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世界历史观念的发展与中国的世界史教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几本以全球史观撰写的西方学者的世界通史: • 1920年,英国作家H.G.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66-1946)出版《世界史纲:生物和人 类的简明史》(The outline of History : A Plain History of Life and Mankind)。 • 该书论述了从地球形成、生物和人类起源直到 一战的横跨五大洲的世界历史。作者批判西方 文明,关注整个人类的命运,批评过去欧洲历 史学者“严重贬低了亚洲中央高地、波斯、印 度和中国等文化在人类这出戏剧里所分担的部 分”,决心在自己的著作中不再“局限于西方 世界”,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 该书的 盛行,客观上形成了对西欧中心论的一大冲击。
一、19-20世纪西方史学的发展轨迹
1.兰克学派与“西欧中心论” • 兰克学派是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利奥波德•兰克 (或译朗克,Leopold Ranke,1795-1886)为代 表的史学派别,也被称为历史研究的科学学派、 客观主义批判史学。该派最大的特点是倡导秉 笔直书,自称通过史料的考订能如实地反映历 史,因而又成为实证主义史学流派的同义语。
对文明形态史观的评价: • 汤因比的文明形态史观,虽然在本质上仍然没 有摆脱“西欧中心论”,但是他把多种文明相 提并论,并认为西方文明最终也会衰落,在一 定意义上又是对“欧洲中心论”的突破。 • 杰夫里•巴勒克拉夫(Geoffrey Barraclough, 1908-1984)的评论: • “正是因为他(按指汤因比)最早发动了对欧 洲中心论的猛烈批判(尽管他的全部历史观充 满了他所攻击的那种欧洲中心论的‘异端邪 说’),因而具有解放的作用,这才是他名满 天下的主要原因。”
• 比较文化形态学的奠基者: • 德国历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 1880—1936)的著作《西方的没落》 (The Decline of the West)。 • 主要观点: (1)否定他称之为西方研究世界历史的“托勒密体 系”(把西欧文化当作中心和“太阳”,以西欧历 史三分法“古代-中古-近代”为基本框架来编排历史) (2)带着宿命论色彩,开始把世界历史看作是8种 文化(古典 、西方、印度、巴比伦、中国、埃及、 阿拉伯化、墨西哥文化)诞生、成长、鼎盛和衰亡 的历史;通过对不同文化的比较,阐释人类社会发 展的历史进程,认为除了西方文化之外,其他文化 都已衰亡,而西方文化也在没落。
• 1963年,美国史学家W. H. 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 1917-)出版了《西方的兴起:人 类共同体的历史》(The Rise of the West, A History of the Human Community)。 • 该书采用了从古至今的叙事史体例,被西方 史学界认为是专业历史学家写出的第一部综 合世界史,开创了世界史研究的一个新时期。 在该书的基础上,1967年麦克尼尔出版了更 为简要的《世界史》(A World History)。
2.比较文化形态学与“文明形态史观”
产生原因: • 其一,资本主义世界扩张,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使一些西方史 学家对资本主义发展前景感到忧虑;第一次世界大 战,在对西欧的世界中心地位造成严重冲击的同时, 也动摇了“西欧中心史观”的根基。 • 其二,西方史学向专门化发展,对各国、各地区、 各时代、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缜密,促使史学家不仅要以新的眼光看待欧洲历史 以外的历史和文明,也使他们重新思考对人类历史 的整体考察。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在历史 哲学领域,出现了批判的思辨的比较文化形态学。
——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 社1987年,第264页。
• 文明形态史观对20世纪世界历史研究的影响: • 其一,为“全球史观”奠定基础。正如巴勒克拉夫 所说:汤因比“提醒哪些沉湎于专门领域的研究而 迷失方向的历史学家,使他们认识到需要用全面的 眼光去看待人类历史的整体”。 • 其二,以文明为单位研究和撰写历史。汤因比《历 史研究》作为撰写真正的世界文明史为开端,文化 形态史观也逐渐发展为“文明多元论”,以文明为 研究单位的世界通史的写作从此方兴未艾。 • 其三,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由 于文明囊括人类所有物质和精神伟大成果,无论是 全球宏观视野,还是对每一种文明的具体研究,都 需要运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历史 学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促进了历史学各个分支学科在二战后的迅速发展。
• E.H.卡尔也在60年代就指出:“也只有在今 天,才第一次有可能想象整个世界包括着 在十足的意义下真正进入了历史的人民, 包括着不再是殖民地行政长官或人类学家 所关心的、而是历史学家所关心的各族人 民。这是我们的历史概念的一次革命。” • 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 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 历史的叙述与编写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 明史或整体历史的时代。
• 第三,兰克所倡导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对世界史 的研究与教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 兰克认为,必须根据可靠的原始资料,才能写出 真正的历史。他笃信原始资料,主张让亲历其境 者讲话。兰克之所以享有盛名,其中一个主要原 因就是他运用了别人从未使用过的许多原始材料。 • 兰克学派以严格的科学考据方法通过史料的考证 研究历史,以及强调在纵横交错的不同时代精神 和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交互影响的网络中把握一个 特殊事件,并要通过对特殊事件的研究而上升为 普遍观念的总体史的研究视野,至今仍然对史学 工作者产生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 他开创的seminar(课堂讨论,专题讲习班)的教 学方法,今天仍然是培养研究人才的重要方法。
• 兰克学派研究特点: • “据事直书”原则,注重史实叙述和人物描写, 较少评判是非功过。即兰克所谓“客观主义”。 • 兰克并不认为历史学就是经过考订的特殊事件 的机械的总和。历史学还要通过对特殊事件的 研究和观察而上升为普遍性观念。 • 他还认为史学家必须有历史眼光,揭示出时代 精神,探究时代精神中所蕴含的内容。 • 他特别强调总体史的研究视野,在纵(不同的 时代精神)横(不同民族和国家的相互影响) 交错复杂的网络中把握一个特殊事件。
• 1966和1971年美国史学家L. S. 斯塔夫里阿诺斯 (L. S. Stavrianos, 1913-2004)分别出版了《全球 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The World since 1500: A Global History)和《全球通史:1500年 以前的世界》(The World to 1500: A Global History)。 • 作者认为:本书的观点“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 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 形成的观点”,他“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 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 是局限于西方或非西方人”,世界历史是“从 全球的而不是从地区或民族的角度讲述历史”, 世界历史要探究的是“那些曾对整个世界有影 响的力量或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地位明显衰落,西 方建立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社会主义意识形 态的胜利,使“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史体系受 到更严厉的批评。由于历史研究不断进步,资 料范围不断扩大,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通讯联 络四通八达,世界日益密切联系成为一个息息 相关的整体。 • 正是世界历史的发展迫使人们去承认“一个世 界”的现实。于是历史学家更加意识到要撰写 整个世界的历史。全球史观应运而生。 •
• 19世纪末20世纪初,兰克学派就遭受哲学家 和史学家的质疑批评: • “史料即史学”是过于绝对地看待历史的 客观性,否认史家的思想和立场对史料的 解释和对历史著作编写的渗入; • 研究的范围较狭窄,较少关注经济、社会 与文化; • 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 进入20世纪,“西欧中心论”发生动摇。
wenku.baidu.com
• 兰克学派对西方史学的影响:三个方面 • 第一,传播了“西欧中心论”(或称“西欧中 心史观”) • “我的主要注意力将放在日耳曼或日耳曼拉丁 后裔的民族之上,其历史是整个现代史的核 心。” ——《1494-1514年的拉丁和日耳曼民族史》前言 • 其著作《世界历史》:反映西方资本主义在近 代世界日益上升为世界支配地位的历史著作, 由此确立了西方史学的“西欧中心史观”。这 一史观也借着兰克的权威广泛地扩散影响。
• 第二,兰克《世界历史》,继承了自18世纪 中叶以来的把各国历史汇编成世界史的做 法,也因其权威而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后 这一世界历史的编纂模式也支配了西方史 学界近一个世纪之久,而兰克本人则被尊 为近代史学之父。 • 例如,20世纪上半期出版的“剑桥三史” 便是受其影响而出版的对中国学者影响最 大的西方的世界通史著作。
3.全球史观 • 巴勒克拉夫的观点: • 1955年《变动世界中的历史学》(History in a Changing World)提倡史学研究要“跳出欧洲、跳 出西方、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地区和所有的时代”。 • 1978年《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在一定程度上 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论述历史的旧观点,从宏观阐 述自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1975年人类历史的形成和 发展,避免了事件的堆砌和割裂。” • 1978年《当代史学主要趋势》“认识到需要建立全 球的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 个世界的历史观——是当前的主要特征之一。”
——E.H.卡尔《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 16页。
• 兰克学派产生原因: • 19世纪欧洲处于工业革命成功和不断发展、社会 经济迅速而巨大进步、殖民扩张“高歌猛进”、 民族国家大大发展、西欧资本主义称霸世界的时 代。整个社会洋溢着乐观主义,因此象兰克这样 的历史学家对历史哲学相对冷淡,而是认为他所 照管的那些事实(史料)总的来说是令人满意的。 • 兰克的研究:一生只研究政治史,拥护君主政治, 歌颂帝王将相;也使这一派的历史编纂偏重于政 治史、军事史、外交史等,因为大量第一手的、 比较可靠的史料来自于政府文件、军事、外交档 案及政治家的日记、书信、讲演等等。
• 比较文化形态学的集大成者: •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J.汤因比(Arnold J. Toynbee, 1889—1975)12卷巨著《历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1934-1961) • 主要观点: (1)继承并发展了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他认 为历史学研究的最小单位是“文明”,并通过对近 6000年出现过的26种文明形态的比较研究,以其著名 的挑战和应战学说,揭示了各种文明形态的起源、 生长、衰落和解体的一般规律,最终确立了文明形 态史观(亦称文化形态学)的历史哲学体系。 (2)汤因比认为,一切文明在哲学上都是同时代的 和同等价值的,因此一切文明形态都是可比的,西 方基督教文明仍然具有“创造性的活力”。
20世纪世界历史观念的发展 与中国的世界史教学
主讲人 徐蓝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之一
2013-07-15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 的发展,人们对世界历史的认识也从欧 洲中心史观向综合考察人类历史的全球 史观演进,新中国的世界史教学也处在 这一发展进程中并与此同行。 本讲座将概括地论述这一进程,进而 指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我们今天世 界史教学的指导意义。
• 兰克学派的主张: • “历史学被认为有判断过去、为未来指导现代 的职能,对这样的重任,本书不敢企望。它只 想说明:什么确确实实地发生了。”
——兰克:《1494-1514年的拉丁和日尔曼民族史》“前言”
• “历史学”=“史料学” • E.H.卡尔的评论: • “朗克虔诚地相信,如果他自己照管着事实, 老天爷就会照管着历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