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油脂产品的研究进展
毕业论文(我国油田化学品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
我国油田化学品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摘要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油田化学品工业正迅速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精细化工行业,它横跨石油、化工两大部门,涉及到油田地质、流体力学、胶体化学、高分子化学、界面活性剂化学等多种科学。
近年来,油田化学品用量愈来愈大,国外发达国家以每年10%的增长率迅速发展。
据统计,1993年世界油田化学品耗用量超过1430万t,产值112亿美元,仅以美国为例品种已达2323种之多。
我国1992年油田化学品总耗量为35万t,品种300多种,产品销售额估计在20亿人民币左右。
从钻井用化学剂,采油用化学剂提高采收率化学剂油气集输和水处理化学剂,油气田开采废弃物处理剂等方面对国内近期油田化学品开发与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指出了目前油田化学品研究应用和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油田化学品未来研究与发展进行了展望认为可生物降解的天然改性产物及类天然产物结构的聚合物开发,通过分子修饰改善原有聚合物或天然改性产品的性能是未来油田化学品的研究方向发展方向;未来油田化学品的发展应该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体,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环保两个方面,全面促进社会发展。
本文阐述了油田化学品的基本知识,介绍了国内各种化学品在油田中的应用实例。
重点论述了油田化学品的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
关键词: 油田化学品开发现状及发展研究进展环保经济效益目录第1章概述 (1)1.油田化学品种类与概况 (1)第2章我国油田化学品的发展现状 (2)2.1我国油田化学品的现状 (2)2.2我国油田化学品的发展 (3)2.2.1 钻井用化学品 (3)2.2.2 采油用化学品 (3)2.2.3 其它油田化学产品 (4)第3章我国油田化学品的研究进展 (5)3.1以木质素为原料合成油田化学品的研究进展 (5)3.1.1钻井固井用化学品 (5)3.1.2采油用化学品 (7)3.1.3油田水处理用化学品 (8)第4章油田化学品展望 (8)4.1 钻井方面 (9)4.2 采油方面 (9)4.3 提高采收率方面 (10)4.3.1聚合物 (10)4.3.2表面活性剂 (10)4.4 废弃物处理、达标排放 (11)第5章结语 (11)第1章概述1.油田化学品种类与概况随着我国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油田化学品正在迅速成为一门新兴的精细化工行业。
新型油脂基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
或 低毒性 , 在矿物浮选 、 白质 、 蛋 皮革 业 、 纸 、 造 涂料 工业 和化 妆 品等领域得到广泛 的应用 。 用含油脂基物质 为原料制备 的新 型高分子 表面 活性剂 符合 当今环保 的主题 , 如下优 点 : 有 油脂 类物 质来 源广 泛 , 各种
孙 芳等 研 究 了聚 乙二醇和硬脂 酸直接酯化法制备聚 乙二 植物的种子 、 动物的组织和器官 中都 存在一定 数量 的油脂 ; 油脂 分析 了添 加 的防老剂 A 基物质 的使用符 合可 持续 发展策 略 ; 以天 然油脂 物质 为原 料合 醇 双硬 脂酸酯新 型高 分子表 面活性 剂 , 可以抑 制酯化反应中副反应的产生 , 进而提高产 物的增 稠效果 。 成 的新型高分子 表面活性剂应用广泛 , 它属 于可再 生资源 、 易生 同时 , 研究发现聚 乙二 醇分子量 分布也 影 响聚 乙二 醇双 硬脂 酸 物降解 、 对人体和环 境安 全 , 现在 正朝着 多功 能 、 高效 能 的方 向
1 1 聚 乙二 醇双硬 脂 酸酯 .
聚 乙二 醇双 硬脂 酸 酯是 一种 新 型高 分 子非 离子 表 面 活性 剂, 它是具有高乳化能力和 良好润湿性 能的非离子 表面活性 剂 , 广泛应用 于 日用 化学 、 品 、 食 纺织 、 金属 加工 等领 域。它 的合成
方法 主要有 直接酯 化法和酰氯 醇解法 、 酯交换法 。
we e a l n r d c d. r so i to u e
Ke r s l o—b s d;p l me ;s ra t n ;s n h t t o s a d a p ia in y wo d :oe ae oy r u f c a t y t ei me h d n p l t c c o
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MCT)专利技术研究进展
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MCT)专利技术研究进展邱红;汪建斌【摘要】近些年来,作为一种新型的功能性油脂,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MCT)的理化、保健特性愈发受到关注。
目前国内食用油脂几大厂家不约而同地将 MCT 作为研发重点和热点。
详细介绍了MCT 的总体研究进展、专利技术发展态势、重点申请人和重点专利技术,以期为国内食用油脂行业与油脂企业提供一份详实的MCT 专利技术发展态势报告。
%As a novel functional oil and fat,the physicochemical and healthy properties of medium - chain fatty acid triglyceride (MCT) have been noticed in recent years. At present,several large edible oil en-terprises at home choose MCT as the top point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he overall progress,patent technology situation,key applicants and key patent technologies of MCT were introduced in detail to pro-vide the detailed development situation report of MCT patent technology for the industry and enterprises of edible oil and fat in China.【期刊名称】《中国油脂》【年(卷),期】2014(000)008【总页数】6页(P8-13)【关键词】中链脂肪酸;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专利;技术【作者】邱红;汪建斌【作者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医药生物审查部,北京 100088;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医药生物审查部,北京 10008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25.6;TQ6412010年以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通过组织开展若干行业和领域的专利分析普及推广课题,形成专利分析报告,完善专利分析方法,并通过举办多层次的系列成果推广和专利分析方法的普及培训,培育专利分析市场,提升中介机构开展专利分析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国内企业增强专利信息运用的意识和能力,引导技术创新和专利运用,进而提升专利信息情报对国内企业经营决策、国家经济科技发展相关决策的重要支撑作用。
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的研究进展_李兴艳
脂肪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素,可提供大量的 热量和赋予食品独特的风味,但近年来大量研究发 现,高脂肪膳食与肥胖症、高血压、高血脂、脑血栓等 疾病及某些癌症(乳腺癌、肠癌)发病率的上升存在 着密切的关系[1]。为了降低上述疾病及某些癌症的发 病率又不影响食品的风味、口感和质构,功能性油脂 的研究与开发已成为保健食品领域研究的热点。中 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medium-chain triglyceride,简 称MCT)作为一种低能量,既具有保健作用又不影响 食品风味的膳食脂肪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2]。作为 一种独特的油脂,MCT于20世纪50年代首次被引入 治疗脂质吸收障碍,自此以后,许多学者就MCT及其 脂肪酸的代谢和临床应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3]。
表1 MCT与其它油脂的氧化稳定性(100℃,Raneimat法) Table 1 The oxidation stability of MCT and other oils (100℃,Raneimat)
油脂种类 鱼油 葵花籽油 大豆油 橄榄油 硬化大豆油 MCT 诱导期(h) 0.3 6.7 11.2 27.3 160.0 180.0
metabolism characteristics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medium -chain triglycerides we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value for its application in some areas such as food,pharmaceutical
离、耗时长和能耗大等缺点。
2.2 酰氯醇解法
先将富含MCFA的油脂(椰子油或棕榈仁油)进 行水解、精 馏,得到MCFA,然后 将MCFA 与 PX3、PX5 或SOCl2等反应制得酰氯,再将所得的酰氯与甘油进 行醇解反应最终得到MCT。周汉芬等[15]以樟树籽仁油 为原料,研究了合成中碳链甘油三酯过程中醇解的 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醇/油摩尔比为8∶1,反应时间 为30min,反应温度为75℃,催化剂CH3ONa用量为油 重的0.5%的条件下,醇解度可达98.0%。醇化后的油 脂在真空度为-0.1MPa,料釜体积比为1/2~2/3的条件 下 进 行 两 次 分 馏 ,第 一 次 分 馏 时 ,釜 温 控 制 在 122 ~ 134℃,取其馏分进行第二次分馏时,釜温应控制在 122~132℃,在此条件下分馏得到的中碳链甘油甲酯 纯度可达97.8% 以上。虽然利用此法制备MCT 所用 时间短,耗能低,但存在工艺路线长,副反应多,污染 较重等缺点。
大豆生物解离制取油脂技术研究进展
提高油脂品质:通过改 进工艺流程和设备,提 高油脂品质,满足高端 市场需求。
降低环境污染:研究低 能耗、低排放的油脂提 取技术,降低环境污染 ,实现绿色生产。
技术发展前景与展望
技术发展趋势:高效、节能、环保 技术展望:实现工业化生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技术挑战:解决生物解离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提高油脂提取率 技术应用前景: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工、能源等领域,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油脂品质控制:研 究难点,保证油脂
品质和安全性
最新研究成果
生物解离技术:利用微生物或酶解离大豆油脂,提高油脂提取效率 酶解离技术:利用特定酶解离大豆油脂,提高油脂品质和产量 微生物解离技术:利用微生物发酵解离大豆油脂,降低能耗和污染 纳米技术:利用纳米材料提高油脂解离效率和品质,降低成本和能耗
04
技术特点:环 保、节能、高 效,可降低生 产成本,提高 生产效率。
0 3
技术应用:广 泛应用于食品、 医药、化工等 领域,用于生 产食用油、生 物柴油等。
0 4
技术原理
大豆生物解离制取油脂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生物或酶将大豆中的油脂分解出来的技术。 技术原理主要包括:微生物或酶的筛选、培养、发酵、油脂提取等步骤。 微生物或酶的作用是将大豆中的油脂分解成小分子脂肪酸,便于提取和利用。 技术优点:环保、节能、高效、可大规模生产。
06
大豆生物解离 制取油脂技术 面临的挑战与 对策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大豆生物解离制取油脂 技术概述
技术定义
大豆生物解离 制取油脂技术: 通过生物解离 方法从大豆中 提取油脂的技 术。
0 1
生物解离方法: 利用微生物、 酶等生物来分 解大豆中的油 脂,使其从固 体状态转变为 液体状态。
微生物油脂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微生物油脂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进展谢小萍(武汉工业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工082班080107305)摘要:微生物油脂(亦称单细胞油脂,sco)是一种前景广阔的新型油脂资源,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在生产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功能性油脂方面已成为研究热点。
该文对微生物油脂制备、影响因素及开发利用等方面作一综述,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关键词:微生物油脂;制备;开发利用0 引言微生物油脂又称单细胞油脂(sco),是由酵母、霉菌、细菌和藻类等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利用碳水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和普通油脂作为碳源,在菌体内产生的大量油脂。
对微生物油脂的研究最早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曾准备利用内孢霉属Endomyces vernalis和单细胞藻类镰刀菌属Fusarium 的某些菌种作为油脂生产菌,以解决当时食用油的不足。
之后,美国也开始研究微生物油脂的生产,但由于不能进行深层培养,故结果不终于筛选出适合深层培养的菌株,于是开始工业化生产微生物油脂。
利用微生物生产油脂有许多优点:(1)微生物繁殖速度快,生产周期短;(2)可利用农副产品下脚料、工业废弃物作为微生物生长原料,既降低处理废物的成本,又保护环境;(3)所需劳动力少,同时不受场地、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4)利用生物技术改良菌种或选择不同培养基,可使微生物生产经济价值高的功能性油脂和有特殊用途的油脂,如富含Y一亚麻酸、花生四烯酸、EPA、DHA 等油脂及代可可脂。
而且,由于人口增长使得日益增加的油脂需求量与自然资源严重短缺的矛盾愈发尖锐开辟微生物油脂这一新的油脂资源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微生物油脂制备微生物油脂的生产工艺流程一般为:原料灭菌茵体培养茵体收集干燥菌种筛选油脂提取微生物毛油精炼1.1 菌种选择用于工业化生产的菌株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油脂积累量大,含油量应达50%以上,且油脂转化率不低于l5%:(2)生长繁殖速度快,杂菌污染困难;(3)能适应工业化深层培养,装置简单;(4)风味良好,安全无毒,易消化吸收。
天然抗氧化剂在油脂中的研究进展
天然抗氧化剂在油脂中的研究进展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美味的追求,天然抗氧化剂在食品行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食品加工中,油脂是常用的食材之一,但是油脂在加工和保存过程中容易受到氧化影响,从而影响食品的品质和安全。
研究天然抗氧化剂在油脂中的应用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天然抗氧化剂及其在油脂中的研究进展。
一、常见的天然抗氧化剂1.维生素E维生素E是一种脂溶性的抗氧化剂,主要存在于植物油中。
它能够阻止氧气与油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反应,从而延缓油脂的氧化过程。
研究发现,维生素E不仅可以抑制油脂的氧化反应,还可以提高油脂的稳定性,延长其保质期。
在食品工业中,维生素E常被用作油脂的抗氧化剂之一。
2.多酚类化合物多酚类化合物是一类常见的天然抗氧化剂,如茶多酚、茶氨酚、芦丁等。
这些化合物主要存在于茶叶、葡萄籽、水果等植物中,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
研究表明,多酚类化合物不仅可以有效抑制油脂的氧化反应,还可以降低油脂中的自由基含量,从而减轻氧化对油脂的影响。
3.类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是一类植物色素,常见的有β-胡萝卜素、α-胡萝卜素等。
这些色素不仅赋予了植物鲜艳的颜色,还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
研究发现,类胡萝卜素可以有效延缓油脂的氧化过程,并且在高温条件下也能保持较好的抗氧化性能。
1. 抗氧化机制的研究目前,关于天然抗氧化剂在油脂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抗氧化机制方面。
通过对不同种类的天然抗氧化剂在油脂中的应用进行研究,科学家发现,这些抗氧化剂能够通过捕捉自由基、抑制氧化酶活性、促进氧化酶活性等多种途径发挥抗氧化作用。
捕捉自由基是天然抗氧化剂最主要的抗氧化机制。
通过与自由基发生反应,抑制自由基的进一步反应,从而起到抗氧化的作用。
2. 抗氧化剂的应用研究在食品工业中,天然抗氧化剂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油脂的加工和保存中。
研究表明,将天然抗氧化剂添加到油脂中不仅可以有效延缓油脂的氧化速度,提高油脂的稳定性,还可以降低油脂中的自由基含量,从而减少氧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功能性油脂的研究现状
功能性油脂的研究现状功能性油脂是指通过对油脂进行改性或添加特定成分,使其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或功能性,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保健品、化妆品和工业等领域。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和功能性产品的追求,功能性油脂的研究与应用也日益受到关注。
以下是功能性油脂研究的现状:1.抗氧化功能油脂研究:油脂在加工和储存过程中容易发生氧化反应,降低其品质和营养价值。
因此,研究人员致力于寻找含有抗氧化剂的功能性油脂,以延长其使用寿命和稳定性,并保持其对人体的益处。
2.抗炎功能油脂研究:研究表明,一些油脂中的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帮助减轻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炎症疾病。
因此,通过对油脂中特定成分的提取和研究,有望开发出具有抗炎功能的油脂产品。
3.抗菌功能油脂研究:油脂中含有具有抗菌活性的化合物,可以用于开发抗菌剂、防腐剂和抗菌产品。
一些研究表明,一些植物油脂中的成分具有抗菌作用,如茶树油和草木樨油。
因此,这些抗菌功能油脂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
4.抗癌功能油脂研究:油脂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抗癌活性,并且与抑制肿瘤生长有关。
因此,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功能性油脂,用于预防和治疗癌症。
5.心血管保护功能油脂研究:研究表明,一些植物油脂中的成分,如大豆异黄酮和ω-3脂肪酸,对心血管健康有益。
因此,功能性油脂的研究聚焦于寻找含有这些成分的油脂,并进一步研究其对心血管保护的作用机制。
除了以上的研究方向,还有许多其他功能性油脂的研究正在进行,包括抗衰老、降低胆固醇、调节血糖、改善皮肤健康等功能。
同时,为了应对消费者对天然和无添加的需求,研究人员还研究了一些新的功能性油脂的开发方法,如对油脂进行微胶囊封装,以改善其稳定性和成分的控制释放。
总体来说,功能性油脂的研究现状表明,人们对油脂的功能性和健康价值越来越关注,并且在功能性油脂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功能性油脂的研究将进一步推动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市场发展。
南极磷虾油的研究进展
南极磷虾油的研究进展
倪治明朱加进
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杭州310058
摘要:南极磷虾油是从南极磷虾中低温提取而成,协同多种生物活性成分的红色混合脂质,富含磷脂态的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等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虾青素、维生素E、维生素A等。
相关资料显示南极磷虾油具有预防心血管疾病、改善女性经前综合症、调节内源性大麻素系统、抑制炎症等临床效果。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南极磷虾油产品提取技术、营养功能以及南极磷虾的生物资源等方面的研究报道,并展望了南极磷虾油产品的市场应用前景及未来研究重点。
关键字:南极磷虾油;生物资源;提取工艺;营养价值。
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李堃;王挥;赵松林;陈卫军【摘要】Medium-chain triglycerides are a kind of modified product of natural oil. Due to its quick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and easy release of energy, medium-chain triglycerides are widely applied in nu-trition, pharmaceutical and cosmetics industries, etc.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y and preparation method of medium-chain triglycerides were reviewed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study on its efficient synthesis and industrial production.%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是一种天然油脂的改性产品,因其具有消化吸收快,能量易释放等优点被广泛用于营养、医药、化妆品等领域。
对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的理化性质和制备方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的高效合成及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中国油脂》【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4页(P82-85)【关键词】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理化性质;制备方法【作者】李堃;王挥;赵松林;陈卫军【作者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海南文昌571339; 海南大学食品学院,海口570228; 海南省椰子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南文昌571339;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海南文昌571339; 海南省椰子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南文昌571339;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海南文昌571339; 海南省椰子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南文昌571339;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海南文昌571339; 海南省椰子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南文昌5713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25.6;TQ641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Medium-chain triglycerides,MCT)是由辛酸(C8∶0)、癸酸(C10∶0)及甘油组成的甘油三酯[1],主要包括饱和辛酸甘油三酯、饱和癸酸甘油三酯、饱和辛酸-癸酸甘油三酯。
新型油脂产品的研究进展
新型油脂产品的研究进展新型油脂产品的研究进展(改性油脂等)摘要: 介绍了油脂酸催化酯交换,酶促酯交换和催化剂的概况,并阐述了酯交换在油脂⼯业中的应⽤前景。
关键词: 化学酯交换酶促酯交换反应机理催化剂1 油脂改性油脂改性就是通过对动植物油脂加⼯,使之成为某些价格昂贵和产量较低的油脂代⽤品或改进油脂的品质,⽬的是改变⽢油三酯的组成和结构.使油脂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发⽣改变,以能适应某种⽤途。
改性可充分利⽤本国盛产的或廉价的油腊制取对天然油脂来说是特制的油脂制品。
在⾷品⼯业上油脂改性分为分提、氢化及酯交换三种,酯交换反应是指将⼀种酯与另⼀种脂肪酸、醇、⾃⾝或其它酯混合并伴随酰基交换或分⼦重排⽣成新酯的反应其中酯⼀酸交换、酯⼀酯交换反应可改变油脂的脂肪酸和⽢油酯组成、结构,从⽽改变油脂性质,⽣产出天然油脂没有的、具有全新结构油脂,这是油脂⼯业进⾏油脂改性⼀种重要⼿段。
2 酸催化油脂酯交换反应酯交换法关键是催化剂选⽤, 是据所⽤催化剂不同,常常将醋交换法分为三种:碱催化法,⽣物催化法和酸催化法。
碱催化法是不可逆过程, 在低温下可获得较⾼产率;但对原料中游离脂肪酸(FFA)[1] 和⽔的含量有严格限制。
酸催化法是可逆过程,虽其反应温度较⾼,但FFA 和少量⽔的存在对酸催化剂催化能⼒的影响不⼤。
另外FFA会在该条件下发⽣酯化反应,且其速率远⼤于酯交换速率[2] 。
2.1 均相酸催化酯交换反应过程均相酸催化法常⽤的催化剂有:硫酸,盐酸,苯磺酸和磷酸等,多数都是布朗斯台德酸。
硫酸价格便宜,资源丰富,是常⽤的⼀种均相酸催化剂,⽤酸催化时,耗⽤甲醇的量要⽐碱催化时多, 反应时间更长。
Siti等[3]研究以硫酸为催化剂, ⽶糠油为原料采⽤两步法制备⽣物柴油,研究发现,⽶糠油中FFA含量与储存温度、时间湿度有⼀定关系。
当FFA含量较⾼时, 利⽤两步酸催化法可获得较⾼产率[4]。
2.2 多相酸催化酯交换反应过程现在,采⽤均相酸作催化剂时, 虽油转化率⾼[5],后续分离成本低, 但不易与产物分离, 反应后需进⾏中和⽔洗才能除去;同时,催化剂也会随产品流失,使得其成本升⾼,因此,多相酸催化剂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牡丹籽油成分_功效及加工工艺的研究进展
牡丹籽油成分_功效及加工工艺的研究进展牡丹籽油,是从牡丹果实中提炼的一种天然植物油脂。
近年来,对牡丹籽油的成分、功效以及加工工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首先是牡丹籽油的成分研究。
牡丹籽油主要成分包括脂肪酸、萜类化合物、芳香酮、脂质类物质等。
其中,脂肪酸的含量较高,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有利于调节人体脂质代谢,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萜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活性,可以保护皮肤免受自由基的侵害,缓解炎症反应,具有良好的护肤功效。
芳香酮则是牡丹的特有成分,具有很高的抗氧化活性,可以抑制肌肤衰老的过程。
其次是牡丹籽油的功效研究。
牡丹籽油具有多种保健功效,主要体现在抗衰老、抗氧化、抗癌等方面。
研究发现,牡丹籽油富含多种抗氧化物质,能够中和自由基,减缓肌肤老化的进程,达到抗衰老的效果。
同时,牡丹籽油还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此外,牡丹籽油还具有调节血脂、抗炎、抗皮肤过敏等功效,对预防和改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等疾病具有一定的作用。
最后是牡丹籽油的加工工艺研究。
牡丹籽油的加工工艺对于保持其有效成分的稳定性和品质至关重要。
目前常用的加工方法主要包括冷压法和溶剂萃取法。
冷压法是比较常用的一种加工方法,它通过机械压榨的方式提取牡丹籽油,具有操作简便、保留活性成分较高等优点。
但是,由于冷压法提油率较低,产量有限。
溶剂萃取法是一种利用溶剂将牡丹籽中的油脂溶解提取出来的方法,它可以提高油脂的提取率,但是对于油脂成分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加工工艺中选择合适的方法,控制好工艺参数,对于提高牡丹籽油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牡丹籽油是一种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多种保健功效的天然植物油脂。
通过研究牡丹籽油的成分、功效以及加工工艺,可以更好地利用这种资源,开发出具有更丰富功效的保健产品,为人们的健康带来更多的益处。
微胶囊化粉末油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_徐振波
结果表明大麦蛋白微囊具有强大的抗氧 微胶囊化, , 化能 力 使 鱼 油 适 合 用 于 在 液 体 / 半 流 质 食 物。 Quispe- Condori S 等
[14 ]
的研究中则使用玉米醇溶蛋
白为载体制备微胶囊亚麻籽油 。
鱼油, 因为在喷雾干燥过程中接触热空气会造成油 脂芯材的氧化, 而真空冷冻工艺在低温低压下进行, 能有效的保护油脂。 复凝聚法是指两种带相反电荷的聚合物分子 , 通过混合体系而自发地发生相分离的过程 , 其结果 是形成一个富含壁材的凝聚相和一个与之平衡的稀 释相。两种壁材之间的复合凝聚可以通过改变体系 pH, 的温度、 加入无机盐电解质或稀释等条件达到, 反应过程比较温和, 适于一些受剧烈条件变化的活
2 2 * XU Zhen- bo1 , , LIANG Jun1 , CHEN Li- li1 , WANG Yun- fang1 , , LIU Yuan- fa2 , WANG Xing- guo2 ,
( 1.Wilmar( Shanghai) Biotechnology R&D Center Co. , Ltd, Shanghai 200137 , China; 2.Schoo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 China) Abstract: Microcapsulated technology was an important application technique, it had been widely used in various food industries recently. The production principle of microcapsulated oil and fat powder was introduced briefly ,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terial used for capsule wall were analyzed , various main technology especially the spray drying technology, and main application of powdered oils were summarized . Key words: oil and fat powder; wall material; microcapsulated technology; spray drying ;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 TS2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2-0306 ( 2014 ) 05-0392-04
蛋黄油的现代研究进展
蛋黄油的现代研究进展标签:蛋黄油;成分;提取工艺;药理活性;应用;综述蛋黄油为雉科动物家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Brisson鲜卵的卵黄提取物[1]。
蛋黄油既可食用,又有药用价值。
《集验方》、《日华子本草》、《本草纲目》、《医林纂要》、《本草品汇精要》等著作中均有蛋黄油治疗疮、褥等疾病的记载[2]。
笔者现从成分、提取工艺、药理、应用等方面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蛋黄油的研究成果,并对其在药品与保健食品方面的开发前景展开讨论。
1 成分鸡蛋蛋黄由51.7%的水分、16.3%的蛋白质、31.2%的脂质、0.8%的糖质和无机物组成[3],是鸡蛋中营养价值最为丰富的一部分。
蛋黄油来源于鸡蛋黄,是鸡蛋黄中脂溶性物质的总称。
《湖南省中药材标准》(2009年版)对蛋黄油性状的描述为“棕黄色的黏稠状物,具蛋黄特有的香气。
温度低时,凝固成棕黄色固体,加热后,溶化为红棕色液体”,在室温下易析出硬脂而逐渐分层,上层为红棕色液体,下层为黄棕色稠膏状物[1,4]。
由于提取方法不同,蛋黄油成分含量有较大差异,一般认为,蛋黄油含脂肪类、蛋白质氨基酸类、维生素、矿物质四类成分[5]。
1.1 脂肪类蛋黄油含有的脂肪类成分主要为磷脂类(32.8%)、脂肪酸类(62.3%)以及少量的固醇(4.9%)和微量脑磷脂[6]。
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和不饱和脂肪酸是蛋黄油的主要特征。
1.1.1 磷脂类蛋黄油中的磷脂主要是卵磷脂和脑磷脂[6],其中磷脂酰胆碱(卵磷脂,Phosphatidylcholine)73.0%、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Phosphatidylethanolamine)15.0%、溶血磷酸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5.8%、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ysophosphatidylethanolamine)2.1%、神经鞘髓磷脂(Sphingomyelin)2.5%、磷脂酰肌醇(Inositol phospholipid)0.6%、缩醛磷脂(Plasmalogen)0.9%。
牡丹籽油成分、功效及加工工艺的研究进展
五、展望未来
总之,牡丹籽油的研究和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通过不断的科学探索和实践, 我们将能够更好地发掘和利用这一宝贵资源,为人类的健康和幸福作出更大的贡 献。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牡丹籽油是一种由牡丹花种子榨取的植物油,因其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 健功能,被广泛用于烹饪和保健品领域。然而,随着其应用的推广,关于其安全 性的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本次演示将从毒理学角度对牡丹籽油的安全性进行研 究。
内容摘要
核桃油,由核桃仁经压榨或浸提工艺制得,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用油脂。其 富含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微量元素,具有降低血脂、抗氧化、抗炎等多种功 效。近年来,核桃油功效成分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次演示将就研究现状及 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核桃油中的脂肪酸成分及其营养 价值
核桃油中的脂肪酸成分及其营养价值
2、降血脂活性
2、降血脂活性
对于血脂异常患者,牡丹籽油复方制剂也能够发挥显著的降血脂作用。实验 结果显示,患者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明显降低 (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有所升高。此外,牡丹籽油还具有抑制脂 肪合成、提高脂质氧化酶活性的作用,从而降低血脂水平。
结论与展望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表明,牡丹籽油及其复方具有显著的降血糖、降血脂活性,其作用机 理可能与诱导胰高血糖素样肽1释放、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抑制脂肪合成和提高 脂质氧化酶活性等因素有关。然而,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实验时间相对较短,对 于长期疗效和安全性还需进一步探讨。
结论与展望
展望未来,希望深入研究牡丹籽油及其复方的降血糖、降血脂作用机理,发 掘其更多潜在的药理作用。同时,开展更大规模的的临床试验,验证其疗效和安 全性,为临床治疗糖尿病和血脂异常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文冠果油脂加工工艺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23-02-12基金项目: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2020LZGC009)第一作者简介:路昌(1999—),男,本科,主要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工作*通信作者简介:于梅(1982—),女,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功能食品开发方面工作中国果菜China Fruit &Vegetable第43卷,第9期2023年9月专家论坛Experts Forum 文冠果油脂加工工艺研究进展路昌1,王磊2,于梅1*(1.山东农业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100;2.山东省林草种质资源中心暖温带林草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102)摘要:文冠果油作为一种古老的小范围食用油,其加工提取方法一直比较传统。
随着国家能源安全、粮油安全、健康保健意识的提高,文冠果油被视为一种可以媲美甚至超过橄榄油的油料而受到关注。
为促进文冠果油的加工利用,本文综合比较了近几年文冠果油提取、脱色、延长货架期的方法,对油脂提取效率、品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各提取工艺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应用情况,以期为我国文冠果油的综合开发及产业化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文冠果;油脂;提取工艺;成分分析中图分类号:TS22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1038(2023)09-0004-07DOI:10.19590/ki.1008-1038.2023.09.002Research Progress on Oil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BungeLU Chang 1,WANG Lei 2,YU Mei 1*(1.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handong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China;2.Key Laboratory of National Forestry and Grassland Administration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WarmTemperate Zone Forest and Grass Germplasm Resources,Shandong Provincial Center of Forest and GrassGermplasm Resources,Jinan 250102,China)Abstract:As an ancient edible oil within small distribution area,the processing and extraction methods ofoil have always been relatively traditional.With the improvement of national energy security,grain and oil safety,and health awareness,the oil has been regarded as an oil that can rival or even surpass olive oil,attracting attention.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rocessing and utilization ofoil,this article refered to theresearch papers for recent years,and comprehensively described the researches on the oil production process and optimization,the influence of the process on the quality,the analysis of components,and the application of木本油料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也是提供健康优质食用植物油的重要来源。
花生酱的营养及新型花生酱的研究进展
3、功能性和健康性的优化:新型花生酱也在追求功能性和健康性的优化。 例如,通过添加富含抗氧化物质的花生红衣或采用特殊的发酵工艺,提高花生酱 的抗氧化能力;或通过调整配料,降低脂肪和糖分含量,以满足现代人对健康食 品的需求。
然而,新型花生酱的研究与开发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不同口味和 配料的尝试可能会导致花生酱的稳定性和口感的不一致。此外,新工艺和添加剂 的使用可能会增加生产成本和时间。另外,尽管新型花生酱的健康性有所提高, 但脂肪和糖分的限制仍然是需要的问题。最后,口感的调配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 的任务,需要研究人员对各种配料进行精细的搭配和调整。
实验结果:
通过GC-MS技术,我们成功地分离和鉴定了20多种挥发性风味成分,主要包 括花生烯酸、花生酮、苯乙酮、苯乙醇等物质。此外,我们还发现一些其他重要 的挥发性成分,如壬醛、癸醛、月桂酸等。这些成分在感官评价中被认为对花生 酱的香气和口感有积极贡献。
实验讨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花生酱的挥发性风味成分非常复杂,多种成分共同作用形 成了其独特的香气和口感。其中,花生烯酸、花生酮、苯乙酮、苯乙醇等物质被 认为是主要的风味物质。这些成分的含量和组成对花生酱的品质和风味特征具有 重要影响。此外,我们还发现一些饱和脂肪酸形成的挥发性物质对花生酱的风味 也有一定的贡献。
4、其他成分:小米中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成分。 其中,膳食纤维有助于调节肠道功能,预防便秘。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传统营养学方法、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和基因表达分析等。 传统营养学方法主要通过食物成分数据库和人体试验来评估小米的营养价值。现 代仪器分析方法如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等则用于测定小米中 的具体营养成分。基因表达分析则从分子水平上探讨小米营养成分的作用机制。
微胶囊化油脂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研究进展
( Co l l e g e o f Ce r e a l s , Oi l s a n d Fo o d s ,He n 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Te c h n o l o g y ,Z h e n g z h o u 4 5 0 0 5 2 ,Ch i n a ) Ab s t r a c t :M i c r o e n c a p s u l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i s u s e d t o e mb e d o i l a n d f a t b y s u i t a b l e wa l l ma t e r i a l s . Th e p r o d u c t s o f mi c r o - c a p s u l a t e d o i l a n d f a t h a v e u n i q u e p r o p e r t i e s t h a t a r e s u p e r i o r t o l i q u i d o i l s ,a n d t h e y a r e wi d e l y u s e d i n f o o d i n d u s t r y .Ov e r v i e w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wa l l a n d c o r e ma t e r i a l s a n d p r e p a —
用环糊精作为壁材是因为它具有疏水性空腔是一种环状分子结构由个吡喃型葡萄糖微胶囊化油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咖分子以一一糖苷键连接成环状化合物亲水性基啡伴侣奶茶中西糕点面制品冰淇淋糖果巧克力团分布在外围表面而形成亲水区内部的中空部位则和饮料等领域是企业生产高质量上档次的产品开分布着疏水性基团它可与油脂微滴形成包接络合物发新产品的好原料口
天然抗氧化剂在油脂中的研究进展
天然抗氧化剂在油脂中的研究进展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天然抗氧化剂在油脂中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油脂中的氧化反应会导致脂质氧化,产生有害的自由基,进而降低油脂的品质和营养价值。
天然抗氧化剂可以有效地延缓脂质氧化的发生,保护油脂的品质和营养价值。
在油脂中常用的天然抗氧化剂主要包括维生素E、多酚类物质、黄酮类物质等。
维生素E是一个重要的抗氧化剂,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
多酚类物质是一类含有多个苯环结构的化合物,在油脂中具有很高的抗氧化能力。
黄酮类物质是一类具有颜色鲜艳的天然化合物,其抗氧化活性主要来自于其结构中的羟基和酚羟基。
近年来,关于天然抗氧化剂在油脂中的研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研究人员通过对不同种类的天然抗氧化剂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分析,揭示了其在油脂中的抗氧化机制。
研究人员还对天然抗氧化剂的抗氧化能力进行了评价,并研究了其在油脂中的最佳添加浓度和最佳添加时间,为油脂工业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在研究抗氧化剂的添加方法方面,研究人员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传统的添加方法包括直接添加和浸渍添加,但这些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如添加剂分配不均、稳定性差等。
研究人员开始尝试使用胶囊、微胶囊和纳米胶囊等载体来包埋抗氧化剂,以提高其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
研究人员还对天然抗氧化剂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
他们发现,不同种类的抗氧化剂可以相互协同作用,增强抗氧化能力。
维生素E和多酚类物质可相互促进,提高其抗氧化活性。
这为油脂中抗氧化剂的配伍提供了理论依据,可以更有效地延缓油脂的氧化反应。
天然抗氧化剂在油脂中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进一步研究天然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机制、寻找新的高效抗氧化剂,并开发新的添加方法。
这将有助于改善油脂的品质和营养价值,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中碳链甘油三酯合成研究进展
免疫 力 的功效 。 目前 , 也被 广泛 应用 于 食品 、 其 医药 、 日化 用
品等领 域 。
表 1 中碳链 甘油 三酯 的物 理化 学性 质
表示 。 2 中碳 链 甘 油 三 酯 化 学 合 成 法 21 水 解 酯 化 法 .
21 日本 研 究者 以辛酸 葵 酸 与甘 油 反应得 到 MC .. 4 T,并 申
请 了 专 利翻 ① 催 化 醋化 法 。 将甘 油 与 脂 肪 酸按 克分 子 重 。 即
量 比 0621进行 混合 , 合物 中加 入 少量 锌粉 作触 媒 , 反 .: . 混 在 应器 中搅拌 并 加热 至 1 5o 在 25h内持续 升 温至 2 5o 4 C, . 4 C, 除 去 反应 产生 的 水蒸 汽 , 当反应 接近 终 点时 , 反应器 抽 真 将
R sa c r geso y tei o du - h i r crd ee rh P o rs n S nh s fMe ir can T i eie s n #y
S O n - u Z e h n S N Xi S HA Ka g q n HI i o g HE a ONG Me- a P nQi- u P - in a u y e ( p l d n i e n ,h j n E o o i &Ta e o t h i, a g o Z e a g 1 0 8 A pi E g e r g Z e a g cn m c r P l e nc H n z u hj n 0 1 ) e n i i d yc h i 3
1 中碳 链 甘 油 三 酯 性 质
中碳 链 甘 油 三 酯 ( du c anTiler e MC Me im— h i r yei , T或 g d O O) 有 8 1 D 是 — 0个碳 原 子 脂 肪 酸 的 甘 油三 酯 。 中碳 链 甘 油 三 酯 可 分 为 辛 酸 甘 油 三 酯 和 葵 酸 甘 油 三 酯 。 自然 界 中 , 在 MC T油 多分布 于植物 油 中 , 中在 热带 植物 油 中含 量最 高 , 其 如 椰子 油 ( 辛酸 7 葵 酸 8 、 榈 油 ( %, %)棕 辛酸 4 葵酸 5 。 %, %) 纯 正 的 MC T油 酯在 常 态 下 是 一 种 无 色 无味 油 状 液 体 , 不 溶 于 水 , 易溶 于 乙醇 等 有机 溶 剂 , 具体 理 化性 质 如 表 1 极 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油脂产品的研究进展(改性油脂等)
摘要: 介绍了油脂酸催化酯交换,酶促酯交换和催化剂的概况,并阐述了酯交换在油脂工业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化学酯交换酶促酯交换反应机理催化剂
1 油脂改性
油脂改性就是通过对动植物油脂加工,使之成为某些价格昂贵和产量较低的油脂代用品或改进油脂的品质,目的是改变甘油三酯的组成和结构.使油脂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发生改变,以能适应某种用途。
改性可充分利用本国盛产的或廉价的油腊制取对天然油脂来说是特制的油脂制品。
在食品工业上油脂改性分为分提、氢化及酯交换三种,酯交换反应是指将一种酯与另一种脂肪酸、醇、自身或其它酯混合并伴随酰基交换或分子重排生成新酯的反应其中酯一酸交换、酯一酯交换反应可改变油脂的脂肪酸和甘油酯组成、结构,从而改变油脂性质,生产出天然油脂没有的、具有全新结构油脂,这是油脂工业进行油脂改性一种重要手段。
2 酸催化油脂酯交换反应
酯交换法关键是催化剂选用, 是据所用催化剂不同,常常将醋交换法分为三种:碱催化法,生物催化法和酸催化法。
碱催化法是不可逆过程, 在低温下可获得较高产率;但对原料中游离脂肪酸(FFA)[1] 和水的含量有严格限制。
酸催化法是可逆过程,虽其反应温度较高,但FFA 和少量水的存在对酸催化剂催化能力的影响不大。
另外FFA会在该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且其速率远大于酯交换速率[2] 。
2.1 均相酸催化酯交换反应过程
均相酸催化法常用的催化剂有:硫酸,盐酸,苯磺酸和磷酸等,多数都是布朗斯台德酸。
硫酸价格便宜,资源丰富,是常用的一种均相酸催化剂,用酸催化时,耗用甲醇的量要比碱催化时多, 反应时间更长。
Siti等[3]研究以硫酸为催化剂, 米糠油为原料采用两步法制备生物柴油,研究发现,米糠油中FFA含量与储存温度、时间湿度有一定关系。
当FFA含量较高时, 利用两步酸催化法可获得较高产率[4]。
2.2 多相酸催化酯交换反应过程
现在,采用均相酸作催化剂时, 虽油转化率高[5],后续分离成本低, 但不易与产物分离, 反应后需进行中和水洗才能除去;同时,催化剂也会随产品流失,使得其成本升高,因此,多相酸催化剂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在多相酸催化过程中,布朗斯台德酸和路易斯酸可同时起作用,在存在水的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虽酸催化法反应速率较低,但其对FFA不敏感,使用前可不需要预处理,所以,使用废餐饮油为原料采用酸催化法制备生物柴油,可降低其生产成本。
虽酸催化法具有很多优点,但目前研究还较少, 更没有商业化应用。
因此, 酸催化法将是今后研究热点,特别是多相酸催化剂研制和新的酸催化工艺开发[6]。
3 酶促酯交换反应
近年来许多科技工作者对脂肪酶酶促改性进行大量试验与研究,发现很多微生物脂肪酶具有l,3-位选择性。
尽管加入少量水会增大脂肪酶活力,但水含量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减少水解副反应发生,从而使酯交换反应成为反应主流。
人们还从脂肪酶的品种、溶剂系统、底物等多方面对产物得率和质量作了分析,得到许多有价值的试验数据,并且援用固定化酶技术,用生物反应器对工业化生产进行模拟试验,积累大量有重要意义的操作参数。
如果用非专一性脂肪酶来催化甘三酯的酯交换,就会得到与化学法酯交换类似的结果。
然而,如果使用1,3-定向脂肪酶作为催化剂,则酰基的迁移与交换限制在1一位和3一位上,这样就能生产出化学酯交换所无法得到的特定目标产物.这正是酶促酯交换法具有独特魅力之处。
利用1、3-定向脂肪酶催化油脂进行定向酯交换这个特性,在实际应用时是利用廉价油
脂经过改性生产珍贵油脂,目前在油脂工业研究最多也最有研究价值的是类可可脂生产。
超临界二氧化碳下酶反应,是近年生物工程新开拓领域,能大大降低酶反应过程的传质阻力,提高酶反应速率。
反应底物溶解性对超临界操作条件{如温度、压力)特别敏感,通过简单改变操作条件或附加其他设备就可达到反应物和底物分离的目的。
l985年Ham-mard等率先提出超临界二氧化碳可作为酶法酯交换反应介质,接着Na-kamura报道超临界二氧化碳下脂肪酶催化甘油三酯酯交换反应的研究结果后,各国科技工作者逐步认识超临界二氧化碳下脂肪酶催化反应的发展优势,并对酶的活性、反应速率、反应动力学等方面开始较为深入研究[7]。
酶促酯交换反应机理和化学酯交换类似,只是进攻的物质由把原来的化学催化剂改为生物酶催化剂。
4 油脂酯交换法的催化剂概况
4.1 酸碱催化剂
无机酸:浓硫酸、磺酸和盐酸等都可用来催化油脂酷交换反应,最常用的是浓硫酸,可催化含脂肪酸和水份较高油脂醇解反应[8]此类催化剂催化时反应十分缓慢,比碱催化时慢得多[9],反应温度高,能耗大,并伴有磺化、硫酸化等许多副反应,而且比碱催化剂更易腐蚀设备,已逐渐被淘汰。
钠烷氧基化合物钠烷氧基化合物是最常用油脂醋交换催化剂之一,可分散到苯之类溶剂中再使用, 其特点是操作容易,价格低,活性高,反应温度低。
金属钠,钾及钠钾合金金属钠钾类催化剂催化油脂醋交换时用量少催化效率高, 可通过酸洗水洗除去[10]油损失低;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特殊反应设备, 易与油中含有少量水反应产生H2; 放出热量,易爆;如果金属颗粒被气体包围, 则起不到催化作用。
NaOH.KOH: 其优点是价廉易得, 反应后用酸中和即可除去,但其活性没有钠烷氧基化合物高,但若条件选择不当, 可能发生几何或位置异构等副反应,会导致产率降低,并带来大量废水。
以上这几类催化剂催化油脂酯交换是均相反应, 催化剂不易分离回收、污染产品、后处理困难等缺点。
4.2 酶催化剂
用于催化油脂酯交换的酶主要是脂肪酶。
脂肪酶一般分为随机性(没有立体选择性)和专一性(l,3立体选择性)两类。
随机性脂肪酶催化油脂醋交换会得到与常规化学催化剂相类似催化结果, 专一性脂肪酶能催化立体选择性或脂肪酸选择性的醋交换反应[11]。
4.3 固体催化剂
金属氧化物及碱土金属氧化物,沸石,分子筛Mg-Al水滑石,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固定化类物质。
4.4
单质碘,重要金属离子吡喃酮配合物和过渡金属离子化合物。
5 酯交换反应在油脂工业应用
5.l油脂性质改良
酯交换反应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应用于食用油脂工业,是改善油脂物理性质重要方法。
据报导酯交换改性油同氢化油相比具有风味好、异构体少、原料脂肪酸尤其是人体必需脂肪酸组成不变和不产生反式酸等优点,可生产出较高营养价值的塑性脂肪[12],最初在美国用来对猪油进行改性,一般猪油常温下呈半固体状,涂抹性较差,在贮存过程中会产生粉状物质。
化学酯交换能降低20℃固体酯含量,防止粉态物质出现。
酯交换作用使猪油呈现氢化植物油特性,大大改善其乳化性和酪化性,可作为起酥油应用于食品加工中。
有人以米糠固酯为原料、甲醇钠为催化剂,在不同条件下进行自身酯交换,生成的米糠固酯不但改变原有脂肪酸在甘三酯位置分布,而且熔点明显下降,产品达到米糠色拉油的冷冻试验要求。
为了扩大
米糠固脂应用范围,还可以以米糠固脂和高熔点棕榈油为原料以不同比例混台进行酯交换。
经分析该酯交换产品可作为煎炸油应用,较大程度扩大米糠油的应用范围[13]。
酯交换也可应用于棕榈油改性,改性后棕榈油经分提后能够得到浊点为27℃液体油。
可作为色拉油使用。
8O年代后期,以非传统食用羊脂及红花油按不同比例用酯交换方法研制出富含亚油酸塑性脂肪、产品极富营养、味感可门,无油腻和羊膻气味[14]。
5.2 酯交换应用的广阔前景
把酯交换被神化的外衣拿掉,恢复它本来面目,以便它在我国今后油脂加工中应用,是广大油脂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因为这是推动食品工业发展的需要。
过去对这方面研究注意不够, 其原因主要是国内大量消费的都是本质毛油,油源也相当紧张,精炼都顾不上,改质更不用谈了。
现在情况已不同了,油脂的质量已提上日程, 而食品工业发展要求油不但质量要好, 而且有不同的物理性能。
这里面, 需要用到酯交换的地方很多。
例如,利用交酯化和分提生产沙拉油和硬脂。
对于没有氢气来源的小厂生产凉拌油,是很有用的。
以色列在海发已建成一个日处理100吨的连续生产厂, 专门以棕油为原料。
其次是利用交酯化生产起酥油。
特别目前以猪油作起酥油的食品厂,这方法最适用, 因为天然猪油棕桐酸含量高, 且多在二饱和三甘酯的第二位置。
通过交酯后, 由于分子随机重排,第二位的棕桐酸从64%降到24%,产生一种滑腻的结构,而晶体也从相,转变为少一相,因此改善它的塑性, 起酥油性能也优于天然猪油。
在人造奶油方面,可利用交酯化,把短链脂肪酸的熔化性能,和长碳链脂肪酸坚挺性结合起来以产生一种涂抹性好,高温稳定性也好的产品。
例如应用菜油与月桂酸油(椰子油等)交酯化产生低芥酸食用油[15]。
另外酸解和醇解的利用也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应用酷交换于食用油生产,必需按照正常的科研程序,牵涉到健康方面,必需有试验论证。
由于它是发展中的一种技术,利用的接触剂范围广泛,如使用新的接触剂,其毒性和在产品
中残留量, 应由卫生部门作出规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