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愚公移山》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愚公移山》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8fe214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e4.png)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愚公移山》的寓意,掌握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古代寓言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坚持不懈精神的认同,培养他们面对困难时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愚公移山》中愚公的形象和寓意。
学生对寓言故事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愚公移山》的寓意。
引导学生将寓言故事的寓意与个人成长和社会现象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作者简介:列子:春秋时期著名道家思想家,其著作《列子》记录了许多寓言故事,以阐述道家的哲学思想。
教学准备:《愚公移山》课文PPT课件,包含列子的生平简介、《列子》文学特点和相关哲学背景。
愚公移山的插图或动画,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故事情节。
学生作业本、笔、角色扮演卡片、小组讨论记录表、“我与愚公精神”感悟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愚公移山的插图或动画,简要介绍故事背景。
2. 通过视觉资料,激发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列子的生平和《列子》的成书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历史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文言文的语调和节奏。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如“叟”、“厝”、“朔”等,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讨论愚公的形象和故事寓意。
深入探讨(15分钟)1. 寓言特点:分析寓言的写作特点,如使用比喻、夸张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寓意的传达。
2. 寓意解读:讨论《愚公移山》的寓意,引导学生思考坚持不懈精神在个人成长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互动活动(20分钟)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每组选择文中的一个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深入体验故事情节和角色心理。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5篇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68263f5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9d.png)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xxx的小编为您带来的《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优秀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读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2、学会本课应识、会写的字。
3、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了解全文内容,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四、教具准备:龟、兔、蜗牛、蚯蚓的图片各1张。
五、教学过程:1、激情导入:(1)老师拿出龟、兔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看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动物呀?”学子回答:“乌龟、兔子。
”师:“看到这两个小动物,你们想到了什么故事?”学子:“龟、兔赛跑的故事。
”师:“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生:讲故事。
师:“为什么结局是乌龟胜利,而小兔失败了呢?”生:“因为小兔自以为是,而乌龟能坚持不懈地努力。
”(2)师拿出蜗牛和蚯蚓的图片问:大家还记得这两个小动物之间的故事吗?(请学子讲一讲)生:讲故事。
(师引导:蜗牛要干什么,蚯蚓对蜗牛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呢?引导学子说出这个故事蕴涵的道理)(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的这个故事跟同学们刚才讲的故事很类似,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要把两座大山移走,这表面看似可笑的事情,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谁又对这件事报以嘲笑和反对呢,愚公面对打击有没有停止行动呢,现在请大家快速读一遍14课:愚公移山,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师:板书课题)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之后,请一名同学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2)组内互读,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语气。
3、细读感悟。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后,问: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生:用文中的话回答。
(2)师:愚公跟谁商讨的呢?请同学读第2—6自然段,读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教案《愚公移山》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教案《愚公移山》](https://img.taocdn.com/s3/m/0ee36948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66.png)
教案名称:《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列子》中的《愚公移山》寓言,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寓言的寓意和叙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角色扮演、寓意探讨和创意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寓言中坚持不懈的精神,激发学生面对困难时的毅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寓言的叙事结构和语言特色。
寓言中愚公形象的塑造和寓意的深刻表达。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寓言的寓意,并能联系到个人生活和社会现象。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创意写作表达个人对寓言寓意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准备:《愚公移山》课文文本及多媒体课件。
寓言故事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习单,包括生字新词表、寓言分析练习题。
角色扮演用的服装、道具。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情境创设:展示与寓言故事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寓言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列子》的文学地位和《愚公移山》的创作背景,为理解寓言内容做铺垫。
课文学习(20分钟)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和情感,学生跟读,体会寓言的叙事风格。
2.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逐一解释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记录并记忆。
3. 寓言分析:分析寓言的叙事结构、语言特色和寓意,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深层含义。
深入理解(15分钟)1. 角色讨论:学生分析愚公及其他角色的行为和心理。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寓言的寓意和现实意义,准备分享讨论成果。
3. 角色扮演准备:学生根据寓言故事分配角色,准备服装和道具。
拓展延伸(10分钟)1. 角色扮演: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寓言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出来。
2. 创意写作:学生运用寓言元素创作自己的短文或故事,表达对寓言寓意的理解和思考。
课堂小结(5分钟)1. 要点回顾:总结《愚公移山》的主要内容、叙事结构和寓意。
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寓言分析练习,准备下节课的创意写作分享。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2愚公移山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2愚公移山](https://img.taocdn.com/s3/m/b2874eb0aaea998fcc220ee8.png)
帝感其诚:被动用法,被……感动。
(4)一词多义:
其:惧其不已也【代词,他】
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帝感其诚【他】其妻献疑【他的】
之:以君之力【的】
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且: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而:面山而居【表修饰】
智叟: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自以为是——不智
作业布置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讲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在全班进行表演
2、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写一写你身边具有“愚公精神的人。
让学生真正理解并学习“愚公精神”。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同学们知道这首歌唱的是怎样一个故事吗?故事的主人公又是谁呢?
听歌曲,
思考问题。
用流行歌曲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人物精神。
讲授新课
一、整体感知
1.作者、作品、体裁简介
(1)列子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3.根据表格用自己的话概括愚公移山遇到哪些困难?
(1)两山规模大。
(2)年老力衰,人员少。
(3)工具简陋,路程遥远。
4.如此困难的工程是否得到所有人的支持?
不是
(1)邻里、家人的态度如何?请完成表格。
人物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47480d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67.png)
【导语】《愚公移⼭》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创作的⼀篇寓⾔⼩品⽂。
⽂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不⽌,最终感动天帝⽽将⼭挪⾛的故事。
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民的信⼼和毅⼒,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课⽂ 太⾏、王屋⼆⼭,⽅七百⾥,⾼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愚公者,年且九⼗,⾯⼭⽽居。
惩⼭北之塞,出⼊之迂也。
聚室⽽谋⽈:“吾与汝毕⼒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以君之⼒,曾不能损魁⽗之丘,如太⾏、王屋何?且焉置⼟⽯?”杂⽈:“投诸渤海之尾,隐⼟之北。
”遂率⼦孙荷担者三夫,叩⽯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京城⽒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反焉。
河曲智叟笑⽽⽌之⽈:“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曾不能毁⼭之⼀⽑,其如⼟⽯何?”北⼭愚公长息⽈:“汝⼼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
虽我之死,有⼦存焉;⼦⼜⽣孙,孙⼜⽣⼦;⼦⼜有⼦,⼦⼜有孙;⼦⼦孙孙⽆穷匮也,⽽⼭不加增,何苦⽽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负⼆⼭,⼀厝朔东,⼀厝雍南。
⾃此,冀之南,汉之阴,⽆陇断焉。
译⽂及注释 译⽂ 太⾏、王屋两座⼭,纵横七百⾥,⾼七⼋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下⾯有个名叫愚公的⼈,年龄将近九⼗岁了,⾯对着⼭居住。
他苦于⼭区北部的阻塞,出⼊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铲除险峻的⼤⼭,使道路⼀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南岸,好吗?”⼤家纷纷表⽰赞同。
他的妻⼦提出疑问说:“凭你的⼒⽓,连魁⽗这座⼩⼭也不能削平,能把太⾏、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和⽯头⼜安放在哪⾥?”众⼈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孙中能挑担⼦的三个⼈上了⼭,凿⽯头,挖⼟,⽤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愚公移山》课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a432128caaedd3382c4d315.png)
22 愚公移山【教材分析】《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
通过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学习这一课,可通过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抓住人物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故事的寓意。
【教学目标】1. 通过对比愚公与智叟,学习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2. 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预习提示】1.日积月累(1)关于列子和《列子》预设: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2)我积累的重点文言词语2.边读边悟(1)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2)如何评价愚公和智叟?(3)这个故事有什么寓意?3.学贵有疑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教学过程】课前热身1、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万仞(rèn)荷担(hè)箕畚(jī)(běn )始龀(chèn)穷匮(kuì)朔东(shuò)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杂然相许.(赞同)惩.山北之塞(苦于)且焉.置土石(哪里)何苦.而不平(愁)寒暑易.节(交换) 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词义。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2)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4.文体解读: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
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其实我们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成语故事,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拔苗助长》《亡羊补牢》《猴子捞月》等,这些喜闻乐见的成语故事很简短,含着的道理却很深刻,这就是寓言。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3a1661a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b6.png)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在亳州的东北,高耸入云。
它们的北面,是茫茫的燕山;它们的南面,是波光粼粼的淀山湖。
太行山上住着一个老翁,名叫愚公。
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
每当他出门外,远远望去,总是望见它们俩对他笑,对他嘲笑。
愚公心里很不服气:“你们是有多高啊,竟敢对我嘲笑?!我今天就让你们消失!”他决定移山,他哪怕用尽自己的一生也要把这两座山搬走。
每天,愚公拿起铁锤、凿子,挖土运石,一直干到精疲力竭,天黑了,才回家。
第二天又要起早贪黑地干。
在他身旁有一位邻居,看着他这般不放弃,就劝解他:“这两座山太大了,你这样下去年年月月,天长日久,也移不走。
”愚公却毫不动摇地回答:“我不在这里盼它们消失,我在这里工作,我有信心把这两座山搬到海的那边去。
”愚公的邻居或许是看到了他的决心,或许是在他的坚持中感染了勇气。
于是,愚公的两个邻居,也拿起工具,帮助愚公一起修路,一起挖山。
时间像水一样流淌着,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愚公和他的邻居,经过长久不懈的努力,终于挖平了齐齐两座大山。
比起起初庞大的模样,它们变得瘦了一些,但的确消失了!天空变得更加广阔;风儿变得更加柔和;日子变得更加美好。
愚公对自己的信念骄傲地说:“我可以挖开一座山,你也可以!”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的内涵和教育意义;2.明确“坚持不懈”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毅力和信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思维和理解,如:你们听说过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吗?你们最近有没有遇到坚持不懈“移山”的事情?2.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的基本情节和寓意。
从故事中,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故事所体现出来的道理: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目标远大等。
3. 学生交流(25分钟)学生可以就故事的情节和寓意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体会,以及身边的例子。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语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adb1a6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4e.png)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2分析愚公形象,感悟故事寓意。
1.3掌握生字词和文言文句式。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2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理解课文。
2.3开展小组讨论,分享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民族自豪感。
3.2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故事寓意。
1.2分析愚公形象,学习愚公精神。
2.教学难点:1.1掌握文言文句式,提高阅读能力。
1.2理解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愚公移山》的背景。
1.2学生分享对《愚公移山》的了解。
2.熟读课文2.1学生自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2.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注意语气、节奏。
3.理解课文内容3.1教师简要讲解课文大意。
3.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4.分析愚公形象4.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愚公的形象特点。
4.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愚公的看法。
5.感悟故事寓意5.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故事寓意。
5.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6.学习文言文句式6.1教师讲解文言文句式特点。
6.2学生练习翻译文言文句子。
7.小组讨论7.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7.2学生分组讨论,形成共识。
8.2学生完成作业:写一篇关于《愚公移山》的感悟文章。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难点详细补充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故事寓意: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愚公移山的故事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寓言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其实,这个故事背后蕴含着很深的道理,让我们一起探讨。
”1.2分析愚公形象,学习愚公精神:教师提问:“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2.教学难点:1.1掌握文言文句式,提高阅读能力:教师举例:“比如,‘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句话,它的现代汉语意思是……”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句式,尝试翻译。
《愚公移山》教案(11篇)
![《愚公移山》教案(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230c47f5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12.png)
《愚公移山》教案(优秀11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这是一则古代寓言故事,新课标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与情感体验。
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计要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教学的各环节都应紧扣单元主题。
课文教学过程结束后,目标的达成度高。
教材分析《愚公移山》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古诗文从不同角度回答“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的问题,所选课文都需师生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这部很有趣的著作,同学们已学过《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等作品,对这篇文章也饶有阅读兴趣。
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借助解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多读熟读,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因此,执教这篇课文,要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知大意,积累词语,并悟出寓言的深层寓意,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发散思维、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提升的关键阶段,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较强,已基本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经过一年多的文言古诗文学习,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实词虚词感知能力,因此,我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调动学生独立思考,通过集体智慧了解文章大意,从中感悟愚公精神为主要内容,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通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重语气、节奏的变化;结合解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虚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加强诵读训练,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培养文言语感;准确分析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异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和把握寓言的寓意,并感知愚公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1、结合解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2、准确分析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异同。
教学难点体会和把握寓言的寓意,感知愚公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角色扮演法、点评法、归纳法。
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6931ad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ff.png)
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寓意。
2. 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3. 理解愚公的形象,体会其在移山中表现出的精神品质。
4. 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寓意。
2. 难点: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理解愚公的形象及其精神品质。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PPT,包括生字词、课文内容、故事寓意等。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背景和作者生平。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故事或情境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生字词: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3.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4. 分析课文: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理解故事寓意和人物特点。
5. 深入探究:通过进一步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理解愚公的形象及其精神品质。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故事寓意和人物特点,布置作业。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五、教学评价
1. 评价方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评价内容:评价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对故事寓意的把握能力等。
3. 反馈与调整: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2愚公移山》优质课教学设计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2愚公移山》优质课教学设计_0](https://img.taocdn.com/s3/m/9588489fb0717fd5360cdcb0.png)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实录\教后记教前思考:“愚公移山”的故事见诸许多低年级教材及神话、寓言故事集,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
一方面,它被作为“人定胜天”的绝好样板被反复宣传,一方面,也被扣上“自不量力”、“不知变通”的帽子被加以质疑是否过时。
教者在教学时尽可能深入文本,避免一味被概念牵引,而是带领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质疑、探究、品味;力求尊重学生的思考,利用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通过对人物言行的评析,对人物心理的揣摩,体会愚公精神在传统文化中的内涵。
“愚公移山”典出《列子》,《列子》虽被考证部分系后人伪作,然而仍是包含着许多先民乃至先哲的思想结晶。
“一个民族的神话和寓言,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密码”(孙绍振教授语),而民族的精神是可以认知、继承和发扬的。
在授课过程里,需要适当联系现实,带领学生体会愚公形象的文本意义、历史意义、时代意义。
在教学上,牢牢树立文本意识与生本意识。
在教学突破口的选择上,注重一切问题来源于学生;在解决教学目标时,注重带领学生研读文本解决一切问题。
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始终顺着文章的叙事脉络,沿着故事的构造逻辑来探究与讨论,不随便脱离,不刻意拔高。
精心设计教学引语,在与学生钻研文本的过程中,贯穿思维和情感活动,使学生始终立足于文本,回归于语言,细细品味故事内在的寓意与韵味,获得求知与审美的愉悦。
课前准备:通过第一课时,疏通文字,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就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分类。
教学目标:1、理解愚公故事的寓意。
2、初步了解列子及其思想。
教学设计: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翻译语句,了解文字掌握情况。
整理并呈现同学们的思考和疑问。
二、阅读课文,师生讨论解决问题。
明确:愚公何以有梦想?有了梦想,还需要什么?三、深读课文,探求文意。
围绕对“大小多少”的认识愚公与智叟,进而认识道家智慧。
四、联系现实,探求道家哲学思想。
思考:列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如何认识“御风而行”?认识“一个民族的神话和寓言,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密码”。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二课《愚公移山》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二课《愚公移山》教案及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bc0981a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4c.png)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二课《愚公移山》教案及知识点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二课《愚公移山》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4、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1、《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授新1、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掌握下列实词: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3、重点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4、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教案22愚公移山
![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教案22愚公移山](https://img.taocdn.com/s3/m/3dd4f08faef8941ea66e054d.png)
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教案22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探究文章内涵,把握愚公形象,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
2.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学习愚公精神,敢于正视困难,勇往直前。
【课时计划】3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三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
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二:指导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万仞(rèn)冀州(jì)荷担(hè)箕畚(jīběn)孀妻(shuāng)始龀(chèn) 智叟(sǒu) 穷匮(kuì) 一厝(cuò) 雍南(yōng) 陇断(lǒng) 惩山北之塞(chéng)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方七百里:方圆面积。
.................毕力平险:尽,全。
..........迂:曲折,绕远。
惩山北之塞:惩,苦于。
塞,阻塞。
聚室而谋:室,家。
谋,谋划,商量。
.................................杂然相许:杂然,纷纷地。
许,赞同。
献疑:提出疑问。
始龀:刚刚换牙。
寒..................................暑易节:更替。
.......穷匮:穷尽。
苦:愁苦,这里指担心。
3.通假字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亡以应(亡:同“无”,没有)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4.古今异义年且九十(古义:副词,将近。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二课《愚公移山》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二课《愚公移山》教案及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82d1d38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44.png)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二课《愚公移山》教案及知识点一、教学目标1.理解《愚公移山》的寓意和道理。
2.学会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获取文章的信息。
3.熟悉《愚公移山》相关的文化知识和地理知识。
二、教学重点1.掌握《愚公移山》的情节和故事线。
2.理解《愚公移山》的寓意和主题。
3.了解《愚公移山》所涉及的文化和地理知识。
三、教学难点1.分析《愚公移山》背后的哲学意义。
2.探讨《愚公移山》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询问学生对《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了解程度,让学生先思考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节。
2. 给出问题(10分钟)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这背后有什么含义?2.愚公的坚持让我们想到了什么?3.故事中提到的《蟠桃园》、《西岳华山》是什么,有什么文化和地理知识含义?通过讲述故事和讨论问题,让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和寓意,并加深对文化和地理知识的了解。
3. 分组讨论(20分钟)把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自行讨论一个问题:1.故事中的愚公对我们有哪些启示?2.故事中的山是实际的山吗?有什么特殊含义?每个小组要在讨论结束后向全班汇报自己的答案和观点,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4. 总结归纳(10分钟)根据讨论的结果,整理出故事《愚公移山》所表达的寓意,以及心灵鸡汤式的启示,如“努力并不一定能够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会失败”,“尽管不能改变外在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的内心”,等等。
5. 作业(5分钟)布置以下作业:1.写一篇总结《愚公移山》的随笔(500字以上)。
2.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有关《蟠桃园》和《西岳华山》的文化知识,并写一篇短文介绍。
五、学习评价方法1.课堂参与度评分。
2.作业评分。
六、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学生们对《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情节、寓意、文化和地理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并与同伴交流和互动,从而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be4fb4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ab.png)
(3)对愚公形象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避免片面理解,深入挖掘其内在品质。
举例解释:
-文言文句式理解:针对文言文特有的句式,如倒装句、省略句等,通过例句分析、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
-愚公移山精神的现实应用:引导学生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提炼出“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精神,结合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思考如何运用这种精神去克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3)分析愚公形象,理解愚公移山的原因、过程和意义,体会愚公精神。
(4)学会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提炼关键信息。
举例解释:
-生字词的掌握: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惩”、“倔”、“遂”等字的读音、写法和用法,以便在阅读其他文言文时能够准确理解。
-愚公形象的全面评价:组织学生讨论,使他们在了解愚公坚定的信念和毅力的同时,也认识到其局限性,从而形成客观、全面的评价。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愚公移山》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坚持努力去克服的困难?”(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愚公精神的奥秘。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学习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创作热情。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在新教材要求下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在语言、思维、文化、审美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0189bd0066f5335b81216e.png)
1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明确: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神灵的出现使结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2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
讨论并明确:
不会损害愚公的形象。一是这个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们的美好愿望,这与封建迷信有本质区别。二是因为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遣力神二子背走二山,这衬托了愚公的形象,使之更加丰富,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赞扬。
(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者:相当于“……的人”。面:面向着,名词用为动词。毕:全。险:指险峻的大山,形容词用为名词。其妻:其,代词,他的,指代愚公。以君之力:以,介词,凭,靠。之,助词,的。遂:于是。箕畚;用箕畚装土石,名词用作状语。笑而止之:而,表修饰,相当于“着”。之,代词,他,指代愚公。毛:草木。加增:加大增高。自此:从此。
这两个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
土的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阻之”,引出愚公的反驳,从而自然过渡到神话结尾。
2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这样看来,愚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22《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22《愚公移山》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a583f5b561252d380eb6ee6.png)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了解寓言特点;深刻理解寓意。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增强语感;疏通大意;正确评价文中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创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本文深刻寓意。
2、难点:神话结尾的作用。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流程一、导语设计:唱《愚公移山》歌曲,说说歌中表达的内容和创新理解。
二、关于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非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中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散文中有不少此类作品,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三、关于朗读:听范读朗读(多遍)正字音。
完成相关问题1、给下列字注音。
))))())2、指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写出本字。
(1)河曲智叟亡在应。
(通“无”没有)(2)一厝朔东,(通“措”放置)(3)甚矣,汝之不惠。
(通“慧”聪明)(4)指通豫南,(通“直”一直))(6)始一反焉。
(通“返”往返)(6)无陇断焉(通“垄”高山,)3、请你不看课文,随意讲讲这个寓言故事?——找3名左右学生讲述。
4、通过朗读,判断意思,自己完成下列问题?用原文回答。
(1)愚公移山的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解决移山疑难的办法: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4)愚公移山的行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内容: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5)运土的情形是: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6)愚公坚信山能移走的理由:虽我之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7)表现智叟理屈词穷的句子:河曲智叟亡以应。
(8)智叟笑而止之的原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五、整体感知课文:一段:写故事的背景(介绍太行、王屋二山)。
山名;方圆;高度;山原处所。
(为移山设伏)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49ddb9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69.png)
《愚公移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学习的重点。
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
三、教法学法: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学程序:1、导入,播放江涛歌曲《愚公移山》,板书课题。
2、同学们听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
听朗读后师生互动探讨。
(1)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节奏:方/七百里;惩/山北之塞;“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投诸/渤海之尾(2)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何苦而不平?”(坚定反驳的语气)3、同学们观看视频——理解文章的大意。
思考:这篇课文从什么写到什么?同学们发言:同学们与老师的对话可能有:从有大山写到山被背走,从大山阻塞写到无垄断,从愚公移山的想法写到愚公移山的行动,从开始移山写到移山结束,从人的移山写到神的帮助,从愚公移山的远大理想写到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4、参看课下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学生翻译课文、记住文下注释里的文言词。
首先鼓励学生回忆翻译的原则: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美生动。
课文分析a、指名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围绕这么两个问题交流:本段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字有什么作用?师生的互动交流可能有: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暗示挖掉这两座山简直是太难了;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愚公移山
1.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培养文言语感。
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寓意。
3.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一、导入新课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
历经千百年,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
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是如何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家及作品简介。
作家介绍: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作品简介:《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
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
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2.朗读课文,读好停顿。
点拨示例:(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再次朗读,并结合注释梳理文义,教师从旁指导,梳理文言现象。
【通假字】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倒装句】
(1)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
(2)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焉”提前)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定语“三夫”后置)
(4)告之于帝。
(宾语“之”提前)
【省略句】
(1)(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2)(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省略主语“愚公”)
(3)帝感(于)其诚。
(省略介词“于”)
(4)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省略介词“于”)
【教学提示】
本文倒装句与省略句较多,在时间条件充足的前提下,教学时可作为重点文言现象进行
讲解。
4.通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的故事。
明确: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分析人物
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
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2.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
明确:愚公以九十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
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
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
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3.结合课文说说智叟的形象特征。
明确: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胸无大志的人。
4.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
愚公之妻是关心,她提问题,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
“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
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
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
目标导学三:合作探究,把握文本写作艺术
1.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讽刺和烘托的手法。
明确:二山高峻与人少力微、工具简陋对比,愚公、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
愚公用发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决实际问题是智;智叟用静止的眼光,阻止愚公挖山则是愚。
这样就有很强的讽刺效果。
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天帝的“感”,对愚公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的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2.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目标导学四:辨析寓言,明确主旨
探究: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着什么深刻道理?
明确:本文通过愚公立志移山,终于搬掉两座大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只要我们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三、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不利条件⎩⎪⎨⎪⎧方七百里,高万仞——山之高大年且九十——年龄之高叩石垦壤,箕畚运土石——工具之简陋子孙荷担者三夫——人力之单薄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之遥远有利条件⎩⎪⎨⎪⎧杂然相许——家人的支持跳往助之——邻人的参与;子子孙孙无 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愚公精神: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本文的特殊句式较多,因此,教学过程中设计引导学生关注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