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第五代、第六代

合集下载

中国电影第五代及第六代导演对比

中国电影第五代及第六代导演对比

中国电影第五代及第六代导演对比中国电影发展至今,无论是文化的角度还是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看,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格局,逐渐走向成熟,并向着国际化的轨道驶进,在国际影坛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而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则是中国电影的中流砥柱,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他们以群体出现时,却能给中国影坛带来一阵冲击波。

之所有第五代和第六代之分,并不是单纯的从他们所处时代的前后来划分,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的拍摄手法和创造理念也颇有时代性,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电影界里开始了一场宏大的变革。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在电影的舞台上给人们献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大片,进入九十年代后,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悄悄进入电影观众的视线,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影响着观众,影响着电影的发展。

进入新的世纪,两代电影导演,在电影的舞台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双方势均力敌,又互不忍让,都在走着自己独特的道路,力图找到电影的至高点,在此,我们有必要对两代电影导演进行一次简要的分析比较,从中或许能看到中国电影的未来。

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张艺谋、陈凯歌、张军钊、吴子牛、黄建新、田壮壮等。

他们的作品有:《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风日》、《荆轲刺秦王》等一大批优秀的影视作品。

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主要的代表人物有王小帅、娄烨,贾樟柯、张元、王全安等。

他们的《周末情人》、《头发乱了》、《冬春的日子》、《巫山云雨》、《小武》、《过年回家》、《北京杂种》、《苏州河》、《月蚀》等。

第五代导演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大多主观性强,象征性、寓意性也颇为强烈。

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足以给中国影坛造成巨大的冲击波。

这个群体的存在对于中国影史而言是值得夸耀的。

他们宣告了一个与世界电影文化发展同步的中国电影新时代的开始,因为他们共同的努力,中国银幕上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电影。

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 (3)精选全文

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 (3)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1〕第四代导演:主体是六十年代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他们虽然学艺于六十年代,其艺术才华到1977年以后才发挥出来。

以稳健的创作实力探索奋斗,与“第三代〞“第五代〞导演一起建构中国电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代表人:谢飞、吴贻弓、吴天明、黄蜀芹、黄健中、滕文骥等。

他们提出中国电影要“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的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和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和人生的哲理。

总的风格是将政治由主题变背景,由前景变远景,着眼于对人性全方位的表现,并由于对传统固守和理想主义色彩,影片带有诗化历史的色彩。

第四代代品中值得关注的三种电影:第一,散文诗电影胡炳榴的《乡音》、吴贻弓的《城南旧事》、滕文骥的《黄河谣》等。

比方吴贻弓执导的《城南旧事》,以淡淡的哀愁,深沉的相思贯穿全剧,以浓郁的民族特色、把离愁别绪、岁月流逝感的意境表现了出来。

第二,西部电影如吴天明的《人生》、《老井》等。

比方吴天明执导的《老井》,孙旺权不仅是传统文化习俗背负者,也是民族坚忍精神的继承者,真实展示中国农民艰难生存现状和改变这种现状的方法。

影片质朴与抒情结合,悲剧性与正剧性结合。

第三,重大革命题材电影。

比方杨光远和翟俊杰的《血战台儿庄》,丁荫楠的《孙中山》、《周恩来》等影片。

比方,《血战台儿庄》,是国内首次表现国民党军队正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影片,影片强调史诗风格,在纪实的风格中塑造出血肉兼备的人物,在战争影片史上取得了艺术的突破。

〔2〕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乱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主要代表人物有张军钊、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等。

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

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

【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1)第四代导演:主体是六十年代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他们虽然学艺于六十年代,其艺术才华到1977年以后才发挥出来。

以稳健的创作实力探索奋斗,与“第三代”“第五代”导演一起建构中国电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代表人:谢飞、吴贻弓、吴天明、黄蜀芹、黄健中、滕文骥等。

他们提出中国电影要“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的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和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和人生的哲理。

总的风格是将政治由主题变背景,由前景变远景,着眼于对人性全方位的表现,并由于对传统固守和理想主义色彩,影片带有诗化历史的色彩。

第四代代品中值得关注的三种电影:第一,散文诗电影胡炳榴的《乡音》、吴贻弓的《城南旧事》、滕文骥的《黄河谣》等。

比如吴贻弓执导的《城南旧事》,以淡淡的哀愁,深沉的相思贯穿全剧,以浓郁的民族特色、把离愁别绪、岁月流逝感的意境表现了出来。

第二,西部电影如吴天明的《人生》、《老井》等。

比如吴天明执导的《老井》,孙旺权不仅是传统文化习俗背负者,也是民族坚忍精神的继承者,真实展示中国农民艰难生存现状和改变这种现状的办法。

影片质朴与抒情结合,悲剧性与正剧性结合。

第三,重大革命题材电影。

比如杨光远和翟俊杰的《血战台儿庄》,丁荫楠的《孙中山》、《周恩来》等影片。

比如,《血战台儿庄》,是国内首次表现国民党军队正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影片,影片强调史诗风格,在纪实的风格中塑造出血肉兼备的人物,在战争影片史上取得了艺术的突破。

(2)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主要代表人物有张军钊、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等。

这一代导演富有主体理性精神和理想主义气质,致力于深沉的民族文化反思和民族精神重建,以强烈的探求渴望和主体意识去观照且独特表现纷繁复杂的历史和现实,以深沉的历史思考和敏锐的哲理思辨角度来揭示社会变化的历史渊源,剖析陈腐的传统理念,展现民族的生动气韵,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

中国电影六代划分

中国电影六代划分

一、中国电影百年六代(1905——)1.在中国电影的研究词汇中,六代导演的划分已成定论。

2.这种划分依据的是独特的行业内法则和共享的社会外因素,二者交互作用最终形成了关于导演构成非自然是集的脉络的代际发展过程。

可以说,六代导演实际上是由中国特定的社会时空所构建的精神集团。

3.代际之间区分的基本标志和要素在于制作体制的变化,语言方式的变化,表达主体的更迭。

二、第一代电影人代表人物:(中国电影戏剧色彩浓重)郑正秋、张石川、黎民伟。

时间:1905——30年代初。

代表作品:《孤儿救祖记》、《老工之爱情》、《庄子试妻》等主要功绩:1)建立了本土电影的雏形(尤其是言情与武打片类型)2)开创了主流影戏,教化电影的基本叙事模式。

三、第二代导演代表人物:(中国中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得到体现)蔡楚生、费穆等。

时间:1934——1949年。

代表作品:《渔光曲》、《桃李劫》、《新女性》、《神女》、《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太太万岁》等。

主要功绩:1)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导演和明星,制作借鉴好莱坞,理论学习苏联。

2)开创了30、40年代的社会写实风格,具有了自觉的新文化批判意识和色彩。

3)开始使电影文化深入人心。

四、第三代导演代表人物:(由于政治运动,中国电影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大倒退)谢晋、崔嵬(三江汇合,北影四大帅,南谢,北谢)时间:1949——1976。

代表作品:《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西安事变》等。

主要功绩:1)完成了社会主义语境的电影表达,创作了红色经典。

2)主要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本土戏剧传统; 3)“文革电影”是红色经典的极端化,“三突出”创作原则是对电影艺术活动的彻底摧残和扼死。

这个时期电影以歌颂党和社会主义,光明社会为主题,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貌。

五、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学院派,这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新时期,中国电影得到全面解放,苏醒国家实行重在经济发展,百废待兴的局面。

“第五代”与“第六代”之间

“第五代”与“第六代”之间

“第五代”与“第六代”之间与其他许多领域类似,中国的电影界中导演们被划分为好几个“代”。

在“文革”中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文革”刚一结束就显露出才华的谢飞、郑洞天等人被称为“第四代”;从80年代初开始崛起并很快在国际影坛大放异彩的是被称为“第五代”的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李少红、周晓文等人。

十几年过去,他们在中国影坛上直至今日仍是叱咤风云的人物。

新的一代导演什么时候出来呢?一部名叫《钢铁是这样炼成的》的电影已经完成了全部外景镜头的拍摄,进入后期剪辑,大约在年底与观众见面。

说起来,在中国每年要拍摄150部的电影,所以一部电影拍完了要上映并非什么新鲜事。

新鲜的是这部电影是在号称中国“第五代”导演的田壮壮帮助、扶植“第六代”导演的旗帜下拍成的第一部新作。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的导演是路学长。

这位198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青年导演,走上工作岗位五六年,才得到拍摄自己第一部片子的机会。

然而路学长说到此并不显得有多激动:机会来得是不容易,从这一点来说,我非常感激田壮壮。

这几年为了筹钱拍电影,我求过很多人,包括背起一个小包到海南去找有钱的人拉赞助……但是这几年的经历会对我有好处的,从长远看,它会帮助我认识这个社会,品味人生。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是路学长自编、自导,通过一支摇滚乐队的成长经历讲述一群都市里的年轻人的生活体验,或许这里片片断断就插进了路学长这几年里的心路历程:“我拍的全是感觉。

首先是生活中感动了我的事,我体验到了,把它写出来,拍出来,再感动别人。

”田壮壮说,他看了这部电影的毛片,“很棒,他们的感觉非常到位,完全不是我们想像中的电影。

”作为“第五代”导演的中坚的田壮壮,早已蜚声中外影坛,他的《猎场札撒》《盗马贼》等片,已成为研究中国“第五代”电影的经典作品。

功成名就的他,为什么不像他的同班同学们那样抓紧时机拍自己的电影,而来做这么一件事?这里一半是客观原因,一半是主观原因。

1993年,田壮壮拍出了他的一部新作《蓝风筝》。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
之作《黄土地》,今后二人再度合作《大阅兵》,在中国电影界 掀起一股冲击波。1988年,张艺谋旳导演处女作《红高粱》在柏 林电影节上为中国人捧回了第一种金熊奖,正式开始了其辉煌旳 导演生涯。
影片根据莫言同名中篇小说改编,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中国 第一部走出国门并荣获国际A级电影节大奖旳影片。影片先是以 新式叙事手法为框架,试图拍摄一部打破老式主旋律模式旳新式
文艺剧情片,后此片一制作好便入围柏林德国影展,最终空前旳 拿下柏林影展最高奖金熊奖。
红高粱 影评 张艺谋不单是首个将华语电影推向世界旳中国电影人,也是
第一种将画面及色彩利用旳如此杰出旳中国导演。 当我们面对《红高粱》时,就会感知到全片都被那辉煌旳红
色所浸透。红色是太阳、血、高粱酒旳色彩。在这里,导演 对色彩旳利用是高度风格化旳。影片一开头就是年轻漂亮、 灵气逼人旳我奶奶那张充斥生命旳红润旳脸,接着就是占满 银幕旳红盖头,那顶热烈饱满旳红轿子,野合时那在狂舞旳 高粱秆上闪烁旳阳光,似红雨般旳红高粱酒,血淋淋人肉, 一直到那日全食后天地通红旳世界……,整部影片都被红色笼 罩。影片结束在那神秘旳日全食中,红色旳扩张力取得了一 种凝固旳近乎永恒旳沉寂效果。黑红色旳高粱舒展流动充斥 了整个银幕空间,极为辉煌、华丽、壮美。 《红高粱》是一种具有神话意味旳传说。整部影片在一种神 秘旳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旳生命力。所以,赞美生 命是该片旳主题。“是要经过人物个性旳塑造来赞美生命, 赞美生命旳那种喷涌不尽旳勃勃生机,赞美生命旳自由、舒 展。”(张艺谋《(红高粱)导演论述》)。正因为这种对生 命旳礼赞以及影片那精湛旳电影语言旳利用,使得《红高粱》 取得了国际荣誉,这也是中国电影迄今为止在国际上取得旳 最高荣誉。
第四代导演以(腾文骥、吴天明、张暖忻、吴贻弓、黄健 中、黄蜀芹)等为代表。张暖忻导演旳《沙鸥》、郑洞天、 徐谷明联合导演旳《邻居》、吴贻弓导演旳《城南旧事》、 滕文骥导演旳《城市里旳村庄》、吴天明导演旳《没有航 标旳河流》等预示了姗姗来迟旳第四代旳突起。第四代导 演旳主体是“文革”前第四代电影借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和世界电影纪实美学旳成就,着重从电影旳观念和语言旳 角度,逐渐探索有关电影真实旳命题,从大量利用长镜头, 利用实景、自然光拍摄和追求生活化旳表演到对电影旳叙 事构造散文化尝试,使一种逼真性、生活化电影观念逐渐 确立起来了,并将对电影散文化、纪实性探索与一种抒情 式美学相结合,注重体现个人旳感受。

论中国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之间的电影拍摄手法和创作理念

论中国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之间的电影拍摄手法和创作理念

论中国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之间的电影拍摄手法和创作理念课程名称:《中国电影简介》学生姓名:左强伟学号:6100212135专业班级:通信工程121班2015年 6 月 16 日论中国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之间的电影拍摄手法和创作理念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对比中国电影发展至今,无论是文化的角度还是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看,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格局,逐渐走向成熟,并向着国际化的轨道驶进,在国际影坛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而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则是中国电影的中流砥柱,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他们以群体出现时,却能给中国影坛带来一阵冲击波。

之所有第五代和第六代之分,并不是单纯的从他们所处时代的前后来划分,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的拍摄手法和创造理念也颇有时代性,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电影界里开始了一场宏大的变革。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在电影的舞台上给人们献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大片,进入九十年代后,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悄悄进入电影观众的视线,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影响着观众,影响着电影的发展。

进入新的世纪,两代电影导演,在电影的舞台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双方势均力敌,又互不忍让,都在走着自己独特的道路,力图找到电影的至高点,在此,我们有必要对两代电影导演进行一次简要的分析比较,从中或许能看到中国电影的未来。

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张艺谋、陈凯歌、张军钊、吴子牛、黄建新、田壮壮等。

他们的作品有:《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风日》、《荆轲刺秦王》等一大批优秀的影视作品。

作品特点是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十分强烈。

经历10年浩劫的磨难,又处于改革开放的时代中。

他们的思想敏锐,接触到人民大众,聆听最低层人民的声音,所以他们的影片有生命、有张力,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在选材、叙事、塑造人物、镜头语言、画面处理等方面,他们既遵从传统,又有所创新。

“影像的中国”_第五代、第六代导演比较论

“影像的中国”_第五代、第六代导演比较论

“影像的中国”_第五代、第六代导演比较论“影像的中国”:第五代、第六代导演比较论”中国电影的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两个重要阶段,他们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深刻影响力的作品。

本文将比较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的不同创作理念、题材选择、表现手法和影响等方面,探讨他们对中国电影与中国社会的贡献。

第五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重要先驱,他们的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李安等。

他们的创作时间跨越了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

第五代导演更多地关注中国社会的变化和人性的困境,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中国的乡村生活和城市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

他们包容了历史的痛苦与复杂性,对中国的历史变迁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他们的作品以《黄土地》、《红高粱》、《活着》等为代表,表现了深刻的人情、荒诞的命运和伟大的牺牲,唤起了强烈的观众共鸣。

与第五代导演相比,第六代导演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

第六代导演主要以贾樟柯、王小帅、张元等为代表。

他们更加注重对当代生活的观察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作品更加关注现实主义题材和日常生活细节。

这些导演以真实、自然、流动的表现方式,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民生活的多样性。

通过描绘失落的生活状态、个体的疏离和社会的异化等问题,第六代导演探索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困境与挣扎,引发了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第五代导演更多地采用了铺陈叙事的方式,注重人物的内心冲突和情感层面的表达,用史诗式的手法渲染了作品的氛围和情感张力。

而第六代导演则更加注重细节的观察,以纪实的方式展现社会的细微变革和个体的自我挣扎,呈现出更真实、接地气的电影语言。

这两代导演的作品对中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五代导演以真实的表现手法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意识,为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艺术气息。

他们的作品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和思考,为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声誉。

“第五代”与“第六代”的文化策略

“第五代”与“第六代”的文化策略

“第五代”与“第六代”的文化策略“第五代”与“第六代”的文化策略本文是关于近20年中国电影两大导演群体艺术创作的比较研究,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文暂借用大家比较熟悉的“第五代”、“第六代”的称谓,并从其导演艺术共性中梳理中10个关键词,进行文化学的比较分析。

由于学术界对“第五代”的研究相对深入且有着大体确定的观点,因此对其论述相对简略。

阅历/体验第五代丰富而广阔的生活阅历,无疑成为其鲜明艺术风格得以形成的丰厚底蕴,也成为了其终生取之不尽的精神富矿。

其对生活广度的体认,对于生活艰辛的感受,对于苦难的认同,皆具有非常的经验。

于是在第五代导演的人生资历上,“苦难”成为了其重要的标识而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并且成为了其传奇性的经历:“凯歌插队”、“老谋子卖血”、“子牛为运粪船拉纤”……第五代在成就其艺术光辉的同时,也最终完成了作为一代人楷模的、历经苦难的、富有人格魅力的男子汉群像的造型。

正是一个病态的时代,造就了拥有健康体魄的一个群体。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时代政治意识形态的束缚,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滞缓,第五代的个性意识都不同程度地被社会的群体意识所支配甚或代替,因之我们看到,他们在其拥有了丰富的生活阅历的同时,既有的体制与经验,却压抑了个性的极力舒展与自我的自由发挥。

而第六代则与第五代有着迥然相异的人生经历,他们成长于经济复苏的开放时代,尽管他们没有了第五代丰富的生活阅历,然而其对生命的体验却大为深刻,如果说第五代在生命之轴的横向上具有很大拓展,那么第六代则在生命之轴的纵向上不断掘进。

因此在观念上,第六代不认同第五代“苦难成就艺术”的人生阅历,并公开表示自己的不以为然:“我们的文化中有这样一种对‘苦难’的崇拜,而且似乎是获得话语权的一种资本。

因而有人便习惯性地要去占有‘苦难’,将自己经历过的自认为风暴,而别人,下一代经历过的又算什么?至多只是一点坎坷。

在他们的‘苦难’与‘经历’面前,我们只有闭嘴。

‘苦难’成了一种霸权,并因此衍生出一种价值判断。

中国导演的代际划分

中国导演的代际划分

中国导演的代际划分在中国电影百年发展的历程中,六代导演的划分和提法已成定论。

其中制作体制的变化、语言方式的转换、表述主体的更迭是最基本的划分依据。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大抵如此:建立了中国本土电影雏形的郑正秋、张石川等为第一代;创造了三四十年代社会写实风格的蔡楚生、孙瑜等为第二代;1949年后致力于社会主义语境表达的崔嵬、谢晋等为第三代;1979年后追求影像语言电影化的张暖忻、谢飞等为第四代;1985年后使中国电影走向国际的陈凯歌、张艺谋等为第五代;90年代后崭露头角的张元、王小帅等为第六代。

《难夫难妻》(1913)、《孤儿救祖记》(l923)、《劳工之爱情》(1922)、《火烧红莲寺》(l928)、《歌女红牡丹》(1930)等影片对中国电影制作方式的开山性,奠定了郑正秋和张石川的鼻祖地位。

他们携手创办“明星影片公司”并摸索出中国电影的西化道路:郑正秋创造了家庭言情剧模式,张石川则踏出娱乐电影的路径。

第二代导演的创作时段主要在1934至1949年间,在公认的经典电影中,有脍炙人口的社会写实片《神女》(1934),《渔光曲》(l934)、《桃李劫》(l934)、《大路》(1935)、《马路天使》(1937),《十字街头》(l937)、《一江春水向东流》(l947)、《万家灯火》(l948)、《乌鸦与麻雀》(l949);有制作精美的艺术电影《小城之春》(1948);有专业指数很高的市民喜剧电影《假凤虚凰》(l947)、《太太万岁》(1947)。

优秀的导演有蔡楚生、孙瑜、费穆、沈浮、袁牧之等。

第三代导演(1949-1966)主要是北影的“四大帅”(成荫、崔嵬、水华、凌子风)和“南谢(谢晋)北谢(谢铁骊)”。

其中成荫的代表作为《南征北战》(1952)、《停战以后》(1962)、《西安事变》(l982)。

水华创作了经典《白毛女》(1950)、《林家铺子》(l959)、《烈火中永生》(1965)、《伤逝》(l981)。

第五代第六代导演艺术特色总结

第五代第六代导演艺术特色总结

第五代第六代导演艺术特色总结第五代导演(名词解释)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作品的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主要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等。

(名词解释)第五代导演的艺术特征一、在电影内容上第五代导演以全新的电影意识,摆脱了对故事性情节性的依赖,通过画面构图、光影、音乐、镜头的视角和运动这些元素来拍电影。

以鲜明的个人历史,从尖锐的批判封建道德、家庭制度、传统文化,对人性高调张扬,对自由和生命力进行赞美,对父权宗法制度强烈厌憎对普通人情感的普遍关注和同情。

二、“视觉化”的影像造型上(一)银幕造型在第五代导演的影像中,突兀的、反常规的银幕造型给人强烈的视觉印象(二)镜头的运用第五代导演大多喜欢采用长镜头的静态摄影,具有情感表达的内在张力(三)色彩的运用上第五代导演往往能根据影片的内涵选择一种或几种色彩作为基调,其他色彩起辅助作用。

并且能够恰到好处地把色彩本身的含义好影片的内涵很好的结合起来。

三、文化反思的立场第五代导演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史上真正叛逆的一代,他们以悲剧性的历史体验、冷峻的民族文化反思及深刻的人性剖析,呈现出第五代电影所具有的深度和广度,并为中国电影的历史重构与文化反思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从叙事层面,第五代导演解构了经典电影之中的那种权威拯救的叙事模式,主人公往往被抛进一种无助的危机处境,显示出个体与整体的隔离与断裂在文化反思立场受寻根文学影响很大,体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反叛和怀疑第五代导演在一个个寓言化得框架下,讲述着男性与女性,压抑与释放,逃脱与落网的二元对立,倾注了强烈的理性审视精神。

张艺谋导演创作特色:1)独特的造型语言①精妙的构图②对于色彩的独特把握③寓言化地创作(青砖灰瓦的深宅大院,古老和严格的家规,被欲望与人性的压抑)2)注重剧本的文学基础,影片脚本大都由优秀小说改编而成。

中国导演代的划分

中国导演代的划分

一、中国电影百年六代(1905——)1.在中国电影的研究词汇中,六代导演的划分已成定论。

2.这种划分依据的是独特的行业内法则和共享的社会外因素,二者交互作用最终形成了关于导演构成非自然是集的脉络的代际发展过程。

可以说,六代导演实际上是由中国特定的社会时空所构建的精神集团。

3.代际之间区分的基本标志和要素在于制作体制的变化,语言方式的变化,表达主体的更迭。

二、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电影戏剧色彩浓重)代表人物:郑正秋、张石川、黎民伟。

时间:1905——30年代初。

代表作品:《孤儿救祖记》、《老工之爱情》、《庄子试妻》等主要功绩:1)建立了本土电影的雏形(尤其是言情与武打片类型)2)开创了主流影戏,教化电影的基本叙事模式。

三、第二代导演(中国中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得到体现)代表人物:蔡楚生、费穆等。

时间:1934——1949年。

代表作品:《渔光曲》、《桃李劫》、《新女性》、《神女》、《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太太万岁》等。

主要功绩:1)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导演和明星,制作借鉴好莱坞,理论学习苏联。

2)开创了30、"40年代的社会写实风格,具有了自觉的新文化批判意识和色彩。

3)开始使电影文化深入人心。

四、第三代导演(由于政治运动,中国电影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大倒退)代表人物:谢晋、崔嵬(三江汇合,北影四大帅,南谢,北谢)时间:1949——1976。

"代表作品:《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西安事变》等。

主要功绩:1)完成了社会主义语境的电影表达,创作了红色经典。

2)主要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本土戏剧传统;3)“文革电影”是红色经典的极端化,“三突出”创作原则是对电影艺术活动的彻底摧残和扼死。

这个时期电影以歌颂党和社会主义,光明社会为主题,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貌。

五、第四代导演(学院派,这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新时期,中国电影得到全面解放,苏醒国家实行重在经济发展,百废待兴的局面。

关于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的文化策略比较研究

关于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的文化策略比较研究

在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历程当中,第五代电影导演是指上世纪80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群体,其主要成员为田壮壮、陈凯歌、张艺谋等。

这些导演作为空前绝后的特殊电影群体,以电影为载体,在进行自我表达的同时兼顾实现中国文化的运用、传承、传播,对中国电影发展史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六代导演是指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青年电影导演,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以及中央戏剧学院等,其主要代表成员包含张元、王小帅等。

第六代导演在实现文化传承与自我表达的过程中,大都游离于体制外,重视对社会生活的真实还原。

这与其接受的教育、汲取的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彰显着浓厚的人文情怀。

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对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作品进行深入的文化比较研究,能够分别分析、汲取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电影作品展示的艺术风格、审美理念,进而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全面化、持续化寻找着力点,推进未来的长足发展。

一、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的代际界定(一)第五代导演界定从中国电影发展史层面来看,对于第五代导演的概念,更多的学术界定范畴在于该导演群体的时代特质。

总体上以上世纪80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群体为划分,其成员为田壮壮、陈凯歌、张艺谋等。

同时,第五代导演是自我国恢复高考政策以来,北京电影学院招收的第一批学生,这些导演被称之为第五代导演。

第五代导演的出现,很大程度推进了中国电影的文化底蕴、电影形态、艺术精神等方面的时代征程。

通过第五代导演的共同努力,使得一大批具有现代性的电影作品在中国屏幕以及世界屏幕上呈现,对中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电影史中绽放出夺目多姿的东方神韵。

同时,第五代导演的蓬勃发展,在国际舞台的频频斩获,也为青年导演的进一步发展树立了良好的国内外形象,指引中国电影事业发展走向下一个阶段。

(二)第六代导演界定第六代导演是指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青年电影导演群体,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以及中央戏剧学院等,其主要代表成员包含张元、王小帅等。

第六代导演大都出生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历史时期,其电影在文化运用、传承、传播中,大都游离于体制外,重视对社会生活的某种还原,彰显浓厚而独特的人文情怀与艺术风格。

6.中国电影分代

6.中国电影分代

第一代(中国电影早期开拓人):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第二代(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导演):蔡楚生、郑君里、费穆、吴永刚、张骏祥、桑弧、汤晓丹等第三代(1949年后开始活跃):水华、谢晋、成荫、谢铁骊、崔嵬、凌子风第四代(1960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学生):谢飞、吴贻弓、吴天明、张暖忻、黄健中、滕文骥、郑洞天、丁荫楠等。

第五代(1982年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学生):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张建亚、黄建新等。

第六代(90年代崭露头角):贾樟柯、张元、王小帅、路学长等。

对于代际划分的必要性存在争议:许多导演并不承认自己属于某一代,也有许多导演根本无法安插到某一代中,而且这种划分简单、粗暴,对中国电影史的梳理,对重要电影人关系的厘清并无裨益。

第四代——叙事;第五代——造型;第六代——状态。

第一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拓荒者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

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

他们作为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既缺乏经验,拍摄条件又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

作为中国电影的奠基者,第一代导演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戏曲中吸收了很多手法,联系着时代的要求,重视电影的社会教化作用。

电影技巧方面,更像是舞台剧的延伸,导演们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布景空间层次的设计仍然具有强烈的舞台痕迹。

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

早期电影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具有实验性特征,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

第二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中国“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

第5、6代导演的比较

第5、6代导演的比较

专业班级:信管102班姓名:刘珊珊学号:6100510052浅谈关于中国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间的异同______陈凯歌《霸王别姬》关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中国电影研究,“代际”划分已经成为电影学界的共识。

所谓的“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实际上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今天看来,这一称谓的现实涵盖性已经萎缩,甚至可能已经名不副实了——在第五代导演群体分化,张艺谋、陈凯歌与时俱进,引领时尚,而第六代导演则纷纷浮出水面的今天,不妨说,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无代”的时期④。

然而,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毕竟是一种历史存在,无论对中国电影自身的改造,还是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双重性来衡量中国电影,他们都不能不说是考察当代中国电影的一个最有效的视角。

对中国当代电影中的第五代和第六代两个导演群体进行比较研究,势必会牵涉到命名合法性、文化传统、社会转型、电影体制和市场发行等多方面的问题。

“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第五代导演喜欢历史题材,大多面向过去。

虽然他们其实并非那段历史的主人或是亲历者,但沉重的历史责任感,张扬的主体意识使得他们进入到一种假想的历史主体的中心位置。

1993年为陈凯歌捧回金棕榈的《霸王别姬》就是其历史叙事这一文化命题中富于深意的例证。

陈凯歌的作品从来充满对历史与命运的思考,深沉厚重,作者气质明显。

在《霸王别姬》中,他更是完成了一次个人创作主题上的思辩,将历史宏观和个人命运的微观近乎完美得融合一处。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影史

姓名:学号:班级:中国电影经过的不断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和规模,并且还在不断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同时随着市场经济对电影市场的作用逐渐加强与深化,商业气息在电影中则表现的愈加浓厚,电影娱乐化,大众化则进一步突出。

中国电影的发展与成就自然离不开各代导演的贡献,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下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在拍摄手法和创作理念上各有何特色。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的划分,“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中国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而第六代导演一般是指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中国电影学院导演系,90年代后开始执导电影的一批年轻的导演。

第五,六代导演的拍摄手法和创作理念是不同的,先谈谈拍摄手法。

第五代导演有着独特的东方式审美风格与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影片习惯于拍摄宏阔壮大的场面,以天,地,来衬托人物命运,并通过音乐和民歌民俗等形式来表现渲染主题,有强大的民族色彩和浓烈的视角冲击力。

第六代导演则喜欢用纪实手法拍摄,不拘泥于剧本和拍摄技巧,旨在重现市民的真实生活状态。

影片多长镜头的使用,真实地表现出客观对象的原生性、真实性、完整性。

从创作理念上来看,第五代导演的创作理念多来源于自己的切身感受和经历,由于他们经历了知青生活,经历了十年的浩劫,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各种思潮冲击,他们通过电影来表达对生活的一种思考,对人性和社会的一种反思。

第五代导演对中国乡土的关注和解读,对社会底层的注视和同情以及在他们作品中透露出来的对民族的深切热爱,忧患意识,对生存现状的拷问都是具有历史价值的。

在新的文化环境中,第五代导演是主体意识强化和自觉的一代,追寻和构建历史性的和大写的人的主题形象,一直是第五代导演的精神支柱。

他们执着与民主振兴,深刻的反思传统文化,热切的呼唤现代理性。

第五代导演的题材大多与历史有关联,他们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思考,来表现对传统文化好的乡村文化痼疾的一种思考,对民族,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感慨。

第六代导演这一群体成长于经济复苏的改革开放年代,此时正值中国建设市场经济初期,他们在相对开放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接受了系统的教育,并接触到大量国外电影体系。

“第五代”与“第六代”的文化策略(一)

“第五代”与“第六代”的文化策略(一)

“第五代”与“第六代”的文化策略(一)本文是关于近20年中国电影两大导演群体艺术创作的比较研究,为了叙述的方便,本文暂借用大家比较熟悉的“第五代”、“第六代”的称谓,并从其导演艺术共性中梳理中10个关键词,进行文化学的比较分析。

由于学术界对“第五代”的研究相对深入且有着大体确定的观点,因此对其论述相对简略。

阅历/体验第五代丰富而广阔的生活阅历,无疑成为其鲜明艺术风格得以形成的丰厚底蕴,也成为了其终生取之不尽的精神富矿。

其对生活广度的体认,对于生活艰辛的感受,对于苦难的认同,皆具有非常的经验。

于是在第五代导演的人生资历上,“苦难”成为了其重要的标识而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并且成为了其传奇性的经历:“凯歌插队”、“老谋子卖血”、“子牛为运粪船拉纤”……第五代在成就其艺术光辉的同时,也最终完成了作为一代人楷模的、历经苦难的、富有人格魅力的男子汉群像的造型。

正是一个病态的时代,造就了拥有健康体魄的一个群体。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时代政治意识形态的束缚,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滞缓,第五代的个性意识都不同程度地被社会的群体意识所支配甚或代替,因之我们看到,他们在其拥有了丰富的生活阅历的同时,既有的体制与经验,却压抑了个性的极力舒展与自我的自由发挥。

而第六代则与第五代有着迥然相异的人生经历,他们成长于经济复苏的开放时代,尽管他们没有了第五代丰富的生活阅历,然而其对生命的体验却大为深刻,如果说第五代在生命之轴的横向上具有很大拓展,那么第六代则在生命之轴的纵向上不断掘进。

因此在观念上,第六代不认同第五代“苦难成就艺术”的人生阅历,并公开表示自己的不以为然:“我们的文化中有这样一种对'苦难'的崇拜,而且似乎是获得话语权的一种资本。

因而有人便习惯性地要去占有'苦难',将自己经历过的自认为风暴,而别人,下一代经历过的又算什么?至多只是一点坎坷。

在他们的'苦难'与'经历'面前,我们只有闭嘴。

中国现代电影的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电影的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电影的名词解释中国现代电影,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释中国现代电影中的一些重要名词,带领读者探索中国电影的魅力所在。

1. 第五代导演中国电影的第五代导演是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群备受瞩目的导演。

他们以革命与现实主义的题材、诗意的表达方式和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深刻触动而吸引了全球观众。

张艺谋、陈凯歌、张国荣等导演都是第五代的代表人物。

2. 民国电影民国电影是指20世纪初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电影作品。

这一时期的电影作品以表现社会变革、反映中国百姓生活为主题,展现了中国乱世中的动荡与辛酸,有着浓厚的时代烙印。

电影《活着》、《霸王别姬》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3. "温情片"中国电影史上出现了许多以温情为核心的影片,它们通常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以情感表达和人性洞察为主线,给观众带来深刻的思考与感动。

这些电影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探讨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问题。

《阳光灿烂的日子》、《让子弹飞》都是中国温情片的代表作。

4. 中国电影市场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电影市场也呈现出爆炸性的增长。

中国电影市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市场之一,拥有庞大的观众群体和强大的票房收入。

这一市场催生了诸多商业电影制作公司,并吸引了国际电影巨头的关注和投资。

5. 独立电影独立电影指的是相对于商业大片而言,以个人创作、精神追求为重点的电影作品。

这些电影往往在制作上具有更多的自由度和创新性,并常常涉及社会问题或较为独特的观点。

尽管独立电影在商业上可能面临很多困难,但它们对于中国电影的多样性和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6. 电影节中国举办的各类电影节在推动中国电影文化发展、促进电影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中,上海电影节、北京电影节等都是备受关注的重要电影活动,为国内外电影人提供了一个展示作品、交流心得的平台。

人性关怀的旨归——第五代与第六代电影的共同点

人性关怀的旨归——第五代与第六代电影的共同点

人性关怀的旨归——第五代与第六代电影的共同点
杨曙
【期刊名称】《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24)003
【摘要】第五代与第六代电影虽然有所谓的代际阻隔,但导演们都从人性的角度来对他人与社会的问题表示关怀.第五代面对历史和市场并存时,并没有选择遗忘,而是选择历史的重新编码,将消费话语与历史的深度杂糅起来,第五代惊人地使用影像唤起人们的记忆缺席,在他们呈现的历史中,并不是一种失语的历史,而是一种人性关怀忠实表达的呈现.当第六代电影涉及到社会控制的一些权力关系机制时,他们以表达人文权力的非透明和固有方式起作用,使得电影意识形态控制合法化,他们的作品暴露了社会话语的禁忌,讲究社会个体的探索.
【总页数】4页(P92-95)
【作者】杨曙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文化传播系,福建福州3501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第五代与第六代粘结剂行前牙修复粘固力分析 [J], 吴临美;杨益明
2.女性关怀的旨归——探寻李玉与黄真真电影的共同点 [J], 周春慧;李昱磊
3.论第五代电影与第六代电影美学风格之不同——以《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紫蝴
蝶》为例 [J], 李梦圆
4.红地毯下的"可可西里"之路——中国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之间的转轨与裂变 [J], 毛崇杰
5.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的创作比较 [J], 李召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代的成功是社会磨练造就的。

第五代:磨炼→学校;
现今学生:学校→磨炼
文革:集体放逐《中国知青民间记忆之红土地篇》
广阔天地:野蛮丛林;韭菜叶汤:九菜一汤
心如枯槁,绝食,要求返城
缺乏润滑的人体机器仍被要求高速运转。

曾经被理想主义哺育的知青们如今已然变成饥饿的现实主义者。

革命理想转化为消极的生活状态。

第五代:八十年代知青艺术革新运动
《早春——重回1980年代》
第五代成功原因(83——87):
1.国家投资、计划经济、国营电影制片厂;
2.抱团拍摄
3.内场片,新鲜劲
4.改革开放,标新立异的艺术追求
5.彩电未普及
第五代两大教父:前有郭宝昌(1983年,在广西电影制片厂任艺术总监的郭宝昌,大力扶植新人,在他的支持下,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推出了《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等作品,奠定了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基础),后有吴天明。

《一个和八个》
影片取材于郭小川的同名长诗。

该片是导演张军钊,摄影张艺谋、肖风,美术何群的处女作。

为拍摄该片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青年摄制组”。

选角是根据肖风画的彩图,导演理想中的“锄奸科长”是由王学圻出演,但因不太符合照片里的形象而被放弃。

陈道明原定是在片中给张军钊当副导演的。

拍摄地点:镇北崮
自然光、不规则构图
1987年北影厂小放映间座无虚席
两个结局
1979年,白景晟首先发表文章《丢掉戏剧的拐棍》,向传统的戏剧电影观念提出了挑战;同年,张暖忻和李陀发表了《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一文,提出电影语言的现代化;1980年,老一代电影理论家钟惦棐提出电影和戏剧离婚的理论,提出要注重和发掘电影自身的特性和自身所独有的表现力。

这也意味着在“文革”的文化荒漠中苏醒的思想文化领域产生的剧烈震动也波及到电影艺术创作领域。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语言和形式,这一点在电影艺术的创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获得了创作权利的第四代导演们引进巴赞的“不以人为中介的机械记录”的长镜头理论,以散文化叙事代替戏剧化叙事,祭起“人”的大旗,强调相对较少政治性判断的对“人情”和“人性”的表现。

《小街》《苦恼人的笑》《小花》《城南旧事》《生活的颤音》等影片已经在心理式的结构、意识流的使用、强烈的幻想及心理意象的营造等方面开始了中国电影的形态创新,但是相对于中国电影已经形成的“影戏”传统,重叙事,强
调戏剧冲突,忽视对人物精神世界的开掘,接近于古典电影的“零度风格”,第四代导演并没有走得更远。

他们的创作囿于三四十年代的社会写实主义传统,具有改良主义的特征。

而凭着“在最青春的时候浑身赤裸地在冰天雪地里呼喊过一会儿,寒风刺骨,痛快淋漓,至今每每想起来都是痛至心扉的感觉”拍摄的《一个和八个》却表现出与以往中国电影完全不同的一面:轻叙事,重描写,淡化情节,渲染环境,重视人物塑造,具有很强的造型意识和鲜明的导演意识。

重要的是这种创作个性一直延续在《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红高粱》等影片中,形成了“第五代的整体风格”。

田壮壮——“学院派”纪实美学
陈凯歌——主流电影美学
张艺谋——世俗化
张诒谋《红高粱》
交叉剪辑取代长镜头、声画对位、反英雄、强调传奇性、煽情
性和暴力——新藤兼人《鬼婆》(庄稼地奔跑)
《黄土地》
柯兰小说《深谷回声》
从陈凯歌到张艺谋,第五代导演不仅从形而上的玄思走向了形而下的狂欢,更代表着一个文化启蒙时代的消逝和一个大众神话时代的众语喧哗。

——李刚《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文化精神》
第五代第六代
历史的边缘现实的边缘
破话了意识形态神话破坏了集体神话
农业中国城市中国
集体启蒙叙事个体自由叙事
走向新世纪的当代中国电影
第六代:学院电影的末路
90年代长沙会议后投资于主旋律
症结:
1.文革时出生
2.大师情结
3.计划经济体制
风格:
1.作者
2.生活阅历浅
3.另类文化
黑马:姜文、贾樟柯学院派体制的突破
纯学院派的沙龙电影——《冬春的日子》
新主流电影——《头发乱了》
荧幕造反——《让子弹飞》
内地电影产业的原始积累——《甲方乙方》
新纪录片运动和DV电影的兴起
吴文光,纪录片导演,1956年出生于云南昆明,主要作品有《1966,革命现场》、《流浪北京》等,1988年至今定居北京,写作和拍摄纪录片,被称为“中国独立纪录片之父”。

底层叙事作品艺术性低下:
1.意识形态驱动对艺术性的抵消作用
2.文学底层叙事为贴近现实而故意采取“审美抽离”策略
在一定程度上,第六代导演的影像抒情正是不甘沉默沦落而又自知回天无力的青年导演对商品、媚俗、“机械复制”的绝望抗争和自我的无力救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