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疹
皮疹是一种皮肤病变。
从单纯的皮肤颜色改变到皮肤表面隆起或发生水疱等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皮疹的特点是大、小片粒红,有时会痒,有时不会痒。
其种类和发病原因较多,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诊断。
皮疹的种类
1、斑疹:只有局部皮肤颜色变化,既不高起皮面也无凹陷的皮肤损害,见于斑疹伤寒、丹毒、风湿性多形性红斑等:由于血管扩张而发红的红斑(猩红热、麻疹、药疹等),发生皮下出血的紫斑,等等。
紫斑又分为小型的直径在5毫米以下的点状出血或称淤点和直径在5毫米以上的淤血斑或称紫癜。
这些斑疹,常由红色或紫色再变为褐色、黄色,直至最后消失。
从发疹到消失,有的要两星期,有的只要2-3天。
皮肤色素增多改变皮肤者,叫做色素斑。
和色素斑相反,皮肤变白者叫做白斑,其代表是白癜风(寻常性白斑)。
2、丘疹(Papules)是一种较小的实质性皮肤隆起伴有颜色改变的皮肤损害,见于药物疹、麻疹、猩红热、涅疹等。
3、玫瑰疹(roseolas)常与胸腹部出现的一种鲜红色、小的(直径多为2~3mm)、圆形斑疹,压之退色。
这是对伤寒和伤寒具有重要诊断价值的特征性皮疹。
4、斑丘疹(maculopapulae)在斑疹的底盘上出现丘疹为斑丘疹,见于猩红热、风疹及药疹等。
5、荨麻疹(urticaria)又称风团,是局部皮肤暂时性的水肿性隆起,大小不等,形态不一,颜色或苍白或淡红,消退后不留痕迹,是皮肤速发型变态反应所致,见于异性蛋白性食物、药物或其他物质过敏、虫咬伤等
6、疱疹(bleb)为局限性高起皮面的腔性皮损,颜色可因腔内所含液体不同而异。
腔内液体为血清、淋巴液且直径小于1cm者为水泡,可见于单纯疱疹,水痘等;直径大于1cm的水泡称大泡。
腔内含脓液者为脓疱,脓疱可以原发也可以由水泡或丘疹演变而来。
有些糖尿病患者足部和手部可出现烫伤性水泡或大泡,可能与糖代谢有关。
皮疹的意义
皮疹作为一种皮肤变化,特别是对急性传染病的诊断很重要。
根据皮疹的出现情况和形状,有时可以对疾病作出诊断,而且还能成为采取相应治疗措施的依据。
由于因服药和使用化妆品而出现皮疹的很多,需要注意鉴别。
皮疹的原因及特点
1、急性发疹性传染病
急性发疹性传染病包括猩红热、风疹、水痘、麻疹、登革热斑疹伤寒、恙虫病、伤寒、副伤寒、丹毒、野兔热、马鼻疽等多种疾病。
其特点是发疹多伴有不同形式的发热。
由于病种的不同,此类疾病又各有特色。
如猩红热的皮疹常于发病第1~2天,先出现于胸上部与颈底部,继而迅速蔓延全身,面部发红而唇周苍白,有脱屑现象,发病以急性发热、咽喉炎开始,可伴有白细胞增多及典型的杨莓样舌;麻疹的皮疹常发于病后的第3-4天,发疹开始于面部、耳后、发际、以后遍布全身,呈斑疹或斑丘疹,后期有脱屑及色素沉着、伴有白细胞减少,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及口腔内的麻疹粘膜症状;风疹发疹于病后第1~2天,皮疹迅速出现迅速消退,呈散在性小斑丘疹,由面部向下蔓延,无脱屑及色素沉着,一般病程短而症状轻;水痘的皮疹常于发病数小时或1~2天内分批陆续出现,初为红斑,次为斑疹,再次为丘疹,继后则转为水疤。
此外,斑疹伤寒、伤寒、恙虫病、副伤寒、野兔热也为发疹伴有发热的传染性疾病,但发病率较低,其典型的发热类型及病史可协助诊断。
2、结缔组织疾病
主要见于急性播散性红斑狼疮。
其典型的皮肤损害为鼻梁或双颊出现蝶形红斑,其他皮肤损害如可出现渗出性多形性红斑、丘疹、紫癜、荨麻疹等,同时伴有发热、
皮疹脾肿大、关节痛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沉加快、血清蛋白降低、抗核抗体试验呈阳性,狼疮细胞的发现对确诊此病有决定性意义
3、变态反应性与过敏性疾病
如风湿热病人中1/3可出现各种皮疹。
最常见的为环形红斑与皮下结节,此病多伴发热、汗多、关节痛及血沉加快等反应。
药物热通常伴有药疹,但多呈对称性分布且呈多形性,往往伴有痉痒感、烧灼感。
常见的发疹类型为猩红热样红斑、荨麻疹、麻疹样红斑、固定性红斑等,其发病前有服用抗菌素、水杨酸制剂、鲁米那等史。
荨麻疹也由过敏所致,可由寒冷刺激及其他过敏原所致,其特征与暂时性水肿性皮肤隆起,顶面齐平,常伴有瘙痒和灼热感,通常突然发生,经过数十分钟或数小时后即迅速消失。
4、血液病
急性发疹也可见于某些血液病。
往往伴有发热,可见于急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及恶性网状细胞病。
骨髓象检查可帮助诊断。
皮疹的处理
1、不要抓破,特别是有水疱和丘疹的部位,只要有一点损伤就有感染的危险。
患者夜间常无意识的去抓它,所以要把指甲剪短,小孩子要给他带上手套睡觉。
2、衣着方面,特别是衬衣和贴身衣服,不要有刺激性的。
一般要质地柔软的棉布做的衣服最好,不要穿化纤和毛织品。
3、不要吃带刺激性和油腻的食品。
4、大便要通畅,有便秘时,可服轻泻药或灌肠。
5、保持皮肤和粘膜的清洁。
6、要仔细观察有无全身性症状及其发疹类型
日常注意事项
1、尽可能追寻病因,隔绝致敏原,避免再刺激。
去除病灶,治疗全身慢性疾患,如消化不良、肠寄生虫病、糖尿病、精神神经异常、小腿静脉曲张等。
2、注意皮肤卫生,勿用热水或肥皂清洗皮损,不任用刺激性止痒药物。
3、禁食酒类、辛辣刺激性食品,避免鱼虾等易于致敏和不易消化的食物,注意观察饮食与发病的关系。
4、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过度紧张。
出疹性疾病
水痘
发病原因:由人类疱疹病毒Ⅲ型引起。
症状特点:
*发热第一天即可在孩子的皮肤上发现皮疹,开始为红色斑丘疹(略高出皮肤表面的红色点状疹子)或丘疹(不高出皮肤表面),数小时后变成椭圆形水滴样小水泡,周围红晕,以后水疱破溃、结痂、脱痂,不留疤痕。
各种不同形式的皮肤损害可同时存在,这是水痘皮疹的特点之一。
*皮疹初起于躯干部,继而扩展至面部及四肢,四肢末端少,而在头发间可见水疱疹,这是水痘皮疹的另一特点,据此可与丘疹性荨麻疹区别。
专家提示:水痘可有脑炎、心肌炎、面瘫等多种并发症。
患有白血病、淋巴瘤或免疫缺陷性疾病患儿感染水痘时可呈重症,常伴血小板减少而发生暴发性紫癜,危及生命。
预防传染
猩红热
发病原因: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症状特点:
*发热第二天出疹,疹子呈红色针尖状,遍及全身皮肤,疹间无正常皮肤,皮疹压之退色,可见明显指压印。
在皮肤褶皱纹处皮疹特别密集,形成紫红色线条样褶痕
(称为“帕氏线”),在口唇周围却有一层苍白圈。
皮疹持续3~5天退疹,一周后全身大片脱皮。
专家提示:高热,中毒症状重,可并发咽喉炎,扁桃体炎,舌苔上有一粒粒小隆起,医学上称为杨梅舌。
风疹
发病原因:由风疹病毒引起。
症状特点:
*在发热第一天出现皮疹,呈红色斑丘疹,疹与疹之间有正常皮肤,压之退色,由面部至躯干至四肢,疹退后无色素沉着及脱屑。
全身症状轻。
专家提示:可伴有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和压痛。
严重者会并发风疹脑炎,预后凶险。
麻疹
发病原因: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小儿常见呼吸道传染病。
症状特点:
*发热第四天出疹,皮疹先呈玫瑰色斑丘疹,继而加深呈暗红色,可融合成片,压之退色,疹与疹之间可见正常皮肤,无痒感。
*皮疹自头面部至颈至躯干至四肢,同一部位皮疹持续2~3天,按出疹顺序开始消退,疹退后皮肤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这是麻疹的特征之一。
专家提示:患儿出疹时体温增高,全身症状加重,常并发肺炎、喉炎、心肌炎、脑炎等,可使结核病恶化,造成营养不良和维生素A缺乏症,甚至角膜穿孔、失明。
幼儿急疹
症状特点:
*往往在发热第四天出疹,与麻疹相仿,故又称为“野痧子”(麻疹俗称痧子),但与麻疹截然不同的是本病热退疹出。
*皮疹呈红色斑丘疹,颈及躯干部多见,一天出齐,次日消退,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专家提示:高热时可有惊厥。
耳后枕部淋巴结亦可肿大。
伤寒
发病原因:由伤寒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症状特点:
*发热第六天出疹,玫瑰疹,数量少,见于胸腹部,数天即消退,无脱屑,无色素沉着。
专家提示:由于症状不太明显,粗心大意的家长不容易发现。
肠道病毒感染
发病原因:由埃可病毒或柯萨奇病毒引起。
症状特点:
*发热时或热退后出疹,与发热天数无相应关系,皮疹呈散在斑疹或斑丘疹,很少融合,1~3天消退不脱屑,有时可呈紫癜样或水泡样皮疹。
专家提示:常伴发热、咽痛、流涕、结膜炎、腹泻,全身颈枕后淋巴结肿大。
药物疹
发病原因::有发热及服药史。
症状特点:
*皮疹与所用药有关,有斑丘疹、疱疹、猩红热样皮疹、荨麻疹,皮疹有痒感,摩擦及受压部位多。
TIPS:如何鉴别上述8种疾病
*上述这些疾病中,猩红热的皮疹呈全身性一片潮红,很容易识别。
*风疹、幼儿急疹、麻疹、肠道病毒感染及药物疹患儿,在发热同时虽然都可出现红斑丘疹,但皮疹各有其自身特征,发热与出皮疹相隔的天数也不一样,每种疾病还具有各自的临床特点,鉴别并不困难。
*麻疹与幼儿急疹虽然都在发热第四天出红疹,但前者体温继续升高,而后者却热退体温正常,很容易区别。
*由于幼儿急疹患儿在发热的前几天,有可能出现惊厥,从而导致医生给患儿作腰穿查脑脊液以便与中枢感染作鉴别,但如果能全面地分析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的辅助检查如脑电图,就可避免腰穿给孩子带来的痛苦,甚至在皮疹没有出现前,就能预测孩子患幼儿急疹的可能。
多形性红斑
多形性红斑又称渗出性多形红斑,是一种病因复杂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
皮疹具有多形性,常伴粘膜损害,其特征性皮损为虹膜样红斑。
本病春秋季好发,易复发。
10-30岁发病率最高。
症状
本病初起多为红斑或丘疹,也可有风团或水疱等,可相互融合,红斑颜色鲜红或暗红到紫红。
典型者中心部常发生重迭水疱,形成特殊的虹彩状。
愈后有暂时性鳞屑或色素沉着斑。
损害常对称发于手背、手掌、指缘、足背、颜面、颈部,少数累及全身皮肤,有时粘膜上亦可发疹。
自觉烧灼、疼痛,有时瘙痒。
如发病急,常伴发热、头痛、关节痠痛等全身症状。
病程2~3周,可自愈;但常反复发作。
严重者皮损广泛,累及口腔粘膜。
有红斑、丘疹、水疱、大疱、糜烂或紫癜。
伴有明显内脏病变。
前期症状可有畏寒发热、全身不适及咽痛等。
皮疹于24小时内发生,对称分布,好发于口鼻周围、手足背、前臂及小腿伸侧,亦可见于躯干。
损害为红斑、丘疹、斑丘疹、结节、水疱,重者可出现大疱、血疱或紫癜。
常伴有瘙痒、疼痛或烧灼感。
口、鼻、眼及外生殖器粘膜可受累,出现红肿、水疱及糜烂。
临床上常以一种类型皮损为主,同时兼有其它类型皮损。
按皮损特点,临床分为三型。
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该病为血小板下降引起的不同程度的出血。
可见瘀点、瘀斑,及其它出血征如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等。
血象可见血小板减少,骨髓象见巨核细胞增多。
2. 过敏性紫癜:是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系统性血管炎。
临床特点为血小板不减少性紫癜,常伴关节肿痛、腹痛、便血、血尿和蛋白尿。
男孩多于女孩,一年四季均有发病。
反复出现皮肤紫癜为本病特征,多见于四肢及臀部,对称分部,伸侧较多,分批出现。
初起呈紫红色斑丘疹,高出皮面,压之不退色,数日后转为暗紫色,最终呈棕褐色而消退。
部分病例可伴有荨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
3.幼儿急疹:多见于婴幼儿,临床特征是骤起高热,持续3-5天而自然骤降,热退后出
现淡红色斑疹,1-2日全部退尽,不留痕迹。
4.药物疹:既往可有药物过敏史,近期内有用药史。
皮疹可为麻疹样皮疹或疹形皮疹,分
布以躯干和四肢伸侧为多,常呈对称分布,伴痒感。
发热或不发热。
5.风疹:是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发热,热程1-3日,
先驱期短,卡他症状及咽充血较轻,发热1-2天即出疹,常始于面部,24h内已遍布全身皮肤,多为粉红色斑丘疹,皮疹一般持续1-3天迅速消退,无或轻度脱屑,无色素沉着。
出疹时口粘膜常可见粉红色点状粘膜疹。
耳后、枕后及后颈部淋巴结肿大为本病特征。
6.手足口病:由柯萨奇病毒A16型或肠道病毒71型引起。
表现为口舌粘膜小溃疡,手足
及臀部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部分病人可有中等度发热,病程3-5天。
7.猩红热:起病急,发热,体温一般在38-39度,皮疹一般于发热24h左右迅速出现,
24h可遍布全身,皮疹为弥漫性猩红色约针头大小的丘疹,疹间皮肤潮红,压后可暂时转白,面颊部潮红,无丘疹,而口周皮肤苍白,为口周苍白圈。
有“帕氏征”及杨莓舌。
此外,咽、扁桃体显著充血,亦可见脓性分泌物。
病程1周后皮肤开始脱屑,可显手套袜套状脱屑。
8.脓痱子:大多发生在湿热地区,尤其在温度高、闷热的夏季。
在痱子顶有针尖大小浅表
性小脓疱,以孤立、表浅与毛囊无关的粟粒脓疱为特点。
小脓疱位于真皮内,以汗腺为中心,破后可继发感染。
常发生在皮肤皱褶、四肢屈侧或阴部。
①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该病以学龄儿童多见,男性居多。
表现为肾炎或肾病综合征,但多不典型。
多数患儿可有镜下血尿,部分患儿可有肉眼血尿,蛋白尿多轻至中度。
大多数无肝炎病史及肝炎的临床表现。
尿常规:蛋白尿明显,可见程度不等的血尿和管型尿。
血清HBV抗原持续阳性。
该患儿定期接种乙肝疫苗,且尿常规中未见管型尿,不支持本病。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风团英文名称:wind patches 其他名称:荨麻疹(urticaria)
定义:发生于皮肤表面的斑丘状疹子,瘙痒,大小不一,常堆累成团块,融连成片,骤
然发生,或迅速消退而不留痕迹。
病因与发病机理
荨麻疹病因十分复杂,而且大多数患者原因难觅,特别是慢性型病人。
引起本病发病的最常见原因有:
食物:从主食到副食的许多食物,甚至包括食品添加剂、饮料等可能成为荨麻疹的因。
其中以蛋白质、如鱼类、虾、甲壳类、蛋类、牛奶、肉等尤为常见。
药物:药物荨麻疹在临床上颇为常见,以青霉素、痢特灵、阿斯匹林等引起者居多;使用磺胺制剂、链霉素、四环素或氯霉素后有时也可发生本病。
此外,象可待因、吗咖、维生素B1等引发荨麻疹也屡见报告。
感染:细菌、病毒、原虫、蠕虫、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与荨麻疹发病,对某些患者至关重要,甚至连虫咬或蜂螫刺都可导致荨麻疹发生。
花粉及其它吸入物:如各种花粉、屋尘、动物皮屑等吸入物招引本病亦不乏其例。
此外,精神因素、物理因素、全身性疾病、遗传素质等也可成为荨麻诊发病的原因。
荨麻疹如何发生?人所共知,机体内有很多刺激物能引起荨麻疹,我们可将这些刺激物质统称为介质,其中组织胺便是引起本病发生的最主要介质。
该介质常常在第一型变态反应过程中所产生,即当机体处于敏感状态时,抗体lgE 吸附于肥大细胞表面,这时若机体再受致敏物质刺激,则在该细胞表面上可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其结果组织胺这种介质可从肥大细胞中释出,并作用于皮肤血管而发生风团。
介质除组织胺以外,还有5-羟色胺、乙酰胆碱、激肽、缓慢过敏物质(SRS-A)、前列腺素、纤维蛋白溶解素、补体等等。
这些刺激物质作用于机体皆可导致风团形成。
现今认为荨麻疹的绝大多数患者是属于Ⅰ型变态反应,但也还有部分病人归属于非变态反应。
临床表现
荨麻疹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有时口腔、咽喉及胃肠粘膜也可受累。
本病在皮疹出现之前,往往局部先有剧痒、随后则发生风团。
此种皮疹特点;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色泽为红色、淡红色或常色;骤起骤没,此起彼伏,皮疹通常不起过24小时则可消退;愈后不遗留任何痕迹,相邻损害可融合成较大风团。
偶尔可见水疱或血疱的损害。
自觉奇痒难耐,常因剧烈搔抓,在病变外留下血痂和抓痕。
有些患者可伴发热、食欲不好,疲乏等全身症状。
有部分病人做皮肤划痕试验可呈阳性反应。
本病经适当治疗可获痊愈,但不少患者易复发。
荨麻疹病程不逾一个月称为急性荨麻疹;病期持续30天以上可谓之慢性荨麻疹。
本病临床上尚有以下几种较常见的特殊型;
人工荨麻疹
又叫皮肤划痕症。
本型皮肤划痕试验可呈典型三联征,即用手指甲划试或用钝器划其皮肤后,开始出现条状红斑,随后在其周围发生红晕,最终发生著明的条状风团。
有些人工荨麻疹患者与应用青霉素有关,当停用该药,经一段时间后即可痊愈。
血管性水肿
亦称巨大性荨麻疹。
此型原称为血管神经性水肿。
其主要侵犯真皮深部和皮下组织的血管。
惯发于眼睑、口唇、阴部及咽喉等组织较为疏松部位,但手足、前臂或踝部有时也可被累及。
多在夜晚突然发生,皮损多呈1~2个巨大局限性水肿块,但无指压凹陷性体征,且常不对称。
损害持续时间较长,有的须2~3天方能消退。
若发于咽喉部,病情严重者可引起窒息,甚至死亡,值得引起注意。
蛋白性胨荨麻疹
这一型患者往往因暴饮暴食,如过食猪肉、海鲜货等和大量饮酒后,食物中未被消化的蛋白胨经胃肠粘膜吸收入血液中而引起的。
病情较急,多见于节假日。
皮疹表现为全身泛发风团、常伴头痛、乏力等症状、病程较短、多在2~3天内损害即可消退。
寒冷性荨麻疹
可分为家族性和获得性二型。
前者临床少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自婴幼儿开始发病,可持续终生;后者又有原发和继发性之区别,其中以原发性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最为常见。
原发性这一型好发于暴露部位,痒较别的型轻。
在气温突然变冷或接触冰冷物质时,则可诱发风团产生。
故冰块试验呈阳性反应,即把冰块置于前臂处,经2分钟左右,在接触处的皮肤可出现风团。
患者血青中无冷凝集素,又无冷溶血素和冷球蛋白。
继发性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常与某些基础疾病,例如冷球蛋白血症、冷纤维蛋白原血症、冷溶血素症、梅毒、恶性骨髓肿瘤及结缔组织病有关。
被动转移试验家族性者为阴性,而获得性者呈阳性。
胆碱能性荨麻疹
该型以青年女性占多数,精神紧、机体受热或运动时常常可诱发皮损发生。
症之临床最大特点是风团损害颇小,约1~3mm,周边绕以红晕,奇痒无比,且常伴头痛、头晕、流涎、出汗、等症状。
有时还可见到卫星状风团分布。
对患者使用1:5000乙酰胆碱进行皮内试验可呈阳性反应,即出现强烈红斑。
这一型掌跖通常不受累,病性可反复发作数月或数年。
腹型荨麻疹
本型有胃粘膜损害高达86.84%,而其中仅23%出现胃肠症状。
由此可见,过去认为只有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才被视为胃肠粘膜受累是客观的。
光线性荨麻疹
表现为皮肤受日光、紫外线或红外线射数分钟后,局部迅速出现瘙痒性风团。
与此同时,可伴发畏寒、疲乏、肠痉挛及至晕厥等全身症状。
心脏性荨麻疹
在风团发生的同时,心脏亦被波及。
此刻可伴有胸闷、心悸及心律不齐,如果进行心电图检查也可出现异常。
皮疹消退后,以上临床症状也随之消失。
血清病型荨麻疹
此型病因多为药物,患者皮损以风团最常见,且往往呈多环形。
此外,尚有发热、关节痛及全身浅淋巴结肿大。
倘若肾脏受损害,则尿常规可出现异常,其它化验总补体可呈低值,但血沉一般为正常。
压迫性荨麻疹易发生于受压较重、且时间较久的部位,以臀部和足部为多见,损害呈局部深在疼痛性水肿,可持续8~12小时。
发病期间常伴发热、寒颤、关节痛和白细胞总数稍增多。
此型被动转移试验为阴性,故与变态反应无关。
诊断与鉴别
根据临床表现特点,荨麻疹断不困难,有些患者就诊时皮疹已消退完毕,此时仍可通过病史询问而作出诊断。
荨麻疹当伴有腹痛时需与急腹症,特别是阑尾炎相鉴别。
后者腹痛以右下腹显著,且血中白细胞总数和嗜中性粒细胞增高。
另外,本病还需要同丘疹性荨麻疹鉴别。
丘疹性荨麻疹损害常呈混合性皮疹,即风团丘疹或风团水疱,以儿童患者居多。
玫瑰疹
也叫幼儿急疹、烧疹,由病毒引起,是婴幼儿时期一种常见的出疹性传染病。
可能是由病毒引起,是一种鲜红色的圆形斑疹,直径2-3mm,由病灶周围的血管扩张所形成,压之褪色,松开时有复现,多出现于胸腹部。
通过唾液飞溅而传播,不如麻疹传染力强。
冬春季节发病较多。
发病多是1岁以内的小儿,2岁以上者少见。
患过此病后,一般不再患第2次。
此病症对伤寒或副伤寒有诊断意义。
特点
一般家长对幼儿急疹可能不如对麻疹、水痘等那么熟悉。
这病也是婴儿常见的出疹性疾病,老年人俗称"烧疹子",它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
这种病多发生在2岁以下的婴儿,年长儿极少,而6个月以下的小婴儿多见。
病毒通过呼吸道进入体内经过一段潜伏期就开始发烧,起病很"凶猛",小儿突然高烧,可达39~40。
个别患儿病初有因高热发生抽风的,一般仅抽一次,时间很短,抽风后仍然一切如常。
查白细胞也不高,嗓子有点红,常在耳朵后面或枕骨后两侧可摸到黄豆大的淋巴结,孩子发烧一直不退,吃药、打针都无效,等烧到3~4天突然退烧,全身出粉红色的斑丘疹,面前和四肢疹子较少或无疹,本来伴随发烧出现的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也随着烧退疹出逐渐消失,1~2天疹退后不留痕迹、不脱皮,这就是幼儿急疹的特点。
幼儿急疹和麻疹不一样,它是由另一种病毒引起的发疹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1岁以内的婴儿,所以又叫婴儿玫瑰疹。
它的最大特点是热退后周身迅速出现皮疹,并且皮疹很快消退,没有脱屑、没有色素沉着。
这些婴儿在没有出现皮疹前也有发热,热度可以比较高,但是感冒症状并不明显,精神、食欲等都还可以,咽喉可能有些红,颈部、枕部的淋巴结可以触到,但无触痛感,其他也没有什么症状和体征。
及至体温将退或已退清时,全身出现玫瑰红色的皮疹时才恍然大悟,其实这时候急疹已近尾声。
急疹对婴儿健康并没有什么影响,出过一次以后也不会再出。
玫瑰疹症状
宝宝首先是持续3~4天发高烧,体温在39~40度之间,热退后周身迅速出现皮疹,并且皮疹很快消退,没有脱屑,没有色素沉着。
这些婴儿在没有出现皮疹前也有发热,热度可以比较高,但是感冒症状并不明显,精神、食欲等都还可以(这点与你家宝宝很象),咽喉可能有些红,颈部、枕部的淋巴结可以触到,但无触痛感,其他也没有什么症状和体症。
当体温将退或已退时,全身出现玫瑰红色的皮疹时才恍然大悟,其实这时幼儿急疹已近尾声。
幼儿急疹对婴儿健康并没什么影响,出过一次后将终身免疫。
玫瑰疹护理
·让患儿休息,病室内要安静,空气要新鲜,被子不能盖得太厚太多。
·要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经常给孩子擦去身上的汗渍,以免着凉。
·给孩子多喝开水或果汁,以利于出汗和排尿,促进毒物排出。
吃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体温超过39度时,可用温水或37%的酒精为孩子擦身,防止孩子因高热引起抽风。
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是人类疱疹病毒 6型导致的婴幼儿期发疹性疾病,特点是持续高热 3~5天,热退疹出。
玫瑰疹的传染性
幼儿急疹是由病毒引起的,通常是由呼吸道带出的唾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所以是会传染的。
如果你的孩子与病儿密切接触,体内缺乏免疫力,就完全有可能被传染。
由于幼儿急疹的潜伏期是是1~2周,所以,这段时间应密切观察你的孩子,如出现高热,应立刻采取措施暂时隔离,以免扩大传染。
如果2周后孩子仍安然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