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石油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是中国最大和最典型的中生代油气资源区之一。
该地区中生界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独特,成因复杂,油源类型多样。
中生界原油主要分布在西准噶尔和塔里木盆地南部,底部为晚侏罗世,顶部为早白垩世。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原油烷基化合物组成复杂,碳数分布较广;生物标志物主要以三烷基萜烯为主,伴随有二萜烯、三萜烯和甾烷等化合物;同位素组成表现为轻质稳定碳同位素值高,有些样品δ13C值甚至超过-25‰,蒸馏特征指标主要以蒸馏范围为40-75℃的轻质烃为主,有些样品蒸馏残留物总体积较大。
油源分析发现该地区中生界主要油源岩为晚侏罗世上段的湖盆烃岩系,主要发育在西准噶尔地区。
该地区湖盆烃岩系主要由泥页岩、泥灰岩、含有一定量有机质的煤等物质组成,有机质类型以陆源植物为主,生物残体含量较高,具有较好的成熟度和演化程度。
此外,该地区还有小部分中生界原油源于下白垩统烃岩系和上三叠统梁山群烃岩系等。
这些油源岩在生物标志物和同位素组成等方面与湖盆烃岩系有所不同,这说明该地区中生界原油形成过程较为复杂,源岩类型多样。
总之,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原油具有独特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特征,源岩类型复杂,成因复杂,这对资源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课件
盆地整体呈现近南北向的长 方形
3. 地貌
地形复杂, 以北 纬38º线为界分为南 北两部分,长城以 北属沙漠草原区, 地势平坦,气候干 旱;以南为黄土高 原区,侵蚀作用强 烈,沟壑纵横。
3 油气勘探:
1907年-我国大陆第一 口油井延1井-7081m或工业油流-长6 段(延长油田);50年 代 发现延长、永坪等 小规模的油田。
371 764Βιβλιοθήκη 0 1970 1974 1978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年度
陕甘宁含油气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一、概况 二、地质发展史和地层 三、区域构造特征及构造分区 四、含油气层系及其特征 五、典型油气田 六、油气聚集与分布的地质因素 七、中部大气田的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
一、概况
1 范围:横跨陕、甘、宁、 蒙、晋五个省,面积25 万km2.广义盆地面积达 37万km2。为我国第二 大盆地。
量 60
、 资
50
源 40
量 30 (10 8 t) 20
10
10.185
2.7833 3.7209
55.2353 6.2788
0 探明
控制
预测
潜在
推测 总资源量
天然气资源序列状况
截 止 2001 年 10 月 底 , 长 庆 油 田 公 司 探 明 气 田 7 个 , 探 明 天 然 气 地 质 储 量 1.1831×1012m3,可采储量8274.58×108m3,控制地质储量3363.57×108m3,可 升级控制储量3363.57×108m3,预测地质储量6042.62×108m3,可升级预测储量 6042.62×108m3 , 潜 在 资 源 量 8082.5×108m3 , 可 升 级 潜 在 资 源 量 5108.21×108m3 , 推 测 资 源 量 7.7705×1012m3 , 天 然 气 总 资 源 量 10.7025×1012m3。2002年计划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00×108m3,资源潜力比为 1∶33.6∶60.4∶51.1∶777。勘探潜力很大。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特征主讲:马振芳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部一、盆地勘探概况(一)盆地概况: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盆地范围北起阴山,南抵秦岭,西至六盘山,东达吕梁山。
盆地面积37万km2,本部面积25万km2。
行政区划分:内蒙15万km2, 陕西11万km2。
地形地貌:北部为沙漠、草原及丘陵区,地势相对平坦,平均海拔1200-1350m ;南部为黄土塬。
(二)地质概况1. 盆地演化:是典型的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
盆地演化经历了五个阶段,天然气主要在晚古生代,石油主要在中生代。
2. 构造单元划分:主要依据白垩系划分六个二级构造单元。
主要特征为南油北气。
a. 伊盟隆起:主要发育构造油气藏。
b. 天环坳陷:主要发育构造、地层油气藏。
c. 伊陕斜坡:主要发育古地貌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
d. 渭北隆起:主要发育构造油气藏。
e. 晋西挠褶带:发育构造油气藏。
f. 西缘掩冲带:发育构造油气藏。
3. 地层:除缺失上奥陶系(0)、志留系(S)、泥盆系(D)外,其余地层均发育存在。
沉积岩厚度平均约6000m,纵向上具有“上油下气”的特征,即中生界产油,古生界产气,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山西组、太原组和马家沟组。
部分地区本溪组也有。
4. 含气层系:主要有两套层系十八个地层组。
下古生界:以奥陶系(O)马家沟组顶部马五1~马五4白云岩气田为主。
上古生界:以二叠系(P)、石炭系(C)砂岩气田为主。
二叠系又以石盒子组盒8底部砂岩、山西组山2、太原组太1 砂岩为主要产气层;石炭系以本溪组底部砂岩为主要产气层。
(三)勘探历史阶段:1907 年第一口油井到现在近百年历史。
分六个阶段:1.1907 年~1949 年:延1 井发现油苗经历了清末官办期(1907年~1911 年)和中美合办期(1911 年~1919 年)。
2.1949 年~1969年:构造指导期,发现断层。
3.1970 年~1979 年:长庆油田会战阶段,第一个储量增长阶段。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盆地基本概况,油气分布特征,构造特征、储层类型、烃源岩特征、油气藏类型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由于其具有与我国东、西部明显不同的地质构造背景,因而有着独特的油气聚集规律和分布特征。
主要表现在:①古生界以海相或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烃源岩分布面积较广,且较稳定;②古生界以生气为主,而中生界以生油为主,油、气生成高峰时期趋于一致;③盆地主体部分地层平缓(地层倾角<1°),构造简单,并少见断裂,储集岩物性较差,因此油气以短距离运移为主,而油藏以自生自储岩性----地层圈闭为主。
根据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研究方法,结合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特征,该盆地含油气系统研究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定源(烃源岩评价)-定时(生烃高峰或关键时刻)-定灶(生烃中心或生油洼陷)-定向(油气运移方向)-定位(油气运聚单元),下面根据这一原则,对鄂尔多斯盆地含油气系统予以初步分析。
烃源岩基本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存在J2, T3, C—P,O2四套烃源岩,其中几湖相泥岩和C一P系煤系泥岩是两套主要的烃源岩。
1.下古生界气源岩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残余有机质丰度一般在0.12 %—0.33 %之间,平均为0.21% —0.22 %。
泥岩、泥灰岩烃源岩主要产于中奥陶统平凉组和上奥陶统克里摩里组、桌子山组及乌拉力克组,分布于中央古隆起西缘或南缘。
泥岩有机碳含量一般为0.4%—0.5 % ;泥灰岩残余有机碳含量大多在0.2%—0.5 %,最高达1.11 %。
干酪根镜检、干酪根碳同位素及轻烃组成等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原始有机质类型为海相腐泥型生烃母质,即以I—II ]型干酪根为主。
有机质成熟度大多已进人高成熟阶段,故以生气为主。
2.上古生界烃源岩石炭一二叠系气源岩主要是一套海陆过渡相及陆相含煤岩系,主要发育在下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总体上分布较广。
煤主要分布于太原组和山西组。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含油气系统特征
沉积底形相对陡,砂体呈条带状展布 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为主 油藏分布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主砂带 湖岸线摆动幅度较小,主要形成长8-长7期储盖组合
盆地西南部延长组成藏组合剖面图
7、侏罗系油藏主要受控于三叠系
顶面古地貌形态
油藏沿古河道两侧呈似等间距分布。以马岭、元城、樊家川、华池等油 田为代表。
升,下白垩统与古近系的接触关系在盆地西缘为角度不整合,在桌
子山至平凉间呈微角度不整合,再向东到天环向斜内变为假整合接
触。早白垩世沉积西部厚度较大,沉积了一套紫红色至杂色的陆相 沉积。
6、晚白垩世盆地消亡期
白垩纪晚期的燕山运动已较前期减弱,使全区普遍隆起,缺失晚
白垩世沉积。大型鄂尔多斯盆地消亡,发育结束。此时鄂尔多斯盆 地构造格局基本定型,油气的生成、运移、成藏也基本完成。新生 代以来的构造运动对油气运移、成藏的影响不大。
据各自的特点,选定不同的突破方向,从而提高勘探效益、取得显著
突破。
三、油气分布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在中生代的区域构造背景上,经历了印支和燕山两大构造
旋回和复杂的多幕构造运动。印支运动奠定了中生代盆地的形态和构造格局, 特别是晚三叠世沉积的延长组暗色湖相泥岩地层是中生代生油岩。燕山运动 基本继承和发展了盆地的构造特征,燕山运动早期西缘逆冲推覆带发育,前 陆盆地形成,此时沉积的下侏罗统富县组地层、中侏罗统延安组地层是油气 的重要储集层。晚侏罗世的燕山运动中期,盆地西缘断裂活动强烈,在西缘 形成长达600km以上的逆冲、逆掩断裂带,火山大规模活动,是全区的一次 重要构造热事件,延长组的生油岩进入生排烃高峰。白垩纪的燕山运动晚期 盆地整体抬升,此时,盆地整体呈西北低、东南高的的斜坡构造形态。至早 白垩世末期,盆地内地层埋深达最大,延长组地层埋深基本都在2100m以上, 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格局形成。
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是中国最大的
陆地盆地之一。
该盆地东西宽约600公里,南北长约400
公里,总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构造复杂,是中国重要的油气资源富集区之一。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最大的油气盆地,盆地内分布有大量
的油气资源。
特别是在盆地东部的奥陶系白云岩中,形成
了中国最大的页岩气资源。
近年来,页岩气开发成为盆地
的重点领域。
盆地内也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盛产无烟煤和褐煤。
此外,
盆地还有一些金属矿产如铝土矿、锂、铅锌、铜等。
鄂尔多斯盆地也是中国重要的农牧业区。
盆地内草原广阔,适宜畜牧业发展。
盆地还有较多的降水资源,农作物种植
较为丰富。
盆地内的主要城市有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等。
鄂尔多斯盆地经济以能源利用和农牧业为主,对于中国的能源供应和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风城油田的简介
风城油田的简介
风城油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处鄂尔多斯市境内,是国家规划的大型石油工业基地之一。
风城油田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不仅是中国陆上油田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世界石油工业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它南临黄河,北依阴山,西依大青山。
风城油田属于一种高含水油田,在地下原油的含水量大约有40%~50%。
原油中含有大量的硫、氮、氧等元素,而这些元素被空气氧化后就会形成硫化氢气体。
这些硫化氢气体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了1%时就会发生硫化氢中毒事故。
风城油田地面上有一个很大的沼气池,沼气池里有大量的沼气。
沼气中含有大量的甲烷气体、二氧化碳气体、硫化氢气体和氧气等物质,这些物质对人和动物都是有毒的。
如果我们把沼气池中的沼气用完了,就会引起严重的中毒事故。
风城油田由四个采油厂组成:第一采油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境内;第二采油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境内;第三采油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境内;第四采油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境内。
—— 1 —1 —。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报告
一、油田地理概况吴起油沟油田位于陕西省吴旗起县白豹乡境内,属黄土源地貌。
地表为100~250米厚的第四系黄土覆盖,因长期流水侵蚀切割,形成沟谷纵横、梁峁相间的地貌景观,地面海拨1360~1670米,地表高差较大,约140~270m。
当地气温变化大,四季分明,干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400~600mm,属内陆干旱型气候。
目前油区矿山公路沿山梁而行,区内交通较为方便。
二、勘探开发现状油沟地区经过几年的滚动勘探开发,截止2006年7月,已钻井170多口。
主要目的层为延长组长4+51油层,该层具有连片性好,油层分布范围广、产量较稳定等特点;侏罗系富县组、侏罗系延安组的延10、延9油层,虽然分布范围较小,仅在油田南部分布,而且油藏控制因素复杂,但产量高,投资回报明显,也是该油田重要的开发层系之一;长2、长3油层呈零星分布;长6、长7、长8以及长9油层,目前评价程度较低,从区域上看都有进一步勘探的潜力。
目前,试采主力层长4+51的井为82口,其中试采1年以上的井有12口,9个月以上的为38口,6个月以上的井40口,3个月以上的井66口,试采在3个月以下的井为17口;开采延8层、延9层、延10层、富县层和长61层的井分别为1口、6口、6口、9口和5口;开采长2、长3、长62~长64、长7、长8、长9的井共有22口井;还有一批井未投产。
1开采主力层长4+51的井基本全部连片,形成了井距一般在220~350米左右的基本规则的开发井网,控制了14.8km2的含油面积,探明地质储量563.13×104t,溶解气储量7.04×108m3。
所有油井都进行了压裂改造,并且都采用自然能量开采。
投产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油5.1t,目前平均单井日产油2.75t(附图2—1),综合含水18.2%。
从产量变化情况看,采用自然能量开采产量下降快,一般井在一年内产量下降40%左右。
截至2006年7月底,油沟油田开采长4+51的井总计产液7.2 万m3,其中油6.23万m3,水0.97万m3,采出程度为0.94%,地下亏空体积约为9.3万m3。
关于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及油气开发的研究 高峰
关于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及油气开发的研究高峰发表时间:2018-01-31T14:04:13.34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31期作者:高峰[导读]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主要发育"低渗、低压、低丰度"的"三低"油藏,油藏受优质烃源岩和大型储集砂体控制。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气分公司宁东油田项目部河南郑州 450000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主要发育"低渗、低压、低丰度"的"三低"油藏,油藏受优质烃源岩和大型储集砂体控制。
勘探实践中,突破了传统的理论认识和勘探思路,不断创新和完善了低渗透油藏勘探理论体系,构建了曲流河三角洲成藏模式、辫状河三角洲成藏模式、多层系复合成藏模式、坳陷湖盆中部成藏模式和致密油成藏模式等,不断开创了石油勘探的新局面。
研究人员通过创新的地质理论,提高了鄂尔多斯盆地三低油藏的综合勘探效益,也加速了低渗透油田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分布特征;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前言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盆地内的石油及油气资源丰富,经过近几年的石油及油气的勘探开发,盆地的油气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2009年,鄂尔多斯盆地大型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开发被列为国家重大专项示范工程,长庆油田和延长石油油气作为盆地内的两大主要油气生产企业,石油及油气的产量曾创历史新高,一度使鄂尔多斯盆地成为我国第二大油气生产盆地及第一大天然气产区。
这对于促进我国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提高我国的油气产量,以及缓解国内油气资源供需矛盾和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鄂尔多斯盆地概况鄂尔多斯盆地位于我国的中部,也就决定了那里水源丰富,气候也比较适宜,从而造就了鄂尔多斯盆地主要是中、新生代的盆地叠加,并且是在华北古生代古拉通浅海台地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鄂尔多斯盆地处在了几大构造应力场的交汇处,应力相互的削弱,从整体上来说内部的构造是相对稳定的。
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南段侏罗系原油油源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南段侏罗系原油油源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南段是中国最大的陆上油气区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低中渗透油气藏发育区。
该区的原油主要来自于侏罗系地层,其中最主要的油源为下白垩统玛哈拉组和上侏罗统巴丹吉林组。
下白垩统玛哈拉组主要由砂岩和泥岩组成,是该区深水环境的主要沉积层系。
根据岩石学和断层构造等因素的综合分析,玛哈拉组的原油主要来自于最下部的鹰山湖组。
鹰山湖组沉积时期为早期白垩纪晚期,受到了强烈的构造作用和沉积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相对不稳定的储层。
其主要成因为有机质在高温、高压环境下进行热成因过程所产生的烃类物质。
上侏罗统巴丹吉林组主要由煤系泥岩、石油系泥岩、煤炭序列、泥岩集合体及一些次生溶蚀缝洞型储层组成。
根据化石、岩石、沉积相和地质构造等因素的综合分析,发现该区的原油主要来自于巴丹吉林组中下部的含矽岩层和致密砂岩层。
岩石中有机质的数量丰富,有机质类型以稠油和蜡油为主,烷基化合物含量高。
该成因类型为生物成因和热解成因。
此外,还存在部分原油来自于上侏罗统巴丹吉林组的砂砾岩和下白垩统玛哈拉组的煤系泥岩。
分析显示,这些油源在区域上分布较为离散,储层难以形成。
因此,煤系泥岩层和砂砾岩层并不是该区主要的油源,不能被视为主要勘探目标。
总而言之,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南段侏罗系原油油源主要来
自于下白垩统玛哈拉组和上侏罗统巴丹吉林组。
这些成因类型复杂,原始油极为丰富,深受勘探公司的关注。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概述
在地理上,鄂尔多斯盆地是指河套以南,长城以北的内蒙古自治区伊可昭盟地区。
而地质学中的鄂尔多斯盆地范围则广阔,它东起吕梁山,西抵桌子山~贺兰山~六盘山一线,南起秦岭山坡,北达阴山南麓。
包括宁夏东部,甘肃陇东,内蒙古伊可昭盟、巴彦单尔盟南部、阿拉善盟东部,陕北地区,山西河东地区。
面积约37万K㎡。
(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的鄂尔多斯盆地总面积约25万K㎡。
)黄土高原是盆地主要地貌特征,著名的毛乌素沙漠位于盆地北部,周边山系海拔1500~3800m,平均2500m左右。
盆地内部西北高,东南低,海拔800~1800m左右;西北部的银川平原、北部的河套平原、南缘的关中平原,地势相对较低(前二者海拔高度1600m左右,关中平原仅300~600m)。
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沿盆地周缘流过。
盆地内部发育有十几条河流,多数集中在中南部,在东南角汇入黄河,属黄河中游水系;像著名的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流域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盆地内油气勘探始于上世纪初,1907年在地面油苗出露的陕北地区,用日本技术钻了我国大陆第一口油井。
大规模油气勘探、开发始于1970年。
到目前,不但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上取得了辉煌成果,而且在地质理论研究、钻采工艺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世界特低渗透油田开发提供了成功经验。
第一讲盆地构造特征一、区域构造单元划分地质学上讲的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周边隆起,中部下陷,内部西低东高,不对称的地史时期的沉积盆地;并非现今的地貌盆地。
按地层的分布形态划分为:(盆地一级构造单元)1 、(北部)伊盟隆起2 、(南部)渭北隆起3 、(西部)西缘断褶带、天环坳陷(天环向斜)4 、(东部)晋西挠褶带5 、(中部)陕北斜坡(西倾单斜构造)陕北斜坡是目前我们研究时间最长、认识比较清楚的一个一级构造单元。
由于它的存在,盆地内同一个时期的地层(同一套储层),在西部埋藏深度大,东部埋藏浅。
例如:马岭油田主力含油层延10在庆阳埋深1400m左右,在延安出露地表,西峰油田的长8油层在陇东埋深2200多米,在陕北延河入黄河口处则高悬在山崖上。
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什么油田
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什么油田
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长庆油田——页岩油开发取得重大突破,日产原油达到3030吨,累计增油4.3万吨,为今年油田增储上产6500万吨打下了坚实基础。
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长庆油田是国际上典型的低渗、低压、低丰度油气资源。
由于油气储层致密,将油、气从地下开采出来异常困难。
为此,长庆石油展开了一系列的科技攻关,不断实施科技创新,形成了快速获取油气资源的原创性地质理论,掌握了黄土塬三维地震、水平井优快钻井、工厂化体积压裂等关键核心技术,使“三低”油气开采不断取得突破。
鄂尔多斯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
鄂尔多斯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1、石油开发地质环境状况及其对能源开发的影响研究石油不仅是人类主要的能源之一,也是人类环境污染源之一。
据资料统计,每年有800多万吨石油进入世界环境,污染土壤、地下水、河流和海洋。
随着黄土高原地区石油的大量开采利用,该地区呈现采油面积大、油井多、产量低、开发技术落后等特点。
它对自然环境带来的污染日趋严重,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生态与生存条件。
局部地区情况已经极为严重,已威胁到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存环境。
石油类物质已成为该地区的重点污染物之一,区内土壤、河流等已不同程度的遭到石油类的污染。
一、鄂尔多斯盆地主要含油气系统鄂尔多斯盆地是多旋回的叠合含油气盆地,地跨陕、甘、宁、晋、内蒙古5省(区),面积32万km2,显生宙沉积巨厚。
盆地基底为太古宙—古元古代变质岩系,中、新元古代为裂陷槽盆地,沉积物为浅海碎屑岩—碳酸盐岩裂谷充填型;早古生代为克拉通盆地,沉积物为陆表海碳酸盐岩台地型;晚古生代—中三叠世为克拉通坳陷盆地,沉积物由滨海碳酸盐岩型过渡为陆相碎屑岩台地型;晚三叠世—白垩纪为大型内陆坳陷盆地,沉积物为陆内湖泊、河流相沉积型;新生代整体上升,盆地主体为平缓西倾的大斜坡,沉积物为三趾马红土和巨厚的风成黄土;周缘有断陷盆地发生和发展。
盆地内已勘探开发的4套含油气系统均属地层-岩性油气藏。
1.上三叠统延长组岩油藏含油系统最早勘探开发的延长组含油系统烃源岩以延长组深湖相及浅湖相黑色泥岩、页岩和油页岩为主,生烃中心分布在盆地南部马家滩—定边—华池—直罗—彬县范围,油源岩最厚达300~400m,有利生油区面积达6万km2(图3-3),储集岩围绕生油凹陷分布,北翼缓坡带有定边、吴旗、志丹、安塞和延安等5个大型三角洲及三角洲前缘砂体,南翼较陡坡带则发育环县和西峰等堆积速率较快的河流相砂体及水下沉积砂体。
储渗条件靠裂缝及浊沸石次生孔隙改善,圈闭靠压实构造,遮挡靠岩性在上倾方向的侧变。
2.下侏罗统延安组砂岩油藏含油系统延安组砂岩油藏以淡水—微咸水湖相沉积的上三叠统延长组烃源岩为主要油源岩,属混合型干酪根;以沼泽相煤系沉积的侏罗系延安组为辅助烃源岩,属腐殖型干酪根,陕北南部的衣食村煤系更以含油率高为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盆地基本概况,油气分布特征,构造特征、储层类型、烃源岩特征、油气藏类型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由于其具有与我国东、西部明显不同的地质构造背景,因而有着独特的油气聚集规律和分布特征。
主要表现在:①古生界以海相或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烃源岩分布面积较广,且较稳定;②古生界以生气为主,而中生界以生油为主,油、气生成高峰时期趋于一致;③盆地主体部分地层平缓(地层倾角< 1°,构造简单,并少见断裂,储集岩物性较差,因此油气以短距离运移为主,而油藏以自生自储岩性----地层圈闭为主。
根据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研究方法,结合鄂尔多斯盆地的地质特征,该盆地含油气系统研究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定源(烃源岩评价→定时(生烃高峰或关键时刻→定灶(生烃中心或生油洼陷→定向(油气运移方向→定位(油气运聚单元,下面根据这一原则,对鄂尔多斯盆地含油气系统予以初步分析。
烃源岩基本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存在J2,T3,C-P,O2四套烃源岩,其中几湖相泥岩和C一P系煤系泥岩是两套主要的烃源岩。
1.下古生界气源岩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残余有机质丰度一般在0.12 %-0.33 %之间,平均为0.21% -0.22 % 。
泥岩、泥灰岩烃源岩主要产于中奥陶统平凉组和上奥陶统克里摩里组、桌子山组及乌拉力克组,分布于中央古隆起西缘或南缘。
泥岩有机碳含量一般为0.4%-0.5 % ;泥灰岩残余有机碳含量大多在0.2%-0.5 % ,最高达1.11 %。
干酪根镜检、干酪根碳同位素及轻烃组成等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原始有机质类型为海相腐泥型生烃母质,即以Ⅰ-Ⅱ1型干酪根为主。
有机质成熟度大多已进人高成熟阶段,故以生气为主。
2.上古生界烃源岩石炭一二叠系气源岩主要是一套海陆过渡相及陆相含煤岩系,主要发育在下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总体上分布较广。
煤主要分布于太原组和山西组。
鄂尔多斯盆地直罗油田长8油层组储层特征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直罗油田长8油层组储层特征研究鄂尔多斯盆地直罗油田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的一个重要油田。
油田共有8个油层组,其中最主要的是长8油层组。
本文将对长8油层组的储层特征进行研究。
长8油层组是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侏罗系沉积的主要层组之一,为含油岩层组。
储层承储面积广,单井油藏范围广,生产能力强,因此是该油田主力油层组之一。
长8油层组的储层主要由石英砂岩、次晶洞溶孔石灰岩和泥岩组成。
其中,石英砂岩是主力储层岩性。
与此同时,次晶洞溶孔石灰岩和泥岩也对长8油层组的储层特征具有重要影响。
石英砂岩是长8油层组储层中最常见的岩性。
石英砂岩粒度中、粗砂石英含量高、沉积成岩作用强,孔隙度较大,储层质量优良,是该油层组的主力储层。
气象化学研究表明,石英砂岩中石英颗粒主要为鸵足石英和长石化石英。
次晶洞溶孔石灰岩是长8油层组储层中次重要的岩性。
该岩性是通过生物作用和岩溶作用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形成的。
次晶和洞溶构成织构分异致密-松散双重储层。
次晶的分布形态主要为充填次晶及含次晶岩石,洞溶则分为大洞、中洞和小洞三种。
次晶洞溶石灰岩储层的孔隙度主要由次晶和洞溶所充填。
泥岩在长8油层组储层中主要作用是屏障。
泥岩具有很高的粘土矿物含量和强的离子吸附能力,因此泥岩可以有效阻碍油气的运移。
另外,泥岩层中还会出现部分含有油层,但是由于泥岩的密度较大,对油气的储层空间很小,因此泥岩含油层并不是主要的储层。
总的来说,长8油层组的储层以石英砂岩为主力储层,次晶洞溶石灰岩为重要次级储层,泥岩作为屏障。
这些岩性在长时间的沉积和成岩过程中完成了储层的形成,为该油层组的优良储层特征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鄂尔多斯盆地概况
主要地壳运动
海西运动 加里东运动
怀远运动
蓟县运动 吕梁运动 五台运动
第 15 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2)盆地晚古生代沉积-构造特 征:早古生代末期的加里东运动使盆地
整体抬升,遭受志留、泥盆纪、早中石炭 纪约一亿年的剥蚀后,进入晚古生代的海 西构造阶段,盆地在本溪期接受一套海 相—海陆交互相的砂岩、页岩、石灰岩、 铝土岩及煤层沉积;太原期盆地接受一套 海陆交互为主的暗色砂泥岩夹石灰岩和煤 层沉积。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鄂尔多斯盆地概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第1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目录 盆地基本特征 盆地构造概况及发展简史 盆地油气层概况 盆地油气地质条件
第2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一 鄂尔多斯盆地基本特征 (Ordos Basin)
鄂尔多斯盆地以不整合面为重 要界限,为多构造体制、多演化阶 段、多沉积体系、古生代地台及台 缘坳陷与中新生代台内坳陷叠合的 克拉通盆地。
吕 梁 山
秦
岭
第6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2.盆地面积大小 盆地面积37×104km2,本部面积
25×104km2。
第7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行政区划:
内蒙古15×104km2 (中部), 陕西11×104km2 (中北部) 宁夏5×104km2 (全境) 甘肃4×104km2 (东部) 山西2×104km2 (西部)
第 12 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1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六个二级构造单元: 伊盟隆起;西缘掩冲带;天环坳陷;伊陕斜 坡;渭北隆起;晋西挠褶带
第 13 页
录井公司地质技术研究所
第 14 页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油田
油藏分布规律
已发现的油藏并不仅仅受沉积相控 制。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除沉积微 相等因素外,鼻状隆起背景对陕北 斜坡东部三叠系油藏的形成和分布 也具有一定乃至重要的控制作用。 由图4可以看出,陕北斜坡东部除李 家岔等油田外,北部的子长、子北 南沟岔、玉家湾油田, 南部的姚店、 川口、甘谷驿、七里村等油田,其 长6油藏的形成和分布均不同程度的 与鼻状隆起背景有关。 由此可见,与基底构造有关的大型 鼻状隆起构造对陕北斜坡东部三叠 系延长组长6油藏的形成、富集及产 出具有重要控制作用。 陕北斜坡东部长6油田与油层构造叠合图
油气藏特征
1、油层埋藏浅分布相对集中:油层埋藏最浅为5Om, 深约1800~1900m。一般油层主要分布层位为长6油 层组和长2油层组,主要分布深度在400~800m左右。 2、油藏具有“四低”特点:油藏普遍具有低渗、低压、 低气油比、低产的特点。 3、原油性质好地层水水型单一:原油相对密度0.84, 含蜡14%,含硫0.1%,水型为CaCL2型。 4、油藏类型以岩性油藏为主:地层产状小于1°,构 造圈闭和断层均不发育。油层沿着砂体的展布方向分 布,或者上倾方向靠岩性遮挡而形成油藏。
五、今后勘探方向
陕北斜坡东部三叠系油藏类型并不简单的是岩性油藏, 而可能主要是由多种因素控制形成的复合油藏,包括 构造--岩性油藏、构造--水动力油藏、岩性--水动力油 藏以及构造--岩性--水动力油藏等。因此,复合油气藏 应是今后该区重点勘探和寻找的一种油藏类型。
结束语
由于本油区勘探历史长, 积累资料多,地质情况 比较复杂,加之制作人 水平有限,敬请大家对 不当之处批评指正。
油藏类型
形成机制
示意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秦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
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是地质学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行政区域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
“鄂尔多斯”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
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蒙语“官帐”的意思。
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
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幵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
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蒙古人按时祭奠成吉思汗陵,一直没有离开此地。
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
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拪今日伊兊昭盟全境,还包拪巴彦淖尔盟的河套及宁夏和陕北的一部分地区。
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古长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
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石油,最早迚入现在的伊兊昭盟,鄂尔多斯大草原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蒙古人种序列。
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敀,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兊昭盟首府“东胜”市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
“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
省(区)地域。
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中国民族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兊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
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陶系上古升界和下古生界。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升,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不足1°。
从盆地油气聚集特征讲是半盆油,满盆气,南油北气、上油下气。
具体讲,面积大、分布广、复合连片、多层系。
纵向说含油层系有“四层楼”之说,因此,这个盆地有聚宝盆之誉。
鄂尔多斯盆地关于石油的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
西汉末年的王莽时期,史书记就有“高奴出脂水”之说。
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高奴有洧水可燃”。
北宋沈拪《梦溪笔谈•杂志》:“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出脂水,即此也”。
《元一统志》:“延长县南凿开石油一井,其油可燃”。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勘探开发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开始了。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陕西于彦彪、郑明德与德国商人汉纳根合约开采延长石油。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创办延长石油官厂。
次年钻成中国陆上第一口井———延一井(井深81m)。
民国三年(1914年),北洋军阀政府与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签订《中美合办油矿条约》。
油量甚微,无重大发现。
长庆油田在鄂尔多斯盆地的石油勘探始于1950年。
历经筹划启蒙时期(二十世纪50年代)、起步时期(二十世纪60年代)、创业时期(二十世纪70年代)、调整时期(二十世纪80年代)、大发展时期几个阶段(二十
世纪90年代至今)。
1950年,组建陕北勘探大队,开展石油地质调查与钻探。
在北起延安、延长,南至铜川、韩城一带迚行地质调查,在中生界地层发现了20多个构造和40多出油苗,筛选3个重点构造提供钻探。
1951年,扩大勘探范围至内蒙及贺兰山地区。
1954年,在永坪、枣园见低产油流。
1958年,勘探区由陕北地区转向内蒙的伊兊昭盟和西部宁夏灵武、盐池一带;同时开展盆地构造和含油岩系岩相比那湖研究,寻找新的含油有利地区,在盆地西部断褶带发现三叠系和侏罗系油层,但未获工业性油流。
20世纪60年代,在宁夏灵武境内李庄子、马家滩钻探发现低产油流,第一次采用压裂技术改造低渗透油层获得工业性油流。
李庄子、马家滩钻探发现,拉开了长庆油田会战前的序幕,虽然达不到奠基的作用,起码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在总结盆地油藏分布特点基础上,建立了侏罗系古地貌成藏模式,首次提出沿古河道两侧寻找被盖压实圈闭的部署思路,从而发现马岭油田,迎来盆地第一次储量增长高峰期。
从此,拉开了盆地大觃模石油勘探开发的帷幕。
组织石油大会战,加强低渗透油藏改造技术攻关,开辟油田开发试验区。
1979年,建成马岭、城壕、华池、红井子、吴旗、直罗、下寺湾等9个油田15个试采开发区,形成年产原油135万吨觃模。
20世纪80年代,侏罗系油田综合调整,开展特低渗透油藏开发试验和科研攻关,推广新工艺、新技术。
由侏罗系找油转向三叠系找油。
1983年12月,中生界三迭系延长统塞一井出油,日产六十四点四五吨。
至此,陕北勘探,石破天惊,安塞油田八年科技攻关成功,解长庆倒悬之急,挽长庆徘徊之势,有拨云见日之功,指点山河之力,开低渗油田之先河。
为此,
安塞油田被誉为“安塞模式”,在全国推广。
20世纪90年代,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生产稳步增长。
90年代中期,制定了陕北石油二次勘探的部署思路,5年内新增石油储量4亿吨。
在盆地内发现幵高敁开发了三叠系油藏为主的大型特低渗透油田———靖安油田。
侏罗系滚动勘探开发取得成功,原油储量、产量连续突破历史最高水平。
很长一段时间,长庆等于低渗透,低渗透等于长庆。
“井井有油,井井不流”;是“破棉袄”,穿上太烂,不穿太冷;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等,这些观念影响了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田开发达70年。
后来,又有“磨刀石”、“三低”、“四低”、“特低”、“超低”油气藏,“边际油气田”、“难动用”、“贫矿”、“穷折腾”等帽子戴在头上,一戴又是30年。
迚入二十一世纪,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勘探开发步入大发展的快车道。
地质上提出辫状河三角洲成藏理论,认识上提出“三个重新认识”、找油“原点论”、“宏观找油论”、“自然能量开发压差论”、“低渗透相对均质论”和“开发经济界限论”,实现勘探开发领域向新领域转移,2001年,第三次挺迚董志塬,发现西峰油田,经过3年勘探,三级储量超4亿吨,被誉为中国石油近10年来最大发现。
接着提出再上姬塬的部署,2002年初上就获得了一批高产油流井,揭开了姬原勘探开发的序幕。
姬塬勘探六上五下,终获大发现。
不到3年时间,初步落实了3个亿吨级有利目标,为盆地石油储量稳定增长提供了新的接替区。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从无到有。
解放前,人们用了约50年的时间,将鄂尔多斯盆地的石油产量才搞到2000吨;解放后的50年代—60年代的
20年间,年产量也没有突破2万吨;70年代—90年代,人们再用24年时间,年产量终于上升到了200万吨;1994年东部会议提出33551目标后的6年间,盆地产量平均以年增长近100万吨的速度上升,到2000年产量水平已达750万吨(其中长庆占500万吨);到2003年,原油产量突破1000万吨(其中长庆占701万吨);2007年,原油产量突破2000万吨(其中长庆占1201万吨),累计生产原油超1亿吨。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总资源量超过100亿吨,实际比这数还大。
截至2007年底,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6.67亿吨,占总资源量的19%。
建国以来,我国先后迚行了三次油气资源评价。
1987年,对鄂尔多斯盆地石油资源评估只有40亿吨,1994年的评估结果是85.88亿吨,2006年的评估结果是100亿吨。
但从盆地侏罗系11套油层,延长统10套油层的实际看,对储量资源量的认识还有巨大空间。
曾有一位专家计算,光是延长统10万平方公里,就已大面积稳定分布着石油,按一平方公里石油丰度40万吨的常觃蕴藏,意味着400亿吨的石油埋藏量,除去一半折扣,也有200亿吨石油资源量。
所以,石油勘探开发的前景不可限量。
近几年,鄂尔多斯盆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石油产量年均增长速度均居全国第一位,每年新增石油地质探明储量均超过1亿吨以上。
是建立石油生产基地的最有利地区,也是最现实的地区。
2002年整个盆地生产的石油超过了1200万吨,2007年2000万吨(包拪延长)。
有位睿智的战略家预计,如果决策设计得当,“一切注重实敁”,技术攻关,政策引导,脚踏实地,饥不择食,斤两不拒,无怨无悔,无私无畏,科学部署,真抓实干,2009年可实现3000万吨油气当量,2015年5000万吨油气当量,在中国再造一个大庆(不过是一个极其艰难的目标)!是长庆
几代石油人辛劳付出的回报!对国、对民族都是功德无量!
2011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