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翻译的性质、标准、要求及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翻译的标准
翻译标准是翻译实践的准绳和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谈 到翻译标准,人们都知道严复的翻译“三字标准”—信、达、 雅。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三点。 “信”,是指“忠实”,在翻译的时候,要准确的理解 上下文的意思。说得更清楚一点,就是“一定要弄清楚原文 表达的是什么”。理解每一个句子中的文化内涵。比如,在 有一句We all ran to his aid.的翻译中,一个很简单的动词 ran ,翻译为“我们都赶去帮助他。”,“ run”在这句话 里是赶去的意思。有的译文就直接不理解上下文的意思,翻 译为“我们都跑向他的帮助”。其实,要理解这个动词很简 单,稍微往上文就可以看到,是指上文的“需要帮忙”。还 有一篇文章中的一个短语“get to one’s feet”,有的学生翻 译为“到达某人的脚跟前”,就完全是“弃原文而不顾,想 当然”了。这种译法出现了两个错误:一,没有理解动词的
1) Any use of the atomic bomb on Manchurian targets would be more for purposes of panic than of destruction. 如果要对满洲的目标使用原子弹,这与其说是为了破坏,不 如说是为了制造恐慌。 原文中用的Manchurian targets反映了原文作者的敌对立场和 观点,译者为了忠实表达原文的内容,并没有把它译为 “东北地区的目标”,仍按原文译为“满洲的目标”。 2) “ I kept it from her arter I heard on it,” said Mr. Peggotty, “going on nigh a year. We was living then in a solitary place, but among the beautifullest trees, and with the roses acovering our Bein’ to the roof…” “ 起那时俺听了消息后,”辟果提先生说,“瞒了她快一年 了。俺们那时呆的地方挺背,前后八方的树林子说不出 的最漂亮,屋顶尽是蔷薇花儿……”
科学派的人其实并不反对翻译活动中包含的艺术创造性, 但他们主张把语言科学的规律性和审美创造的主观性有机地 结合起来,这种理性的观点更符合翻译的本质特征— 翻译既 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译者从事翻译活动是带着 镣铐跳舞。如果单纯地强调翻译是一门艺术,有时就会夸大 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割裂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之间 的辩证关系,许渊冲先生的某些译文便被人嘲笑为“足尺加 三”。实际上, 翻译艺术并不是无客观规律可循的纯粹主观 性,也不是毫无主体创造性的纯粹客观性。 例如, 鉴湖女侠秋瑾有一句诗“秋风秋雨愁煞人”,这 句诗刻画了辛亥革命前浙江革命党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这里 的“秋” 比喻清末列强环伺国运衰颓的多事之秋,“秋” 和“愁” 不仅押韵,而且通过形似造成逻辑上的关联— 古 人云
“愁是离人心上秋”。许渊冲教授把此句诗译为the sad autumn wind and the sad autumn rain saddened my heart, 这里sad反复出现两次,谓语saddened利用词根派生法与前 面的两个形容词sad形成照应,而且它们读音相近,从而移 植了原文的形美和音美。当然,这种创造性是建立在译者 对英汉两种语言客观差异了解基础之上的,汉字是笔画文 字,有上下和左右结构之分,而英文是拼音文字,只有线 性结构,所以译者只能利用sad加后缀的办法再现原文的音 美和形美。不过原诗中包含的亡国灭种的担忧没有在译文 中体现出来,我们不妨利用fall的双关义(秋天和衰败) 来对 译文稍作修饰:The sad fall wind and the sad fall rain saddened my heart at the national fall. 这里,我们通过fall 的一语双关点明了秋和愁之间的关系,从而刻画了革命党 人伤时忧世的爱国情怀,译文阅读效果和原文基本达到了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
第一节 翻译的性质
第二节 翻译的标准 第三节 翻译的要求 第四节 翻译过程
第一节 翻译的性质
自严复1898 年发出“译事三难信、达、雅” 的慨叹以 来, 中国译坛就一直存在着翻译的性质之争,一部分人认为 翻译是一门双语交际的艺术,一部分人则认为翻译是一门 有章可循的人文科学,还有人走折衷路线,认为翻译本身 是一种实践技能和艺术,而翻译学则是一门科学。艺术派 的开山鼻祖是林语堂先生,早在1933 年他就指出翻译是一 种艺术,现代中国译坛艺术派扛大旗的人物则是许渊冲教 授,他认为( 1982) 翻译是一种“美化之艺术” ,提出了 “三美” (意美、音美、形美)与“三化” (等化、深化、 浅化) 的翻译美学思想。许教授认为(1993),翻译之所 以是一门艺术而非科学,是因为“科学研究的是真,艺术 研究的是美。”科学研究的是“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 的理想;而艺术研究的是“有之不必然、无之不必不然” 的理论。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1974)也认为“翻译的含义远比科学 为大”, 翻译是一门高于一般科学的人文科学,译者既 要遵循语言系统和审美创造的客观规律, 又要发挥人的主 观能动性, “归根结底, 完全令人满意的翻译始终是一门艺 术”。奈达先生曾试图把中国成语“雨后春笋”译为 grow up like bamboo shoots after the spring showers,后 来他发现译语读者接受效果并不理想,因为语言是客观社 会生活的反映, 英美人竹子见得少, 自然难以理解该中国 成语的深意。看来, 人的主观创造性必须尊重自然界的客 观规律和语言系统的客观规律, 竹子在中国是一种常见植 物, 中国人便拿竹子作比, 而蘑菇在英国随处可见, 他们 喜欢说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所以,人们还是倾向 于用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来译中国成语“雨后春 笋”,这种做法体现了对语言系统本身客观规律的尊重。 如果硬要直译, 译文后就必须加注, 否则不易被英美读者 接受和理解。
Baidu Nhomakorabea
新中国成立后, 老翻译家董秋斯先生(1951)大力提倡 “翻译是一门科学”,率先设想建立“中国翻译学”。他的 “科学论” 既强调文字转换的客观规律, 又强调用科学方法 总结翻译经验, 建立可供后人借鉴的译论科学体系。当代著 名翻译家沈宝基教授也一贯主张翻译应该注重思想性、科学 性、创造性。湖南大学黄振定教授旗帜鲜明地提出“ 翻译 是一门人文科学, 它是研究双语转换中语言创造性转换的 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这种科学把语言现象和双语转换活 动当作外在的客观对象进行分析、描写、研究, 以期获得带 有普遍性的原则和规律。当然, 这种原则和规律不象自然科 学规律那样具有确定性、精确性、实证性和实用性, 翻译学 的原则和规律包含着审美过程中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我们主张把翻译标准概括为“忠实、通顺”四个字。 所谓忠实,首先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译者必须把原 作的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不得有任何篡改、歪曲、 遗漏、或任意增删的现象。忠实还指保持原作的风格---即原 作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作者个人的语言风 格等。译者对原作的风格不能任意破坏和改变,不能以译 者的风格代替原作的风格。总之,原作怎样,译文也应怎 样,尽可能唤起本来面目。正如鲁迅说的,翻译必须“保 存着原作的风姿”。
张经皓先生(1993) 十分赞同许渊冲教授的观点, 他也认为 翻译不是科学而是艺术,一方面是因为“科学讲法规, 艺术 贵在创造”,“翻译不是遵从某些法规的机械地转换,而是 需要创造力的语言再现艺术,所以人们原有的机器翻译设想 始终未能取得圆满成功,”另一方面是因为“科学贵在理论, 艺术重在实践”,一个翻译理论家译的东西并不一定高明。 总之,艺术派的人士认为译无定规,文无钦本,一部名著每 隔一段岁月便会有新的译本问世,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第一章 翻译的性质、标 准、要求及过程
教学目标:准确理解翻译的性质、标准、要求;掌握翻 译的过程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要点:翻译的性质、标准、要求;翻译的过程:理 解阶段、表达阶段、校核阶段 教学方法:交际教学法;语法翻译法 教学步骤:技巧讲解;现场翻译;小组讨论;教师点评 教学内容:附后
目录
例如, 陆游的词“红稣手,黄滕酒” (《钗头凤》)如 果照字面译为:red hands so fine /yellow branded-wine,英 美读者看了译文会由red想起疾病与暴力,red hands让人想 起英文成语catch sb red-handed(抓住某人正在干坏事), 人家还以为唐婉是不是刚行凶作了案,正在饮酒壮胆呢。黄 色(yellow)在英美文化中象征衰败、疾病、胆怯与背叛, 故英美人多用:rich brown、gold 来取代yellow这个令人产 生不愉快联想的词。所以, 许渊冲先生(1991) 把“红稣手, 黄 滕酒” 译为pink hands so fine/ gold branded wine, 这里pink 表示白里透红的颜色,相当于粉红或淡红,在英美文化中有 健康、爱情和女性的联想,如pink party表示纯妇女成员参 加的娱乐聚会,pink collar表示粉领职业女性。显然,第一 种译文中red对“红”、yellow 对“黄”,但这只是表面的 形似,后一种译文遣词虽有调整,却是神似之笔。毫无疑问, 准确流畅的译文是译者创造性劳动的结果。
所谓通顺,即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符合规范。译 文必须是明白晓畅的现代语言,没有逐词死译、硬译的现象, 没有语言晦涩、文理不通、结构混乱、逻辑不清的现象。鲁 迅所说的,翻译必须“力求其易解”,也就是这个意思。 忠实与通顺是相辅相成的。忠实而不通顺,读者看不 懂,也就谈不到忠实;通顺而不忠实,脱离原作的内容与风 格,通顺也失去了作用,使译文成为编纂、杜撰或乱译。 忠实是翻译标准中的首要问题,它对原作的内容、风 格、语言应有全面的照顾。例如:
真正涵义;二,对这个短语非常陌生,导致的结果是翻译错 误。它正确的翻译是“站起来”。所以,“信”—“准确 理解英语原文”,是翻译的必要条件。错误地理解原文, 译文肯定是错误的! “达”,是指“通顺”,要通顺流畅地表达原文的意 思。比如,Light travels faster than sound,这一个句子, 要理解并不难,即“光比声音传得快”。但是,好多学生, 由于对travel 旅游、旅行)这个词理解上的错误,结果翻 译为“光旅行起来比声音快”。要知道,travel 除了有上 面两种汉语意思外,还有“传播”的意思。再举一例, He feels disappointed because he can’t get a ticket to The Sound of Music. 这句话是说“他感到失望因为他没能买到 音乐之声的票。”,但是,如果翻译为“他感到失望因为 他没能得到音乐之声的票”,就显得有点不符合原文了。 所以“达”—“通顺汉语译文”,是翻译的结果。所谓 “汉语之言,要达英语之意”,千万别要让译文显得古板、 僵化,甚至完全“不符合汉语语言逻辑”。
再说说“雅”。严复三字标准,这个字后来成为许多 翻译批评家争论的焦点,然而,我认为,“雅”这个字, 在文章翻译的标准中尤其重要。就是说:文章翻译中,译 文要“优雅”,要“语言美”,甚至要“有韵味”。一般 的译文中,明显发现,有的学生翻译出来的句子非常生硬。 在文章翻译中,要做到“雅”,尤其不易。毕竟英语和汉 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要找到象英语那么好的节奏和 韵律,都非常不易。但是,是值得我们在翻译过程追求的 目标。如果译文既能够“准确通顺”,又能够“语言优 美”,那就是“绝妙的语句”,“非常漂亮”的译文了。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艺术工作。翻译涉及两种语言及 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时非常复杂。所以,译者 要想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常常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 仅仅懂得一些基本知识是不够的,必须通览群书,了解不 同国家文化间的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