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的规定和对策原则。2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3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即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4文化内涵:一些不属于狭义的文化事物中所具有的人为精神属性的表现
5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文化思潮。
6甲骨文:是契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所反映了商人凡事必卜的习俗,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和陕西周原。
7仰韶文化:指公元前5000-前3000年,因最早的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8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9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出现时,其中就会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10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为文化观念。
11文化政策: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的对策原则。
12民族文化:一个民族独立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且有着自己的发展历史的文化。
13国别文化: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4传统文化:这里主要指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5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6“天下”观念: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它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天下统一。
17地缘: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它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18九州:在《尚书.禹贡》篇中,以北山川为标志,将中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合成九州。
19三皇五帝:中国的传说古代。“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发明者;“五帝”的人物则有相当的确定性,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五帝的谱系是黄帝、顓顼、高辛、尧、舜。
20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候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21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学术派别很多。它们的代表人物著书立说,游说争辩。这种局面对应当时思想学术、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史家把这种学派林立、互相争辩的局面称作百家争鸣。
22西域:汉朝时,把我国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和新疆天山南北地区,叫西域。广义的西域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的一部分。
23丝绸之路:汉同西域沟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丝绸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境内,运到定息,再从定息到西亚的欧洲的大秦(罗马)。这条路就是驰名中外的丝绸之路。24察举制:汉代时朝野结合、考试与选举结合的选拔官员方式。先由乡里荐举,再由郡县送上朝廷,之后再由朝廷统一才考试,合格者直接进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为现任官。
25永嘉之乱:晋永嘉五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永嘉之乱的最大结果是北方边地民族的大举内侵和汉族人群的大规模迁移。
26十六国:从永嘉一直到北魏末年的六镇起义,初期进入内地的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并且互相征伐,先后替代,共有十余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
27玄学:玄学始于三国曹魏正始年间,它是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思想界,运用辨析、论难、评判的方法,以老、庄思想解释《周易》,沟通儒道二家,建构“以无为本”哲学体系的思潮。魏晋时期盛行。
28般若学和涅槃学: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家教义的流行可分为两大阶段;前段以般若学为主,后期以涅槃学为主。般若学也就不佛家“空宗”理论,强调以“空观”看世界。涅槃学主要讲成佛的问题,如何成佛、成佛的理据及佛的阶段等。
29《神灭论》: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哲学家范缜的哲学著作,它主张形尽神灭的无神论。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确立了唯物主义形神一元论,摧毁了神学存在的基础。
30三省六部制:唐代综合魏晋隋时的官制创立的政治制度,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31七巧板:也称“七巧图,智慧版”是汉族民间流传的智力玩具,其原理是占算中的“出入相补原理”
32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33古文运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盛行骈文,这种文体比较注重形式,内容多空洞无物。后来有人主张改变这种文风和文体,恢复周秦两汉通行的散文。发展到了唐朝,形成了一个复兴“古文”的运动。韩愈和柳宗元是这个运动的倡导者。
34新乐府运动:新乐府是一种自命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在唐,经白居易,元稹的大力倡导,加上李绅,王建,张籍等一批诗人的积极参与,形成一种规模不小的诗歌运动,史称“新乐府运动”,它以“但歌民生病”为宗旨,实际是有意恢复《诗经》和汉乐府开辟的文学传统。
35理学:自宋代始,产生了以儒学为核心,又吸收了佛教和道德思想因素的一种新儒学,成为封建社会崇奉的官方哲学,同时成为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这种新儒学称为理学。
36王安石变法:宋神宗时,王安石两次出任宰相,推行新法。变法的方针是富国,强兵,扭转贫、弱的局面。新法的主要内容有“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这次推行新法的运动,历史上称为王安石变法。王安石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
37色目人和南人:元朝把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并分别对待,一等人是蒙古人,二等人是色目人,三等人是汉人,四等人是南人,色目人包括西北人、西域人乃至欧洲人,他们归顺蒙古人最早,地位仅次于蒙古人。南人指南方最后被告征服的汉族的其他民族,是地位最低级的一等。
38回回:古回教诸国之称,在今中亚土耳其期坦一带,后被成吉思汗所灭。回回的天文历算、天象仪器及医药著作,曾大量传入中国。
39儒户:元朝社会阶层中出现的一个新的名目,这是根据宗教派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立为儒户可以像佛教、道户那样免除赋役。
40儒家:创始人是孔子,其学术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41谚文:古代朝鲜仿照汉字创造的文字,字母近似汉字的笔画,每个音节拼成一个方块。
42一条鞭法: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续。
43摊丁入亩:是清朝的一种赋税制度。丁指丁银,即人头税。摊丁入亩即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银摊入地亩中去征收赋税,实际是取消了人头税。
53王阳明:即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发展了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和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哲学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靠“心”的感知和认识,一切均在心内,提出了:“心即理”,对朱熹“性即理”说进行了改造,形成了理学新潮。人们把阳明学派称为“心学派”或“姚江学派”。
44文字狱:清王朝对文化实行高压政策,从人物所写的书籍、诗文、试卷等文字中,挑出一些词句断章取义,加以曲解,构成罪名,然后判刑治罪。
45乾嘉学派:清朝的学者们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了大量的考订,校勤,辩伪,和注解工作,整理了一大批文献。因为这样的工作在清乾隆,嘉庆年间特别兴盛,所以称乾嘉学派。
46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