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西方语用文化的差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东西方语用文化的差异
摘要:东西方在语用文化方面存在很多差异,使得东西方人在交际中形成了诸多障碍,甚至造成文化冲突。

该文试从地理环境和经济制度角度介绍了东西方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并从称谓、打招呼、赞美等语用文化方面具体阐述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希望能够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人们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关键词:文化差异称谓打招呼赞美跨文化交际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处于这种环境的制约之下,对生活的某种感受,就在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予以强调,而其他方面却被忽略,形成了自身的文化。

东西方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之中,受各自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价值观念、社会组织、风俗习惯、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等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东西方人不同的文化。

所谓文化是指人类所独有的社会遗产,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指导着人们的一切行动,文化既有传承性,又有变化性。

文化既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而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

1 东西方文化形成的原因—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的不同
中国是个大陆国家,在中国古代人心目中,世界就是他们生活的
这片土地。

所以中文“普天之下”“四海之内”就是中国人表述的“世界”。

与西方大多是海洋国家不同,他们早就知道国家之外的世界还有很多国家。

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而且古代中华民族历来依靠农业维持生存,商品是以农业生产为前提的。

这种以农为上的思想显示出时代的经济背景。

农民靠土地生活,土地无法移动,地主阶级的读书人也无法离开土地,除非做官。

所以中国的社会制度便是家族制度,传统中国把社会关系归纳为五种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这五种关系中三种是家族关系,另两种也是家庭关系的延伸。

而生活在海洋国家的西方人,靠贸易维持繁荣,他们首先是商人。

商人就要与账目的抽象数字打交道。

然后,他们才和数字所代表的具体事物打交道。

商人同时又是居住在城镇中的人。

他们的活动要求他们在城镇聚居,因此他们的社会组织不是根据家族的共同利益,而是更多地反映城镇的共同利益。

中国人大多是农民,农民的生活方式倾向于自然,容易满足,不喜欢变革,也无法想像事物会变化。

而身处海洋国家的商人们,情况迥然不同,他们有更多机会见到语言、风俗都迥异的其他民族的人民。

他们习惯于变化,对新奇事物并不惧怕,而且为了货物得以销售,他们必须对所制造的货物不断创新。

这样便很好地诠释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引用孔子的话:“智
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

智者乐,仁者寿。

”“智”聪明,富于理性,“仁”爱人,富于感性,也就是说海洋国家的人聪明,大陆国家的人善良。

所以西方和中国文化一样博大精深,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西方文化表现为以人为本、倡导理性、公平竞争、信守合同、注重法治等。

在西方文化中作为个人应该具有独立性、责任心和自尊心,强调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尊严和价值,只有这样,个人才会受到关注和尊重,当然这也容易产生极端个人主义。

而中国文化受儒家“中庸之道”的影响,强调“和”,以虚心为本,谦虚为荣,讲究“克己”,反对过分地暴露自己、表现自我,形成了家族观念,集体主义,这样也容易形成利益团体即“小圈子”,中国文化还注重“一言九鼎”等。

可以说西方文化是一种批判的、反思的、理性的文化,说服人的是事物本身的逻辑,因果关系,而不是以身份和地位作为依据。

而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古代中国尤其是汉以后封建社会儒家思想是为政权服务的,是正统思想,导致中国人思考问题的方式有些模式化,以不变应万变,人们崇尚“尊者”或权威。

而且中国文化还表现出一种极大的不信任,每做一件事,都要假设前面是精心布置的陷阱为前提,这也许是与中国人居安思危的传统思想有关,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人人皆是如此,便形成了不信任的社会氛围。

2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
2.1 称谓
(1)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是语言反应文化的一个突出例证。

由于中国社会是家族制度,十分注重长幼有序、亲疏有别。

例如:“兄”、“弟”、“姐”、“妹”是严格区分的,但在英语里“兄”和“弟”都是“brother”,“姐”和“妹”都是“sister”。

再如:“伯父”、“叔叔”是根据与父亲的年龄区分的,是不能乱叫的,但在英语里只有一个“uncle”。

还有称母亲、姐妹或女儿方面的亲戚为外亲,在称谓前要加上“外”,跟妻子有亲属关系为内亲,称谓前加上“内”。

夫妻之间的称谓则显示出男尊女卑,如对妻子的称为“贱内”“拙荆”等。

对父母、子女的称谓有两种情况,称自己父母称为“家父”“家母”,称自己子女为“犬子”“犬女”或“小儿”“小女”,表示谦虚。

称对方的父母为“令尊”“令堂”,称对方子女为“令嫒”令郎”,表示尊重。

在辞书?尔雅?中这样的亲属称谓有一百多种,其中多数在英语中没有与之相当的词语。

而西方国家的亲属称谓的区分远没有这么严格,可以说中国人的这种家族关系在西方社会生活中不占有那么重要的
地位。

(2)社交称谓
社交称谓的形式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在中国这一变化十分明显。

古时称男子为“公子”,女子为“小姐”,当时社交基本上仅限于男性,官场以“大人”为主或以“官职”称谓。

普通人多为“兄台”等称谓。

在1949年前,“先生”“太太”“小姐”都是通用的社交称谓,解放后,“同志”最为常用。

九十年代以来,“先生”、“小姐”等又称为一般社交称谓,但近十几年来称呼女性多用“女士”,而不是“小姐”,因为“小姐”一词被特指,但在海外华人中“小姐”一词仍可用于社交称谓。

在中国社交称谓方式可以是长者姓氏前加上“老”字,以示尊重,如“老张”、“老李”;在小孩或年轻人姓氏前加上“小”,如“小王”、“小鬼”表示亲切、喜爱,也可以直呼姓氏如“司马”、“欧阳”。

在西方国家直呼姓氏是非常错误的,也很没礼貌。

而西方的社交称谓几乎没什么变化,普遍用“Mr”(先生)、“Mrs”(太太)、“Miss”(小姐)或直呼其名。

需要指出的是,在汉语中有些亲属称谓已经泛化,常用于社交场合非亲属之间,如年轻人称呼长者“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小妹”。

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用于社交。

如果我们对西方的陌生长辈称“uncle”,对方会觉得很奇怪,只有在关系十分亲密的情况下才能用此称谓,否则应称“Mr”或直呼其名。

2.2 打招呼
中国人问候语是分与之关系亲疏而定,熟人之间的问候语经常根据当时对方的具体情况而提出一些明知故问或无疑而问的话如“出去啊!”“上班啊!”只是打招呼而已,对方可不具体回答。

而知心朋友
之间是无话不谈的,包括年龄、工资、个人婚姻等,中国的好朋友之间愿意分享这些信息,但西方人则认为这是个人隐私,不会轻易说,别人也不会问。

西方人不管是熟人、朋友、还是陌生人,见面时都会打招呼,如“hello”(你好!)或者“morning!”(早!),熟人、朋友之间谈论的都是关于天气等话题,很少谈论隐私。

在中国,不熟的人之间打招呼才会用“你好!”,至于陌生人,中国人是几乎不会打招呼的,除非是为了需要,如问路或办事需要。

即使是在外国居住的两个中国陌生人也很少打招呼,西方人对这一点感到很奇怪,也有些难以理解,认为中国人冷淡。

这也许是对陌生人有戒备之心的缘故吧,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一种不信任的态度,也可以说是中国人更审慎吧!但是一旦建立起信任,中国人又会很热情,中国传统美德乐于助人、善良都会表现出来,更有“士为知己者死”、“为朋友两肋插刀”的美谈。

都能说明中国人的热情和无私。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东西方人对于“信任”的理解是不同的,中国人是先否定,通过一些事互相了解而建立信任。

西方人是先肯定,通过一些事互相了解,如发现问题,就会失去信任,否定对方。

2.3 赞美
谦虚在中国文化中是传统美德,中国人不但较少表扬自己,对于别人的赞美也多表现出推辞的态度,并且愿意把属于自己的成绩归功于集体或是领导,而很少说自己是如何努力和付出,否则会让人觉得不谦虚,从而引起别人的反感。

在面对别人的赞美时,中国人常用的
是“过奖”尽量表露自己不足的地方,以示谦虚。

而西方人在面对赞美时会欣然接受,并面带微笑说:“thank you!(谢谢!)”在谈到成绩时多会强调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当然对别人的帮助也会表示感谢,不过大多数是最后说。

这充分表明中国人淡化自我,而西方人彰显自我的文化特点。

当然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与西方人接触频繁,中国人在面对赞美时,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如:“你的鞋子很漂亮!”时,也会微笑说“谢谢”。

这是东西方文化相融合的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西方人赞美别人时通常强调的是通过自身努力而获得的成绩和成功,对于自然条件如长相等并不过分注意,例如,同样是赞美孩子,中国人经常说“这孩子真漂亮!”,只有在不漂亮的情况下才会用“可爱”代替。

西方人却常会说,“so cute”(真可爱)或“so smart”(真聪明)。

3 结语
综上所述,东西方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制度等方面的不同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

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在东西方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打下了深刻的烙印,突出显现东西方文化的特点。

西方注重个人的价值,中国注重集体;西方注重彰显自我,中国讲究谦虚为荣;西方注重信守合同,中国讲究一诺千金等等。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加深,东西方各国交流日益频繁,文化冲突在所难免,所以很有必要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及表现,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尊重各国不同文化,求同存异取得双赢。

而且尽管东西方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任何文化都有其终极目标,就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及善良,
这也是任何文化都有的普世价值观,也正因此不同文化的人才会能够沟通、交流和合作。

参考文献
[1]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136-139.
[2] 胡文仲,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71-73.
[3]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赵三复,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15-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