 件:第11课 师说 (共6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154dc0a6c175f0e7cd137f1.png)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 译文: (孩子)不懂得句读,(自己有)不能解释的疑难 (5)而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 译文: 。
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
7.名句积累 (1)是故 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
小学而大遗 , (2)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1.判断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句式特点:宾语前置句。
译文:(孩子)不通晓句读,(自己有)不能解释的疑难。
宾语前置句 1.定义:在古代汉语中,宾语的位置也和现 代汉语一样,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有 时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 词或介词的前面。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我们就 把这种句子叫作宾语前置句。
以……为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 必有师 .. 古义: 求学的人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2)吾从而 师之 .. 古义: 跟随(他)并且 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3)今之众人 .. 古义:
一般人,普通人
今义:许多人 (4)小学 而大遗 .. 古义: 在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5)弟子不必 不如师 .. 古义: 不一定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6.文言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译文: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
问题的 。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译文: 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 (3)不拘于时(被动句) 译文: 不受时俗的限制 。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11课《师说》 课件(共66张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11课《师说》 课件(共6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7d8b9960b4e767f5bcfce13.png)
也,终不解矣。
来就懂得道理的,
之:代词,这里指道理
谁能没有疑惑呢?
而:表转折,却 从:跟从 其:代词,他 为:存在,动词
有了疑惑却不跟从 老师(学习),他 存在的疑惑,最终 也得不到解决了。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 译
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
出生在我前面的
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人,他懂得的道理
,吾从而师之。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 也。
• 之:宾语前置的标准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
(不知句读,不解惑)
• 或:有的人
• 师:向老师学习
• 不:通“否”,不向老师学习
• 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
• 小学:小的方面学习,古今异义
• 而:连词,表转折,却,可是
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时候求学的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
人一定有自己的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者……也 判断句 “所以”:“用来……”
老师。老师,是 用来传授道理、
“……的原因(缘由)(是)
教授学业、解答
受:通“授”,传授,教授
学生疑难问题的。
惑:疑难问题,形作名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 译
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 人并不是一生下
• 常:固定的 • 师:意动用法, • 把……当做老师
译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 师,孔子(曾经) 把郯子、苌弘、师 襄、老聃当做老师。
• 郯子之徒,其贤不 及孔子。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 师。
• 之徒:这类人
• 贤:贤能
• 及:赶得上
• 则:就
译
郯子这些人,他们 的贤能赶不上孔子。 孔子说:“几个人 同行,里面就一定 有我的老师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3单元第11课《师说》课件1 (共69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3单元第11课《师说》课件1 (共6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8dae1240912a216147929dd.png)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齿相师。
师:(前)名词,表示“„„的人”。(后)
读书(dú)
聃(dān) 冉(rǎn) 从师(cóng) 从容(cōng)
不能(bù)
蟠(pán) 潘(pān) 贻(yí) 怡(yí)
传道(chuán)
苌弘(cháng) 长幼(zhǎng) 近谀(yú) 须臾(yú)
通假字
传道受业解惑 “受”通“授”,传授。 或不焉,或师焉 “不”通“否”。
段落大意
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
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
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
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课文分析
古之学者必有师 者:辅助性代词,这里指“人 ” 。 学者:即求学的人。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辅助性代词代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的语气。 “„„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1、表示“„„的原因”。 2、表示“用来„„的东西”。
写作背景
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
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 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 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 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 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字词注音
句读(dòu) 或不焉(fǒu) 经传(zhuàn)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从:动词,跟随,追随。 为:动词,作为,成为。 解:理解。 译文:有了疑惑,却不跟随老师学习,那 些疑难问题,最终也不能理解。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第三单元第十一课《师说》精品PPT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第三单元第十一课《师说》精品PPT](https://img.taocdn.com/s3/m/ccee287959eef8c75fbfb3f7.png)
【古文运动】
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
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 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 “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 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 基础。由于他对古文的倡导,苏轼称他“文起八 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译 我是向他学习
道理啊!那管他 的出生比我早还 是比我晚呢?因 此无论高低贵贱, 无论年龄大小, 道理存在的地方, 就是老师存在的
地方。
第一段是如何论证的?
开篇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
接着正面概述教师的智能和任务是“传道、受 业、解惑”;最后正面论述则使得标准,凡先 闻道者,都可为师,并归纳为“无贵无贱,无 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第三单元第十一 课《师 说》精 品课件
名词,老师
动词,学习 意动用法,以……为师 动词,从师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名词,军队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第三单元第十一 课《师 说》精 品课件
一词多义现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朔气传金柝 舍相如广成传(传)舍
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解惑也
所以: “所”+“以”
……的凭借(缘由)。
译 古时候求学 的人一定有 自己的老师。 老师,是用 来传授道理、 教授学业、 解答生疑难 问题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 无惑?惑而不从师,其 为惑也,终不解矣。
之:代词,这里指道理 而:表转折,却 从:跟从 其:代词,那些 为:成为,动词
➢彼:代词,当老师的(或当学生的)。道:学 问道德水平。
11《师说》课件-高中语文必修3(共19张PPT)
![11《师说》课件-高中语文必修3(共1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0e16d3271fe910ef02df83f.png)
听读课文,给红色字体标注读音,划线句子划分节奏。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 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 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观其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 直兼乎韩潮苏海,则不啻读《经世 文编》焉。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 是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提倡的一种文体和文 学语言的革新运动。 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念是韩愈提出 来的,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
骈文相对立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
发语词
哪里知道
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
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
取独
存在的地方
因此,所以
无论,不论
存,师之所存也。
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 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 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 (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 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 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于其身也
介词 对于
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 在、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介词 在、 比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介词 与
段意:赞扬李蟠尊师重道 ,说明本文创作缘由
• 好古文
• 不拘于时
• 能行古道
创作背景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 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 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11课《师说》课件 语文课件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3第11课《师说》课件 语文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cbbd9f7e2f60ddccdb38a04f.png)
2.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 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
古人从师之道—— 古之学者必有师且 人无常师。
讨论探究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教师所要 传的是什么样的“道”?
“士大夫之族”
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如何理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 所存也”这句话的含意?
这一句鲜明地点出了择师的态度和标准。而当时的士 大夫之族认为,年龄相近的不该相师,对道的认识相近的 不该相师,官大的不该以官小的为师。作者的这一观点直 接指向了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和“耻学于师”的陋习,这 不仅表现出作者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还体现了作者在 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
(观点一)“古之学者必有师”说。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 扬师道,所以文章开篇就把它提了出来,把“古之学者”之所以有成 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一论点不仅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证的内容、范围。
(观点二)“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说。 士大夫心中的“师”是有年龄、地位、道德等方面限制的。什么人 可以为师,标准不清,正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所在。而这一论点 正好切中时弊,树立了正确的择师标准,澄清了人们糊涂的认识, 体现了文章的论证结构。
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至唐代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 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上层士族子弟无论德、行、学问如何 均能为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而且鄙视从师。 这种风气到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有增无减,渐趋恶劣。韩愈当 时35岁,正在国子监任教,他对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深恶痛绝, 因此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文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师说》课件(24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师说》课件(2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9911af8580216fc700afdd6.png)
名词,老师 名词作动词,学习 意动用法,以……为师 动词,从师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名词,军队
一词多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朔气传金柝
动词,流传 动词,传授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动词,传递、传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
33、复:恢复。 34、不齿: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意思是看 不起。齿,并列、排列。 35、乃:竟。 36、欤:语气助词,这里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名句翻译
圣人无常师37。孔子师郯子38、苌弘39、师襄40、老聃4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37、常师:固定的老师。 38、郯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 请教官职的名称。 39、苌弘: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过音乐的事。 40、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曾向他学过琴。 41、老聃:就是老子,孔子曾向他问礼。
概括段落大意
第1段 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并阐明老师的作用 及择师的态度和标准。
第2段 通过对比论证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于学师”。 第3段 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4段 说明写作缘起。
本文中心论点及分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中心 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 惑也难矣
12、师道:从师的风尚。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13、出人:超出(一般)人。 14、犹且:尚且,还。 15、众人:一般人。 16、下:低于。
名句翻译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7。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 之;于其身18也,则耻师19焉,惑20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21者,非吾所谓传其道 解其惑者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师说》课件(共38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师说》课件(共3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38e2512763231126edb115f.png)
昌黎学校 ——潮州 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 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 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 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 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 ——梁衡 韩愈为潮州百姓做的四件事: 1. 解放奴婢,禁止买卖人口; 2. 兴修水利,凿井修渠; 3. 兴办学校,开发教育; 4. 祭杀鳄鱼,安顿百姓。 《韩愈被贬,潮州受益——可笑的历史》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太简单了!
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
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
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 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 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余嘉能行古道 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
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 之道。
尊师典故
子贡结庐守墓
孔子的学生子贡,聪颖好学。一次,一鲁国大 夫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非常气愤。他当 即以房子为喻,说老师的围墙高数十丈,屋内富丽 堂皇,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只有肩高 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他还把老师孔子比作太阳 和月亮,说他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 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结庐而 居,一直守墓六年。
古人的从师之道是什么? 择师的标准又是什么?
考考你
翻译: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
入与非常也。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测测你的判断力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翻译:所以没有贵贱,没有长幼,道理 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翻译:所以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 也不一定比弟子贤能。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教学课件:第11课《师说》 (共52张PPT)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教学课件:第11课《师说》 (共5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60227cee518964bce847c66.png)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今日积累: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从文革中的“臭老九”到今天“人类灵魂 的工程师”,教师的地位一天天升高,可是 在教师倍受尊敬的同时,也有很多人认为,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教师已经越来越 职业化,跟一般的职业没什么两样,因此不 需要特别尊敬。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写作背景:
本文是韩愈借给学生李蟠赠文的机会, 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的士大夫们“耻学于 师”的恶劣风气,结果文章使他困窘不堪, 社会上的人对他指指点点,并且添油加醋地 污蔑韩愈。韩愈也因此落得个疯子的名声。 结果住在长安,常常连饭都没煮熟,就被赶 走了。所以说有的时候维护真理是需要很大 的勇气的。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代)词,;他们 于( 对)于其身 ( )自也身,,自则己耻师焉,惑 ( 糊)涂矣!一。句彼话叫童“子句”之,师句子,中授之书而习 其句读 (间需要)停者顿的,地非方叫吾“所读”谓传其道解 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 )师有的焉人,或不( 通“)焉否,”。小学而大 遗,吾未见其明也。
二读 晓文意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时候学习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是 传授道理、教给业务知识和技能、解释疑难 问题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 也终不解矣。
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 疑难问题?有了疑难问题不向老师学习,它 做为疑难问题来说,就永远不能解决了。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课件:第三单元 第11课 师说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课件:第三单元 第11课 师说](https://img.taocdn.com/s3/m/e106c4fd1a37f111f1855baa.png)
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第11课 师说目标·重点1.积累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2.学习文中运用的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树立尊师的美好风尚,培养谦虚好学的美德。
栏目索引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互动互学 交流深化点击主题 积累素材文苑氧吧 生成素养(5)苌弘( ) (6)李蟠( )(7)老聃( ) (8)贻之( )1.读准字音(1)阿谀( )(2)句读( )(3)经传( )(4)郯子( ) 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语言积累yúdòu zhuàn tán chán a pán d n yí2.理解词义(1)通假字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或师焉,或不焉:通“授”,传授通“否”,表否定①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师道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吾从而师之:则耻师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一词多义名词,老师名词,有某种专长的人名词用作动词,学习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动词,拜师名词,老师②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③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相似也:④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疑难问题形容词,糊涂名词,道理名词,风尚名词,道德学问动词,传授动词,流传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⑤其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其皆出于此乎:其可怪也欤:⑥乎其皆出于此乎:生乎吾前: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那(些)人称代词,他们人称代词,他们的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语气副词,表感叹语气助词,表推测,吧介词,表时间,在介词,表比较,比⑦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或师焉,或不焉:犹且从师而问焉:⑧之择师而教之:郯子之徒:古之学者:句读之不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道之不复:吾从而师之:句末语气词助词,不译兼词,于之代词,指代人代词,这些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它们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代词,他(3)古今异义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 今义: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今义:③吾从而师之古义: 今义:求学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
姓氏 师襄
学习、效法 吾师道也
(2)作动词用 从师(学习)
或师焉,或不焉
孔子师郯子、苌 弘、师襄、老聃
2、之
指代人或事物 择师而教之
(1)作代词 连 表接 示定 统语 一和关中系心词,郯子之徒
放在定语与 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2)作助词
放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 可知矣
• 吾从而师之
而:表递进,并且
• 犹且从师而问焉
而:表目的(承接),用来
• 而耻学于师。
而:表转折,但
• 择师而教之
而:表目的(承接),用来
•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而:表并列,并且
• 小学而大遗
而:表转折,却
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绝对绝对绝对不全!!!)
1、师
老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1)作名词用
有专门技艺的人
师 说
说
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 也可夹叙夹议,用来陈述自己对某事的见解。 《爱莲说》《捕蛇者说》……
韩愈因何作文?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 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 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 《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 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 数矣。
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3)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4)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5)作动词,“到”、“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3、其 (1)作代词 : a.指示代词;b.人称代词 (2)作语气词: a.表猜测语气:其皆出于此乎?
b.感叹语气:其可怪也欤?
段落
段落大意
习。 无常师 以贤者为师
师的不良 风气。
论证方法
举例
效果
对比 论证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VS今之众人耻学于 师
为子择师VS自己不 从师
突出强调造成圣愚的原 因是从师与否,使论证 更具说服力
突出强调,尖锐讽刺了士 大夫在从师问题上学小遗 大,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 耻相师VS士大夫之 族耻学于师
突出强调,尖锐讽刺了士 大夫之流虚荣自误、迂腐 可笑的思想行为,使论证 更具说服力
论证方法
举例
举例 论证
孔子无常师
效果
通过孔子的典型事例,论 述应当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 说服力。
引用 论证
孔子曰:三人行,论证从师应抱的正确态 则必有我师。 度,从而增强论证的说
服力。
谢 谢
BLUE AND WHITE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韩愈
•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自谓 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古 文运动发起人之一。
•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文起八代之衰,而 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 帅。”
• 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 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 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 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 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智,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 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 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智,著文倡道,又脚 踏实地,尽力去为。
分论点
中心论点
一 论述从师学习的重要 1. 从师学习的 “古之学者
性及择师标准。
原因。
必有师。”
二 批评当时士大夫之流 正:。
反:师道之不 三 论述从师学习应抱有的 传也久矣。
恢复师道, 批判当时
正确态度及以能者为师
士大夫阶
的道理。
2. 如何从师学 层耻于从
四
赞扬李蟠“能行古道”, 点明作文动机。
——梁衡
古文运动
• “古文”的概念是韩愈提出来的,是一种与内容空 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立 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 散文文法。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 道”“文道结合”的观点,要求言之有物,辞必己 出。
• 人非生而知之者
而:表承接,就
• 惑而不从师
而:表转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