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给水处理系统控制技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混凝控制技术分类
要控制混凝剂投加量,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其一,要 有适当的参数指标来反映水质、水量、药剂性能等因素的 变化,可称之为输入参数;其二,混凝剂投量调整值称为 输出参数,即需要确定输出参数与输入参数的某种关联。
(1)按控制的方式可以分为:
脱机控制,如经验目测法、 ζ电位法等,根据试验或观 测的结果,再对投药工况进行间歇式的人工干预调整; 在线控制,即各种自动控制方法,根据对控制参数在线连 续检测的结果,控制系统对投药量进行连续自动调节:在 线控制又可分为:简单反馈控制、前馈控制、复合控制 (前馈-反馈控制、串级控制)等多种控制方式。
(2)典型方法
ξ电位法:直接测量胶体的ξ电位,作为确定投药量的依据。 胶体滴定法:基本原理是:对于带电荷的胶体分散系,可 用加入相反电荷的等量胶体来中和,若能找到一个合适的 指示剂,胶体滴定就可以象酸碱滴定那样进行,通过胶体 滴定可测定原水的肢体电荷.并以经验公式确定混凝剂的 投量:
流动电流法:以反映胶体荷电特性的另一参数——流动电 流为因子,控制投药。
3 模拟滤池法
工作过程:将在生产净化系统中加药混合后的原水,引出 一部分进入小模型滤池,根据该滤池出水浊度的情况来评 价混凝剂投量是否适宜,由控制系统对投药量自动调节。 这属于一种中间参数反馈控制系统。该方法的模拟性能也 是取决于原型(生产系统)与模型(模拟滤池)的相似性。 优缺点:几何相似性问题和结果的滞后性问题。但是,该 系统设备简单,易于实现,是一种简易的投药自动控制方 案。
(2)按被控参数的性质可分为:
模拟法,通过某种相似模拟关系来确定投药量,包括烧杯 试验法、模拟滤池法、模拟沉淀池法等; 水质参数法,通过表观的水质参数建立经验模型,作为控 制投药量的依据,如数学模型法等; 特性参数法,利用混凝过程中某种微观特性的变化来作为 投药量的确定依据,包括ξ电位法、胶体滴定法、流动电 流法等电荷控制方法,还包括荧光法、脉动参数法、比表 面积法等; 效果评价法,以投药混凝后宏观观察到的实际效果为调整 投药量的依据,包括经验目测法、浊度测定法等。
5 流动电流混凝控制技术对混凝剂种类的适用性
就混凝剂的品种而言,流动电流混凝投药控制技术对电解 质类混凝剂是普遍适用的。生产中最常使用的铝盐和铁盐 混凝剂就属于这一情况。当采用以吸附架桥作用为主的非 电解质类高分子混凝剂时,流动电流会产生无规则波动, 该技术不适用。 就电解质类混凝剂的投加量而言,存在一个有效的检测范 围。实验研究表明.不同的混凝剂品种和原水浊度,检测 极限是不同的。在同样的原水浊度下,硫酸铝同三氯化铁 相比,有效检测范围较小。当原水浊度升高时.混凝剂的 有效检测范围缩小。在生产实际中,一般混凝剂的投加范 围在数个“mg/L”至数百“mg/L”之间,处于上述有效 检测范围之内。
五、透光率脉动混凝投药控制技术
检测原理:用透过流动 悬浮液的透过光强度的 波动状态计算出形成的 絮凝体粒径的变化。
水柱
利用透光率絮凝检测仪 对絮凝过程进行监测, 光源 检测器 其检测值R可灵敏地反 映出水中颗粒粒径的变 化情况,根据R值来反 馈控制混凝剂的投加量。 图4.7 透光率脉动检测原理图
(3)原水的水质。浊质ζ电位的高低直接决定其在水中的稳定 性, ζ电位越高(绝对值),欲达到应有的混凝效果需混凝 剂量就越多。在宏观上, ζ电位则表现为各种水质参数 的变化,包括浊度、PH值、碱度、电导率、各种离子浓 度及各种有机物浓度等。水温对药耗也有较大的影响。 (4)混凝剂自身的特性。不同的混凝剂品种或同一种混凝剂厂 家不同,混凝性能有差别,耗量也就不同。
5 胶体电荷控制法
(1)原理:混凝剂的首要作用是与水中胶体杂质发生电中 和并通过增大水中离子浓度来压缩胶体的双电层,降低ξ 电位,从而使胶体杂质脱稳凝聚,进而絮凝,使胶体杂质 脱稳是有效混凝的基础。
一般,原水中粘土颗粒的ξ电位在-10~-30mV范围内, 当ξ电位降至+5~-10mV范围时,就可较好地脱稳。 一个稳定的工艺系统,必存在满足混凝澄清要求的最佳胶 体电荷值,只要控制混凝剂的投量,使胶体的ξ电位降低 至与该值相符,就可以达到要求的混凝效果。
积泥量可以用污泥界面计 测量池内泥位确定,或者 按进出水浊度计算确定、 或者按经验确定。 图4.9 排泥水浊度变化曲线
t
按采用的监控方法不同,沉淀池排泥控制技术分下面几种: (1)按池底积泥积聚程度控制。采用污泥界面计进行在线监测, 池底积泥达到规定的高度后,启动排泥机排泥;积泥降至 某一规定的高度后,停止排泥。采用较少。 (2)按沉淀池的进水浊度、出水浊度,建立积泥量数学模型, 计算积泥量达到一定程度后自动排泥,并决定排泥历时。 (3)根据生产运行经验,确定合理的排泥周期、排泥历时,进 行定时排泥。
应用实例2
四组沉淀池,每组装有刮泥机 12台。 一组12只排泥阀,由一个控制 单元控制。 排泥历时和排泥周期由控制单 元面板上6只旋钮设定。上面3 只整定排泥历时,可到秒;下 面3只整定排泥周期,可到分。
图4.10 沉淀池排泥控制
§4.3 滤池的控制技术
一、滤池控制的基本内容与基本方式
滤池的自动控制基本上包括过滤、反冲洗两个方面,其中 以反冲洗为主。 滤池的反冲洗的控制方案要解决如何判断反冲洗开始和反 冲洗结束。
图4.2 流动电流检测器原理示意图
3 流动电流与混凝工艺的相关性
相关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流动电流(SC)与ξ电位的相关性
图4.3 流动电流与ξ电位的相关性
(2)流动电流与混凝剂投量的相关性。
图4.4,向水中加入不 同量的硫酸铝,测定水 的流动电流。在硫酸铝 投量较少时,流动电流 略有上升,变化不大; 随着投药量进一步增大, 流动电流值迅速上升; 随后流动电流的增大趋 势逐渐变缓。
图4.4 流动电流与投药量的相关性
(3)流动电流与混凝效果的相关性。
实验表明,随投药量的 增加,浊度的变化呈典 型的先迅速下降,随后 逐渐稳定的趋势,同时 流动电流则随投药量的 增加持续上升。
2
百度文库
图4.5流动电流-浊度图 中,当SC值较低时,随 SC的增加,浊度迅速下 降,至一定值后(在此例 中SC=-4)浊度变化变 缓,甚至有再升高的趋 势。
4 数学模型法
数学模型法是以若干原水水质、水量参数为变量,建立其 与投药量之间的相关函数,即数学模型;计算机系统自动 采集参数数据,并按此模型自动控制投药。 常见的投药量数学模型的形式有多元线性模型、幂模式模 型、浊度幂模式模型等,以第一种为多。 改进:上述模型都属于前馈模型,投药混凝结果并不能反 馈回控制系统中。对此进行改进,推出了前馈给定与反馈 微调相结合的前馈-反馈复合控制模型。
1
图4.5 余浊与流动电流的相关性
4 流动电流混凝控制工艺系统的组成与特点
该系统主要由检测、控制、执行三大部分组成。
原水 混合 后续处理工艺 出水
检测 执行 混凝剂 投加装置 流动电流检测器 水样排放
控制中心 (微机)
记录仪
控制
图4.6 流动电流混凝控制系统图
特点:
(1)单因子控制——流动电流参数。 (2)小滞后系统。投药到取样的时间差一般只有几十秒,至多 1—2min。 (3)中间参数控制。决定混凝剂投量的最终指标是水处理效果, 一般以沉淀水浊度为代表。流动电流设定值是通过相关关 系间接反映了浊度要求,流动电流因子也就成为一个中间 控制参数。
影响混凝剂需要量的因素
(1)混凝要达到的目标。水厂根据自身特点,确定一个最佳的 沉淀水浊度目标值。 (2)处理构筑物的性能。沉淀水浊度目标值相同,但净水构筑 物性能不同,混凝剂的需要量也有差别。混合、反应、沉 淀以至过滤各个环节工艺特性的差别都会对混凝剂的需要 量产生影响。比如,平流式沉淀池的需药量明显的低于斜 管沉淀池的需药量。
反冲洗开始有下列方式判断; (1)滤后水浊度监控。 (2)滤池水头损失监控。 (3)定时控制。
反冲洗结束有下列方式判断:
(1)反冲洗水浊度监控。 (2)定时控制。
二、虹吸滤池的远行控制实例
反冲洗时
过滤时
自动控制方式以水力控制为主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滤池在反冲洗前的待滤水(池内水深约1.5m)要被排水虹吸 排掉; (2)反冲洗时,要等滤池水位下降至进水虹吸的破坏管露出水 面,进水虹吸才能被破坏,这段时间内的进水也要被排掉; (3)经常会出现两格或两格以上的滤池同时进行冲洗,造成反 冲洗水量不足.使冲洗强度不够,不但浪费待滤水,而且 容易使滤料结板,缩短滤池使用周期; (4)冲洗时间不好调节,时间控制精度也不够,容易造成过冲 洗或欠冲洗。
第四章 给水处理系统控制技术
§4.1 混凝投药单元的控制技术
一、混凝与混凝控制
投加适量的混凝剂,保障混凝效果,是使处理水质合格的 前提。 另外,目前所用的混凝剂多为铝盐。研究表明,水中铝离 子浓度过高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并对水质及输水系统产 生不良影响。另外,混凝剂投加量直接影响制水成本。 所谓混凝控制事实上主要就是混凝剂投加量的控制。
四、流动电流混凝控制技术
1 流动电流原理
粒子表面 吸附层 切面 流体流动
流动电流从侧面 代表了ξ电位的性 质,反映了固液 界面双电层的基 本特性。
吸附层
扩散层
图4.1 双电层结构及反电荷离子分布示意图
2 流动电流检测器
电机
进水 检测室 活塞
出水 输出
电极 运算放大器 同步整流器 放大及灵 敏度调整
报警
当滤池水位上升到反 冲洗水位时,液位检 测装置发出反冲洗信 号,由控制装置控制 执行机构完成此格滤 池反冲洗过程。即: 1)破坏小虹吸; 2)形成大虹吸; 3)反冲洗计时; 4)破坏大虹吸; 5)形成小虹吸; 6)反冲洗完毕。
图4.11 虹吸滤池自动控制反冲洗流程
水位检测装置采用干 簧浮球液位控制器, 如图。
六、絮体影像混凝投药控制技术
原理:沉淀池浊度与原水混凝后形成的絮体特征和沉淀情 况有关,絮体形成得越好,沉淀越充分,沉淀水浊度越低。 絮体的大小、形状可反映在絮体图像上,通过分析絮体的 图像,可以得到一个与沉淀水浊度相关性很好的参量,用 它作为目标值来控制混凝剂投加量可缩短滞后时间。
进水
A/D 采集卡
采用机电自动控制系统,根据不同的工艺条件、可以按下 列3种方式控制虹吸滤池的运行: (1)自动控制方式: (2)定时控制方式: (3)手动控制方式:
“自动控制方式”介绍
各滤池正常运行 N
有冲洗请求否? Y 排队 对应滤池发出反冲洗信号
大虹吸计时
大虹吸形成否? Y 反冲洗时间计时 本格反冲洗结束 N
计算机 处理系统
打印机
灯 箱 CCD 絮凝沉降槽
计算机 显示器
图4.8 视觉在线检测系统硬件组成原理图
§4.2 沉淀池运行控制技术
一、技术概况与分类
沉淀池的运行控制,主要是沉淀池排泥的控制。 排泥控制的基本内容就是根据池内积泥量的多少,来 决定排泥周期、排泥历时等等。
沉淀池排泥控制的技术关 键是如何确定池内的积泥 量,以及如何确定合理的 排泥历时。
图4.12 水位检测装置
上面介绍的装置.还存在不足,进行如下改进: (1)当滤池滤速下降至设计时规定的滤速(如8m/h)以下 时.进水量大于出水量,滤池水位上升,水位上升到达最 高点时,要强制破坏进水虹吸、即打开电磁阀,使进水虹 吸因进气面被破坏停止进水。使滤池在无进水情况下,池 内水靠重力继续过滤。滤池水位开始下降。 (2)约5—8min后,水位下降至某一规定值时,启动排水虹吸, 滤池内的水通过排水虹吸管排出池外。后续过程与前面介 绍的相同。
三、几种典型的混凝控制技术简介
1 经验目测法
方法:操作者通过观察原水浊度的变化、反应后矾花生成 情况、沉淀后水的浊度高低来凭经验调节投药量。 缺点:可靠性较低。常采用过量投药的方法,但药量浪费 大,水质保证率也不高。
2 烧杯试验法
烧杯试验法利用一台可变速的4~6联搅拌机,同时向4~6 个烧杯中的检测水样加不同量的混凝剂,并进行搅拌,模 拟生产中的混合与反应过程,然后静止沉淀以模拟实际沉 淀过程,取静沉后烧杯中的上清液测残余浊度,来评价投 药量与混凝效果的关系,据以确定生产投药量。 缺点:生产反应池与试验的烧杯的几何相似性有待研究。 另外,还存在结果的不连续性及滞后性问题。 优点:在评价混凝剂性能、混凝剂品种筛选、混凝条件选 择等方面,烧杯试验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