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 第十章 紫外-可见分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⒈吸收光谱 ⒉吸收峰和最大吸收波长 ⒊谷和最小吸收波长 ⒋肩峰和末端吸收 ⒌红移和蓝移 ⒍增色效应和减色效应 ⒎强带和弱带
h
16
有机化合物的吸收谱带常因引入取代基或改变溶
剂使最大吸收波长λmax和吸收强度发生变化: λmax向长波方向移动称为红移,向短波方向移
动称为蓝移 (或紫移)。吸收强度即摩尔吸光系数
εmax=14.8, 此吸收峰由哪种能级跃迁引起的
()
A. n→π*
B.π→π*.
C. n→σ*
D.σ→σ*
h
32
3.下列化合物中,同时有n→π*,π→π * ,σ→σ*
跃迁的化合物是( )。
A. 一氯甲烷
B.丙酮
C. 1,3-丁二烯
D.甲醇
⒋下列四种化合物中,在紫外区出现两个吸收带的是
()
A. 乙烯
h
36
h
37
讨论:
⒈朗伯—比耳定律是吸光光度法的理论基础和定量
测定的依据。应用于各种光度法的吸收测量; ⒉朗伯-比尔定律仅适于入射光是平行的单色光; ⒊吸光系数 摩尔吸光系数ε mol-1 ·L ·cm-1
百分吸光系数
E 1% 1cm
L·g-1·cm-1)
二者关系:
M 10
E1% 1cm
h
38
摩尔吸光系数ε在数值上等于浓度为1 mol/L、液 层厚度为1cm时该溶液在某一波长下的吸光度;
第十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ultraviolet and 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h
1
第十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一节 基本原理和概念 第二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第三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方法
h
2
第一节基本原理和概念
一、电子跃迁类型
按分子轨道理论,有机化合物分子中价电子包括形成单键 的σ电子、双键的π电子和非成键的n电子。
如:>C=O、-NO、-NO2、 -N=N-等基团。 R带的特点:
①处于较长波长范围(~300nm); ②弱吸收,其摩尔吸光系数一般在100以内; ③溶剂极性增加, R带发生短移; ④当有强吸收在其附近时, R带有时出现长移,
有时被掩蔽。
h
20
2.K带 相当于共轭双键π→π*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峰。 K带的特点:其摩尔吸光系数一般大于104,为强
40
6.ε与波长有关。
最大吸收波长λmax处的摩尔吸光系数,常以
εmax表示。εmax表明了该吸收物质最大限度的
吸光能力,也反映了光度法测定该物质可能达到 的最大灵敏度。
7.εmax愈大,表明该物质的吸光能力愈强,测
定的灵敏度愈高。(定量分析的依据)
h
41
讨论:
⒏吸光度的加和性: A = A1 + A2 + A3+‥‥+ A
B.1,4-戊二烯
C. 1,3-丁二烯
D.丙烯醛
h
33
本节重点: 1.电子跃迁类型: n→π* 、π→π* 2.有关概念:生色团、助色团、红移和蓝移 3.影响吸收带的因素
h
34
第一节、基本原理和概念
五、朗伯-比尔定律
·布格(Bouguer)和朗伯(Lambert)先后于1729年和
1760年
阐明了光的吸收程度和吸收层厚度的关系。A∝l
带。 K带的波长及强度与共轭体系中的双键数目、位
置及取代基的种类有关。化合物的共轭双键越多, 红移越显著,甚至会产生颜色。 例:丁二烯
CH2=CH-CH=CH2, max=217nm, =21000
h
21
3.B带 是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它是由π→π*
跃迁与苯环的振动重叠引起的,常用来鉴别芳香族 化合物。
百分吸光系数
E
1% 1cm
(L·g-1·cm-1)相当于浓度为1
g/L、液层厚度为1cm时该溶液在某一波长下的吸
光度。
h
39
讨论:
4.ε与浓度c和光程长度l 无关。 5.在温度和波长等条件一定时,ε仅与吸收物
质本身的性质有关;是吸收物质在一定波长和 溶剂条件下的特征常数。
— 可作为定性鉴定的参数
h
173nm,204nm,258nm 水、醇和醚等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中可以作 为溶剂。
h
11
⒌电荷迁移跃迁
电荷转移跃迁是指给予体的电子向接受体的一个 电子轨道跃迁。
D A h D + A
给予体 接受体
F e 3 S C N h F e 2 S C N
N R 2 h = N R + 2
-NHR、-X等),它们本身没有生色功能(不能吸收
λ>200nm的光),但当它们与生色团相连时,就会 发生n-π共轭作用,增强生色团的生色能力(吸收
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且吸收强度增加),这样的 基团称为助色团。
h
19
三、吸收带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 R带 由n→π*跃迁引起的吸收带,是杂原子的不
饱和基团发色团的特征。
饱和烃具有该特点,故在进行紫外分析时, 通常用饱和烃做溶剂。
h
6
⒉π→π*跃迁:
处于π成键轨道上的电子跃迁到π*反键轨 道。 特点:
①所需能量小于σ→σ*跃迁所需能量,孤立的
π→π*跃迁一般发生在200nm左右;
②﹥104,为强吸收;
③共轭体系越长跃迁所需能量越小。
h
7
例:
CH2=CH2 ,max=165nm, =104 L·mol-1·cm-1 ; CH-2=1CH-CH=CH2, max=217nm, =21000 L·mol-1·cm
•1852年比耳(Beer)又提出了光的吸收程度和吸收物浓度 之间也具有类似的关系。A∝ C
二者的结合称为朗伯—比耳定律,其数学表达式为:
h
35
A =-lgT =lg(I0/It)= ElC T = I t/ I0
式中A:吸光度;描述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 T :透光率;描述入射光透过溶液的程度; l:液层厚度(光程长度),通常以cm为单位; C:溶液的浓度; E:吸光系数;
B带特点: ①230~270nm,弱吸收带; ②在蒸气或非极性溶液中,会出现精细结构,在极 性溶液中精细结构消失。
h
22
⒋ E带 是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它是由苯环结构
中三个乙烯的环状共轭系统的π→π*跃迁产生的,
分为E1带、E2带, E1带的吸收峰约在180nm, 为 4.7×104, E2带的吸收峰约在200nm, 为7000,都
—OH OH-
H+
—O-
λmax为210.5~270nm λmax为235.5~287nm
h
31
习题:
⒈某化合物λmax(正己烷)= 329nm,
λmax(水)=304nm,该吸收跃迁类型为( )
A. n→σ*
B. n→π*
C. σ→σ*
D.π→π*
2.丙酮在乙烷中的紫外吸收λmax=279nm ,
这种吸收带在可见光区,强度较弱,max约为0.1~
100 L·mol-1 ·cm -1
h
14
f-f 电子跃迁吸收带在紫外-可见光区,它是由 镧系和锕系元素的4f 和5f 电子跃迁产生的。因f 轨道被已填满的外层轨道屏蔽,不易受溶剂和配 位体的影响,所以吸收带较窄。
h
15
第一节基本原理和概念
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常用概念
属于强吸收。 线性多环芳香族化合物,缩合环越多max红移越
显著。
h
23
萘 蒽 丁省
max为314nm, max为380nm,
无色
max为480nm, 黄色,
戊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⒌电荷转移吸收带 ⒍配位体场吸收带
max为580nm, 蓝色。
见教材187页
h
24
四、影响吸收带的因素
1.位阻影响
化合物中如有两个发色团产生共轭效应,可
⒐吸收曲线: A(T) ~ λ绘制曲线
10.A~C为线性(过浓不为线性关系)
h
42
h
43
六、偏离比尔定律的原因
h
44
六、偏离比尔定律的原因
光学因素 ⒈难以获得真正的纯单色光。分光光度计只能 获得近乎单色的狭窄光带。复合光可导致对朗 伯—比耳定律的正或负偏离。 ⒉非单色光、杂散光、非平行入射光都会引起 对朗伯—比耳定律的偏离,最主要的是非单色 光作为入射光引起的偏离。
带,同时在284nm处出现一R带。
h
26
⒊溶剂效应 ⑴溶剂的极性对吸收峰位置的影响
无溶剂效应 π*
n
溶剂效应 π*
π
n
π
溶剂极性对n→π* 和π→π*跃迁能量的影响
h
27
⒊溶剂效应
⑴溶剂的极性对吸收峰位置的影响
①极性溶剂使n→π*跃迁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 ②极性溶剂使π→π*跃迁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
当物质溶解在非极性溶剂中时,其光谱与该物质的 气态的光谱相似,可以观测到孤立分子产生的转动-振 动的精细结构。
h
29
A
3 2 1
对称四嗪的吸收光谱图 ⒈蒸气状态 ⒉环己烷中 ⒊水中
h
H C NN ︱‖ NN C H
λ
30
⒋体系pH的影响 体系的pH值对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是比较
普遍的无论是对酸性、碱性或中性样品都有明 显的影响。
使吸收带长移。
例:
∣
∣
C=C
H
H
H
∣
∣
C=C
∣
∣
H
λmax为280nm(10500) λmax为295.5nm(29000)
顺式二苯乙烯
反式二苯乙烯
h
25
⒉跨环效应
在有些、 不饱和酮中,虽然双键与酮基不产生
共轭体系,但由于适当的立体排列,使羰基氧的孤 对电子和双键的电子发生作用,以致使相当于 n→π*跃迁的R吸收带向长波移动,同时其吸收强 度增强。 例:H2C= =O,在214nm处有一中等强度的吸收
C O h + =C O
R
R
h
12
通常配合物的中心离子是电子接受体,配位体是 电子给予体。若中心离子的氧化能力(或配位体的 还原能力)越强,或中心离子的还原能力(或配位 体的氧化能力)越强,产生电荷转移跃迁需要的能 量就越小,吸收波长红移。
电荷吸收带的特点是吸收强度大, max>104
L·mol-1 ·cm-1,利用它进行定量分析,有利于灵 敏度的提高。
ε增大或减小的现象分别称为增色效应或减色效应
如图所示。
h
17
⒏生色团和助色团
①生色团是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含有π→π* 和n→π*跃迁的基团。 即能在紫外-可见光区范围内产生吸收的原子团。 如:
乙烯基、羰基、亚硝基、偶氮基-N=N-、乙炔 基、腈基-CN等。
h
18
②助色团 有一些含有n电子的基团(如-OH、-OR、-NH2、
溶剂效应对异丙叉丙酮的max影响
跃迁 类型
max(nm) 正己烷 乙腈 氯 仿 甲 醇
水
π→π* 230
234
238 237 243
n→π*
329
312
315 309 305
迁移
长移 短移
h
28
⒊溶剂效应 ⑵溶剂的极性对吸收光谱形状的影响
溶剂极性的变化会使化合物的紫外吸收谱形状改变。 当物质溶解在溶剂中时,溶剂分子将该溶质分子包围, 即溶剂化,从而限制了溶质分子的自由转动,使转动 光谱消失。溶剂的极性大,使溶质分子的振动受到限 制,由振动引起的精细结构也不出现。
一氯甲烷、甲醇、三甲基胺n→σ*跃迁的λmax 分别为173nm、183nm和227nm。
h
10
n→σ*跃迁需要的能量主要与含有未成键的杂原
子的电负性和非成键轨道是否重叠有关。
例:
对于(CH3)2S和(CH3)2O分子,S上的电子较O上的
电子结合的松,因此(CH3)2S的n→σ*跃迁的吸收带
的最大波长比(CH3)2O的最大波长长。 同理:在CH3Cl、 CH3Br、CH3I中其max分别为
例:丙酮(溶剂环己烷)
max=275nm, =22 L·mol-1 ·cm-1。
h
9
⒋n→σ*跃迁:
含有-OH、-NH2、-X、-S等,即含非键电子的饱和
烃衍生物,其杂原子中孤对电子吸收能量后向σ*
反键轨道跃迁。 特点:
吸收波长在150~250nm,大部分在远紫外区, 近紫外区仍不易观察到。 如:
h
13
⒍配位场跃迁
配位场吸收带包括d-d 和f-f 跃迁产生的吸收带, 这两种跃迁必须在配位体的配位场作用下才有可能 发生。配位体场吸收带主要用于配合物结构的研 究。
d-d 电子跃迁吸收带是由于d 电子层未填满的第
一、二过渡金属离子的d 电子,在配位体场影响下
分裂出的不同能量的d 轨道之间的跃迁而产生的。
如甲醛:
H
H : ‥C ‥‥ O‥ :
· = σ电子 · = π电子
· = n电子
分子中外层价电子跃迁产生的分子吸收光谱称为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h
3
n→π* < π→π* < n→σ* < σ→σ*
h
4
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电子跃迁
h
5
⒈σ→σ*跃迁:
处于σ成键轨道上的电子吸收光能后跃迁到σ*
反键轨道。 特点: ①吸收峰小于150nm ②在200~400nm范围内没吸收
含有π电子的基团,如 C=C ,-C≡C-和 C=O
会发生π→π*跃迁。
h
8
⒊n→π*跃迁:
含有杂原子不饱和基团,如C=O、C=S、-N=N-等 化合物,其非键轨道中孤对电子吸收能量后,向 π*反键轨道跃迁。在跃迁选律上属于禁阻跃迁。 特点: ①吸收峰在近紫外区,一般在200~400nm;
② ﹤102,为弱吸收。
h
16
有机化合物的吸收谱带常因引入取代基或改变溶
剂使最大吸收波长λmax和吸收强度发生变化: λmax向长波方向移动称为红移,向短波方向移
动称为蓝移 (或紫移)。吸收强度即摩尔吸光系数
εmax=14.8, 此吸收峰由哪种能级跃迁引起的
()
A. n→π*
B.π→π*.
C. n→σ*
D.σ→σ*
h
32
3.下列化合物中,同时有n→π*,π→π * ,σ→σ*
跃迁的化合物是( )。
A. 一氯甲烷
B.丙酮
C. 1,3-丁二烯
D.甲醇
⒋下列四种化合物中,在紫外区出现两个吸收带的是
()
A. 乙烯
h
36
h
37
讨论:
⒈朗伯—比耳定律是吸光光度法的理论基础和定量
测定的依据。应用于各种光度法的吸收测量; ⒉朗伯-比尔定律仅适于入射光是平行的单色光; ⒊吸光系数 摩尔吸光系数ε mol-1 ·L ·cm-1
百分吸光系数
E 1% 1cm
L·g-1·cm-1)
二者关系:
M 10
E1% 1cm
h
38
摩尔吸光系数ε在数值上等于浓度为1 mol/L、液 层厚度为1cm时该溶液在某一波长下的吸光度;
第十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ultraviolet and 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h
1
第十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一节 基本原理和概念 第二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第三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方法
h
2
第一节基本原理和概念
一、电子跃迁类型
按分子轨道理论,有机化合物分子中价电子包括形成单键 的σ电子、双键的π电子和非成键的n电子。
如:>C=O、-NO、-NO2、 -N=N-等基团。 R带的特点:
①处于较长波长范围(~300nm); ②弱吸收,其摩尔吸光系数一般在100以内; ③溶剂极性增加, R带发生短移; ④当有强吸收在其附近时, R带有时出现长移,
有时被掩蔽。
h
20
2.K带 相当于共轭双键π→π*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峰。 K带的特点:其摩尔吸光系数一般大于104,为强
40
6.ε与波长有关。
最大吸收波长λmax处的摩尔吸光系数,常以
εmax表示。εmax表明了该吸收物质最大限度的
吸光能力,也反映了光度法测定该物质可能达到 的最大灵敏度。
7.εmax愈大,表明该物质的吸光能力愈强,测
定的灵敏度愈高。(定量分析的依据)
h
41
讨论:
⒏吸光度的加和性: A = A1 + A2 + A3+‥‥+ A
B.1,4-戊二烯
C. 1,3-丁二烯
D.丙烯醛
h
33
本节重点: 1.电子跃迁类型: n→π* 、π→π* 2.有关概念:生色团、助色团、红移和蓝移 3.影响吸收带的因素
h
34
第一节、基本原理和概念
五、朗伯-比尔定律
·布格(Bouguer)和朗伯(Lambert)先后于1729年和
1760年
阐明了光的吸收程度和吸收层厚度的关系。A∝l
带。 K带的波长及强度与共轭体系中的双键数目、位
置及取代基的种类有关。化合物的共轭双键越多, 红移越显著,甚至会产生颜色。 例:丁二烯
CH2=CH-CH=CH2, max=217nm, =21000
h
21
3.B带 是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它是由π→π*
跃迁与苯环的振动重叠引起的,常用来鉴别芳香族 化合物。
百分吸光系数
E
1% 1cm
(L·g-1·cm-1)相当于浓度为1
g/L、液层厚度为1cm时该溶液在某一波长下的吸
光度。
h
39
讨论:
4.ε与浓度c和光程长度l 无关。 5.在温度和波长等条件一定时,ε仅与吸收物
质本身的性质有关;是吸收物质在一定波长和 溶剂条件下的特征常数。
— 可作为定性鉴定的参数
h
173nm,204nm,258nm 水、醇和醚等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中可以作 为溶剂。
h
11
⒌电荷迁移跃迁
电荷转移跃迁是指给予体的电子向接受体的一个 电子轨道跃迁。
D A h D + A
给予体 接受体
F e 3 S C N h F e 2 S C N
N R 2 h = N R + 2
-NHR、-X等),它们本身没有生色功能(不能吸收
λ>200nm的光),但当它们与生色团相连时,就会 发生n-π共轭作用,增强生色团的生色能力(吸收
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且吸收强度增加),这样的 基团称为助色团。
h
19
三、吸收带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 R带 由n→π*跃迁引起的吸收带,是杂原子的不
饱和基团发色团的特征。
饱和烃具有该特点,故在进行紫外分析时, 通常用饱和烃做溶剂。
h
6
⒉π→π*跃迁:
处于π成键轨道上的电子跃迁到π*反键轨 道。 特点:
①所需能量小于σ→σ*跃迁所需能量,孤立的
π→π*跃迁一般发生在200nm左右;
②﹥104,为强吸收;
③共轭体系越长跃迁所需能量越小。
h
7
例:
CH2=CH2 ,max=165nm, =104 L·mol-1·cm-1 ; CH-2=1CH-CH=CH2, max=217nm, =21000 L·mol-1·cm
•1852年比耳(Beer)又提出了光的吸收程度和吸收物浓度 之间也具有类似的关系。A∝ C
二者的结合称为朗伯—比耳定律,其数学表达式为:
h
35
A =-lgT =lg(I0/It)= ElC T = I t/ I0
式中A:吸光度;描述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 T :透光率;描述入射光透过溶液的程度; l:液层厚度(光程长度),通常以cm为单位; C:溶液的浓度; E:吸光系数;
B带特点: ①230~270nm,弱吸收带; ②在蒸气或非极性溶液中,会出现精细结构,在极 性溶液中精细结构消失。
h
22
⒋ E带 是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它是由苯环结构
中三个乙烯的环状共轭系统的π→π*跃迁产生的,
分为E1带、E2带, E1带的吸收峰约在180nm, 为 4.7×104, E2带的吸收峰约在200nm, 为7000,都
—OH OH-
H+
—O-
λmax为210.5~270nm λmax为235.5~287nm
h
31
习题:
⒈某化合物λmax(正己烷)= 329nm,
λmax(水)=304nm,该吸收跃迁类型为( )
A. n→σ*
B. n→π*
C. σ→σ*
D.π→π*
2.丙酮在乙烷中的紫外吸收λmax=279nm ,
这种吸收带在可见光区,强度较弱,max约为0.1~
100 L·mol-1 ·cm -1
h
14
f-f 电子跃迁吸收带在紫外-可见光区,它是由 镧系和锕系元素的4f 和5f 电子跃迁产生的。因f 轨道被已填满的外层轨道屏蔽,不易受溶剂和配 位体的影响,所以吸收带较窄。
h
15
第一节基本原理和概念
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常用概念
属于强吸收。 线性多环芳香族化合物,缩合环越多max红移越
显著。
h
23
萘 蒽 丁省
max为314nm, max为380nm,
无色
max为480nm, 黄色,
戊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⒌电荷转移吸收带 ⒍配位体场吸收带
max为580nm, 蓝色。
见教材187页
h
24
四、影响吸收带的因素
1.位阻影响
化合物中如有两个发色团产生共轭效应,可
⒐吸收曲线: A(T) ~ λ绘制曲线
10.A~C为线性(过浓不为线性关系)
h
42
h
43
六、偏离比尔定律的原因
h
44
六、偏离比尔定律的原因
光学因素 ⒈难以获得真正的纯单色光。分光光度计只能 获得近乎单色的狭窄光带。复合光可导致对朗 伯—比耳定律的正或负偏离。 ⒉非单色光、杂散光、非平行入射光都会引起 对朗伯—比耳定律的偏离,最主要的是非单色 光作为入射光引起的偏离。
带,同时在284nm处出现一R带。
h
26
⒊溶剂效应 ⑴溶剂的极性对吸收峰位置的影响
无溶剂效应 π*
n
溶剂效应 π*
π
n
π
溶剂极性对n→π* 和π→π*跃迁能量的影响
h
27
⒊溶剂效应
⑴溶剂的极性对吸收峰位置的影响
①极性溶剂使n→π*跃迁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 ②极性溶剂使π→π*跃迁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
当物质溶解在非极性溶剂中时,其光谱与该物质的 气态的光谱相似,可以观测到孤立分子产生的转动-振 动的精细结构。
h
29
A
3 2 1
对称四嗪的吸收光谱图 ⒈蒸气状态 ⒉环己烷中 ⒊水中
h
H C NN ︱‖ NN C H
λ
30
⒋体系pH的影响 体系的pH值对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是比较
普遍的无论是对酸性、碱性或中性样品都有明 显的影响。
使吸收带长移。
例:
∣
∣
C=C
H
H
H
∣
∣
C=C
∣
∣
H
λmax为280nm(10500) λmax为295.5nm(29000)
顺式二苯乙烯
反式二苯乙烯
h
25
⒉跨环效应
在有些、 不饱和酮中,虽然双键与酮基不产生
共轭体系,但由于适当的立体排列,使羰基氧的孤 对电子和双键的电子发生作用,以致使相当于 n→π*跃迁的R吸收带向长波移动,同时其吸收强 度增强。 例:H2C= =O,在214nm处有一中等强度的吸收
C O h + =C O
R
R
h
12
通常配合物的中心离子是电子接受体,配位体是 电子给予体。若中心离子的氧化能力(或配位体的 还原能力)越强,或中心离子的还原能力(或配位 体的氧化能力)越强,产生电荷转移跃迁需要的能 量就越小,吸收波长红移。
电荷吸收带的特点是吸收强度大, max>104
L·mol-1 ·cm-1,利用它进行定量分析,有利于灵 敏度的提高。
ε增大或减小的现象分别称为增色效应或减色效应
如图所示。
h
17
⒏生色团和助色团
①生色团是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中含有π→π* 和n→π*跃迁的基团。 即能在紫外-可见光区范围内产生吸收的原子团。 如:
乙烯基、羰基、亚硝基、偶氮基-N=N-、乙炔 基、腈基-CN等。
h
18
②助色团 有一些含有n电子的基团(如-OH、-OR、-NH2、
溶剂效应对异丙叉丙酮的max影响
跃迁 类型
max(nm) 正己烷 乙腈 氯 仿 甲 醇
水
π→π* 230
234
238 237 243
n→π*
329
312
315 309 305
迁移
长移 短移
h
28
⒊溶剂效应 ⑵溶剂的极性对吸收光谱形状的影响
溶剂极性的变化会使化合物的紫外吸收谱形状改变。 当物质溶解在溶剂中时,溶剂分子将该溶质分子包围, 即溶剂化,从而限制了溶质分子的自由转动,使转动 光谱消失。溶剂的极性大,使溶质分子的振动受到限 制,由振动引起的精细结构也不出现。
一氯甲烷、甲醇、三甲基胺n→σ*跃迁的λmax 分别为173nm、183nm和227nm。
h
10
n→σ*跃迁需要的能量主要与含有未成键的杂原
子的电负性和非成键轨道是否重叠有关。
例:
对于(CH3)2S和(CH3)2O分子,S上的电子较O上的
电子结合的松,因此(CH3)2S的n→σ*跃迁的吸收带
的最大波长比(CH3)2O的最大波长长。 同理:在CH3Cl、 CH3Br、CH3I中其max分别为
例:丙酮(溶剂环己烷)
max=275nm, =22 L·mol-1 ·cm-1。
h
9
⒋n→σ*跃迁:
含有-OH、-NH2、-X、-S等,即含非键电子的饱和
烃衍生物,其杂原子中孤对电子吸收能量后向σ*
反键轨道跃迁。 特点:
吸收波长在150~250nm,大部分在远紫外区, 近紫外区仍不易观察到。 如:
h
13
⒍配位场跃迁
配位场吸收带包括d-d 和f-f 跃迁产生的吸收带, 这两种跃迁必须在配位体的配位场作用下才有可能 发生。配位体场吸收带主要用于配合物结构的研 究。
d-d 电子跃迁吸收带是由于d 电子层未填满的第
一、二过渡金属离子的d 电子,在配位体场影响下
分裂出的不同能量的d 轨道之间的跃迁而产生的。
如甲醛:
H
H : ‥C ‥‥ O‥ :
· = σ电子 · = π电子
· = n电子
分子中外层价电子跃迁产生的分子吸收光谱称为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h
3
n→π* < π→π* < n→σ* < σ→σ*
h
4
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电子跃迁
h
5
⒈σ→σ*跃迁:
处于σ成键轨道上的电子吸收光能后跃迁到σ*
反键轨道。 特点: ①吸收峰小于150nm ②在200~400nm范围内没吸收
含有π电子的基团,如 C=C ,-C≡C-和 C=O
会发生π→π*跃迁。
h
8
⒊n→π*跃迁:
含有杂原子不饱和基团,如C=O、C=S、-N=N-等 化合物,其非键轨道中孤对电子吸收能量后,向 π*反键轨道跃迁。在跃迁选律上属于禁阻跃迁。 特点: ①吸收峰在近紫外区,一般在200~400nm;
② ﹤102,为弱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