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辨析材料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论》第1卷第13章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海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1)结合所学,材料中所说“磁石”指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信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可知,为鼓励海外贸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在宋代,随着商业的繁荣、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金属铸币不能满足商业的需要,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交子。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中为鼓励海外贸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加以管理?
(3)材料三中交子最早出现于北百度文库哪一地区?
【答案】(1)经济重心南移
(2)市舶司
(3)四川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可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3)依据课本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江南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导致了人口的大量南迁,人口的南迁为南方的开发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从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4)围绕“我们要大力引进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保持安定的环境;民族关系融洽等等”作答。发展经济应该大力引进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保持安定的环境。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告诉我们,安定的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先进技术的传入和使用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
(3)材料三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举一例史实说明他是这样做的。
【答案】(1)民本思想;“贞观之治”。
(2)知人善任,虚心纳谏;魏征。
(3)唐太宗时期,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这体现了唐太宗重视人民力量伟大的民本思想。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材料一:
材料二:
评价一
“贼臣杨镐、袁崇焕先后卖国。”
—(明)朱舜水《朱舜水集》
评价二
“袁崇焕……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昏政暗(君主昏庸政治黑暗)……深可悯恻(哀怜)。”
—《清高宗(乾隆帝)实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为袁崇焕立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不同时期人们对袁崇焕的不同评价。
3.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答案】【参考范文】发明与交流
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磁石指南的特性。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水罗盘)。由于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宋朝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元朝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40多个。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材料一:唐太宗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
材料三:“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思想?在他统治期间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
(2)材料二反映唐太宗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举出一个敢于直言的“忠臣”。
(3)请以“袁崇焕之我见”为主题写一篇小议论文。(要求: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
【答案】(1)原因:建立军功(抗金有功或保卫边疆安全)。
(2)评价:①袁崇焕咎由自取,卖国。②袁崇焕忠君爱国,被冤枉。
(3)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信息“力挫后金军,解围京师”“率军抵抗后金屡获大捷”,可以看出,为袁崇焕立祠的原因是建立军功(抗金有功或保卫边疆安全)。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内容“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可以看出当时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是:人烟稀少,耕作方式落后,商品交换很不发达,贫富分化的程度也很低。
(2)依据材料一“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可得出当时经济荒凉落后;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可以知道,宋时江南地区经济已得到发展,变得很富庶;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南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再加上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所以江南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气候地理原因有: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
点睛:(1)问理解材料一的内容是解题的关键;(2)问理解材料二的内容与材料一对比得出答案,材料二反映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结合所学,可确定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3)问依据课本所学,理解是关键,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财政收入依靠东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4)问围绕“我们要大力引进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保持安定的环境;民族关系融洽等等”作答。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磁石“指的是指南针;指南针的发明传播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准备了条件。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例如根据材料中“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可以归纳出论点是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对世界的贡献或者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可在围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古代科技发明进行论述,列举具体的史实,史论结合,层次清晰。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指南针。
(2)观点:中国的古代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论述:中国古代众多科技发明的产生和传播都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例如:造纸术、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传到欧洲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指南针的应用则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结论:综上所述,领先世界的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是古代中国人智慧的结品,促进世界文明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
材料二 《宋书》这样描述江南: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5.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宋代时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摘编自《世界遗产在中国》解说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惊世之作”指的是哪一项工程?
(2)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1)都江堰。
(2)论述示例:观点:创新推动社会发展论述:材料讲述了战国时期,在没有发明火药和更多先进工具的情况下,秦国李冰想出一个奇妙的办法,通过对岩石使用火烧水浇的方式,历时14年建成都江堰。都江堰成为世界水利史上的惊世之作,它使四川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至今仍然发挥作用。这充分说明创新的重要,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选用粗布、麻头作为造纸的原料,大大降低了造纸的成本。使纸这样的书写材料得到广泛的传播,推动了中华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2)变化: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原因: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南迁的人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
(3)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4)大力引进人才和科学技术;保持安定的环境;民族关系融洽等。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国时期,那时还没有发明火药,也没有更多的先进工具。要把大山劈开,就只能依靠钢钎和石锤旷日持久地凿打。李冰想出了一个奇妙的方法。决定对岩石使用火烧水浇的方式。公元前256年,历时十四年之后,世界水利史上的“惊世之作”建成竣工。开始了它对四川平原持续至今的影响……水通过宝瓶口持续稳定地流入成都平原,灌溉的便利使辽阔的乡村五谷丰登。人们在栽种粮食的同时,还利用多余的水来蓄塘养鱼。水又作为动力带动水轮水磨和水碾用来加工各种农产品。农业不断发展,手工业也得以繁荣。盆地之内犹如天之府库,物资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被世人誉为天府之国。以至于后世的历代王朝都把成都平原视为重要的战略和粮食基地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为历史小论文。考查学生综合写作的能力。要写好历史小论文,必须做到观点明确、清楚;论据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论证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根据图一的水罗盘和图二的元朝交通路线图,结合所学可知由于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宋朝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所以图片反映的是发明与交流的关系。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磁石指南的特性。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水罗盘)。由于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宋朝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元朝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40多个。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点睛】
(1)(2)属于同一类型,都是要求依据材料回答。解答时,就紧扣材料,找到关键语句,译为现代汉语,概括回答即去掉不必要的字句即可。(3)此题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按照要求写作,做到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注意有理有据,提出观点,给出证明。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依据材料二评价一“袁崇焕先后卖国”,评价二“尚能忠于所事”,可以看出,人们对袁崇焕的不同评价有①袁崇焕咎由自取,卖国。②袁崇焕忠君爱国,被冤枉。
(3)按照要求写作,注意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标题可以是:我眼中的袁崇焕。袁崇焕抗金有功,保卫边疆安全,是忠君爱国的英雄。袁崇焕没有卖国,是被冤枉的。
结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灵魂。青年学生应努力培育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利用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内容“李冰”“公元前256年,历时十四年之后,世界水利史上的惊世之作建成竣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惊世之作”指的是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观点从材料内容中归纳,符合题意即可。如:创新推动社会发展。再根据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来举例论证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创新促进社会发展的史实,如都江堰的建造、造纸术的发明等,最后要注意扣题,写出结论即可。
(2)由材料二“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籍忠臣”可知,唐太宗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他重用善于进谏的魏征,魏征先后向他进谏二百多次,受到唐太宗的器重。
——《宋书》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当时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如何?
(2)材料二反映的情况和材料一相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简要分析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江南地区的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4)从江南地区变化的原因中,你认为对我们当地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答案】(1)经济落后;贫穷;尚未得到开发。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论》第1卷第13章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海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1)结合所学,材料中所说“磁石”指的是什么?
(2)依据材料信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可知,为鼓励海外贸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在宋代,随着商业的繁荣、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金属铸币不能满足商业的需要,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交子。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中为鼓励海外贸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加以管理?
(3)材料三中交子最早出现于北百度文库哪一地区?
【答案】(1)经济重心南移
(2)市舶司
(3)四川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可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3)依据课本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江南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导致了人口的大量南迁,人口的南迁为南方的开发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从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4)围绕“我们要大力引进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保持安定的环境;民族关系融洽等等”作答。发展经济应该大力引进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保持安定的环境。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告诉我们,安定的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先进技术的传入和使用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
(3)材料三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举一例史实说明他是这样做的。
【答案】(1)民本思想;“贞观之治”。
(2)知人善任,虚心纳谏;魏征。
(3)唐太宗时期,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这体现了唐太宗重视人民力量伟大的民本思想。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材料一:
材料二:
评价一
“贼臣杨镐、袁崇焕先后卖国。”
—(明)朱舜水《朱舜水集》
评价二
“袁崇焕……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昏政暗(君主昏庸政治黑暗)……深可悯恻(哀怜)。”
—《清高宗(乾隆帝)实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为袁崇焕立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不同时期人们对袁崇焕的不同评价。
3.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答案】【参考范文】发明与交流
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磁石指南的特性。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水罗盘)。由于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宋朝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元朝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40多个。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材料一:唐太宗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
材料三:“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思想?在他统治期间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
(2)材料二反映唐太宗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举出一个敢于直言的“忠臣”。
(3)请以“袁崇焕之我见”为主题写一篇小议论文。(要求: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
【答案】(1)原因:建立军功(抗金有功或保卫边疆安全)。
(2)评价:①袁崇焕咎由自取,卖国。②袁崇焕忠君爱国,被冤枉。
(3)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信息“力挫后金军,解围京师”“率军抵抗后金屡获大捷”,可以看出,为袁崇焕立祠的原因是建立军功(抗金有功或保卫边疆安全)。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内容“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可以看出当时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是:人烟稀少,耕作方式落后,商品交换很不发达,贫富分化的程度也很低。
(2)依据材料一“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可得出当时经济荒凉落后;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可以知道,宋时江南地区经济已得到发展,变得很富庶;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南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再加上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所以江南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气候地理原因有: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
点睛:(1)问理解材料一的内容是解题的关键;(2)问理解材料二的内容与材料一对比得出答案,材料二反映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结合所学,可确定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3)问依据课本所学,理解是关键,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财政收入依靠东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4)问围绕“我们要大力引进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保持安定的环境;民族关系融洽等等”作答。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磁石“指的是指南针;指南针的发明传播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准备了条件。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例如根据材料中“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可以归纳出论点是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对世界的贡献或者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可在围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古代科技发明进行论述,列举具体的史实,史论结合,层次清晰。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指南针。
(2)观点:中国的古代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论述:中国古代众多科技发明的产生和传播都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例如:造纸术、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传到欧洲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指南针的应用则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结论:综上所述,领先世界的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是古代中国人智慧的结品,促进世界文明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
材料二 《宋书》这样描述江南: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5.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宋代时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摘编自《世界遗产在中国》解说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惊世之作”指的是哪一项工程?
(2)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1)都江堰。
(2)论述示例:观点:创新推动社会发展论述:材料讲述了战国时期,在没有发明火药和更多先进工具的情况下,秦国李冰想出一个奇妙的办法,通过对岩石使用火烧水浇的方式,历时14年建成都江堰。都江堰成为世界水利史上的惊世之作,它使四川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至今仍然发挥作用。这充分说明创新的重要,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选用粗布、麻头作为造纸的原料,大大降低了造纸的成本。使纸这样的书写材料得到广泛的传播,推动了中华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2)变化: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原因: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南迁的人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
(3)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4)大力引进人才和科学技术;保持安定的环境;民族关系融洽等。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国时期,那时还没有发明火药,也没有更多的先进工具。要把大山劈开,就只能依靠钢钎和石锤旷日持久地凿打。李冰想出了一个奇妙的方法。决定对岩石使用火烧水浇的方式。公元前256年,历时十四年之后,世界水利史上的“惊世之作”建成竣工。开始了它对四川平原持续至今的影响……水通过宝瓶口持续稳定地流入成都平原,灌溉的便利使辽阔的乡村五谷丰登。人们在栽种粮食的同时,还利用多余的水来蓄塘养鱼。水又作为动力带动水轮水磨和水碾用来加工各种农产品。农业不断发展,手工业也得以繁荣。盆地之内犹如天之府库,物资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被世人誉为天府之国。以至于后世的历代王朝都把成都平原视为重要的战略和粮食基地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为历史小论文。考查学生综合写作的能力。要写好历史小论文,必须做到观点明确、清楚;论据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论证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根据图一的水罗盘和图二的元朝交通路线图,结合所学可知由于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宋朝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所以图片反映的是发明与交流的关系。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磁石指南的特性。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水罗盘)。由于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宋朝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元朝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40多个。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点睛】
(1)(2)属于同一类型,都是要求依据材料回答。解答时,就紧扣材料,找到关键语句,译为现代汉语,概括回答即去掉不必要的字句即可。(3)此题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按照要求写作,做到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注意有理有据,提出观点,给出证明。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依据材料二评价一“袁崇焕先后卖国”,评价二“尚能忠于所事”,可以看出,人们对袁崇焕的不同评价有①袁崇焕咎由自取,卖国。②袁崇焕忠君爱国,被冤枉。
(3)按照要求写作,注意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标题可以是:我眼中的袁崇焕。袁崇焕抗金有功,保卫边疆安全,是忠君爱国的英雄。袁崇焕没有卖国,是被冤枉的。
结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灵魂。青年学生应努力培育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利用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内容“李冰”“公元前256年,历时十四年之后,世界水利史上的惊世之作建成竣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惊世之作”指的是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观点从材料内容中归纳,符合题意即可。如:创新推动社会发展。再根据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来举例论证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创新促进社会发展的史实,如都江堰的建造、造纸术的发明等,最后要注意扣题,写出结论即可。
(2)由材料二“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籍忠臣”可知,唐太宗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他重用善于进谏的魏征,魏征先后向他进谏二百多次,受到唐太宗的器重。
——《宋书》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当时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如何?
(2)材料二反映的情况和材料一相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简要分析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江南地区的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4)从江南地区变化的原因中,你认为对我们当地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答案】(1)经济落后;贫穷;尚未得到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