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2-岳麓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新课导入]
刚刚过去的20世纪的历史,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社会主义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而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实践中有两大突破:(1)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实行国际联合,在几个国家“同时发生”“同时胜利”的论断。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实践证明,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帝国主义统治最薄弱的环节和国家首先“单独”取得胜利;(2)社会主义不是在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国家先胜利,而是恰恰相反——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落后国家先于发达国家取得了革命胜利。

发展顺序上的这一颠倒,给20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历史难题”——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巩固社会主义革命成果?如何继续发展社会主义?为解决这一“历史难题”,列宁时期进行过探索——1921年以“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迂回过渡”取代了原来的“直接过渡”,并试图借助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斯大林时期进行过探索——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模式被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照搬,而斯大林模式下所取得的成就和所存在的问题在这些国家也纷纷出现。

于是,20世纪50~70年代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进行改革,试图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中国也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拉开了改革的序幕,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时至今日,改革的话题仍在继续,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9课《经济体制改
革》。

[从20世纪社会主义的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切入,用大段的语言、用回顾的方式,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导课,意在使学生从更加宏观的角度认知中国关于社会丰义建设模式的探索,同时也希望通过延伸历史镜头培养学生的历史观]
[新课教学]
一、中国需要一场改革吗?
精选四段材料,从四个角度展示1978年的中国——
视点一:政府报表中的中国农村
1978年全国人民公社社员从集体分配到的收入平均74.67元,其中2亿农民平均收入低于50元,有1.12亿人每天能挣到0.11元,1.9亿人每人每天能挣0.13元,有2.7亿人每天挣0.14元。

有2/3农民生活水平不如50年代,1/3农民生活水平不如30年代。

——摘自农业部人民公社管理局的相关报表视点二:史学家记录的中国城镇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1957年是637元,1978年是644元。

——林蕴辉《国史札记》(史论篇)P248 天津市:1975年,工厂第一线工人70%是二级工,月薪41.5元。

1950年人均住房面积3.8平方米,1972年,3平方米。

——杨继绳《三十年河东》视点三:生产状况与效益
1978年,我国每个职工平均创造的价值只有0.9万三人民币,而美国为6.5万美元。

1952年到1983年,国家向重工业投资4150亿元,同期重工业给国家积累的资金只有8150亿元。

视点四:外国记者镜头中的长安街头
根据皮尔·卡丹在中国长安街头的照片以及学生的反应,可抛出一个问题:照片中的外国人是谁?(照片资料:1978年冬天,关联社记者为皮尔·卡丹拍下这张照片——身穿黑色毛料大衣、脖子上随意搭条围巾、双手插在衣兜里的皮尔·卡丹走在长安街上,他身后那群穿着蓝色工作服的工人,以及一边那个戴着解放帽、穿着皱巴巴对襟棉袄的老农都像看外星人一样望着皮尔·卡丹……)这张照片以人为主,这些人有什么特点?
以此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学生围绕照片议论的基础上,教师投影30年前的《小学生守则》:“在街上看到外国友人,不围观,不干扰,不尾随,热情大方,不卑不亢。

”进而提问:你从四张幻灯片所呈现的四段材料看到了怎样的中国?
[四段材料比较简单、直观,学生容易得出结论。

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教师可边总结,边投影归纳]贫穷的中国农村困窘的中国城市低效的中国经济封闭的中国社会
⑥过渡导述:“文革”后,摆在最高决策层面前最大的难题实质还是经济问题,所谓“国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并非完全夸张和恫吓。

对当时的普通百姓来说,吃不饱、穿不暖,连肥皂、火柴、灯油都要凭票限量供应。

改善民众的生活状况,成为中国决定改革的主要推动力。

[投影第五段资料——国家领导人对国家现状的忧虑和改变国家现状的决心]
视点五:国家领导人的决心
陈云(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78年12月说:建国快三十年了,现在还有要饭的,怎么行呢?
邓小平(中共中央副主席)1980年4月说:现在说我们穷还不够,是太穷。

——林蕴辉《国史札记》(史论篇)P248 穷则思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这是学生熟悉的内容,此处不用过多展开。

由于前面已做了足够的分析和铺垫,此处只需强调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转折意义即可]
二、中国需要一场什么样的改革?
⑥设问过渡与表述:那么中国需要一场什么样的改革呢?要改变中国农村的贫穷,就需要解放农民,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要改变中国城市的困窘,就需要解放企业,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要改变整个国家的面貌,就需要解放国家,进行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

那么,怎么样去实现和实践这一系列的解放和改革呢?首先还是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说起。

(一)解放农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改革的进程
(1)农民的自我解放
在农村到底怎么进行改革,没有一个现成的方案,领导人也没有想好怎么办。

就在上面还没有政策、没有策略、没有想好怎么办的时候,农民自己行动了。

1978年12月的一个夜晚,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20户农民齐集村民严立华家,订立了这样一个契约:
1978年12月地点严立华家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和公粮。

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

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这些连最基本的汉字都写错的农民,却要做一件大事,那就是“分田到户”。

而对“分田到户”,他们所设想的后果却是坐牢杀头。

请大家思考:为什么“分田到户”会“坐牢”?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投影资料,明确“分田到户”在当时还是实践禁区]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议》放宽了农业政策,但仍明文规定‘不许包产到户’。

这虽然是历史的惯性所致,但包产到户仍然是禁区。


——摘自马立诚、凌志军《交锋》追问:既然“分田到户”有可能带来牢狱之灾,甚至性命之忧,为什么小岗村农民还要这么做?
[这是一个意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的问题,落脚在“改革是被逼出来的”。

投影资料,引导学生讨论] “由于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影响了人们生产积极性的发挥,粮食产量极低,小岗村最好的年景每人每天9两粮食,收入0.11元,最差的一年每人每天2.8两粮食,收入0.04元。

小岗村当时共有20户人家,115人,除了1户外,其他户每年都要外出讨饭。


——摘自赵海均《30年》引导学生分析材料,由材料得出认识:“分田到户”是农民为了生存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所以最初的探索是被逼出来的。

[投影材料,据此思考问题]
“这个惊天动地的契约,现作为中国当代的珍贵文物,收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藏品号为GB54563。


①这张契约为什么被称为“惊天动地”?[思路:因为它背叛了人民公社体制,造了人民公社的反]②这张契约为什么会作为“珍贵文物”被收藏?[思路:它是民间探索的开始与见证]
[投影材料,引导学生认识分田到户对农民生产积极性的调动和所产生的巨大收益]
小岗村1979年卖给国家粮食12497公斤,超过政府计划的7倍;卖给国家油料12466公斤,超过国
家规定任务的80倍。

还有钱,小岗农副产品收入47000元,平均每人400多元。

在当时,对这群“叫花子”来说,这无疑是一座光芒四射的金山。

——摘自马立诚、凌志军《交锋》
⑥过渡表述:农民的自我解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那么农民的探索与创造又是怎么发展为国家决策的? 杜润生:中国农村改革之父1981年的春天,杜润生主持起草了改变中国农村历史的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他创造性地提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概念。

农村问题专家杜润生先生在当时提出,可以在贫困地区和县区尝试着将生产资料分给农民。

在他主持起草的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概念。

2008年,杜润生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组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以88票(共144票)赞成的高票获首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

问题: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不是就把土地彻底的分给农民、归农民所有了?
[要求学生明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核心是“承包”二字,即农民只有土地的使用权,并不真正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的是“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两权分离”]
②从局部到全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农民:闯一闯”: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以“分田到户”的方式勇敢的“闯”出了一条自我解放的道路。

“万里:顶一顶”。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在中国人民群众中曾广泛流传着两句话,那就是“要吃米,找万里。

要吃粮,找(赵)紫阳”。

粉碎“四人帮”以后,他们两个人一个在安徽当省委第一书记,一个在四川当省委第一书记。

他们带头打破左的禁锢,打响农村改革第一炮,勇敢探索农村改革之路,大胆支持农民的改革之举,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让农民重新获得生产自主权,粮食增产,很快吃饱肚子。

“邓小平:看一看”。

在包产到户遇到重重阻力的关键时刻,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发表重要讲话,他说:·农村政策放宽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

”正是来自于高层领导人的肯定态度,使得“分田到户”的做法渐渐由地下走到了地上,身份也渐渐由非法变为合法。

“杜润生:试一试”。

杜润生先生“可以在贫困地区司县区尝试着将生产资料分给农民”的“试一试”的主张。

终于使“分田到户”开始推广开来。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这个重要突破后,有关改革的理论性分析只要做梳理即可。

边投影梳理内容,边做简要的分析陈述]
2.改革的分析
(1)地位:突破口
(2)原因:当时的国情所决定
(3)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实质及作用: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
农村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就是对农民少管一点,把经营权给农民;从农民处少拿一点.把收益权给农民”;从农民的角度来讲,就是“自由度能大一点,个人收入多一点,积极性会高一点”。

家吏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推广开来以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984年国庆35周年庆典上,游行队伍用“联产承包好”醒目的标语,表达了对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认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从1984年开始,乡镇企业·作为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登上了舞台,不仅促进了农村增收,更吸纳了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劳动力人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