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脾脏肿瘤影像诊断

合集下载

脾脏肿瘤影像诊断

脾脏肿瘤影像诊断
进性强化, 延迟期密度接近或稍高于脾实质。
脾脏恶性肿瘤CT诊断
淋巴瘤
血管内皮肉瘤
纤维组织肉瘤
转移瘤
其中,原发性脾恶性肿瘤根据组织起源不同主要分为3大类
1、起源于脾脏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其中包括何
奇金及非何奇金淋巴瘤等。此类占脾原发性恶性肿瘤的2 /3以上,
属于淋巴结外淋巴瘤的一种, 而恶性淋巴瘤晚期累及脾脏则不属于
●通常发生在中老年人。
●临床上除常引起巨脾症和较易发生破裂外常无特
征性表现可见
• 脾MFH 起源于脾脏的包膜或小梁组织,由
原始间叶组织发生的向纤维组织细胞分
化的恶性肿。
• 在病理学上主要由纤维母细胞及组织细
胞构成。纤维母细胞排列呈车辐状, 还可
见泡沫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细胞异型性
明显, 核分裂像多见。
发病年龄以中年多见,无性别差异。患者多无症状,
偶然发现可与其他器官错构瘤伴发也见于结节性硬化
患者 。
• 脾错构瘤是由异常数量和杂乱排列的正常脾组织构
成,即为脾固有结构的异常组合病灶内成分多样
化,如扩大的血管腔、淋巴组织、纤维组织和脂
肪组织等,偶尔有含铁血黄素沉着和钙化。
• 大体表现:单发或多发的实性结节, 边界清楚但无包
极低, 甚至类似水的密度,可能代表着液化性坏死或乏
血管区。
2、增强后病灶轻度强化或几乎不强化。环形强化较少见,
在见到环形强化的病例中, 不能肯定是肿瘤的强化, 还可
能是由于邻近组织的受压形成的假包膜
CT诊断
巨块型
1、左上腹巨大占位, 平扫边界不清, 偶有个别
病灶中央可见小片状坏死, 而出血及钙化罕见,
欠清
不清
平扫多

脾脏病变影像诊断(全面汇总版)

脾脏病变影像诊断(全面汇总版)

脾脏病变影像诊断(全面汇总版)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和免疫器官。

相比于肝脏,日常工作中,脾脏的病变相对少见得多。

接下来,我们一一总结一下,脾脏常见及少见的病变,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以备工作中不时之需。

1、脾囊肿脾囊肿相对少见,可以分为真性囊肿和假性囊肿,也可以按病因分为寄生虫性与非寄生虫性脾囊肿。

影像诊断较为容易,CT低密度,MR上T1WI低、T2WI高信号,信号接近水。

少数合并出血、感染或囊内蛋白含量高时密度和信号可较复杂。

脾脏内类圆形液体密度,增强扫描无强化。

诊断与其他部位的囊肿类似,不难。

脾包虫囊肿,囊内见子囊。

囊肿内密度或信号可由于囊内容物的不同而不同。

包虫囊肿与单纯囊肿表现可类似,但脾包虫不同点在于:包虫多见于流行病区,囊壁可有弧形钙化,未钙化的囊壁可有增强,囊内有时可见子囊,多合并肝包虫。

脾囊肿诊断多不困难,偶尔需要与脾淋巴管瘤、囊性转移瘤鉴别,脾淋巴管瘤多有分隔,增强后囊壁及分隔轻度强化,囊性转移瘤有原发病史,囊壁通常较厚,不规则,边界不清,增强后囊壁有强化。

小结:脾囊肿CT多为低密度,合并出血、感染、蛋白或钙类较多时密度可较高并不均匀;囊壁偶见钙化;增强后病灶无强化。

MR上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出血、感染、蛋白或钙类时信号可不均匀,弥散不受限。

2、脾血管瘤脾脏血管瘤为脾脏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成人以海绵状血管瘤多见,儿童以毛细血管瘤多见。

CT多为边缘较清楚的单发或多发的低密度影,病灶较大时可见中心更低密度瘢痕,病灶内可见点状或星芒状的钙化,亦可见边缘线样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结节状强化,随时间延长逐渐向中心填充,较小病灶也可以出现动脉期即完全填充强化,门脉期、平衡期强化程度逐渐减退,但仍呈相对高密度,延迟扫描呈等或稍高密度;MR表现为T1WI低、T2WI高信号,合并出血、血栓、纤维化及含铁血黄素沉着等时信号不均匀,DWI稍高信号,ADC高信号,如有中央瘢痕则呈T1WI低、T2WI等或低信号,增强扫描强化方式与CT类似。

优选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演示ppt

优选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演示ppt
对比更好。
④脾梗死灶在急性期(8天以前)呈低密度区,不强化;
在慢性期瘢痕收缩脾脏缩小、变形。 ⑤若整个脾脏梗死.增强脾脏不强化,只有脾包膜有增强
现象。
第41页,共45页。
脾梗死。CT平扫(上图)示脾内多 发低密度区,边界模糊。增强扫描( 下图)示病灶边界变清,为多发的楔 形低密度灶,无强化表现。
第42页,共45页。
病理学变化为贫血性梗死。 病灶常为多发,表现为尖端朝向脾门的楔状分布。
有时脾梗死还可伴发脾内出血。 可以无临床症状,亦可以引起左上腹痛。
第40页,共45页。
脾梗死CT表现
①多发生于脾前缘处近脾门的方向,为低密度区。 ②梗死灶呈三角形或楔形,底近脾的外缘.尖端面向脾
门。 ③增强扫描显示更为清楚.脾密度增高而梗死灶不增强,
第35页,共45页。
脾淋巴瘤
第36页,共45页。
脾转移瘤
例:女56岁,子宫颈癌, B超示肝内低回声区,怀 疑肝转移癌。
平扫肝右叶及脾门区有不规则低密度肿块,边缘不清,密度尚均匀(上),增扫病灶 无明显强化,仍为低密度。
CT诊断:1) 肝、脾转移瘤 2) 脾脏淋巴瘤
第37页,共45页。
脾转移瘤
第38页,共45页。
第5页,共45页。
脾脏的组织结构
被膜、小梁、白髓、红髓、边缘区
1.被膜:较厚,大部分表面覆有浆膜
2.小梁:被膜和脾门结缔组织伸入脾脏实质形成
3.白髓:脾内小动脉周围,淋巴细胞
4.红髓:脾索—吞噬红细胞、血小板、异物
脾窦—血窦,抗原和淋巴细胞进入脾脏通路, 有不少巨噬细胞。
占三分之二
5.边缘区:红白髓交界,是脾内首先捕获、识别抗原的
1.有一个或多个副脾。为结节状或球状的组织, 密度或增强特性与正常脾脏相同。

脾脏肿瘤的影像诊断

脾脏肿瘤的影像诊断

类肿瘤病变
分为良﹑恶性
良性包括血管瘤、
淋巴管瘤等
脉管源性肿瘤恶性包括血管内皮肉瘤、
淋巴管肉瘤
组织成分来源
淋巴肿瘤
霍奇金氏病﹑ 非霍奇金氏病﹑
类淋巴病变
非淋巴肿瘤
包括脂肪瘤﹑ 恶性纤维细胞瘤 ﹑恶性畸胎瘤等
脾肿瘤的临床表现
1
脾肿大,多数同时伴 有左上腹不适﹑疼痛
及压迫症状如腹胀﹑
2
恶心﹑便秘﹑呼吸困
脾淋巴管瘤
淋巴管瘤也称淋巴水瘤或囊性淋巴 管扩张症,属先天发育畸形
多见于儿童及女性,可单发或多发, 脾脏体积增大
形成原因是局部淋巴液引流受阻, 使淋巴液积聚形成囊性扩张
组织学 结构
脾淋巴管瘤
毛细血管性淋巴管瘤
海绵性淋巴管瘤
囊性淋巴管瘤
三者常混合存在,后两者多见,病变累及多 个脏器时称淋巴管瘤病。
CT表现
毛细血管及海 绵状者多为低 密度病灶,而 囊性者为水样
密度
脾脏增大,毛 细血管及海绵 状者多边界可 不清楚,病灶 可呈分叶,内
见分隔
囊性者壁薄规 则,边缘光滑, 多数呈多房, 多发病灶似一 堆大小不等葡 萄聚集呈簇状
分布
增强后囊内容 物无强化,囊 壁及囊间隔为 轻-中度强化。
MR表现
呈低或中等 偏低信号
脾血管瘤可单发,也可多发。瘤 内可有栓塞、出血、纤维化、钙 化成分,生长速度一般较慢。
低或等密度,较 大的血管瘤中央 有瘢痕形成,表 现为更低密度区
CT平扫
轮廓清晰
大小不等 多为单发 也可多发
可见多发点状 钙化或肿瘤边
缘线样钙化
MR平扫
低信号
为高信号,瘤内丰 富血窦及缓慢血流, T2弛豫时间长,信

脾脏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脾脏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的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影像学上因缺乏脂肪而无特征性表现。

对缺乏此特征者,CT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易误诊,应与肝内其他含脂肪的病变肌肿瘤肿瘤相鉴别。

脾脏肿瘤的影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一、脾良性肿瘤:1、脾血管瘤为脾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病理组织学可分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及静脉性血管瘤。

以海绵状血管瘤为最多见。

大体病理表现为蓝一红色的膨胀性的结节,可单发也可多发。

肿瘤大者内部可发生血栓、机化、纤维化、钙化及出血坏死囊变等。

组织学上血管瘤一般无包膜,内部由管径不等的毛细血管或血窦组成,血管内充满红细胞。

弥漫性血管瘤病患者,血管瘤可替代整个脾脏。

发病年龄20--60岁,成人多为海绵状血管瘤。

一般无症状,体检时偶然发现。

也可见于6岁以下d,JL,多为毛细血管瘤。

发育慢,至成人时始被发现。

影像诊断CT平扫:低密度占位性病变,轮廓清,大小不等,多为单发,也可多发。

大血管瘤中央有瘢痕形成,表现为更低密度区。

内有出血时,呈高密度。

有钙化时,表现为散在的点状、星芒状的钙化点或者肿瘤边缘的线样钙化增强扫描:与肝血管瘤呈类似改变。

小肿瘤可于动脉期呈明显均匀强化;大血管瘤动脉期先于肿瘤边缘呈粗斑点状强化,逐渐向中心充填,延迟后与正常脾脏密度一致。

肿瘤中心有血栓形成、瘢痕存在时,因血流缓慢,上述动态变化更为缓慢,中心可有始终不强化区域。

增强表现因肿瘤内血管腔大小及血流速度不同,而显示不同的增强效果。

延迟扫描观察其血流动力学特征,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MR表现类似于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在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且随TE时间的延长,信号强度递增。

重T2WI可显示“灯泡征”。

肿瘤中心有血栓形成、瘢痕存在时,此部分TIWI表现为更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或低信号。

增强扫描与CT所见类同。

脾血管瘤因其内血栓形成、机化、纤维化和出血等,强化方式多变。

有时仅依据MR表现难与脾脏其他恶性肿瘤鉴别鉴别诊断根据CT及MR的特征性表现,诊断不困难。

脾脏疾病的影像诊断

脾脏疾病的影像诊断

12 脾淋巴瘤
• 脾淋巴瘤(恶 性),根据影像 表现可分为均匀 弥漫型、粟粒结 节型、多发结节 型、巨块型。
12 脾淋巴瘤
• 脾淋巴瘤(恶性) 影像表现多表现 为弥漫结节或巨 大肿块,增强扫 描多为轻度强化, 缺乏血供的表现。
12 脾淋巴瘤
• 脾脏非何杰金淋 巴瘤MRI扫描:脾 脏增大,内见多 发结节状略高信 号病灶,增强扫 描呈不均匀强化。
2 脾血管瘤
• 脾脏多发血管瘤逐渐填充式强化。
2 脾血管瘤
• 脾脏多发血管瘤逐渐填充式强化。
2 脾血管瘤
• 较大的脾血管 瘤容易合并囊 变,中心区域 看见更高信号 或更低密度的 区域。
2 脾血管瘤
• 较大的脾血管 瘤也容易合并 出血、血栓、 纤维化及含铁 血黄素沉着。
3 脾淋巴管瘤
• 脾淋巴管瘤分为囊 性淋巴管瘤、毛细 淋巴管瘤和海绵淋 巴管瘤,囊性淋巴 管 瘤 CT 表 现 为 单 发/多发囊性低密 度灶,常有分叶内 多见分隔。
5 脾错构瘤
• 脾错构瘤平扫及各期 强化信号与正常脾脏 接近。
5 脾错构瘤
• 脾错构瘤CT增 强扫描病灶强化。
5 脾错构瘤
• 脾错构瘤MR扫描 T2W1低信号,增强扫 描病灶呈渐进性强化。
6 脾硬化性血管瘤结节性转化
• 脾硬化性血管瘤 结节性转化 (SANT)是罕 见的脾脏良性血 管性占位,影像 与血管瘤很相似。 典型影像可见 “轮辐征”。
脾脏疾病的影像诊断
概述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 具有多种功能,相对于肝脏,脾脏 病变相对较少,脾脏病变包括肿瘤 性、非肿瘤性病变和创伤。
脾脏的功能
1 免疫 2 造血 3 储血 4 滤血/毁血
1 脾囊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