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培养

合集下载

血培养采集最低要求

血培养采集最低要求

血培养采集最低要求
血液培养采集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检验操作,为确保准确性和安全性,有一些最低要求需要遵守:
1.洁净度:采集前需要充分洗手,并采用无菌消毒布对采集部位进行彻底清洁,以减少细菌的污
染。

2.采血部位:一般采用静脉采血,通常在患者的前臂内侧或手背部位进行采集。

采血前需用消毒
棉球进行皮肤消毒。

3.采血量:根据检验要求,一般需要采集一定量的血液样本,确保足够的血样进行培养。

4.采血容器:采血时需要使用无菌的采血针和抗凝管,确保采集的血液样本不受外界污染。

5.标本传递:采集后将血液样本放入适当的培养瓶中,并尽快送到临床检验室进行培养分析。

以上是血培养采集的基本要求,为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患者的安全,一定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操作。

同时,因为血液培养采集需要具备一定的医疗专业知识和技能,建议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操作。

血培养的八大指征

血培养的八大指征

血培养的八大指征
血培养是通过培养静脉、动脉或冲洗液中的细菌和真菌来诊断感染性疾病的一种检测方法。

在临床诊断工作中, 血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 它可以直接检测出感染源, 有助于及时给患者治疗。

但是, 血培养具有技术难度大、工作量大、时间长的特点, 因此有必要了解一些血培养的指征。

1.发热
发热是感染性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因此具有发热的患者是血培养的指征之一。

2.并发细菌性感染的高危因素
患有一些疾病或因素,如血液病、器官移植、外伤、手术后、紧急插管、全身性免疫缺陷等,容易导致细菌性感染,因此也是血培养的指征之一。

3.怀疑感染灶
疑似细菌或真菌感染的病例,如肺炎、脑膜炎、败血症等,都是血培养的指征。

4.治疗反应不良
临床上有些患者,经过抗生素治疗后病情反而加重,这时候需要通过血培养来确定病原体,以进行有效的治疗。

5.感染病原体未知
对于患者的感染类型和病原菌种类不清楚的情况,需要进行血培养,以确定病原体种类,以加强治疗。

6.患者病情严重
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如突发性感染性休克、高热、全身败血症等都需要进行血培养。

7.预防性血培养
对于在手术、医疗器械使用等操作之前进行预防性血培养,可以避免感染并发症的出现,也是血培养的一种指征。

8.观察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多次血培养,以观察治疗效果,判断感染是否已经得到控制,是否需要继续治疗。

综上所述, 掌握血培养的指征是非常重要的, 在临床各个领域都有应用。

医护人员应了解血培养的八大指征, 以便在诊疗过程中减少病情恶化, 加强治疗效果, 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血培养的概念

血培养的概念

血培养的概念
血培养(Blood Culture)是一种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的检测方法,用于从患者体内采集血液样本,并将其接种到含有营养培养基的培养瓶或培养管中,以培养和鉴定可能存在于患者血液中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

血培养是诊断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 BSI)、菌血症(Bacteremia)或真菌菌血症(Fungemia)的金标准,即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血培养的主要目的包括:
1. 证实感染性病原体的存在。

2. 鉴定病原体的种类,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3. 提供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指导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血培养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采集血液样本:通常从患者的静脉抽取血液,采集时需注意无菌操作,以避免污染。

- 接种培养:将采集的血液分别注入到需氧瓶和厌氧瓶中,因为不同的微生物在不同的氧气环境下生长。

- 培养和监测:将血培养瓶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定期监测培养瓶中是否有微生物生长。

- 结果分析:如果培养出微生物,需要进一步鉴定其种类,并进行药敏试验,以确定最有效的抗生素。

血培养对于诊断和治疗严重感染至关重要,尤其是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

正确执行血培养对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患者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血培养标本采集

血培养标本采集

血培养标本采集在临床医学中,血培养标本采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检查操作,能够帮助医生迅速准确地判断感染的病原体及其敏感性。

正确的采集方法和操作流程是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为您介绍血培养标本采集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准备工作在进行血培养标本采集之前,医务人员需要完成以下准备工作:1.检查所需材料:血培养瓶、采血针、无菌消毒棉球、无菌手套等。

2.确认患者的身份:核对患者的姓名、住院号等重要信息,确保采集的标本与患者对应。

3.告知患者:向患者解释采集血培养标本的目的和过程,并获得其同意。

二、采集步骤1.无菌操作:医务人员需戴上无菌手套,确保采集操作在无菌环境下进行。

同时,注意保持工作区的整洁和清洁。

2.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一般常采用质感好、容易握持的静脉作为采血部位,如患者的前臂外侧静脉。

3.皮肤消毒:采血部位的皮肤需要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细菌污染。

常用的消毒剂有75%酒精和碘酒,根据患者对消毒剂的过敏情况选择适当的消毒剂。

4.穿刺采血:医务人员用无菌针头在经消毒处理的静脉部位插入静脉,待血液自由流出时开始采集。

5.采集血培养标本:将血培养瓶插入静脉针头上的连接器上,打开瓶盖,让血液自由流入瓶中。

一般情况下,每瓶血培养标本所需血量为8-10ml。

6.采血完成后,轻轻拧紧瓶盖,拔出连接器,用无菌棉球轻压在采血点上,帮助止血。

三、注意事项1.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确保操作过程中的无菌环境,减少细菌污染的可能性。

2.插针时注意技巧:确保针头成功插入静脉并定位准确,避免因插针错误而导致血液外溢或组织损伤。

3.血液采集量的控制:不同的血培养瓶需要不同的血液量,医务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保采集到足够的血液。

4.采血时间和频率:最佳的血培养标本采集时间通常是在患者发热的早晨,此时细菌浓度较高,有助于提高阳性检出率。

同时,根据医生的嘱托,可适当增加血培养的采集频率。

5.采集后标本的处理:采集完成后,将血培养瓶标注患者信息,并尽快送往实验室进行培养和检验。

血培养操作方法

血培养操作方法

进行血液培养是一种常见的微生物学实验操作,用于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细菌或真菌等病原微生物。

以下是一般的血液培养操作方法:
1.准备培养基和试剂:选择适用于血液培养的富营养培养基,如琼脂平板或液体培养
基。

确保培养基未受污染并符合要求。

另外,准备好其他必要的试剂和器具。

2.采集样本:从患者的静脉血液中采集样本。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外界细菌
的污染。

3.接种:将采集的血液样本分别接种在含有富营养物质的琼脂平板上,或直接加入到
含有培养基的试管中。

4.培养:将接种后的琼脂平板或试管放入培养箱中,控制适当的温度和湿度,通常在
37°C 下培养24-48 小时。

5.观察: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细菌或真菌形成的典型菌落。

根据菌落的形态、颜色等
特征初步判断细菌或真菌的种类。

6.进一步鉴定:对初步检测出的菌落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可以进行革兰氏染色、生化
测试或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7.结果分析:根据鉴定结果判断样本中是否存在病原微生物,并进行相应的治疗或进
一步检查。

注意:血液培养操作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交叉污染和误判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确保实验室环境的清洁和消毒,以减少外部细菌的干扰。

血培养标准送检方法

血培养标准送检方法

血培养标准送检方法
嘿,咱说说血培养标准送检方法呗。

要送血培养啊,首先得准备好东西。

得有专门的血培养瓶,可不能随便拿个瓶子就装血哦。

这血培养瓶有不同的种类呢,得根据情况选合适的。

然后就是抽血啦。

抽血的时候得找个干净的地方,可不能在脏兮兮的环境里抽。

护士姐姐会用消毒好的针管和针头,在你的胳膊上扎一下,把血抽出来。

这时候你可别害怕呀,就那么一下,忍一忍就过去了。

抽完血后,得赶紧把血倒进血培养瓶里。

动作要快,可不能让血在外面待太久。

倒的时候要小心,别洒出来了。

就像倒宝贝一样,得轻手轻脚的。

接着把血培养瓶封好。

可不能让空气跑进去,也不能让血漏出来。

封得严严实实的,这样才能保证血培养的准确性。

送血培养的时候,要尽快送到检验的地方。

不能拖拖拉拉的,不然血会变质的。

最好是有专门的人送,或者用最快的方式送过去。

我给你讲个事儿哈。

有一次我去医院看病,医生说要做血培养。

我就看着护士姐姐很熟练地准备好东西,然后给我抽血。

抽完血后,马上就把血倒进血培养瓶里,封好,让人赶紧送去检验了。

后来结果出来得也挺快,医生根据结果给我开了药,我的病很快就好了。

所以啊,血培养标准送检方法很重要哦,这样才能准确地查出病因,让我们快点好起来。

血培养 综述

血培养 综述

血培养综述引言血培养是一种常见的检验方法,用于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细菌或真菌等病原体。

它起到了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血培养的原理、方法、结果解读以及临床应用进行全面的综述。

原理血培养是通过将患者的血液样本接种到适当的培养基中,并提供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利用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促进细菌或真菌的生长。

通过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细菌或真菌的生长,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血液中是否存在感染。

方法1.严格消毒:采集血液样本前,需要对皮肤进行彻底的消毒,以降低采集过程中的污染风险。

2.采集适量样本:使用无菌针头采集一定量的血液样本,一般建议采集两次血液样本,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3.培养基选择:根据需要检测的病原体类型选择相应的培养基,如肉汤培养基、MacConkey培养基等。

4.培养条件:将血液与培养基充分混合后,将培养瓶置于恒温培养箱中,通常在37摄氏度的条件下培养。

5.培养时间:一般培养时间为24小时,然后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细菌或真菌的生长。

6.鉴定分离:若培养基上有细菌或真菌的生长,需进行鉴定分离,确定其种类和数量。

结果解读1.阳性结果:若在培养基上观察到细菌或真菌的生长,说明患者的血液中存在感染。

进一步的鉴定可以确定感染的病原体种类。

2.阴性结果:若培养基上未观察到细菌或真菌的生长,说明患者的血液中暂时没有感染。

但并不能完全排除感染的可能性,需要综合其他临床检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临床应用1.诊断感染:血培养是诊断细菌性或真菌性感染的重要手段,可以明确感染的病原体种类,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2.感染监测:血培养可以用于监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细菌或真菌感染的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医院感染控制:通过血培养可以及时发现医院内存在的细菌或真菌感染,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预防感染的扩散。

注意事项1.血培养前应严格消毒,避免污染。

2.采集血液样本时要掌握适量,避免太多或太少的样本。

3.培养基的选择要根据临床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和可能的病原体类型。

检验科普:什么情况下需做血液培养

检验科普:什么情况下需做血液培养

检验科普:什么情况下需做血液培养血液培养是指从患者的血液、骨髓或其他组织中分离出细菌,并确定其对常用抗菌药物(包括氟喹诺酮类、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四环素、氯霉素、青霉素)或其他抗菌药物(包括磺胺类、喹诺酮类、硝基呋喃类)的敏感性。

血液培养通常是在患者感染后进行的,通常用于血培养的标本包括:血液或骨髓标本(包括骨髓穿刺液,骨髓涂片等)。

当临床医生怀疑患者有感染时,需要对患者进行血液培养。

1.静脉输注的药物浓度较高对于存在明显的血液感染的患者,如有发热、白细胞增多等感染症状,同时有静脉输注的抗菌药物浓度较高(>100μg/ml)时,需要对患者进行血液培养。

对于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但未出现明显感染症状的患者,应进行血培养以确定抗菌药物对患者的敏感性。

血培养结果可能提示有细菌存在,但也可能不一定有细菌。

需要注意的是:(1)并非所有的感染都需要进行血液培养;(2)当存在未被证实的病原体时,不应对患者进行血液培养;(3)如果抗菌药物在血内浓度较高,则建议进行血液培养;(4)如果存在血流感染,即使细菌被发现,也应继续使用抗菌药物治疗;(5)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寒战、白细胞计数异常等情况,这可能是由于抗菌药物的作用引起的;(6)若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前进行了血培养,则无需重新采集患者血液,可直接进行血培养。

当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后出现感染症状或体征时,应重新采集患者血液以进行血培养;(7)对于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的患者,其血培养结果可能不需要重新采集。

2.血培养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结果存在差异血培养通常被认为是最可靠的方法,但它不能区分感染的类型。

例如,在住院患者中,由于细菌感染,需要进行血液培养以确定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然而,如果血培养后患者仍存在细菌感染的证据,则需要进一步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此外,根据不同的医院环境(空气、病房、手术室、 ICU、化验室等)进行不同的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但是,对于不同类型的感染,血培养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可能存在差异。

血培养的原理

血培养的原理

血培养的原理血培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实验室技术,用于检测和鉴定病原微生物的存在。

它是通过将血样涂布在富含营养物的培养基上,利用微生物的生长特性来培养和繁殖病原体。

血培养的原理基于微生物对培养基的需求和对血液成分的利用。

血液是一种富含营养物质的液体,其中包含有机物、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等,这些物质对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非常重要。

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可以提供微生物所需的碳源、氮源、能量源等物质,促进微生物的代谢和生长。

同时,血液中还含有各种生长因子和维生素,对微生物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

血液中的红细胞和白细胞也是血培养中不可忽视的成分。

红细胞富含血红蛋白,能够为微生物提供铁元素,促进微生物的生长。

白细胞则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吞噬和杀灭微生物的能力,它们的存在可以帮助检测和识别病原微生物。

在进行血培养时,首先需要收集患者的血液样本。

通常采用无菌技术,通过穿刺静脉或指尖采集血液。

采集后,将血液样本转移到已经预先准备好的血培养瓶中。

血培养瓶内含有富含营养物和其他辅助因子的培养基,可以满足微生物的生长需求。

血培养瓶通常是透明的,可以观察到血液样本的变化。

血培养瓶中的血液样本需要在适当的温度下进行培养。

一般情况下,将血培养瓶放入恒温培养箱中,维持在37摄氏度左右的温度,并提供适当的氧气供应。

这样可以模拟人体内部的温度和氧气条件,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最适宜的环境。

在进行血培养的过程中,实验人员需要定期观察血培养瓶内的变化。

如果存在病原微生物,它们会在培养基中生长并形成可见的菌落。

这些菌落的形状、颜色和大小等特征可以帮助实验人员鉴定和区分不同的微生物。

此外,血培养瓶的颜色和浑浊度也会随着微生物的生长而发生改变,这些变化也可以作为鉴定微生物的重要依据。

血培养的时间一般需要持续24小时以上,甚至长达数天。

这是因为某些微生物的生长速度较慢,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可见的菌落。

在血培养的过程中,实验人员需要定期检查血培养瓶的变化,并进行相关的鉴定和分析。

血培养方法学

血培养方法学

血培养方法学
血培养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诊断方法,用于检测血液中存在的细菌感染。

下面是血培养的一般方法学步骤:
1. 血液采集:首先要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通常使用无菌针和无菌试管采集静脉血。

采集前要进行消毒。

2. 原液处理:将采集的血液样本倒入无菌试管中,一般是
10~20毫升。

如果血液样本较稀,可加入适量的无菌生理盐
水稀释。

3. 培养基选择:将血液样本接种于适合培养细菌的含有富营养物的培养基内。

常用的培养基有肉汤、布鲁菌培养基和三联培养基等。

4. 培养条件:将接种好的培养基放入培养箱中,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氧气条件。

一般常温培养或体温培养,有些特定细菌需要氧气气氛,有些则需要无氧气氛。

5. 培养时间:通常培养时间为24-48小时,但也可能需要更长
时间,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细菌如真菌。

6. 结果判断: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细菌生长。

如果有细菌生长,会形成菌落或者液体浑浊。

接着要进行细菌鉴定,通过形态特征、生理和生化反应等方法来确定细菌的种类。

7. 抗生素敏感性测试:如果需要,可以进一步进行抗生素敏感
性测试,以确定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程度。

总的来说,血培养方法学是一种基于培养细菌的技术,通过专门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可以检测血液中存在的细菌感染,并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测试。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诊断感染病因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血培养

血培养
5.如果血培养是通过静脉植入管采集的,不用弃去起始部分的血液,应同 时自外周静脉采集血液进行血培养,以协助判读血培养阳性结果。
6.在血培养瓶上贴标签时注意请勿遮住血培养瓶上的条码。
7.标本采集后,需室温保存,切勿冷藏, 立即送检,送检时间不能超过2小时。
LOGO
COMPANY NAME
谢谢
3 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患者的 病死率
4.如何采集血培养
问题
123
采血 采血 采血 时机 流程 份量
5.采血时机
抗菌药物 使用前
尽可能
时机
尽可能
寒颤和发 热初起时
6.采血流程(一)
• 在每个血培养瓶上都 有表明液体容量的刻度 ,在溶剂刻度上标明采 集血液应该达到的页面 高度
采血流程(二)
用75%酒精消 毒培养瓶口,
2.血培养的适应症
1.发热或低温
2.寒颤
同时具备以下几种 表现,临床怀疑菌 血症时,应采血培

3.白细胞增多
8.粒细胞减少, 血小板减少
适应 症
4.皮肤黏膜出血
7.C反应蛋白升高
5.昏迷,多器官衰竭
6.血压降低, 呼吸加快
3.血培养的重要意义
1 明确诊断是何种病原菌感染


2 减少抗菌药物的误用和滥用
如果血量少,
垂直放置
先接种需氧瓶
3
,剩余血量再 接种厌氧瓶中 4
持针器套于培养瓶
颈部,将另一头穿
刺针刺入培养瓶
0
请在
1

采集流程(五)
血培养 瓶颠倒摇匀Fra bibliotek标注 病人 信息
血培养采集——血量
8-10ML 成人

血培养操作规范及临床意义

血培养操作规范及临床意义

评估治疗效果
判断感染类 型
指导临床用 药
评估治疗效 果
预测疾病预 后
预测预后
指导抗生素使用:根据血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预测病情进展:阳性结果提示感染,阴性结果提示感染可能较小 评估预后:根据培养结果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 指导治疗:根据培养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监测耐药性
血培养在监测耐药性方面的作 用
采血次数
成人:至少2次 儿童:至少1次 特殊情况:根据临床需要,可多次采血 注意事项:避免在同一天内多次采血
培养基选择
选择无菌、无毒的培养基 根据培养目的选择适合的培养基 培养基的成分和浓度应符合要求 培养基应在使用前进行灭菌和质量控制
培养温度和时间
培养温度:35-37℃ 培养时间:通常为2-4周,根据具体病原菌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而 定
感谢观看
汇报人:
临床医生需要 综合考虑多种 检测结果和临 床表现,以做 出准确的诊断 和治疗决策。
06
血培养的未来发展方向
提高培养阳性率
优化采血技术:提 高采血技巧和操作 规范,减少污染和 交叉感染
改进培养基:研发 更高效的培养基, 提高培养阳性率
自动化技术应用: 引入自动化技术, 提高培养效率和准 确性
临床意义:提高培 养阳性率有助于更 准确地诊断感染, 指导临床治疗
扩大检测范围:将血培养检测范围扩展到更多病原体种类,如真菌、寄生虫等
提高检测灵敏度:通过优化培养基和检测方法,提高对低浓度病原体的检测灵敏度
实现早期诊断:通过缩短检测时间,为临床提供早期诊断依据,有助于患者及时得到有效治疗
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操作
自动化技术:利用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进行血培养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和 准确性

血培养注意事项

血培养注意事项

血培养注意事项一、抽血时间:①病人寒颤或高热前一小时或后一小时。

②用抗生素前。

二、抽血1、抽血前准备:①查血培养瓶的外观:是否破损,是否过期,瓶底是否明显变黄。

如有这些情况,不能使用。

②病人的名字、科别、床位号、抽血时间在瓶子标签上指定的位子处用笔注明,请不要盖住瓶签上的条码。

③去掉瓶子的顶盖,用消毒棉球将对内塞消毒,接种前风干一分钟。

2、抽血中:①严格的对病人抽血部位进行消毒(十分重要)◆用 70% 的酒精擦拭静脉穿刺点至少30 秒钟。

◆用碘溶液(1-2%的碘酊30秒)从穿刺部位由里向外涂圆圈擦拭,圆圈直径为1-2 英寸。

对于碘液敏感的病人,用酒精脱碘 60 秒。

◆穿刺前让采集部位风干;不能再触摸穿刺处静脉。

②抽血:血与瓶中培养液应在适当的比例,血量不宜少于或多于建议的量。

◆用空针(推荐):先打入厌氧瓶,再打入需养瓶。

◆用蝶形针等真空采血针(不建议使用,因不好把握血量):先抽需养瓶,再抽厌氧瓶。

保证每瓶成人8-10ml、儿童1-4ml静脉血,如血量不足,请先保证需养瓶的血量,抽血量不宜过多。

③再用消毒后的棉球和胶布封住培养瓶上打入血液处的针孔。

三、送检①抽好的血培养标本,请立即送到检验科微生物室。

②如因特殊情况不能及时送检,请将标本保存在常温(不能放入冰箱和孵育箱中保存)。

送到检验科时请注明是延迟瓶(离抽血时间已超过两个小时)。

四、注意事项①从检验科取来的血培养试剂瓶储存在常温,无需储存在冰箱中,如储存在冰箱中的话,在抽血前,一定要将试剂瓶恢复到常温方可使用,切记。

②请抽双瓶:成人:一瓶成人需养培养瓶(蓝色瓶SA),一瓶成人厌氧培养瓶(紫色瓶SN)或者一瓶中和抗生素成人需养培养瓶(绿色瓶FA),一瓶中和抗生素成人厌养培养瓶(橙色FN)儿童:二瓶中和抗生素儿童培养瓶(黄色瓶PF)③请在标记病人信息时,不要将条形码遮挡、划花、损坏。

血培养操作规范与临床意义

血培养操作规范与临床意义

培养时间长:需要数天才能得到结果,不利于早期 诊断和治疗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敏感性低:对于一些感染性疾病,血培养的敏感性 较低,可能导致漏检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快速检测技术:采用快速检测技术,缩短检测时间, 提高诊断效率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自动化操作:采用自动化操作技术,减少人为因素 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添加文档副标题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血培养的定义:血培养 是通过采集患者血液标 本,在适宜的培养条件 下,对血液中的微生物 进行培养和鉴定,以确 定病原菌的一种方法。
血培养的目的:血培养主 要用于诊断和治疗感染性 疾病,特别是败血症、菌 血症等严重感染。通过血 培养可以明确病原菌的种 类和药敏情况,为临床医 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和 治疗方案。
添加标题
血培养可以检测出多种病原微生物
血培养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 用价值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血培养阳性结果指导抗生素治疗:通过血培养结果,确定病原体类型, 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血培养阴性结果指导抗生素治疗:在血培养阴性时,仍需要根据临床情 况选择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以避免延误治疗。
血培养与PCR 技术的结合: 提高病原菌检 测灵敏度和特
异性
血培养与质谱 分析的结合: 鉴定病原菌种
类和耐药性
血培养与生物 标志物的结合: 辅助诊断感染
性疾病
血培养与基因 测序的结合: 揭示病原菌基 因变异和演化
趋势
血培养与其他诊断方法的比较:血培养与其他诊断方法如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在诊断 感染性疾病时的优缺点比较。

血培养操作方法

血培养操作方法

血培养操作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血培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细菌、真菌、病毒或寄生虫等微生物。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诊断、治疗感染性疾病,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血培养的操作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检验过程。

一、准备工作1. 收集标本:首先需要收集病人的血液样本,通常是通过采血管方法获取。

在采集样本之前,务必进行充分的消毒和穿戴手套,以避免污染。

2. 准备培养基:选择适用于血液培养的培养基,通常是含有富含营养物质的琼脂培养基。

确保培养基处于无菌状态。

3. 准备培养皿:将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使其均匀分布在培养皿底部。

然后将培养皿封闭并标记上相关信息。

二、操作步骤1. 开启培养皿:取出封闭的培养皿,用无菌物品打开培养皿盖。

注意不要将培养皿底部暴露在外界环境中,以免污染。

2. 加入血液样本:用无菌的采血针或吸管,取出一定量的血液样本,滴入培养皿中。

通常每个培养皿中需要滴入约1-2毫升的血液样本。

3. 均匀涂抹:用无菌的吸管或细胞平板,将血液样本均匀涂抹在培养基表面。

确保血液样本与培养基完全混合,以促进微生物生长。

4. 封闭培养皿:将培养皿盖盖好,避免培养过程中的外界污染。

封闭后,将培养皿放入培养箱或恒温箱中,以保持适宜的生长环境。

5. 观察生长情况:在培养过程中,定期观察培养皿的生长情况。

通常在24-48小时后,可见到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的生长。

三、结果解读1. 阳性结果:如果在培养皿上观察到有微生物的生长,表明血液样本中存在感染源。

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2. 阴性结果:如果在培养皿上未观察到微生物的生长,表明血液样本中未检测到感染源。

医生需要综合其他检查结果,继续诊断病因。

血培养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检验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感染性疾病。

正确的操作方法和结果解读对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希望本文对读者有所帮助,希望大家能够在实践中熟练掌握血培养的操作技巧,为患者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血培养

血培养

体重k g
<=1
总血量 ml
50-9 9
第一套 取血量 ml (占全 身血量 %)
第二套 取血量 ml
1-2 0 (1-2)
总取血 量ml
1-2
1.1-2 100- 2(1- 2
4
200 2)
2.1-1 >200 4(1- 2
6
2.7
2)
12.8- >800 10 10 20
36.3
(1.2
5)
>=3 6.3
血流感染诊断标准(2001年卫生部)
– 临床诊断:发热>38℃或低体温< 36℃,可伴有寒战, 并合并下列情况之一:①有人侵门户或迁徙病灶②有 全身中毒症状而无明显感染灶③有皮疹或出血点、肝 脾肿大、血液中性粒细胞增多伴核左移,且无其他原 因可解释④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较原收缩压下降 超过40mmHg
>220 20-3 20-
0
0(1- 30
1.3)
40- 60
采集血培养时间的重要性
血培养采集时间及采血量时多少?
• 采血时间:一般应在抗菌药物治疗前,发热初期或高峰时 采血
• 采血量: 成人每瓶8-10ml儿童每瓶2-5ml
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 静脉采血 • 常规血培养不宜从静脉导管或静脉留置装置取血除非怀疑
• 1、 75%的酒精擦拭静脉穿刺部位30秒以上。 • 2、碘伏消毒60秒从穿刺点向外画圈消毒区域直径2-3㎝。 • 3、75%的酒精脱碘。 • 对碘过敏的患者用75%酒精消毒60秒待酒精挥发干燥后采
血。
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 培养瓶的消毒程序: • 1.去掉培养瓶口的塑料瓶盖。 • 2.75%酒精消毒血培养瓶橡皮塞60秒。 • 3.自然待干。 • 4.将标本注入培养瓶内。 • 5.颠倒混匀标本与肉汤,以免血液凝集。

血培养采集注意事项

血培养采集注意事项

血培养采集注意事项血培养是临床中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用于检测体内是否存在细菌或真菌的感染。

在进行血培养采集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事项:首先,采集血样前需要做好消毒工作。

使用消毒剂对采血部位进行彻底的消毒,可以有效减少采集时细菌的污染,避免采集出假阳性结果。

消毒时应使用符合规范的消毒剂,并按照消毒剂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其次,采血时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

护士或医生需佩戴无菌手套,并使用无菌注射器和无菌针头进行采样。

在采血时注意扎针时要快速而准确,避免反复扎针引起血液流动不畅或局部组织损伤。

另外,血培养采样要注意足量。

为了提高检测阳性率,一般建议采集至少10ml的血液。

如果血量不足,可能会导致培养过程中细菌或真菌无法生长,从而得到阴性结果。

因此,在采集血样时要确保血液量足够。

此外,注意血培养时的培养液配比。

一般情况下,采集血样时需要将血液按照一定比例加入到培养瓶中。

这个比例不容忽视,因为如果血液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影响培养结果的准确性。

在进行血培养时,应根据医嘱或相关指南的要求,按照正确的比例将血液加入到培养瓶中。

最后,血培养采集完成后,要妥善处理血液及医疗废弃物。

血液和用过的采血器具要经过专门的处理,以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血液可以通过高温高压的方式进行处理,采血器具则需要进行专门的消毒和处理。

这样可以保证对环境和他人的安全。

总结来说,血培养采集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检查,在进行血培养采集时,需要注重消毒、无菌操作、足量采样、正确的培养液配比以及血液及医疗废弃物的处理。

只有做好这些注意事项,才能确保血培养结果的准确性,并对病人的最终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培养规范》一. 血标本的采集和培养(一)血培养采集的时间要求:对怀疑菌血症、真菌血症的患者,在考虑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应立即采集血培养标本。

必须同时或间隔短时间采集2套(每套包括1只普通血培养瓶及1只厌氧血培养瓶)以上血培养标本。

说明:实验数据表明细菌入血后约1小时,寒战和发烧开始出现2小时内。

此时为采集血培养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的最佳时机。

在不同的时间点采血只有在以下情况才有必要:疑似感染性心内膜炎或其他血管内(如导管相关性感染)感染患者的连续性菌血症。

(二)血培养的采集次数要求:对怀疑菌血症、真菌血症的成人患者,推荐同时采集2~3套(不同部位)血培养标本。

(即双瓶双臂同时采集血培养标本。

)婴幼儿患者,推荐同时采集2次(不同部位)血培养标本。

说明:成年人的单瓶血培养结果不可信,因为采血量不足,从而使培养结果难以解释。

血培养不能在二至五天内进行重复,因为在抗生素治疗开始后血液中的细菌不会立即清除。

Cockeril研究证明,来自三份血培养的病原菌分离率第一份血培养为65%,两份血培养为80%,三份血培养为96%。

提倡全自动血培养仪器的使用,可以更早的发现移植病人和插管病人的败血症。

通常情况菌血症或真菌血症的患者可通过临床表现来判断疗效,无需复查血培养或者连续监测血培养。

然而有两个例外:第一是感染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病人,对于他们的菌血症或真菌血症是否被清除可被用于评估和指导治疗;第二是与感染性心内膜炎无关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血症,对其阳性血培养的48至96小时追踪可以很好的预测复杂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血症。

(三)采血量要求:成年患者推荐的采血量为每套不少于10ml,每瓶不少于5ml。

婴幼儿患者推荐的采血量,每瓶不少于2ml。

(少于病人总血容量的1%)说明:血标本采集的量是影响检出率的最重要的因素。

成人血培养采血量在2~30ml之间,病原菌检出率与采血量成正比例增长,每增加1ml的血液,病原菌的检出率就会相应增加。

儿童患者同样有数据表明检出率与血容量成正相关,然而还有数据显示儿童患者血液中病原菌浓度较高,血培养量无需等同于成人。

实验室必须按照血培养瓶厂家的建议,采集足够的血液标本。

对血液病患者或者血容量相对较低的患者建议使用儿童瓶来减少血液的采集量增加病原菌的检出率。

(四)血液标本在需氧瓶和厌氧瓶中的分配要求:一个需氧瓶和一个厌氧瓶为一套血培养,作为常规血培养的组合。

说明:有研究表明,与成对使用需氧血培养瓶相比,使用成对的需氧/厌氧血培养瓶能分离到更多的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和厌氧菌。

当被用来做培养的采血量少于推荐值时,血必须首先接种需氧瓶;然后将剩余的血液接种入厌氧瓶。

因为多数菌血症是由需氧和兼性需氧细菌造成的,而这些细菌从需氧瓶中更好的被分离。

除此之外,病原性真菌跟严格的需氧菌(如假单胞菌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一样,几乎全部是从需氧培养瓶中分离到的。

二. 血培养标本的采集(一)皮肤消毒要求:推荐使用碘酊、洗必泰或碘伏作为皮肤消毒剂。

说明:消毒剂需要有足够的作用时间以保证消毒效果(碘酊作用1min;碘伏作用1.5~2min)。

洗必泰的作用时间和碘酊一样,但是没有过敏反应,因此在静脉穿刺完成后不需要擦去,但不能用于小于2个月婴儿皮肤的消毒。

(二)采集部位要求:推荐从外周静脉采集血液标本。

说明:不建议采集:1.动脉血,因其诊断价值没有比静脉血更大;2.静脉留置导管,因其常伴有高污染率。

如果必须从留置导管内采血,也应同时从外周静脉采集另外一个血培养标本以帮助阳性结果的判读提供解释。

(三)采集方法要求:1.在采血之前,血培养瓶的橡皮塞需使用70%异丙醇酒精消毒并干燥,然后再进行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

2.严格按照皮肤消毒步骤操作(70%异丙醇酒精、含碘消毒剂、70%异丙醇酒精),并等待足够的消毒时间。

3.严格无菌操作,不允许在皮肤消毒后用于手接触静脉,除非带有无菌手套。

4.不推荐采血和接种血培养瓶更换注射器针头,采用真空采血装置能降低污染率。

说明:无论采用何种采血方法,血培养可接受的污染率通常是≤3%。

三. 血培养标本的运送要求:1.采集后的血培养瓶应在1小时之内送往实验室。

2.血培养瓶在接种前和接种后均不得冷藏或冷冻。

说明:延迟血培养瓶放入全自动培养检测系统可延迟或妨碍细菌生长的检测。

不建议将血培养瓶放置于室温超过几个小时。

血培养标本冷藏或冷冻会将一些微生物杀灭,将装着液体的容器冰冻也会使容器破裂。

溶解离心的血培养标本也不该放置超过八小时;超过这个时间会使特殊病原菌的降低分离率或生长延缓。

四. 几种特殊要求的血培养(一)真菌血培养要求:怀疑真菌菌血症的患者采用需氧血培养瓶采集标本。

说明:研究证明,与厌氧瓶相比,酵母菌在需氧瓶中能够更好的分离。

多数酵母菌和酵母菌样真菌能在孵育的2至5天被检测到,而一些酵母菌(如光滑念珠菌,新型隐球菌)则需要更长时间的孵育。

虽然双相真菌可以在多数商业化制备的需氧血培养上生长,但检测可能需要2至4周到时间。

因此自动化血培养系统不能用于双相真菌的检测。

一旦怀疑为双相真菌或丝状真菌感染,血液需经溶解-离心浓缩并接种于琼脂培养基上。

(二)分枝杆菌血培养要求:分枝杆菌血培养必须用特殊的商品化分枝杆菌血培养瓶。

所有培养都必须孵育至少4周。

培养温度为25~30℃。

说明:虽然分枝杆菌并不是需要特别复杂营养的微生物,但是从血标本中优化分离分枝杆菌,需要在肉汤培养基中补充脂肪酸(如,油酸),白蛋白,和二氧化碳。

一些分枝杆菌种属(如,日内瓦分枝杆菌,嗜血分枝杆菌)需要像分枝菌素,血红素,血红蛋白或枸橼酸铁铵这样的添加剂。

(三)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CRBSI)1.短期外周导管要求:通过静脉穿刺获得病人的两套外周血培养(双瓶双侧)。

无菌操作拔去导管并用Maki 半定量方法培养。

培养结果的解释:—假如一套或多套血培养阳性,而且导管片段培养也是阳性(半定量≥15个菌落)并且为同一种菌:提示CRBSI。

—假如一套或多套血培养阳性,而导管片段培养阴性:不可以下定论;但是如果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者念珠菌属,而且排除其他任何可鉴别来源的感染,则提示CRBSI。

—假如血培养阴性,而导管片段培养阳性,尽管有菌落计数,仍然提示导管定植而非CRBSI。

—假如血培养阴性,而且管片段培养也是阴性,则不可能是CRBSI。

2.中心静脉导管及静脉留置口(VAP)(1)方法一要求:对怀疑患CRBSI的病人采集至少两套血培养,其中至少一套采集自外周血静脉穿刺并做好标记,另一套应该从导管口或VAP隔膜无菌采集,采集时间应与外周血培养相近,并做好标记。

培养结果的解释:如果两套血培养阳性且为同一种细菌,并排除其它任何来源的感染,提示为CRBSI。

如果两套血培养阳性且为同一种细菌,而且来自导管的血培养报阳时间比外周静脉血培养早120分钟,提示为CRBSI。

如果排除其它任何来源的感染,两套血培养报阳差异时间小于120分钟,并且为同一种细菌耐药谱一致,也提示可能为CRBSI。

如果两套血培养阳性,而且来自导管血培养的细菌数量为至少5倍于外周静脉血培养的CFUs/ml,如果排除其它任何来源的感染,提示可能为CRBSI。

(适用于手工定量血培养系统,比如溶解/离心浓缩方法)。

假如只有从导管抽血的那套是阳性的:不能得出CRBSI的结论。

提示导管定植菌或者是培养采集过程中的污染。

如果仅是来自外周静脉的血培养为阳性,不能定义为CRBSI,但如培养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念珠菌属,排除其它任何来源的感染时则提示可能为CRBSI。

如果两套血培养均为阴性,不是CRBSI。

(2)方法二要求:通过独立的外周静脉穿刺点无菌采集两套血培养。

拔出可疑的导管,将导管片段的远端125px无菌剪切并将其交付于实验室进行Maki’s半定量滚碟法培养或振荡或超声之后进行定量培养。

培养结果的解释:如果一套或多套血培养阳性,同时导管末端培养为阳性,而且根据鉴定结果和药敏谱两种培养为同一种细菌,提示可能为CRBSI。

如果一套或多套血培养阳性,同时导管末端培养为阴性:如培养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念珠菌属且缺乏其它感染的来源是则提示可能为CRBSI,其确认可能要求额外的血培养阳性结果且是同一种细菌作为结果支持。

假如血培养阴性而导管末端培养阳性,提示导管定植菌,不是CRBSI。

如果两套血培养为阴性,导管末端培养也为阴性,不是CRBSI。

(四)感染性细菌性心内膜炎1.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要求:在经验性抗生素用药前30min之内采集血培养。

最初采集3套血培养。

假如这些血培养在24小时之内结果是阴性的,再采集2套血培养,总共是5套。

2.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要求:需在30分钟至1小时之内连续抽取数套血培养,可以证明持续性菌血症,并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最初采集3套血培养。

假如这些血培养在24小时之内结果是阴性的,再采集2套血培养,总共是5套。

说明:在采集怀疑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血培养时皮肤消毒是相当重要的。

在具有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或人工心脏瓣膜的病人,主要的病原菌是皮肤菌群,比如凝血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因此,特别重要的是血培养需要通过静脉穿刺获得,而不是通过留置于血管内的装置。

来源于导管的血培养增加了的污染的危险因素,从而导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错误结论。

有研究表明:造成感染性心内膜炎“培养阴性”的另一个可能原因是被称为“营养变异的链球菌”的存在。

因此特别需要强调需氧和厌氧瓶的同时采集。

建议采用正确的皮肤消毒,从不同的外周静脉部位分别采集血培养,不能从留置的导管采血。

(五)真菌感染性心内膜炎要求:可参见细菌感染性心内膜炎。

说明:对细菌性心内膜炎诊断的许多技术同样也可用于诊断真菌性心内膜炎。

许多常规的手工或自动化血培养系统的培养基可以满足酵母菌的生长需要,如念珠菌的生长。

假如这些常规血培养是阴性的,那么使用特殊的“真菌血培养”是需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