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高压筛查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第三大类肺动脉高压诊治专家共识
![第三大类肺动脉高压诊治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3c22d440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15.png)
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在肺动脉高压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球囊扩张
术、支架植入术和肺移植等,为重症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深入研究发病机制
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环 境、免疫等多个方面,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 研究以揭示其本质。
寻找新的治疗靶点
针对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的研究有望发现新的治疗 靶点,为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通气功能障碍。
肺换气功能
部分患者可出现弥散功能 障碍,表现为低氧血症。
运动心肺功能
可评估患者的运动耐量和 心肺储备功能。
03
治疗原则与策略
一般治疗原则
早期诊断和治疗
对疑似肺动脉高压患者,应尽早进行诊断 和治疗,以避免病情恶化。
改善生活质量
通过治疗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和运动耐量。
降低死亡率
第三大类肺动脉高压诊治专家 共识
汇报人:文小库
2024-01-10
CONTENTS
• 引言 • 诊断与评估 • 治疗原则与策略 •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研究与展望
01
引言
肺动脉高压的定义和分类
肺动脉高压定义
肺动脉高压是一种血流动力学状态, 指肺动脉压力异常升高,超过一定界 值。
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与挑战
家庭支持
家庭成员的理解和支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至关重要,家属应积极参 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
社会支持
社会各界应关注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必要的心理 援助和社会支持。
挑战与应对
面对疾病带来的挑战,患者应积极寻求帮助和支持,同时家庭和社 会也应共同努力,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
及时治疗
最新:中国肺动脉高压诊治临床路径
![最新:中国肺动脉高压诊治临床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b35d8924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17.png)
最新:申国肺动脉高压诊治临床路径肺动脉高压(pulmona叩hypertension, PH )是以肺动脉压力升高为特征的一种异常的血液动力学状态和病理生理综合征1-2],真致死率、致残率高。
当前数据表明,全球约1%的成年人患高PH,65岁以上的人群中PH患病率可高达10%[坷,PH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的全球性健康问题。
《2022年中国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报告》显示,我国PH的知晓率、诊断率和治疗率均不理想,特别是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疗技术力量不足、综合管理意识薄弱、转诊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普遍存在,PH规范化诊疗水平亟待提高。
为了全面提升各级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有序开展PH的阜期筛查与诊治、患者随访管理以及健康教育等工作,适应PH患者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肺动脉高压专科联盟、国家心血筐病专家委员会右心与肺血筐病专业委员会组织多学科专家对PH领域的指南、专家共识以及重要循证医学研究进行了系统检索[4-6],并组织多轮调研,最终选选和确定了基层PH诊疗和筐理相关的关键临床问题,经审核和讨论制定了《中国肺动脉高压诊治临床路径》。
本文主要内窑涵盖了PH的诊断流程、治疗策略、随in筐理和双向转诊机制等,强调规范性、可操作性和可及性,将循i正医学证据与基层实践特点相结合,总结了国内外多学科协同诊疗的先进经验,对中目关学科如心血筐、呼吸、风湿免疫、肝病等领域的日常诊疗实践均真高较强的指导意义。
1、PH的定义a台类1.1 PH的血液动力学定义PH是指多种原因所致肺血管床结构和(或)功能改变,导致肺动脉压力增高,右心扩张,出现右心衰竭甚至死亡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真血液动力学定义?旨:在海平面、静息状态下,经右,I)号筐检查( righthea内catheterization, RHC )测定的平均肺动脉压( meanpulmonaryarterypressure, mPAP) >20mmHg( 1mmHg=0.133kPa)。
新生儿肺动脉高压诊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新生儿肺动脉高压诊治专家共识(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944b24b51ed9ad51f11df254.png)
新生儿肺动脉高压诊治专家共识(完整版)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ofthe newborn, PPHN)是指生后肺血管阻力持续性增高,使由胎儿型循环过渡至正常"成人"型循环发生障碍,而引起的心房和(或)动脉导管水平血液的右向左分流,临床出现严重低氧血症等症状。
PPHN约占活产新生儿的0.2%,但在所有呼吸衰竭新生儿患儿中伴有不同程度的肺动脉高压的比例可高达10%[1],并有相对较高的死亡率。
经典的PPHN多见于足月儿或过期产儿,但近年来由于极低或超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增加,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 r o n c h o p u l m o n ar y dy s p l a s i a,B P D)并发的肺动脉高压开始受到重视;这种慢性肺动脉高压可出现在新生儿后期,甚至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出院后在儿科病房被诊断。
2013年法国Nice第5次世界肺高压论坛(WSPH)对新生儿肺动脉高压分类强调新生儿期不同肺疾病在肺动脉高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2],分为:(1)根据新生儿期特殊解剖和生理特性所形成的肺动脉高压,患儿在生后肺血管阻力不能有效地下降,即新生儿PPHN;(2)肺动脉高压基于肺部疾病和(或)低氧,属于发育性肺疾病范畴,如产前、产后影响肺发育的肺泡、肺血管和结缔组织损伤,常见有BPD并发的肺动脉高压。
自2002年发表"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诊疗常规(草案)" [3]以来,该病的诊治已有较大的进展;为进一步规范诊治,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和指南[4,5],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共同制定了本共识。
一、新生儿PPHN(一) PPHN发生的相关因素1.围产期窒息或肺实质性疾病:PPHN继发于肺实质性疾病,伴或不伴有窒息的胎粪吸入综合征(MAS)、呼吸窘迫综合征(RDS)、肺炎或败血症等。
中国肺高血压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
![中国肺高血压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https://img.taocdn.com/s3/m/af86256d6f1aff00bfd51e4f.png)
中国肺高血压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近日,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肺血管病学组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制定的《中国肺高血压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正式发表,新版指南是我国肺高血压症领域专家对2007年版肺动脉高压筛查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的修订和更新,涵盖了国内外进展,特别是我国近11年来该领域取得的成就。
新版指南具体内容包括肺高血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相关的专用术语与定义、临床分类、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发病机制、诊断评估和治疗策略等。
专用术语与定义肺高血压是一类常见肺血管疾病,其主要病理生理学特征是静息状态下肺动脉压力升高,同时合并不同程度右心功能衰竭。
肺高血压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肺动脉压力升高,包括毛细血管前性肺高血压、毛细血管后性肺高血压和混合性肺高血压(肺动脉和肺静脉压力均升高)。
肺高血压的血流动力学诊断标准为:海平面状态下、静息时、右心导管测量肺动脉平均压(mPAP)≥25 mmHg。
正常人mPAP为(14±3)mmHg,上限为20 mmHg。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指孤立性肺动脉压力升高,而左心房与肺静脉压力正常,主要由肺小动脉本身病变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且不合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血栓栓塞性疾病及其他未知因素等导致的肺高血压。
PAH的血流动力学诊断标准为右心导管测量mPAP≥25 mmHg,同时肺小动脉楔压(PAWP)≤15 mmHg及肺血管阻力>3 Wood单位。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diopathic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IPAH)是一类无明确原因、以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为主要特征的恶性肺血管疾病。
血流动力学符合PAH诊断标准。
临床分类本指南推荐的肺高血压临床分类仍延续既往五大类分类原则,并参照2018年第6届世界肺高血压大会最新内容进行修订。
先心病并发肺动脉高压的评估与治疗
![先心病并发肺动脉高压的评估与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b3999321cfc789eb172dc8a1.png)
先心病并发肺动脉高压的评估与治疗【摘要】肺动脉高压是先天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导致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风险明显增高,病死率达4.9%~29.0%。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诊疗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提供参考。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评估;治疗中图分类号 r54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4-0151-03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是一种由各类原因引起的肺动脉压力持续性升高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它常常伴随着先天性心脏病产生,这种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手术期死亡的重大因素[1]。
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的预后与肺动脉高压的程度及病变性质、术前术后是否得到有效治疗密切相关。
因此,术前必须对肺动脉高压的程度、病变的类型进行评估,并在围术期进行合理治疗。
本文就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和治疗进展做一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标准目前国内外肺动脉高压诊断标准有所区别。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规定,当心导管测定肺动脉平均压(mean 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mpap),在静息状态下≥25 mm hg(1 mm hg=0.133 kpa)或运动状态下≥30 mm hg,而肺毛细血管压或左房压(left atrialpressure,pla)≤15 mm hg即可确定pah。
最近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pah的标准为肺动脉收缩压>40 mm hg(相当于多普勒超声检查三尖瓣血流返流速率>310 m/s)。
根据我国2007年出台的《肺动脉高压筛查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国内诊断肺动脉高压的标准已和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和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等西方标准逐渐统一,该统一诊断标准即为:在海平面状态下、静息时、右心导管检查肺动脉收缩压>30 mm hg和(或)肺动脉平均压(mpap)>25 mm hg,或运动时mpap>30 mm hg。
新生儿肺动脉高压诊疗专家共识2017
![新生儿肺动脉高压诊疗专家共识2017](https://img.taocdn.com/s3/m/c6c6385b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6d.png)
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
心率加快
皮肤青紫
血氧饱和度 降低
诊断标准
肺动脉压力升高:在海平面、静 息状态下,肺动脉收缩压 ≥26mmHg或平均压≥13mmHg
心室肥厚:右心室肥厚或双心室肥厚
心功能不全:出现呼吸困难、发绀、 肺水肿等症状
超声心动图:肺动脉高压的超声心动 图表现,如右心室流出道增宽、右心 室内径增大等
06
新生儿肺动脉高压的预防和预后
预防措施
定期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导致新生儿肺动脉高压的母体和胎儿 疾病
早期干预:对于已确诊为肺动脉高压的胎儿,应在出生后尽早采取干预措 施,如机械通气、药物治疗等
改善围生期管理:提高产科、儿科医生的合作与沟通,确保新生儿得到及 时有效的治疗
健康教育:向孕妇和家属普及新生儿肺动脉高压的相关知识,提高预防意 识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药物治疗是新生儿肺动脉高 压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常用的药物治疗包括前列环 素类似物、内皮素受体拮抗
剂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等
药物治疗需要严格遵医嘱,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
性化的治疗方案
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药物 治疗无效或病情 严重的新生儿肺 动脉高压患者
手术方式:包括 肺动脉环缩术、 肺动脉分支重建 术等
手术效果:降低 肺动脉压力,改 善心肺功能,提 高生存率
注意事项:手术 需在专业医院进 行,术后需定期 复查和随访
其他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使用前列腺素、西地那非等药物进行治疗。 机械通气治疗:通过呼吸机辅助通气,改善低氧血症和酸中毒等症状。 体外膜氧合治疗:对于严重低氧血症和心肺功能不全的新生儿,可以考虑使用体外膜氧合治疗。 手术治疗:对于某些新生儿肺动脉高压,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选择。
肺动脉高压筛查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肺动脉高压筛查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fbd0efce227916888486d7e4.png)
肺动脉高压筛查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前言肺动脉高压的主要特征是肺动脉阻力进行性升高,最终导致患者因右心衰竭死亡。
右心衰竭是所有类型肺动脉高压患者致残、致死的共同途径,而肺动脉高压是右心衰竭的最主要原因,其病因复杂、诊断治疗棘手,致使该领域长期发展缓慢。
然而,右心衰竭的防治也是心血管科医师无法回避,且越来越重要的卫生保健问题。
在西方国家,随着研究的进展,肺动脉高压已逐渐成为备受重视的一大类心血管疾病。
2004年美国胸科医师学院(ACCP)及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分别依据循证医学证据制定了各自的肺动脉高压诊断治疗指南,规范了临床的诊断和治疗行为,提出了标准的诊断和治疗流程,使患者预后得到很大改善[1-3]。
尽管我国有些单位目前已采用2003年WHO关于肺高血压(简称肺高压)的最新诊断分类标准,但是大多数单位在临床工作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诊断术语混乱,概念不清晰。
(2)缺乏规范的诊断流程及标准,不重视右心导管检查和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acute pulmonary vasodilator testing),基本没有开展6min步行距离试验。
(3)缺乏统一的治疗方案,医师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制定治疗方案,导致滥用钙通道阻滞剂及某些血管扩张剂。
因此,迫切需要制定一个适合我国临床实际的肺动脉高压规范化诊断治疗的专家共识来指导临床和研究。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某一诊疗方法的价值或意义,本专家共识对支持各诊疗方法循证医学证据等级,以国际通用的方式表达如下:Ⅰ类: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某诊疗措施有益、有用和有效。
Ⅱ类:某诊疗措施的有用性和有效性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
Ⅱa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有效。
Ⅱb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充分说明有用和有效。
Ⅲ类: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某诊疗措施无用和无效并在有些病例可能有害。
对证据来源的水平表达如下:证据水平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汇总分析。
中国肺压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
![中国肺压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https://img.taocdn.com/s3/m/ac9d0ed4700abb68a982fbcd.png)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相关PAH为单基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中ACVRL1和ENG是最主要的致病基因,可解释71%中国患者的病因。 由于基因突变在PAH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因诊断对于患者临床诊断、治疗及患者家属的早期预警非常重要。应建立IPAH、遗传性 PAH、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相关PAH可疑患者的基因诊断程序,对有明确家族史的患者应绘制完整家系图谱,并对所有直系亲属进行临床 检查。首先对家族中PAH先证者进行遗传检测,如发现明确的致病突变,则其直系亲属均应检测此致病突变,并对携带致病突变的亲属再次进行临 床评估并长期随访。 PVOD和PCH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由EIF2AK4基因突变引起。几乎全部的遗传性PVOD/PCH及9%~25%的散发患者携带EIF2AK4基因的 纯合突变或复合杂合突变。对于临床疑似PVOD/PCH,推荐进行遗传学检测。如检出EIF2AK4双等位基因突变,可从分子水平确诊PVOD/PCH。由 于PVOD/PCH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需用Sanger—代测序在患者父母中检测致病突变,确认遗传模式。
专用术语与定义 肺高血压是一类常见肺血管疾病,其主要病理生理学特征是静息状态下肺动脉压力升高,同时合并不同程度右心功能衰竭。 肺高血压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肺动脉压力升高,包括毛细血管前性肺高血压、毛细血管后性肺高血压和混合性肺高血压(肺动脉和肺静脉压力均
升高)。肺高血压的血流动力学诊断标准为:海平面状态下、静息时、右心导管测量肺动脉平均压(mean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mPAP)≥25mmHg(1mmHg=0.133kPa)。正常人mPAP为(14±3)mmHg,上限为20mmHg。
常见内科疾病诊疗指南及专家共识汇编
![常见内科疾病诊疗指南及专家共识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e0eba9738762caaedc33d45c.png)
《常见内科疾病诊疗指南及专家共识汇编》王全楚编著解放军第153中心医院感染科2013年元月终身学习是医生继续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代序〕一个人最重要的两件事,一个是终身学习,一个是独立思考。
这种持之以恒的有计划、有系统的专业学习正是我们医生成长的必由之路。
所以说,医生是个比较辛苦的职业,为了不落伍不落伍,需要兢兢业业学习一辈子。
据资料统计,一名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只够毕业后使用的10%,其余90%需要通过继续教育取得。
那么医生究竟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最终实现从一般医生到临床专家的升华并能享受医生职业的快乐呢?过去为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我们更多采用读书、开会、进修三种方式,现今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医生的继续职业发展有了更多方便快捷的方式和选择,医生手中握有不断精进的新“三宝”——网络、会议和指南。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其超强的导航性可以节省大量时间,方便实用,成本效益可观。
网络的普及让基层医生享有了跟大城市医生同样的学习时机,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
现如今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学术会议在全国地市级以上的城市轮番上演,对于大部分工作繁忙的医生来说,通过学术会议、同行交流以及越来越频繁的与制药公司及医药代表接触来获得必要的信息业已成为开展继续医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便捷途径。
临床路径的广泛开展为新医改注入了新的活力。
基于循证医学和标准化诊疗的临床指南的学习和推广对医生知识更新非常重要,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
新年伊始,为了配合医院内涵质量年建设,笔者从浩如烟海的医学文献中挑选出临床急需的110条内科疾病诊治指南和共识,编成此书供大家学习参考。
希望大家在需要时翻一翻,看一看,获得进步与提高!王全楚2013年2月目录A.【高血压】1.《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2009年版〕》之【治疗方案与原则】要点 (10)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要点 (25)3. 《2010年中国肺高血压诊治指南》要点 (30)4 《利尿剂治疗高血压的中国专家共识》〔2011〕要点 (35)5 《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1版〕》要点 (37)6 《新型单片联合制剂治疗老年高血压中国专家共识》〔2012〕要点 (40)7 《中国糖尿病患者血压管理的专家共识》〔2012〕要点 (42)B.【糖尿病】8.《内分泌及代谢疾病临床诊疗指南.2005年版〕》之【治疗方案与原则】要点 (46)9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要点 (53)控制目标值的专家共识》〔2011〕要点 (64)10.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11.《那格列奈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1〕要点 (66)12.《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胰岛素促泌剂应用的专家共识》〔2012〕要点 (67)13. 《中国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管理的专家共识》〔2012〕要点 (69)14. 《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共识〔2011〕》〕要点 (70)C.【高脂血症】15.《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的要点 (72)16.《提高临床血脂控制达标率的专家共识》〔2010〕要点 (74)17.《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2010〕要点 (75)18.《血脂相关性心血管剩留风险控制中国专家共识〕》〔2012〕要点 (77)D.【冠心病】21.《推荐采用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2008〕要点 (90)22.《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2009版)》要点 (92)23.《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非血运重建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95)24.《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糖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2009年版)》要点 (97)25.《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0〕要点 (98)26.《硝酸酯在心血管疾病中标准化应用的专家共识》〔2010〕要点 (107)27.《慢性稳定性冠心病管理中国共识》〔2010〕要点 (113)28.《“急性胸痛”诊治标准中国专家共识》〔2010〕要点 (115)29.《冠心病介入诊疗比照剂应用专家共识》〔2010〕要点 (118)30.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要点 (121)31.《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简本〕》要点 (129)32. 《高敏心肌肌钙蛋白在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2)要点 (133)F.【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炎、心肌病、肺血管病】33.《慢性心力衰竭伴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中国专家共识》〔2010〕要点 (135)34.《慢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诊治及心脏性猝死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10〕要点 (136)35.《老年人心房颤抖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1〕》要点 (138)36. 《心肺复苏2011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145)37.《右心衰竭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要点 (149)38. 《心房颤抖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要点 (157)39.《关于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参考标准的意见》(2001)要点 (161)42.《肺动脉高压筛查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07)要点 (170)43. 《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2008〕要点 (172)44.《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0〕要点 (175)45.《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2010〕要点 (183)G.【呼吸病和结核】46.《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2009年版〕》之【治疗方案与原则】要点 (186)47. 《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诊治与预防专家共识》〔2012〕要点 (200)48. 《万古霉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1版〕》要点 (203)49.《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6〕要点 (207)5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要点 (210)51.《肺真菌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07〕要点 (214)52.《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版〕》要点 (217)53.《合理应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下呼吸道感染专家共识》〔2009〕要点 (221)54.《无创正压通气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09〕要点 (223)55.《耐药结核病化学治疗指南》〔2009〕要点 (225)56.《成人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2010〕要点 (227)57.《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2011年版〕》要点 (228)58.《成人支气管扩张症诊治专家共识》〔2012〕要点 (231)59. 《气管支气管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试行〕》〔2012〕要点 (233)H.【胃肠道病】60.《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2005年版〕》之【治疗方案与原则】要点 (235)61.《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2004〕要点 (248)62.《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09,杭州〕》要点 (250)63.《食道胃静脉曲张出血的诊治建议》〔2006〕要点 (253)64. 《Barrett食管诊治共识〔草案〕》〔2006〕要点 (255)65.《胃食道反流病治疗共识意见〔2007,西安〕》要点 (256)66.《中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2007,扬州〕》要点 (257)67.《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2007,大连〕》要点 (258)68.《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7〕要点 (260)69.《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标准建议〔2008,黄山〕》要点 (262)70. 《肠道菌群失调诊断治疗建议》〔2009〕要点 (264)71. 《老年人缺血性肠病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1〕要点 (266)72. 《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2012〕要点 (269)73. 《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广州〕》要点 (273)I. 【肝肾疾病】73.《比照剂肾病中国专家共识》〔2009〕要点 (278)74.《老年人良性前列腺增生/下尿路症状药物治疗共识》〔2011〕要点 (282)75.《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1修订)》要点 (285)76.《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1修订》要点 (287)77.《常用肝脏生物化学试验的临床意义及评价共识》〔2010〕要点 (290)K.【甲状腺疾病】78.《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2007〕要点 (293)79.《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2007〕要点 (297)80.《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甲状腺疾病的实验室和辅助检查》〔2007〕要点 (299)81.《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甲状腺炎》〔2008〕要点 (302)82.《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甲状腺结节》〔2008〕要点 (307)83.《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2012〕要点 (309)L.【神经精神】84.《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2006年版〕》之【治疗方案与原则】要点 (312)85.《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006)要点 (329)86.《偏头痛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06〕要点 (331)87.《标准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专家共识》〔2006〕要点 (333)88.《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中国专家共识》〔2007〕要点 (334)89. 《卒中相关性肺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08〕要点 (337)90.《头晕的诊断流程建议》〔2009〕要点 (339)91.《神经病理性疼痛诊治专家共识》〔2009〕要点 (341)92.《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二版〕》〔2009〕要点 (342)93.《2010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要点 (344)94. 《血管认知障碍诊治指南〔2011〕》要点 (350)95.《神经系统疾病伴发抑郁焦虑障碍的诊断治疗专家共识〔更新版〕》〔2011〕要点 (352)96.《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影像检查专家共识〕》〔2012〕 (355)M.【风湿病】97.《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治疗指南》〔2010〕要点 (357)98. 《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10〕要点 (360)99. 《反应性关节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10〕要点 (362)100. 《大动脉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11〕要点 (364)101.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诊断及治疗指南》〔2011〕要点 (366)102.《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诊断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09〕要点 (368)103.《ICU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指南〔2009〕》要点 (374)104.《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中国专家建议》〔2009〕要点 (374)105.《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2009〕要点 (376)N.【肿瘤】106.《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11年修订〕》要点 (383)107. 《肝癌标准化诊治指南》〔试行〕 (385)108.《胃癌标准化诊治指南》〔试行〕 (391)109. 《肺癌标准化诊治指南》〔试行〕 (394)110. 《结直肠癌标准化诊治指南》〔试行〕…………………………………………………3991《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2009年版〕》之【治疗方案及原则】要点◆一、心力衰竭㈠慢性心力衰竭1. 一般治疗①消除心衰的诱因,如感染、心律失常尤其是快速型房颤、电解质紊乱、脑梗死,以及用药不当;②积极治疗和控制基础心血管病变;③调整生活方式,如限制钠盐摄入2~3g/d〔轻度〕或<2g/d〔中重度心衰〕,限制液体摄入、低脂饮食、戒烟。
我国肺动脉高压专家共识阐释[1]
![我国肺动脉高压专家共识阐释[1]](https://img.taocdn.com/s3/m/2364141814791711cc791781.png)
生能够更好地理解 并在临 床实践中 正确应 用这个 共识 , 本 文就此共识的重点内 容进行解读。 1 定义与专用术语说明 有几个概念特别 重要 , 需要反 复强 调。主要 有肺循 环 高压、 肺动脉高压、 特发性肺动 脉高压等 3 个概念 。 肺循环高压是指 包括肺动 脉高压、 肺 静脉高 压和混 合 性肺动脉高压的总 称。整个 肺循环 , 任何 系统或 者局部 病 变而引起的肺循环 血压增 高均可称 为肺循 环高压 , 对应 英 文术语为 % P ul m onary hypertension&。 而肺动 脉高 压是指 肺 动脉血压增高而肺 静脉压 力正常 , 主要 原因是 肺小动脉 原 发病变 , 故需肺毛细血管嵌顿压 ( PCW P) 正常才能 诊断 , 对 应英文术语 为 % Pu l m onary arte rial hypertension&。 目前被 划 分为肺循环高压的第 一大类。国内 也有专 家称之 为 % 动脉 型肺动 脉 高压 &。特 发 性肺 动 脉 高压 是 没有 发 现任 何 原 因 , 包括遗传、 病毒、 药物而发生的肺动脉高压 , 对应英文术 语为 % Idiopathic pu l m onary arter ia l hypertension&。 另外 , 需要重点突出肺循环血压增高的诊断标准 : 在海 平面 状 态 下 , 静 息时 , 右 心 导 管 检 查肺 动 脉 收 缩 压 > 30 mm Hg ( 1 mm H g = 0 133 kP a), 和 ( 或 ) 肺动 脉平均 压 > 25 mm Hg, 或者运动时肺动脉平均压 > 30 mm H g 。此外 , 诊断 肺动脉高压 , 尚需包括 PCW P< 15 mm H g 。需要强调 , 上述 标准为右心导管数据 , 并非无创检查手段估测的数据。 2 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分类 1998 年以前 , 肺循环高压仅分为原 发性肺 动脉高 压和 继发性肺动脉高压两 大类。 2003 年威尼斯会 议对 Ev ian 诊 断分类标准进行 修订 , 将肺 循环 高压 共分 为 5 大类 , 21 亚 类 [ 4] ; 其中最大的 变化 是废 除原 发性 肺循 环高 压的 概念 , 而将之细化为特发 性肺动 脉高压和 家族性 肺动脉 高压 , 其 他类型的肺动脉高压包括相关 因素引起的 , 例如减肥药、 人 类免疫缺陷病毒 (H I V ) 感染、 结 缔组 织病和 先天 性心脏 病 等。另外 , 将肺静脉闭塞病 及肺毛 细血管 瘤这两 类疾病 从 肺静脉高压系列里转 移到肺动脉高压系列中
新生儿肺动脉高压诊断标准
![新生儿肺动脉高压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6aab806d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41.png)
新生儿肺动脉高压诊断标准
新生儿肺动脉高压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心血管疾病,严重时可导致心衰和死亡。
正确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干预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新生儿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标准,希望能对相关医护人员和家长有所帮助。
首先,新生儿肺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呼吸困难、气紧、进食困难、发
绀等症状。
当出现这些症状时,应及时考虑可能存在肺动脉高压的可能性,尤其是早产儿和存在其他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
其次,新生儿肺动脉高压的诊断需要进行临床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
其中,
心脏超声是最常用的诊断手段之一。
通过心脏超声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肺动脉的形态和功能,判断是否存在高压情况。
此外,胸片、心电图、血气分析等检查也对诊断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第三,根据专家共识,新生儿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1. 肺动脉收缩
压超过正常范围;2. 肺动脉高压引起的症状和体征,如呼吸困难、气促、发绀等;
3.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如肺部感染、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4. 心脏超声检查显示肺动脉高压的存在。
最后,一旦确诊为新生儿肺动脉高压,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药物
治疗、呼吸支持、外科手术等。
同时,定期复查和随访也是非常重要的,以监测病情的发展和疗效的情况。
综上所述,新生儿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标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医护
人员充分了解相关知识,进行正确的判断和诊断,从而及时干预,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感谢阅读。
肺动脉高压诊治现状
![肺动脉高压诊治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3b8d58f2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ca.png)
肺动脉高压诊治现状刘锦铭【摘要】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一类恶性肺血管疾病,其主要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肺血管持续收缩及重构,导致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增高,同时合并不同程度右心功能衰竭.超声心动图是疑诊PH首选无创筛查方法,右心导管检查是确诊PH的“金标准”.近10年,三大针对PH靶向治疗经典途径的药物: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前列环素类药物陆续上市,联合治疗策略也被临床医师认可,PH患者预后明显改善.此外,第四大类慢性血栓栓塞性PH患者通过肺动脉内膜剥脱术或经皮肺动脉球囊扩张术,部分患者甚至获得“治愈”.随着PH研究机制的进展,不同作用途径的靶向药物陆续上市,越来越多不同专业的医生投入到肺血管疾病的诊治及研究工作中,推动PH领域的快速发展.【期刊名称】《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9(040)001【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肺血管疾病【作者】刘锦铭【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肺循环科,上海2004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3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 PH)是一类常见肺血管疾病,其主要病理生理学特征是静息状态下肺动脉压力升高,合并不同程度右心功能衰竭。
PH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肺动脉压力升高,包括毛细血管前性PH、毛细血管后性PH和混合性PH(肺动脉和肺静脉压力均升高)。
PH血流动力学诊断标准为:海平面状态下,静息时右心导管测量肺动脉平均压(mean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 mPAP)≥25mmHg(1mmHg=0.133kPa)。
正常人mPAP为(14±3) mmHg,上限为20mmHg。
毛细血管前PH的血流动力学诊断标准为mPAP≥25mmHg,同时肺小动脉楔压(pulmonary artery wedge pressure, PAWP)≤15mmHg及肺血管阻力>3 Wood单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动脉高压筛查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一、肺动脉高压的主要特征是肺动脉阻力进行性升高,最终导致患者因右心衰竭死亡。
右心衰竭是所有类型肺动脉高压患者致残、致死的共同途径,而肺动脉高压是右心衰竭的最主要原因,其病因复杂、诊断治疗棘手,致使该领域长期发展缓慢。
我国的临床工作中仍存在以下问题:①诊断术语混乱,概念不清晰。
②缺乏规范的诊断流程及标准,不重视右心导管检查和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
③缺乏统一的治疗方案,导致滥用钙通道阻滞剂及某些血管扩张剂
二、肺动脉高压的定义
在海平面状态下,静息时,右心导管检查肺动脉收缩压>30mmHg或平均压>25 mmHg,或者运动时肺动脉平均压>30 mmHg,且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15 mmHg。
三、肺动脉高压的诊断
⒈对疑诊肺动脉高压患者应行右心导管检查,以明确诊断并判断严重程度(证据水平:A)。
⒉对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右心导管检查及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以指导选择治疗方案(证据水平:B)。
⒊对确诊或疑诊的肺动脉高压患者,应进行超声心电图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左心室或右心室功能障碍、是否合并心脏瓣膜病、测量左心房和左心室大小(证据水平:A)。
⒋应选择短效药物如腺苷或伊洛前列腺素对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证据水平:A)。
⒌对肺动脉高压患者常规进行6min步行距离试验,以评价患者的活动耐量、疾病的严重程度、治疗反应及预后(证据水平:B)。
⒍对无明确病因的肺动脉高压患者应进行结缔组织疾病和HIV感染相关的血清学筛查(证据水平:C)。
⒈对疑诊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应采用超声心动图估测肺动脉收缩压,观察有无右心房扩大、右心室扩大及心包积液等心脏异常(证据水平:C)。
⒉对肺动脉高压患者应进行肺功能检查和动脉血气分析以明确是否存在肺疾病(证据水平:C)。
⒊对肺动脉高压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超声心动图或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
有助于及早发现肺动脉高压(证据水平:C)。
⒋对系统性硬化患者应定期(每6~12个月)进行肺功能检查(如DLco)以明确是否存在肺血管疾病或肺间质疾病(证据水平:B)。
⒈对疑诊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心电图并不是一种有效筛查肺动脉高压的手段,但心电图可以评估已确诊肺动脉高压患者的预后(证据水平:C)。
⒉对疑诊肺动脉高压的患者,胸部X线检查有助于发现肺动脉高压征象,并可对其他相关疾病进行筛查(证据水平:C)。
⒊对肺高压确诊或疑诊的患者,应进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心内或大血管分流(证据水平:C)。
⒋应由经验丰富的肺血管专业内科医师对患者进行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证据水平:C)。
四、肺动脉高压的治疗
⒈对肺动脉高压患者应给予吸氧治疗,使动脉血氧饱和度始终维持在90%以上(证据水平:C)。
⒉如果缺乏血管扩张试验阳性证据,不能仅凭借经验对肺动脉高压患者应用钙通道阻滞剂治疗(证据水平:C)。
⒊WHO功能分级Ⅲ级的肺动脉高压患者,如果不适合应用钙通道阻滞剂治疗或治疗无效,建议长期应用波生坦治疗(证据水平:A)。
⒈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应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证据水平:B)。
⒉对不合并右心功能衰竭且血管扩张试验阳性的肺动脉高压患者,给予口服钙通道阻滞剂治疗(证据水平:C)。
⒊WHO功能分级Ⅲ级的肺动脉高压患者,如果不适合应用钙通道阻滞剂治疗或治疗无效,适合长期吸入伊洛前列腺素治疗(证据水平:B)。
⒋WHO功能分级Ⅳ级的肺动脉高压患者,应用波生坦治疗(证据水平:A)。
⒈对结缔组织病或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证据水平:C)。
⒉对结缔组织病或先天性心脏病相关的肺动脉高压患者考虑抗凝治疗(证据水平:C)。
⒊WHO功能分级Ⅳ级的肺动脉高压患者,选择吸入伊洛前列素治疗(证
据水平:C)。
⒋WHO功能分级Ⅲ级的肺动脉高压患者,选择西地那非或伐地那非治疗(证据水平:C)。
⒈未进行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仅凭经验即对肺动脉高压患者应用钙通道阻滞剂治疗(证据水平:A)。
⒉WHO功能分级Ⅲ级或Ⅳ级的肺动脉高压患者选择前列腺E1地尔治疗(证据水平:C)。
⒊WHO功能分级Ⅲ级或Ⅳ级的肺动脉高压患者选择ACEI或ARB治疗(证据水平: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