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

一.教学目标:略

二.教学重点:儒家文化、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家族制度

1.概念: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后期,即由同一位男性祖先的若干代子孙汇集聚居,按照一定规范,以血缘为纽带结合而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

(中国传统社会基石是什么?中国传统社会制度的核心是什么?)

2.伦理关系:“五伦”,多为家族亲缘关系,其余都可由亲缘关系推出(“五伦”是中国古哪五种主要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多为什么关系?“五伦”的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个学派的思想?)

3. 儒学与家、国的关系:儒家理论奠定家族伦理观;传统的社会伦理、国家伦理也都从家族伦理演绎而来(儒学与家、国的关系是什么?)

4.发展变化:春秋以前为宗法制度,汉魏至唐为门阀制家族,宋以来为宗族制家族(家族制度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与什么密切相关?中国历史上的家族形态有哪三种?)(1)宗法制:周王在政治上是“天子”,是天下共主;在家族内是最高家长,是天下“大宗”。依次而下的诸侯、卿、大夫,也都在各自的封国、封地中集政治权力和家族权力于一身。

(2)门阀制:汉、魏、两晋、南北朝的大庄园往往就是同祖子孙合族聚居的大家庭。世家大族维系此类门阀制家族,除凭借其社会特权外,人们的血亲观念和儒家的纲常礼教也起了重要作用。

(3)宗族制:宋代以来,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和私有财产的增长,家族内部的矛盾逐渐激化。儒家学者从稳定社会秩序考虑,极力宣扬传统礼教,提倡“敬宗收族”,将分裂成个体小家庭的同姓族人纳入家族,并以祠堂、家谱、族田等手段,增强家族的约束力和凝聚力。此类宗族制家族沿至近代而不衰。

5.家国同构: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家国同构,即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上具有共通性,国家是家的扩展,家是国的缩影(产生家国同构的根源是什么?举两例说明家国同构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

根源:

例子:

(1)夏、商、周既是国家政权,同时又是姒姓、子姓、姬姓的大家族

(2)“家国同构”的特征在西周宗法时代得到典型的体现。

何谓宗法制?周王在政治上是“天子”,是天下共主;在家族内是最高家长,是天下“大宗”。依次而下的诸侯、卿、大夫,也都在各自的封国、封地中集政治权力和家族权力于一身。家与国的一致性及其彼此沟通,使君权与父权互为表里,可以相互转换。周公“制礼作乐”,对社会成员的地位、权利、责任和义务做出严格规定,所维护的正是这样的社会等级秩序。坦言“我从周”的孔子为拯救“乱世”而提出的政治思想和伦理学说,即以“周礼”为蓝本,并且做了更为严密的学理论证。

近代学者王国维曾总结西周宗法制的三大原则:即嫡长子继承制、宗庙祭祀制和同姓不婚制。上述原则都在后世长期留存。汉、魏、两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世家大族往往权倾朝野,宋代以来的累世同居的大家庭组织与聚族而居的宗族组织,将宗族制度发展到顶峰。

(二)君主政治

1.起止时间:中国的君主政治始于国家政权形成之初,由氏族部落制演变而来,绵延至清朝灭亡

2.特点:起点早,持续时间长

3.发展变化:西周时期,君主政治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集君权和父权于一身的周王运用政治权力统治与血亲道德制约的双重手段控制天下;秦汉以来的帝国时代,则建立在郡县制基础上,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这种中央集权制统治模式在以后的历史中被沿用,并不断被强化。

4. 儒家文化、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之间的关系:儒家学说既是中国古代家族制度的产物,又对家族制度、君主政治的长期延续,对“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起了重要的作用。

(1)从统治思想看,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儒家学说成为据统治地位的君主政治的理论依据。儒家学说既肯定了君主的绝对权威,也对君权有所限制。

(2)从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看,儒家的伦理纲常强化了君与臣、官与民之间尊卑贵贱的等级差别。基于“家国同构”的精神,历代皇帝依旧保持着君与父的双重身份,包括皇帝属下的官吏,也往往被看作父权的代表。政治与道德的合力推动君主政治不断朝专制集权的方向发展,皇帝对臣民的人身控制也呈现日益严密的趋势。

(3)从最高权力的更替看,历代皇帝多遵循宗法原则和儒家礼教,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4)从选拔人才的标准看,历代的选官制度也多以儒家学说为取舍标准。汉魏至南北朝,建立在道德评价基础上的推举制是选拔官吏的主要方式,儒家提倡的孝、悌、廉、贤是评价的重要准则。科举制创立后,隋、唐、宋、元都有儒家经典的考试科目,明、清科考更是全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出题。

(三)练习与思考

1.P16

2.P16

参考答案

1. 特点:

形式上,有类是同居的大家庭,也有聚族而居的宗族组织。宗族首领为族长。族内有严格的族规、严密的组织系统,提倡“敬宗收族”,将分裂成个体小家庭的同姓族人纳入家族,并以祠堂、家谱、族田等手段,增强家族的约束力和凝聚力。

根据教材中安徽宣城德县江村的江氏宗祠图,徽州地区的民间族谱图等材料,可以论证宋以来家族制度的上述特征。

2.这种现象的社会基础和思想根源在于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中国古代社会中,家与国之间在组织结构上具有共性,家长与家族成员之间,君主与臣僚之间都存在着等级差别。国可视为家的扩展,家就是国的缩。历代皇帝以家国同构的精神,保持着君与父的双重身份,官吏也被看作父权的代表。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在中华文明起源时就已具形。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儒家学说更加强化了这一社会结构。

(四)作业

1.练习册第3课

2.预习第4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