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服饰特点及发展 副本
民国服饰PPT模板讲义
![民国服饰PPT模板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24a5c4a2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fd.png)
78
• 易得性
由于定制的多样性,人们可以
很容易地各取所需定制而得,
– 不会象西式时装那样必须费钱耗时去时装店而 成为富人的专有
– 精妙者不输与巴黎高级女装 Haute Couture ,简单 些也能时尚遮体,
– 旗袍不必象西式服装那样有日装和晚装的明显 区别而广泛适用于各种环境和场合,
6
5 面料
• 传统面料
– 以暗花和单色为主 – 棉布、麻布和丝绸 – 夏布、纺绸、香云纱 薯莨绸 、实纱、亮地纱、
官纱
7
• 西式面料
– 棉、毛 – 单色、条格暗花 – 府绸、凡立丁、哔叽、华达呢、麦尔登等
8
6帽
• 瓜皮帽 平民 • 风帽 长者、儿童
9
7鞋
• 布鞋,如千层底梁鞋 • 草鞋
10
11
• 无论是传统的棉布和丝绸还是泊来的花旗 布和天鹅绒,旗袍概不拒绝且各有味道,
• 1932年10月9日美亚绸厂利用旗袍的这一特 点在大华饭店举办了中国近代最早的时装 表演以推销丝绸面料,
81
H. 旗袍美学特性
• 如果说旗袍的魅力在于类似西式的曲线凸 显,或许只对了一半
82
• 旗袍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的潜意识并构成了具有 中国20世纪前期的时代特征的新的衣饰美学观,
73
•由于旗袍的泛设计性,使旗袍看 似大同小异但有的是丰富的局部 变化,
– 喇叭袖比照收腰 – 高领对应长摆 – 无袖映射高衩
74
•1930年代的胡蝶
75
F. 制作的易得性和合适性
• 苏广帮裁缝使旗袍的传统外表得以保存和 延续,
• 对西式服装的所见所闻又促使穿者和制者 部分接纳了其外观式样和构造手段,既丰富 了变化手段同时还迎合了时尚风潮,
微风玉露倾,挪步暗生香——追述民国年间旗袍的发展
![微风玉露倾,挪步暗生香——追述民国年间旗袍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050786a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c7.png)
微风玉露倾,挪步暗生香——追述民国年间旗袍的发展微风玉露倾,挪步暗生香——追述民国年间旗袍的发展一、引言旗袍是中国传统服装的代表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其风采与独特魅力一直都被人们所喜爱。
特别是在民国年间,旗袍经历了一次次改革与创新,成为了时尚界的宠儿。
对于旗袍的发展,人们有着浓厚的兴趣与好奇。
本文旨在追述民国年间旗袍的发展,探索其时尚演变的脉络与内涵。
二、旗袍的起源与演变旗袍起源于清末民初,当时中国的传统服饰并不十分符合现代化潮流,社会逐渐有了对外国文化的接触与认知。
随着中国对西方时尚的吸纳,旗袍的发展逐渐受到了影响。
旗袍的最初形态是一种身穿衣襟下垂的长袍,领口的设计较为宽松,更多的是注重传统的古典美感。
然而随着时光的推移,旗袍逐渐发生了改变。
在民国年间,旗袍经历了一次次的创新与发展,成为了一种富有中国特色的时尚服饰。
它的设计逐渐紧身,凸显出女性的曲线美,袖子则变得更为紧身,强调手臂的线条,同时又保持了一定的宽松度,更加适合现代女性的工作与活动。
随着旗袍的演变,它逐渐成为了一种时尚、优雅、高贵的象征,受到了中国女性的热爱与追捧。
三、旗袍的主要设计特点1. 高领设计旗袍的高领设计是其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
高领的设计突出了女性的颈部线条与曲线美感,使整个人看起来更加挺拔与笔直。
高领的设计也体现了旗袍的庄重与典雅,使人不禁联想到旗袍的诞生背景。
同时,高领又能保暖,不论在寒冷的冬季还是风吹日晒的夏季,都能很好地保护着女性的健康与尊严。
2. 上衣与裙子的整合设计旗袍的上衣与裙子是一体的设计,不同于传统的上衣与裙子分离的穿着方式。
这种整合设计使旗袍看起来更加连贯和谐,突出了女性的身形,也更加便于女性的穿着与活动。
同时,整合设计也体现了旗袍对传统服饰的创新与突破,展现了新时代女性的独立与自由。
3. 曲线设计旗袍的曲线设计是其独特的魅力之一。
无论是领口、袖子还是裙摆,都以独特的曲线将女性的身形展现得淋漓尽致。
民国服装知识点总结归纳
![民国服装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4575444e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45.png)
民国服装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民国时期的服装特点1. 西式与中式融合在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服装风格也受到了影响。
因此,民国时期的服装呈现出了西式与中式融合的特点。
一方面,这一时期的服装延续了中国传统服饰的一些元素,如长袍、褂子等;另一方面,也融合了西式服装的剪裁和款式,如西装、连衣裙等。
这样的融合使得民国时期的服装呈现出了独特的风格,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又具有现代化的气息。
2. 社会政治变革的影响在民国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变革,这些变革也对服装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特别是在服装的款式和颜色方面,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心态。
比如,在清末民初的时期,服装呈现出的是比较保守和古典的风格;而在民国初年,随着政治变革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服装呈现出了更为开放和时尚的特点。
这种变化也反映了时代的氛围和社会的价值取向。
3. 服饰的多样性民国时期的服装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特点,不仅有男女之分,还有不同社会阶层和地区之间的区别。
在服饰的款式、颜色和配饰方面,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
比如,在上海一带,由于其地处海外,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服装更为开放和时尚;而在内地的一些地区,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服装则更为保守和古典。
此外,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也存在着服饰的差异,富贵人家的服装往往更为华丽和精致,而平民百姓则更为朴素和实用。
二、民国时期的男装1. 长袍长袍是中国传统的男装之一,也是民国时期仍在流行的服饰。
长袍的特点是宽松舒适,适合中国人的身材特点,既不失尊贵,又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长袍的面料通常选用丝绸和棉麻等,而图案和颜色则根据不同场合和不同的身份地位进行选择。
在民国时期,一些知识分子和官员仍然穿着长袍出行,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2. 背心和褂子民国时期的男装还包括背心和褂子两种款式。
背心是一种比较短款的上衣,常常搭配长袍或衬衣穿着,既显得时尚又不失传统的味道。
而褂子则是一种更为保守和正式的款式,通常由丝绸或棉麻制成,领口和袖口常常点缀着精美的绣花,寓意着尊贵和内敛的品格。
简述民国服饰的演变
![简述民国服饰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4a0fcff14afe04a1b071de64.png)
简述民国服饰的演变在民国时期,由于借鉴、效仿洋人的服饰,因此中国人的服饰也在慢慢改变。
其中,“中山装”是中西结合的一款服饰,也是当时最受欢迎的款式。
朋友们,你们知道民国服饰的演变资料吗?下面,喜欢的朋友不妨跟小编一起来看看。
中国进入近代之后,一场西服东渐之风给中国服饰带来了极大地冲击。
在这风潮的影响下,一些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中国人开风气先,他们效仿洋人,穿西服、西裤用手帕围巾等成为中国广大民众模仿和追逐的对象。
中国服饰呈现出新老交替、中西并存、中西交汇的局面,中华民族传统服饰走向衰落与蜕变。
近代民国初年的男子服饰,孙中山先生当时就非常喜欢,所以有“中山装”之称。
不过当时的中山装与现在所称的中山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
另外还有一种男子服装“西装”。
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近现代中国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并被世人称为中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一度成为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一。
由于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经常在公开场合穿中山装,西方也习惯称呼中山装为“毛装”。
在1960和1970年代,亿万中国成年男性大多穿着中山装。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装和其他时装逐渐开始流行。
虽然中山装在民间逐渐被人们遗忘,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出席国内重大活动时,依旧习惯穿着中山装,比如国庆大阅兵等等。
民国男子的服饰品(一)帽子民国时期,官绅戴碗帽、招票(毡帽)、绒帽、大甲藤帽、草帽,庶民多不戴帽。
从事某些职业的人则戴与该职业的制服相配套的帽子。
老年人和在户外工作的农夫或行商走贩冬季多戴“猴帽”(用纱线织成筒状,留有两个眼孔,戴时将上端扎住,平时翻卷起来只盖住头顶,天冷时放下,包住整个头部)。
1、礼帽清朝末年,礼帽传入中国。
民国初年常见于礼仪场合,因此称礼帽。
中国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礼帽,先将羊毛擀压成毡坯,再盔烫成帽胎,整理、装饰成帽。
民国时期的服饰
![民国时期的服饰](https://img.taocdn.com/s3/m/8896252a580216fc700afd2d.png)
• 除了旗袍,还有其他服饰在中国非常流行。其中, 西式的连衣裙在中国流行较为突出,它有多种款 式。 • 另外,在大城市的女性还喜欢穿着大衣、西装、 长裙、短裙、马甲、披风等等,
影响女性服饰流行的诸种因素
1 , 审美观念对服饰演变的影响甚大。 2, 时装展示与选美活动的开展,对推动服饰变 化的作用不可低估。 3, 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也是影响服饰变化的 重要因素。 4 , 近代服装产业的产生与发展,为民国时期女 性服饰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0世纪30年代)近 代民国中期的服饰:
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 已经盛行。当时的样式变化 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 方面。先流行高领,领子越 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 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 及耳的硬领。渐而又流行低 领,领子越低越“摩登”, 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 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 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儿 流行长的,长过手腕 ;时儿 流行短的,短至露肘。
二十世纪中晚期 :
劳动人民的主要服饰 为中式衫袄和中式抿裆裤。 这是由劳动人民的经济条 件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 工农装流行----体现劳动 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新 中国的政权性质 军装----蓝、灰、绿成了 这一时期的主色调
服饰的特点从ຫໍສະໝຸດ 闭走向开放青楼女子是服饰时尚的最初体验者,曲线初露别 样的风情、追求摩登化
结语
• 在民国那样一个东西方相碰撞的时代, 变化在所难免。我们需要看到的是从变 化的表象中找出变化所带来的的种种原 因,分析变化所带来的后果。并且从中 找出对现实有意义的地方加以利用。
•
•
那些落入风尘、开放的妓女们或者是那些走 出深闺的新潮女性。民国时期服饰革命的最先引 领者是模特儿。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长三堂 子中的名妓们。她们是服饰时尚的最初体验着。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f0e3724a700abb68a882fb9d.png)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民国服装特征,希望对你有用!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
男子服出现了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逐步过渡的趋向,女子服饰变得日益丰富多彩,出现了普及旗袍的趋向。
尤其便现在东部沿海港口城市,由于沿海口岸城市较早开放,得风气之先,以京师宫眷显贵为代表而被全国效尤的传统京派服饰,渐渐失去了领导服饰潮流的优势,转而仿效苏杭、上海。
这一现象也表现出了西方文化渗透的方向。
全国总体表现在,从东向西男子服饰由大量的中山装和西装向大量马褂长袍的变化。
男子服饰这一变化主要还来源于,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国留学,国内也大办新式学堂,社会上出现了服装西洋化得趋势。
各个学堂服饰皆效仿西式。
社会上的西服大致有三类:一类是军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军服,第二类是驻外使馆文职官员,买办商人,留学生所穿的西服。
在一类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学生服装。
这些学生装,是大量留学青年带回国的。
这种服装形制简便,给人一种庄重和充满活力的感觉,因此,传入中国后,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风行一时。
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拜托了中国传统的宽袍大袖,吸收了西装的贴身、干练的风格,但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给人以一种朴实庄重之感。
各个阶层皆可以穿, 出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它的活力。
服装上的差别不仅仅是因为审美观的不同,其中还有经济因素和个人生活习惯因素,穿中山装和西服的人,沿海多于内地,城镇多于农村。
在一,不论城镇还是农村,沿海与内地,富有者都是衣帽光鲜,穿着入时,穷人则大都维持温饱而已,穿着也没法讲究,以衣御寒。
男子服饰有如此特点,女子服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随着清末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兴起,一些新型知识分子把服饰变革与女子解放联系起来,认为传统服饰是束缚妇女的枷锁,主张予以改革。
民国时期的服装发展
![民国时期的服装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726037efc4ffe473368abaa.png)
民国时期的服装发展会计1102班1122231066 夏丹丹关键词:20世纪,中山装,旗袍,西装,袄裙摘要:发生在20世纪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不仅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而且对几千年的中国服饰传统的变革也是极其深刻的。
辛亥革命后,原有的服装形制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旧的观念仍有很大市场,男子的服饰,初期仍沿袭清代旧俗。
从20年代起,上海等大城市的教师、公司洋行和机关的办事员等开始穿着西装,但多见于青年,老年职员和普通市民则很少穿着,长衫马褂作为主体的礼服,仍有一定的地位。
孙中山先生倡导民众扫除蠹弊,移风易俗,并身体力行,为中国服装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中山装”,对后世的影响已远远超出衣服本身。
这一时期的男子服装呈现出新老交替、中西并存的“博览会”式的局面,为男装的进一步变革铺平了道路。
五四运动后,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服装业开始了艰难的发展历程。
在新思想、新观念的影响下,逐步改变了中国女性千百年来固有的服饰形象,广大妇女从缠足等陋习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自唐朝以后,中国妇女服装的裁制方法一直是采用直线,胸、肩、腰、臀没有明显的曲折变化。
至此开始大胆变革,试用服装以充分展示自然人体美。
因此改良旗袍的普遍穿着成为一种趋势,二三十年代出现在大城市的繁荣景观,把女装的发展推向高潮。
这个时期的女装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在如何对待传统服饰文化上给人们留下了有益的启示。
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和发展,为中国的现代服装打下了基础,特别是中山装系列,一直左右服装近百年。
由于当时历史背景,服装的发展与繁荣仅局限在中国沿海的一些大城市,从总体上说仍然是迟缓、曲折的。
当时主要的流行服饰有这鲜明的时代特点,每一种服饰都有着独特之处,体现着中西风格合壁的特点。
一)中山装中山装是学生装和军装改进而成的一款服装,由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导和率先穿着,因而得名为“中山装”。
中山装出现在历史巨大变革时期,是告别旧时代,进入新世纪的标志,具有深远的影响。
清民国时期的服饰
![清民国时期的服饰](https://img.taocdn.com/s3/m/cf977ddbd15abe23482f4d1f.png)
到了20世纪30年代,旗 袍款式的变化主要集中在 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 是流行高领,渐而又流行 低领,甚至流行起没有领 子的旗袍。袖子的变化也 是如此,时而流行长的, 长过手腕;时而流行短的, 短至露肘。至于旗袍的长 度,更有许多变化,在一 个时期内,曾经流行长的, 走起路来无不衣边扫地以 后,又流行短的,但通常 都在膝盖以上。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年代已基 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 延续。
女 装 为 ) 热 门 元 素 。 ( 了 成
中 式 旗 袍 在 当 代 服 装 大 师 的 眼 中 春 夏
2011 LV
近代男装代表——中山装
以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命名的男用套装。 1919年,孙中山请上海亨利服装店将一套陆军制服改成便装。 这套便装在保留军服某些式样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式服装和 西装的优点,显得精练、简便、大方。由于孙中山先生的提 倡以及他的名望,这种便装式样很快流传,经过不断修改, 发展成中山装,并成为中国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装。 关于中山装的来历还有其他一些说法。如有的说是1912年在 广州问世的,有的说是由日本铁路制服改制的。这里提到的 黄隆生是一位越南的华侨,开有一家洋服店,1902年,孙中 山到越南筹组兴中会,一次到黄的店购物。黄得知这个顾客 就是孙中山时。当即要求加入兴中会,为革命出力。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 与清初强迫汉人剃发相比较, 辛亥革命也把头发看成是个 人的政治宣言,独立各省很 自然地把标志汉人臣服于满 清朝廷的辫子作为革命目标, “剪辫子”立刻成为“革新” 的标志。一时间,剪辫子成 了一股浪潮,这从当时坊间 流传一句笑谈可以窥得一二 一一“不剪发不算革命。并 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 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 书。”中国人留辫子的历史 折腾了三百多年,到此终于 落下了帷幕。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d8fa767cf7ec4afe04a1df6a.png)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民国服装特征,希望对你有用!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
男子服出现了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逐步过渡的趋向,女子服饰变得日益丰富多彩,出现了普及旗袍的趋向。
尤其便现在东部沿海港口城市,由于沿海口岸城市较早开放,得风气之先,以京师宫眷显贵为代表而被全国效尤的传统京派服饰,渐渐失去了领导服饰潮流的优势,转而仿效苏杭、上海。
这一现象也表现出了西方文化渗透的方向。
全国总体表现在,从东向西男子服饰由大量的中山装和西装向大量马褂长袍的变化。
男子服饰这一变化主要还来源于,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国留学,国内也大办新式学堂,社会上出现了服装西洋化得趋势。
各个学堂服饰皆效仿西式。
社会上的西服大致有三类:一类是军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军服,第二类是驻外使馆文职官员,买办商人,留学生所穿的西服。
在一类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学生服装。
这些学生装,是大量留学青年带回国的。
这种服装形制简便,给人一种庄重和充满活力的感觉,因此,传入中国后,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风行一时。
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拜托了中国传统的宽袍大袖,吸收了西装的贴身、干练的风格,但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给人以一种朴实庄重之感。
各个阶层皆可以穿,出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它的活力。
服装上的差别不仅仅是因为审美观的不同,其中还有经济因素和个人生活习惯因素,穿中山装和西服的人,沿海多于内地,城镇多于农村。
在一,不论城镇还是农村,沿海与内地,富有者都是衣帽光鲜,穿着入时,穷人则大都维持温饱而已,穿着也没法讲究,以衣御寒。
男子服饰有如此特点,女子服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随着清末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兴起,一些新型知识分子把服饰变革与女子解放联系起来,认为传统服饰是束缚妇女的枷锁,主张予以改革。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艺术风格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艺术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51bfb502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c5.png)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艺术风格一、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民国时期在政治方面,推翻了传统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开始出现并且逐步发展。
在中国形成的新经济结构中,出现了外资、中国私人资本和国家资本相互矛盾、相互融合的局面,但它们都表现为封建传统经济的对立面,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结构在其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与资产阶级发展中发生新的变化。
文化方面,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陆续有大批学生出国留学,在西方思想及技术影响下引起了许多变革思潮。
二、民国时期的女性服装(一)文明新装文明新装是民国前十年最为受欢迎行的服装款式,它的服装款式是上衣下裙式的。
并在当时有很多去日本留学的人们受到日本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女性群体中影响更加明显。
在穿衣风格上开始向日本女性的穿着靠近。
上身是在腰部略微收紧的短袄,袖子为宽大并露出手腕,这样的服装被称之"倒大袖"。
同时,发型也是清爽齐耳或齐肩的短发,没有多余的饰品,这样的穿着打扮几乎就是当时的时尚标杆,并且延伸到第一代民国旗袍之上。
(二)旗袍旗袍相信在每个女性心目中都有着独特的地位。
那么就要说说马甲旗袍了,在整体的服装结构上并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它跳出以往大胆去掉旗袍的衣袖成为一种无袖设计,并且将下摆拉长至裙摆。
款式是依旧是A型廓形,保留清代旧式旗袍原来平直和松弛的特点。
后来减少穿衣层数为其更方便,马甲旗袍转变为“倒大袖”形态,由此倒大袖旗袍出现。
30年代的初期,旗袍也从一开始松弛向苗条过度,开始注意女性曲线,服装贴合身体曲线。
30年代中后期,人们的思想受到西方人本主义影响,“改良旗袍”问世,改良旗袍与原来的旗袍有明显区别,注重服装对于人体装饰性,开始展现女性的曲线造型,让人耳目一新,一跃成为了当时极具潮流和魅力女性的服饰,经典旗袍基础结构完善。
(三)西洋服饰西洋服饰也是民国时期常见的服装种类,其中西式连衣裙最受民国女性欢迎。
20世纪20年代,长至脚面的古典裙式显示淑女的端庄,并到30年代。
民国时期服饰简论
![民国时期服饰简论](https://img.taocdn.com/s3/m/581c131a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5d.png)
5、结论: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强调江南婚俗服饰在民国时期的历 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五、修改完善:文章完成后,我们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具体包括: 1、检查逻辑是否清晰:确保文章的逻辑结构合理,从引言到结论环环相扣;
2、设计创新
民国时期的设计师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独特的平衡,不断创新。例如, 旗袍的设计上既保留了传统元素,又融入了西方剪裁和审美观念。这种创新还体 现在面料选用和工艺制作上,如丝绸、麻布、毛料等多样化面料的运用,以及刺 绣、钉珠等精湛工艺的体现。
3、工艺特点
民国时期服饰的工艺特点主要体现在刺绣和剪裁上。刺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工艺,民国时期的服饰刺绣图案既有传统寓意,又有时尚元素。剪裁方面则充分 借鉴了西方的立体裁剪技术,使得服饰更加合身、优美。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侗族服饰文化也面临 着保护和传承的挑战。我们应该加强对侗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力度,传承和发扬中 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感谢观看
三、整理资料:在收集到大量的资料后,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通 过对这些资料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了解到江南婚俗服饰的历史演变过程、不同 地区的特点以及变化趋势。
1、历史演变:通过对史料的梳理,我们发现江南婚俗服饰在民国时期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这一变化既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革。
3、艺术创作
民国时期服饰对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文学作品、影视剧作都将民 国服饰作为表现时代特征的重要元素,如《色戒》、《金陵十三钗》等。这些作 品通过服饰展现出民国时代的风貌与情调,深化了观众对那个时代的理解。
四、现代启示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7b1320e9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86.png)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一、引言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革。
其中,女性在社会地位、教育水平、工作机会等方面的变化都对其服饰造成了影响。
本文将探讨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旨在通过对该时期服饰的研究,了解那个时代女性的社会角色转变及其对时尚的影响。
二、早期时尚的呈现在民国初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新旧交替的变革,女性也开始追赶西方时尚潮流。
当时,舶来的西式服装成为时尚的代表,许多女性穿着类似西装的套装。
同时,民国时期女性的头饰也受到了影响,许多人开始戴起宝莹帽和法帽,突显了时尚与新潮的形象。
三、改革开放的时尚新思潮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呈现了更为多样化的特点。
20世纪20年代,女性出现了更多日常生活的化妆和穿衣方式。
面具式化妆和浓妆成为青年女性的时尚标志,不同的妆容和服饰方案展示了女性更大胆、更自主的一面。
四、服饰的正式化与功能化20世纪30年代,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和进一步的社会变革,女性服饰开始趋于正式化和功能化。
服装材质更加注重舒适性和耐用性,注重实用性的特点逐渐成为主流。
同时,更实用的西装和连衣裙成为女性的主要选择,展现了她们独立自主的形象。
五、新文化运动对女性服饰的革新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新文化运动中,女性服饰经历了一次彻底的改变。
时尚界提出“自由,新颖,美丽”作为理念,鼓励女性摆脱束缚,在服饰上展示个性。
此时,女性开始追求独立的包容和舒适感,对自然风格的注重开始浓墨重彩地呈现。
六、战争年代的朴实风格随着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服饰也受到了特殊的社会环境影响。
为了适应战争年代的生活需要,女性服装变得更为简约朴实。
战争年代的女性服饰偏向于实用性和工作服装的特征,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
七、穿越时空的传统元素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当中,新与旧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
在服饰的设计和风格上,不少服装设计师引入了传统元素,如汉服的款式、刺绣工艺等。
【推荐下载】民国西装知识-优秀word范文 (12页)
![【推荐下载】民国西装知识-优秀word范文 (12页)](https://img.taocdn.com/s3/m/281e7d9e9b89680202d82505.png)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民国西装知识篇一:民国时期男子服饰的演变民国时期男子服饰的演变民国时期,通常认为从1 9 1 2 到 1 9 4 9年 ,短短的38年。
然而,却是中国历史的十字路口:从近代逐步过渡到现代,多股政治、军事力量,文化现象和各种思潮在这个阶段激烈碰撞,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从衰败走向复兴的过渡时期。
因此,作为时代的产物之一——民国时期的服饰,也表现出极其矛盾的多样性。
我们知道,衣冠服饰作为人们生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除了能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之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
其产生及演变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风气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清末民初,当时的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大变革时期。
国内方面,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亥革命后,统治中国200多年的清王朝被推翻,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再加上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传统封建保守的樊篱不断地被打破,社会风尚逐渐走向文明、开放;国际上,资本主义经济得到高度发展,并出现大规模的垄断组织,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社会风尚伴随着殖民者的侵略扩张而扩散到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殖民主义者在进行殖民统治统治中,“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1卷,766页民国建立后,人们的精神为之一振,社会舆论普遍认为“民国新建,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
今世界各国,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
《申报》1912年8月20日但实际情况并不如意,一段时期内,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西装、中山装的,也有的人中西服装混穿,上身着西装,下身则着中裤扎绑腿,颇为滑稽。
总之,“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大公报》1912年9月8日民初政府也想统一服制,并曾仿照西方服饰,颁布了服制条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年代时兴剪发,以缎带扎起,或以珠宝翠 30年代时烫发流传到中国,烫发后别上发卡,
石和鲜花编成发箍。
身穿紧腰大开衩旗袍,佩项链、胸花、手镯、 手表,腿上套透明高筒丝袜,足蹬高跟皮鞋, 也成为这一时期中西结合较为成功的女子服 饰形象。
20年代的发式
民国前后的耳饰、头饰
THE END
长袍、西裤、礼帽、皮鞋,是20世纪
三四十年代和40年代时较为时兴的一
种装束,也是中西结合非常成功的一
套服饰,是这时期很有代表性的男子 服饰形象
军警服:北洋军阀时期,直、皖、奉
三系服英军式装束
呢礼帽
长袍、 西裤、 礼帽、 皮鞋
穿西服者与穿长 衫者并肩合影
穿 军 服 的 将 官
女子袄裙与旗袍
袄裙:民国初年,由于留日学生较多,国人服
装样式受到很大影响,如多穿窄而修长的高领
衫袄和黑色长裙,不施纹样,不戴簪钗、手镯、
耳环、戒指等饰物,以区别于20年代以前的清
代服饰而被称之为“文明新装”。
旗袍:旗袍本意为旗女之袍,实际上未入八旗
的普通人家女子也穿这种长而直的袍子,故可 理解为满族女子的长袍。
男子长袍与西服
这时期,男子服装主要为长袍、马
的装
束仍有明显不同。
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小帽或罗宋帽,下身穿中式裤
子,蹬布鞋或棉靴——中年人及公务人员交际时的装束 西服、革履、礼帽。礼帽即圆顶,下施宽阔帽檐,微
微翻起,冬用黑色毛呢,夏用白色丝葛,成为与中、西
穿 短 袄 套 裙 的 妇 女
民 国 时 髦 女 子
近代穿旗袍的妇女
民国各女子闲暇图
民 国 时 髦 女 子 盛 装 图
青 年 时 期 林 徽 因 的 学 生 装
华 丽 旗 袍 结 合 古 典 美 的 剧 照
马 褂 长 衫 式 旗 袍
发式:发式有螺髻、舞凤、元宝髻等,在民
国初年流行一字头、刘海儿头和长辫等。
民国推翻清朝,服装为之一变,这不仅取
决于朝代更换,也是受西方文化冲击所产
生的必然结果。
20世纪20年代末,民国政府重新颁布《服
制条例》,其内容主要为礼服和公服;30
年代时,妇女装饰之风日盛,服饰改革进 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影响民国服饰的主要因素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随即建 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满清帝国近三百年的 统治。服饰形制为之一变,这是中国服饰上 最重要的变革。服饰的改变,一方面标志了 满清帝国的终结和共和政体的建立;另一方 面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服饰形制受到了西洋服 饰的巨大影响。 五四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解除了封建桎梏, 带来了新文化的种子。“五四运动”时期的 新思想、新观念,同承认个人价值、提倡个 性解放、强调人格和智力的自由发展密切相 关。这些为人们服饰观念的改变、发展创造 了良好的政治及社会环境。(表现女性曲线 美的改良旗袍)
服皆可配套的庄重首服——青年或从事洋务者的装束
学生装:头戴鸭舌帽或白色帆布阔边帽——资产阶级
人士和青年学生
中山装:基于学生装而加以改革的国产形制,据说因
孙中山先生率先穿用而得名
长 袍 、 马 褂 、 小 帽
西 服 、 革 履 、 礼 帽
学 生 装
中 山 装 、 遮 阳 帽 、 文 明 棍
清末男子穿 长袍马褂
民国时期服饰 特点与发展
研究目的
在信息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 探讨民国时期服饰变革的问题,对如 何看待服饰“殖民化”,如何看待 “东风西渐”的问题,以及我国如何 建立自己的服装体系、衣生活体系, 如何看待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发展与保 护和多元文化发展等方面有一定的借 鉴与现实意义
概述
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