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要点

合集下载

隐球菌诊治(专家)

隐球菌诊治(专家)

本资料仅供内部使用
LP Zhu, et al. Medical Mycology 2010; 48:570-579.
来自中国的资料 上海华山医院154例非HIV患者隐球菌脑膜炎总结 (3)病例数


黑线:总例数 黄线:无易感因素

蓝线:存在易感因素

非HIV患者隐球菌脑膜炎的诊断例数呈逐年稳步上升趋势 (P=0.003)
本资料仅供内部使用
LP Zhu, et al. Medical Mycology 2010; 48:570-579.
来自中国的资料 上海华山医院154例非HIV患者隐球菌脑膜炎总结 (4)临床特点——症状
• 头疼(100%) • 发热(81.2%) • 脑膜刺激征(71.4%) • 呕吐(63.4%) • 意识障碍(46.8%) • 癫痫发作(28.6%) • 听力下降(24.7%) • 视力下降(21.4%) • 脑疝(19.5%) • 肢体活动障碍(18.2%)
本资料仅供内部使用
LP Zhu, et al. Medical Mycology 2010; 48:570-579.
来自中国的资料 上海华山医院154例非HIV患者隐球菌脑膜炎总结 (2)易感因素
• 154例患者中,仅有51例(33.1%)存在易感因素 • 易感因素包括
(1)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 21例 (2) 自身免疫疾病 17例 (3) 糖尿病14例 (4) 使用免疫抑制剂 13例 (5) 肝硬化 12例 (6) 慢性肾病 11例
新型隐球菌 8.9%
热带念珠菌 14.5%
白色念珠菌 34.4%
白色念珠菌 近平滑念珠菌 光滑念珠菌 热带念珠菌 新型隐球菌 克柔念珠菌 其它酵母菌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诊治及护理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诊治及护理

01.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诊治
02.
03.
目录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护理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预防
诊断方法
01
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症状、体征、接触史等
02
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精神状态、皮肤黏膜、神经系统等
0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脑脊液检查、隐球菌抗原检测等
04
影像学检查:头颅CT、MRI等
05
诊断标准:符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特征
心理支持: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适应生活变化
病情观察
01
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瞳孔变化
02
观察患者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
03
观察患者皮肤黏膜、呼吸、循环等系统变化
04
观察患者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慰
05
观察患者药物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药物护理
药物选择:根据病情和患者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药物
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饮食清淡,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焦虑和紧张情绪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3
2
1
4
5
6
预防措施
提高自身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4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感染性疾病
5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
1
避免与新型隐球菌感染者密切接触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
2
避免食用被新型隐球菌污染的食物
3
高危人群
免疫力低下人群
01
患有基础疾病人群
02

隐球菌性脑膜炎新版

隐球菌性脑膜炎新版

隐球菌性脑膜炎新版
7
7/23
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常隐袭, 迟缓进展, 多数病人 起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肺部感染史。 早期可有不规则低热, 阵发性头痛, 以后 呈连续性头痛, 头痛逐步加重, 伴有恶心、 呕吐, 普通体温在38℃左右, 亦有达40℃ 以上, 多数病人脑膜刺激征阳性。
隐球菌性脑膜炎新版
8
隐球菌性脑膜炎新版
3
3/23
发病机制
新生隐球菌可在土壤、鸟粪、尤其是 鸽粪中大量存在, 也可存在于人体体 表、口腔及粪便中, 可侵犯人和动物 引发隐球菌病。
隐球菌性脑膜炎新版
4
4/23
隐球菌在体外无荚膜, 而进入组织内隐球菌很 快就被荚膜包裹, 呈圆形或卵圆形, 直径为4~ 20μm 。带荚膜隐球菌有致病力, 侵入体内隐
体征;脑脊液细胞数升高、糖和氯化物
低, 抗酸染色和培养找到结核菌能够确诊,
但阳性率很低。有时, 两种病从临床上症
状体征、脑脊液常规检验极难判别。
15
隐球菌性脑膜炎新版
15/23
判别诊疗 ----与结脑判别
病名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
起病
亚急性、慢性
多呈亚急性
发烧
不规则 38℃左右 较早出现午后热
死亡, 部分病人重复缓解和加重, 预后不
良, 只有极少病人能自愈。
隐球菌性脑膜炎新版
9
9/23
辅助检验
1. 脑脊液检验 脑脊液压力: 200-400mmH2O CSF WBC 以淋巴细胞为主。
蛋白轻至中度增高,糖显著降低,甚 至为零,氯化物轻度降低。
57-80%CSF涂片墨汁染色可见带有夹 膜圆形隐球菌。
隐球菌性脑膜炎新版

隐球菌性脑膜炎教学演示课件

隐球菌性脑膜炎教学演示课件
隐球菌性脑膜炎
汇报人:XXX 2024-01-22
contents
目录
• 隐球菌性脑膜炎概述 • 诊断方法与标准 • 治疗原则与方案 • 患者护理与康复指导 • 预防策略与措施 • 总结与展望
01 隐球菌性脑膜炎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脑膜和脑实质所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亚急性 或慢性炎症,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真菌感染。
02 诊断方法与标准
实验室检查
01 02
脑脊液检查
通过腰椎穿刺获取脑脊液,进行常规、生化及细胞学检查。隐球菌性脑 膜炎患者的脑脊液中通常会出现淋巴细胞增多、蛋白质升高以及糖含量 降低等表现。
血液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发现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此外,血沉加快、 C反应蛋白升高等炎症指标也可为诊断提供依据。
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防范意识。
推广预防措施
02
向公众推广有效的预防措施,如接种疫苗、保持个人卫生和环
境卫生等。
加强医疗卫生人员培训
03
提高医疗卫生人员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认知和诊疗水平,确保
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06 总结与展望
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诊断困难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导 致治疗延误。
定期复查
遵医嘱定期带患者进行复查,包括脑脊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评 估治疗效果及监测病情变化。
心理干预与家庭支持
心理干预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给予心理疏导 、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干预措施,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积极 面对疾病。
家庭支持
鼓励家属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和生活照顾,帮助患者建立战胜 疾病的信心;同时,指导家属掌握基本的护理技能和康复训 练方法,以便更好地协助患者进行康复。

《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2018)要点汇总

《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2018)要点汇总

120.《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2018)要点我国2010年由《中国真菌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发布的“隐球菌感染专家共识”,并无专门针对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的共识或指南供临床医生参考,另外国内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治也存在一些不规范之处。

为此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全国有关专家一起制订了本“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

隐球菌性脑膜炎既可发生于艾滋病(AIDS)和其他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也可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者,它是AIDS患者主要机会性感染和常见死亡原因之一,随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流行,隐球菌病发病呈显著增加趋势,据报道约6%~10%的AIDS患者会合并隐球菌感染,在美国AIDS高发城市旧金山、亚特兰大等地,隐球菌病的发病率约为5/100000,其中1/5出现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

近年随着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应用,AIDS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发病率已显著下降;但值得关注的是,欧美、澳洲、南亚等地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在非AIDS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中,多数患者有免疫功能低下基础疾病,仅7%~32%患者免疫功能正常;而我国内地、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华裔患者的数据显示,高达50%~77%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为免疫功能正常者。

新近研究结果显示,所谓“免疫功能正常”患者可能存在潜在的免疫遗传功能缺陷,由此可见,我国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有其一定特殊性。

第一部分病原学以及实验室检查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病原菌为隐球菌,隐球菌属至少有30多个种,其中具有致病性的绝大多数为新型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过去分别称之为新型隐球菌新生变种和新型隐球菌格特变种),其他种类隐球菌如罗伦隐球菌、浅白隐球菌等偶可引起人类感染。

一、隐球菌的微生物学鉴定1.脑脊液墨汁染色涂片:2.脑脊液的隐球菌培养:3.新型隐球菌的菌落形态:4.隐球菌的生理生化实验:二、隐球菌病的免疫学诊断(血清学试验)1.乳胶凝集试验(LA):2.侧流免疫层析法(LFA):三、隐球菌的药敏试验四、隐球菌病的组织病理学第二部分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非HIV感染患者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隐球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

隐球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

・专家论坛・隐球菌感染诊治专家共识《中国真菌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关键词】 隐球菌病;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 R756.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23827(2010)022*******1 简 介隐球菌属在真菌分类学上归入半知菌亚门、芽孢菌纲、隐球酵母目、隐球酵母科,引起人类感染的隐球菌主要是新生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

两种隐球菌的无性繁殖体均为无菌丝的单芽孢酵母样菌,在体外为无荚膜或仅有小荚膜,进入人体内后很快形成厚荚膜,有荚膜的隐球菌菌体直径明显增加,致病力明显增强。

隐球菌可以感染人体的任何组织和脏器,最常见的部位是中枢神经系统,其次为肺部和皮肤。

目前,在免疫抑制患者中,隐球菌感染的发病率约为5%~10%,在A I D S患者中,隐球菌的感染率可以高达30%;而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中,隐球菌的感染率约为十万分之一左右[1]。

在加拿大曾经发生格特隐球菌感染在正常人群和动物中大流行[2]。

2 H I V阴性患者的隐球菌感染治疗方案2.1 肺隐球菌感染肺隐球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从无症状的结节到严重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主要表现为咳嗽、咳少量黏液痰或血痰、伴发热,部分患者可出现胸痛、咯血、乏力、盗汗等。

临床亦常见慢性隐匿起病的无症状患者,仅在体检时胸部X 线检查发现,多见于免疫功能正常者。

急性重症多见于免疫抑制尤其是A I D S患者,临床表现为严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有高热、呼吸困难等症状,伴有明显的低氧血症,可发展为急性呼吸衰竭,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病死率较高。

肺是隐球菌感染的主要门户,H I V阴性的免疫抑制患者发展成播散性感染的危险性很高,因此所有发生于免疫抑制患者的隐球菌感染均需治疗。

通讯作者:温海,E2mail:wenhai98@s H I V阴性的免疫正常的患者中,部分痰培养阳性的患者未经治疗也可自愈。

诊断 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检查和病灶内脓液穿刺标本的病原学涂片和培养。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诊疗指南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诊疗指南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诊疗指南【概述】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naans)感染所致,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真菌感染。

本病发病率虽很低,但病情重,病死率高,且临床表现与结核性脑膜炎颇为相似,常易误诊。

隐球菌是条件致病菌,接触鸽子排泄物是发生新型隐球菌病的主要原因,但只有当宿主免疫力低下时才会致病,该病常见于全身性免疫缺陷性疾病、慢性衰竭性疾病,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淋巴肉瘤、网状细胞肉瘤、白血病、霍奇金病、多发性骨髓瘤、结节病、结核病、糖尿病、肾病及红斑狼疮等。

【临床表现】本病通常起病隐袭,多呈亚急性或慢性起病,急性起病仅占10%,进展缓慢。

30~60岁多见,男性较多,鸽子饲养者的患病率较一般人群高数倍,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患者多见,5%~10%的AIDS患者可发生隐球菌性脑膜炎。

几乎所有的患者均有肺部感染,但由于症状短暂、轻微,临床易被忽略。

本病典型表现为间歇性头痛、呕吐及不规则低热,常见脑膜刺激征如颈强直及Kernig征,可见意识障碍、痫性发作及精神障碍等。

发热仅见于半数病例,头痛可为持续性或进行性加重,大多数患者可出现颅内压增高、视乳头水肿和小脑受累症状、体征。

由于脑底部蛛网膜下腔渗出明显,蛛网膜粘连常引起多数颅神经受损,如听神经、面神经及动眼神经等,可因脑室系统梗阻出现脑积水。

少数患者以精神症状如烦躁不安、人格改变、记忆减退及意识模糊为主,偶可因大脑、小脑或脑干的较大肉芽肿引起偏瘫、失语和共济失调等局灶性神经体征,少见症状如视力模糊、眼球后疼痛、复视和畏光等。

约15%的患者无脑膜炎症状、体征。

新型隐球菌感染也可引起遍及全脑的隐球菌结节,可大至肉眼见到,小至显微镜下方可查见,炎性反应较轻。

隐球菌结节聚积于视神经可引起视神经萎缩,较大的隐球菌结节可出现颅内占位病变症状,隐球菌结节偶见于脑室内、脊髓、脊髓硬膜外或硬膜下等。

本病通常呈进行性加重,平均病程为6个月,偶见几年内病情反复缓解和加重者。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共39页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共39页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谢谢!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
11、战争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

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

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感控新青年5月14日来源丨中华内科杂志2018 年5月第57 卷第5期作者丨刘正印王贵强朱利平吕晓菊章强强俞云松周志慧刘焱斌蔡卫平李若瑜张文宏张福杰吴昊徐英春卢洪洲李太生代表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引言2000年,美国感染病学会(Infectious DiseasesSociety ofAmeric a,IDSA)首次发表了“隐球菌病治疗得实践指南"[1],2010年更新为“隐球菌病治疗临床实践指南,美国感染病学会2010更新"[2],该指南经过多年临床应用,确实发挥了规范隐球菌感染治疗得作用;但就是在我国临床实施过程中,得确发现有很多不适用于中国得内容。

我国2010年由《中国真菌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发布得“隐球菌感染专家共识”[3],并无专门针对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得共识或指南供临床医生参考,另外国内隐球菌性脑膜炎得诊治也存在一些不规范之处。

为此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全国有关专家一起制订了本“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

隐球菌性脑膜炎既可发生于艾滋病(AIDS)与其她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也可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者,它就是AIDS患者主要机会性感染与常见死亡原因之一,随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得流行,隐球菌病发病呈显著增加趋势,据报道约6%~10%得AIDS患者会合并隐球菌感染,在美国AIDS高发城市旧金山、亚特兰大等地,隐球菌病得发病率约为5/100000,其中1/5出现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近年随着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得应用,AIDS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得发病率已显著下降;但值得关注得就是,欧美、澳洲、南亚等地得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在非AIDS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中,多数患者有免疫功能低下基础疾病,仅7%~32%患者免疫功能正常[4-8];而我国内地、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华裔患者得数据显示,高达50%~77%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为免疫功能正常者[9-13]、新近研究结果显示,所谓“免疫功能正常”患者可能存在潜在得免疫遗传功能缺陷[14—16],由此可见,我国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有其一定特殊性。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分析和护理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分析和护理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分析和护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是一种由隐球菌引起的脑膜炎,这种疾病比较罕见,在疾病的早期,很难诊断出来,因此要特别注意在发现症状后及时就诊,以便得到及时的治疗。

临床症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可以分为病理生理症状、神经症状和全身症状。

病理生理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

神经症状包括意识障碍、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等。

全身症状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和体重下降等。

诊断方法:在诊断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脑脊液检查、脑影像学检查、血清学检查、IDP-PCR 等。

其中,脑脊液检查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检查脑脊液中隐球菌的存在来确定是否患有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护理措施: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护理措施,以保证病人能够尽快康复。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监护、确保营养充足、保持良好的休息和睡眠、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刺激和噪音等。

预防措施:为了有效预防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发生,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注意生活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动物的排泄物;避免使用未经消毒的共用物品,并注重个人卫生和健康;
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严格按照规定操作,防止破损和泄露等。

结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发生率在逐渐上升,为了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预防、治疗和护理等,以期能够有效遏制这种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同时,医生和科研人员也需要加强对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研究,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为保障人民健康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隐球菌性脑膜炎诊疗常规

隐球菌性脑膜炎诊疗常规

隐球菌性脑膜炎诊疗常规
【诊断】
1、临床表现及体征:常亚急性起病,进展缓慢,早期为轻度间歇性头痛后变为持久性并逐渐加重。

大多有发热、恶心、呕吐、背痛、精神状态改变等,1/3患者有意识障碍如烦躁不安、澹妄、嗜睡、昏迷,少数有抽搐发作。

查体脑膜刺激征阳性,约1/3有锥体束征和颅神经症状,约50%有明显视乳头水肿可伴出血和水肿。

2、实验室检查:
(1)腰穿:压力多增高,CSF常规(白细胞10-500X1071,淋巴细胞为主),CSF生化(蛋白增高,糖和氯化物降低),CSF涂片墨汁染色阳性(多次反复检查)。

(2)血常规
(3)胸片,ECG,EEG,头颅CT或MRI。

【治疗】
1、两性霉素B:开始剂量为1-5mg溶于5%葡萄糖液500m1内静脉缓慢滴注,每次不少于6ho无明显副作用每次增加2-5mg,直至达1mg∕kg∙d,一疗程总量2-3g。

副作用有血栓性静脉炎、恶心呕吐、发热、贫血、低血钾、肾功损害等,用前应用地塞米松、非那根可减轻副作用。

2、5-氟胞喀咤:50-150mg∕kg.dq6h,与两性霉素B合用疗效较好,疗程6周。

3、大蒜:口服20-30%大蒜液,30m1tid o肌肉注射100%
大蒜液5-10m1bid o静脉滴注100%大蒜液80-100m1入10% 葡萄糖液500-1000m1内qd o
5、对症处理:降颅压
6、神经营养药、维生素。

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

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

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隐球菌属真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

该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不断上升,特别是在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中更为常见。

随着HIV感染的增加,隐球菌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

在美国,隐球菌病的发病率约为5/100 000,其中1/5出现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

在我国,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有其一定特殊性,高达50%~77%的患者为免疫功能正常者。

因此,对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病原学和实验室检查的认识十分重要。

第二部分诊断标准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对于临床表现,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常表现为头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同时还可能出现意识障碍、癫痫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实验室检查方面,隐球菌菌抗原检测、真菌培养和PCR检测等方法可以用于诊断。

影像学检查方面,脑脊液检查、头颅CT和MRI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诊断。

在诊断隐球菌性脑膜炎时,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的信息。

第三部分治疗原则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真菌治疗和对基础疾病的治疗。

对于抗真菌治疗,目前推荐使用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包括氟康唑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疗程,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对于基础疾病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治疗,包括免疫调节治疗、抗病毒治疗等。

在治疗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结论隐球菌性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对于其诊断和治疗需要进行规范和科学的管理。

本文介绍了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病原学、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希望对临床医生在诊治该疾病时有所帮助。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针对我国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特殊性,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该疾病的研究和管理。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隐球菌引起的疾病,隐球菌属包括至少30多个种类,其中大多数有致病性,如新型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过去分别称之为新型隐球菌新生变种和新型隐球菌格特变种),其他种类如罗伦隐球菌、浅白隐球菌等则很少引起人类感染。

隐球菌性脑膜炎

隐球菌性脑膜炎
隐球菌性脑膜炎
x
目录
01.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治 02.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护理 03.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预防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 治
诊断方法
询问病史:了解患 者是否有免疫系统 疾病、长期使用激 素或免疫抑制剂等
体格检查:观察患 者是否有头痛、发 热、颈部僵硬等症 状
实验室检查:进行 脑脊液检查,如隐 球菌抗原检测、隐 球菌培养等
加强营养支持, 提高免疫力
加强心理护理, 减轻患者心理
压力定期消毒
心理护理,缓解患
者焦虑和恐惧情绪
6
保持患者皮肤清
洁,预防压疮
5
保持患者呼吸道
2
通畅,避免窒息
监测生命体征,及
3
时发现病情变化
加强营养支持,保
4
证患者营养摄入
心理护理
1
2
3
4
5
保持乐观心态, 树立战胜疾病 的信心
亚单位疫苗等
5. 疫苗效果:预防隐球菌性脑膜炎, 降低感染风险
谢谢
预防复发: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在康复期间应注意预防复发, 避免接触感染源,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定期复查: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在康复后应定期进行复查, 监测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护 理
护理原则
密切观察病情, 及时发现并处
理并发症
保持环境清洁, 减少感染风险
保持呼吸道通 畅,防止窒息
保持良好的心 理状态,避免
焦虑和抑郁
加强与医护人员 的沟通,了解病
情和治疗方案
学会自我调节, 保持情绪稳定
保持良好的人际 关系,获得家人
和朋友的支持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预 防

《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要点

《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要点

《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要点隐球菌性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常常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
的患者中。

为解决该疾病的诊治问题,专家们制定了《隐球菌性脑膜炎诊
治专家共识》,以下是其中的要点:
1.疾病的临床表现:隐球菌性脑膜炎常常表现为头痛、发热、意识障
碍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颈部强直等症状。

2.病原体的诊断: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病原体主要是隐球菌,目前临床
上使用的病原学检测方法包括脑脊液涂片、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3.药物治疗:首选药物为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可根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疗程。

另外,对于耐药的患者,还可以考虑使用伊
曲康唑、氟康唑等二线药物进行治疗。

4.手术治疗:对于有脑室扩张或有严重脑干压迫症状的患者,可考虑
行脑室穿刺引流术或手术清除病灶。

5.预防措施:针对高危人群,可以进行预防性用药,如两性霉素B或
伊曲康唑。

另外,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还应及时控制原发疾病,以
提高免疫力。

6.随访和复发预防:患者在治疗结束后需进行长期随访,观察病情的
变化。

对于可能复发的患者,可以考虑长期使用药物进行预防。

7.多学科联合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需要多学科的联合参与,
包括感染科、神经科、外科等,以便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和监测病情变化。

以上是《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的要点。

它为医生提供了针
对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指导,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共识的指导,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要点
我国2010年由《中国真菌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发布的“隐球菌感染专家共识”,并无专门针对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的共识或指南供临床医生参考,另外国内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治也存在一些不规范之处。

为此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全国有关专家一起制订了本“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治专家共识”。

隐球菌性脑膜炎既可发生于艾滋病(AIDS)和其他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也可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者,它是AIDS患者主要机会性感染和常见死亡原因之一,随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流行,隐球菌病发病呈显著增加趋势,据报道约6%~10%的AIDS患者会合并隐球菌感染,在美国AIDS高发城市旧金山、亚特兰大等地,隐球菌病的发病率约为5/100000,其中1/5出现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

近年随着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应用,AIDS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发病率已显著下降;但值得关注的是,欧美、澳洲、南亚等地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在非AIDS 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中,多数患者有免疫功能低下基础疾病,仅7%~32%患者免疫功能正常;而我国内地、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华裔患者的数据显示,高达50%~77%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为免疫功能正常者。

新近研究结果显示,所谓“免疫功能正常”患者可能存在潜在的免疫遗传功能缺陷,由此可见,我国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有其一定特殊性。

第一部分病原学以及实验室检查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病原菌为隐球菌,隐球菌属至少有30多个种,其中具有致病性的绝大多数为新型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过去分别称之为新型隐球菌新生变种和新型隐球菌格特变种),其他种类隐球菌如罗伦隐球菌、浅白隐球菌等偶可引起人类感染。

一、隐球菌的微生物学鉴定
1. 脑脊液墨汁染色涂片:
2. 脑脊液的隐球菌培养:
3. 新型隐球菌的菌落形态:
4. 隐球菌的生理生化实验:
二、隐球菌病的免疫学诊断(血清学试验)
1. 乳胶凝集试验(LA):
2. 侧流免疫层析法(LFA):
三、隐球菌的药敏试验
四、隐球菌病的组织病理学
第二部分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
非HIV感染患者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大部分患者呈慢性发病,在诊断前已有症状可长达数月,常见临床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脑膜脑炎的症状和体征;约50%的患者可见发热,典型情况下,2~4周出现头痛、嗜睡、人格改变与记忆丧失。

对于实体器官移植受体,约2.8%的患者可出现隐球菌感染,从移植到疾病发作的中位时间为21个月;68%的患者发生于移植后1年以上。

经证实,52%~61%的隐球菌感染患者有CNS受累和播散性感染,伴新型隐球菌病的移植受体中约25%有真菌血症。

由于患者多有精神以及神经性损害的表现,且病理学也证实往往有脑实质损害,故称之为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更为合适。

临床主要表现包括发热(低热和中等度发热)、渐进性头痛、精神和神经症状(精神错乱、易激动、定向力障碍、行为改变、嗜睡等)。

颅内压增高往往比较明显,头痛、恶心呕吐较剧烈;病情进展可能累及脑神经(动眼神经、外展神经、视神经等),出现脑神经麻痹(表现为听觉异常或失聪、复试或视力模糊、眼球外展受限等)和视乳头水肿,脑实质受累可出现运动、感觉障碍,脑功能障碍,癫痫发作和痴呆等临床表现。

查体可有脑膜刺激征。

CNS感染可同时
伴发肺部或其他部位播散性感染,但大多数不伴有其他感染的临床表现。

与非HIV/AIDS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相比,HIV感染患者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症状无明显差异,但HIV患者症状持续时间较非HIV感染者长,且更不典型。

第三部分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由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亚急性发作及非特异性表现,因此及时诊断可能会有困难。

对于任何伴有发热、头痛以及CNS相关体征或症状的免疫功能受损患者,或表现出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的免疫功能正常个体,均应考虑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可能。

进一步行腰椎穿刺检查,若存在神经系统定位体征、视乳头水肿或精神状态受损的情况下,应行放射影像学检查。

通过脑脊液培养、印度墨汁染色和/或隐球菌抗原检测来对脑脊液仔细评估应能明确诊断。

近年来对于包括免疫功能正常患者在内的非HIV/AIDS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仍存在一定的争议。

在非HIV/AIDS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中,诱导期推荐首选低剂量两性霉素B(0.5~0.7mg·kg-1·d-1)治疗非HIV/AIDS相关隐球菌性脑膜炎,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但由于两性霉素B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多,尤其是肾毒性,且其不良反应与累计剂量相关,故宜密切监测血常规、肾功能、电解质。

如果没有禁忌证,必须联合
氟胞嘧啶(100mg·kg-1·d-1分4次服用)治疗,也可以联合氟康唑治疗;而对于有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或两性霉素B治疗失败患者,国内初步临床研究显示,低剂量氟康唑(400mg/d)效果不佳,建议采用高剂量氟康唑(600~800mg/d)治疗;也可选用伊曲康唑(第1~2天负荷剂量200mg,12h1次;第3天起维持剂量200mg/d静脉滴注),但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30ml/min)不推荐使用静脉滴注;或选用伏立康唑静脉滴注(第1天负荷剂量每次6mg/kg,12h1次;第2天起维持剂量每次4mg/kg,12h1次),但肾功能不全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50ml/min)也不推荐使用静脉滴注。

有免疫功能低下基础疾病患者、脑脊液隐球菌涂片持续阳性、隐球菌特异多糖荚膜抗原检测持续高滴度,以及颅脑磁共振成像(MRI)示脑实质有异常病灶者疗程均宜相应延长。

疗程通常10周以上,长者可达1~2年甚至更长,后期可口服氟康唑治疗。

隐球菌性脑膜炎抗真菌药物治疗方案见表1。

第四部分难治性和复发性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处理
目前对于难治性隐球菌性脑膜炎没有明确的定义,多指治疗后脑脊液培养持续阳性,临床症状和体征持续无改善,或者尽管抗真菌治疗患者仍因疾病进展而死亡。

难治性隐球菌性脑膜炎和持续感染的概念相似。

但也有许多文献把持续感染、复发以及HIV阳性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IRIS)都归为难治性隐球菌性脑膜炎。

持续感染常见于初始治疗不足、氟康唑耐药、抗真菌药物不能穿透到感染部位(脑实质炎症、隐球菌瘤);复发常见于氟康唑治疗中耐药性增高、抗真菌治疗依从性不好、新的CNS隐球菌感染(新的获得性感染、身体其他部位感染播散)。

无论是持续感染还是复发患者,一旦诊断,均需立即重新开始更长时间(4~10周)的诱导治疗,推荐联合抗真菌治疗,且药物剂量需加大。

联合治疗仍首选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在资源缺乏或两性霉素B不能耐受时,可选择高剂量氟康唑联合氟胞嘧啶,氟康唑剂量800~1200mg/d。

完成再次诱导治疗后,考虑使用高剂量氟康唑(800~1200mg/d)或伏立康唑(200~400mg,2次/d)或泊沙康唑(200mg,4次/d或400mg,2次/d)补救性巩固治疗10~12周。

对于难治性隐球菌性脑膜炎,在抗真菌治疗同时可考虑采用免疫调节辅助治疗,据报道重组干扰素γ(IFNγ)的辅助治疗可用于存在细胞免疫缺陷患者。

第五部分隐球菌性脑膜炎颅内高压的处理
及时有效控制颅内高压是决定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结局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

腰椎穿刺术对诊治颅内感染极其重要,每次腰椎穿刺都应测定颅内压。

1.药物降压:常用的降颅内压药物包括20%甘露醇、甘油果糖,其他还有呋塞米、高渗生理盐水等。

(1)甘露醇:临床最常用降颅内压药物。

(2)甘油果糖:较甘露醇而言较少引起肾脏不良反应。

但起效慢,极少用于紧急降颅压,常与甘露醇交替使用。

(3)其他药物:可联合应用呋塞米、高渗生理盐水等降颅内压。

2.脑脊液引流降压:脱水药联合反复腰穿放液仍是国内目前治疗隐球菌性脑膜脑炎颅内压增高的常用方法。

(1)反复腰穿引流:
(2)置管持续外引流:
(3)Ommaya囊植入引流:
(4)脑室-腹腔分流术(VPS):
一般而言,当患者还不具备VPS条件时,可用腰大池置管引流、脑室外引流进行过渡性治疗,一旦条件成熟,VPS 对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颅内高压的疗效是肯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