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肖洪生编著
广东海洋大学信息学院
网络技术实验室
2008.3
目录
实验课程训练1物理层通信——RS-232串口三线制通信 (3)
实验课程训练2双绞线制作与局域网组建 (11)
实验课程训练3宽带网接入与局域网检测 (18)
实验课程训练4网络协议分析软件Ethereal的使用 (27)
实验课程训练5ARP 、I P、ICMP协议数据包捕获分析 (33)
实验课程训练6 TCP连接过程与HTTP数据包分析 (39)
实验课程训练1 物理层通信——RS-232串口三线制通信
实验目的:
1.掌握三线制串口通信原理;
2. 制作简易串口通信线;
3.掌握对通信组件编程的方法
实验原理:
1.RS-232接口标准
RS-232美国电子工业协会(EIA)在上世纪60年代初推荐使用的串行通信标准,是数据终端设备(DTE)与数据通信设备(DCE)之间的接口标准,RS-232在通信系统中的位置如下图1-1所示。

图1-1 RS-232在通信系统中的位置
图1-1中,PC机是DTE——数据终端设备;调制解调器(Modem)是DCE——数据通信设备,RS-232是DTE与DCE之间的通信电缆,RS-232即是这两者之间的接口技术标准。

串口通信更新的标准有EIA RS-499,IT-U V.24等,其性能比RS-232好的多,但由于RS-232标准应用早、使用广泛,至今还是计算机上的基本配置之一。

DTE可以是计算机或其它I/O设备,是面对用户、接收/发送数据的设备;DCE是将数据终端与网络相连的通信设备,负责编码、解码、数据链路建立/维持/释放的设备,如拨号上网的Modem等。

RS-232最初的标准为DB-25,即有25根信号线,其中包括主信道、辅助信道,及少数空置信号线(功能待以后扩充)几个部分;现在常用DB-9连接器,仅有主信道,其9根信号线的功能特性如表1-1所示:
RS-232 的工作过程可用图1-3表示。

建立连接阶段: A方DTE终端准备就绪后④,A方DEC向A方DTE确认⑥,B方DCE就绪
时⑥,B 方DTE 向B 方DCE 确认④; A 方DET 请求发送数据⑦,A 方DCE 允许发送⑧。

发送数据阶段:A 方DTE 发送数据③,B 方DTE 接收数据②。

图1-2 RS-232工作过程示意图
RS-232串行通信口COM1在计算机上的位置及通信电缆如下图1-3所示。

图1-3 RS-232 DB9连接器与电缆
DTE DCE DCE DTE
RS-232接口标准规定,在DTE(计算机)上为针,DCE(Modem)上为孔。

在计算机(如PC-PC,PC-单片机或其它智能仪器)之间直接用RS-232通信时,可不用建立连接,将一方的发送数据线直接与对方的接收数据线相连,反之亦然;这样,“2-3交叉,5-5对接”,其余不用相连,仅用三根信号线,就可实现两计算机之间串口通信;这种不用DCE(Modem)的串口通信方式,由于发送数据与接收数据线直接相连、互看对方是DCE设备的方式被称之“Null Modem”。

2.Delphi编程初步、Spcomm组件使用
Delphi编程开发环境与C++ Builder基本一样,都是Borland软件公司的产品,采用可视化组件语言(VCL)进行应用开发编程,其基础语言环境是面向对象的Pascal,其组件丰富,语法规范,编译快,比C++在使用上更为易学易用、简单方便,“聪明的程序员选择Delphi”,是近年来程序员的一句口头禅,就说明了它受欢迎的程序。

进入Delphi开发环境后,其画面显示如下图1-4所示。

图1-4 Delphi界面
在Delphi编程开发环境中,上方有常用功能的下拉菜单,工具条菜单,分组组件卡片,左侧有对象树浏览窗口(Object Tree View)与对象监视器窗口(Object Inspector),屏幕中间是系统提供的默认窗体;
Delphi开发编程只要粗通Pascal语言和会用几个组件就可进行,深入掌握也不太难,通过相应的实验编程,就可进入Delphi软件开发新天地。

串口通信程序开发中,必须用到一个Delphi系统之外的组件SPCOMM,此组
件可从网上搜索找到,将SPCOMM组件文件夹复制到系统文件目录Borland\Delphi7\Lib\SPCOMM下:
注意将SPCOMM文件夹的只读属性去掉;然后在开发环境中选择:“Component→Install Component”,出现组件安装对话窗口如图1-5所示;
图1-5 安装组件组件对话窗口
再按“Browse…”按钮,选择SPCOMM文件夹中单元文件Spcomm,然后按系统提示一步步安装结束后,在组件“System”分组卡片中,出现Com 232的组
件图标;
通信组件的基本参数是,波特率:9600,8位数据位,无奇偶校验,1位停止位,无流量控制,简写为:“9600,8,n,1,non”,在实际通信中,双方应当具备相同的通信参数才能正确通信。

对Spcomm通信组件的编程代码主要有:
·通信端口开始、停止: StartComm、StopComm;
·发送数据:WriteCommData(@ts[i],1);
发送字串ts,@ts[i]为一个字符的字节表示,每次发送一个字节;
·接收数据:move(Buffer^,BitS,BufferLength)
将接收缓冲区中所有字节放入字节数组BitS中;
3.数据发送与接收编程举例:
通信组件名:Comm1,
基本参数为:9600,8,n,1,non;设置通信组件静态属性性,其余属性用系统默认值;发送字串时,运用循环语句,对字串逐字符转换为字节后写入通信端口COM1;接收字串时,用通信组件的OnReceivData事件,逐个字节接收后再转换、累加成一个字串,然后写入显示组件Memo1中;
本例全部源码清单如下,有下划线的部分是用户输入的代码,其余则由系统自动生成,每行“//”后面的为本行功能注释,源码清单中的语法关键字是由编译系统自动加黑显示的。

unit Unit1; //单元文件 Uint1.pas
interface //接口
uses //所用资源
Windows, Messages, SysUtils, Variants, Classes, Graphics, Controls, Forms, Dialogs, StdCtrls, Buttons, SPComm;
type //窗体类定义,所用组件集合
TForm1 = class(TForm)
BitBtn1: TBitBtn;
BitBtn2: TBitBtn;
Edit1: TEdit;
Memo1: TMemo;
Comm1: TComm;
BitBtn3: TBitBtn;
BitBtn4: TBitBtn;
BitBtn5: TBitBtn;
procedure BitBtn1Click(Sender: TObject);
procedure BitBtn2Click(Sender: TObject);
procedure Comm1ReceiveData(Sender: TObject; Buffer: Pointer;
BufferLength: Word);
procedure BitBtn3Click(Sender: TObject);
procedure BitBtn4Click(Sender: TObject);
procedure BitBtn5Click(Sender: TObject);
private
{ Private declarations }
public
{ Public declarations }
end;
var
Form1: TForm1;
implementation
{$R *.dfm}
var //全局变量声明
ReceiveStr:string;
procedure TForm1.BitBtn1Click(Sender: TObject); // “关闭”按钮
begin
m1.StopComm; //关闭通信端口
Close; //关闭窗口
procedure SendStr(ss:string); //发送字符串子程序
var i:integer;
begin
for i:=1 to Length(ss) do
m1.WriteCommData(@ss[i],1); //逐字节发送数据end;
procedure TForm1.BitBtn2Click(Sender: TObject); //“发送”按钮
var ts :string;
begin
ts:=Trim(Edit1.Text); //取得发送字串
SendStr(ts); //调用发送字串子程序end;
procedure WriteStr(ss:string); //写接收字串子程序
begin
Form1.Memo1.Lines.Add(ss); //添加一行字串到显示组件Memo1中end;
procedure m1ReceiveData(Sender: TObject; Buffer: Pointer; BufferLength: Word); //通信组件接收数据
var
bits: array[1..80] of Byte;
i:integer;
begin
move(Buffer^,bits,BufferLength);
//将缓冲区中数据存入bits字节数组中
ReceiveStr:='';
for i:=1 to BufferLength do ReceiveStr:=ReceiveStr+chr(BitS[i]); //将接收字节转换为字符后累加形成接收字串 Writestr(ReceiveStr); //调用子程序写接收字串
end;
procedure TForm1.BitBtn3Click(Sender: TObject); //“打开端口“按钮begin
Form1.BitBtn2.Enabled:=True; //激活“发送”按钮 mName:='Com1'; //用COM1口通信
m1.StartComm; //打开端口;
end;
procedure TForm1.BitBtn4Click(Sender: TObject); //“清除发送”按钮begin
Edit1.Clear; //清除文本框内容
procedure TForm1.BitBtn5Click(Sender: TObject); //“清除接收“按钮
begin
Memo1.Clear; //清除多行文本框内容
end; //一个模块结束 end;后面是分号
end. //整个窗体文件结束 end. 后面是句号
选用单机自发、自收的程序运行效果如图1-6 所示。

图1-6 举例程序运行效果图
4.制作三线制串口通信线方法;
·买串口通信线成品改造,将一端2、3跳接即可。

·用串口针/孔接头、双绞线制作,用三根细导线,2-3,5-5相连即可。

·窃听线制作;两端各并接上另一个串口,再用两台机接收线路上传送的数据;
(注:有些通信程序有防窃听的探测功能,一旦有窃听时就停止通信)。

·单机通信——自发、自收,将COM1口的2、3短接即可实现。

实验内容:
1.制作三线制串口通信电缆;
2.掌握Delphi开环境初步使用;
3.安装spcomm组件并对其编程;
4.设计发、收应用测试程序;
5.两台计算机机互相发送、接收数据,进行测试,也可以单机测试;
实验步骤:
1.制作三线制串口通信电缆,2——3交叉,5-5对接;
2.用XP系统的“超级终端”进行发送、接收数据,测试连通性;
3.用Delphi开发工具编程,编写双机串口通信程序。

实验结果:
1.三线制串口通信电缆一条;
2.连通性测试数据截屏图片——“Ctrl+PrtScrn”后,在“图画”界面上“Ctrl+V”;
选择所需区域,右键“复制”,“新建”,再“Ctrl+V”,赋名存盘即可。

3.编写的双机串口通信程序源码及运行演示;
4.设计自动发送与加密发送通信。

实验思考题:
1.物理层协议有哪几方面的规程?RS-232的最大通信速率和通信距离是多少?
2.三线制串口通信主要用在哪些方面?
3.RS-232串口电缆进行双机互连时,为什么要2-3交叉连接?
4.能否用单机模拟双机串口通信?
5.如果把要求定时自动发送数据,如何实现?
6.如何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加密?谈谈思路,最好编程实现。

实验报告:
1、题目、目的、原理等方面简介;
2、实验步骤与结果详细报告,包括实验结果确认情况;
3、思考题回答;
4、问题与建议。

实验课程训练2 双绞线制作与局域网组建
实验目的:
1.掌握RJ-45双绞线的直通线和交叉线的制作方法,了解其应用场合。

2.掌握局域组建与资源共享设置的原理与方法;
实验原理:
1. 双绞线简介
双绞线是最常用的网络传输媒体,其型号10BBASE-T 、100BASE-T 是指10Mbps 、100Mbps 以基带传输方式工作的双绞线。

按信号线外面有无屏蔽保护层分为:屏蔽双绞线——STP ,有金属网丝套作为屏蔽层,无分类; 无屏蔽双绞线——UTP ,没有屏蔽层,有多个分类,如UTP-3,UTP-5,UTP-5+多个类别。

目前常用UTP-5类线,用于100Mbps 基带网络传输;STP 与UTP-5的主要电气性能比较见下表2-1所示。

由上表2-1可见,在双绞线规定的最大网段长度100米上,STP 衰减较小、UTP 较大,但STP 近端干扰较强且价格略高;在实际应用中,100Mbps 局域网多采用UTP-5类线作为有线传输媒体。

RJ-45插头是一种只能沿固定方向插入并自动防止脱落的塑料接头,俗称“水晶头”; 双绞线的两端必须都安装这种RJ-45插头,以便插在网卡(NIC )、集线器(Hub )或交换机(Switch )的RJ-45接口上,进行网络通信。

RJ-45连接器(RJ-45是一种网络接口规范,类似的还有RJ-11接口,用来连接电话线)。

双绞线由8根不同颜色的线分成4对绞合在一起,成对扭绞的作用是尽可能减少电磁辐射与外部电磁干扰的影响。

RJ45水晶头由金属片和塑料构成,前端8个凹槽
内的金属触点共有8个; RJ45水晶头引脚序号是:
金属片面对我们时,从“左——右”引脚序号是1~8,
如图2-1所示:
双绞线的最大传输距离为100m 。

如果要加大传
输距离,在两段双绞线之间可安装中继器,最多可安
装4个中继器。

如安装4个中继器连接5个网段,则
最大传输距离可达500m 。

EIA/TIA的布线标准中规定了两种双绞线的线序568A与568B,如图2-2所示。

568A的线序是:
绿白—1、绿—2、橙白—3、蓝—4、蓝白—5、橙—6、棕白—7、棕—8;
568B的线序是:
橙白—1、橙—2、绿白—3、蓝—4、蓝白—5、绿—6、棕白—7、棕—8。

图2-2 双绞线T568A与T568B线序示意图
网络布线中,同一条网线两端要采用相同的接线方式,采用568A或568B均可;为了保持最佳的兼容性,普遍采用EIA/TIA 568B标准来制作网线。

10M以太网使用 1、2、3、6编号的芯线传递数据,而100M网卡需要使用四对线。

按100M方式制作的网线,也能用于10M网卡,而且双绞线又提供有四对线,因而即使使用10M网卡,一般也按100M方式制作网线。

标准中要求1、2,3、6,4、5,7、8线必须是双绞。

这是因为,在数据的传输中,为了减少和抑制外界的干扰,发送和接收的数据均以差分方式传输,即每一对线互相扭在一起传输一路差分信号(这也是双绞线名称的由来)。

2.直通线与交叉线
直通线(Straight Cable)——计算机与集线器或交换机(终端设备与通信设备)相连时采用,常用T568B布线方式。

交叉线(Crossover Cable)——计算机与计算机(终端与终端),集线器或交换机(通信设备与通信设备)之间,用交叉线相连;实际中,集线器或交换机
的“UpLink”端口内部已经交叉跳线,用直通线就可以向下级连。

通信设备上
没有“UpLink”端口时,设备级连时只能用交叉线连接。

制作交叉线时,在一端运用“1——3”、“2——6”对换位置即可。

从上面图中可以看出,对T568B进行交叉跳线,正好是T568A接法;故交叉线一端为T568A标准接法,另一端为T568B标准接法。

3、局域网简介
计算机网络按其工作模式分主要有:对等(Peer to Peer)模式和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在家庭网络中通常采用对等网模式,而在企业网络中则通常采用C/S 模式。

对等模式注重的是网络的共享功能,而不像企业网络更注重的是文件资源管理和系统资源安全等方面。

对等网也称“工作组网”,因为它不像企业专业网络中那样通过域来控制的,在对等网中没有“域”,只有“工作组”;在对等网络中,各台计算机具有相同的功能,无主从之分,网上任意节点计算机既可以作为网络服务器,为其
它计算机提供资源;也可以作为工作站,以分享其它服务器的资源;任一台计算机均可同时扮演服务器和工作站两种角色,也可只作其中之一。

同时,对等网除了共享文件之外,还可以共享打印机,对等网上的打印机可被网络上的任一节点使用,如同使用本地打印机一样方便。

对等网主要有如下特点:
·网络用户较少,一般十几台计算机,适合人员少、应用网络较多的中小企业;
·网络用户都处于同一工作组中;
·对等网络中,网络安全不是最重要的问题;
·对等网的组网成本低、配置与维护简单。

两台机的对等网,可以用交叉线直接相连;对三台及以上计算机组成网络,要用到集线器或交换机,用直通线连到集线器或交换机上,形成星型网。

4.网卡简介
网卡的作用
网卡是局域网中提供各种网络设备(如服务器、工作站)与通信网络通信介质相连的接口,其品种和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网络的性能和网上所运行软件的效果。

网卡的主要结构如图2-3所示,其主要实现数据的发送与接收、帧的封装与拆封、编码与解码、介质访问控制等功能。

图2-3 网卡的主要结构
注:常用网卡的驱动程序已由操作系统安装完成,一般不用专门再安装驱动程序,对不能由操作系统自动安装驱动程序的网卡,可由该网卡的驱动程序重新指定安装。

网卡分类
网卡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标准有以下:
①按网卡支持的数据总线位数分:8 位XT 总线、16 位的AT/ISA 总线、32 位EISA /PCI总线的网卡。

现在常用32位的PCI总路线网卡。

②按网卡支持的传输介质分:支持双绞线、光纤或同轴电缆连接的网卡。

③按MAC 层协议分:以太网卡、令牌网卡和FDDI 网卡等。

网卡地址
“网卡地址=MAC地址=物理地址=硬件地址”,此式表明对网卡地址的多种称呼,其意思是相同的。

网卡地址由48bit二进制数组成。

其中,前24bit是生产商从IEEE 购买的地址块号,后24bit 是生产厂商制造时的产品序列号。

如网卡地址00-90-27-99-11-cc,其中前6 个十六进制表示该网卡由Intel 公司生产,相应的网卡序列号为99-11-cc。

网卡地址主要用于设备的物理寻址,与下面所介绍的IP 地址所具有的逻辑寻址作用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

5.IP地址
TCP/IP 是一个Internet网络传输协议簇,所有主流操作系统的支持均支持TCP/IP协议;它既可以作为网络的唯一协议,也可以与其他的协议结合使用。

在网络中,用于进行网络通信的设备(如路由器、服务器、工作站等)统称为主机。

在IP网络中,每个主机必须有一个专门、唯一的地址,称为IP 地址,是第三层(即网络层)地址。

两个或多个计算机的IP 地址如果发生冲突,则这些计算机就无法正确地访问和使用网络。

IP 地址是一个32 位的二进制数,每个IP 地址分为4 段(每段8 位二进制数),分别用小数点隔开,如210.33.46.59。

IP 地址实际上包含两个信息项:网络地址和网络中的主机地址。

IP 地址,用于网络中的逻辑寻址(即进行路由选择的依据)。

注意:MAC地址是硬件地址、全球唯一、不能改变,用于局域网内寻找目标主机地址;IP地址是IP通信时使用的软件地址,由用户设定或网络分配的、可变,用于网络层路由选择,IP分组先找到目的网络,再由目的IP地址、进行地址解析后,获得目的主机的MAC地址,递交数据到目的主机。

实验内容:
1.制作双绞线直通线并测试;
2.制作双绞线交叉线并测试;
注:三人一组,每组制作一条直通线和一条交叉线。

3.用交叉双绞线将两台计算机直接互连,建立工作组,设置共享资源;
4.两台机之间互相复制文件。

实验步骤:
1.制作双绞线:
剪断:利用压线钳的剪线刀口剪取适合布线长度的网线。

剥皮:用剥线刀口,划开双绞线的保护胶皮,长度3~5厘米,拔下胶皮。

排序:剥除外皮后再用力拔出4对双绞线,使双绞线外皮后退,首先按橙、蓝、绿、棕的颜色顺序从左到右排放(T568B标准),下来将4对双绞线解开、捋直,带白花的线在左,全色线在右,再将“蓝-白”线与“绿-白”线对换位置,最
后将排序好的一排8根双线上下左右弯折、理顺,用指甲掐紧、挤进成扁平电
缆带状。

剪齐:用压线钳剪线刀将理顺成扁平状的8根线剪齐,留在皮外长度2厘米左右。

插入:一手以拇指和中指捏住水晶头,使有塑料弹片的一侧向下,针脚一方朝向远离自己的方向,并用食指抵住,另一手捏住双绞线外面的胶皮,缓缓用力
将8条导线同时沿RJ-45水晶头内的8个线槽插入到底;此时最好将外皮也能
进入水晶头内部,这样压紧效果好。

压制:确认所有芯线都插到水晶头底部、线序无误后,可将水晶头直接放入压线钳的压线缺口中,如图2-6所示,用力压下,使金属片压下后刺破芯外层绝
缘与线芯良好接触。

可多压一次,增加可靠性。

检测:两端都做好的水晶头,可用网线测试仪进行测试,如果测试仪上8个指示灯按照派线顺序依次为绿色闪过,证明网线制作成功。

如果出现任何一个灯
不亮(或者为红灯、黄灯),都证明存在断路或者接触不良现象,此时最好先对
两端水晶头再用网线钳压一次,再测,如果故障依旧,再检查一下两端芯线的
排列顺序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则需要剪掉一端重新参照另一端芯线排列顺
序制做水晶头。

如果芯线顺序正确,但测试仪在重测后指示灯仍然不亮(或者
显示红色灯、黄色灯),则表明其中肯定存在对应芯线接触不好,此时需要剪掉
一端参照另一端芯线顺序重做一个水晶头了;再测,如果故障消失,则不必重
做另一端水晶头,否则还得把原来的另一端水晶头也剪掉重做,直到测试全为
绿色指示灯闪过为止。

·交叉线制作:同上步骤,在排列线序时,将一端的直通线线序再进行“1—3”、“2—6”对调位置,符合T568A标准即可;网线测试时,一端“1”号指示灯与另一端的“3”号指示灯同时亮,“2”——“6”亦是如此,其它同前。

2.局域网组建与资源共享
用制作好的交叉线连接两台计算机,设置资源共享;从“我的电脑”——“网络邻居”——“网络任务”窗体界面上选择“设置家庭或小型办公室网络”,如2-4所示。

图2-4 从网络邻居——网络任务
图2-5 启用文件和打印机共享
按系统提示,下面按系统默认提示直接选择“下一步”进行,在后面要注意选择“启用文件和打印机共享(T)”一项,如图2-5所示;完成共享资源设置后,系统要求重新启动计算机。

共享资源设置完成任务后,重启计算机,在网络邻居窗体上就能看到系统自动设置的共享文件夹“ShareDocs”图标,选择网络任务中的其它任务,可以看到工作组、本地计算机与本组内邻居计算机的图标等,选择本地计算机后,再双击打开本地共享资源,如果原来有打印机驱动,则成为共享打印机等;
用交叉线直接互连的两台计算机同样设置共享后,就可进行文件共享,方法有二:一是将要共享的文件或文件夹放入系统自动设置的共享文件夹内,供网络邻居计算机共享使用。

二是在本地文件夹上右单击,选择“共享和安全(H)……”,在出现的对话窗口上,选择“在网络上共享这个文件夹(s)”,其余还可修改共享文件夹名称、允许网络用户修改我的文件等选项,可按实际需要选择之。

本地文件夹被设置共享后,其文件夹图标下会出现一个手形托起的图标,如图2-6所示;
图2-6 共享文件夹的图标
同样方法可设置对一个逻辑驱动器根目录的共享,如实现共享光驱等,虽然我们基于安全考虑并不提倡共享驱动器根目录。

对打印机共享时,邻居计算机上也要安装打印机共享驱动,这个操作比较简单,按系统提示进行即可。

打印机共享安装好后,网络邻居计算机可如同使用本地打印机一样使用网络打印机。

实验结果:
1.每组制作直通线、交叉线各一条,通过测试后由实验指导老师确认签字;
2.共享资源设置情况成功与否;
实验思考题:
1.在制作双绞线的接头时,如果将传输差分信号的一对线分开,将对网络的传输质量造成什么影响?
2.用压线钳制作RJ-45接头时,失败率较高,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什么地方?
3.工作组模式形成的对等网络有什么特点?应用广泛程度如何?
4.连接在同一网段上的计算机,如果有两台或两台以上的计算机使用相同的IP地址,会出现什么情况。

实验报告:
1、题目、目的、原理等方面简介;
2、实验步骤与结果详细报告,包括实验结果确认情况;
3、思考题回答;
4、问题与建议。

实验课程训练3宽带网接入与局域网检测
实验目的:
1.掌握宽带网接入的常用常用方法;
2.掌握无线宽带路由器的配置及使用方法;
3.掌握网络检测常用命令。

实验原理:
1.无线组网模式
组建无线局域网有两种方式,对等模式和基本结构模式。

对等模式(Ad hoc):即给每台电脑安装无线网卡,直接通过“无线网卡+无线网卡”来实现点对点的连接,并进行数据传输。

常用10以下台计算机,组成无
线点对点无线网,距离只能数十米且无障碍,信号较弱,这种无线网组网成本
低、配置简单,使用方便。

对等模式无线局域网拓扑结构如图3-1所示。

图3-1 对等模式的无线网拓扑结构
基本结构模式(Infrastructure):即以无线AP(Access Point)或无线路由器为中心,其他安装了无线网卡的电脑和无线AP或无线路由器进行数据传输。


种模式需要有一台符合IEEE802.11b/g模式的AP或无线路由器存在。

所有通信
都是通过AP或无线路由器作连接,就如同有线网络下利用集线器来作连接。


模式下的无线网可以通过AP的以太网口与有线网相联,网内电脑数量比较多,
理论上同样可以实现254台电脑的连接,但建议连接10~20台电脑,电脑间的距离可以较远,组网简单,扩展性极强,但是高级功能设置起来相对麻烦。

基本结构模式无线局域网拓扑结构如图3-2所示。

图3-2 基本结构模式无线局域网拓扑结构
2.宽带路由器工作原理
带宽路由器可看作是“路由器+以太网交换机”的组合,当外网接入WAN口时,四个有线LAN口可以用双绞线接入四台计算机组成的局域网,无线宽带路由器比有线宽带路由器多了一个无线发射天线,可接入多台有无线网卡与之相连的计算机无线局域网——WLAN;无线宽带路由器的正面、背面实物图如下图3-3、3-4所示。

图3-3 无线宽带路由器(正面) 图3-4 无线宽带路由器(背面)
宽带路由器是一个有源器件,工作时,应先接通配套的外部电源。

用双绞线或无线网卡与路由器相连接后,路由器就成为局域网中的一台主机。

(1)配置宽带路由器
在IE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IP地址“192.168.1.1”访问宽带路由器,出现如下路由器登录界面,如图3-3所示。

注:192.168.1.1是宽带路由器中自动默认设置的非正式IP地址,如果不是,可用笔尖顶住“Reset”,接通电源,再持续三秒钟,系统会复位为原来设置参数。

登录路由器后,首先出现管理员登录界面如下图3-5所示,系统默认的用户名为“admin”,初始密码也为“admin”;进入配置页面后可修改密码,但系统复位后又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