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文教研组殷永萍
非常感谢校领导给我这次学习机会,让我能在美丽的金秋九月,来到首都北京,来到我心中的圣殿——北京大学学习,这也圆了我的北大梦。

这次我参加的是河南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这次学习我听得最多的、感触最深的是这两个字:阅读。

每个教授、专家、教师都在强调阅读的重要性,所以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学习语文的源头活水就是——阅读。

一、为什么?
以前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是“得语文者得天下,得阅读者得语文”。

而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今天为什么阅读这么重要?请看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一)语言建构与运用;(二)思维发展与品质;(三)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审美鉴赏与创造。

每一个语文素养的形成都离不开阅读。

再看统编教材的七个创新点。

(一)选文强调四个标准;(二)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例;(三)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四)阅读教学实施“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五)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六)识字写字教学更加讲究科学性;(七)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

三个都指向阅读教学。

部编版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强调:语文教学要提升效果,必须回到语文的本质,就是要“读书为要”。

语文课程改革专治不读书、读书少。

新教材要求学生读的书,老师必须自己先读。

这是在倒逼我们教师去读书。

二、读什么?怎么读?
(一)读经典。

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我们学校一直在做,我们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经典诵读就很顺应时代潮流。

既有《弟子规》《三字经》《大学》《论语》《孟子》也有《唐诗宋词》。

我们教师也要
读经典。

(二)读教材(深入解读文本)。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个例子很重要。

”余映潮先生也说过,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课文读“厚”,把课文教“薄”。

陈日亮先生也说过,课堂阅读要想专业,语文老师就务必扎扎实实、真真切切地读书,别无它法。

你的读法就是你的教法,教师自己都打不开阅读文本的“天窗”,学生的语文阅读怎么会敞亮呢?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潜下心来深入解读文本。

要了解语言背景,解读文章题目,多角度进行文本解读。

1.读者视角,陌生阅读,才能读出自己的独特理解。

2.作者视角,智慧阅读,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3.教者视角,立体阅读凸显学科特点。

4.学生视角,个性阅读。

新教材采用“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

三位一体阅读体系中,教读课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起着示范作用,用它来学方法,通过一篇文章的教学而读懂这一类的文章。

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文章写了什么,而且引导学生发现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为什么这样写?不仅要引导学生知道字面上写了什么,而且要引导学生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着什么。

(三)课外阅读。

主要指整本书阅读。

大道至简,返璞归真,无论整本书阅读搞得如何轰轰烈烈,只要是阅读,就没有什么神秘要素,核心就是两个字:“真读”。

1.“真读”,就是能够将作品基本通读一遍,并且能尊重师生阅读的既定节奏与读书兴趣。

不仅督促学生读,教师也要读。

在阅读过程中,不要让计划、检查、活动、汇报以及种种阅读名目,轻易打乱师生阅读的既定节奏与读书兴趣,要保证师生把书完整地读完。

2.“真读”,就是师生可以“坠落其间”,在阅读中诞生单纯的投入力与贯注力。

这里强调的“真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自我可以沉
浸于文字的海洋,身处书中,入情入境。

3.注重读后交流。

我们不仅要重视导读,更要重视读后交流,这样,学生的阅读水平才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我们有幸在北京花家地实验小学听了两节读后交流课,请看《骆驼祥子》的教学流程。

图片导入→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请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小组合作完成表格(祥子的三次起落,章节、艰辛、结局)→分组交流展示→归纳概括(如果祥子想要成功,他的身上已经具备了什么,缺少了什么)→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如果课上到这儿就结束了,我们也觉得不错,最让我佩服的是最后一个环节:祥子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你认为成功需要具备哪些因素呢?画图表归纳。

我觉得最后一步设计的特别好。

让学生结合《骆驼祥子》的失败来说说这本书给我们的启示,成功需要具备什么因素?让学生知道读这本书的现实意义,把书中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了,去发掘这本书的现实价值,这就等于是把书读活了。

这个问题的设计让人佩服!我们再平时也要动脑,怎样让学生把书读活?
师生共读一本书,不仅要重视导读,激发学生兴趣。

更要注重读后交流,帮学生理清思路,提高概括归纳分析能力,从而读懂这本书,让学生提起这本书不是说我读过了,而是我读懂了。

想起连中国的一句话,所谓师生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教过,而是一起体味过,还想过留恋过,动情过。

三、阅读建议
下面和大家分享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给教师的阅读建议。

(一)备课先做“浸沉式”阅读。

现在备课都有“教师用书”,很多教案都是现成的,明天要上课,今天准备就来得及,不读书也可以应付。

但是,老师不读书,课怎么可能有温度?老师备课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做“浸沉式”阅读,即使是自己熟悉的作品,也要再次“赤手空拳”去读,进入其氛围境界,获取鲜活的感受。

还要把自己也当
作孩子,设想他们阅读这篇作品可能生发的想象与感觉。

这是教学的“底子”,教学设计要立足于这个“底子”。

老师自己先被课文感动了,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动。

一节好的语文课,会触及到人的心灵中去。

(二)少看微信多用读书。

(三)制作一份私人书单。

读书计划可以设计为三个圈,也就是三个部分。

最外围的那个“圈”,是通识的部分,很可能是那种耳熟能详却未曾读过的书,主要是中外文化经典。

第二个“圈”,是与所从事专业或者职业相关的部分。

学文科的,也要读点儿其他专业的书,包括自然科学的书。

语文老师读书的面应当比其他学科老师更宽。

第二个“圈”的阅读是为了拓展专业视野,触类旁通,活跃思维。

第三个“圈”是核心部分。

这一部分的书目主要围绕自己的专业,或者自己特别感兴趣,希望有所研究、有所发现的那些专业的书。

成功的路上没有捷径,只有笨方法。

让我们每个人都爱上阅读吧,只为遇到更好的自己。

北大,我来了
轻轻的,我来了,
来到心中向往的殿堂一一北大。

那精美而古典的大门,
见证了历史的沧桑;
大门两侧的石狮子,
仍在继续伫立守望。

那未名湖的湖水,
依然碧波荡漾;
湖边的垂杨柳,
迎风袅袅起舞。

高高的博雅塔依旧矗立,
诉说着燕园的故事。

站在未名湖畔,
我仿佛看到:一个身影,
穿着青布长衫,
在且行且吟一一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另一个身影,
在湖边静静期待一一面向大海,春暖花开……我坐在湖边,看风轻云淡,湖光塔影;
听鸟叫虫鸣,琅琅书声。

走近角落里的四合院,
白杨树耸入云霄,
老槐树似一把巨伞。

我仿佛看到蔡元培在奋笔疾书,
胡适之在伏案夜读;
仿佛听到鲁迅在朗诵着狂人日记,
李大钊在慷慨陈词。

静静地走在北大的校园里,
我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
一只只小松鼠不避行人,自在地嬉戏;
花喜鹊时而飞上枝头,时而跳跃在小路;
爬山虎铺满墙壁,恰似一帘绿色的瀑布;
军训的新生正在喊着口令踢着正步。

徜徉在北大的校园,
沐浴着金秋的阳光,
我知道,
我于北大,
只是一名过客,
但我却想大声地说:北大,我——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