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玩具设计中的心理学
(刘东辰)
(天津商业大学设计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工业设计12级02班)
【摘要】:儿童玩具的设计与开发务必要考虑到儿童这一类人群心理上和生理上的需求,才能设计出儿童所喜爱的玩具产品。
本文阐述了儿童设计中的心理学在儿童玩具的产品设计开发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全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讨论了儿童的玩具需要与玩具消费心理特点,儿童发生与认知的基本理论,分析了我国儿童的玩具心理和生理特征。
第二部分梳理了目前国内儿童玩具设计的功能和使用,指出在儿童玩具设计中功能设计和使用安全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分析了儿童玩具设计的审美心理和消费心理,即回归儿童玩具的对象本体,以愉悦功能为目的,设计出更加符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儿童玩具。
【关键词】:儿童心理学玩具设计儿童特征
Psychology in the design of children's toys
【Abstract】:Children's toys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this kind of people must take into account the children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needs, to design a children's favorite toy product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esign of children's psychology in the children's toys tha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duct design and development. The paper mainly includes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discusses the children's toys need toys and consumer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hildren with cognitive theory, has analyzed our country toy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The second part combs the current domestic children's toys design function and use, points out that in functional design in the design of children's toys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use of safe. The third part analyzes the aesthetic psychology of children's toys design and consumer psychology, namely regression ? toys for children 【Key words】: Child ; psychology ; children toy design ;features
序言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都有着与其对应的心理特征,而且一个人儿时的心理需要若是不能得以满足,会影响到他一生的健康成长。
随着这几年设计心理学的发展和在产品设计中的逐步应用,开发商越来越意识到要想做出好的儿童玩具设计,必须首先充分研究出儿童这一类人群心理和生理的特征并加以分析使其应用到实际产品设计中。
因此儿童玩具设计必须回归儿童玩具的本体特征,回归儿童玩具的对象本体,设计出更加符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儿童玩具。
一、儿童群体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一级标题,用汉字编号,左对齐,四号宋体加粗)
儿童群体通常是不能够很清晰的表达出他们需要的特殊消费群体,不过他们对玩具的判断是旗帜鲜明、开门见山的,近年来中国儿童玩具设计出现的各种问题,其根源还是没能够真正意义上的了解儿童,从儿童的角度去做自己的设计,必要的时候要蹲下来,使自己的视线跟孩子一样,才了解孩子们看待事物的体会。
总而言之,儿童玩具设计必须建立在对儿童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的研究基础之上。
根据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展认识论,儿童思维的发展,认识的形成划分为四大阶段:第一阶段是感知运动水平(0到2、3岁)。
这个阶段是儿童道德标准和道德需求的萌芽阶段。
这个阶段的心理发展决定着未来心理演进的整个过程;第二个阶段是前运演逻辑阶段(2、3到6、7岁),这时的儿童开始通过符号作为中介来认识外部世界,体现在儿童延缓模仿、想象或游戏之中。
第三阶段是具体运演阶段(6、7岁到10岁左右)。
这个阶段儿童已经有了一般的逻辑结构。
最后一个阶段是形式运演(10到14、15岁左右)。
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能力趋于成熟,基本可以不需要具体事务作中介就能达到广义上的“直接理解”,逻辑性也更强。
因此儿童群体的特征不仅仅包括儿童的身高体重等生理因素,更重要的是儿童的心理情感和思维发展。
二、儿童玩具设计的功能
(一) 功能的分类
儿童玩具的功能就是指儿童玩具本身和使用中所发挥的有利作用,它通过利用各种辅助手段来满足不同认知阶段的儿童需求。
中国是个玩具生产大国,玩具种类甚多,功能各有不同,一般分为娱乐型、益智型、情感寄托型和残障康复型几类。
其中益智型玩具如多功能早教机、电子拼图机、塑胶ABS模型等益智产品仍深受家长们的青睐,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开发智力是家长们最关注的问题,因此以开发孩子智力,发掘其想象力、创造力为主打理念的益智玩具正成为儿童玩具市场上的新宠,吸引了不少家长购买。
家长可根据自己和孩子的需求自行设计玩具,在制作过程中,家长与孩子们之间增进了感情,进而激发出孩子们的创造力,是孩子们在玩益智玩具或游戏过程中能够锻炼逻辑思维能力、记忆力、耐力、意志力和团队精神等等,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二) 功能的多样性
另一方便,功能的多样性也是需要研究的要点,儿童对一件事物的兴趣通常不会持续太久,所以功能单一的的玩具会很快让孩子的兴趣丧失而去追求新的玩具,功能的多样性设计不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还能多方位的培养儿童的兴趣。
比如设计立体拼装系列的玩具、多功能识字笔、学习机等等
三、儿童玩具设计与使用
(一)儿童玩具的结构安全
儿童玩具的安全性是所有设计开发的首要问题,由于儿童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在使用玩具的过程中,容易发生一些意外,因此我们在设计儿童玩具时对其结构的安全性和牢固性要有保障,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产品结构设计上尽量用圆滑的倒角或曲面避免使用过程中对儿童的皮肤造成伤害。
儿童玩具使用中所发生的意外很多时候是因为玩具的结构不合理导致的,比如玩具边缘有锐角、绳索过长、容易拆卸的小零件和塑料薄膜等都有可能对儿童造成伤害或潜在危险。
(二) 儿童玩具的材料选择
儿童玩具的材质也是设计者们关心的一大要点,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已对儿童玩具的材料的安全性比较注重,购买时多数会看认证标志、生产商、成分说明、注意事项。
所以儿童玩具表面涂料的化学成分一定要符合国家标准,儿童在使用完玩具以后手放在嘴里对儿童健康有很大危害。
同时玩具材料暗藏的患病隐患如过敏、鼻炎、哮喘、湿疹等应该受到重视,而作为设计师的我们需寻找更加天然、可回收、无毒无铅的材料,无毒无害是前提,绿色环保是发展方向。
四、儿童玩具的审美与消费心理
(一) 儿童审美心理
通俗的讲,如果产品的外观能使消费者感到愉悦,就说明该产品有了审美价值。
一个好的儿童玩具必须要符合儿童的审美特征。
儿童对审美的观念会比较直观,认知事物的主要方式有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其中视觉占主导作用,有关心理学研究表示,在感知运动水平的儿童比较喜欢鲜艳明亮的颜色,这些可以对他们在视觉上产生冲击。
而接下来的运演阶段,会把陌生的符号与具体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进行认知。
因此有关动漫图形的玩具设计就比较受儿童的喜爱。
(二) 儿童的消费心理
儿童消费的心理与其他消费群不有很大区别,不单单是他们本身的模糊心理,他们的消费权基本在成人手里,儿童对事物认识尚浅,容易受外界的支配和诱导,并且还有天真、好奇、直观等消费心理,缺乏逻辑思维,他们的需求常常是成人所不能理解的。
因此产品的包装对儿童来说非常重要,设计师应该在产品外观、包装设计以及色彩的搭配上吸引孩子们,近而引导家长们消费。
五、结语
儿童玩具设计的研究关系着我国儿童心智的健康愉悦成长,因此有必要去充
分挖掘与探索目前儿童玩具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与问题的归因。
目前我国市场上儿童玩具品种多样、功能各异,但其无序、混乱的现状不容易逃避。
尤其是在儿童玩具设计的愉悦性、安全性与本土文化方面存在着诸多的缺陷。
任何儿童玩具设计都应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成长任务的需要。
因此设计中必须遵守“儿童化”原则,更多倾听儿童成长的心声。
设计儿童玩具必须充分的了解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满怀责任和关爱,从特征、功能、安全性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设计,不断的发现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设计出深受儿童喜爱的寓教于乐的有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产品。
参考文献:
[1]李彬彬 .《设计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皮亚杰(瑞士),《发生认知论》,商务印书馆,1995
[3]皮亚杰(瑞士),《儿童心理学》,商务印书馆,1980
[4]张剑,薛峰,孙欣,《玩具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5]张成忠,,吕屏,《设计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