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

合集下载

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制度

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制度

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制度一、背景介绍在社会交往中,人民事务的处理需要有一套相应的责任能力制度来规范行为的主体,确保个体在承担责任时能够受到相应的法律约束和保护。

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制度就是为了明确自然人在民事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规范个人的行为,保护社会公共利益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制度。

二、自然人的民事能力2.1 定义和特点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制度的基础是自然人的民事能力。

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指的是自然人依法享有的从事各种民事活动的能力,包括订立合同、起诉、举证等。

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制度的制定目的就是要保障自然人的民事能力,使其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2.2 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取得与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是指一个自然人根据自己的真实意思进行民事活动的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具有普遍性和不可剥夺性的特点。

一个自然人从出生之日起就拥有民事行为能力,但在法律上规定了少年、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等特殊情况。

民事行为能力的取得与丧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未成年人在达到法定年龄后可以完全行使民事行为能力。

而丧失民事行为能力则是因为患有精神疾病、障碍等情况而导致的。

这样的规定可以保护个人在特殊情况下的权益。

2.3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和辅助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法院根据某些特定情况裁定限制自然人民事行为自由的权利。

这样的限制是为了保护自然人的利益,防止其因为缺乏判断能力而陷入损失。

辅助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某一类人在特定情况下需要由他人代为行使民事行为权利的情况,比如未成年人。

三、自然人民事责任的界定与承担3.1 自然人民事责任的界定自然人民事责任是指自然人在民事活动中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自然人民事责任的界定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违反法律法规造成的损害责任、合同违约责任、侵权责任等。

不同的行为对应着不同的责任承担方式和后果。

3.2 自然人承担责任的方式和途径自然人承担责任的方式和途径有多种形式,包括赔偿责任、清偿义务、追究刑事责任等。

浅谈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

浅谈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

浅谈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摘要】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是指个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承担自己行为后果的能力。

本文从构成要素、限制条件、适用范围、与法律责任的关系和提升途径等方面探讨了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

通过加强责任能力教育和不断完善责任能力,可以提高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推动社会秩序向更加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

未来需要在教育、法律制度和社会环境等方面持续努力,为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保障和支持。

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不仅关乎个人的权益和责任,更关系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法治建设,值得我们足够重视和关注。

【关键词】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构成要素、限制条件、适用范围、法律责任、提升途径、教育、完善、发展方向、建议。

1. 引言1.1 什么是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是指一个自然人在法律范围内享有作为法律主体所应具备的能力,即具备进行法律行为的能力和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

简单来说,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指的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能够独立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法律赋予每个自然人的一种基本权利和义务,也是现代社会法治的基础之一。

没有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一个人就无法正常参与社会生活,无法享受自己的权利,也无法承担自己的义务。

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在法律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一个自然人才能够真正地成为一个合格的法律主体,才能够在社会中正常地行使自己的权利,承担自己的义务。

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和内涵是非常重要的,它涉及到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也涉及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1.2 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重要性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重要性,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是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过程中的一种基本素养和能力,它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社会行为和社会责任的承担。

一个具有良好的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个体,在面对各种社会责任和义务时能够按照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主动承担,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发展。

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

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
定义
具有完全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其享有完全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能够独立进行民事活动。
法律地位
完全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应当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全部民事责任,包括侵权责任和合同责任等。
责任范围
定义
限制民事责任能力是指自然人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具有一定的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责任能力,但对其行为所生之债只能在其具有清偿能的财产范围内承担责任的民事法律地位。
要点一
要点二
保护措施
对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法律主要保护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在一般情况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从事与其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但法律也规定了一些限制,如不得进行重大交易、不得超出其财产范围等。此外,对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也有一定的职责和义务,如监督其行为、防止其做出不适当的行为等。
分析
VS
李某,不满1周岁,因保姆疏忽导致从婴儿车中跌落受伤。李某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吗?
分析
根据《民法典》规定,不满1周岁的婴儿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因此,李某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保姆作为看护人应对其疏忽导致的损失承担全部责任。
案例
06
CHAPTER
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未来展望
明确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界定标准,使其更加科学、规范。
定义
民事责任能力是民事行为能力的下位概念,是法律赋予自然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前提条件。
性质
具备民事责任能力,意味着自然人能够自主地参与民事活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当自然人实施了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时,具备民事责任能力意味着可以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追究法律责任
保护合法权益
完全民事责任能力
指自然人能够完全独立地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具有完全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可以参与各种民事活动。

如何区分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

如何区分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

如何区分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区分方式如下:成年人和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关于如何区分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问题,下面我为您详细解答。

一、如何区分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
1、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区分方式如下:成年人和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
能力人;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十八条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第十九条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第二十条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二、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具有以下特征
1、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法律赋予的一种独立参加民事活动的资格。

2、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包括自然人为合法行为的资格(独立地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独立地行使民事权利和履行民事义务),也包括自然人对自己实施的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资格(如因非法侵害他人利益而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

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你有所帮助。

民法总则 第四章 自然人 第三、四、五节

民法总则 第四章 自然人 第三、四、五节

幻灯片1第四章自然人幻灯片2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概念●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特征●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权利的区别●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开始●自然人的民事权利终止自然人死亡是否导致民事权利能力绝对终止幻灯片3本章主要内容●第二节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与特征●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划分的标准、目的和立法体例●我国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划分●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宣告●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范围及其效力幻灯片4本章主要内容●第三节监护制度●监护的概念和特征●监护的目的和性质●监护制度和亲权制度●监护的种类●对未成年人监护对成年的精神病人的监护幻灯片5本章主要内容●第四节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概念●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制度的根据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判断标准幻灯片6本章主要内容●第五节自然人的住所●●自然人住所的概念与确定标准●自然人住所的种类自然人住所的设定幻灯片7第三节监护制度一、监护的概念和特征监护是指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权、财产权及其他合法利益进行监督和保护。

幻灯片8第三节监护制度一、监护的概念和特征担任监护职责的人称为监护人,监护人可以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也可以是社会组织。

幻灯片9第三节监护制度一、监护的概念和特征作为监护对象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称为被监护人。

幻灯片10第三节监护制度一、监护的概念和特征民法上设置监护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欠缺民事行为能力的人的财产和人身利益,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幻灯片11第三节监护制度一、监护的概念和特征监护制度具有以下特征:(1)被监护人必须是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近年学术界探讨成年人监护制度。

幻灯片12第三节监护制度一、监护的概念和特征(2)监护人必须具有监护能力;十八周岁以下少女生育子女?有些国家规定一定超过年龄(75岁)的人不能担任监护人。

论自然人都有民事责任能力

论自然人都有民事责任能力

论自然人都有民事责任能力内容提要:传统观点以为只有部份自然人有民事责任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相冲突。

自然人有无民事责任能力是考虑自然人有无行为能力的前提,有无行为能力[①]是考虑自然人在过错责任原那么下是不是需要承担责任的前提。

无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基于衡平事由承担结果责任说明无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是有民事责任能力的。

传统观点中所界定的“民事责任能力”实际上是自然人以自己的财产承担自己责任的条件,在自然人有民事责任能力的前提下才讨论传统观点中所界定的“民事责任能力”,是比民事责任能力低一个层次的问题。

关键词: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问题目前成了一个热点,其中有一个重要的问题确实是:是自然人都有民事责任能力,仍是只有部份自然人有民事责任能力?传统的观点都以为只有部份自然人有民事责任能力,此刻有新观点以为自然人都有民事责任能力。

弄清楚那个问题关于我国民法典的制订是很有裨益的。

一、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问题的起源及其争辩自然人对自己造成的损害在亲自承担责任时是不是考虑自然人的年龄、精神状况和躯体健康状况,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的规定不同。

法国民法典不考虑,规定任何人实施了侵权行为都需要承担责任。

第489-2条规定:“处于精神紊乱状态之下的人给他人造成损失者,仍应负补偿责任。

”第1310条规定:“未成年人不得主张取消因其侵权或准侵权行为引发的损害补偿之债。

”德国民法典考虑,规定在这三方面有缺点的自然人实施了侵权行为后不需要亲自承担责任。

第827条规定:“处于无心识状态或处于排除自由意志决定的精神错乱状态对他人造成损害的人,对损害不负责任。

”第828条规定:“(1)未满7周岁的人,对其给他人造成的损害,不负责任。

(2)满7周岁、但未满18周岁的人,在其于实施加害行为时不具有熟悉责任所必要的行为时,对其给他人造成的损害不负责任。

关于喑哑人,适用相同规定。

”似乎法国民法规定任何人都有民事责任能力,而德国民法规定有辨识能力的自然人材有民事责任能力。

浅谈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

浅谈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

浅谈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摘要:民事责任能力制度存在于过错责任制度之中,是适用过错责任制度的逻辑结果,是认定过错的逻辑前提。

所以只要有过错责任制度的存在就有民事责任能力制度的存在。

民事责任能力是行为人对自己的过失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资格。

目前我国民法的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制度在制度设计、体系结构和规范形式上均存在明显的缺失。

在举国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制定之际,为完善我国的民事立法,我们应认真检讨现行的民事责任能力制度,不失时机地探讨对该项制度的重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含义和性质;第二部分主要讨论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制度的基础和价值;第三部分是关于我国民法典中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制度的设计构想。

关键词:民事责任;责任能力;过错责任;民事法律主体一、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一)关于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含义的不同界定1.不法行为能力说。

持此学说的学者认为“然人对其实施的不法行为承担民韦责任的资格或能力、违约责任能力和其他责任能力。

”2.意思能力说。

该认为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是其能够理解自己的行为并且预见其违法行为结果的心理能力,亦即关于违法行为的意思能力。

3.识别能力说。

认为民事责任能力是“足以辨识自己的行为结果的精神能力”。

4.广义民韦行为能力说。

“通说为,自然人的民韦行为能力是自然人能够以自己的行为行使民韦权利和设定民韦义务,并且能够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资格。

”(二)作者的观点本文认为,责任能力的概念应界定为:行为人对自己的过失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资格。

这一概念界定包含两层含义:其一、责任能力的适用对象是过失行为,这体现了过错责任主义,无过失责任及公平责任并不适用责任能力制度;其二、责任能力是行为人承担责任的法律资格,有责任能力就应承担民事责任,否则行为人则可免责。

其实卡尔·拉伦茨在其着作《德国民法通论》中就已有相似的论述:“不法行为能力或过失责任能力是指对自己的过失行为能承担责任的能力。

论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

论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

2006.11法制与社会论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汪闻敏吴红艳(安徽大学法学院安徽合肥230039)摘要本文对传统的关于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性质进行比较分析,提出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独立性地位。

通过比较相关国家的立法例与我国现行立法关于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判断标准,提出区分民事责任的形式、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判断标准的二元双重结构。

关键词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性质判断标准中图分类号:C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6)11-003-02一、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涵义及性质的界定(一)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涵义的确立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在德国法上称为不法行为能力或过失责任能力,指对自己的过失行为能承担责任的能力。

①而我国台湾有学者称因自然人的行为不适法而产生的责任。

包括侵权行为能力和债务不履行的能力。

②在我国大陆学者的著述中,民事责任主要指违反法定或约定义务的后果,包括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以及法律的特殊规定而产生的责任,如因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而产生的财产返还责任等。

拒此,笔者认为,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指因自然人的不法行为以及法律规定的特殊行为所要承担的民事责任的资格和能力。

(二)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性质之争议关于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的性质在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各家学说不一,主要有:第一,民事行为能力包容说。

③该说认为:“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是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一个方面,有民事行为能力就有民事责任能力。

”此说一直被传统的民法学界所支持,国内大多数学者持此说。

第二,侵权行为能力说。

④该说将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与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相联系,认为只要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就有完全民事责任能力,而限制行为能力人在实施加害行为时不具有识别责任能力所必要的理解力时,则无民事责任能力。

反之,则有民事责任能力。

第三,财产独立说。

⑤该说认为:“自然人都有民事责任能力,但不同的民事主体的民事责任能力不同,有独立的财产者,有完全的民事责任能力,没有独立的财产者,不具有完全的民事责任能力。

自然人规定

自然人规定

自然人规定自然人是法律上对具有完全民事权利能力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所指的。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人为自然人:1. 生命能达到法定标准的,包括男性和女性;2. 出生后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即具备辨别是非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自然人作为法律主体,享有各项法律权利,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自然人规定主要是为了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并为社会秩序提供法律依据。

根据这一规定,自然人可以享受以下权利:一是财产权利。

自然人有权拥有、使用、处分自己的合法财产,并可以通过合法的方式获取财富和收入。

二是人身权利。

自然人有权享受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人格权等各项基本人身权利。

三是人身自由权利。

自然人有权自由选择居住地、迁徙、旅行等,并受到法律保护不受非法侵害或限制。

四是婚姻家庭权利。

自然人有权选择结婚、建立家庭,并享受家庭和婚姻带来的权益和保护。

五是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

自然人有权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参与,享受公共服务,并对公共事务有一定的决策权。

同时,自然人也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他们需要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并承担由自己的行为所引起的一切法律后果。

当自然人违反法律规定时,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处罚。

自然人规定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秩序和稳定。

它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权益,保障个人的自由和公正,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同时,自然人规定的实施也需要与其他法律规定相协调,确保各项法律的有效实施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在实践中,自然人规定也需要根据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当社会发展变革时,自然人规定也需要作出相应调整,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总之,自然人规定是法律上对具有完全民事权利能力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所做出的规定。

它保障了个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秩序和稳定,在现代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标准

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标准

行 为时 有 识 别 能 力 为 限 , 其 法 定 代 理 人 连 带 负 损 害 赔 偿 与


自然 人 民 事 责 任能 力认 定 标 准 的 比较 法 考 察
责 任 。行 为 时 无 识 别 能 力 者 , 其 法 定 代 理 人 负 损 害 赔 偿 由
责 任 。 ”
( ) 一 自然 人 民 事 责 任 能 力 的 出生 标 准 及 其 立 法 例
所谓 出生 标 准 , 自然 人 从 出 生 起 便 具 有 民 事 责 任 能 即
比较 自然 人 民事 责 任 能力 的两 种 立 法 例 , 者 认 为 , 笔 探
讨 责任 能 力 的有 无 不 能 越 过 自然 人 主观 上 有 无 识 别 能力 的 考量 , 且 , 而 自然 人 民 事 责 任 能 力 的 出生 标 准 忽 略 了 责 任和 责 任 能力 之 问存 在 着 特 定 的 逻 辑 关 系 , 认 定 责 任 是 承 担 即 责 任 的前 提 , 责任 能力 是 承 担 责 任 时 所 应 考 虑 的 问题 , 责 有 任 并 不 一定 有 承 担 责 任 的 能 力 。 二 、 国 自然 人 民 事责 任 能 力 认 定 标 准 的 立 法评 析 我 ( ) 国 自然 人 民 事 责任 能 力 认 定 标 准 的 立 法规 定 一 我 我 国 《 法通 则 》 3 民 1 3条 规 定 : 无 民事 行 为 能 力 人 、 “ 限
采 取 客 观 说 , 为 过 错 是 对 注 意 的违 反 ” 。 认
人 损 害 的 , 本人 财产 中支 付 赔 偿 费 用 。 不 足部 分 , 从 由监 护 人 适 当 赔偿 , 单 位 担 任 监 护 人 的 除 外 。 《 高 人 民 法 院 但 ” 最 关 于 贯 彻 执 行 ( 华 人 民共 和 国 民 法 通 则 ) 干 问 题 意 见 中 若

浅谈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

浅谈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

浅谈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摘要】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是指一个人在民事法律范围内,依法行使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法律制度的形成。

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内涵包括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和完全民事责任能力。

其条件包括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个体。

标准则是根据法律规定来界定。

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也存在一定的限制,比如未成年人和精神病患者等。

保护和完善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加强教育和宣传,使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可以有效保护和完善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

【关键词】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起源、内涵、条件、标准、限制、重要性、保护、完善。

1. 引言1.1 什么是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是指自然人在生活中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并可能因此产生民事责任。

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他人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和赔偿的能力。

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是现代法律制度的基础,是保障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的重要一环。

它不仅是个体行为的外在表现,更是法律规范的具体实现。

在法律面前,每个人都应当具备一定的民事责任能力,以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公平公正的法律环境。

民事责任能力的构建涉及法律、道德、社会等多个方面,需要个体具备相关的认知能力、操纵能力、判断能力和意志能力。

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够在社会生活中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是现代法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尊重个体权利的基础。

它需要个体不断学习、提升,保持自身的法律意识和道德品质,以确保自己在社会中的合法权益和责任得到有效保护和实现。

2. 正文2.1 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起源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是指自然人对于其行为产生的民事后果承担责任的能力。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法律文明的发展。

在古代社会,人们生活在一个自然法则支配的世界中,个体行为和社会秩序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浅析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研究

浅析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研究

浅析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研究作者:王海如来源:《大经贸》 2020年第3期王海如南昌大学江西南昌 330031【摘要】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即自然人的侵权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能辨认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进而对其致人损害的后果承担侵权民事责任的资格,而不包括所谓的违约责任能力、不当得利责任能力等。

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是一种独立的民事能力,既不能被民事行为能力所代替,也不能被其所包含,二者之间尽管具有同根性,然而在许多方面存在重大差别。

只有将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以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确规定,我国的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才能落实到实处,我国民法的人文关怀才能真正实现。

【关键词】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民事责任一、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含义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涵义的研究尚未达成统一的观点,对于什么是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各种学说众说不一。

概括当前比较主流的对民事责任能力的定义,主要有行为能力包容说,侵权行为能力说,不法行为能力说三种。

(一)行为能力包容说。

行为能力包容说又称广义行为能力说,该说观点认为,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自然人通过自身合法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

二是自然人对其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这两方面能力共同组成了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作为民事行为能力的一个方面为民事行为能力所包容。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责任能力产生和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二)侵权行为能力说。

侵权行为能力说认为,民事责任能力指“民事主体据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资格,又称侵权行为能力”[1],将民事责任能力限定在侵权行为能力上。

即所谓民事责任能力,实际上就是侵权行为之能力,是指自然人能辩认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对其致人损害的后果要承担侵权民事责任的资格。

(三)不法行为能力说。

不法行为能力说认为“民事责任能力是指自然人对其实施的不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或资格。

”[2]即自然人对自己的不法行为致人损害于有民事责任能力时,承担赔偿责任无民事责任能力时,不负赔偿责任。

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性质的再思考(一)

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性质的再思考(一)

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性质的再思考(一)摘要:传统的以行为能力为前提,识别能力为核心的民事责任能力理论与民法的诸多制度和理论产生了冲突和矛盾。

现代侵权法的发展为我们重新定位民事责任能力的地位创造了条件。

民事责任能力属于权利能力的结论既合乎理论,又切合实际。

以识别能力为基础的过责能力和作为人格内容的民事责任能力相区别才是探讨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性质的合理方法。

关键词:民事责任能力;识别能力;过失责任作者简介:孙毅(1970-),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法学博士,黑龙江大学法学院民商法研究中心副教授,从事民商法研究;王先平(1983-),男,安徽安庆人,黑龙江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民商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B516.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06)05-0076-05收稿日期:2006-03-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作为民法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不仅涉及民事主体制度的相关内容,而且也与民事责任的构成休戚相关。

对这一基础性的概念,我国学者在认识上却有很大的分歧。

本文试图对传统的民事责任能力理论进行一下反思,并以此为基点,重新认识民事责任能力的性质。

一、对传统民事责任能力理论的反思传统民法理论一般认为,所谓的民事责任能力,是指民事主体据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资格,又称侵权行为能力,并以民事行为能力的有无,作为判断民事责任能力之根据1](P74-75)。

由此观之,民事责任能力在传统民法的视域里,只是寄存于民事行为能力之中的一种侵权行为能力。

因而,如果民事主体无意思能力,其必然无行为能力,亦无民事责任能力2]。

虽则尚有其他观点认为在民事责任能力标准的认定上应有其他标准,如年龄标准注:侵权行为能力说将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有无和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以及自然人的识别能力相联系。

这种观点以识别能力的概念降低了意思能力的标准,并以行为能力的年龄分段为工具,具体建构民事责任能力制度。

可参阅余延满、吴德桥《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若干问题——与刘保玉、秦伟同志商榷》,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6期。

简论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

简论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

简论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什么是民事行为能力?相信大多数学者的观点都一样,没什么分歧。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即是指自然人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或资格。

然而对于什么是民事责任能力,在民法学界可说是众说纷纭,争议不断。

据我所查阅的资料,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一,民事行为能力包容说(广义民事行为能力说)。

认为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不仅包括自然人为合法行为而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而且包括自然人对其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即自然人对其实施的不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或资格为广义的民事行为能力所包容,是民事行为能力的一个方面。

其二,侵权行为能力说。

所谓侵权行为能力,亦称责任能力,是承担侵权行为之责任的能力。

持此说者或者认为侵权行为能力是一种独立的民事能力,或者认为其仍属广义民事行为能力之一面,但均承认侵权行为能力的判断标准与狭义民事行为能力有所差异。

其三,意思能力说。

认为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是其能够理解自己的行为并且预见其违法行为结果的心理能力,亦即关于违法行为的意思能力。

对于民事责任能力与其它民事能力的关系问题,这种观点认为,民事责任能力以民事权利能力和意思能力为前提,无民事权利能力,固然谈不到民事责任能力,而无意思能力也同样谈不到民事责任能力;民事责任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有共生关系,有民事行为能力者,同时也有民事责任能力,但责任能力的区分情况,与行为能力不尽相同。

其四,识别能力说。

这是传统民法理论及民事立法所采行的通说,认为民事责任能力是“足以辨识自己的行为结果的精神能力”,或者说是“行为人足以承担侵权行为法上的赔偿义务的识别能力”。

这里的“识别能力”,处于判断层次上,在程度要求上明显低于作为推理层次的“意思能力”。

还有学者以识别能力说为基础,将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定义为:自然人能够辨认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行为的后果承担民事责任的资格。

并认为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虽以意思能力为基础,然对意思能力的要求要低于民事行为能力,即有识别能力即可。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按照不同年龄阶段和理智是否正常,可以将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三类:(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通过自己独立的行为行使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的能力。

18周岁以上的自然人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

行为人致人损害时年满18周岁的,应当由本人承担民事责任;没有经济收入的,由扶养人垫付,垫付有困难的,可以判决或调解延期给付。

1 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自然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2)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又称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民事行为能力,超出一定范围便不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法律允许其实施日常生活必需的民事法律行为,进行某些纯获利益的行为,享有以自己的行为取得的荣誉权、发明权、著作权等民事权利。

但是,一些重要的或复杂的民事法律行为由他们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征得其法定代理人同意以后才能实施。

(3) 无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不具有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

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但在实践中,根据日常生活习惯,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进行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应认定其民事行为的效力。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纯获利益的行为有效。

解说第一,如何把握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区别。

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是从保护行为人的利益出发,如果对该行为人不利,则该行为不应当认为具有效力。

在实务中,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所进行的处分不动产的行为一般不认为具有效力;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当然不具有婚姻能力。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不仅从保护行为人的利益出发,而且从行为人的责任出发,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对自己的行为负有责任。

遗嘱能力,依据继承法的规定,应当年满18周岁,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未满18周岁,应认定为不具有遗嘱能力。

论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

论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

担 民事责任 , 也可能是有 民事责任能力但一般侵权
行 为承 担 民事 责任 需加 害人 有过 错 而无 民事行 为 能 力人 和 限制 民事 行 为 能 力 人 主 观 上 没 有过 错 所 致 , 还有 可 能是 有 民事 责任 能力但 因为免 责 而不承 担 民
事 责任 。本 文就 无 民事行 为 能力 人 、 制 民 事行 为 限
含在 民事权利 能力之 中 , 它是公权 关系下的公权 意志的体现 , 是与私权 关系下的民事权 利能力相平行 的一个概 念。
关键词 : 民事责任 能力 ; 民事行 为能力 ; 民事权利 能力 ; 民事责任
中图分类号 : 9 3 D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0— 4 7 20 )3—00 0 10 54 (0 9 0 15— 4
充 当责 任人 。这 意 味 着 侵 权 的无 民事 行 为 能力 人 、
作者简介: 宁新海(96 , 青海乐都人, 16 一) 男, 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 民事诉讼法学。
1 05
第3 5卷
宁新海 : 自然人 民事责任能力 论
限制 民事行为 能力 人 一旦 涉及 民 事诉 讼 , 不应 当 也 作 为案件 中的被告 , 哪怕是 形式 上 的被 告 , 即使 其有 足够 的财 产 , 护 人 的替 代 责 任 也 是 无 从 产 生 的。 监
自然人 的民事 责 任 能 力 是 民 法 的基 本 理 论 , 其 与 自然 人 的 民事 权 利 能 力 、 民事 行 为 能 力 构 成 了最 基 本 的 民事 能力 。从 比较 法 的 角度 来 看 , 于 自然 关
担 民事 责 任 , 可能 是 没 有 民事 责 任 能力 而 绝 对 不 承

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标准

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标准

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标准
代瑞
【期刊名称】《南都学坛》
【年(卷),期】2009(029)003
【摘要】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认定标准是识别能力.为了保护每一个自然人的合法利益,此认定标准以抽象标准为主,具体标准为补充.具体而言:未成年人和精神障碍人无民事责任能力,但行为时有识别能力的,与其法定代理人负连带责任;成年人有民事责任能力,但行为时非因自己主观方面的原因无识别能力的,无民事责任能力.【总页数】2页(P100-101)
【作者】代瑞
【作者单位】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民商法系,河南郑州45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3
【相关文献】
1.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性质辨析
2.也论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兼论我国《侵权责任法》相关制度的完善
3.论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兼评我国《侵权责任法》第32条之规定
4.论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基于理论的检讨
5.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制度的价值反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如何划分

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如何划分

⾃然⼈民事⾏为能⼒如何划分⾃然⼈如果要进⾏民事活动的话,是需要有相应的民事⾏为能⼒的,如果没有民事⾏为能⼒的,则其是不会发⽣法律效⼒的,是属于效⼒待定的民事⾏为,需要得到监护⼈的追认。

那么,⾃然⼈民事⾏为能⼒如何划分呢?下⾯,店铺⼩编详细为您介绍具体内容。

民事⾏为能⼒是指民事主体能以⾃⼰的⾏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为主体具有相应的民事⾏为能⼒是民事⾏为产⽣法律效⼒的前提。

在我国,判断⾃然⼈民事⾏为能⼒的标准主要有两个,⼀是⾃然⼈的年龄,⼆是⾃然⼈的精神状态。

根据《民法通则》第⼗⼀条⾄⼗四条的规定,⾃然⼈依民事⾏为能⼒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完全民事⾏为能⼒⼈:⼗⼋周岁以上的公民,和⼗六周岁以上不满⼗⼋周岁、以⾃⼰的劳动收⼊为主要⽣活来源的公民,是完全⾏为能⼒⼈,可以独⽴进⾏民事活动。

限制民事⾏为能⼒⼈:⼗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和不能完全辨认⾃⼰⾏为的精神病⼈是限制民事⾏为能⼒⼈,可以从事与⾃⼰的年龄和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法定代理⼈代理,或者征得法定代理⼈的同意后进⾏。

这⼀条规定是现实中⼀些未成年⼈擅⾃购买了贵重物品后,家长要求退货的法律依据。

⽆民事⾏为能⼒⼈:不满⼗周岁的未成年⼈,和不能辨认⾃⼰⾏为的精神病⼈是⽆民事⾏为能⼒⼈,他们的民事活动要由法定代理⼈代理进⾏。

此外,间歇性精神病⼈的民事⾏为能⼒要视情况⽽定:在没有发病时,他们是完全⾏为能⼒⼈;发病时,如果不能完全辨认⾃⼰⾏为,则为限制民事⾏为能⼒⼈,完全不能辨认⾃⼰⾏为的,就是⽆民事⾏为能⼒⼈了。

⽆民事⾏为能⼒⼈、限制民事⾏为能⼒⼈的监护⼈是他的法定代理⼈。

要是你还有什么不明⽩的地⽅,不妨向我们店铺的律师进⾏咨询。

店铺温馨提⽰:《民法典》⾃2021年1⽉1⽇起正式施⾏,《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

如果您涉及《民法典》规定的其他问题# 点击这⼉#进⾏查看!若需帮助可#咨询店铺律师#。

自然人的行为能力、意思能力、责任能力辨析

自然人的行为能力、意思能力、责任能力辨析

自然人的行为能力、意思能力、责任能力辨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自然人的行为能力、意思能力以及责任能力这三个法律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相互关系。

通过辨析这些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自然人在法律上的地位与权利,以及他们在实施法律行为时应承担的责任。

文章将从定义、特征、影响因素等方面对这三种能力进行逐一分析,并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揭示它们在实际法律操作中的应用。

文章还将对如何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以保障自然人的合法权益进行探讨。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全面的视角,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重要的法律概念。

二、行为能力行为能力是法律上用来评价自然人能否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的资格和能力。

它与自然人的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民事法律关系中,行为能力决定了自然人能否有效地参与民事活动,如签订合同、拥有财产、提起诉讼等。

在大多数法律体系中,行为能力通常被划分为完全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和无行为能力三类。

完全行为能力通常指达到法定年龄的成年人,他们具备完全的自主决策和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限制行为能力则适用于未成年人或精神状况部分受限的成年人,他们在法律上享有一定的权利,但也需要法定代理人或监护人的协助和监督。

无行为能力人,如未满法定年龄的未成年人或完全丧失认知能力的精神病人,他们在法律上无法独立进行民事活动,需要由法定代理人代为行使民事权利。

行为能力的确定不仅关系到自然人在民事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也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法律手段。

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行为能力的评估和判断需要依据法律规定,并充分考虑自然人的实际情况和利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对于行为能力的认识和理解也需要不断更新和深化。

三、意思能力意思能力,又称意思表示能力,是指行为人能够认识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和后果,并能够根据自己的意志独立作出意思表示的能力。

它是行为人进行民事活动的主观条件,也是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的主观条件。

建立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建立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建立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制度的必要性分析作者:徐晓来源:《山东青年》2017年第07期摘要:责任能力制度在我国民法领域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作为判断过错的前提,责任能力制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侵权法领域,有着其独特的功能,能够实现侵权法的利益衡平功能。

责任能力对于监护人责任、被监护人与有过失责任、有财产的被监护人的衡平责任的认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是民事责任存在的基础。

关键词:责任能力;与有过失;客观过失理论;利益衡平一、问题的提出——被淡化了的我国民事责任能力关于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责任能力的问题,我国学界一般认为这二者是不需要加以区分。

我国《民法通则》第11条规定: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

这就是说,在我国,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具有责任能力的人。

①与此同时,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在侵权责任的构成中,民事责任能力这一要件的考虑意义不大。

《侵权责任法》立法时也未考虑到民事责任能力。

但本文认为,责任能力制度的设计是为了保护加害人的利益②,为寻求当事人利益之平衡。

现代侵权法具有预防损害、指导行为和利益平衡等功能,如果《侵权责任法》只是一味地强调对受害人的保护,会造成对加害人惩罚过重的情形,忽视了民法的价值理性,是对民法体现的人文关怀的偏离。

一个国家建立的侵权责任法体系只有对受害人与加害人的保护是均衡的,才是正义的。

③民事责任能力制度直接关系到侵权责任的构成与责任的承担,与当事人利益休憩相关。

本文认为可以将民事责任能力定义为: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侵害他人民事权利时能够承担民事责任的资格,或者说是对自己的过失行为能够承担责任的能力。

④根据这一定义,只有当行为人对其行为的性质及后果具有识别能力,认识到其行为的不法性以及随之而产生的责任,并且以任何方式理解其行为后果时,行为人才有可能承担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摘要:民事责任能力制度存在于过错责任制度之中,是适用过错责任制度的逻辑结果,是认定过错的逻辑前提。

所以只要有过错责任制度的存在就有民事责任能力制度的存在。

民事责任能力是行为人对自己的过失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资格。

目前我国民法的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制度在制度设计、体系结构和规范形式上均存在明显的缺失。

在举国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制定之际,为完善我国的民事立法,我们应认真检讨现行的民事责任能力制度,不失时机地探讨对该项制度的重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含义和性质;第二部分主要讨论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制度的基础和价值;第三部分是关于我国民法典中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制度的设计构想。

关键词:民事责任;责任能力;过错责任;民事法律主体一、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一)关于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含义的不同界定1.不法行为能力说。

持此学说的学者认为“然人对其实施的不法行为承担民韦责任的资格或能力、违约责任能力和其他责任能力。

”2.意思能力说。

该认为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是其能够理解自己的行为并且预见其违法行为结果的心理能力,亦即关于违法行为的意思能力。

3.识别能力说。

认为民事责任能力是“足以辨识自己的行为结果的精神能力”。

4.广义民韦行为能力说。

“通说为,自然人的民韦行为能力是自然人能够以自己的行为行使民韦权利和设定民韦义务,并且能够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资格。

”(二)作者的观点本文认为,责任能力的概念应界定为:行为人对自己的过失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资格。

这一概念界定包含两层含义:其一、责任能力的适用对象是过失行为,这体现了过错责任主义,无过失责任及公平责任并不适用责任能力制度;其二、责任能力是行为人承担责任的法律资格,有责任能力就应承担民事责任,否则行为人则可免责。

其实卡尔·拉伦茨在其著作《德国民法通论》中就已有相似的论述:“不法行为能力或过失责任能力是指对自己的过失行为能承担责任的能力。

”(三)民事责任能力的性质关于民事责任能力的性质,学者间存在较大的分歧,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归属能力说,一种是构成说持构成说的学者把责任能力理解为行为是否可以产生责任的能力,有时甚至把责任能力当作过错的基础,认为责任能力解决的是行为人就其不法行为能否成立过失的问题。

我国台湾学者王泽鉴在讨论侵权责任能力时,就将之视为侵权行为成立的一个要件一一过失一一的前提。

“加害人因故意或过失侵害他人权利者,具主观‘可归责性,,而此项可归责性须以责任能力(归责能力)为前提。

此属侵权行为人负有损害赔偿责任的资格,故也称侵权行为能力,在思考逻辑上应先肯定加害人有责任能力,进而认定其有无故意或过失。

” 归属能力说则认为,民事责任能力用以确定一个人是否对不法行为的制裁取得归属。

凯尔森说,为不法行为的能力(在德文中)往往用“归责”概念来加以表示,不可归责,并不是说行为不可归责,在任何情况下,行为总是“他的”行为,这意思就是行为总是归责于他的,不归责于他的只是制裁而已。

由此,在归属说之下,责任的成立和责任的承担就被分为两个问题,责任的成立与否由过错来判定,而责任的承担与否则由责任能力决定。

对于这两种学说,笔者认为它们在实际效果上是一样的,都能达到使无民事责任能力人免责的效果,但笔者认为构成说更具合理性。

因为从责任能力与过错的关系来看,责任能力制度被看作是过错原则适用的必然逻辑结果。

近代民法是理性主义思想支配下的个人本位(或称权利本位)的法律,自然人被看作是理性的主体,能以自身的理性能力认清法律为其规定的活动领域,并有义务在该领域内活动而不侵入他人的领域。

如果自然人违背了这种理性认识而超出自已的活动领域进入他人的领域,则具有过错,构成侵权,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过错原则下的过错,就被看作是一种背离理性认识而应当受到谴责的主观状态。

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无论故意或过失都以行为人对行为后果的认识为前提,即过错的形成以行为人具有认识能力为前提。

这就产生了不具有识别能力的主体其行为效力问题,而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就是民事责任能力制度。

二、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制度的存在基础和价值(一)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制度的存在基础本文认为,过错责任制度是责任能力的制度基础。

责任能力制度是过错责任制度的下位制度,其法律效果及适用范围由过错责任制度决定。

责任能力制度仅于过错责任制度中适用,而不能适用于无过错责任及严格责任制度。

民法上的法定能力有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及责任能力。

从法的表现形式来看,权利能力作为法律概念直接在民法典的总则部分的民事主体部分予以规定;行为能力也作为法律概念于民法典的总则部分的法律行为部分予以规定;而责任能力则并不是法律概念,只是体现于民法典债篇的相关条文当中。

这说明,责任能力是解决责任承担问题的法律制度,而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则是主体的取得权利承担义务的主体性条件。

所以,我们并不能以对待权利能力、行为能力的思维来分析责任能力,不能从人格的高度来界定责任能力,从而以责任能力为基础来分析责任承担问题,以至使责任能力成为上位概念,而各种责任制度就成为下位制度。

责任能力制度的最直接的法律后果模式是:有责任能力者应对其造成的他人损害承担责任,无责任能力者则免责。

而有无责任能力的判断标准是能够辨识行为后果的识别能力。

对无责任能力人予以免责,(二)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的制度价值1.平衡无识别能力人、受害人及监护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责任能力的首要制度价值就是在于充当无识别能力人、其监护人及受害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器,而控制这个利益分配器的阀门就是责任能力的判断标准。

责任能力制度之所以如此引起学者的重视,主要在于责任能力在未成年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事件中,对未成年人、其监护人及受害人之间的利益进行调节。

法者、司法者可以利用责任能力的判断标准——识别能力这一阀门对三者之间的利益进行调控。

如立法者将识别能力之有无的年龄标准提高时,就会使更多的受害人得到监护人的赔偿;反之,受害人的利益可能会因为未成年人的责任财产的不足而得不到赔偿。

如司法者将识别能力的认定标准作严格解释,就会使受害人因未成年人的免责而从监护人那里得到赔偿;如采取较宽的标准,则一样会使受害人因未成年人的财产不足而得不到赔偿。

其所适用的归责原则是什么呢?我们知道,无过错责任及严格责任制度并不考虑主观因素——行为人的过错,其归责依据是损害事实与因果关系。

既然行为人由于不具有识别能力这一主观因素,而被免于承担责任,那么显然是在归责时考虑了主观因素。

从而说明,该情形并不是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严格责任原则或公平责任原则,而是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可见,责任能力制度的法律后果是适用过错责任制度的结果。

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过错责任制度决定了责任能力制度的法律效力,而责任能力制度的适用范围只限于过错责任原则。

过错责任制度就是责任能力的制度基础。

2.进一步丰富民事主体制度的具体内容从1804 年第一部资产阶级民法典《法国民法典》颁行以来,权利能力在民事主体制度中就占有了一席之地,尽管此时尚未有此称呼。

到了《德国民法典》,对民事主体享有的能力进行了具体分类,从此便有了权利能力、行为能力之别,二者共同构成主体人格制度的主要内容。

而责任能力制度发展到今天,不断充实着新的内容,理应与权利能力、行为能力一起丰富主体人格制度。

首先,就目的设计而言,权利能力主要考察民事主体独立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能力;行为能力主要考察民事主体独立设定权利义务的能力;而责任能力则主要考察民事主体独立承担责任的能力。

其次,就法理基础而言,权利能力以平等为核心,使各种民事主体均等地享有权利、承担义务,体现了民事主体法律地位一律平等的基本原则;行为能力以意思自治为核心,关注的是民事主体能否依自己的行为取得权利、设定义务,体现了民法的自由理念以及自由与秩序的协调;而责任能力最大限度地填补受害人的损害,以保护他人与社会的利益为目的,体现了民法的公平理念,反映着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平衡。

再次,就道德价值而言,权利能力是民法正义理念在平等层面的体现,它赋予每位民事主体以均等的机会进入法律体系之中;行为能力是民法正义理念在自由层面的体现,它允许有意思能力之人自己创设权利义务为自己谋福利,实现法的社会价值;责任能力是民法正义理念在公平层面的体现,为自己行为负责,确保各种法律关系最终都能回归常态。

由此可以看出,权利能力、行为能力、责任能力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依存,共同统一于主体人格制度之中,丰富了民事主体制度的具体内容。

[论-文-网LunWenNet]三、我国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制度的缺陷和完善(一)现行规定的不足1.我国民法对责任能力制度的规定在归责原理上模糊不清。

譬如,第133 条第1 款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监护人尽了监护责任的,可以适当减轻她的民事责任。

”这一规定似乎与德国法、日本法的规定相似,监护人所承担的是过错责任。

但“监护人尽了监护责任的”,只能适当减轻其责任,而不是免除,这又与“没有过错就没有责任”的过错责任主义不相符。

再者,如果这一规定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及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负责任的依据是过错责任制度,那么就应该以是否有过错来判定是否负责任,也就是就以是否有具体的识别能力来决定之,而不是以是否有行为能力来判定。

因为限制行为能力人是已满10 岁未满18 岁的未成年人,这个年龄段的人一般都是有识别能力的。

第四,第133 条第2 款与前一款相矛盾。

既然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及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是无责任能力人,就不应该由这两类人承担责任,因为其没有责任能力而不能形成过错,这时应由有过错的监护人来承担;而这一款却因为该两类人有财产而由其承担责任。

为了避免该两款在归责原理上的矛盾,只能以公平责任来解释第二款。

但是,在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及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有财产时,第二款显然比第一款优先适用,这样所得出的结论是公平责任比过错责任优先。

这显然又不合理,因为公平责任是在用尽其他救济手段而得不到救济时才能适用,理应是过错责任的补充。

所以,本文认为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可谓漏洞百出。

2.从民事责任能力确立的两个标准来看,反映出立法者在两种价值取向面前的摇摆不定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意见(试行)》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民法对于判断民事责任能力有无的标准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一为行为能力,二为财产状况。

对行为能力标准加以分析,可以看出立法者对行为人利益的保护。

民事行为能力制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行为人尤其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合法权益,使其不因智力、经验的欠缺而在社会活动中受到损害,因此民事行为能力要求的年龄标准较高——18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