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一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1)

高一历史一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1)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基础知识:新中国成立的史实;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时间、主要内容和意义;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和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方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2)理解运用: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理解1954年宪法的颁布对国家政治建设的意义;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政治建设中的地位;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政治建设中的地位;理解中国实行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理解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和优越性。

过程与方法(1)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

(2)注重启发式教学,可事先拟好专题,自由组合并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发表意见,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2)了解中国国情,感受骨肉同胞盼团圆的殷切情感,为实现祖国统一的一份力量。

【重点与难点】新中国的成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

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那么新中国是怎样从法律上、制度上体现人民的政治利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新中国的政治建设问题。

一、开国大典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怎样的准备?生:①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

②确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纪元等事项.多媒体课件显示:《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纲领全文由序言和总纲、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七章六十条组成。

纲领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任务及各方面的总方针、政策和原则.在政治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是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央人民政府为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年级:高一学科:历史主编人:夏克传审核人:时间:2014年12月姓名:小组编号:【学习目标】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2、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学习重点】新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学习难点】认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预习指导】一、开国大典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当选为主席,以为国旗,《》为代国歌。

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举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有什么历史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新中国的三大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①创立: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

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制度。

宪法体现了和两大原则。

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

②意义: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建设奠定了基础,也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

2、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的政党政治①建立:1949年9月举行的,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制度。

② 完善: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它的主要职能是和。

③发展: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的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拥护。

中共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战线。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制度①提出:1949年,政协会议通过的 __________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应实行民族的 ___。

”②确认: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③意义:加强了,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学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学案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喻芬芳编印【课程标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筹备: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

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2、成立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3、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使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新中国的政治建设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2)确立的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3)主要内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的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1)建立:①初步——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②正式——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指导思想:1956年规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3)特点: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民主党派的任务是参政议政。

(4)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2)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3)意义:真正实现了民族平等,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第2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在本单元内容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单元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生对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已有初步了解,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遭到破坏。

但经过重建民主与法制,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的坚实的政治基础,对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科学技术的发展、外交往来的成功等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课标要求:(1)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2)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设计图的重要意义。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刘少奇冤案;1967年1月上海造反派夺权。

“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破坏给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保证。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题,培养阅读、理解、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运用调查、访问、交流等形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树立自觉维护民主法制,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促进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与提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法制建设方针;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探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的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健全和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

重点:“文化大革命”中法制遭破坏的表现及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的历程。

难点:(1)“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

(2)如何理解民主与法制的关系二、说学情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高中历史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8 岳麓版必修1-岳麓版高一必修1历史教案

高中历史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8 岳麓版必修1-岳麓版高一必修1历史教案
1、上课前引导学生搜集开国大典、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西藏自治区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图片和资料,以此为主要资料的课件。
2、教学过程中首先播放《开国大典》部分影像资料,播放毛泽东向世人宣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话语,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认识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PPT,视频
讲授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材料、影像,引导学生对新中国的成立、建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一部宪法的特点和历史地位进行分析和归纳。
学生自主学习;根据图片和材料,以及问题设计,回答有关问题,并进行讨论回答。
PPT,视频
研讨
分组合作研讨: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西方的议会制有何区别?《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有何联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新中国的成立有关史实和历史意义;把握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政治制度建立的有关史实和意义。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现象并进行概括、分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新中国成立和建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建立的过程;通过情景激趣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比较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史料、史识、史观的能力,培养正确的学习历史观点的方法。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播放《开国大典》部分影像资料,播放毛泽东向世人宣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话语,
通过观看影像和图片,体会开国大典的深远而重大的历史意义。
2、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教师点拨、合作探究、展示成果、总结评价等多种方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比较问题的能力。

2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

2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

2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篇一:第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教案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使学生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情况,新中国的诞生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分组,选举代表、访问调查,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使学生充分理解并体验课本知识,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人交流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史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通过人大制度和政协制度的曲折发展的学习,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理解三大政治制度所体现的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

难点:理解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的选择,认识三大制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3.教学用具4.标签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材料——一、前提---新中国的成立1、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进行民主政治建设,首先要有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建国。

为讨论新中国建立的有关事宜,1949年9月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想一想:假如你是当时的首都市民,你会在《人民日报》上看到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哪些内容的报道呢?(让学生经过讨论和协商,大致达成以下共识。

)①通过《共同纲领》②确立了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③决定了国名、国旗、国歌、首都等2、开国大典根据新政协的决议,于1949年10月1日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课件展示图片开国大典时人们激动的场景)想一想:人们为什么会如此的激动呢?3意义:(1)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课标】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预习案】一、新中国的成立1.准备:1949年在北平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充分的准备。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了。

3.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标志着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的新时代。

新中国的成立,是的胜利。

请思考: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责是什么?二、新中国的政治建设1.1954年宪法(1)目的:为了保障,新中国开始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替代起作用的《》。

(2)内容: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共有106条,分、、,以及等四章。

②确立了我国的,规定了,制定了,并将写入宪法。

(3)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4) 意义:①性质: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

②它的颁布加强了,巩固了;反映了的根本要求;提高了人民,为奠定了基础。

(5)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1956年底,随着经济上和政治上从向过渡的完成,在中国初步确立起来;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明确指出:国家的主要任务已有解放生产力变为,国家必须制定完备的法律,人民的应充分受到法律的保护。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确立:年通过的《》正式以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产生和组成:各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经全国人民产生,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

(3)意义:①国家的政治生活开始沿着运行。

②奠定了的政治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昭示着。

3、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基础: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共同反对的历史。

(2)指导思想:“”。

(3)形式:,人民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是。

(4)作用: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基本内容:在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设立,行使。

学案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学案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青岛一中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2015级新授课导学案学科:历史课题:必修一专题六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编号:21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时间:2015.12 班级:姓名:【课程标准】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 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重点难点】1.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2.难点: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课堂导读】一、新中国的成立1、准备: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能(1)时间:(2)地点:(3)主要任务:(4)內容:(5)注意:《共同纲领》性质:新政协职能:2、成立:(1)时间:(2)政府(政权):(3)政权特色:3、意义:二、法律建设——第一部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1、目的:2、制定:3、内容:4、性质:5、意义:三、制度建设(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确立:(1)初步形成:《共同纲领》(2)正式确立:2、内容:(1)国家最高权力机关:(2)人大的职权:(3)人大代表产生的方式:3、意义:(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形成的基础:2、指导思想:3、主要形式:4、基本组织:5、意义:(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基本内容:2、法律依据:(1)(2)3、五大省级自治区:4、意义:【拓展导思】三个概念的辨析: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即政权组织形式,它是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它分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全国和地方一切重大事务。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国家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其常设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导学案b.doc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导学案b.doc

编制:刘审核: 陈斌 科组长签字:高一历史导学案(B )【课题】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1、 了解新中国政治建设的情况(政协一大,共同纲领,宪法,三大政治制度等)2、 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要从中国国情出发3、 通过民主政治的完善强化民主和法制意识,理解和尊重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传统。

【重点难点】:新中国政治建设的对民主法制的发展【使用说明】1. 课前自主学习要认真梳理知识,记住其中重点。

预习不会的知识点同组内合作解决,若组内解决不了的 问题用红笔写出疑问在课堂上大家一起解决。

2. 合作探究和达标检测内容在课堂完成,就疑难问题可以展开讨论,不赞同课前做完。

3. 板书展示注意工整规范,语言展示注意声音洪亮条理清楚,点评要客观。

自主学习【课前部分】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k ________ 年9月15日,第_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次会议在 ____ 举行。

大会通过的《 》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 ________________ ”。

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和人民的 ____________ 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 _______________ o3、 1957年,国家政治生活中发生了 _____________ 的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趋于停顿。

十年 “ ___________ ”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存实亡。

__________________ 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 恢复与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

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1、 1956年4月,中共中央正式提出“ _____ , ________ ”的方针,作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 的指导思想。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年级:______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_ 完成时间:____________【课标要求】1.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2.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学习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学习难点】如何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自主学习】第一章:民主之基——新中国的成立1、背景:(1)军事上:解放战争基本胜利。

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2)思想上:七届二中全会和《论人民民主专政》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

(3)准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时间、地点、内容2、成立:3、意义:第二章:民主之魂——新中国的法制建设(一)法律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请结合材料和教材,思考:“五四宪法”的目的、内容、性质、原则、历史意义。

(二)制度建设:三大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老干妈”的传奇故事我叫陶华碧,1947年,出生于贵州省湄潭县一个偏僻的山村…七岁那年,听村里的老人们说什么“宪法”、“人大”、“人大制度”,什么意思啊?我也搞不清楚,没文化,真可怕啊。

生活虽然艰辛,但是我自食其力,自主创业,创办了“老干妈”辣椒酱。

终于,“老干妈”规模越做越大,生意越来越好,街坊们纷纷来我的工厂里干活,他们都说日子终于好过了,我也成了纳税人,和街坊们聊天时老是听到他们说要选人大代表了,我就去问了儿子,终于明白了人大代表是干什么的,突然有一天,邻居们都纷纷表示要选我当人大代表。

在大家的支持下,经过村、县、市、省的层层选拔,我当上了贵州省的人大代表,2012年,我参加了两会,我们在3月4日举行了第一次会议,推选吴邦国为主席团常务主席,通过了大会日程,决定了大会副秘书长,我们还表决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听取和审议了政府工作报告等等。

最新-高中历史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岳麓版必修1 精品

最新-高中历史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岳麓版必修1 精品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一、课标及三维目标: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项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三、复习回顾:___________年10月1日,伴随着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了,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二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确立的代议制政体大多实行三权分立,___________行使立法权,___________行使行政权;政党制度大多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

1917年10月,俄国爆发___________,起义成功后建立世界是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苏俄政体的特点是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统一;政党制度实行_________________党一党执政。

四、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归纳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四.巩固训练:基础检测: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A、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B、新民主主义革命完全胜利C、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D、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最早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文献是:A、1949年人民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B、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1956年的中共“八大”决议D、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是:A、上层集中B、基层民主C、分权与制衡D、民主集中制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并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开始于:A、1949年新中国成立B、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后C、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5、下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规定了国家性质、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B、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C、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能力提升: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法律依据:A、《论人民民主专政》B、《共同纲领》C、《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下列不属于民主党派参政基本任务的是:A、参加国家政权B、确定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人选C、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D、参与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与执行3、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C.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繁荣原则D.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建立起来的4、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最根本的是: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村民民主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5.2018年中国致公党中央副主席万钢和无党派人士陈竺分别担任科技部和卫生部部长。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导学案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导学案

2012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历史导学案 时间:2012-12-14 班级: 姓名: 学习小组: 组内编号: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不学无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无所帮助,也不会带来利益——马克思学案装订线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导学案编制:王劲松 审核:季淑芝 审批: 编号:2012L18【课程标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知识目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54年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能力目标】认识新中国制定这些政治制度的出发点和目标,理解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制定要从国情出发。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的过程,强化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树立依法治国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

【教学难点】理解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准确含义及不同历史时期的职能与作用。

【自主学习】①认真阅读教材正文、图片、小字内容,在课本上划出关键词句,小标题(如背景、内容和意义等);②提出你的疑问; ③用心记住最基础的知识和概念。

一、开国大典⑴新政协召开:1949年9月21日,新政协召开,讨论建立 的有关事宜,通过了《 》。

⑵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和政务院的负责人组成,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⑴宪法内容:确立了我国的 和 ,规定了人民的 ,制定了 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这是我国第一部 类型的宪法。

⑵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年底,随着经济上和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起来。

⑶中共八大: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国家的主要任务为 ,国家必须系统制定完备的法律。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1学案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1学案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程标准】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2.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3.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知识点一开国大典1.背景: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2.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毛泽东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3.意义(1)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2)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知识点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宪法的颁布(1)目的: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2)制定: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3)内容: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

(4)性质: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意义①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

②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③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2.法治的完善:1956年中共“八大”明确指出:国家主要任务已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发展生产力,国家必须系统制定完备的法律;人民的民主权利应该充分受到法律的保护。

知识点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1.确立:1954年9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代表产生:各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

3.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1)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2)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等。

【历史】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岳麓版必修1

【历史】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岳麓版必修1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程目标: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多党合作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难点:如何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正式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 几个概念的辨析(1)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它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它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全国和地方一切重大事务(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

其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3. 代表的产生方式和组成情况(1)产生方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

(2)组成情况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

4. 历史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5. 发展历程(1)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发展①. 探索发展阶段(1954—1957)初步发挥了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②. 遭受挫折阶段(1957—1965)(3)原因: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影响(4)结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趋于停顿③. 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即“文革”时期)(5)表现:形同虚设,名存实亡。

十年间未召开一次普选④. 恢复、发展阶段(1976— )(6)恢复前提:文革的结束(7)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活动:加强立法、推动民主和法制建立、并进行对外合作思考: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我们能得出什么经验教训?6. 经验和教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应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能顺利进行,如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受挫,人民的民主权利就会受到践踏,国家政治生活就不稳定,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重难点问题】
1.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2. 1954年宪法的性质。

3.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特点。

【课前预习】 新政协: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______________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新政协的主要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结合的胜利。

时间:1954年 性质:第一部__________________类型的宪法 内容:课本p92 意义:加强了__________________,巩固了____________________;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________和_______建设奠定了基础。

确立:1954年,以宪法的形式确立。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的____________的基础,规范了__________的关系,昭示着国家最高权力属于__________. 曲折: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及“文革”,对其造成严重破坏。

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断发展完善。

指导思想:1956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 主要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曲折: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及“文革”,对其造成严重破坏
1982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政权建设(新中
国的
成立) 新中国的政
治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法制建设(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民主建设(政治建构)
地位: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基本内容:
在________________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____________,设立自治机构,行使_____________. 自治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少数民族实现当家作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重难点解析】
1.新中国政治体制基本框架。

(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到会制度——政体。

(依据:国情;确立形式:宪法)
(2)基本政治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

(3)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区别。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它包括民主选举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它拥有广泛的权力,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拥有立法权,对政府两院的监督权,人事选举任命权以及重大事项的决定权(讨论和决定国家的一切重大问题并监督其实施)。

【巩固练习】
1、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
A.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彻底完成
C.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D.我国开始朝着社会主义道路向前迈进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结束临时宪法历史使命的标志是
A.抗美援朝的胜利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3、1953—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其表现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B .全国政协成立
C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公布
D .村民委员会成立
4A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B .巩固了国家政权
C .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
D .政协会议是最好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成
5、人口特少的33个少数民族,如基诺,珞巴等,在全国人大都有1个人大代表的名额,使他们都能表达本民族的意思,由此可见
A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C .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
D . 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6、为实现民族平等,党和政府采取的最主要的措施是
A.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地改革
B.给少数民族地区以大力的财力支持
C.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
D.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
7、自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区人大主任、区政府主席均由藏族公民担任。

五十年代以来,中国政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向西藏投入400多亿元;1944年以来,中央和其他省市克服种种困难,援助西藏建设了62项工程。

这表明我国政府的()政策和()原则在西藏得到了真正贯彻落实。

A.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B.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
C.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政治平等
D.民族团结各民族经济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