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波谱原理及应用20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由于原子核具有核磁矩,当外加一个强磁场时(Ho),核磁矩的取向会与 外磁场平行或反平行:
Ho
• 取向与外磁场平行核的数目总是比取向反平行的核稍多。
8
能量和布居数
• 当外加一个磁场时,取向与外磁场(Ho)平行和反平行的核之间会有能量差 : b
Ho = 0
Ho > 0
DE = h n
源自文库
a
• 每个能级都有不同的布居数(N), 布居数的差别与能量差有关遵守Boltzmman分布:
3
核磁共振研究的材料称为样品。样品可以处于液态,固态。 众所周知,宏观物质是由大量的微观原子或由大量原子构成的分 子组成,原子又是由质子与中子构成的原子核及核外电子组成。 核磁共振研究的对象是原子核。
一滴水大约由1022分子组成。
H CH H
m
mm (10-6m)
nm (10-9m)
A (10-10m)
Na / Nb = e DE / kT
• 400 MHz(Ho = 9.5 T)下的1H,能量差为3.8 x 10-5 Kcal / mol
Na / Nb = 1.000064
• 与UV或IR相比,布居数的差别很小。------检测灵敏度低
9
能量和灵敏度
• 原子核的能量(对于一个核自旋)与核磁矩和外加磁场的大小成正比 : E = - m . Ho E(up) = g h Ho / 4p --- E(down) = - g h Ho / 4p
2
核磁共振或简称NMR是一种用来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及物理 特性的光谱学方法。
核磁共振与紫外、红外吸收光谱一样都是微观粒子吸收电磁 波后在不同能级上的跃迁。紫外和红外吸收光谱是分子分别吸收 波长为200~400nm和2.5~25μm的辐射后,分别引起分子中电子的 跃迁和原子振动能级的跃迁。而核磁共振波谱中是用波长很长 (约106~109 μm,在射频区)、频率为兆赫数量级、能量很低 的电磁波照射分子,这时不会引起分子的振动或转动能级的跃迁, 更不会引起电子能级的跃迁。但这种电磁波能与处在强磁场中的 磁性原子核相互作用,引起磁性的原子核在外磁场中发生磁能级 的共振跃迁,从而产生吸收信号。这种原子核对射频电磁波辐射 的吸收就称为核磁共振波谱。
10-6 10-4
10-2
100
wavelength (cm)
无线电波波长最长,能量最小
102
11
核磁共振条件
在外磁场中,原子核能级 产生裂分,由低能级向高能级跃 迁,需要吸收能量。
能级量子化。射频振荡线圈 产生电磁波。
对于氢核,能级差: DE= 2mH0 (m磁矩) 产生共振需吸收的能量:DE= 2mH0 = h n0 由拉莫进动方程:0 = 2pn0 = gH0 ; 共振条件: n0 = g H0 / (2p )(核磁共振理论基础)
4
第二节 核磁共振波的基本原理
原子核是微观粒子,它的许多特性是量子化的,不能用经典概念来解释。
凡是质量数和原子序数之一是奇数的核,I 均不为零,亦即有自旋现象; 只有质量数和原子序数均为偶数的核的 I 才为零,亦即没有自旋现象,不 会产生核磁共振吸收,这类核在核磁共振研究上是没有意义的。
5
• 吸收(或发射)光谱,检测分子中某种原子核对射频的吸收。
目录
一、核磁共振波谱的意义 二、磁共振波谱的基本原理 三、核磁共振波谱仪器的基本组成 四、核磁共振波谱主要信息 五、核磁共振波谱实验 六、一维氢谱 七、核磁共振氢谱解析 八、核磁共振波谱的应用
1
第一节 核磁共振波的意义
有机波谱中的四大谱:
紫外吸收光谱--分子中官能团 红外光谱--分子中化学键 核磁共振波谱--分子中的原子 质谱--分子量
• 原子核的自旋态是量子化的:
m = I, (I - 1), (I - 2), … , -I
• m 为磁量子数.
6
• 对于 1H, 13C, 15N, 31P (生物相关的核):
m = 1/2, -1/2
• 这表明这些核只有两种状态(能级). • 原子核另一个重要的参数是磁矩(m):
m = g I h / 2p
DE = h n DE = g h Ho / 2p
n = g Ho / 2p
• 对于1H来说,在通常的磁体中 (2.35 - 18.6 T), 其共振的频率在100-800 MHz之间。 对13C, 是其频率的1/4。
g-rays x-rays UV VIS IR
m-wave radio
10-10 10-8
• 磁矩是一个矢量,它给出了“原子核磁体”的方向和大小(强度) • h 为普朗克常数 • g 为旋磁比, 不同的原子核具有不同的旋磁比,是磁性核的一个 特征常数
• 不同的原子核具有不同的磁矩
7
磁场的作用 (对 I = ½) • 在基态下核自旋是无序的, 彼此之间没有能量差。它们的能态是简并的:
m = g I h / 2p = g h / 4p
正比。
g13C = 6,728 rad / G
仅仅是 g 的原因 , 1H 的
g1H = 26,753 rad / G
灵敏度就大约是13C的64倍
• 如果考虑同位素的天然丰度, 13C (~1%) 的灵敏度要比1H低上6400倍。
10
能量和频率
• 能量与频率是相关的,我们可以作一些简单的数学变换:
• 只有自旋量子数(I)不为零的核才有NMR信号
• 质量数和原子序数都为偶数 I = 0 (12C, 16O) • 质量数为偶数,原子序数为奇数 I = 整数 (14N, 2H, 10B) • 质量数为奇数 I = 半整数 (1H, 13C, 15N, 31P) • I =1 或I >1的原子核,这类原子核的核电荷分布可看作一个椭 圆体,电荷分布不均匀,共振吸收复杂,研究应用较少; •I =1/2的原子核,原子核可看作核电荷均匀分布的球体,并象 陀螺一样自旋,有磁矩产生,是核磁共振研究的主要对象,C, H也是有机化合物的主要组成元素 (1H,13C,15N,19F,31P)
DE = g h Ho / 2p
• 这个能量的差就是每个核可以吸收的能量(与信号的强度和灵敏度直接相关):
• 磁体的磁场越强 (大的Ho),NMR谱仪的灵敏度就越高。
• 具有较大g值的核,吸收或发射的能量就越大,也就越灵敏。灵敏度与m、
Na - Nb及“线圈的磁通量”都成正比,这三者都与 g成正比,所以灵敏度与g3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