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忻州故园及诗作考述经典名篇故地新考之二十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好问忻州故园及诗作考述——经典名篇故地新考之二十

元好问忻州故园及诗作考述——经典名篇故地新考之

二十四

陈友冰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文学长河中,金代诗人元好问不仅为一代文宗,集金代文学之大成,而且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最为优秀的古典诗人和学者。他一生不仅存诗一千三百八十多首,给后人留下丰厚的文学遗产,而且编纂了《中州集》、《壬辰杂编》和《金源君臣言行录》等金代诗歌总集和史学资料,为后人了解金代文学创作和编写《金史》提供了原始资料。他还着有品评汉魏以来重要诗人和诗歌流派的诗学批评《论诗三十首》,以其深邃眼光和独特见解为后人所重。过去对元好问的诗歌研究或介绍,多注意其中被认为是最有成就的“丧乱诗”和《论诗三十首》,对其晚年归乡后的诗作则较少触及,所以下面着重结合其生平对此作一评介,顺便介绍我在忻州探访元墓的情况。

一代文宗元好问

元好问(1190—1275),字裕之,号遗山,忻州秀容(今

山西省忻州市)人。他是北魏拓拔氏的后裔,从高祖到祖父历代仕宦,但父亲元德明虽有诗名却屡举不第,终生以诗酒自娱。好问出生后七个月便过继给叔父元格,元格携之宦游四方。好问天资聪颖,七岁遂能诗,太原名士王汤臣目为神童。年十一,随叔父在冀州受教于诗人路铎。十四岁拜纯儒郝天挺为师。郝天挺操守高洁又学识渊博,一生以“读书不为艺文,选官不为利养”自励,这对元好问后来的人生道路和文学创作都产生极大的影响。金卫绍王大安二年(1210)元格在陇城令任上病故,好问扶灵柩回忻州故里。金宣宗贞佑二年(公元1214)蒙古军队攻陷忻州,元好问带着继母张氏

历经艰险辗转流离,最后寓居于宜阳三乡驿,当年唐代诗人李贺的故乡昌谷。就在奔亡途中,好问也不忘著述,有名的《论诗三十首》即写于其间,同时还编有前人关于文章法度的论述《锦机》(今佚)。在《论诗三十首》中,好问针对当时诗坛流弊,以其深厚的理论修养和渊博的诗学知识,系统的评论了从汉魏到宋代的许多重要诗人和诗歌流派,总结诗体流变规律,为文学史上的正体和伪体画出泾渭分明的界线,可视作中国诗学批评史的一部大纲。

金宣宗兴定五年(公元1221)好问登进士第,名动京师。当时的文坛盟主礼部尚书赵秉文以书招之,时人目为“元才子”。但好问并未去选官,而是放散于箕山颖水之间,吟咏不绝,诗名益盛。哀宗正大元年(公元12240),赵秉文等举

荐他应试宏词科,入选后任权国史院编修官,“直笔”编修宣

宗实录。从正大三年到正大八年,好问先后任镇平、内乡、南阳(均在今河南省)三县县令。此时,金朝国势已如江河日下,蒙古铁骑已对金形成灭顶之势。在这段时间及国破之后,诗人写了不少忧国哀民和抒发黍离之悲的“丧乱诗”,它

代表着诗人文学创作上的主要成就,清人赵翼把它与杜甫的诗作相提并论,可称为金元之际的“诗史”:“唐以来,律诗可歌可泣者,少陵数十联外绝无嗣响,遗山则往往有之”(《瓯北诗话》)。其间写的《歧阳三首》就是典型的一例:正大八年,蒙古军队攻陷歧阳(今陕西凤翔县),血洗城池。好问

此时在南阳令任上,闻此讯写下著名的《歧阳三首》,其中

第二首写道:“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歧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诗中描绘了歧阳城破后的惨状,赋予“野蔓”“残阳”以生命和情感,同“战骨”“空城”等颇富悲剧色彩的意象组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一幅凄恻哀婉、惨绝人寰的画面,把国家危亡、生灵涂炭的一腔幽怨化为慷慨悲歌,堪称诗人“丧乱诗”中的力作。

哀宗天兴元年(公元1232)三月,蒙古大军进围汴京。十二月,哀宗突围东逃。第二年正月,西面元帅崔立叛降蒙古,挟太后召梁王监国。崔立为了替自己叛降行为贴金,劫太学生刘祁、麻革及元好问、王若虚等撰文立碑,颂扬其救

一城军民生灵涂炭的功德。其碑虽“命由威制”非好问本意,而且“止实叙事”并无颂扬之语,但也暴露了元好问性格中软弱的一面。天兴三年正月,金哀宗自缢于蔡州(今河南汝南市),金朝灭亡,好问亦被俘,携友人之子即后来成为元代著名杂剧家的白朴北渡黄河,被编管于聊城,(今山东聊城市)。在此期间,好问不仅饱受屈辱和饥寒之苦,而且也目睹了大动乱中民众所遭受的浩劫:唐宋以来烟柳繁华的关中八州十二县,兵火之余不足万户,仅汴京城就死九十万人,几乎成了一座空城。国破家亡的惨痛,白骨遍野的凄凉以及壮志未酬的悲愤使他更发愤于著述,就在这种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他开始编纂《中州集》和《壬辰杂编》。《中州集》为金诗总集,它成为后人了解和研究金代文学的重要依据。《壬辰杂编》是部金代史学资料汇编,为后人编撰《金史》提供了宝贵史料。元太宗窝阔台七年(公元1235),元好问摆脱编管,移居于冠氏(今山东冠县)开始过遗民生活,在此期间,编有《东坡乐府集选》和《唐诗鼓吹》(今俱佚)。出于对故乡的思念,太宗十一年夏,元好问携全家历经艰辛辗转回到故乡忻州。

老归故园咏家山

好问从太宗十一年(公元1239)秋返乡到宪宗蒙哥七年(公元1257)病故,这十八年间主要是在家乡忻州度过的。此时金朝故老已雕零殆尽,好问以文坛宿将岿然独存,

整理金朝文史,重振今日诗文的历史重任自然落到他的肩上,好问也义不容辞但当此这份重任。在放怀诗酒、专心翰墨之际,他以年迈多病之躯,奔走于齐、鲁、燕、赵、晋、魏之间,采摭有关金朝君臣遗闻史事,编成《金源君臣言行录》百万余言,终因心力交瘁,于宪宗蒙哥七年病故于采风途中的获鹿(今属河北)寓所。

好问诗文词曲俱佳,但主要成就是诗歌创作。他的诗作题材广泛,多方面的反映了金亡前后社会政治生活的变化,堪称一代“诗史”。诗风慷慨悲壮、沉郁刚健,可作为“河朔词气贞刚”的杰出代表。其晚年诗作,占他整个创作生涯的三分之一强,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和思想境界的变迁,他在的诗题和诗风也发生明显的变化:出于历经沧桑不愿再提伤痛,此时除了像《卫州感事》等少量诗作外,已不再像以前的“丧乱诗”那样去抒发丧乱之感和亡国之痛,大多数作品转向描绘故乡山水风物、友人间的酬唱,以及回到故园的欣喜和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诗风也由沉雄悲壮转为闲婉清丽。

好问晚年归乡诗作,内容上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少量的感怀身世忧时悯乱之作。如上所述,这已不是好问晚年诗作的主要内容,而且在内容风格上也不同于以前的丧乱诗,主要是痛定思痛,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和索漠。如这首《感兴》:“勤如韩子初无补,晚似冯公岂见招。五十三年等闲里,一窗风叶雨潇潇”。此诗写于回到家山的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