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曲_十面埋伏_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莉
琵琶曲《十面埋伏》赏析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独奏曲,乐曲中情景交融、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刀光剑影、人鸣马嘶的古战场场面。在传统琵琶曲中,《十面埋伏》以其壮丽辉煌、雄伟奇特的乐曲风格和“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艺术魅力成为深受世人喜爱的古典琵琶曲。
一、琵琶曲《十面埋伏》表现的历史背景
公元202年,汉军刘邦、楚军项羽逐鹿中原,争霸天下,汉王刘邦以韩信为将,在垓下设下伏兵,楚汉大军在此进行了激烈的决战。琵琶曲《十面埋伏》就是根据该段历史情景改编而成的。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各地群众纷纷响应,最后刘邦、项羽成为实力最为强大的两支力量,两军进行了长达数年的对战。公元202年,刘邦重用谋士张良在垓下设下埋伏,将项羽引入埋伏之中。张良让一些会说楚地方言的汉军士兵在楚营外唱楚歌,用箫吹奏楚曲,楚军士兵听闻故乡歌曲,思家厌战,军心涣散,斗志瓦解,许多楚军士兵逃离战场。霸王项羽听到悲凉的歌声以为楚地尽失,不仅潸然泪下,项羽的爱姬虞姬因怕连累项羽,举剑自尽。项羽见大势已去,爱姬已死,想突出重围重返江东,汉军紧追其后,在九里山决战时,项羽终因寡不敌众,在四面楚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自刎于乌江。慷慨悲壮的乐曲中霸王项羽永远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刘邦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建立了西汉王朝。历史虽已远逝,但《十面埋伏》却以琵琶独奏曲的形式永远地记录下这一段历史,并永远流传了下来。
二、琵琶曲《十面埋伏》赏析
《十面埋伏》虽称之为琵琶武曲,但曲中表现的并非只是厮杀的场面,其中也有许多细腻的、凄美的情感场景,乐曲中表现的既有战争的残酷,又有生离死别的动人情感的描绘。虽然战争是残酷的、无情的,但人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以人的情感的表现来衬托战争的残酷,既突出了战争的雄浑气势,又恰当地刻画出动人的柔美气质。[1]《十面埋伏》乐曲真实展现了中国历史战争的恢弘与壮观。乐曲以丰富的表现手法、生动的音乐语言、特有的演奏技法将尘土飞扬的古战场形象而真实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传统的琵琶独奏曲主要有武套和文套等体裁。文套主要用来抒情达意,力度较弱,常用来描绘自然风景或抒发个人内心情感;武套讲究气势和力度,多用于状物。武套源于杂剧,多用鲜明的音乐语言来表现气势宏伟、结构复杂的故事情节,具有速度快、力度强的演奏特点,在演奏技法上主要以拂弦、满轮、扫弦和推拉双弦为主,在风格上兼具写实性和叙事性的特点。武曲的写实性是以自然形声模仿绘声绘色的特点给人留下印象;叙事性是以连续叙述的手法来展现故事情节。琵琶曲《十面埋伏》在流传的过程中,由于演奏的风格和方法的不同形成了众多的流派,主要有:浦东派、汪派、平湖派、崇明派等几大流派。[2]
本文主要以浦东派《养正轩琵琶谱》的《十面埋伏》为例作乐曲赏析,该乐曲共有18段,分为四部分:引子、战前准备、激烈交战和战后凯旋。
第一部分:引子——
—乐曲的前四段《列营》《擂鼓》《掌号》《放炮》。
这四段是整首乐曲的引子部分。该部分充分运用各种琵琶演奏技巧为人们展现了旌旗密布、鼓角争鸣、壮观的古战场场面。以气势饱满、强劲有力、节奏渐快的“轮拂”拉开乐曲的序幕;“拂轮”将铿锵有力的节奏、激昂高亢的长音先声夺人的战争场面展现出来,渲染出强大的战争气势,铿锵的节奏犹如震荡的鼓声,激昂的长音犹如号角声响彻山谷。节奏速度、调式调性的不断变化,给人以不稳定之感,增强了紧张的气氛感,预示着战争的到来与惨烈。乐曲旋律的改变、速度的加快、高音区到低音区的转变,推动旋律向前发展,给乐曲的发展带来了推动力。
第二部分:战前准备——
—乐曲的第五段至第八段《吹打开门》《点将》《排阵》《埋伏》
这一部分是乐曲的主题部分。其中《吹打开门》是该部分乐曲的主题旋律,后面《点将》《排阵》《埋伏》各段的旋律都是围绕这一乐曲发展而来的,该段乐曲节奏性较强、抒情气息较浓郁,旋律具有肃穆庄严的歌唱性的特点,将整齐的队伍与军容刻画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琵琶的各种演奏技巧更是将威严、气势轩昂、昂首阔步的军姿描绘得生动形象。《埋伏》一段描绘的意境与标题相符,很有特色。《埋伏》的关键在于以静制胜,旗收起,鼓声止,马裹蹄,急行军,一切都在悄悄地进行着,汉军奔赴埋伏地点,静候战争的到来。埋伏的寂静状态在琵琶的长音长轮中得以表现,快速滚奏的节奏更体现出潜在的不安,长轮、滚奏演奏技法的交替进行更增加了战场的神秘和紧张气氛。[3]
第三部分:激烈的交战——
—乐曲的第九段至第十六段《小战》至《乌江》段
楚汉大军在垓下进行了决战。演奏中双弦、绞弦的推拉使得战争激烈、万马奔腾的场景以及楚军中埋伏、汉军乘胜追击的情景真实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205
乐曲中《大战》部分是乐曲的高潮部分,主要包括“四面楚歌”与“呐喊”两段。急缓交替、刚柔交织的楚歌的出现使得乐曲层次分明,战争的残酷、情感的凄美融为一体,增添了乐曲的魅力,听来扣人心弦。残酷的战争中突然传来隐约的、凄凉的楚歌,不仅唤起了楚军士兵们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与思恋,也将霸王与虞姬在楚歌中的诀别场面表现得悲壮凄美。乐曲以长轮的技法、细腻委婉的文曲手法,表现了楚霸王项羽仰天长叹、深沉复杂的愁绪。《呐喊》一段在演奏技巧上采用拉弦强奏、双弦并推和三弦并推的手法,模拟出兵器相击、人鸣马嘶的声音,渲染烘托出“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刀光剑影、惊天动地的激战场面,生动地刻画出九里山威武、雄壮、震撼人心的呐喊声。
第四部分:战后凯旋——
—乐曲的最后两段《凯旋》、《收阵回营》
这一部分是乐曲的结尾部分,主要描写了汉军打败楚军后胜利回营的凯旋场面。乐曲以分弦、划拂、扫弦、划轮等技法展现了汉军胜利后的欢悦心情,乐曲旋律流畅、节奏平缓,乐曲在平缓的音乐中结束,给人回味无尽之感。
三、《十面埋伏》的音乐特性分析
琵琶的音乐表现力极为丰富,它不仅能表现铿锵有力和雄壮激昂的乐曲,还可以表现婉转抒情、活泼喜悦的曲调,而且它还拥有多变的音色、丰富的演奏技巧和宽广的音域,因而,只有将演奏技巧与乐曲情感表达有效地统一起来,才能够达到完美体现乐曲内涵和审美价值的目的。琵琶演奏家只有将精湛的演奏技巧与乐曲情感表现真正地统一起来,才能带给人美的享受,才能深刻地表现出乐曲内在的情感和精神内涵。琵琶武曲《十面埋伏》的音乐特性主要是以鲜明的音乐语言表现出特定的历史故事,展现出作品的气势宏大。该乐曲由于表现思想内容较为复杂,其音乐特性也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从以下角度来进行分析:
(一)标题性
音乐的创作需要作曲家以音乐标题作为艺术构思的依据,并围绕音乐标题进行结构样式的创作,充分运用音乐创作手段塑造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十面埋伏》乐曲中以长轮、凤点头、摭扫等琵琶技法将第一部分中的“列营”、“点将”以及“走队”、战鼓雷鸣、两军对垒等战前准备画面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作战部分的“埋伏”、“九里山大战”等各段,以绞弦、滑奏、夹扫等琵琶演奏技法把千军万马驰骋疆场、厮杀呐喊震天的壮观场面生动地刻画出来。第三部分是故事的结局,在“项王败阵”、“乌江自刎”段中观众仿佛看到了两军对战追逐、楚霸王拔剑自刎、汉军胜利的场面。由此可以看出,标题对于音乐来说其目的就在于只看音乐的标题人们就知道故事的发展脉络。[4]
(二)情感性
《十面埋伏》是一首气势庞大、刚柔兼济的动人
的武曲,该曲完美地再现了楚汉相争,汉军大胜,霸
王项羽惨败自刎乌江的历史故事。演奏《十面埋伏》时,要注重在情与力之间进行恰当的处理,不是弹奏
的音量大、速度快就能达到效果,这样只能让人听得
心烦意躁;也不能只见“刀枪厮杀”没有“情感血肉”,使人感觉枯燥无味。要想完美地表现武曲,演奏时固
然需要庞大气势的渲染,以势惊人;但也更需要注重
对细节的处理,以情动人、以情感人。
(三)模拟性
音乐具有模拟性,可以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各种
声音,而且还能够借助对自然声音的模拟抒发各种
感情,这种手法在各种音乐作品中都是经常使用的。琵琶乐曲为了充分发挥乐器模拟自然声音的优势,常借助于乐曲标题和各种自然声音,达到状物抒情,引起主客体情感的共鸣。《十面埋伏》中,用拍弹琵琶
面板的手法来模拟“放炮”的轰鸣声;用煞绞弦来模
拟各种兵器撞击的声音;以长滚来模拟各种呐喊声
和厮杀声,从而营造出一种身临古战场的情景。
琵琶曲《十面埋伏》是一首优秀的古曲,它充分
运用各种演奏技巧,真实地再现了一段历史故事。它
以庞大的音乐气势,描绘出一幅鲜明、壮丽、生动的
古战场画面,该曲不愧为我国民族乐器的优秀代表作。琵琶演奏是一种情感表达的综合性艺术,它借助
于手指与心灵的演绎将历史故事真实地再现出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首琵琶曲就是一段历史的
再现。《十面埋伏》带给观众的是悲壮的艺术力量,也
使观众深切地感受到琵琶演奏对故事人物情感描绘
的重要性,也能够引起人们对人生许多哲学问题的
思考。同时《十面埋伏》富有表现力的节奏和乐调,也
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受到了滋养,让我们感受到中国
文化的独特情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
音乐的文化特性,从而将我国的民族音乐推向世界
和更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刘德海.我是怎样演奏《十面埋伏》的[J].音乐艺术,1979(1).
[2]黄大岗.版本汇萃,流派咸集——
—读《琵琶古
曲十面埋伏版本集锦与研究》[J].音乐研究,1991(4).[3]王超然.谈琵琶演奏艺术[J].音乐学习与研究,1994(1).
[4]席昆红.动人的情感,惊人的气魄——
—琵琶曲
十面埋伏赏析[J].民族音乐,2007(6).
[作者简介]
孙莉(1963—),女,河南郑州人,中州大学音乐
舞蹈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责任编辑李佳怡]
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