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第十章 1937—1949年的文学创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田间
田间(1916—1985年),原名童 天鉴,安徽无为人,“左联”后期 成员。1935年出版诗集《未明集》, l936年出版了诗集《中国牧歌》和 长诗《中国农村的故事》。1937年 春东渡日本,“八一三”上海抗战 爆发后回到上海,积极参加抗日救 亡宣传工作。1938年到延安,致力 于街头诗运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年以后到基层工作。
但是,解放区文学只是单向突进的发展形态,在全国性的文 学发展格局扩展和深化时,也难免有些褊狭。
戏剧:首先是群众性的秧歌活动促成了新歌剧的诞生。 其次是对传统旧戏曲的改造。 另外,话剧题材的丰富上。 小说:首先是短篇小说题材的广泛和风格的多样化。 代表: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孙犁《荷花淀》 其次,长篇小说内容的丰富和主题的深刻性。 代表:袁静、孔厥《新儿女英传》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围城》的深度讽刺 ——人生与人性的双重嘲讽
《围城》以抗战为背景,却与抗战没有直接意 义上的关系。作品以知识分子为表现对象,以方鸿渐为中 心,在其生活与追求中,串联起众多的知识分子。实际上 《围城》不仅是对知识分子的精神、道德的批判;更是对 人生和人性进行的思考和嘲讽。 1、人生嘲讽。他把人生理解为一种盲目的过程,人不 断追求,又不断的落空,最后总是一无所有,无法获得自 己渴望的东西。 2、人性嘲讽。在作品中,所有的人都被个人化欲望所 支配。《围城》中的欲望,不是那种极端的欲望,而是那 种普遍的世俗性欲望。自私、虚荣心,嫉妒心理,权利欲 望,以及微妙的心理需求等等。他们互相之间的关系,都 是这些欲望的碰撞。
香港、台湾:是抗战文学的两个特殊阵地,不仅对抗战文 艺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构成的重要的环节。
第二节
【学习指导】
田间
穆旦
1.掌握“七月诗派”,“九叶诗派”的主要特点。 2.体会田间、穆旦诗歌的特点。
第二节
田间
穆旦
1、“七月诗派” 是以文艺理论家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 要阵地而形成的一个现实主义抒情诗流派。 主要代表诗人有鲁黎、绿原、阿垅、曾卓、牛汉、邹获帆、 芦甸、罗洛等。 以胡风文艺理论为依据,坚持现实主义原则,发扬“主观战 斗精神”,表现主客观的密切融合;强调艺术性而不作唯美的追 求,要求诗人在生活和斗争中去发现诗意; 诗表现人民解放利人民斗争的现实以及战争年代的日常生活。 在解放区的诗人侧重歌颂光明,在国统区的诗人侧重揭露黑暗。 诗作形式自由,善于采用宜抒胸膀和意象抒情综合的方式抒 情;绿原和牛汉选编的20人集《白色花》是其代表性诗集。
夏衍的剧作
主要作品: 《都会的一角》《赛金花》《自由魂》《上海屋檐下》 《一年间》《娼妇》《心防》《冬夜》《法西斯细菌》 《离离草》《芳草天涯》
上海屋檐下
二、陈白尘
陈白尘(1908一l 994年),原名陈增 鸿、陈征鸿,江苏淮阴人。20世纪 2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30年代转向戏 剧。先后发表的剧作有《石达开的末 路》《金田村》《魔窟》《乱世男女》 《结婚进行曲》《岁寒图》《升官 图》等多部。以擅长写讽刺喜剧著称, 最有代表性的是《升官图》。
2、“九叶诗派” 是在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 主义相结合的涛歌流派。过去被称为“现代诗派”或“新现代 诗派”,直至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40年代“九人诗选” 《九叶集》后,才有“九叶诗派”之称。 以《诗创造》(1947年7月创刊)和《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主 要阵地,聚集了以辛笛、陈敬容、郑敏、穆旦(查良锌)为代表 的活跃在国统区诗坛上的一群诗人。 诗歌一方面以对国统区黑暗的揭露、对劳动者的同情与希 望为主要内容,另一方面也描写自己的内心世界,也有对新中 国诞生的歌颂等内容。 他们对西方现代主义的融台和创新,对中国诗歌传统的继 承和发扬,对推动中国新诗的现代化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 训。
二、解放区的文学创作
解放区实行“红色政权”,使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也使他们有 了文化上翻身的要求,这是解放区文艺产生的前提。 成立“鲁迅艺术学院”(后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 “中国文艺协会”改称“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陕甘宁边区分 会” 文艺刊物:《文艺战线》《文艺突击》《谷雨》。 代表作品:诗歌:田间《假如我们不去打仗》《义勇军》 邵子南《文化与民众》曼晴《街头》 柯仲平《边区自卫军》《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 散文:莫休《抢桥》肖向荣《平型关战斗前后的日记》 小说: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 孔厥的《受苦人》
创作作品: 1941年出版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1946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194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围城》 学术研究: 1948年出版的诗学著作《谈艺录》 解放以后出版的《宋诗选注》《管锥编》《七绍集》等。
《围城》
• 《围城》的情节、主题: 中心主题是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个人戏剧般的经历 表现出来的。方鸿渐的人生旅途是一个逐渐失败以至于全 部人生价值彻底破坏的过程——不仅人身体上的失败,而 且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彻底萎缩和人生信念的空无。 • 《围城》一般性解读: 1、《围城》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讽刺小说。 2、《围城》是一部新“儒林外史”小说。 3、方鸿渐的旅途也是一个精神追寻的历程。
二、抗战中期(1938年10月至1944年9月)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这种情 况下,进步文艺界以各种方式,开展各种文艺活动。 代表作品: 小说:老舍《四世同堂》路翎《财主底儿女们》 沙汀《困兽记》李广田《引力》夏衍《春寒》 戏剧:郭沫若《屈原》曹禺《北京人》《家》 夏衍《法西斯细菌》宋之的《雾重庆》 陈白尘《岁寒图》袁俊《万世师表》 诗歌:艾青《火把》
三、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1944年9月至1949年9月) 代表作品: 小说:钱钟书《围城》张恨水《八十一梦》 戏剧:陈白尘《升官图》吴祖光《捉鬼传》 宋之的《群猴》 诗歌:袁水拍《马凡陀的山歌》臧克家《宝贝儿》 杜运燮的《追赶时间的人》邹获帆《幽默的人》 杂文:冯雪蜂、聂钳驾等人的杂文。 外国文学的影响。
• 诗歌:表现在民歌体叙事长诗的创作上 • 代表: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 散文:主要是报告文学生动地记录和描绘了抗 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史画面,但却缺少抒情散 文。
三、上海“孤岛”及沦陷区文学 上海“孤岛”文学:
文艺刊物:出版了《鲁迅全集》,方志敏、瞿秋白等人的 著作;翻译了斯诺的《西行漫记》等。 戏剧:于伶《夜上海》《花溅泪》《大明英烈传》,阿英 的《明末遗恨》等。 杂文:浙东六作家的合集《边鼓集》,及其与孔令境的合 集《横眉集》,在当时影响较大。 报告文学:有大型报告文学集《上海一日》、骆宾基的 《东战场别动队》、曹白的《这里,生命也在呼吸》、何为 的《青弋江》等。
第三节
【学习指导】
夏衍
陈白尘
1. 认识夏衍在话剧创作方面的主要贡献
2. 认识陈白尘在话剧创作方面的主要贡献
一、夏衍
夏衍(1900—1995年),原名沈乃熙,端 先,浙江省杭州人。1920年杭州甲种工 业学校毕业,后被保送到日本留学。 1927年到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 成为职业革命者,为革命文艺事业做出 了重大贡献。他是继田汉、曹禺后我国 现代戏剧史上又一位有重要影响的剧作 家,1935年发表处女作独幕喜剧《都会 的一角》,1936年发表历史讽冶剧《赛 金花》和《自由魂》(即《秋瑾传》)。 此后夏衍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 命感,陆续发表了十几部剧作。
《围城》的艺术成就
首先,表现为高明的象征 手法的运用。 其次,是机智的讽刺。 再次,精巧独特的比喻, 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效果 ,也使其语言形象精练。
田间的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 诗集《未明集》《中国牧歌》 《给战斗者》《呈给在大风沙里奔走的岗卫们》 《誓辞》《马头琴集》《非洲游记》《清明》 长诗《中国农村的故事》《她也要杀人》 《戎冠秀》《赶车传》 诗歌特点: 以爆发的感情火花、激昂向上的旋律、简短跃动的诗行和紧 张急骤的节奏,去冲击人们的心灵,去点燃人们的战斗激情。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明确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专业作家与群众文艺运动更广 泛地结合到了一起,出现了现代文艺与民间文艺相促进的文学现 象。 这时解放区文学的主要持点: 一方面表现在文学作品的题材、主题与人物描写上。另一方 面表现在对于民族化、大众化文学的探求上。
第十章 1937—1949年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1937—1949年文学创作概貌
【学习指导】
1. 了解国统区文学创作的基本情况
2. 了解解放区文学创作的特点
一、国统区的文学创作
国统区的文学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抗战初期(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 这一时期,戏剧、诗歌、报告文学等方面成绩显著。 1938年创作的独幕剧达140多种 朗诵诗运动把诗歌创作推向了一个高潮,武汉就有《时调》、 《诗时代》、《五月》三个诗刊。高兰是本时期国统区朗诵诗运 动的主要推动者,《我的家在黑龙江》、《哭亡女苏菲》等诗, 深受人们喜爱。 报告文学是一种被广泛运用的形式,主要作品:张叶舟编选 的《文艺通讯》等。 小说创作也不乏精品,如张天翼的《华威先生》,姚雪堰的 《差半车麦秸》等。
二、穆旦
穆旦(1918一1977年),原名 查良锋,笔名梁真。祖籍浙江海 宁,出生于天津。现代诗坛著名 的诗人和翻译家。其诗歌创作始 于20世纪30年代。1935年考入清 华大学,抗战爆发后随校到昆明 进入西南联大,开始显示独持的 诗歌才华,与郑敏、杜运燮并称 西南联大“三星”。
穆旦的诗歌创作
穆旦20世纪30年代的诗作受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较 大,在浪漫的抒情之中也表现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现代怀 疑精神。 代表作: 诗集:《探险队》《穆旦诗集》《旗》《穆旦诗全集》 译作:《唐璜》《欧根〃奥涅金》 著名诗作:《在旷野上》《合唱》《赞美》《旗》 《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等
主要作品: 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中篇《小艾》 长篇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 《十八春》(后改名为《半生缘》) 其他:《张爱玲短篇小说集》《怨女》《张看》 《惘然集》《续集》《余韵》以及 考据《红楼梦》的论文集《红楼梦魇》等。
张爱玲的“传奇”人生
二、钱钟书
钱钟书(19l0—1998年),字 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现代著名作家、 学者。 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 育。1933年清华大学毕业,先后 到英、法留学。1938年归国,历 任西南联大、湖南蓝田师院、上 海暨南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和中 央图书馆家群” “乡土文学”
较有影响: 梁山丁的短篇小说集《山风》和长篇《绿色的谷》,王秋 萤的《矿坑》、《小工车》,李克异的《风雪》,疑迟的 《乡村》,左蒂的《异乡人》等。 华北沦陷区文学: 进步文学不占主流,乘虚而起的是消闲文学。散文和“散文 化”、“速写化”小说较有影响。 袁犀的长篇《贝壳》、中篇《狱中记》,梅娘的短篇集《蟹》、 《鱼》,梁山丁的短篇集《丰年》等
第四节 张爱玲 钱钟书
【学习指导】
1. 体会张爱玲小说的内容特点和艺术特色。 2. 体会钱钟书小说的内容特点和艺术特色。
一、张爱玲
张爱玲(1921—1995),原名张瑛,祖籍 河北丰润,出生于上海。曾在香港读大学, 1942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留学回到上海,开 始走上文坛。1943年在秦瘦鸥所办的《紫罗 兰》创刊号上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 引起上海文坛的关注。1944年出版小说集《 传奇》,12月又出版了散文集《流言》此后 又发表了长篇《十八春》、中篇《小艾》等 作品。1952年到香港,后应鼓吹反共文学的 《今日世界》之邀,完成了长篇小说《秧歌 》和《赤地之恋》。
华东、华南、华中沦陷区: 处于汪伪政权统治下,其文学中心主要在上海。这里占上 风的是“鸳鸯蝴蝶”之类的小说。但进步文学仍然在极恶劣的 环境中成长。不仅有以《万象》为代表的几十种刊物,而且有 师陀的长篇《荒野》,短篇《邮差先生》、《孟安卿的兄弟》,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等小说;还有李健吾、姚克、杨绛等创 作和改编的相当数量的剧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