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国学经典《中庸》略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 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 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 以与天地参矣。
《中庸》主要内容
大意是说: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天 赋的本性;能充分发挥天赋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 天下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天下众人的本性,就 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 就能赞助天地养育万物;能赞助天地养育万物,就 能与天地并立为三了。
❖ 《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 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 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 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 《中庸》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 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 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②指德才平凡。如,中庸 之才。
程颐、程颢: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 中;不易之谓庸。”中者, 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 定理。
朱熹:
“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 也。庸,平常也。”
朱熹认为,《中庸》是 《四书》中最难读懂的一部典 籍。
课文注释: 中:折中,调和,不偏
不倚,无过无不及。 庸:平常,普通,循常
《四书》之《中庸》精读
子思(前483-前402),姓孔,名伋, 字子思,孔子的孙子,其父亲是孔鲤, 鲁缪公的老师,后代尊称“述圣”。
❖ 儒家思想认为,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各 种社会关系之间都有一个适中之点,一切人 的欲望,渴求的满足也有一个恰当的限度。
❖ 人们在考虑自己利益的时候要考虑他人 和社会的利益,满足自己的利益以不损害他 人和社会的利益为限;处理各种矛盾纠纷不 能偏袒某一方,要按照事情的是非曲直秉公 而断,“允执其中”。
《中庸》主要内容
➢ 诚就是面对自己的不逃避,不躲闪。 ➢ 诚就是面对事情的勇于担当,无愧于心。 ➢ 诚要靠各种形式的表达。 ➢ 王阳明的良知体会,诚既是良知的展现。 ➢ 诚是由内而外,信有外而内。
《中庸》主要内容
➢ 诚信相互交融,是谓成人。 ➢ 不信任别人,我们一天也活不下去。 ➢ 信仰是诚信的绝对状态和最后保障。 ➢ 信用、信任、信仰,搞清楚这三者之间
❖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 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 字子思。
❖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 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学于曾子, 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 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 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现代汉语词典》:
①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 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 的态度。如,中庸之道。
规常理而不变。
毛佩琦
《中庸》主要内容
全书成书的基本原则: 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
高明而道中庸。 主要内容分述如下: 1、命性道教。 ➢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
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 也。” ➢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 参考译文①
❖上天赋予人的就是本性,遵循本性而 行动就是道,把道德修明,并在众人 中推广就是教。道,是不能片刻离开 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道了。
在吹牛和自贬之间是真诚,在虚荣和自卑之间 是自重,在奉承和慢待之间是好客,在谄媚和 傲慢之间是友谊,在羞怯和无耻之间是谦和, 在嫉妒和乐祸之间是义愤,在戏谑和木讷之间 是机智。
①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 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 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⑤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
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
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家国矣。”
❖参考译文⑤
❖ 孔子说:“好学不倦就接近于智慧了。努 力实行,就接近于仁义了。懂得耻辱,就 接近于勇敢了。懂得了好学、力行、知耻 三件事,那么就知道修养自身的方法了。 知道了修养自身的方法,就知道治理百姓 的方法。知道了治理百姓的方法,就知道 治理天下的方法了。”
❖参考译文① 喜怒哀乐各种感情还没有
向外表露的时候,叫做中;向外表露的时 候而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天下人最重 要的根本,和,是天下人普遍遵行的行为 准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 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②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 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 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 后世的《中庸》实际上是“中行”“中和”的集 成,而与《论语》中的“中庸”的意思还是有很 大出入的。今天,我们先认识一下来源,但依然 延用《中庸》这个称谓。
《中庸》主要内容
➢ 中庸是一种品德,而不是一种方法;其次,对象 是“民”,而不是“人”。古代指黎民百姓,平 民。与君、官对称。《说文》:民,众萌也;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 商民,有农民,有工民。《论语·泰伯》民可使由 之,不可使知之。
⑥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 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 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参考译文⑥ 凡国君治理天下国家有
九条不变的常规。这就是:修养自身, 尊重贤能,亲爱亲属,敬重辅政的大 臣,体恤文武百官,爱护百姓就像爱 护自己的孩子,招来各种工匠,善待 远方的来客,安抚分封的诸侯。
❖参考译文⑦ 诚是上天赋予的道理,而
努力达到“诚”则是人道。诚的人,不用 努力就能符合“诚”,自然而然就符合天 道,这样的人是圣人。努力达到“诚”的 人,选择至善的道德,并且坚守不渝。广 博地学习,详细地询问,慎重地思索,明 晰地辨识,坚定地履行。
《中庸》主要内容
➢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 明则诚矣。 大意是说:由内心真诚达到明晓道理,这叫做天 性;由明晓道理达到内心真诚,这叫做教化。内 心真诚就会明晓事理,明晓事理就会内心真诚。
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 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 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 食也,鲜能知味也。”
❖参考译文④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
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常常超过 中道,愚昧的人常常达不到。中庸之道不能 彰明于世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常常 超过中道,不贤的人常常达不到。譬如人没 有不吃饭喝水的,但是很少有人能辨别食品 的滋味。”
的关系非常重要。
⑦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 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 弗措也;有弗辨,辩之弗明,弗措也;有 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参考译文⑦ 有的知识不学(也就罢了),
(但只要)学了就要掌握,如果还不能学会, 那就不要放弃;有的问题不问则已,问了,不 到完全理解就不放下;有的事情不思索则已, 思索了,没有所得就不放下;有的疑难不分辨 则已,分辨了,不明晰就不放下;有的事情, 不做则已,做了,坚持得不彻底就不放下。
❖参考译文② 仲尼说:“君子的
所作所为符合中庸的道理,小人的所 作所为违背中庸的道理。君子对于中 庸,能时时处处坚持中庸的原则。小 人违背中庸的道理,任性妄为,肆无 忌惮。”
③子曰:“中庸其至矣乎! 民鲜能/久矣!”
❖ 参考译文 ③ 孔子说:
“中庸是天下最高的道德标准呀! 可是人们已经很少能做到了,这种 情况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⑥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 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
群臣,则士之报礼重;
❖参考译文⑥ 修养自身,就能确
立中庸之道;尊重贤人,做事就不至于 迷惑;能亲爱亲属,叔伯兄弟就能没有 怨恨,和睦相处;敬重辅政的大臣,遇 到事情就不会迷惑;体恤文武百官,受 恩惠的士臣就会尽力报答;
⑥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 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 则天下畏之。
⑦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 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 必强。
参考译文⑦ 别人一遍就行了,我
即使一百遍也要做好。别人十遍就行了, 我即使一千遍也要做好。如果能够用这样 的毅力追求中庸之道,那么即使愚昧的人 必能变成聪明的人,即使柔弱的人必能变 成刚强的人。
一、“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 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
❖ 这样,每个人就能够享受别人的尊重,事 业也会带来成功,企业也会受到客户的认可, 社会的认可,最终将自己做强做大。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 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 后不久。
❖ 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 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 并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 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 《孟子》合为四书。
《中庸》主要内容
➢ 命---性---道---教。 ➢ 性自命出,命由天降。 ➢ 上天把天理赋予人形成品德就是
“性”,遵循本性自然发展的原则而 行动就是“道”,圣人把道加以修明 并推广于民众就是“教”。
•①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 其所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 子慎其独也。
❖ 参考译文① 因此品德高尚的
❖参考译文⑥ 像爱护自己的孩子
一样爱护百姓,老百姓就因为受到勉 励而勤奋努力;招来各种工匠,就会 财源茂盛百货充足;善待远方的来客, 就能使四面八方的人都来归顺;安抚 分封的诸侯,就能四海一家,天下畏 服。
《中庸》主要内容
3、“诚”字贯穿《中庸》全文。
➢ 《大学》中的诚意是只说人道,而《中庸》 中的诚,不仅仅说的是人道,更多的是关 注天道。
➢ 诚贯穿《中庸》全部,《中庸》贯穿中国 人心全部。
➢ 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 为贵。
大意是说:诚贯穿在万物的始终,没有诚 也就没有万物,因此,君子以诚为贵。
⑦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 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 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人即使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也谨慎检点, 在大家听不到的地方,也恐慌惧怕。幽 暗之中,细微之事,虽无踪迹出现,但 动机已成,人虽不知,而自己却很清楚, 天下的事没有比这个更明显、更容易显 露的了。因此君子独处的时候特别谨慎 小心。
《中庸》主要内容
2、“中和”“中庸”的理念贯彻始终。 ➢ “和”是中华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 和实生物、和为贵、地利不如人和、和而不同
等,都是耳熟能详的话语。 ➢ 有物斯有象,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
则有仇,仇必和而Hale Waihona Puke Baidu。 ➢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中庸》主要内容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 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可见,“中和”是一种能力,正确的时机,恰当 的方法是“中和”,是哲学上讲的那个最合适的 “度”。
国学经典《中庸》略读
《中庸》讲授提纲
一、《中庸》简介 二、《中庸》主要内容 三、《中庸》部分章节欣赏 四、 参考文献
《中庸》简介 授课目的: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由朱熹使之 单独成篇。
全书3500字左右,共33章。 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著
作,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子思“笔 之子书,以授孟子”的。作为儒家经典的组成 部分阐述人性修养有关哲理的广博学问,中庸 之道,可开启治天下之门也。
➢ 其实亚里士多德也在其《伦理学》中强调过相类 似的理念。他曾说:“中庸之德,就是不过多, 也不过少,不趋于两极端的”。他的话语如下:
《中庸》主要内容
过度和不及都是恶,中道才是德性。在卤莽和 怯懦之间是勇敢,在放纵和拘谨之间是节制, 在吝啬和挥霍之间是慷慨,在矫情和好名之间 是淡泊,在暴躁和蔫弱之间是温和。
❖ “修身” 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最 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 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治国和平 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 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 意”“正心”四个步骤。这四个步骤依次 做来,就可以达到身修的目的了。
二、《大学》和《中庸》中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 如《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 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请将两篇文章中 的类似论证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 们所说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