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资源──你离我们有多远?

帅: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课程改革提出来的一个重要命题,纵观几年来的语文教改之路,这个命题已经逐渐从概念转化为老师们日常教学中的自觉行为,然而开发利用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课程资源究竟是什么?它离我们到底有多远?我们就从这里谈起吧。

刘:广义地说,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语文作为母语课程,更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除教科书外,各种图书、报刊,电视、广播、网络,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学校文化、师生关系、风俗民情等,都是教学中可利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性的资源,对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帅:语文课程资源可谓“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梁:但当前老师们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还存在一些误区,我将它们归为三种类型。一是“不敢越雷池半步”型:主要见于一些受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老教师和一些刚入门的新教师中,唯教材是本,局限于教好生字表中的几个生字,条分缕析地肢解课文和做一大堆机械呆板的练习题。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型:有资源意识,但缺乏有效开发的策略和能力,于是采取“依葫芦画瓢”的办法,盲目追随“名师”,模仿“优课”,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不明,利用的效度不高。三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型:开发过度,喧宾夺主,本末倒置,语文教学失去了本体目标,语文课上成了综合实践活动、科学课、品德课、表演课,唯独不是语文课。这都是令人遗憾的。

刘:老师们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确还存在认识偏颇、把握失当的问题。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中的一个片段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当孙老师问“洪教头是个怎样的人”时,一个孩子说:“我要像洪教头那样自信。”老师马上抓住这一回答,反问学生:“这是自信吗?什么是真正的自信?”接着,孙老师把自信、自满、自傲几个词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比较,让学生弄清盲目相信自己不叫自信,而是自傲、自满、自大,并且告诉学生,我们要做自信的人,不能做自满、自傲的人。

看似一个节外生枝的问题,却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孙老师巧用现场生成的资源,既进行了词语辨析,又进行了做人的教育。可见,语文课程资源俯拾皆是,却又稍纵即逝,如果我们没有能力抓住它,资源就从我们身边白白溜走了。

帅:课程资源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关键是看我们有没有一双慧眼能看见它,捕捉到它,合理裁剪,科学取舍,为我所用,真正做到“用之有意,取之有道”。

教材资源──不可抛却的“根本”

帅: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重其他语文课程资源而轻教材,或把教材当作唯一资源的两种极端现象比较突出。究其原因,是对如何处理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之间的关系存在模糊认识。

梁:过去教师过于依赖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现在一提“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片面地认为是课本之外的资源开发,于是出现了“课外资源满堂飞”的现象,导致课堂上只见“资源”不见“文本”。

刘:我听过一节教学《荷花》的课,教材要求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而老师却在课堂上补充了大量古今描写荷花的优美诗句和经典段落让学生读背,结果课文反而没背下来。正是这些走马灯式的影像、音频素材、信息资料挤占了学生潜心会文、涵泳吟诵的时间,侵占了学生独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帅:这正是我们现在强调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要讲究效率和效果的原因所在。我们该怎么做呢?

梁:我记得贾志敏老师在《语文课上要教语文》中谈道:“教语文,就是教师借助课文做例子,教会学生说话,教会学生读书,教会学生写文章,切实掌握运用母语的规律。”我觉得所言极是,只有认清了语文学科的本体目标,抓住教材这个核心进行扎扎实实的语文训练,才不会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这是其一──“目标原则”。其二──“适度原则”,就是要把握学段特点,切忌过度开发与拔高。

陈:这个“适度”应该包括学生的“可接受度”和教学目标的“可达成度”。上个学期我听了某特级教师的《牛郎织女》一课,我在惊叹、佩服这位老师深邃的思想、细致的文本解读和旁征博引的现场教学之余,面对长达两个小时的对学生的信息轰炸也不禁感叹:这样的课放在高中可用,放在大学可用,甚至作为中文系学生的专题研究也可用,可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她的立意太深,资源系统太庞杂,

学生无法进入,无从领会,正如她课后在自我评价中所说的那样:“我没有得到高峰体验。”试想,对文本资源的开发已经超越了孩子们的认知水平,远离了孩子们的“最近发展区”,我们又怎能奢望“高峰体验”呢?

帅:的确如此。不过,我想补充说明一下,我听说这堂课是在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主题教学后的一个集中展示,我们不可抛开这个背景孤立地来评判课的得与失。另外,对于名师的示范课,我们也应该学会理性思考,只可学其神,不可仿其形。

梁:“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指望通过教材这个例子教给学生所有的东西,这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要学会理性地开发课程资源,任你信息排山倒海涌来,我的头脑要保持清醒。不能做信息资料的俘虏,而应该根据课标要求,根据学情来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达成目标的路径。这种目标应该非常清晰,指向明确集中,然后围绕目标去开发和筛选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这样的开发才是有效的。

帅:有人提出:既然教材只是个例子,当然可以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喜好随意增删,甚至弃之不用,用别的例子取代。你们对此有什么看法?

梁:我认为这是不对的。教材是个什么样的例子?首先,它承载了重要的传递主流意识、主流文化的功能;其次,它是贯彻课程目标的典型例子,是编者围绕课程目标精心选择的例子;再次,它相对而言是适合不同地区学生学习的具有普适性的例子;最后,它还是经过时间打磨的经典例子。因此,我们语文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要用好教材资源,激活教材资源。其他课程资源应是教材的有机补充,其作用是为了辅助教材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它的地位是从属于语文教材的。

陈:我有不同看法。我们一再强调以教材为本,不可抛开教材去开发课程资源。可是教材中有些课文确实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让教师不好处理,为什么不能对课文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呢?试想,它没有入选教科书的时候,它会引起你的阅读期待吗?我们是否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来思考课程资源开发中我们究竟应该以什么为本。我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成长才是我们在课程资源开发中应时时不忘的本。

帅:学生的精神成长和终身发展岂止是课程资源开发中不能忘的本,它是一切教育活动不可忘的本。我们不能无视使用教材这个例子的人──教师。有些课文乍看平淡无奇,有的老师却能上得气象万千,有的老师上得令人荡气回肠,关键还是看教师解读教材的功力如何。

刘:不错,每个教师都要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但应以用好、用够、用透教材资源为前提。撇开教材盲目地开发其他教学资源,往往造成教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一位教师在教韵母“犲犻”时,创设了老师与学生掰手腕的游戏,老师一边表演一边发出“犲犻”的音,然后问:“老师用力时发出了什么声音啊?”在学生回答后引出“犲犻”这个韵母。其实,教材上的插图是一个小男孩在砍枯树,既表音又表形,一图两用,显然赛过这位老师自己精心设计的生活情景。所以研读教材、琢磨教材应该成为每位教师备课中首要的、必需的行动。

帅:是的,教材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编者的匠心,除了文本内容,教材中的单元导读、预习提示、思考练习题等都在提示老师该怎么教,学生该怎么学。只有将这些教材资源都研透了,才能发现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可以利用或删减哪些资源,还需要补充哪些教学资源。当然教科书编得再好,仍存在一些先天不足,如,教材内容的滞后、编排体例的定型,这就需要我们对教材资源进行合理补充,或激发兴趣,铺垫感情,或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或辅助理解,引发思考,或拓宽视野,或迁移学法等。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和老师尝试对教材进行增、删、并、调。我觉得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而合理的取舍,仅有胆识和勇气是不够的,必须具备两种能力。首先要具备鉴别能力,语文课程资源很丰富,与教材内容相比,哪些资源更有利于实现该单元、该年段的课程目标,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要能准确判断。其次要具备整合、驾驭课程资源的能力,没有拿来就可用的资源,必须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增、删、并、调,去粗存精,使其与教材资源有机结合。如果不具备这个前提条件,就不可贸然行事。

梁:此外,我们必须把“有效性”作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原则。如,通常我们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在运用资料上却止于课中的资料交流,精心准备的诗文只是昙花一现,让学生粗粗浏览,并没有将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掘出来。课后布置的拓展阅读或实践作业也因没有指导督促和跟踪反馈而流于形式。有的老师每教一篇课文就给学生开列一长串的课外读物清单,学生能完成吗?他从哪里获得这些资源?效果如何?没有跟踪反馈。这样的资源利用往往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比如,有位老师教《威尼斯的小艇》,要求学生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