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 第三册 第九章 初识元素周期律 9.31 元素周期律(第1课时)教案 沪科版.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第三册第九章初识元素周期律 9.31 元素
周期律(第1课时)教案沪科版
[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侧重于原理性、规律性知识的学习。本节课试图通过一个化学核心规律的探究活动,将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融为一体。为此,教学中要充分注意教学方法的运用:一是要营造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兴趣;二是要注意帮助学生回忆、阅读、收集有关素材;三是要引导学生分析、处理素材,通过抽象或概括,得出规律性、结论性的知识。例如,可运用如下思路进行教学设计:问题情景→展示资料→分析处理资料→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考虑到高二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对资料的阅读分析,归纳出有关的结论,同时逐步建立周期性的概念。所以教学中要把学习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教师把握好指导的度即可。同时,在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时,要注重学习与探究方法的指导,在完成知识目标的前提下,注意挖掘隐含在知识中的科学方法,使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学习科学方法。通过对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初探,体验自主发现规律的喜悦,初步形成世界是有规律的且规律可知的认识观念。
整个学习元素周期律的过程是学生通过处理数据自主发现科学规律的过程,可充分展示出信息技术在信息加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技术与教学的较深层次整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元素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变化规律(B);
(2)原子序数(B)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初探,关注分析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关注利用各种图表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的培养。
(2)通过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探析,关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事物的真正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初探,感悟自主发现规律的喜悦。
(2)通过对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初探,懂得世界是有规律的且规律可知的认识观念。
(3)通过对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初探,感悟真理的相对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元素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随原子序数递增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
周期性概念的建立。
三.教学用品
多媒体。
四.教学流程
1.流程图
2.流程说明
引入1:介绍元素分类的意义,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原子序数2:元素的性质与元素的核电荷数密切相关。人们为了研究事物的方便,将不同的元素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对其进行编号,这种编号又叫原子序数。
元素性质3:明确元素性质的内涵。使探究具有明确的对象。
原子半径4:展示部分资料,让学生总结规律,初步得出结论;给出更多信息,验证结论。主要化合价5:问题情景→展示资料→分析处理资料→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变化规律6:引导学生得出原子半主要化合价等性质随原子序数递增的变化规律。
周期性7:初步理解周期性即为重复相同变化规律的涵义,逐步建立周期性概念。
五.教学案例
1.教学过程
了对这些元素及其性质的系统化研究,
(俄)
在化学世界里没有一点统
元素的分类是当时所有化学家都感兴趣的问题,也是科学和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专门论述元素科学分类的,从元素的局部分类到系统分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周期
随着原子序数递增,元素原子半
[讲述]我们把随着原子序数递增,每隔一定数目原子,元素原子半径重复由大到小的变化规律称为周期性。那么,可以说元素的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讨论]从“原子序数—原子半径”
图中可以发现,原子序数从
3(Li)~9(F),原子半径由
0.152nm递减到0.071nm,即原子
半径由大逐渐变小;再由11 (Na)~17(Cl),原子半径由
0.186nm递减到0.099nm,原子半
径也是由大逐渐变小。
学会
析图表,
得出
论。
进行
[过渡]元素的性质之一原子半径随原子
原子序数主要化合价变
化
1——2 +1→0 3——10 +1→+5,
-4→-1→0 11——18 +1→+7,
-4→-1→0
回答]原子序数为3~9时,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高正价从+1到+5,最低负价从-4到-1;原子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并学会总
2.主要板书
3.相关链接
(一)元素周期律理论的发现和元素周期表的演变
(1)1789—1859年,元素周期律发现前的摸索阶段
至19世纪60年代,化学已经发现了六十几种化学元素,各种元素性质的资料积累日益丰富。整理这些资料,概括这些感性知识,从中摸索总结出规律,这是摆在当时化学家面前一个亟代解决的课题,同时也是科学和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
1789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他的专著《化学纲要》一书中,把已知的33中元素分成了气体元素、非金属、金属、能成盐之土质等四类。
1829年,德贝莱纳(J.W.Dobereiner)根据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在已知的54种元素中只有5个相似的元素组,每组有3种元素,称为“三素组”。这个阶段只有元素的局部分类,而元素的系统分类成效甚微。
(2)1860—1889年,元素周期律发现和巩固阶段
1862年,法国的地质学家尚古多(A.E.B..Chancourtois)发现元素的性质有周期性重复出现的规律,并将元素的性质按原子量的大小顺序标记在绕着园柱体上升的螺线上,绘出了“螺旋图”。
1864年,德国化学家迈尔(Julius Lother Meyer)列出了“六元素表”,它已经具备了化学元素周期表的雏形,还给未被发现的元素留出了空格。
1865年,英国化学家纽兰兹(J.A.R.Newlands)排出一个“八音律”,但他没有考虑到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