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
第3课 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
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文帝时,由于隋文帝杨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隋唐
三省六部制和政事堂(官制)
皇帝
中 草 书 诏 省
尚 书 省
执 行
门 下 省
审 核
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凡 遇军国大事,由政事堂会议决定,经皇帝批准后,以诏令形式颁布 执行。 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 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 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简称同三品、一度改称同二品)”、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等宰相名号,致使宰相人数 多至一二十人。
• 宗族制度与宗法制度是相辅相成、互相配 合的,因此,宗法制度最典型的是在西周 时期,当时“家国同构”、“宗君合一” 的特点也最明显。春秋战国以来,严格意 义上的西周那种宗法制度渐趋瓦解,社会 发生一系列变化,但宗法组织、宗法关系、 宗法原则、宗法观念依旧长期存在,并成 为古代中国社会的重要特点。
四是宣扬团结一致、互助互爱的精神,维护 本宗族的稳定; 五是为维系家族声誉,规定了对族众修身、 持家等方面的要求和标准; 六是为了保证宗族血统的纯正,规定了立后 承嗣的原则和程序; 七是规定了对族众违反族规家训、败坏纲常 伦理、损害国家和宗族利益的处罚办法。
• 宗族制度与宗法制度有交叉、重叠乃至相 同的部分。 • 这是因为人们在谈论“宗族制度”和“宗 法制度”时,往往会涉及其组织结构、成 员关系、基本原则、运作模式等,于是在 广义层面上就将两者视为同一概念了。
东汉地主豪强势力的发展
原因
刘秀本人是豪强地主,他是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夺取政权的 豪强地主是东汉政权的支柱,他们享有政治经济特权 规模大,分布广; 多种经营,自给自足; 1.经济上,拥有田庄 控制大量依附农民(徒附); 2.政治上,世代为官, 拥有“家兵”。 逐渐形成门阀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 南北朝时期一种重 要的官吏选拔制度。 又名九品官人法。
汉武帝任人唯亲是出了名的,卫青:皇后卫子夫同 父异母的弟弟,霍去病:皇后和卫青大将军的外甥。为 了重用卫青,他不惜打击李广等老将,每次出征,他们 的装备和士兵都优于其他将领。此外在作战任务上,把 重要的,出彩的任务交给他们,而把诱敌,掩护之类的 苦差留给老将们,卫、霍的成功是踩在老将们的肩膀上 取得的。
资料一: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是唐人赵嘏(gǔ)的诗,见 《唐摭言》卷一引,形象地刻画出进士登第的难度。正因其难,一旦登第就 名闻士林,被比作登龙门,意味着可以在仕途上飞黄腾达了。所以当时张瑰 兄弟八人,七人进士出身,一人制举(由皇帝特旨召试)出身,兄弟集会时不 要制举出身的坐在一起。足见进士科在各科之中,是最为人所看重的。以后 各朝沿袭科举制,实际就是沿袭进士科。 资料二: 贞观年间是进士科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贞观末年,唐太宗扩大进士 科,提高了进士的进身之阶,对于唐朝前中期科举制的兴盛,无疑起了推动 作用。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读书人提供了做官的途径.
加强思想控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 举 。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废除了。
张之洞
袁世凯
三、监察与谏议
“谏”是古代下对上的一种进言 形式,意为直言规劝,使之改正 错误;“纳谏”即指受谏者采纳 忠言。古代中国,盛世数出,但 观盛世之形成,可以认为它与统 治者的思想开明、善于纳谏、广 开言路等很有关系。
A.行政管理
C.监察官吏
B.访贫问苦
D.缉捕侦查
7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 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的意义在于 ( )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
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由君主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通过世袭或者继位方式来执掌国家的政权。
这种政治制度在古代世界各地广泛存在,包括中国的封建皇帝制度、欧洲的君主制度以及其他地区的帝国制度等。
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核心是集权和权威。
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君主被认为是神圣的,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望。
君主通过法律法规和政令来行使统治权力,并且享有绝对的君权。
同时,君主也拥有广泛的特权和豪华的生活。
他们往往被看作是上帝的代表,拥有神性和神圣的权威。
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实施方式因地区而异。
在中国的封建皇帝制度中,君主采取了官僚制度来管理国家事务。
他们任命官员来辅助管理,并且设立了贵族特权制度。
君主还通过国家法令来控制民众的生活和行为,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此外,君主还通过家族制度来确保他们的统治地位能够被继承。
在欧洲的君主制度中,君主通过各种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例如宗教合法化、政治联姻、统一国家等。
君主通过宫廷政治和中央集权来管理国家,以保持自己的统治地位。
在这种制度下,君主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影响国家的决策,并且通过自己的家族来延续统治。
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优势在于确保统治的稳定和权力的集中。
由于君主拥有绝对权力,国家事务能够得到迅速的决策和执行。
此外,君主还可以通过自己的权力来起到统一国家的作用,加强国家的凝聚力和整体实力。
这种制度也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保持社会的和谐发展。
然而,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
首先,由于君主的权力过于集中,容易导致腐败、暴政和官僚主义等问题。
君主专制制度往往缺乏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使得君主的决策很难得到有效的监督和约束。
其次,君主专制制度往往排斥民众的参与和人权的保障,社会的发展会受到限制。
最后,君主专制制度在面对外部冲突时缺乏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容易导致国家的衰落。
尽管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它在古代社会的政治体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可以追溯到夏朝、商朝和西周时期。
在夏朝,最早出现的政治制度是家族制度,国家政权由君主家族统治。
商朝在政治上进一步发展了祭祀制度,国家政权的合法性被赋予了神圣性。
西周时期,中国出现了封建制度,国家由君主通过分封给诸侯实现统治。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演变。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出现了列国分立的局面,政治制度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到了秦朝,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实行了严格的法律制度。
然而,秦朝统治不久即灭亡,汉朝建立后恢复了封建制度,实行了相对宽松的治理政策。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逐渐发展成为封建制度的标志。
封建制度下,国家被分为多个封建诸侯国,君主通过分封土地来维持统治。
在王朝更替的过程中,政治制度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例如,隋唐时期,出现了集权制度,国家政权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
然而,封建制度在宋朝后期逐渐衰落。
元朝建立后,中国政治制度发生重大改变,实行蒙古式的政治制度。
明朝建立后,中国重新恢复封建制度,在政治上更加强调地方自治。
明朝末期,由于统治腐败和政治地位的动荡,清朝建立了一个封建专制制度,统治中国几个世纪。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
过程,经历了家族制度、祭祀制度、封建制度、集权制度和专制制度等不同的形式。
每个时期的政治制度都有其特点和影响,这些制度的变化和发展最终塑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格局。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政治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拥有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这为其长期保持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奠定了基础。
晋国的政治制度是怎样的呢?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君主制度晋国的君主制度,与许多其他诸侯国一样,采用的是王权至上的体制。
君主是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中心,对朝政和国家计划有最高的决策权。
晋国的君主制度是家族制,即君主的地位是由家族世袭决定的。
因为君主是在家族内做出选择,并在后代间传承,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家族成员的政治权力可能会超过君主本人。
二、官制晋国的官制也比较完善,君主下面有许多官职,各有不同的职责和责任。
这些官职包括丞相、太傅、太尉、太仆、太宰、司徒、司空、司马、典铠、骑都尉等。
丞相是晋国的政治核心,其职权范围包括朝政、国家计划、司法和军事等方面。
其他官职则主要负责管理行政区域和军队。
晋国的官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职位就是宗庙大官,被誉为“天下第一之官”。
宗庙大官主要负责管理国家的祭祀和宗庙事务,并有颁布戒令的权力。
晋国君主将封禅仪式作为重要的控制手段,尤其是举行封禅大典时,宗庙大官的权力和地位更是得到了彰显。
三、分封制度晋国的分封制度是秦朝和西周时期分封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分封制度将国家领土划分为一系列领地(封地),每个领地由一个长官管理,称为诸侯。
这些封地并不完全自主,君主监督和控制着所有封地的活动。
封地大小不一,封地的分配和管理主要依据国家及君主的决策。
晋国的分封制度可以保证统治和稳定,避免一些诸侯过于强大,然后丧失了中央的控制。
由于各封地方式不尽相同,晋国的政治系统也因此不太稳定。
有时,某些封地的领主可能会威胁到晋国的统治,或者发起叛乱,这场景在历史上多有出现。
四、士族政治士族政治是晋国政治制度中的一大特色。
晋国是很早开始建立并实行世家制度的诸侯国家之一。
晋国的士族主要包括晋阳、晋国、晋郡、晋陵、晋中等,他们构成了晋国的统治阶层。
晋国的士族可以说是晋国的圣贤,这些智者常常会代表晋国作出正确的决策,可以对晋国的制度、文化和社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夏朝政治制度
夏朝政治制度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社会时期,建立于公元前21
世纪,并在公元前16世纪左右灭亡。
夏朝的政治制度在当时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奠定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
夏朝的政治制度以家族和贵族制度为基础,夏朝的君主是以家族世袭制度为主,即祖宗的儿子继承君主的位置。
这种制度使得国家的权力集中在君主手中,君主不仅是政治的领导者,也是社会的精神领袖,他的地位神圣而不可侵犯。
夏朝君主除了政治权力外,还拥有祭祀权力。
夏朝君主是宗族神社的祭祀者,他主持各种祭祀仪式,以祈求神灵保佑国家繁荣昌盛。
夏朝的宗族神社是君主权力的象征,也是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的来源。
夏朝的政治制度还包括了一套官僚制度。
夏朝的君主设立了许多官职,以管理国家事务。
君主委派贵族为官职,负责管理国家的各项政务,如国家的税收、农田的分配、农民的劳动安排等。
官员被认为是君主的代表,他们要忠诚于君主,为国家和民众服务。
夏朝的政治制度还涉及到法律和刑罚。
夏朝设立了各种法律,规定了社会秩序和个人责任。
君主和贵族拥有制定法律的权力,他们根据社会的需要和道德伦理制定法律,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人民的利益。
刑罚主要以死刑为主,对犯罪分子进行惩罚。
总结起来,夏朝的政治制度采用了家族和贵族制度为基础,君
主拥有政治和宗教的权力,设立了官职管理国家事务,建立了法律和刑罚体系。
这一制度为后来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制度及其演变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制度及其演变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社会形态,其制度体系日渐完善,并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发生了不断的演变。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制度及其演变。
一、政治制度1. 封建王朝的形成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政治制度的核心是封建王朝制度。
最早的封建王朝可以追溯到商朝,此后的周朝进一步发展了封建制度,形成了以天子为核心的封建王朝体系。
这一制度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君主制度的确立随着封建王朝的发展,君主制度在政治制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古代的君主拥有最高的权力,他们根据封建等级体系,授予诸侯不同的封号和土地,并对其实行统治和管理。
同时,君主也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以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3. 官僚体系的建立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建立了官僚体系。
朝廷设立各类官职,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官员按照官阶等级制度进行管理。
这一官僚体系在封建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经济制度1. 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以农业经济为主导。
绝大多数人口从事农业生产,通过种植粮食和养殖家畜来谋生。
土地是封建制度下的基本生产要素,贵族和地主通过控制土地,从中获取经济利益。
2. 农民的地位和义务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农民地位低下,承担着重税和苛捐杂税的压力,他们的土地和产出大部分都被统治者或地主霸占。
农民需要将绝大部分的农产品上交给统治者或地主,只能保留少量用于自己和家庭的生活需求。
3. 商业和手工业的兴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商业和手工业也逐渐兴起。
在城市中,商贾纷纷出现,市场逐渐繁荣起来。
同时,手工业也有所发展,各类手工艺品通过交换和贸易方式得到流通。
三、社会制度1. 封建等级制度封建社会中的社会制度主要以封建等级制度为核心。
人们根据出身和地位,被分为贵族、士人、百姓等不同的阶层。
历史小学五年级教案: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
历史小学五年级教案: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一、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三个朝代,它们在政治制度方面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以便加深对这一时期的理解和认识。
一、夏朝政治制度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传世文献记载的王朝,其政治制度以“家天下”为核心。
按照当时思维方式,君主被视为天命所归,在政治上具备至高无上的权力。
国家政权由君主统治,辅以宗室贵族和贤良之士。
此外,还设立了地方行政机构和监察机关等。
1. 君主权力在夏朝政治体系中,君主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被视为「天子」或「圣人」,拥有绝对统治权力。
君主决定国家大事,并颁布法令以管辖全国。
作为祭祀活动中心的最高领导者,他们还负责调整社会秩序和提倡道德规范。
2. 贵族和家族制度夏朝实行了贵族制度,以维护王室统治。
君主亲信的贵族成为国家的核心统治阶层,享有特殊权益和特权。
这些贵族通过宗谱来确立家族地位,并担任重要职务。
他们以世袭方式将政治和经济特权传承下去。
3. 地方行政机构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土和实施君主意志,夏朝设立了地方行政机构。
地方行政机构由君主的亲信或勇敢忠诚的部属担任,并对该地区进行行政和军事管理。
4. 监察机关夏朝还设立了监察机关来监督各级官员的表现。
监察机关由名誉卓越的人士组成,独立于行政权力之外,并具有令人尊敬和不可侵犯的地位。
二、商朝政治制度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大量文献记载的朝代。
商朝时期,政治制度发生了一些变革。
1. 君臣关系与夏朝相比,商朝在君臣关系上出现较大变化。
君主虽然仍具有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力,但君臣之间形成了更加规范和稳定的关系。
商朝君主注重君臣之间的忠诚和义务,并通过礼仪制度来维护贵族阶层与国家社会秩序。
2. 封建制度商朝实行了封建制度,将土地分封给贵族和功勋者。
贵族在自己被封地内拥有世袭权,并以此作为其政治和经济特权的基础。
这种制度强化了王室与贵族之间的联系,巩固了王朝统治。
九年级历史第三课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第三课知识点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学习历史可以了解到过去的经验与教训,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在和未来。
九年级历史第三课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本文将就该课程进行深入探讨。
第三课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了封建制度和君主专制。
封建制度是指君主将土地分封给贵族家族以维持其统治地位的制度。
这种制度下,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权力是由出身来决定的。
贵族家族可以享受特权,而普通人则只能依附贵族过活。
另一方面,君主专制是指君主独揽大权,所有权力都集中在他的手中。
君主拥有统治全国的权力,可以颁布法令、征收税收、决定战争等。
这种制度下,君主的地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们必须服从君主的指令。
君主同时还有权力选择官员、进行赏罚、管理国家事务等。
由于权力集中,君主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国家,但也容易导致滥用权力和腐败。
除了政治制度,社会结构也是古代中国的重要方面。
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主要分为四个阶层:士农工商。
士即贵族和官僚,他们享有高度的社会地位和特权,比如拥有土地和财富等。
农民是社会的基础,他们生活在乡村,种地为生。
工人则从事手工业和手工劳动,生活相对较为艰苦。
商人则从事商业活动,他们往往富有却地位较低。
这种社会结构保持了很长时间,造成了社会的不平等。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对当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问题。
封建制度限制了社会的流动性和个人的发展空间,使得社会没有良好的发展环境。
同时,君主专制制度容易导致腐败和不公平的治理。
而社会结构中的阶层划分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使得贫富差距日益加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社会也逐渐发生了变革。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转变为社会主义制度,注重平等和公正。
同时,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是封建社会那样严重的阶层划分。
现代中国提倡平等和包容,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机会更多是由自身的努力和能力来决定的。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之家国同构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宗法制导致中国出现“家国同构” 家与国同一结构是宗法社会最鲜明的结构特征,这种宗法制结构的明显特点,在中国封建社会被长期保留下来。
何谓家国同构?即家庭或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也就是说不论国家或家族、家庭,他们的组织系统和权力结构都是严格的父权家长制。
家国同构的共同性具体表现为“家是小国,国是大家”。
在家庭或家族内,父亲地位尊,权力最大;在国内,君主的地位至尊,权力至大。
所以,家长在家庭中就像君主一样,即“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周易·家天下》)。
而君主就是全国指名的严父,各级行政长官也被百姓视为父母,所谓“夫君者,民众父母也”(《新唐书·礼三本》)。
对此,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
所以,家国同构可以看作父亲为一家之君,君为国父,君与父互为表里,国与家是彼此沟通的。
因此,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礼记·杂记》)的说法。
这种结构表明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它掩盖了阶级关系、等级关系,家国同构直接导致了家庭或家庭成员和国家子民品质的统一,这就是忠、孝同义,也即“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之说。
忠的内容和孝一样都是对权力的绝对顺从,所不同的仅仅在于他们所顺从的对象不一样。
中国古代《孝经》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忠和孝成为中国的道德本位。
初中历史教案:君主集权制度与封建制度的区别与联系
初中历史教案:君主集权制度与封建制度的区别与联系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社会也在不断变化。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出现了君主集权制度和封建制度。
这两种社会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君主集权制度和封建制度之间有着区别和联系,本文将从各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君主集权制度君主集权制度,也称中央集权制度,是指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或国王手中,掌握政治、军事、经济大权,居于整个政权的最高地位。
在君主集权制度下,封建主将土地和农民归属于皇帝,实行的是中央的统一管理,而地方的不同国家则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员管理。
君主集权制度在明清两代的封建帝国时期达到最高峰。
在君主集权制度之下,皇帝拥有最高的权力,掌握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命脉。
皇帝可以创立法律条款和制定政策,并通过官员的管理直接实施。
帝国中央的决策权力非常强大,而地方的官员则是执行者,官员并没有很大的自主权。
二、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存在过的一种社会制度,它的主要特征是土地所有权与农民劳动力的分封,从而形成了一种主衣食阶层即封建地主阶级与长期服劳农民的封建农民。
在封建制度下,土地所有权和经济利益归属于封建主,地方统治者属于地方的军事或政治家族,也即宗法体系。
在封建制度中,权力地位和社会阶层是以宗族或家族为单位进行界定的。
在封建制度中,国家或帝国基本上是由地方领主或国家中央的大皇帝和大公爵控制的。
地方领主统治自己的领土,而国家中央不过是领土的聚合体。
封建制度下有领地、封爵、百姓和奴隶等等,主要是由地位和地位下的人群构成的。
封建制度的基础是封建主和封建农民之间的关系,而封建制度主要是以分封制和分封家族制为特征。
三、君主集权制度与封建制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君主集权制度和封建制度共同组成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要制度,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1.权力分配:君主集权制度下,皇帝掌握了最高权力,他可以制定政策和法律条款,并且可以指定官员。
在封建制度中,统治地方的权力分散在地方领主和众多的猜车子身上,国家或帝国基本上是由地方领主或国家中央的大皇帝和大公爵控制的。
中国宗法制度
三、宗法制度的影响
宗法制度对专制统治秩序的维系
宗法制度对于专制政体的巩固、等级关系的维护起到了重要 作用。
1.分散的宗族组织是封建专制政体赖以存在的基础。村社 构成中国社会的细胞群。村社中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 组成社会。族长、宗长往往既是庶民的剥削者,又是乡村基层 行政的治理者,集族权与政权于一身。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通鉴外纪》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3)孝悌观念。儒家伦理以孝悌为本,并将报恩事亲之孝, 纳入维护父家长制的轨道;孝父与忠君相联系,对父辈的道德 与义务,被推演为臣民对君主的绝对服从;提倡孝道既强调血 亲观念,以加强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又移孝于忠,以维护等级 制度和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周公确立的宗法制的内容:
✓嫡长子继承制
这是一种王位继承方式。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 继承制。周王室从成立之后推行固定的嫡长子继承制。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说:“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 不以长。”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兄终弟及:一种王位继承制度。王位由哥哥传给 弟弟继承,传弟一般按年龄长幼依次继承。兄终弟继, 传子有传兄之子、传弟之子和传嫡子几种。我国古代 的夏朝、商朝以及鲁国、宋国等实行这种继承制度。
家族的血缘纽带,适应了界定家族成员的辈份关系和维护 家长统治权的需要。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农业型的自然经济是血缘纽带无法割断的根本原因。 在血缘(家族血亲)、地缘(农村乡社)、业缘(农耕经 济)的共同作用下,同一家族的成员长期生活和劳作于同一地 区,世代繁衍,家族本位成为根深蒂固的群体意识。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2.宗法制具有维护封建等级、界定尊卑贵贱的作用。宗法 制强调尊卑有别、贵贱有等,与父家长制政治模式吻合不悖。
【人教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标要求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单元综述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
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
这一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
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1、夏商周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宗法制,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
2、秦国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秦朝。
秦朝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
3、“汉承秦制”,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4、明清时期,转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废丞相、设内阁和六部、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专制王权的需要;废行省,设三司,直接隶属中央,中央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知识网络结构学法指导1、要注意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
2、要注意把握同一历史时期相关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
全国通用版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案人民版必修1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习目标]一、法令出一1.皇帝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秦始皇确立的“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2.特点以及影响皇权具有(1)独断性。
和随意性的特点,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2)历代官僚体制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二、君权和相权1.君权与相权的矛盾(1)“相”是帝王的政治助手。
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
(2)的方式以独揽行政大权。
帝王往往采取限制相权2.限制相权的措施(1)。
“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建立由亲信近臣构成的中朝”(2)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宋代:设中书门下,其长官职务相当于丞相。
为了分散丞相权力,曾增设参知政事,”为副丞相;设枢密院管军事;设三司总理财政。
[图解识记]唐朝三省六部制[易错提醒]唐中书省与元中书省职权不同唐代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其职能是参与决策;元代中书省则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两者名称相同,但职权差别较大。
[深度点拨]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具体趋势表现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越来越大,地方权力越来越小。
总趋势是君主专制程度不断提高,这是由君主专制制度的本质所决定的。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沿革(1)秦朝: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的行政机关内,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御史大(2)夫汉代: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由属下的官员承担。
汉武帝设,以监察地方政治。
刺史发展:唐代设置(3)御史台;宋朝设置提点刑狱司;元朝规定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等。
2.评价(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2)局限: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图解识记]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五、行省的设置1.背景元以前地方制度的演进。
两级,后来在郡之上又设置了州。
县、郡秦汉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1)三级。
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是如何组织和管理的
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是如何组织和管理的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以封建制度为基础,以君主统治为核心,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家族血统观念。
在这种社会组织和管理下,国家、地方和家族都有各自的层级和职责,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政治、社会和经济体系。
一、国家层级组织1. 皇帝与朝廷 -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核心是君主制,由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
皇帝制定法律和政策,拥有最高的权威和决策权。
朝廷是皇帝下属的政府机构,负责执行君主的命令和管理国家事务。
朝廷下设各级官员,组成完整的行政体系。
2. 地方政府 - 地方政府层级又被分为州、县和乡三个层次。
州的管理者是州牧或州令,负责管理州的政治和经济事务。
县的管理者是县令,负责管理县的行政、司法和财政等方面的事务。
乡的管理者是乡宰,负责管理乡的基层治理和维护社会秩序。
二、社会层级组织1. 贵族与士人 - 封建社会中,贵族阶层是统治阶级,享有特权和权力。
他们通常拥有土地和人民的控制权,并参与国家决策和行政管理。
士人则在社会地位的层级中相对较低,但拥有一定的知识和文化素养,常被任命为官员。
2. 农民 - 农民是封建社会的基本阶层,他们按照封建制度的规定,在地主的领导下务农。
农民的生产劳动是社会经济的基础,也是封建秩序的维护者。
3. 工匠和商人 - 工匠和商人在封建社会中也有一定的地位,他们主要从事手工艺生产和商业活动,为社会提供各类商品和服务。
尽管他们不能拥有土地,但其社会地位逐渐提升,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者。
三、家族制度与家族管理1. 家族制度 - 封建社会中,家族制度非常重要。
家族是封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族成员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共同居住、生活和劳动,在家族长辈的领导下遵守家族规矩和传统。
家族内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男性成员通常拥有更高的地位和权力。
2. 家族长辈- 家族长辈在家族管理中起着核心作用。
他们负责决策、分配家族资源和管理家族事务,是家族成员的权威代表和学习榜样。
家族长辈智慧和经验的传承,对于家族的稳定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历程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千百年来社会政治结构的变迁和制度的发展。
通过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脉络和文明的演进。
1.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1夏朝政治制度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其政治制度主要体现为以家族为基础的封建制度。
君主制度的核心是君王,权力主要通过家族传承。
1.2商朝政治制度商朝的政治制度在夏朝基础上有所发展,封建制度更加巩固。
商王通过分封贵族来维持统治,形成了分封制。
1.3西周政治制度西周建立了封建制度的巅峰,采用了宗法制度。
王权通过分封贵族,实现了政治的分权和统一。
同时,设立了官职,确立了官制体系。
2.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2.1封建制度的动摇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封建制度的动摇。
土地兼并、贵族势力削弱,新兴的地方势力崛起。
2.2分封制的瓦解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列国开始建立相对独立的政权。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系列变革性的思想,如儒家、道家、法家等。
3.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3.1秦朝政治制度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通过推行郡县制、焚书坑儒,巩固了皇权。
对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等也有贡献。
3.2汉朝政治制度汉朝延续了秦朝的中央集权,但在文化和政治上更为宽松。
推崇儒家思想,设立太学,加强地方官员的选拔和培养。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4.1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政治格局相对分裂,形成了魏、蜀、吴三个割据势力。
政治制度上,魏国延续了中央集权的传统。
4.2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政治制度再次趋向集中。
隋朝实行的科举制度,为后来的唐朝建立科举取士制度奠定了基础。
5.宋元明清时期5.1宋朝政治制度宋朝时期,政治制度相对开明。
实行科举取士制度,推崇儒家思想,加强了地方官员的管理。
5.2元朝政治制度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权,其政治制度相对融合了中亚草原的民族制度和中国封建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
一.教学目标:略
二.教学重点:儒家文化、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家族制度
1.概念: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后期,即由同一位男性祖先的若干代子孙汇集聚居,按照一定规范,以血缘为纽带结合而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
(中国传统社会基石是什么?中国传统社会制度的核心是什么?)
2.伦理关系:“五伦”,多为家族亲缘关系,其余都可由亲缘关系推出(“五伦”是中国古哪五种主要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多为什么关系?“五伦”的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个学派的思想?)
3. 儒学与家、国的关系:儒家理论奠定家族伦理观;传统的社会伦理、国家伦理也都从家族伦理演绎而来(儒学与家、国的关系是什么?)
4.发展变化:春秋以前为宗法制度,汉魏至唐为门阀制家族,宋以来为宗族制家族(家族制度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与什么密切相关?中国历史上的家族形态有哪三种?)(1)宗法制:周王在政治上是“天子”,是天下共主;在家族内是最高家长,是天下“大宗”。
依次而下的诸侯、卿、大夫,也都在各自的封国、封地中集政治权力和家族权力于一身。
(2)门阀制:汉、魏、两晋、南北朝的大庄园往往就是同祖子孙合族聚居的大家庭。
世家大族维系此类门阀制家族,除凭借其社会特权外,人们的血亲观念和儒家的纲常礼教也起了重要作用。
(3)宗族制:宋代以来,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和私有财产的增长,家族内部的矛盾逐渐激化。
儒家学者从稳定社会秩序考虑,极力宣扬传统礼教,提倡“敬宗收族”,将分裂成个体小家庭的同姓族人纳入家族,并以祠堂、家谱、族田等手段,增强家族的约束力和凝聚力。
此类宗族制家族沿至近代而不衰。
5.家国同构: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家国同构,即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上具有共通性,国家是家的扩展,家是国的缩影(产生家国同构的根源是什么?举两例说明家国同构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
根源:
例子:
(1)夏、商、周既是国家政权,同时又是姒姓、子姓、姬姓的大家族
(2)“家国同构”的特征在西周宗法时代得到典型的体现。
何谓宗法制?周王在政治上是“天子”,是天下共主;在家族内是最高家长,是天下“大宗”。
依次而下的诸侯、卿、大夫,也都在各自的封国、封地中集政治权力和家族权力于一身。
家与国的一致性及其彼此沟通,使君权与父权互为表里,可以相互转换。
周公“制礼作乐”,对社会成员的地位、权利、责任和义务做出严格规定,所维护的正是这样的社会等级秩序。
坦言“我从周”的孔子为拯救“乱世”而提出的政治思想和伦理学说,即以“周礼”为蓝本,并且做了更为严密的学理论证。
近代学者王国维曾总结西周宗法制的三大原则:即嫡长子继承制、宗庙祭祀制和同姓不婚制。
上述原则都在后世长期留存。
汉、魏、两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世家大族往往权倾朝野,宋代以来的累世同居的大家庭组织与聚族而居的宗族组织,将宗族制度发展到顶峰。
(二)君主政治
1.起止时间:中国的君主政治始于国家政权形成之初,由氏族部落制演变而来,绵延至清朝灭亡
2.特点:起点早,持续时间长
3.发展变化:西周时期,君主政治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集君权和父权于一身的周王运用政治权力统治与血亲道德制约的双重手段控制天下;秦汉以来的帝国时代,则建立在郡县制基础上,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这种中央集权制统治模式在以后的历史中被沿用,并不断被强化。
4. 儒家文化、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之间的关系:儒家学说既是中国古代家族制度的产物,又对家族制度、君主政治的长期延续,对“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起了重要的作用。
(1)从统治思想看,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儒家学说成为据统治地位的君主政治的理论依据。
儒家学说既肯定了君主的绝对权威,也对君权有所限制。
(2)从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看,儒家的伦理纲常强化了君与臣、官与民之间尊卑贵贱的等级差别。
基于“家国同构”的精神,历代皇帝依旧保持着君与父的双重身份,包括皇帝属下的官吏,也往往被看作父权的代表。
政治与道德的合力推动君主政治不断朝专制集权的方向发展,皇帝对臣民的人身控制也呈现日益严密的趋势。
(3)从最高权力的更替看,历代皇帝多遵循宗法原则和儒家礼教,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4)从选拔人才的标准看,历代的选官制度也多以儒家学说为取舍标准。
汉魏至南北朝,建立在道德评价基础上的推举制是选拔官吏的主要方式,儒家提倡的孝、悌、廉、贤是评价的重要准则。
科举制创立后,隋、唐、宋、元都有儒家经典的考试科目,明、清科考更是全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出题。
(三)练习与思考
1.P16
2.P16
参考答案
1. 特点:
形式上,有类是同居的大家庭,也有聚族而居的宗族组织。
宗族首领为族长。
族内有严格的族规、严密的组织系统,提倡“敬宗收族”,将分裂成个体小家庭的同姓族人纳入家族,并以祠堂、家谱、族田等手段,增强家族的约束力和凝聚力。
根据教材中安徽宣城德县江村的江氏宗祠图,徽州地区的民间族谱图等材料,可以论证宋以来家族制度的上述特征。
2.这种现象的社会基础和思想根源在于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
中国古代社会中,家与国之间在组织结构上具有共性,家长与家族成员之间,君主与臣僚之间都存在着等级差别。
国可视为家的扩展,家就是国的缩。
历代皇帝以家国同构的精神,保持着君与父的双重身份,官吏也被看作父权的代表。
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在中华文明起源时就已具形。
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儒家学说更加强化了这一社会结构。
(四)作业
1.练习册第3课
2.预习第4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