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

在50年代中期以后,许多心理学家倾向于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去解释记忆,根据记忆过程中信息输入到提取所经的时间间隔不同,对信息的编码方式有不同的特点,一般把记忆分为三种系统(见图9-2),这三种记忆系统,又称记忆的三个阶段——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就是针对这三种记忆系统而言的,在介绍传统方法前,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三种记忆系统。

图9-2 三种记忆系统图

感觉记忆(或感官记忆)(sensory memory,简称SR)又称为瞬时记忆(immediate memory)。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便产生感觉知觉,当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仍按原来的形式保持一个极短暂的瞬间,犹如按原先的样子登记了下来,这种短暂的保持或登记就是感觉记忆。在感觉记忆中材料保持的时间很短,大约0.25~2秒。例如,听人唱完歌后,好像耳朵里还有一点声音。看一个光点后,好像在眼睛里还有一点影子。在感觉记忆中信息完全依据它具有的物理性编码,有鲜明的形象性。例如,在网膜上的映像与刺激非常一致,基本上是外界刺激的复制品。感觉记忆中保持的材料如受到注意,它就转入短时记忆,如没有受到注意,它就会很快消失。

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简称 STM)是指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当我们从电话簿上查到一个需要的电话号码时,立刻就能根据记忆去拨号,但事过之后,就记不清了,这就是短时记忆的例证。另外,我们在上课时,边听边记,也是依靠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广度(记忆广度指材料呈现一次后被试者能记住的最大值)大约为7±2个组块。但如何组织好材料,在记忆储存的能量方面有重要影响。例如,电话号码2824713492,可以把它分解为282(地区号),471(电话局),和3492(办公室)这三个部分,就能把这个10位数号码保持在短时记忆中。

多数人认为短时记忆是以言语形式编码的。英国心理学家康拉德(Con-rad,1964)做了实验,他用两组容易混淆的字母BCPTV和■为实验材料,发现记忆混淆经常发生在声音相似的项目间(如 S和 X)。但在短时记忆中还具有其他方式的编码。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依照仪表的数字显示进行操纵和控制的门类越来越多。因此,短时记忆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过去那种认为短时记忆只是为生活琐事服务的观点,显然已过时了。在现代化工业生产中,在军事上,若短时记忆出差错,往往会误大事。更重要的是,短时记忆经过重复后就会进入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long-term memroy,简称 LTM)是从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终身都能保持的记忆。从信息来源来说,它是对短时记忆加工复述的结果,但也有些长时记忆是由于印象深刻,如富有情感的事物,便能一次形成。在长时记忆里,大多是以意义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的,如呈现一个词单:铅笔—橘子—床—狼—桌子—猫—苹果—毛笔—钢笔—梨—椅子—狗。当回忆这张词单时,我们往往打乱原来的顺序,把铅笔—钢笔—毛笔,苹果—橘子—梨,桌子—椅子—床,狗—狼—猫分别联系在一起,即按意义加以整理、归类储存和提取。人类的长时记忆大多数是要经过言语加工的。材料的组合依赖于概念的分类。但在长时记忆中编码方式有听觉的,也有视觉的等等。

从艾宾浩斯开始,记忆研究的实验方法究竟有多少种已经无法计数了。老的实验方法不断被取代,而新的实验方法名目繁多,我们选择其中最一般的实验方法归类,加以介绍。这里提到的传统方法,只是区别于内隐记忆方法而言。

一、回忆法

回忆法(recall method)是研究记忆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是当原来的识记材料不在面前时,要求被试者再现出原来识记材料的方法,故而也称再现法(或复现法)(reproduction method)。回忆法是从记忆中将识记过的材料提取出来的过程。研究记忆过程的材料和方法很多,由于人们对语言材料比较熟悉,实验效果也比较明显,所以这方面的研究实例也较多,各类书中也常见这方面的介绍。另一方面,不管采用何种材料,实验的方法都有普遍意义。回忆的实验程序设计自艾宾浩斯起,是一个继承发展的过程,新旧方法在运用时孰优孰劣要视研究的目的而定。回忆法又可分为三种主要形式:系列回忆法、对偶回忆法、自由回忆法。

(一)系列回忆法

系列回忆法(或依序回忆法)(serial recall method)是后人对艾宾浩斯以及早期关于回忆研究程序的概括,这种方法的主旨是要测量被试者达到某种记忆标准所需要的学习时间或学习遍数,所以又称为学习时间(遍数)法(method of learning time)。

系列回忆法的基本程序比较简单:实验者根据材料特点先确定“熟练的标准”,要求被试者背诵实验材料,直到符合标准为止。为了达到所订“标准”,被试者需要一定的时间或者经过多次“尝试”,实验者再根据时间或遍数确定被试者的回忆水平。1885年,艾宾浩斯运用这种方法研究了“音节表的长度对学习难度的影响”,其结果通过图9-3反映出来。此后,艾宾浩斯又研究了有义意材料的回忆问题,他选用英国诗人拜伦的诗《唐璜》中的六节作为实验材料,进行了七次实验。结果发现,对于长度约为80个字音的诗段,被试者只需诵读8次就可以正确背诵;而对于同样数量的无意义音节,差不多需要80次诵读才能达到“标准”。也就是说,需要用10倍的努力才能背出一首与诗歌长度相同的无意义音节。

早期的系列回忆法应用范围很广,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例如,有人在系列回忆法的基础上发展了节省法程序等等。

但早期的这种方法也有不少地方使人发生困难。例如,当被试者很快报告完毕,而检验又不能通过时,计量工作怎么做?又如,等被试者经过6次“尝试”学会了95%的材料,余下的5%可能再需要6次或更多次的“尝试”,计量工作又如何做?针对这些问题,艾宾浩斯(Ebbinghaus,1902)、罗宾逊和布朗(Robinson& Brown, 1926)对原先的系列回忆法进行修正,目的有两个:(1)解决被试者在什么时候已把字表学习好的不确定性;(2)探索学习和回忆的进程。修正后的方法定名为提示法和预料法。所谓提示法(anticipation method)就是在限定的一次或几次呈现刺激材料之后,要求被试者背诵,主试在被试者背诵发生迟疑时进行提示,在发生错误时予以纠正,直到全部背出。实验者根据记下的提示次数或校正次数,计算得分。“提示”量的反面就是“预料”量,即哪些项目经提示就能“预料”。提示法一问世,衍生的方法就不断出现。如,采用逐个提示的程序,即要求被试回忆时,不管他是否能说出,主试者都及时予以提示,给予反馈或诱发的方法。这个方法直到今天仍为许多研究者采用。

运用系列回忆法可以很容易地研究回忆的系列材料的特点。通常的做法是一遍一遍地呈现系列刺激,直到被试者能正确无误地预先说出下一个项目为止,实验者统计被试者预报每一个项目出现的错误或错误率。麦凯里和亨特(McCarey & Hunter,1953)曾证明,用错误量和错误率计量的总趋势相同,但采用错误率指标似乎更利于排除难度变化对刺激材料的干扰。图9-4就反映了用错误量和错误率为指标,并且用二种速度呈现刺激的系列位置效应的曲线。

这项研究表明,系列的开始部分,或最初学的项目较容易记忆,末尾部分或最后(时间最近)学习的材料也容易记忆,而中间部分是最难记忆的。这就是系列材料效应(或序位效应)(serial-position effect)。从信息加工理论(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