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孔子

我心目中的孔子
我心目中的孔子

我心目中的孔子

听了太多关于孔子的故事,记了太多关于孔子的话语,如今在人们心目中孔子已然成为圣人,万世师表的名号也被喊得响亮而不可动摇。以前总觉得《论语》似乎是过时的东西,直到现在略读之后我才对孔子有了点点了解。孔子的话值得细细品味,需要读懂意思,有所感受,刻入脑海,并受用一生。

孔子是走在时代前沿的伟人,是指导我前进的动力。最值得我铭记的是,一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对学生一视同仁,向求教人敞开大门,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最令我感动的是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深厚情谊,孔子对弟子谆谆教诲,弟子对老师尊敬推崇;最令我惊讶的是,孔子这一圣人角色也有喜怒哀乐,知人间悲情冷暖;最让我难过的是,五六十岁的老人走遍了无数个地方,访遍了若干个君主,终究却没有一个人能真正采用他的思想;最激励我进步的是,孔子永不知疲倦,勤奋好学,终成一代伟人;最启发我深思的是,孔子关于君子的独特认识人不知而不愠,对别人多一份宽容,对自己多一份约束;最让我思考的是孔子关于朋友的看法,与比自己强的人交流,与朋友交要适度。还有,还有……

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孔子的教学,孔子推崇的是有教无类,短短的四个字,就讲明了不论求教者贫穷还是富有,老师都应该一视同仁。正如现在社会所提倡的知识至上,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其次,因材施教也是一大特点,子路问孔子“闻斯行诸?”孔子回答“有父亲兄弟在,怎么能想干就干呢?”同一个问题冉有问,孔子说“闻斯行之”。为什么呢,子路办事鲁莽,行动过于草率,常常不考虑后果,孔子教导他办事前三思,要考虑家人。冉有过于迟疑,遇事犹豫不决,孔子鼓励他想到就做,不要瞻前顾后。所以即使是同一个问题对不同性格的人就给出不同的答案。充分显示了教学的灵活性与实用性。再次,孔子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孚复也”,即只有学生极尽办法想知道某件事情才告诉他,那才会有效果。而且要注重举一反三,讲一个事例,不会推及其他方面那就不能再教导了。这与我们现在的教学也非常相似,会一个题进而一类题就都懂了,这才是教育的目的,否则只是无尽的沉迷于题海,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孔子与弟子的深厚感情也是值得世人称颂的。当谦卑好学,德行高尚的颜渊短命去世时,孔子悲伤心痛,那情形如同老天爷要了他的命,且说以后世上比颜渊好学的人没有了。当孔子行将就木之时,等来子贡后说,你来得太晚了,看得出孔子在最后的日子里,多希望弟子守在身旁,对弟子的喜爱与深厚情谊溢于言表。而其弟子对孔子也是爱戴有加,推崇至极,从不许别人诋毁与责难。颜渊说老师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自己是想尽了办法,竭尽了才能,可还是望尘莫及,足以见他对老师学识等各个方面的高度赞扬。子贡亦是,当孔子去世后,有人开始批判孔子,他将老师的错误形象的比作日蚀月蚀,虽然缺陷错误大家都看得见,可一旦改了,大家还是仰望他。是啊,太阳月亮都是大家仰望的事物,无论圆缺,没人诋毁,那人无完人,既然这样,谁还有资格说孔子的坏话呢?!

孔子不是神,正因为他是一个鲜活的人,有真性情,才更贴近现实,让后人记得更清楚。孔子的真性情在《论语》中也表现的一览无余。当子贡为本已有好多财富的季氏敛财时,孔子一反平时的温文尔雅,说子贡不是自己的学生,鼓励弟子大张旗鼓的攻击子贡。当宰予大白天睡午觉,孔子大骂他是朽木不可雕,如同废土筑的墙不可粉刷,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批评他干什么呢,有什么用呢。并从此看人准则由听其言信其行改为听其言而观其行当孔子被子路责备去见男子

时,孔子急着辩白说要是为了去见男子就让老天把他收去。此时被人误解,希望急切化解问题的孔子形象也跃然纸上。有一次子贡问问题,孔子不想说话,子贡觉得老师不说,那他们该遵循什么呢,孔子解释为天不曾说什么,但四时运行,万物化生,不都正常吗?足以看出孔子的回答巧妙。其实话中也暗喻了孔子老年偶尔抑郁,无话可说无可奈何的感受。

孔子在现在的人看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圣人,可是会有谁能体会孔子生在乱世,四处寻找伯乐,想宣扬自己的思想,却无处展示的辛酸。在那个时代,没有一方乐土是他展示的舞台。在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乱世,孔子以仁治世的观念根本就行不通,但孔子凭借自己的执着,怀揣着梦想,走遍天下。偶尔有君主想用他,也不过想借孔子的思想管理人民,并且即使这样,也没人真正贯彻他的主张。在乱世,孔子的思想根本就没有实现的可能。而今天我们来看孔子,除去对孔子的深深惋惜,更多的是为他的为政之道惊叹,因为我们现在倡导的和谐社会就是孔子当初一辈子坚持的。孔子强调,要用道行治天下,强调在位的人自身站的直,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若是自身不正,即使下命令人民也不听。更形象的将君主比作北斗星,只要他有道,只需静静地在他所在的地方,满天星斗都绕着它运行,即指出了只要统治者有仁义之心,人民便安居乐业。孔子又是封建礼数的代言人,回齐景公为政的问话时回答是要有高低贵贱之分,君是君,臣是臣,父是父,子是子,例如季氏在家用天子八佾的乐舞,僭越了礼教,就是犯上。虽然孔子满腹治世之道,然而一直到了老年,孔子依旧是怀才不遇,他的统治既可以维持统治者的地位又可以给人民提供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遗憾的是,几十年的颠簸劳顿,却一直没有人重视他。生不逢时,也许就是孔子最大的悲哀吧。

虽然大家如此崇拜孔子,孔子却是极其好学谦逊,从不趾高气扬。他坦白承认自己并不是天生聪慧,生来就知道,而是“好古,敏以求之”。而且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足以说明求知比天生聪慧更重要,就像现在我们一样,先天条件大家无法决定,但后天的努力确是决定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孔子不仅自己有这样的认识,也常常鼓励自己的学生,勤奋并善于巩固知识,并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强调向别人学习的重要性。当然,这要求我们“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焉”。所有这些更足以说明我们要勤奋,不能消极懒惰。

君子在古代现在一直是大家所追求的,如果有时候难过不被人理解,那读读孔子的君子之说吧,孔子的君子观是君子用道义来约束自己,与之对应的小人以利益约束自己。而且君子有一说一,从来不夸夸其谈,不像小人,以创始人的口吻宣说陈言滥调,以发明家的身份宣布道听途说。再者君子对別人宽容,对自己要求严格。而且对別人的看法不是那么在乎,在乎的是自己不够突出不够优秀。所有这些,对我们现在来说也是极重要的。首先是做学问应该要真实,不能只信课本。而且在踏入社会后,肯定有好多机会等着我们,与此同时肯定有更多人去争取机会,孔子教导我们,如果得不到晋升的机会只能说明自己不达标,努力不够的结果。所以套用冒用毛主席的话“革命尚未成功,将士仍需努力”鼓励自己努力努力再努力。

孔子教导说要找比自己强的人交朋友,因为只有这样才会不断提高自己,即只有提供好的环境和人际交往氛围,才会对人有好的影响。在孟母三迁的故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极为显著。哪类人值得交往呢?正直宽容博闻的人值得交,相反,表里不一,巧言令色的人不能交。在朋友交往的尺度方面,孔子也有独到

的见解,孔子强调与朋友交要适可而止,如果朋友有出错的地方,要尽力规劝并好好的开导他,如果他不听,就不要自取其辱。

所有这些都在告诉我们无尽的道理和人生准则。之所以对孔子感兴趣,对论语着迷,不是因为世俗的追捧,而是其中蕴含的哲理确实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好好学习。读了论语才知道,有时候生气不是因为别人不对而是自己修养不高;有时候孤独不是因为真的寂寞而是别缺乏理想;有时候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可能只是时机未到;有时候有太多不如人意的事情,只要看开,其实也没什么。正如看淡了世界万事万物后,有一份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的心态。

纵观人生长河,不难发现人始终是社会中的个体,几乎没人能逃脱社会的束缚,所以面对社会的名利竞争,给自己一点减压剂,“富贵与我如浮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哪有一生过得快乐充实好呢!这就是孔子倡导的,与此同时也是他一生也没摆脱的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