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 血液循环 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自律细胞:有兴奋性、传导性、 自律性,无收缩性。
②非自律细胞:有兴奋性、传导性, 无自律性和收缩。
心脏特殊传导系统: 窦房结 ↓ 房室交界 (房结区、结区、结希区)
↓ 房室束 ↓ 左右束支 ↓ 浦肯野纤维网
2.按快、慢反应分类
快反应 慢反应
自律细胞
非自律细胞
心房传导束、房 心房肌细胞、
●历时:10ms
(3)2期(平台期,Plateau)
●膜电位:0 mV;
●历时:100~150ms ●产生机制:K+外流(Ik1)与Ca2+内流达到
平衡
√内向电流:正离子由膜外向膜内流动或由膜内向 膜外流动,造成膜除极。
√外向电流:正离子由膜内向膜外流动或负离子由 膜外向膜内流动,导致膜复极或极化。
小结: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0期——Na+内流(再生性钠电流) 1期——K+外流(Ito) 2期——K+外流和Ca2+内流处于平衡 3期——K+外流(Ik再生性复极) 4期——离子恢复( Na+- K+泵和
Na+-Ca2+ 交换、Ca2+泵)
膜 电 位 ( m v)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离子转运及收缩曲线
RP绝对值↑→与阈电位的差距↑→ 引起兴奋所需的刺激阈值↑→兴奋性↓;
小结:
1.快、慢反应细胞看0期:陡、 高者为快(Na+);斜、矮者为慢 (Ca2+)
2.自律、非自律细胞看4期:稳定 者为非自律:不稳者为自律
二、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心肌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
(一)兴奋性 excitability 兴奋性: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兴奋的能力。 1、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1)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的水平
第四章 血液循环
心脏生理
血液循环功能: 1.推动和运送血液 2.内分泌: 心脏—心钠素、心律失常肽等 血管—前列腺素I2、NO、内皮素 等
第一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一、心肌细胞的电活动 二、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三、体表心电图
一、心肌细胞的电活动
(一)心肌细胞功能分类
1.按自律性分类:
(1)工作细胞:心房肌、心室肌。有兴 奋性,传导性,收缩性,但无自律性。 (2)特殊细胞:
(1) 最大复极电位(-70 mV)和阈电位(-40 mV)的绝对值小 ;
(2) 0期除极速度(10V/s) 慢,0期除极幅度 (70mV),无反极化现象;
(3) 无明显1期和2期
(4) 4期自动除极速度(约0.1V/s)明显快 于 浦氏细胞(约0.02V/s)
(5) 0期主要是Ca2+内流,而浦氏细胞为 Na+内流
凡是具有4期自动除极特性的细 胞称为自律细胞。
自律细胞复极4期所达到的最大膜 电位称为最大复极电位(或称最大舒 张电位)。
蒲氏细胞4期自动除极机制: (1)Na+的内向离子流(If)逐渐增强 (2)外向K+电流(Ik)逐渐减弱
(四)窦房结P细胞 电活动特 1、窦房结P细胞动作点电位的特点:
各期的特点和离子机制如下: (1)0期(除极化)
● 产生机制:Na+大量\快速地内流 ● 膜电位:-90 →+30 mV(幅度120 mV) ● 除极速度(0期上升速率):200~400V/S ● 历时:1~2ms
(2)1期(快速复极初期)
●产生机制:一过性外向离子流(Ito),其离子成分为K+ ●膜电位:+30 mV→0 mV
Ca2+外运可能与Na+顺浓差内流耦合进 行,形成Na+-Ca2+交换 。
心房肌细胞AP及其形成机制与心室肌细ຫໍສະໝຸດ Baidu胞几乎相同,但其动作电位持续时间较短。
(三)蒲肯野细胞电活动特点
蒲氏细胞AP波形分期和形成机 制与心室肌细胞基本相同,其不同 点在于4期静息电位不稳定,而是立 即自动地缓慢去极化,当去极化达 阈电位水平则引发下一个动作电位。
室束、
心室肌细胞
普肯野氏细胞
窦房结P细胞
结区?
(二)心室肌细胞的RP、AP及其形成机制 1。比较骨骼肌和心室肌的AP异同
1.静息电位(RP):约为-90 mV,其 形成机制与骨骼肌相似(K+外流)
2.动作电位(AP): 与骨骼肌相比, 主要特征为复极化过程比较复杂,持续时 间长。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包括两个过程 (去极化和复极化)、五个时期(0、1、2、 3、4期)。0期为去极相;1、2、3、4期为 复极相。
产生机制:
Ca2+通道关闭,Ca2+内流停止。 K+外流增加,膜迅速复极化,由于 3期的复极K+外流是再生性的,K+ 的外流促使膜内电位向负电性转化, 而膜内电位越负,K+外流就越增高, 这种正反馈过程,导致膜的复极越 来越快,直至复极化完成。
(5)4期(静息期)
膜复极完毕,膜电位稳定于静息 电位水平(-90mV)。通过肌膜上 Na+-K+泵的作用,逆着浓度差,从细 胞内排出多余的Na+和Ca2+,并把膜外 的K+摄回细胞内以恢复细胞内外离子 的正常浓度梯度,保持心肌细胞的正 常兴奋性(Na+-K+转运,Na+-Ca2+ 交换)
2期(平台期) 是心室肌细胞区别于N和 M细胞AP的主要特征,也是心室肌AP复极 较长的主要原因。此期所涉及的Ca2+通道激 活慢,失活也慢,因而称为慢通道,其阻断 剂为异搏定和D-600。
4期(静息期) 复极完毕,膜电位恢复并 稳定在-90mV,同时Na+-K+泵活动,逆浓 度差转运Na+和K+为下次兴奋作准备。
√整流:指电流容易向一个方向流动,不易向反方 向流动。
√内向整流(内入性整流):正离子容易从膜 外流入膜内, 而不易从膜内流向膜外
√外向整流(外出性整流):正离子容易从膜 内流向膜外, 而不易从膜外流入膜内
(4)3期(快速复极末期) ●膜电位:0 mV→-90 mV; ●历时:100~150ms;
2、窦房结P细胞4期自动除极化机制: (1) Ik通道逐渐失活,K+外流进行 性衰减
(2) Na+内流进行性增强(If )
(3) T型Ca2+通道的激活, Ca2+内流 (4)生电性Na+-Ca2+交换:P细胞排 出一个Ca2+,摄入三个Na+,因此形成 内向离子流,在除极后1/3段起作用
心 脏 各 部 分 心 肌 细 胞 的 跨 膜 电 位
②非自律细胞:有兴奋性、传导性, 无自律性和收缩。
心脏特殊传导系统: 窦房结 ↓ 房室交界 (房结区、结区、结希区)
↓ 房室束 ↓ 左右束支 ↓ 浦肯野纤维网
2.按快、慢反应分类
快反应 慢反应
自律细胞
非自律细胞
心房传导束、房 心房肌细胞、
●历时:10ms
(3)2期(平台期,Plateau)
●膜电位:0 mV;
●历时:100~150ms ●产生机制:K+外流(Ik1)与Ca2+内流达到
平衡
√内向电流:正离子由膜外向膜内流动或由膜内向 膜外流动,造成膜除极。
√外向电流:正离子由膜内向膜外流动或负离子由 膜外向膜内流动,导致膜复极或极化。
小结: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0期——Na+内流(再生性钠电流) 1期——K+外流(Ito) 2期——K+外流和Ca2+内流处于平衡 3期——K+外流(Ik再生性复极) 4期——离子恢复( Na+- K+泵和
Na+-Ca2+ 交换、Ca2+泵)
膜 电 位 ( m v)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离子转运及收缩曲线
RP绝对值↑→与阈电位的差距↑→ 引起兴奋所需的刺激阈值↑→兴奋性↓;
小结:
1.快、慢反应细胞看0期:陡、 高者为快(Na+);斜、矮者为慢 (Ca2+)
2.自律、非自律细胞看4期:稳定 者为非自律:不稳者为自律
二、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心肌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
(一)兴奋性 excitability 兴奋性: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兴奋的能力。 1、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1)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的水平
第四章 血液循环
心脏生理
血液循环功能: 1.推动和运送血液 2.内分泌: 心脏—心钠素、心律失常肽等 血管—前列腺素I2、NO、内皮素 等
第一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一、心肌细胞的电活动 二、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三、体表心电图
一、心肌细胞的电活动
(一)心肌细胞功能分类
1.按自律性分类:
(1)工作细胞:心房肌、心室肌。有兴 奋性,传导性,收缩性,但无自律性。 (2)特殊细胞:
(1) 最大复极电位(-70 mV)和阈电位(-40 mV)的绝对值小 ;
(2) 0期除极速度(10V/s) 慢,0期除极幅度 (70mV),无反极化现象;
(3) 无明显1期和2期
(4) 4期自动除极速度(约0.1V/s)明显快 于 浦氏细胞(约0.02V/s)
(5) 0期主要是Ca2+内流,而浦氏细胞为 Na+内流
凡是具有4期自动除极特性的细 胞称为自律细胞。
自律细胞复极4期所达到的最大膜 电位称为最大复极电位(或称最大舒 张电位)。
蒲氏细胞4期自动除极机制: (1)Na+的内向离子流(If)逐渐增强 (2)外向K+电流(Ik)逐渐减弱
(四)窦房结P细胞 电活动特 1、窦房结P细胞动作点电位的特点:
各期的特点和离子机制如下: (1)0期(除极化)
● 产生机制:Na+大量\快速地内流 ● 膜电位:-90 →+30 mV(幅度120 mV) ● 除极速度(0期上升速率):200~400V/S ● 历时:1~2ms
(2)1期(快速复极初期)
●产生机制:一过性外向离子流(Ito),其离子成分为K+ ●膜电位:+30 mV→0 mV
Ca2+外运可能与Na+顺浓差内流耦合进 行,形成Na+-Ca2+交换 。
心房肌细胞AP及其形成机制与心室肌细ຫໍສະໝຸດ Baidu胞几乎相同,但其动作电位持续时间较短。
(三)蒲肯野细胞电活动特点
蒲氏细胞AP波形分期和形成机 制与心室肌细胞基本相同,其不同 点在于4期静息电位不稳定,而是立 即自动地缓慢去极化,当去极化达 阈电位水平则引发下一个动作电位。
室束、
心室肌细胞
普肯野氏细胞
窦房结P细胞
结区?
(二)心室肌细胞的RP、AP及其形成机制 1。比较骨骼肌和心室肌的AP异同
1.静息电位(RP):约为-90 mV,其 形成机制与骨骼肌相似(K+外流)
2.动作电位(AP): 与骨骼肌相比, 主要特征为复极化过程比较复杂,持续时 间长。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包括两个过程 (去极化和复极化)、五个时期(0、1、2、 3、4期)。0期为去极相;1、2、3、4期为 复极相。
产生机制:
Ca2+通道关闭,Ca2+内流停止。 K+外流增加,膜迅速复极化,由于 3期的复极K+外流是再生性的,K+ 的外流促使膜内电位向负电性转化, 而膜内电位越负,K+外流就越增高, 这种正反馈过程,导致膜的复极越 来越快,直至复极化完成。
(5)4期(静息期)
膜复极完毕,膜电位稳定于静息 电位水平(-90mV)。通过肌膜上 Na+-K+泵的作用,逆着浓度差,从细 胞内排出多余的Na+和Ca2+,并把膜外 的K+摄回细胞内以恢复细胞内外离子 的正常浓度梯度,保持心肌细胞的正 常兴奋性(Na+-K+转运,Na+-Ca2+ 交换)
2期(平台期) 是心室肌细胞区别于N和 M细胞AP的主要特征,也是心室肌AP复极 较长的主要原因。此期所涉及的Ca2+通道激 活慢,失活也慢,因而称为慢通道,其阻断 剂为异搏定和D-600。
4期(静息期) 复极完毕,膜电位恢复并 稳定在-90mV,同时Na+-K+泵活动,逆浓 度差转运Na+和K+为下次兴奋作准备。
√整流:指电流容易向一个方向流动,不易向反方 向流动。
√内向整流(内入性整流):正离子容易从膜 外流入膜内, 而不易从膜内流向膜外
√外向整流(外出性整流):正离子容易从膜 内流向膜外, 而不易从膜外流入膜内
(4)3期(快速复极末期) ●膜电位:0 mV→-90 mV; ●历时:100~150ms;
2、窦房结P细胞4期自动除极化机制: (1) Ik通道逐渐失活,K+外流进行 性衰减
(2) Na+内流进行性增强(If )
(3) T型Ca2+通道的激活, Ca2+内流 (4)生电性Na+-Ca2+交换:P细胞排 出一个Ca2+,摄入三个Na+,因此形成 内向离子流,在除极后1/3段起作用
心 脏 各 部 分 心 肌 细 胞 的 跨 膜 电 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