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苏武传 导学案(一)-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
高一语文必修4《苏武传》导学案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课题:苏武传
学习内容
笔记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的生平、创作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等基础知识,能翻译文章各段。
3、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1、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句式等基础知识。
2、掌握文言文学习方法,能读懂文言文。
【学习难点】
1、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积累文言文解题方法。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预习课上发放预习案,教师批阅,完成相关探究问题及训练问题。
2、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3、概括整理:作者作品,内容要点,知识归类。
4、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翻译文句。
5、思考探讨塑造人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预习案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兄弟亲近我丈人行也
欲因此时降武独有女弟二人
且陛下春秋高武等实在
【词类活用】
1.单于壮其节2.欲因此时降武
3.空以身膏草野4.反欲斗两主
5.单于愈益欲降之6.何久自苦如此!
7.王必欲降武8.天雨雪
9.羝乳乃得归10.杖汉节牧羊
11.孺卿从祠河东后土12.惠等哭,舆归营
13.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学后反思】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武传》导学案

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一、学习目标巩固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古今异义词并能精准翻译重点句子。
(重难点)二、学法指导在预习全文的基础上,通过独立完成、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巩固本课文言基础知识点。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班固(32—92),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
2.苏武出使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3.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①词义的缩小。
如“五谷”中的“谷”原是“谷类”的总称,今北方的“谷”指“小米”,南方的“谷”专指“稻谷”。
②词义扩大。
如“涉江”中的“江”原专指“长江”,今泛指“一切江河”。
③词义的转移。
如“牺牲玉帛”中的“牺牲”指“祭祀中的牛、羊等祭品”,今义指“献身”;再如“信”,最早是指“送信的人”,后来转指“书信”,而“送信的人”的意思由“信使”承担,单用就无此意了。
④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句中的“卑鄙”指“地位低微、鄙俗”中性词,今义指“品行恶劣”,贬义词;“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贬义词,如《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张”而现在则用来形容人“听话,安顺”,褒义词。
⑤词义弱化、强化。
如“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程度变轻了。
如“诛”,最初只是“谴责、责备”,现在强化为“杀戮”。
⑥名称说法改变。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 《苏武传》导学案

《苏武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3.借助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难点】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研读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学时安排】4学时【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
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
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潜心二十余年,修成《汉书》,当世重之,迁玄武司马,撰《白虎通德论》,征匈奴为中护军,兵败受牵连,死狱中,善辞赋,有《两都赋》等。
2. 《汉书》介绍:《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
3.简介背景: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
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
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
《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自主学习】1.给下列词语注音..。
稍迁至栘中厩监()数()通使相窥()观汉天子,我丈人行()也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后随浞野侯没()胡中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置煴()火,覆武其上拥众数万,马畜()弥山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2. 找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语文必修Ⅳ人教新课标第12课《苏武传》导学案

《苏武传》导学案第一课时(学生版)一、【巧设迁移】二、【解读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发”字的一词多义和特殊句式;4、翻译文句。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翻译文句。
三、【自主探究】(一)自主预习1、作者及作品:班固:我国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幼年即聪慧好学,16 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 ,终完成《汉书》写作。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 229 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 ,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 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2、写作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二)师生研读第一段学生朗读文段一,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学生自读课文,小组研讨,找出文段中重点的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类型,并加以解释)尽归汉使路充国等()2、古今异义:丈人古义()今义()币古义()今义()相当古义:()今义()3、重点词语解释:稍()迁至嘉()其义因()厚赂单于及假()吏常惠等置()遗()单于斥候、候骑、候()4、表示赞许的词语:5、特殊句式:(指出句式特点并翻译)送匈奴使留在汉者()(二)师生研读文段二学生朗读文段二,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 《苏武传》导学案

语文必修4《苏武传》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及《汉书》。
2、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3、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4、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品味历史传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重点难点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苏武的功过和价值。
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学习过程一、情境创设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
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班固,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
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时年61岁。
那时,《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成,后由妹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
家庭:父亲,班彪;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
作品:史书有《汉书》(《前汉书》);辞赋有《两都赋》;诗有《咏史诗》。
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内容:记录了从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之间229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2、《汉书》的价值史学价值:作者能尊重客观实际,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赞扬清廉的官吏,流露出对人民的同情。
《苏武传》导学案

《苏武传》导学案班次:组号:姓名:【学习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理清文章的叙事脉络,感受苏武的人物形象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学习他在困境中坚守信念的精神。
【学法指导】预习课文,标记生字词;小组讨论交流疑难问题;归纳总结知识点;联系实际深入思考人物品质。
【重、难点】1. 重点: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理解苏武的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内涵。
2. 难点:体会文中复杂的历史背景对人物命运的影响;理解苏武坚守信念背后的文化意义。
【课前检测】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栘中厩(yí)(jiù)且鞮侯(jū)(dī)缑王(gōu)昆邪王(hún)(yé)浞野侯(zhuó)阏氏(yān)(zhī)左伊秩訾(zǐ)旃毛(zhān)啮雪(niè)牧羝(dī)廪食(lǐn)节旄(máo)2. 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1)武帝嘉其义(赞许)(2)因厚赂单于(赠送礼物)(3)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暗中)(4)武复穷厄(陷入困境)(5)会论虞常(会同判定)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B.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C. 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D. 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答案:D【知识链接】二、历史背景西汉时期,汉朝和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
汉武帝时期,双方战争频繁。
苏武出使匈奴的时候,正是两国关系微妙的时期。
匈奴单于一方面想与汉朝修好,另一方面又不甘心臣服,所以在对待汉朝使者的态度上也是摇摆不定。
这种复杂的国际关系背景,为苏武的出使和他后来的遭遇埋下了伏笔。
三、真实事情:我有一个朋友,他特别喜欢历史故事。
有一次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个历史博物馆,里面有很多关于古代外交使节的展览。
他看到那些古代使节在异国他乡面临各种艰难险阻,却依然坚守使命的故事时,特别感慨。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4 学案

12 苏武传学习目标1.理解文本中重要文言实词的意义,能够结合注释疏通文句。
2.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3.掌握文中刻画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
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1.疏通文意,给每段文字添加小标题,理清脉络。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2.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分析苏武这一人物形象。
二、自练自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栘.中( ) 数.通使( ) 丈人行.( ) 遗.单于( ) 阏氏..( ) 煴.火( )膏.草野( )啮.雪( )旃.毛( ) 牧羝.( )纺缴.( )檠.弓弩( ) 斧钺.( )2.名句积累。
(1),何久自苦如此!(2),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合作探究1.苏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匈奴的?2.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3.卫律、李陵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4.为了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作者重点写了什么内容?5.本文典型的艺术手法有哪些?课堂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数:屡次B.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别:离别引.X胜引:牵攀、招供益.骄,非汉所望也益:更加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B.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C.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不幸..丈人..行也C.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D.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②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B.①武与李陵俱为.侍中②汝为.人臣子C.①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②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D.①赐钱二百万以.葬②X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5.下列各句都有词类活用现象,请选择分类正确的一项( )①宜皆降之②屈节辱命③单于壮其节④空以身膏草野⑤反欲斗两主⑥天雨雪,武卧啮雪⑦杖汉节牧羊⑧武能网纺缴,檠弓弩⑨扶辇下除A.①②④⑤/③/⑥⑦⑧⑨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C.②③⑥/①④⑦/⑤⑧⑨D.①⑤⑥/②⑦⑧/③④⑨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8题。
高二语文导学案:4.12《苏武传》(新人教版必修4)

《苏武传》导学案第一课时【学法指导】1、熟读课文1—3段,在翻译的基础上重点解释文中重要的实虚词。
2、理解,充分体会文中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总结规律。
掌握古今异义词。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书》及本文历史背景;积累文言实虚词。
2、方法与过程:在语境中体会活用、古今异义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视国家利益重于生命的爱国节操。
【导学过程】《汉书》作者,是我国第一部 体 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部承袭《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本文背景:匈奴,是与秦朝几乎同时建立的少数民族国家,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
与汉族的矛盾一直不断。
汉初,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于白登。
从此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屈辱和亲。
至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受到明显削弱,汉朝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
汉朝对匈奴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
双方遂有互派使者的举动。
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者对方的虚实。
因此仍然保留着互相扣留使者为人质的做法。
苏武牧羊的故事,就是在这一严酷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一、自主学习【滴水石穿·夯实基础】1、熟读课文1-3段,做到词如己出2、指出文段中的斜体加线词语的意义或用法,工整地书写于该子下端。
(1)①武,字子卿。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稍迁至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②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③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2)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安徽省东台市寿县安丰中学高中语文 第12课苏武传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苏武传》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疏通文言知识,理清文章脉络。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重点难点】1.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2.剖析苏武的性格特征,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
【学法指导】诵读讨论质疑交流【知识链接】1.作者及背景简介(参看《优化设计》,然后摘录要点在课本上)2.欣赏歌曲《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简析: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学习内容】第一课时一、自读课文,完成自我检测。
1、串读课文,串读过程中正音、把握节奏。
2、检测题见《优化设计》“自主梳理”要求:独立完成,把错处和疑难处分颜色标注在课本上。
3、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古今异义)示例:且陛下春秋高(年纪)汉亦留之以相当(相抵押)皆为陛下所成就(栽培、提拔)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对老人、长辈的尊称)欲因此时降武(“因”,趁机;“此”,这)武等实在(“实”,确实;“在”,存在)4、确认重点词义、句式。
(一)词类活用单于壮其节 (意动)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使动)欲因此时降武 (使动) 其一人夜亡 (名作状)(二)句式积累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判断)2、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判断)3、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判断)4、见犯乃死,重负国 (被动)5、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被动)6、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7、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宾语前置) 8、何以汝为见? (宾语前置)9、为降虏于蛮夷 (介宾后置)二、思考:课文记叙了苏武的哪几件事情?表现了苏武的什么品性?明确:课文先后记叙了苏武的两次自刎、两次反劝降和北海牧羊几件事,表现了苏武坚定的信念、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表现了苏武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大丈夫气节。
高中语文第12课苏武传 教案1人教版必修4

《苏武传》备课资料《苏武牧羊》典故本文入选北师大教材12册第六单元英雄匈奴自从给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双方有好几年没打仗。
他们口头上表示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随时想进犯中原。
匈奴的单于一次次派使者来求和,可是汉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访,有的却被他们扣留了。
汉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
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X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
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儿。
苏武没到匈奴之前,有个汉人叫卫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
单于特别重用他,封他为王。
卫律有一个部下叫做虞常,对卫律很不满意。
他跟苏武的副手X胜原来是朋友,就暗地跟X 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
X 胜很表示同情,没想到虞常的计划没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
单于大怒,叫卫律审问虞常,还要查问出同谋的人来。
苏武本来不知道这件事。
到了这时候,X胜怕受到牵连,才告诉苏武。
苏武说:“事情已经到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
如果让人家审问以后再死,不是更给朝廷丢脸吗?〞说罢,就拔出刀来要自杀。
X胜和随员常惠眼快,夺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劝住了。
虞常受尽种种刑罚,只承认跟X胜是朋友,说过话,拼死也不承认跟他同谋。
卫律向单于报告。
单于大怒,想杀死苏武,被大臣劝阻了,单于又叫卫律去逼迫苏武投降。
苏武一听卫律叫他投降,就说:“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违背了使命,丧失了气节,活下去还有什么脸见人。
〞又拔出刀来向脖子抹去。
卫律慌忙把他抱住,苏武的脖子已受了重伤,昏了过去。
卫律赶快叫人抢救,苏武才慢慢苏醒过来。
单于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十分钦佩他。
等苏武伤痊愈了,单于又想逼苏武投降。
单于派卫律审问虞常,让苏武在旁边听着。
卫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杀了;接着,又举剑威胁X 胜,X胜贪生怕死,投降了。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12 苏武传》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第十二课《苏武传》导学案【课标要求】1、课文文义已自读为主,教师辅助点拨梳理文章思路,培养学生利用语感来推断疑难语句的能力。
2、采用讨论式学习法,学生立足文本,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见仁见智,对作者情感的评价。
【学习目标】1、了解关于作者生平、时代背景;2、根据学法指导,准确断句和感受重读;3、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学习重点】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前预习①通读全文。
要求读准字音找出通假字找出成语通其大意。
②突破字词句。
学生自由提出翻译困难之处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和参考书确定最佳翻译。
③归纳文言现象。
学生自行找出师生总结强调重点。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朗读。
读准字音,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赋的节奏、情感和韵味,力求语言通畅,读准字音2、细读。
理解字词;自读诗句,运用查字典、看注释、联系诗句等方法理解疑难。
3、重音和节奏的把握。
教材助读:1、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高中语文《苏武传》导学案(一)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苏武传》导学案(一)新人教版必修4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文章背景。
2.能用普通话准确、流畅地朗读文本,在理解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3.理解文本屮重要文言实词的意义,大致疏通文意,读懂文章内容。
学习重点: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学习难占:八、、•理解文本中重要文言实词的意义,疏通文意,读懂文章内容。
-一- 、导语设计:两千年前,在北海边上,有一位杖节牧羊的老人,他坚守着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在饥寒交迫中艰难地生存着,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
其气节,令人肃然起敬。
他没有在敌人的淫威面前屈服,也没有在金钱、富贵面前动心。
为了远大的理想、为了亲爱的祖国,他餐冰卧雪、不辱使命,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坚守住了自己的信念。
一直以来,这种英勇义举激励着千秋万代的华夏儿女奋然前行•可以说,苏武,真正称得上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二、学习知识及巩固作者及《后汉书》班固(32―― 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
东汉著名的史学家。
《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
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
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
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
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 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
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
《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12苏武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最后,我将定期参加教学研讨会和培训课程,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和技巧。这将帮助我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知识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我可以通过学习新的教学策略,如翻转课堂或项目导向学习,来丰富我的教学手段。
文学手法:可以选取其他文言文传记作品,如《史记》中的篇章,让学生对比阅读,分析其写作手法和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拓展建议
为了帮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拓展学习,可以提出以下建议:
深度阅读:鼓励学生深度阅读《苏武传》,可以进行逐段翻译和解读,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同时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从多个角度理解苏武的形象和精神。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苏武传》的人物形象和忠诚精神。
- 实践活动法:设计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苏武的精神世界。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苏武传》的人物形象和忠诚精神,掌握分析历史人物传记的技能。
教学资源拓展应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为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教学《苏武传》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学是一个不断反思和调整的过程。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我设计了以下反思活动,并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首先,我计划在课后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满意度以及他们对《苏武传》的掌握程度。这将帮助我评估教学效果,并识别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如果学生普遍反映对文言文的理解有困难,我将考虑增加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讲解和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了解班固及《汉书》的有关知识,掌握1-5段的文言基础知识。
【知识链接】熟读创新设计上的文体知识。
【课前学习】完成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和划线句子翻译:武,字子卿。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稍.()迁至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汉使路充国等。
武帝嘉.()其...()也。
”尽归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私候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
见.()犯乃.()死,重.()负国。
”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虞常果引.()张胜。
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
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武气绝,半日复息.()。
惠等哭,舆.()归营。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
”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连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
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完成课前学习的字词填空。
【目标检测】一、填空:1.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
2.《汉书》是我国,全书有。
3.《汉书》体例上全承,只是改为,取消并入。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字,并指明其用法。
(1)空以身膏草野 (2)羝乳乃得归(3)杖汉节牧羊 (4)单于愈益欲降之(5)单于壮其节 (6)剑斩虞常已(7)天雨雪【课堂小结】【课后巩固】完成创新设计上的分层训练。
《苏武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了解班固及《汉书》的有关知识,掌握1-5段的文言基础知识。
【知识链接】熟读创新设计上的文体知识。
【课前学习】完成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和划线句子翻译:武,字子卿。
少以.(因为)父任.(被任用),兄弟并为郎。
稍.(渐渐)迁至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屡次)通使相窥观..(窥探观察)。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批)。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来)相当.(抵押)。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全部送还)汉...(长辈)也。
”尽归使路充国等。
武帝嘉.(赞许)其义,乃遣武以.(以……身份)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因.(趁机顺便)厚赂.(赠送礼物)单于,答.(回报)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临时充任)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一同)【前往】。
既至匈奴,置.(置办)币.(财物)遗.(送给)单于。
单于益.(更加)骄.(倨傲),非汉所望.(期望)也。
方..(正)欲发使送武等,会..(适逢)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险没)胡中。
及..(以及)卫律所将..(带领)降者,阴.(暗地里)相与..(互相一起)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一向)与副张胜相知..(私自拜访)..(相熟识,有交情),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替)汉伏弩射杀之。
吾母与弟在汉,幸..(希望)蒙其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财物)与.(给)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起事),其(其中的)一人夜.(在夜里)亡.(逃跑),告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活捉)。
单于使卫律治.(审理)其事。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被揭发),以.(把)状.(情况)语.(告诉)武。
武曰:“事如此,此必及..(牵连到)我。
见.(受、被)犯乃..(才)死,重.(更加)负国。
”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虞常果引.(牵攀招供)张胜。
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
左伊秩訾曰:“即.(假使)谋单于,何以..(用什么)复加?宜皆降.(使投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受审讯),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有亏气节,有辱使命,即使活着,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去呢)”引.(拔出)佩刀自刺。
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踩)其背以出血。
武气绝,半日复息.(气息)。
惠等哭,舆.(用车子拉着)归营。
单于壮.(意动用法,以……为壮,钦佩)其节.(气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逮捕监禁)张胜。
武益.(渐渐)愈.(痊愈),单于使.(动词,派遣)使晓..(通知)武。
会.(会同)论.(判罪)虞常,欲因.(趁机)此时降.(使投降)武。
剑.(用剑,作“剑”的方式状语)斩虞常已.(完毕),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判处)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连坐治罪,牵连治罪)。
”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说什么)连坐?”复举剑拟..(比画)之,武不动。
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幸而)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满)山,富贵如此。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白..(这样)。
空.白地)以身膏..(使……滋润肥美)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
律曰:“君因.(通过)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同“叛”)主背亲,为.(做)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见你干什么呢)?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使……斗)两主,观祸败。
若.(你)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完成课前学习的字词填空。
【目标检测】一、填空:4.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5.《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6.《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二、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字,并指明其用法。
(1)空以身膏草野 (2)羝乳乃得归(3)杖汉节牧羊 (4)单于愈益欲降之(5)单于壮其节 (6)剑斩虞常已(7)天雨雪答案:(1)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滋润肥美”。
(2)乳,名词用作动词,“生子”。
(3)杖,名词用作动词,“执、拄”。
(4)降,动词使动用法,“使…降(5)壮,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壮”,意译为“钦佩”。
(6)剑,名词作状语,“用剑”。
(7)雨,名词用作动词,“下”【课堂小结】【课后巩固】完成创新设计上的分层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