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战国楚地漆器造型艺术及工艺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是源自战国时期楚地区的民间传统艺术,南朝宋代更是一个
兴盛发展的时期。
在楚文化背景下,主要采用楚式髹饰技艺将漆器进行创作,以铅笔、铁笔和画笔将抽象图形写在漆器上,以及绘制各种花鸟、人物、草虫、植物等。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创作时,首先需要使用表面非常平整的材料,如贝壳、紫檀、木材等,将图案所表达的准确性细节写下来,接着浸入漆汁中,使用燕麦绢等材料对表面进行抹平,再将图案或文字用铅笔、铁笔和画笔画出,利用油墨、粉彩去填实图案及调色,绝非一般艺术家能够完成。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创作的作品色彩柔和,质地温和,主调的用色深邃婉转,以
翔实的线条表达深厚的文化内涵,艺术技巧非常高超、精湛,成品令人印象深刻,很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欣赏。
荆楚漆器图像艺术的写意浪漫精神与文化哲思
069我国是用漆最早的国家,在战国时期就有漆器的生产,而南方楚国的漆器制造最为发达。
在目前全国出土的漆器中,80%以上的漆器出自长江流域,如湖北江陵出土的楚墓漆器、湖南出土的楚墓漆器、河南信阳出土的楚墓漆器。
这些漆器作品都极富艺术造诣,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艺术地位。
历史悠久的中国漆器做工细腻且精致典雅,不愧是我国传统手工艺美术的瑰宝。
漆器与中国国宝艺术的陶瓷、丝绸一样,因其独特的审美和精湛的技艺享誉世界。
漆器的艺术图像造型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杰出成就,其艺术形式与造物思想影响着我们现在的各类艺术领域。
荆楚地域的漆器制造,顺应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造物思想。
[1]漆器的图形纹样与荆楚青铜器图形纹样、玉器图形纹样、纺织刺绣图形纹样等都记录和承载着当时荆楚地域的艺术文化面貌和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特点。
在战国时期,漆器成为荆楚地区人们日常生活使用的器皿和贵族的礼仪器物等,楚人在漆器制造中体现的造物思想在本质上属于楚地精神思想的呈现,荆楚文化以其思想的源远流长、造物形式的特色鲜明而著称于世,其艺术的精湛和深邃的思想影响至今。
一、荆楚漆器图像造型的写意精神(一)写意精神的文化溯源荆楚文化历史悠久,它兼具北方商周文化和南方蛮夷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荆楚艺术的图像造型与色彩风格更接近于殷商文化,且不断结合二者优势而发展,呈现更多古朴的原始宗教色彩与朴实敦厚的艺术造型。
荆楚艺术形式不仅是偏向理性和写实的再造,更多的是表现情感与想象的创造。
在荆楚漆器图像艺术中,漆器物像多以神秘而古怪的意象组合造型而出现。
如漆器镇墓兽、虎座凤鸟礼器和鹿角立鹤等都是多种动物特征部位的综合组织的造型。
在荆楚器物漆绘上描绘有人神杂糅、龙蟠凤逸等造型都极富想象力与创造性。
[2]荆楚漆器图像展示出的卓越创造才能与艺术智慧体现了楚地独特的文化审美及意境追求,体现了楚人在精神上“无碍于物”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思想境界,其生动的造型与无限的空间想象创造了独特的楚文化。
楚式漆器艺术风格与工艺探析
楚式漆器艺术风格与工艺探析作者:冯修文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9年第04期【摘要】上古时期位,于南方的江汉平原在公元前11世纪逐渐孕育了辉煌的楚文化。
至战国时期,其政治、经济、科技与工艺水平均处于同时期其他地区的前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荆楚的漆艺。
就目前田野考古发现来看,不论是保存质量、器物造型、纹样、工艺水平与出土数量,位于南方的楚,漆工艺却达到了中原地区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本文从楚国历史文化与工艺技法,即横向与纵向两个方向,来浅析楚漆器艺术辉煌灿烂的成因。
【关键词】楚国;艺术风格;漆器;工艺【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一、概述:楚国历史大略(一)楚的历史楚人是上古华夏诸族的一支。
(BC1600)中原商代初期,随着商王朝的扩张,原周边部落的生存空间被不断蚕食。
其中一支因商的打压而被迫向人烟稀少高山林密的南方迁徙。
最终在位于今天的荆山,丹阳一带定居下来。
商王朝对于楚人的态度从《诗经商颂》“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
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可看出是极度轻蔑的,先进的中原人像打猎一样经常深入南方丛林猎杀楚人。
周王朝建立后,周成王遂封楚君熊绎为“子爵”,至此楚国建立。
与其它的中原诸侯国不同,楚的习俗、语言、服饰等方面与中原人相去甚远。
周王朝与中原各国始终视楚为蛮夷与威胁。
在楚与周室几次纠纷之后,楚国逐渐怠慢了向周王朝的朝贡活动,此举被中原视为反叛。
从诗经《小雅采芑》“蠢尔蛮荆,大邦为仇”充满中原对楚的傲慢态度。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抓住中原纷乱的政治局势,楚国开始扩张。
疆域达至江汉平原进而控制湖北大冶铜矿。
楚庄王时代楚国成为诸国霸主,国力增强且呈问鼎中原之势。
至楚威王时期疆域扩张东起沿海西至四川的庞大王国。
这时的楚国是最具实力的诸侯国之一,也是楚国经济文化达到顶峰的时代,出土的漆器从数量与质量上看都是前所未有的。
楚怀王(BC355-BC296)在位期间,楚国逐渐衰落。
楚漆器的艺术风格探析
楚漆器的艺术风格探析一、楚漆器的艺术风格(一)楚漆器器形和彩绘装饰的有机结合楚漆器主要以彩绘的方式装饰,并且数量也比较大,主要是黑朱二色, 地文互换,对比强烈,敷以黄、褐、白、绿、蓝、金、银诸色,深邃悠远又缤纷灿烂。
其中,金、银二色的应用是中国漆器“描金”的开端,“描金”的漆器显得高贵华丽。
漆器髹饰一般在器表髹黑,器里髹红,黑漆是漆的本色,又称生漆,也有黑色掺和了其它色,楚人尚赤,源自远古的图腾观点,对火神祝融的崇拜,红色大多用丹砂,五彩则是用植物油和矿物颜料配置的。
黑与红是基本色调,自夏禹以来就形成了这个传统,楚人继承了这个传统,但他们不改喜好附丽的本性,常常在深沉的黑色以及热烈的红色上敷陈五彩,表现楚漆器惊采绝艳的视觉效果。
综观楚漆器,无论是丧葬用品还是日常用品,都是融立体造型与表面装饰彩绘于一体,并达到一定审美境界的装饰艺术样式。
其单纯的器物造型与繁缛华丽的彩绘纹样,使漆器在审美上达到一种整体的高度完美,衍生出一种内在的节奏和外在的形式美感与空间节奏的相互渗透,在这种渗透中,器物造型的空灵和内涵感与器物彩绘的审美和神秘深邃时空秩序感互补,使器形和彩绘相映成趣。
(二)材质和审美意境的完美结合《考工记》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造物思想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其中, 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造物法则贯穿全书,其开篇便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合此四者,然后能够为良。
①”“材美”指材料的质量,强调了人对材料的选择,因材制宜;材料的质量,施工的时节又与天时、地气密切相关,“工巧”则是对主体创造性的肯定。
楚国地处南方,生柔嘉材,资源丰富,手工业发达,等条件都符合了中国人与自然融通的造物观。
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与自然亲和,顺应物性,适当加以调整选择的造物思想。
对于楚漆器来说,其审美意象与材质工艺如同是生命与肌肤,两者交融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机体,审美意象才能得到完整的显现。
换句话说,根据作品的审美特质选择与其相适合的材质,对材质实行利用和制作时,材质的特质才能充分的发挥,材质和审美内容才能相辅相成,达到完美的审美境界。
楚国漆器特征
楚国漆器特征楚国漆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特征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材料、工艺和装饰三个方面介绍楚国漆器的特点。
一、材料楚国漆器主要使用的是漆作为基础材料。
楚国地处湖南、湖北一带,这里气候湿润,适合漆树的生长,因此楚国漆器的原材料十分丰富。
漆树的树皮中含有丰富的漆汁,经过加工和提取,可以制成漆器所需的漆料。
漆料具有良好的附着性和耐久性,使得楚国漆器具有独特的质感和光泽。
二、工艺楚国漆器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多个工序。
首先,漆料需要进行净化和炼制,以去除杂质和增加漆料的粘度。
然后,漆料被涂抹在木制或竹制的器具上,进行底漆的施工。
接下来,进行彩绘和雕刻等装饰工艺,以增加器具的美观度。
最后,进行多道研磨和抛光工序,使漆器表面平滑光亮。
整个制作过程需要耐心和细致的手工操作,体现了楚国人民对艺术的追求和工匠精神。
三、装饰楚国漆器的装饰形式多样,既有简约的线条和几何图案,又有繁复的人物和动物纹饰。
其中,最为常见的装饰元素是云纹、凤纹和龙纹。
云纹象征祥瑞和吉祥,凤纹象征美好和幸福,龙纹象征权力和尊贵。
这些纹饰不仅体现了楚国人民的审美观念,也传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外,楚国漆器还常常使用贝壳、玛瑙等宝石镶嵌,增添了器具的华丽和珍贵感。
楚国漆器以其独特的材料、精湛的工艺和华丽的装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它不仅是日常生活用具,更是艺术品和文化符号。
楚国漆器的特点与其他地区的漆器有所不同,体现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
如今,虽然楚国漆器已经不再作为日常用具使用,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楚国漆器的光芒继续闪耀下去。
楚地漆木器讲述荆楚文化
楚地漆木器讲述荆楚文化9月3日,由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和荆州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光融天下——荆楚文化特展”在海南省琼海市开展,展出文物199件/套,其中一级文物62件/套。
展览分“筚路蓝缕”“宅兹江汉”“朝宗于海”三个单元,介绍了楚文化产生的人文环境、楚文化鼎盛时期的艺术成就及对秦汉文化的影响。
漆木器是楚地最有代表性的文物,此次展出的部分漆木器为首次展出,现介绍如下。
图1猪形漆盒(图1) 2005年荆州黄山617号墓出土。
长42厘米,宽12.5厘米,高15.2厘米。
通体髹黑漆,由身、盖两部分组成。
雕制,一端雕成猪头状,身下仅见三蹄足。
楚地出土的猪形盒多为双头猪形象,用于盛放耳杯。
这件漆盒为单头猪形象,极为罕见,体型较小,黑漆之上无彩绘,较楚式猪形盒显得更为质朴,应是秦、楚文化交流融合后产生的新器型。
图2凤纹带流漆杯(图2) 2003年荆州黄山97号墓出土。
口长径16厘米,宽14厘米,高9厘米。
器口略呈桃形,流外侧雕刻成鹰首,全角张口衔珠,弧腹,椭圆形柄。
器内、器表髹红漆,用褐、黄、黑漆彩绘。
腹部绘四组八只蟠凤,凤身相互缠绕,身用黑漆绘羽纹,凤喙向内卷曲呈弯钩状,长冠后披。
杯内外口沿用朱、黄漆绘云纹。
这件带流漆杯与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的龙纹带流漆杯极为相似,只是用凤纹代替了龙纹相蟠绕。
至于其用途,因形如葫芦瓢,有学者将这类带流杯称为“合卺杯”。
另该件漆杯的器内红漆脱落处露出褐漆,可见红漆是在褐漆层上髹涂的,似可用于探讨漆器的翻新工艺。
图3鹿纹漆耳杯(图3) 2005年荆州黄山633号墓出土。
口长径18.5厘米,连耳宽15厘米,高4厘米。
这是一件战国时期楚式方耳杯,耳面绘四只奔鹿纹,鹿身用黄漆绘斑点纹,耳面周围绘一周绹纹,口沿内侧、耳两端侧面和口沿外侧绘变形凤鸟纹。
在楚人心中,鹿是神圣和祥瑞的象征。
《楚辞·天问》:“惊女采薇,鹿何佑?”楚墓出土鹿题材的文物很多,有作为乐器的漆木鹿鼓、插鹿角作辟邪用的镇墓兽和虎座飞鸟、座屏里的雕鹿等,可见楚人对鹿的喜爱与崇拜。
楚漆器发展现状
楚漆器发展现状楚漆器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它凭借其独特的工艺和精湛的技艺,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楚漆器起源于中国湖北地区的楚国,是楚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虽然楚国已经不复存在,但楚漆器的制作工艺却一直传承至今。
楚漆器的制作工艺主要是将木器作为基层,然后在木器上刷上数十层特制的漆料,经过多次研磨和打磨,最终呈现出光亮如镜的表面。
在这个过程中,艺人们需要经历长时间的等待和耐心的操作,以确保每一层漆料都能够完美附着在木器上。
同时,楚漆器还需要经过特殊的烘烤和抛光工艺,以增加其耐久性和装饰性。
在装饰方面,楚漆器常常采用图案、文字等元素,展现了楚国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古代文化的关注,楚漆器的制作工艺和市场需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一方面,传统的楚漆器制作工艺正在逐渐消失。
由于楚漆器制作的复杂性和耗时性,以及现代人对速度和效率的追求,许多传统的楚漆器制作工艺已经被废弃或者简化。
另一方面,楚漆器也开始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
越来越多的楚漆器制作企业开始将其打造成为一种奢侈品或者艺术品,以满足现代人对个性化和高品质物品的需求。
然而,楚漆器在现代市场中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楚漆器的制作工艺需要高度的技艺和经验,这使得其制作成本过高,难以满足一般大众的消费需求。
其次,楚漆器的市场需求较为有限,受众范围较窄。
虽然楚漆器在古代被视为贵族和富人的象征,但在现代社会中,很少有人会购买楚漆器作为日常用品或者装饰品。
再次,楚漆器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被遗忘。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更加关注时尚和流行的物品,而对于古老的文化艺术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较低。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楚漆器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其重要性和价值并没有被遗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支持楚漆器的发展,希望能够将其推广给更多的人。
一方面,相关部门通过举办展览、演讲等活动来宣传和传承楚漆器的制作工艺和文化意义。
另一方面,一些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也在致力于创新和发展楚漆器的制作工艺,希望能够让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并且使其更加具有装饰性和实用性。
楚式漆器:永不褪色的华光
楚式漆器:永不褪色的华光来源:《画界·工艺美术》漆器的文化亘古相传,纵横悠远。
固然各地域的漆器技艺各有其独特韵味,但终其渊源,却只有历史和文化底蕴深厚之地才可孕育出绝美的漆器艺术。
(漆豆)荆州楚地,从古至今都为江汉平原的经济和文化重镇,南临浩浩长江,北有悠悠汉水,西靠三峡崇岭,东接百里洞庭。
这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合优质树木生长,春秋战国时代盛产金丝楠木,多植漆树,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荆州城内仍种植有大片漆树。
(蛇栀)(双联杯)丰厚的物资资源下,荆州漆器文化发展的尤为丰满。
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漆器制作工艺已达到了极高水平。
许多文物考古专家都以为制作技艺已失传,事实上,2000多年来,这一独具东方文化特色的荆楚传统技艺,一直在荆沙地区不断传承;近40年来,荆州地区楚墓中漆器陆续出土,到现在已超过五千余件。
荆州市群艺馆的专家经过考证发现,秦汉以后镇墓兽之类的漆器已经罕见,但鼓架类的挑鼓架、背鼓架、艺术品类的座挂屏、摆件和“金漆盆盘”等著名实用工艺品,则一直兴盛至清末和民国年间。
据楚式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邹传志介绍,楚式漆器多由楠木和樟木为原材料。
一般漆器要经过设计造型、雕刻、打磨、修漆、补灰、上漆等二十多道工序,其中最重要的工序是彩绘。
漆器髹饰以黑漆配上红、黄、金等色绘饰,线条萦回。
其图案精美,色彩浓重,因自古楚人尚凤,且楚人还有“九头鸟”之称,所以楚式漆器上的图案多以鸟类、尤其是凤类为主,另还有龙、麒麟等神兽,也常出现在楚式漆器上。
漆器的魅力不仅展现在艺术审美上,实用价值的广泛融合更是为它增添了大批忠实的蹙拥。
据荆州市群艺馆专家介绍,在2000多年不断的传承中,楚式漆器技艺发展脉络清晰,从最开始的贵族身份象征到普通百姓家中的生活用品,漆器的品类越来越齐全,技艺越来越精繁。
各种胎质,异样形制,应有尽有,雕镂刻画、镶拼巧饰无所不能。
但最有特色的则是榫卯彩绘木雕、金漆盆盘和甲骨胎漆器。
榫卯组合是荆楚髹漆彩绘木雕的第一特色。
楚国漆器艺术
2019年10月第39卷第5期Oct.2019Vol.39No.5汉江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nj iang Normal University楚国漆器艺术祝恒富,罗丹(十堰市博物馆,湖北十堰442000)[摘要]楚国是周王室之下的一个诸侯国,它不像其它诸侯国那样唯周天子是尊,而是按自己的思维模式走自己的路,所以它留下来的文物别出一格。
就楚国漆木器而言,它造型奇特,结构精巧,色彩鲜艳,花纹绚丽,成为我国先秦时期极其典型意义的古典艺术形式。
楚国漆器艺术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它在强调实用的同时,丈将审美放在几乎与实用同等高(甚至更高)的程度,将实用与审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集奇、妙、雅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却始终丈不离开人们的日常生洽。
[关键词]楚国漆器艺术;实用与审美;楚国;先秦时期[doi]10.19575/42—1892/g4.2019.05.003[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楚国虽然被中原人斥之为“蛮”,但楚人创作的艺术品却令中原诸国为之汗颜。
楚国漆器所取得的成就已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经典。
楚国漆器无论是色彩,还是造型其成就之高,手法之妙,令人叹为观止;它不仅在中国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即使在世界艺术史中,亦可与任何古代文明相媲美。
它以其博大精深、浪漫瑰丽的艺术特色而自成一系,成为中国古代浪漫艺术的典型代表。
流光异彩的楚漆器成为楚文化的标签性遗存,究其原因,可能正是因为楚人还处于“蛮(野蛮、落后)”的生活氛围之中,原始的巫文化造就了一种诡异和神秘,故而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模式。
一、楚国漆器与楚人生活楚人似乎特别偏爱漆器,这是从楚国墓葬中得出的结论。
凡发掘过楚墓的人都知道,楚墓随葬品中漆器多是最精彩的部分,异彩纷呈的漆器几乎占居着墓葬的大部空间。
尤其洞庭湖沿岸地区,考古发掘一座楚国墓葬就收获一堆漆器,挖两座就收获两堆……由墓葬的随葬品可以看出楚[文章编号]2096—3734(2019)05—0012—05人对漆器的喜爱程度,继而推之,楚人在生活中也偏好漆器。
湖北楚秦汉漆器之装饰纹样
湖北楚秦汉漆器之装饰纹样湖北出土楚秦汉的大批漆器,不仅以千姿百态和琳琅满目的器皿造型使人们叹为观止;而且已掌握了图案的构成法则,并以充满着丰富想象力、瑰丽多姿的各种花纹图案进行恰如其分的描绘,说明它已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虚饰,而是一种增强美观、增强实用价值的装饰艺术,在这个时期铜、铁、陶、漆、竹、木、玉和丝织物等各种质料的装饰艺术中,漆器的装饰艺术水平是较高的,在我国古代艺术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装饰纹样的类别这个时期的漆器装饰纹样,有的是继承和发展了商周时期漆器和青铜器等的装饰纹样,更多的是取材于自然界和当时人类的社会生活,并依据漆器各种器皿的造型特点而创造出的装饰纹样。
从目前积累的大量漆器纹样的资料分析,可以大致归纳为动物、植物,自然景象、几何纹样、社会生活和神话传说等五类装饰纹样。
1.动物纹样春秋时期楚国漆器上装饰的动物纹样,主要有龙、风、饕餮纹、窃曲纹、鸟、兽等。
其中不少是在雕刻的动物上彩绘的(包括浅浮雕),也有一些是直接描绘的。
少数单独作为漆器上的装饰纹样;大多数是相互组合,并作为主要纹样的。
战国时期楚国漆器上装饰的动物纹样,主要有龙、虎、鹿、豹、猪、狗、兽纹、蛙、朱雀、鸳鸯、鹤、孔雀、金鸟、凤、鸟、变形凤纹、变形鸟纹、鸟头纹、蟒、蛇、怪兽纹、辟邪、蟠虺纹、窃曲纹等。
这些纹样,有的是在器皿表面或内底的地漆上描绘的,有的是在雕刻各种动物形象的漆器上加饰的彩绘花纹。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动物纹样的增减有明显的变化,例如在器皿上直接描绘的动物纹样的数量由少逐渐增多,而在雕刻动物形象上加饰的纹样却由多逐渐减少。
同一种动物纹样,也随时间早晚不同而发生变化:其纹样并不雷同;即使是同一时期或在同一画面上,也富于变化,并非千篇一律。
当时这类纹样,有的是单独地作为漆器上的装饰纹样,大部分则是作为主要的装饰纹样,周边以几何纹等作为衬托;还有少数是以社会生活和神话传说为内容的纹样,只起烘托作用。
秦代漆器装饰的动物纹样,主要有牛、马、凤、鸟、鹭、鱼、云龙纹、兽纹、凤纹、鸟云纹、变形鸟纹和鸟头纹等。
浅述战国楚地漆器工业造型艺术
、
漆 器 的 起 源
确 判 断 的 , 学 的 结 论 需 要有 实 物 的佐 证 。 科
1 7 年 夏 , 江省 余 姚 县 属下 的河 姆 渡 村 出 土 了一 件 小 木 93 浙
( ) 会 原 因 二 社
首 先 , 经 济 基 础 。 国 是 战 国 时 期 幅 员 最 为 广 阔 的 国 是 楚
Jl
浅述 战 国楚 地 漆器 工 业 造型 艺 术
倪 仁 杰 汤 云 叶 苏 州 高 博 软 件 技 术 职 业 学 院
摘
要 : 战 国 时 期 ,楚 国漆 器 i 艺 的发 展 突 飞 猛 进 ,其 艺 术 成 就 在 我 国古 代 漆 器 史上 具 有 深 远 的 影 响 。 今 天 ,很 多漆 器 制 作 工 艺 仍 是 脱 胎 于 f -
用途 在今 人 眼 里 一直 都 莫 衷 一 是 。 代 人 陶 宗 仪 编 撰 的 辍 耕 主 阶 级 和 贵 族 。 此 之 前 , 铜 器 一直 是 贵 族 们 炫 耀 财 富 和 地 元 在 青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与保护探析
《长江丛刊》2019.0285“楚式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与保护探析■马晓仪 杨念书 谭忠义 韦师师 孙旻玥 于永平★/西北民族大学摘 要:随着国家对文化事业重视度的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楚国是我国春秋时期五霸和战国时期七雄之一,长江流域的楚文化更是在许多方面居于领先地位,两千多年来,楚式漆器髹饰技艺这一独具东方文化特色的荆楚传统技艺一直在荆州地区传承。
本文主要对楚式髹器技艺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进而为其传承与保护提出建议。
关键词:楚式漆器 髹饰技艺 传承 保护一、“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的定义目前对于“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尚无明确的文字定义,经过查找资料和实地调查,笔者认为“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是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漆器装饰和髹漆技艺,制作一件器物,要经过选料、雕刻、榫卯成型、磨光、刮灰、砂光、等近20道工序。
相较于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天水雕漆技艺等其他关于漆器的髹饰技艺,“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的特殊性在于楚文化在漆器装饰中的体现。
春秋时期,从江汉平原发展起来的楚人土著文化与中原及周边民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楚文化。
其精工细作的青铜礼器、乐器,纹饰华丽、造型奇异的漆木器,巧夺天工的丝织品无一不充满着楚人进取、奋斗的精神和原始、质朴的民风、民俗。
秦汉时期,楚文化进一步与中原文化融合,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源头。
综合江陵地区楚墓出土的漆器来看:在颜色方面,楚式漆器所使用的色彩以红色和黑色为主,辅以黄色、银色、白色等。
在装饰图案方面,主要有垂首盘坐的人物形象;鹿、蛇、猪等动物形象;柿蒂、缠枝等自然图形;凤、龙等象征性图案。
在胎体方面以木胎、脱胎居多。
在髹饰手法方面,楚漆器使用的技艺有雕漆、扣器镶嵌、贴画等。
在用途上,有生活日用器:卮、杯、梳子等;有乐器:虎座鸟架悬鼓、鹿鼓、瑟等;有车马器:车舆等;有兵器:弓、戈、戟等[1]。
二、“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的发展现状2009年6月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入选第二批湖北省级非遗名录,2011年5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4月入选第二批国际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18年5月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2],这些举措促进了该项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随后几年荆州地区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为该项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助力,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设立荆州传统工艺工作站2017年由国家文化部和旅游部批准设立荆州传统工艺工作站,其中传统工艺包括有楚绣技艺、青铜器铅锡刻镂技艺、微雕技艺等,以楚式漆艺项目为主。
湖北楚秦汉漆器之装饰纹样
湖北楚秦汉漆器之装饰纹样湖北出土楚秦汉的大批漆器,不仅以千姿百态和琳琅满目的器皿造型使人们叹为观止;而且已掌握了图案的构成法则,并以充满着丰富想象力、瑰丽多姿的各种花纹图案进行恰如其分的描绘,说明它已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虚饰,而是一种增强美观、增强实用价值的装饰艺术,在这个时期铜、铁、陶、漆、竹、木、玉和丝织物等各种质料的装饰艺术中,漆器的装饰艺术水平是较高的,在我国古代艺术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装饰纹样的类别这个时期的漆器装饰纹样,有的是继承和发展了商周时期漆器和青铜器等的装饰纹样,更多的是取材于自然界和当时人类的社会生活,并依据漆器各种器皿的造型特点而创造出的装饰纹样。
从目前积累的大量漆器纹样的资料分析,可以大致归纳为动物、植物,自然景象、几何纹样、社会生活和神话传说等五类装饰纹样。
1.动物纹样春秋时期楚国漆器上装饰的动物纹样,主要有龙、风、饕餮纹、窃曲纹、鸟、兽等。
其中不少是在雕刻的动物上彩绘的(包括浅浮雕),也有一些是直接描绘的。
少数单独作为漆器上的装饰纹样;大多数是相互组合,并作为主要纹样的。
战国时期楚国漆器上装饰的动物纹样,主要有龙、虎、鹿、豹、猪、狗、兽纹、蛙、朱雀、鸳鸯、鹤、孔雀、金鸟、凤、鸟、变形凤纹、变形鸟纹、鸟头纹、蟒、蛇、怪兽纹、辟邪、蟠虺纹、窃曲纹等。
这些纹样,有的是在器皿表面或内底的地漆上描绘的,有的是在雕刻各种动物形象的漆器上加饰的彩绘花纹。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动物纹样的增减有明显的变化,例如在器皿上直接描绘的动物纹样的数量由少逐渐增多,而在雕刻动物形象上加饰的纹样却由多逐渐减少。
同一种动物纹样,也随时间早晚不同而发生变化:其纹样并不雷同;即使是同一时期或在同一画面上,也富于变化,并非千篇一律。
当时这类纹样,有的是单独地作为漆器上的装饰纹样,大部分则是作为主要的装饰纹样,周边以几何纹等作为衬托;还有少数是以社会生活和神话传说为内容的纹样,只起烘托作用。
秦代漆器装饰的动物纹样,主要有牛、马、凤、鸟、鹭、鱼、云龙纹、兽纹、凤纹、鸟云纹、变形鸟纹和鸟头纹等。
楚式漆器的发展历史
楚式漆器的发展历史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始于商代,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一时期,漆器的制作工艺开始朝着美学方向精进发展,以楚国为首的“楚式漆器”被世界公认为“漆器工艺的高峰”,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因而被广泛熟知。
楚式漆器主要品类有榫卯髹漆彩绘木雕类、金漆盆盘类等,造型奇异瑰丽,图饰丰富多样,色彩饱和雅重。
其使用精加工而成的生漆,色彩选用天然矿植物色素,每一件楚式漆器要经过一百多道工序,数位匠人通力合作,历经数月才能完成。
此外,楚式漆器充分展现了古代楚文化的精髓,其上的图案多以凤类为主,另还有龙、麒麟等神兽,充满了神秘与浪漫的气息。
在地理位置上,湖北省的优越条件也为楚式漆器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这里土壤肥沃,物资丰富,交通便利,楚、秦和西汉时期的墓葬遍布全省各地,为楚式漆器的出土和保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011年5月23日,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127。
这标志着楚式漆器髹饰技艺不仅在中国漆器工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重视。
总的来说,楚式漆器的发展历史是一部充满了技艺、文化和地域特色的辉煌篇章,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漆器工艺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漆器工艺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国漆器名词解释
战国漆器名词解释战国漆器,亦称“战国镶嵌”。
其中以湖北江陵、河南信阳、湖南长沙三个楚国漆器中心遗址出土的最为精美。
1。
战国漆器的制作战国漆器的制作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模印贴花和镶嵌;二是剔红涂朱,并以黑漆地或镶金银图案来装饰。
模印贴花是在器胎上先刻划出花纹轮廓,再用竹片、木片、金属丝等模具在内层贴上花纹,干[gPARAGRAPH3]后磨平、打光,在花纹中心部位压印或嵌入带彩的金属箔。
这类漆器与汉代博山炉相似,多是实用器物。
还有一种模印贴花、打磨和装饰技术已达到相当高水平的铜质脱胎夹纻(夹纻是古代用木材做成不同尺寸的型板,然后将夹纻板组合起来成为器物的胎骨)彩绘漆器,制作时先将不同形状的铜片如兽面、兽耳等按设计好的图案用牛皮胶贴在胎上,再用锤子敲打牢固。
又用一块可弯曲的薄木板作支架,放在上面调整好木板与铜片之间的距离,然后用钳子和凿子把各部分分别加工成凸起的图形,最后用朱漆绘画,再涂上一层黑漆,就制成精美的彩绘铜胎夹纻脱胎漆器了。
2。
战国漆器的造型及装饰手法战国漆器的造型及装饰手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楚国漆器多以抽象的云雷纹、几何纹为主体纹样,极富神秘色彩。
为突出装饰效果,往往采用对称手法,给人以匀称稳重、庄严典雅之感。
例如著名的湖北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的漆耳杯,造型别致,图案古朴生动,刀法遒劲豪放,运用对称、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以黑色为基调,以红色为衬托,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模印贴花彩绘漆耳杯。
战国漆器的纹饰题材广泛,在鸟兽形象上作了新的探索,充满着原始而古朴的野性之美。
它大量采用夸张变形的装饰手法,而且在形式上趋向多样化,具有强烈的表现力。
例如,卷云纹不仅有规律地旋转,而且有很细密的羽状脉络。
鸟的身躯被拉长成夸张的扁圆形。
有些鸟兽形象简直就像事物的全部,实在不像实物,而像一个特殊的符号,却传达出活生生的动态。
战国漆器的制作还广泛地运用了雕刻技术,用剔红或描漆等技法,用阴线或阳线刻划出各种物象的主要部分,然后施以彩绘。
漆木华彩——湖北九连墩楚墓出土漆器
漆木华彩——湖北九连墩楚墓出土漆器楚人生活在一个漆的王国中,漆器与楚人生活休戚相关,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贵族风尚。
楚国漆器是楚民族文化心理最典型的物化表现。
楚人因型择材,率性施彩。
奇异的造型、明艳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勾画出楚人热烈奔放的精神世界。
想象与真实的交织、抽象与具象的结合是楚漆器最突出的特征,亦真亦幻、虚虚实实的艺术手法彰显出楚文化独有的气质。
九连墩出土的漆器代表了楚国漆器制造业的最高水平,是研究楚国漆器艺术和先秦时期楚人精神世界、审美观念的珍贵材料。
彩漆龙蛇花瓣盘豆通高19.7厘米,盘口径13.2厘米~15.4厘米,底径11.8厘米~12.4厘米。
2002年湖北九连墩1号墓出土。
礼器。
盘由16片花瓣粘接盘底而成,柄、座由整木雕刻的一龙一蛇纠结而成,龙头为支点,龙前爪托盘、后爪攫住蛇身,龙口衔蛇。
通体黑漆为地,髹土红、赭色漆,以土黄、中黄粉彩绘花纹。
龙凤蛇纹漆圆盒盖径31厘米,高10厘米;盒径28厘米,高1.5厘米。
2002年湖北九连墩1号墓出土。
食器。
整器由盖、身、足三部分组成,分别以整木挖制、雕刻髹漆彩绘而成。
器表通体浮雕龙、凤、蛇纹,其中器盖雕有8条缠绕纠结的龙,器身至器足则雕有缠绕纠结的八龙、八凤、八蛇。
彩漆鹿角木卧鹿通高96.8厘米,身高41.2厘米,长56.6厘米,宽34.9厘米。
2002年湖北九连墩2号墓出土。
用器。
鹿呈反首盘曲状,翘首顾望,神态娴静。
头、身分别用整木雕成,头上插着一对真鹿角。
通体髹黑漆,红漆绘鹿斑纹。
漆木盒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10年)九连墩2号墓出土,通高19.1,口径19.6,圈足径11.6cm漆木盒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10年)九连墩2号墓出土,通高12.4,口径15.7,圈足径9.2cm漆木鬲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10年)九连墩2号墓出土,进食器,通高12.8,口径8,腹径11.1cm漆木樽高13.2厘米,口径18.2厘米。
2002年湖北九连墩2号墓出土。
浅析楚漆器中的工艺与美学
浅析楚漆器中的工艺与美学作者:江润滋来源:《艺术科技》2017年第01期摘要:漆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国时期,楚国的漆文化在当时最为先进。
楚国的漆器工艺精美,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美学思想。
楚国劳动人民善制漆,善用漆,孕育出了无比优秀的漆器文化,今天,我们有必要深入细致地研究楚国的漆器文化,主要是探究楚国漆器的美学内涵与相关制作工艺,旨在增进对古代漆文化的了解,为现代漆器制作行业提供优秀经验与技术借鉴。
关键词:工艺;美学;楚漆器0 引言据相关史料记载,我国已有6000余年的漆器制作历史,是世界上漆器制作最早的国家。
楚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大国,武力强盛,经济发达,各类优良的社会条件孕育出了优秀的漆文化。
楚漆器外观典雅精致,具有极强的艺术鉴赏价值。
楚国的漆器制作工艺在当时是最先进的,为此,应当研究楚漆器的制作工艺,并了解其所蕴含的美学思想。
1 楚国的漆器工艺楚国漆器文化盛行,该国的漆器以皮革、木头以及动物骨骼为主。
如果对楚国的漆器工艺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归为漆器髹饰、木器制作以及彩绘纹样三大种类。
具体介绍如下:1.1 木器制作(1)木胎。
近年来,我国出土了大量的楚漆器,这些漆器大多是木胎漆器。
不同的木胎漆器的制作方法与用途有所差异。
据史料记载,楚国木胎漆器的制作方法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挖制、斫制以及卷制。
通常情况下,采用卷制工艺制造的漆器外观上呈圆形或者扁圆形,漆器的体积一般较大。
通过斫制得到的漆器一般作用具之用。
挖制的漆器的体积一般较小,这些漆器主要是一些小型的杯子、勺子。
[1](2)针刻。
在髹好的漆面上用针等利器刻出极细的线条的工艺被称为“针刻”。
为了使漆器表面呈现出精致、优美图案,在针刻工作结束后,工匠会在漆器上漆色,使得针刻所得到的线条趋于优美。
1941年,我国长沙黄土岭楚墓中出土了大量名贵的楚漆器,其中的针刻凤纹漆器便是“针刻”工艺的典型产物。
(3)扣器。
扣器工艺是非常著名的一种漆器制作工艺,也是较为早期的漆器制作工艺。
传统楚式漆器产品现状研究
传统楚式漆器产品现状研究一、引言楚式漆器是中国传统工艺之一,起源于湖北省荆州市和黄石市一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楚式漆器经过千年的发展演变,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由于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楚式漆器行业正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本文旨在通过对楚式漆器产品现状的研究,探讨其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困难,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推动楚式漆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楚式漆器的传统工艺特点楚式漆器是一种以漆木或竹木为原料,以漆涂工艺为主要手法的传统手工艺品,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于世。
楚式漆器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原材料的准备、基础工艺加工、雕饰纹样、上底漆和彩绘等多个制作步骤。
雕刻和彩绘是楚式漆器制作中最为复杂和考究的环节,需要工匠们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成品往往制作精美,色彩鲜艳,富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三、楚式漆器的现状研究1. 市场需求下降随着现代化工业文明的影响,传统手工艺品的市场需求逐渐下降,楚式漆器市场也面临这个问题。
由于楚式漆器制作工艺复杂、制作周期长、成本高,一些消费者更愿意选择成型量大、价格便宜的现代化产品,而对于楚式漆器这样的传统手工艺品的需求逐渐减少。
2. 制作工艺面临困难楚式漆器的制作工艺需要工匠们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如今高技能工匠的减少使得楚式漆器的生产成本逐渐增加,导致产品售价偏高,影响了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3. 缺乏市场宣传传统手工艺品的宣传是很重要的,然而目前对楚式漆器这样的传统手工艺品的市场宣传还不够广泛和深入,这也是制约其市场推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四、楚式漆器产品现状的对策和建议1. 拓宽市场渠道为了解决楚式漆器产品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有必要通过扩大销售渠道、完善品牌的宣传推广,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并喜爱楚式漆器,在社交平台上做好品牌曝光和口碑营销,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 加大对工匠的培训力度为了保护楚式漆器这一传统工艺,有必要通过加大对工匠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经验,延续传统工艺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楚漆器中的工艺与美学
楚漆器中的工艺与美学作者:张磊蔡肇一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4年第8期我国漆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出现在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的漆器多数出自楚国境内。
可见,楚国的漆器代表了当时最高的水准。
窥一般可见全貌,之所以许多楚漆器堪为绝代佳品,是因为它们是制作工艺与美学的完美统一,因此本文从工艺和美学两个方面分析楚漆器最富盛名的原因。
战国秦汉时期,漆器生产逐渐进入鼎盛时期。
战国时期的漆器集先进的制作工艺与美学内涵与一身。
美学内涵是动因,制作工艺是载体,共同促成战国漆器强大的生命力,二者缺一不可。
因此,研究漆器应从其制作工艺和美学内涵入手。
一、战国时期的漆器工艺战国漆器常见的胎质以木、竹、皮革为主,骨、角、铜次之。
其他有关漆器的制作工艺还有泥灰、油彩、填器、金银彩绘、金箔剪贴、百宝嵌、镶铜、鎏金、铜扣、针刻和雕镂等。
总之、漆器包含三个方面的工艺:一是木器制作,二是漆器髹饰,三是彩绘纹样。
楚国漆器的卓越成就也体现在这三个方面。
(一)木器制作1、木胎楚国的漆器主要是木胎,其制法因器形和用途的不同而异,有卷制、挖制和斫制三种。
卷制的漆器为较大的圆形或扁圆形的容器,挖制的漆器为较小的容器,如豆、勺、耳杯、小盒等。
斫制的漆器为简单的用具,如匕、杖等。
2、夹纻胎先制作漆器胎骨模型,然后在模具外表裱上麻布,刮漆灰,干固后脱出,就变成了夹纻胎。
夹泞胎制作难度较大,但器身轻巧、器型稳定,它很好地解决了漆胎开裂变形的问题。
如湖北望山1、2、号楚墓出土的削刀鞘,均采用夹纻胎制作。
3、针刻“针刻”是在髹好的漆面上用针或其它利器刻出细如蚕丝的线条,然后镇上其它漆色,显现出优稚的图案。
1941年,湖南长沙黄土岭楚墓出土的针刻凤纹漆器,就是这种“针刻”工艺。
4、扣器“扣器”工艺,是我国“金银嵌漆器”的早期形式,它用金属圈安放在漆器的口沿或底圈,使漆器既坚固衬用,又富丽堂皇,晶莹夺目。
(二)是漆器髹饰楚漆器色彩一般以红黑为主,间有黄、绿、蓝、白等色。
楚国漆器工艺
楚国漆器工艺楚国漆器工艺以其特殊的颜色、工艺及各种复杂精致的图案,给人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
这种工艺源自于楚国(今日湖北省的南部地区),是一种代表楚文化的艺术,在湖北大部分地区得到广泛的传播。
楚韩共享的历史也影响了楚国漆器工艺的发展。
楚国漆器工艺主要受汉朝和楚朝,以及隋唐时期,魏晋六朝时期汉文化的影响,由此形成了楚国漆器工艺的不同文化期间。
楚国漆器工艺主要以蒙漆制作而成。
蒙漆是一种漆面技术,它是将创意画成不同颜色的贴面特殊技术,这种技术尤为重要,其中涉及到多种技法的融合。
例如,花鸟、植物、鱼类等纹饰,以及陶器砂纹、金箔、木纹、珐琅等装饰工艺。
楚国漆器的装饰形式丰富,以植物纹、花鸟纹和人物纹为主,纹饰丰富复杂,在技巧方面也展示了楚文化中的特有风格,如背景层次分明,画面富有对比度和纹理感,而以薄细线条构图,新旧图案结合,细致精致,既自成体系又可表现楚文化的精髓。
在楚国漆器工艺中,使用了多种颜料,以及墨、漆、金银箔等特殊材料,其中金银箔和银箔器物十分精美,是楚漆器的重要材料之一。
楚韩共享的历史也影响了楚国漆器工艺的发展。
楚国漆器工艺主要受汉朝和楚朝,以及隋唐时期,魏晋六朝时期汉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楚国漆器工艺的多样文化期间。
从楚韩关系来找茬,可以发现楚韩之间在艺术、工艺上的联系,使得楚国漆器工艺获得了更广泛的传播,而楚国漆器的独特的创新性也为楚国文化添加了新的元素。
楚国漆器工艺也为楚文化中的艺术添加了丰富的内涵,使之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
楚国漆器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其装饰技术,特别是关于一些细节的处理,这些细节被用来装饰整个作品,使其看起来更加精致。
从这些装饰中,可以看出楚国漆器工艺中的精湛技术和设计思想,以及楚国漆器艺术的精美程度。
楚国漆器的完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多位技师的协作,每步设计和制作都需要具备高超的技能,最终才能完成这样一件精美的楚国漆器作品。
总而言之,楚国漆器工艺是一种具有浓郁楚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它凝练而又精致,不仅充满着艺术性,而且显示了楚国古老技术和文化的复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战国楚地漆器造型艺术及工艺张启彬(湖北美术学院,武汉湖北430205)摘要:漆器与古代物质文化联系紧密,先秦漆器的文化地位在文献记载中就有所体现。
20世纪后,随着出土 实物材料逐渐增加,对这一领域的认知也不断更新。
今属湖北地区的荆州天星观1号墓和2号墓、江陵的雨台山楚墓 和望山沙冢楚墓是战国楚地的重要墓葬,也是战国漆器考古材料出土的集中地。
本文以这些墓葬中典型漆器为考察对 象,对湖北战国楚地漆器造型艺术及工艺做相关解读和研究。
关键词:湖北,战国楚地,漆器,艺术及工艺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838 (2017) 01-104-05漆树价值优良,周身皆宝。
“树之榛栗,椅 桐梓漆”,尤其漆树天然具有粘合性的汁液,在 干燥之后可以成膜防腐、避湿隔潮,使其具有了 其他材质不具备的特质。
漆器,作为以经过处理 的漆树汁液来涂饰及制作各类器物,是人类物质 文化的一个创举。
漆器与物质生活及文化艺术的密切联系古来 有之。
《韩非子•十过》有:“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 其上,输之宫以为食器……舜禅天下而传之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
”《史记•货 殖列传》有“陈夏千亩漆”之语句,说明漆树种 植极为广泛。
庄子就曾供职官员专门管理漆树园。
还有文献表明,民间种植漆树还要向国家缴纳相 当比例的赋税①,可见古代对漆生产的重视。
文献记载间接佐证了漆器发展的坚实基础,而源远流长的实物资料更能说明问题。
20世纪70年代,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瓜菱形扁圆腹 圈足碗,在考古材料上呈现了早期漆器的实物。
②而早在1955年,江苏吴江团结村就有漆绘形式的 彩陶杯出土,四年后,梅堰遗址也发现了漆绘彩 绘陶壶[1]。
漆器或者带有生漆装饰的器物在长江 流域下游的史前文化遗址中出土,表明早期人类 对漆的使用和认识已经达到一定程度。
此外,在 屈家岭文化中,湖北荆州马山镇阳城村也有红漆 装饰的陶器出土 [2],也说明了长江流域中游早期 文化中漆器的意义。
夏商两代,漆器出土的地点有所扩大,河南 偃师二里头遗址、殷墟西北岗、妇好墓等墓葬中 的漆器发现为中原漆文化研究打下基础,而北至 辽宁敖汉旗大甸子的漆器则将研究视域拓展到辽 河流域,此外,地处华东的山东、中部的湖北等 地均有漆器所见,遗址或墓葬地点多达二十余处。
[3](285)西周和春秋时期,漆器得到广泛发展。
河南收稿日期:2016-12-08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北“文化名家”工程资助项目“湖北楚地漆器陶器纹饰技法研究”课题、教育部课题“楚美术暨中国先秦南方 美术形态研究”(项目编号:12Y JA76007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启彬(1985-),男,辽宁省锦州市人,湖北美术学院,教师,博士。
光山宝相寺年代在春秋早期,该遗址的黄君孟夫 妇墓中有漆棺出土[4];山西长治分水岭的漆箱残片则是春秋晚期的代表[5],另外,山东临淄郎家 庄还有嵌金箔的漆盘。
[6]这里的“广泛”不仅包 含出土地域的增多,更在器物类型及制作工艺上 有很多扩展。
在兵器、乐器、车马器等不同功用 器物上的使用,必然要求漆器装饰工艺乃至审美 情趣要有所进展,也必然使“嵌金”、“嵌银”等相关工艺水平提高。
此时,漆艺不仅是以一种 装饰性的手段附属于胎体器物之上,更是在一定 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审美乃至信仰的关注与倾向。
楚国历经800余年,湖北地区是楚人生活的 重地,也是战国楚地漆器出土的集中地。
这一区 域漆器的特色体现在造型艺术及工艺手法上,也 为研究长江流域古代物质文化提供了样本。
荆州天星观1号墓:为战国中期大型楚墓,出土漆器种类多样,主要有漆凭、漆几、漆耳杯、漆勺等实用器物。
带有漆器装饰的剑鞘、弓箭、盾牌等兵器也在其中。
值得注意的是,漆木鹿、虎座飞鸟、镇墓兽等造型别致、样式特殊、具有 特殊功能意义的漆制物件也保存相对完好[7],为 楚国色漆精制工艺的重要代表。
荆州天星观2号墓除了楚墓通常出土的漆盘、漆杯之外,此墓中还出现了一些新见的漆器样式。
凤鸟莲花豆的造型样式就是首次出现在楚墓之中[8] 。
凤鸟莲花豆,是组合形式的器物,它由莲花形 豆盘、鸟造型与蛇造型拼接而成,在工艺上还使 用了榫卯连接和生漆粘接的结合方式。
该器物的 鸟颈弯曲,鸟头向上而后仰,这种看似奇怪的造 型实际是在实用功能方面使上端的豆盘能够托举 得平稳,同理,鸟身下面的蛇的造型也在一定程 度上起到了稳定平衡的作用。
此墓中许多漆器造 型别致,其中蟾蜍状器座首次在战国墓葬中出现。
该器物的整体呈现的造型与蟾蜍类似,因此得名。
从其细部特征上观察,其身后部有一鸟尾状突起,也有是灵异怪兽的可能。
在色彩上通身修饰黑漆,有黄色条带纹连贯缠绕作为装饰。
(图1)江陵望山沙冢楚墓:出土一件彩绘木雕座屏[9] 。
屏雕由鹿、鸟(凤)、蛇,蛙四种动物(灵物)组成。
其布局以对称的形式分布,以双鸟争蛇为 中心图像构成二方连续的整体图案。
在胎体制作 工艺的处理上,先将动物造型以不同大小的木块 雕造成型,再进行粘接和榫接使其连合成整体。
在髹漆色彩上,以红、黄、蓝为主色调,描绘出201 7年(第十四卷)第一期(总第五十一期)~动物身上的斑纹、翎羽等纹饰。
这件座屏构思上 将飞禽和走兽联系在一起,动物之间的穿插连接,对抗争斗情景也极具戏剧性。
此外,为保障座屏 的稳定性,底部的缠蛇装饰也经过了细心的处理。
图2)藏所:湖北省荆州市博物馆出土地:湖北荆州天星观2号墓出土时间:2000年规格:高26cm、盘径20cm年代:战国国别:楚国图1天星观2号墓凤鸟莲花豆藏所:湖北省博物馆出土地:湖北江陵望山出土时间:1965年规格:长51. 8、屏宽3cm、座宽12cm、通高15cm 年代:战国国别:楚国图2江陵望山彩绘木雕座屏江陵雨台山楚墓在这一地区的558座楚墓中,出土漆木器的墓葬就多达224座,漆器数量也多 达九百件。
[10](91)漆器的种类也颇丰,有豆、俎、耳杯等饮食用器,也有鼓、瑟等乐器,更有镇墓 兽等丧葬用器。
其中一件双头猪形漆盒造型别致,犹如融合了创意的“雕塑作品”。
这件漆盒是盛 放酒具储备盒,但它却被雕刻成憨态可掬的双头 猪造型,传达出来的喜乐表情使得这件器物与严 肃甚至狞厉的青铜兽面有着很大的区别。
漆盒通 体还髹黑色,并用红、黄色彩绘描绘出卷云纹、旋涡纹等纹样。
这件木胎漆器也是楚国髹漆制胎工艺的一个典型代表,即对胎体表面加工的平整 精制处理,这使得髹漆中打灰地的工艺程序做到 更加顺利简便,既节省工序时间,又节约生漆原料。
通过以上几例战国湖北墓葬中漆器遗存,可 以窥见楚地漆器造型艺术及工艺上的某些特质:第一,在制作工艺上,漆器绘画与漆器造型 分立。
部分青铜器的铸造工艺需要不同部分铸造 与组合,楚国的漆器“艺术作品”同样经历着分 工化的制作过程,这一过程在艺术处理层面体现 在漆器整体造型与表面髹漆上。
由于漆器的制作 过程是相对复杂的,仅制作胎体就需要骨架、合缝、捎当、布漆多个步骤。
而到“上漆”这一环节还 要需要“第一道灰糙”、“第二道生漆糙”、“第 三道煎糙”甚至更多的步骤,[11]而确保这一工艺 进展顺利的前提条件也是苛刻的,即在20摄氏度 到30摄氏度之间的温度,以及70%到80%的相对 湿度,才能使漆器晾干。
[12](111)可见,无论是前期 准备,还是在主体步骤的涂漆髹漆等漆艺工序上 都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
因此,对于漆器艺术 制作来讲,是需要分工处理的,这样使得每一工 序能有专人来花精力从事,这就把由单一制作者 制作不同环节的等待时间节省下来,以致形成某 一专项熟练的操作技巧来提升产量和质量。
依照 这样的论断,便引出了一个问题,即专门从事在 漆器表面装饰绘画的工匠得到了“职业化”的发展。
换言之,漆器绘画也从整个制作工艺中分野出来。
需要注意的是,古已有之的纹饰布局法则和处理 手段仍然盛行,在漆器表面的装饰处理上仍然保 留着对称性的纹样布局。
楚地漆器器物在器身表 面上的装饰是对青铜器或玉器装饰布局的一种借 鉴和延续。
第二,楚地漆器的某些造型逐渐脱离了青铜 器装饰建立的艺术表达系统。
古人重视饮食不言 而喻,卫灵公向孔子求教军事作战方面的问题时,孔子答道:“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③《周礼》卷一的《天官冢宰》也记 载了在帝王生活区域中,多达60%的服侍者专门 负责饮食方面。
从大型墓葬出土材料看,用于饮 食器具的青铜鼎、簋、尊、爵等颇为丰富,但从 春秋战国的楚地墓葬中看,漆器的造型似乎并没 有拘泥于青铜器所奠定的基础,同样是饮食器具,却与青铜器的庄严凝重有所不同。
这些改变不仅 体现在漆器造型方面趋于世俗化的趋势,更有在 审美层面上显出轻松化甚至娱乐化的倾向。
青铜器常见纹饰中的兽面纹在漆器中的出现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则是贴近生活气息的鸟、鹿、猪、狗 等造型和纹样随之增多。
商代及西周时代的青铜 器常选取大的物象来铸造装饰甚至直接成器,四羊方尊、虎尊等就是实例;而东周时代的漆器,尤其是战国时代的湖北楚地漆器则出现将小的形 体放大,如对鸟、蟾蜍等的塑造,这一变化较为 明显。
带有兽面装饰的青铜器从西周中期开始显 著减少,春秋战国时代更是加速衰败。
楚地漆器 纹饰的装饰风格也随着整个时代审美取向的变动 而发展。
对于“信巫鬼,重淫祀”的楚人,丧葬 漆器中还有一些如同“镇墓兽”这样光怪陆离的藏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出土地:湖北江陵雨台山出土时间:1986年规格:高52厘米(不计鹿角)年代:战国国别:楚国图4 双头镇墓兽201 7年(第十四卷)第一期(总第五十一期)~器物则重新诠释了远古丧葬遗风。
而在生活用器中的去神性化,甚至是有些喜乐化的倾向,则说明在楚地漆器造型艺术中出现了两种分野的流变:一种是朝着人世审美上的转向,另一种则是专注于鬼魅巫神等丧葬习俗。
(图3)(图4)第三,从同一墓葬出土的某些漆器的艺术形态及工艺手法上来看,应该是带有“专供”性质的。
这里的专供指由固定的漆器制作匠人甚至是同一团队的作坊来专门制作完成的。
湖北荆州天星观2号墓的一系列漆器就是“专供”的实例。
双头猪的漆酒盒、虎座鸟架鼓的虎座和鼓架残件、凤鸟 莲花豆等,在髹漆色泽处理上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造型的整体美学特征也有着相似的特点,如双头 猪酒盒与虎座鸟架鼓的虎座,两件器物的动物造 型都呈现可爱、憨厚的美感,且在某些细部艺术 形态的处理上也出于同一手法,如对圆眼睛的刻 画;再者,这些漆器的表面装饰纹饰,都有“山”字波浪形式的翎羽纹。
这一典型的装饰纹样大量 而反复地出现在双头猪的漆酒盒、虎座鸟架鼓的 虎座和鼓架残件、凤鸟莲花豆等器物上,说明此 纹饰的设计元素是成熟且经过推敲的,是带有标 志性的设计符号。
这也反映了这一典型纹饰的使 用者应属同一制作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