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钟法哲学拉德布鲁赫
拉德布鲁赫《五分钟法理学》研究

拉德布鲁赫《五分钟法理学》研究拉德布鲁赫是新康德主义法学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
①由于二战的惨痛经历和纳粹的种种暴行,使得他对自己先前的理论予以反省,并开始认可自然法学派中的某些思想。
在《五分钟法理学》中,拉氏对法律实证主义提出质疑和批判,并提出新思想。
他的法律思想甚至影响到联邦德国法院在战后对纳粹战犯的审判中,一些意义重大的案件的判决。
西方法学界公认拉德布鲁赫在二战后的改变,对战后新自然法学说的兴起了重大推动作用,下面简要分析这五分钟。
一、第一分钟第一分钟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哪里有强权,哪里就有法”。
乍一看,不免让人觉得强权即法律。
此句放在文中,最具时代意义。
作为在战后担任过魏玛共和国司法部长的拉德布鲁赫,在经历纳粹的极端迫害后,发出对强制力与法律关系的质疑,可谓是发自肺腑的感慨。
奥斯丁在19世纪喊出:“法律是主权者的命令”,命令比法律便利甚至更有效,用命令取代法律,是之后近两个世纪很多地方不断发生的现象。
法律离不开强制力,但强制力不等于法律。
法律的强制力不在于法律背后的权力大小,而在于法律本身彰显的内容和精神内涵,是否公平与正义。
受实证主义命令说的影响,希特勒统治的“第三帝国”法律成为纳粹施行暴政、迫害他人的法律依据。
实证主义认为支撑法律的背后权力没有问题,具有合法性,便自然具有正当性。
这种错误的法律观念为纳粹的残暴行为披上了美丽的外衣,误导了人民大众。
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强权即公理吗?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不认可这种荒谬的实证主义观点,他认为法律必须包括人类追求的理念在内,如若不然,如何解释人类为何创制法律。
拉德布鲁赫公式之一,便是法的安定性原则高于正义性。
他认为,法律所追求的不是一种价值,而是三种价值:正义、公共利益(功利)和秩序(确定性),即法应具安定性要求,即法律制度本身应足够完善,并具有可操作性。
法律即使满足了事实上的“安定”,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也不能证明其在理念上的满足,必须得到法的正义性和合目的性的检验。
“拉德布鲁赫公式”的理论解读-法哲学论文-法学论文

“拉德布鲁赫公式”的理论解读-法哲学论文-法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拉德布鲁赫公式的理论解读【引言】拉德布鲁赫公式的再次认识引言【1.1 1.2】分析拉德布鲁赫公式原文的含义【1.3】拉德布鲁赫的法哲学理论【第二章】拉德布鲁赫公式的应用【第三章】对批评者的回应【第四章】拉德布鲁赫公式的意义【结论/参考文献】拉德布鲁赫公式的真实意蕴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摘要20 世纪中叶以来,拉德布鲁赫公式成为法理学界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并重新唤起了自然法学派和实证主义法学派围绕恶法亦法还是恶法非法展开的新一轮论辩。
实证主义法学派认为,由于拉德布鲁赫公式中涉及对不正义法律的效力进行,因此是自然法学派恶法非法思想的延续。
正因如此,拉德布鲁赫公式受到了以哈特为首的实证主义学者的严厉批评。
针对这些批评,笔者从《法律的不法和超法律的法》的文本出发,通过对法(Recht)和法律(Gesetz)、非正当法(unrichtigesRecht)和法律的不法(des gesetzlichenUnrechts )、法律的不法(desgesetzlichenUnrechts)和不追求正义的法等概念的辨析,对拉德布鲁赫公式进行重新解读,并认为实证主义法学派对拉德布鲁赫公式做出了错误的解读,而其对拉德布鲁赫公式的批评正是建立在这种错误的解读之上。
笔者认为,不可忍受性公式不涉及对法律效力的,法院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运用不可忍受性公式实质上是一种在承认实在法效力的基础上实现司法衡平的手段。
而在极端情况下,法院才应运用否认性公式而非不可忍受性公式来实在法的效力。
通过分析拉德布鲁赫的法哲学理论,我们也可以找到支持笔者观点的论据。
另一方面,拉德布鲁赫针对《法律的不法与超法律的法》一文中的四个案例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解决思路。
普特法尔肯案在不纳粹法律效力的前提下,在实在法的框架内寻求判决结果。
助理行刑官案与普特法尔肯案一样,严格依照纳粹法律从主客观相统一的犯罪构成角度做出判决。
拉德布鲁赫刑法名言

拉德布鲁赫刑法名言
拉德布鲁赫的刑法名言有:
1. “自从有刑法存在,国家代替受害人实行报复开始,国家就承担双重责任,正如国家在采取任何行为时,不仅要为社会利益反对犯罪者,也要保护犯罪人不受被害人的报复。
”
2. “刑法不仅要面对犯罪人以保护国家,也要面对国家保护犯罪人。
”
3. “人是目的,人不能纯粹是手段,所以我们禁止残酷不人道的刑罚。
”
4. “在刑法领域,我们不单需要严厉,也需要仁慈。
我们不能忘记刑罚的目的是教育,而不是惩罚。
”
5. “刑法不应该只对犯罪行为进行惩罚,还应该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
”
6. “刑法不是万能的,我们不能单纯依赖刑法来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
”
7.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更重要的是通过刑法来维护社会公正和公平,而不是单纯地追求惩罚犯罪。
”
8. “在惩罚犯罪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那些被犯罪所伤害的人和家庭,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
”
9. “刑法不应该被用来侵犯人权,而应该用来保护人权。
”
10. “在制定和执行刑法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社会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不能过于理想化或者简单化。
”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拉德布鲁赫的原著或相关文献获取更多名言。
柏林墙射手案审判启示

柏林墙射手案审判启示时间:2015-10-20 10:53 点击:157次1990年,东西两德统一,于德国而言,恢复了完整的国家主权,是为盛事,但是也存留了不少问题,比如经济问题,法律问题。
其中法律问题的突出点在于柏林墙射手案,如何审判守墙士兵击杀越墙青年的行为成为人们关注的要点。
在柏林墙射手案审判过程当中,延续了1990年,东西两德统一,于德国而言,恢复了完整的国家主权,是为盛事,但是也存留了不少问题,比如经济问题,法律问题。
其中法律问题的突出点在于柏林墙射手案,如何审判守墙士兵击杀越墙青年的行为成为人们关注的要点。
在柏林墙射手案审判过程当中,延续了纽伦堡审判的僵局,即士兵依照长官的命令与国家的法律所进行的“违法行为”完全是有法可依,是正当的,那么士兵是有罪抑或无罪。
这也使人们思考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即遵守恶法是否是正当的,更进一步而言,恶法是否是法。
1991年,柏林墙倒塌后,守墙士兵因格·亨里奇受到了审判。
在柏林墙屹立期间,该士兵射杀了企图翻墙而过的青年克里斯·格夫洛伊,其律师辩解,士兵开枪杀人是在执行命令,他别无选择,是无罪的。
但是法官西奥多·赛德尔却不赞同:“作为警察,不执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但打不准是无罪的。
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权,这是你应主动承担的良心义务。
这个世界,在法律之外还有‘良知’。
当法律和良知冲突之时,良知是最高的行为准则,而不是法律。
尊重生命,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
”最终,士兵因格·亨里奇被判有罪,且不予假释。
这一段话的真实性有待考察,但是无可否认,这段话为法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维,为研究柏林墙类似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实际上在柏林墙存立的几十年间,先后有300多人在守墙士兵的枪口下丧生,两德统一后,联邦对柏林墙枪击事件进行了6500次调查,5900人被判无罪,100人被定罪。
柏林射手案是最具代表性的一起。
德国法律制度

德国法
• 奠基人是哥廷根大学的胡果( 1764-1844) • 核心人物是萨维尼(1779-1861) • 其他代表有普赫塔,爱希霍伦, 格里姆,威赫尔格里姆等。
• 共同点:
• 对自然法学持批判态度,主张用 历史方法研究法律,认为法律是 随着民族的发展自发形成的,法 律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主要表现 形式是习惯。
第六讲德国的法律制度理性与独创德国的法律制度外国法制史专题德国法一德国人的法律思维一严密的法学哲理与逻辑1哲理法学派?德国古典哲学是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在德国由康德所创立的哲学流派派
外国法制史专题
第六讲 理性与独创 ——德国的法律制度
德国法
一、德国人的法律思维
(一)严密的法学哲理与逻辑 1、哲理法学派
• (2)萨维尼《论当代立法和法理学的使命》
• A、法律不是立法者创造的也不是纯粹理性的产物 • B、法律是世代相传的民族精神的体现,是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 • C、应对法的历史发展进行研究,从而寻找德国民法的基本原则,条件 成熟时候在编撰法典。
德国法
• 2、制定过程
• 1874年成立民法典编撰委员会,1896年公布,1900年1月 1日生效,人们习惯称为“1900年德国民法典” • 历时26年的时间: • A、各派争论激烈,延缓了立法进程; • B、编撰要求严格,精益求精。力求将各派意见兼收并蓄 。 • C、处在历史转变时期,法典要反映新时代的要求。
•德国古典哲学,是18世纪末和19世 纪初,在德国由康德所创立的哲学流 派。 •主要代表:康德(1724-1804);费 希特(1762-1814);黑格尔(17701831);谢林(1776-1854);费尔 巴哈(1804-1872)。 •马克思: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
论实证主义法学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自然法化

论实证主义法学关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自然法化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从来是法理学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且也被公以为是自然法学和实证主义法学之间具有全然不合的地址。
从自然法学和实证主义法学的不合中留给了人们如此一个印象:自然法学派主张法律与道德的密不可分,而实证主义法学派那么坚持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分离,这几乎已成了法学史熟悉上的一个定论。
但事实上实证主义法学经历了从奥斯丁、凯尔森到哈特再到拉德布鲁赫如此一个进程,在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问题上明{眵是在向自然法靠拢的一个进程。
在19世纪以前,由于自然法学在社会上占绝对的统领地位,因此他们所极力主张的道德的合理性是法律合法性的最终来源、法律对道德具有依附关系如此的理论学说一直在是社会的主流学说。
可是,当法学慢慢进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后,法律依附于道德这一理论就显现出缺点,给人感觉法律的进展并无独立性可言。
另外,这一学说也开始受到各方面的疑心与批判。
若是法律的合法性来自于道德的合理性的话,一方面会让人们误以为现今所公布实施的法律都是符合道德、正义的法律,以至于人们只明白遵守而降低对现有法律的疑心力度,无益于法律制度本身的进展与完善;另一方面又会让人们以现有法律不合乎道德为由而拒绝服从遵守,从而致使社会秩序的混乱,乃至显现无政府主义状态。
不管是哪一种情形都会产生不利的后果。
而在这些反对的声音当中,最具有阻碍力的当数实证主义法学。
实证主义法学的兴起,对自然法学的进展几乎给予了致命的一击。
一、奥斯丁与凯尔森的“分离学说”奥斯丁作为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开创人,把康德的法学区分为应然和实然两种类型的法学二元论思想进展到了极端,把真正的法律限定在实在法,而排除其他一切法的存在,为此从只是问法律的本质、正义、道德、理性等应然问题,而全力研究实在法标准。
他坚持:法与道德不存在必要的或概念上的联系,不然就容易产生隐晦无知和困惑。
他以为一个法规,尽管在道义上十分邪恶,只若是以适当的方式公布的,确实是有效的。
哲理法学派(康德和新康德主义)

哲理法学派第一节哲理法学派概述一、哲理法学的特点及其在西方法学中的定位哲理法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由德国古典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开创的一支法学流派。
哲理法学的特点是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去研究法学课题,在哲学体系之下对法学课题予以重新考察,从而得出了一些哲学化的法学观点,使其更接近“法”这一事物的本质。
这是哲理法学的最大特色。
此外,它在论述其法哲学思想时,又贯穿着人本主义和主体性哲学思想,提出“人是目的”的主张,体现了启蒙思想和古典自然法思想的精神。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西方的法学流派划分为两大类。
一是研究对象侧重实然法、研究方法侧重经验主义的实证法学;一是研究对象侧重应然法、研究方法侧重理性主义的非实证法学。
依此标准,哲理法学则归属于非实证法学,其在西方法学流派中的定位可见下图:实证主义法学自然法学非实证主义法学哲理法学哲理法学派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哲理法学和晚期哲理法学。
二者在时间上间断了近一个世纪,但其哲学基础、研究方法是一脉相承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哲理法学生命力的强大。
二、早期哲理法学早期哲理法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康德、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762-1814)、弗里德里希·威廉·约瑟夫·冯·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1775-1854)、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和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1804-1872)。
早期的哲理法学派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法学流派。
其代表人物都首先是哲学家,而后才是法学家。
他们的哲学观自成体系,而其法学观点又是建立在各自的哲学体系之上的,故而有很大的差异性。
“拉德布鲁赫公式”对违法命令难题的解决及其局限

“拉德布鲁赫公式”对违法命令难题的解决及其局限作者:陈聪来源:《社会科学动态》2018年第09期摘要:“拉德布鲁赫公式”通过“不能容忍公式”和“否认公式”的区分,将“不具效力的法”和“不法”进行了分开处理,以此逃避了学术史上针对“恶法非法”的理论批评。
“拉德布鲁赫公式”的提出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后来的德国法院的判决中也多次被援引和重申,为恶法及违法命令难题的司法解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这似乎说明了该公式已成为解决相关疑难案件的万能钥匙。
事实上,拉德布鲁赫“不能容忍公式”中的“不具效力的法”,与“否认公式”中的“非法”,在逻辑上是无法完全区分开的。
这种处理,既是“拉德布鲁赫公式”在理论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原因,同时也恰恰是其理论弱点所在。
关键词:“拉德布鲁赫公式”;违法命令;效力;实在法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982(2018)09-0083-05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自然法学派复兴的理论代表,拉德布鲁赫对违法命令的效力难题有着独到的分析,其理论范式被总结为“拉德布鲁赫公式”。
“拉德布鲁赫公式”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恶法及违法命令难题的司法解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但其是否真正解决了法与命令的效力关系,尚需进行理论分析。
一、纽伦堡审判中“服从命令”的难题及其解决方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上,一些被审判的战犯以执行上级的军事命令作为自己行为的抗辩理由①,其声称:自己只是奉“上级命令”而行事,不应当承担相关犯罪的后果。
②这一辩护理由背后的逻辑是,“希特勒手下的德国人依据‘领袖原则’行事,在‘领袖原则’的概念里,领袖有绝对的权威。
元首怎么命令,他的下属就应当怎么执行。
这些下属的命令,更下级的人也必须执行,一级一级由上而下,形成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
如果允许被告用‘上级命令’的理由辩护,那么,他们就只能给希特勒定罪,而希特勒已经死了。
”③在这一逻辑的掩护下,对于具体执行命令的个人来说,由于其在执行命令时无法预见他们的行为将会导致刑事责任的承担,追究他们的刑事责任就构成了刑法的溯及适用,是不符合法治的基本原则的。
简评拉德布鲁赫“价值相对主义”法哲学思想

简评拉德布鲁赫“价值相对主义”法哲学思想作者:张伟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25期曾经热议一时的“许霆案”早已尘埃落定,作为法律人应该继续关注本案所带给我们在学术研究上的价值和遗留下来的专业问题,从对问题的解决方式中总结并寻找有价值的规律,并把这些规律运用于解决以后出现的类似问题上。
我想,这才是比较科学的也是学术研究应秉持的研究路径,也才会避免我们的学术研究出现纸上谈兵和流于形式的尴尬局面。
“许霆案”的出现确实有一定的偶然性,正如很多学者所说,它仅代表了一种个案。
但不能否认的是,许案的出现确实曾引起了我们整个社会(学界内和学界外)对法律问题的高度关注和讨论,不仅给我们的法律实务工作者们着实出了一道难题,也为我们的法学家们带来了更深层次的学术性思考及不同学术间的思想碰撞和摩擦。
对此,笔者想以拉德布鲁赫的的相对实证主义理论为平台,试图从中找到对“许霆案”这类疑难案件相对合理处理机制的理论依据。
“相对主义”思想可以说是拉德布鲁赫整个思想的精髓,也可以说是他超越以往思想的另辟蹊径之处,这在他早期最著名的两部作品《法学导论》和《法哲学》中都得到了清晰展现。
在其弟子考夫曼著的《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中也有类似的描述,“在自然法和和法实证主义之间寻求第三条道路,或超越二者,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法哲学的主题。
第一个克服了自然法和法实证主义之间毫无希望的立场之争的是古斯塔夫·拉杜布鲁赫。
”①他在1932年版的《法哲学》中将“法概念”界定为是“一个文化概念”,“也就是说,一个关涉价值的现实的概念,它具有为价值服务的意思。
法就是具有为法价值、法理念服务这个意思的现实。
因此,法概念是指向法理念的。
”在其《法学导论》中,拉杜布鲁赫这样描述道“法律的效力只能在毫不脱离民众生活实际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否则民众生活就会拒绝服从它;一项法律只有在其实际运用于大多数情况下时都指望切实可行时,才会产生效力。
”②在笔者看来,这些思想都体现了拉德布鲁赫的“价值相对主义”。
五分钟法哲学(拉德布鲁赫)

五分钟法哲学拉德布鲁赫第一分钟对军人而言,命令就是命令。
对法律职业人来说,法律就是法律。
然而,当军人懂得命令的目的在于犯罪或违法时,他有义务和权利中止服从;但自从大约一百年前最后一批自然法学者从法学家群体中消逝以来,法律职业人就再也认识不到法律的效力和臣服法律的相同例外。
法律之有效,只因为它是法律;而且,只要在一般情况下有权力来贯彻执行的话,它就是法律。
对法律及其效力持上述观点(我们称之为实证主义学说),使法律职业人连同整个民族均无自卫能力,来抵抗如此专横、如此残暴、如此罪恶的法律。
(按:此处指希特勒统治的“第三帝国”法律)它们最终把法与强权等同起来:哪里有强权,哪里就有法。
第二分钟有人想以下一句话来补充或取代上述的一段话:凡对人民有利的,就是法。
这意谓着:任性、背约、违法,只要对人民有利,就是法。
这实际上是说:掌握国家权力者自认为对社会有益的事,独裁者每一次的突发奇想和喜怒无常的脾性,没有法律和判决的惩罚,对病弱者的非法谋杀,如此等等都是法。
还可能意味着:统治者的自私自利被当作为公共利益看待。
故此,将法与臆造的或杜撰的人民利益相提并论,就把法治国家变成了一个不法国家不,不是必须声称,所有对人民有利的,都是法;毋宁相反:仅仅是法的东西,才是对人民有利的。
第三分钟法意图趋向正义。
正义不过是指:不管是谁,一视同仁。
如果谋杀政治对手的行为被推崇,谋杀异类的行为被愿求,以相同的行为对待自己志同道合之人,而处以最残忍、最羞辱的刑罚时,这既不是正义,也不是法。
一旦法律有意拒绝去趋向正义,譬如根据任性承认和否认人权,那么这样的法律就缺乏有效性,人民对此就不承担服从的义务,法律职业人也就必须鼓起勇气,否定这些法律具有法的本性。
第四分钟的确,除了正义,公共利益也是法的一个目标。
的确,法律,即便恶法也还总有某种价值——对法保持怀疑的价值。
的确,人的不完善性不会总能将法的三种价值即公共利益、法的安定性、正义和谐地统一起来。
第六章 法的要素

第六章 法的要素第一节 法的要素释义一、法的要素的定义与形成要素是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它决定着事物的基本构成,仅当所有要素同时具备时,事物的本质特征方能生成。
诸如:国家的构成要素分别是政权、领土、官方语言、宗教、历史等等。
法的要素是指法构成法律的基本成分即法律的基本元素。
任何法律(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都是由其基本元素所构成,因此我们一致认为法的要素是法的最基本构成单位,是法的细胞。
研究法的要素不仅有助于对法的本质的深入研究,而且更有利于对法律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无庸置疑,在研究法律的过程中若离开了法的要素的指导势必导致法律陷入虚无主义与空想主义的泥潭;在理解法律的过程中脱离了法的要素的指引必然陷入主观主义的困境之中,法律在此时也便失去了生机与活力。
二、法的要素的学说与分类(1)奥斯丁:“法律命令”说命令模式是一种一元论的认识路径,将法律定义为命令的概念。
这种观念我们最早可以追溯至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
他在其名著《神学大全》中提到:“法律不外乎是由那统治一个完整社会的‘君王所体现的’实践理性的某项命令。
”1 继阿奎那之后,法国学者博丹(Jean Bodin)、英国法学家霍布斯均相继在著作中论及“命令"作为法律的第一要素 。
霍布斯在其名著《利维坦》中说:“法律普遍来说都不是建议而是命令,也不是任何人对任何人的命令,而是专对原先有义务服从的人发布的命令” 219世纪,分析法学派的创始人奥斯丁将“法律命令说”进一步完善和系统化,并使之成为了曾经占据西方法学强势地位的理论。
奥斯丁在其著作《法理学的范围》中,将法律划分为广义的法和准确意义的法。
准确意义上的法(l a ws),必须具有命令(c o mm and s)的性质,命令是一种"要求”、“意愿”。
“命令”和“义务”、“制裁”是不可分割的相联系的术语。
命令与其它愿望的含义的区别,不在于这种愿望表达的是什么,而在于如果这种愿望别忽视了,发布命令者将根据他的权威和要求给与对方不利或痛苦的惩罚。
拉德布鲁赫《五分钟法哲学》的现实意义

拉德布鲁赫《五分钟法哲学》的现实意义就第一分钟而言,最发人深省的在于“哪里有强制力,哪里就有法律”(P224),此句放在文中,作者时代最具有特殊意义。
作为曾两度出任魏玛共和国司法部长的拉氏而言,经历纳粹的极端迫害,见证了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法制(法治)黑暗,对于强制力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深得中味。
首先就拉氏在论文《法律的不公正和超越法律的公正》中说阐释的精神来理解,法律离不开强制力,但强制力并不等于法律,法律必须要有效而允许有强制力,而不是相反。
法律的强制力不在于法律的背后,而在于法律本身说彰显的内容和精神实质,它是否公正。
就“哪里有强制力,哪里就有法律”而言,颇像另一名言“强权即是公理”,谁的拳头大,谁就可以说话;谁的拳头大,谁的话就是真理。
马基雅维利或者说韩非子真乃奇才,一语道破真谛,在国际舞台中,即便是在一国内垄断竞争时期,聊聊数语而片刻写就社会生活的现实。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这句话在强制力面前,显然不堪一击。
在国际舞台中,无论就联合国还是其他国际组织而言,似乎经济实力与均是实例或者说综合国力始终都是谈判的背景资料,就公理而言不过也是在讨价还价中达成。
美国说主张的事实,也就是公理,这是超级大国的特权。
在国际投资法领域,当年美国是投资输出国,所以当然国际投资法要并且当保护美国投资者的利益;现在发现美国原来是资本输入国,陷入了几起麻烦的投资仲裁争端的美国开始提倡保护东道国利益了,正在这样做。
强权就是公理,在国内环境中同样生效。
君不见那超级大公司在一般民众面前垄断的嘴脸,君不见那国家公务员接待你的趾高气扬,君不见山头大王的命令满天飞——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法律作为社会控制的工具,是为社会控制?是为社会——民众?是为国家?是为政府?还是为某些超级团体?法律理念中说讲求的公平与正义,它们存在于哪里?法律在强制力面前是否还有生存的空间?公理是存在于人心还是存在于暴力?利益是否可以夺走那社会公众的良心利益?谁能够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说话?有谁可以替正义说话?谁可以为法律说话?有谁可以为公理说话?1.实证主义由于坚持“命令就是命令”、“法律就是法律”的口号,而使法律职业人连同整个民族均无自卫能力,来抵抗如此专横、如此残暴、如此罪恶的法律(按:此处指希特勒统治的“第三帝国”法律)。
德国法律制度

德国法
• (四)大量的社会立法
• 德国的社会立法不仅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而且还被编 纂成一部统一的《社会法典》。
Friedrich Carl von Savigny 1779-1861
德国法
• (1)罗马法学派
• 旨在恢复罗马法的真面貌,使罗马法成为正在建立中的法学的 基础和原材料。 • 胡果和萨维尼的著作几乎全部以罗马法为对象,试图在研究罗 马法的基础上构造一门概念清楚、体系完整的民法学学科。 • 19世纪中叶后,潘德克顿法学出现,代表是温德海德。
德国法
• 拉德布鲁赫:五分钟法哲学
• 第一分钟:对军人而言,命令就是命令。然而当军人懂得命令的目的 在于犯罪或者违法时,他有义务和权力终止服从; • 第二分钟:恶法非法,无论是否打着对人民有利的口号。不能说对人 民有利的就是法,应当说,仅是法的东西,才是对人民有利的; • 第三分钟:法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正义。正义是指—不管对谁,一律 同仁; • 第四分钟:不公正的危害性极大的法律,它们的效力和本质必须被否 定; • 第五分钟:有一些法的基本原则,比任何法律规则更强有力,以至于 一项法律与他们相矛盾,就变得无效,人们称之为自然法或理性法。 上帝的声音只是面对特殊的情况在个人良心里向人宣示。
德国法
• 2、历史法学派
• 历史法学派指19世纪初在德国兴起的坚持历史实证主义立场、 反对理性自然法的一个法学流派,后来在英国和美国得到传播 和发展。
• 背景:反理性主义思潮;德国民族解放运动;文化领域的 民族化思想
• 事件:1814年,海德堡大学蒂堡《论制定全德法典的必要性》,柏
林大学萨维尼以《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展开论战。萨维尼坚决 反对理性主义,谴责他们无视法律的主要特点和发展阶段,系统阐述 了其历史法学的观点。
在法律程序视野中“拉德布鲁赫公式”和新程序主义互补论文

在法律程序的视野中初探“拉德布鲁赫公式”和新程序主义的互补摘要:面对多元价值并存、冲突、选择的现代法律生活,新程序主义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商谈平台,但是由于缺乏相对的价值位阶而或将违背法律经济主义等基本实践规则。
”拉德布鲁赫公式”作为法学领域中著名的价值理论,为法的安定性和法正义性、法的合目的性的统一提供了理论支持,而当具体运用时或出现无法很好地确定”法的安定性和法正义的矛盾难以忍受”的范围是什么。
本文以法律程序的视角,分别对新程序主义和”拉德布鲁赫公式”做一个简述,并试图探讨二者是否存在互补的可欲性。
关键词:拉德布鲁赫公式新程序主义互补一、拉德布鲁赫的法律程序观及”公式”(一)拉德布鲁赫的法律程序观拉德布鲁赫的法律程序观首先建立在”法官独立性”的基本原则之上。
所谓”法官独立性”,其内涵在于”法律具有自身之目的”。
那么什么是法律自身独具的目的呢?拉德布鲁赫的法哲学思想的核心和旨趣就在此处,其指的是一种法律理念,包括正义、合目的性和法的安定性,是三种价值的统一。
法律凭借这三种价值,与国家目的相分离。
即使法律的合目的性和国家相联系,但是法律的正义与安定性成功地使法律”脱离”国家。
因为正义所欲求的是超越国家的一般性和平等性,法的安定性所欲求的是有效性,而这些与国家目的是不绝对重合的。
用拉德布鲁赫的话说,就是”(法律)它凭借着其他两个标志逾越了国家的框架”。
①因此,对拉德布鲁赫而言,法律和目的关系就是”法律从目的中产生和这些目的有效性的独立性一再重复于实体法和形式法之间的关系中”②借此,拉德布鲁赫实现了法律独立性。
根据他的《法哲学》一书,拉德布鲁赫的法律程序观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法律具有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独特目的,程序法作为法律的一种,也拥有其自身的独特的目的,换言之,拉德布鲁赫具有程序本体主义的思想;第二,程序法的目的是帮助实现实体法,但是它不依赖于实体法而有效,二者不互为前提;第三,程序法的法安定性和实体法的法安定性会有不同。
[整理版]拉德布鲁赫公式
![[整理版]拉德布鲁赫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6e9a2693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79.png)
拉德布鲁赫公式摘要] “拉德布鲁赫公式”不是一个具有普适意义的司法解决方案,而是拉德布鲁赫对法理念三种成分进行谨慎考量的结果。
实际上,拉德布鲁赫并不主张对告密者案件直接运用这一公式。
哈特对拉德布鲁赫公式的反驳是基于对告密者案件的误解。
用自然法或实证主义将拉氏法哲学简单标签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关键词]拉德布鲁赫公式告密者自然法实证主义在二战后弥漫整个西方的法哲学反思中,实证主义与自然法转化成了一种政治忠诚的二元立场抉择,无论是欧陆的“拉德布鲁赫转向”还是英美的哈特-富勒之争,法理学家在这场法哲学的战后大比拼中纷纷登场,自然法与实证主义这两种法哲学到底谁与邪恶的纳粹意识形态更具亲缘,成了一笔迄今还未理清的糊涂账。
很多法哲学家因为这场纷争丧失了往昔的学术声誉,或者是纳粹帮凶,或者是见风使舵随时俯仰,沦为法哲学中政治清算的牺牲品。
1949年辞世的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Gustav Radbruch, 1878-1949)是德国法学界最后一位古典大师式的人物。
在他身后,德语法学圈与他同时代的两位同侪——凯尔森、施密特都备受中国政法学界的青睐,甚至被炒得炙手可热。
相比于他的这两位同胞,拉德布鲁赫的学说在中国政法学界却相对冷清。
经由对哈特富勒之争的反复渲染,拉德布鲁赫已经被定格为一个随着政治风向骑墙摇摆的幼稚的法学家,他那个“不可容忍”的拉德布鲁赫公式更是被风靡一时的实证主义话语嗤之以鼻。
在笃信实证主义法律话语解释力的人们看来,拉德布鲁赫公式只不过是一个借用自然法哲学表达对纳粹暴政抗议的肤浅情感反应,是一种道德上的“浪漫的乐观主义”,而不是一个审慎明智的法学家的选择。
[1](P..57-62)然而自二战以后,拉德布鲁赫公式已经被德国和国际法院多次运用,不仅运用在二战后恢复犹太公民权利的相关件中,也运用在两德统一后前东德柏林墙守卫击毙逃亡者的案件中,[2]20拉德布鲁赫法哲学的价值重估日益成为国际法哲学中的热点话题。
拉德布鲁赫公式的理解

拉德布鲁赫公式的理解作者:赵亚铺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20年第01期【摘要】针对纳粹德国统治时期所制定的违背人类基本正义观念的法律,以及由其所衍生的一系列棘手疑难案件。
德国法学家拉德布鲁赫在战后发表了《法律的不法与超法律的法》一文,提出了日后被称作拉德布鲁赫公式的司法解决方案。
这一方案激起了许多争论,以哈特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法学家对此提出了激烈的批评,但是,简单的以自然法或实证主义对拉德布鲁赫公式进行归类是不可取的,它体现了拉德布鲁赫对法的三种价值,即安定性、正义、合目的性的审慎思考。
学者对拉德布鲁赫公式的概念及其应用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进一步探讨其含义以及如何在司法裁决中正确运用这一公式是有意义的。
【关键词】正义法的安定性合目的性实在法证成一、拉德布鲁赫公式概述拉德布鲁赫公式一般指的是《法律的不法与超越法律的法》一文中的这样一段话:“正义和法的安定性之间的冲突是可以得到解决的,只要实在的、通过命令和权力来保障的法也因而获得优先地位,即使其在内容上是不正义的、不合目的性的;除非实在法与正义之矛盾达到如此不能容忍的程度,以至于作为非正当法的法律必须向正义屈服。
在法律的不法与虽内容不正当但仍属有效的法律这两种情况之间划出一条截然分明的界限,是不可能的,但最大限度明晰地做出另外一種划界还是有可能的:凡正义根本不被追求的地方,凡构成正义之核心的平等在实在法制定过程中有意地不被承认的地方,法律不仅仅是非正当法,它甚至根本上就缺乏法的性质。
”[1]对这段话的理解,许多不同的学者都有不同的看法。
大致上,大家普遍认为这段话可以被拆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至“……以至于作为非正当法的法律必须向正义屈服”[2]为止。
这一部分被认为是“不可忍受性公式”,第二段则被认为是“否认性公式”。
阿列克西认为这两个分公式都关于对法的效力的否定,区别在于适用“不可忍受性公式”只须从客观角度进行考量,而“否认性公式”的适用则需探究立法者的意图等主观因素。
结合拉德布鲁赫公式谈谈对自然法的理解

结合拉德布鲁赫公式谈谈对自然法的理解
自然法是一种关于道德和法律之间关系的理论框架,它强调了道德法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在讨论自然法的理解时,我们可以结合拉德布鲁赫公式,这是一种用来判断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法律的方法。
拉德布鲁赫公式由德国法哲学家拉德布鲁赫提出,可以表述为“手不可伸向他人,除非是出于自卫或经过他人同意”。
这个公式强调了个
人自由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在自然法的理解中,我们可以将拉德布鲁赫公式应用于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首先,自然法强调了普遍性和客观性。
根据自然法的观点,道德和法律的原则是普遍适用的,不受特定文化或个人偏好的影响。
拉德布鲁赫公式强调了人们应当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这是自然法中普遍适用的原则之一。
其次,自然法强调了人的固有权利。
根据自然法的观点,人们天生具有某些不可侵犯的权利,这些权利是独立于政府或法律的存在的。
拉德布鲁赫公式提醒人们,个人的自由权利只能在出于自卫或得到他人同意的情况下受到限制。
这与自然法中人的固有权利的观点是一致的。
第三,自然法强调了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根据自然法的观点,道德和法律是密切相关的,但并非完全一致。
拉德布鲁赫公式可以被用来判
断特定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法律的标准。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是出于自卫或没有得到他人同意,那么这个行为可能违背了道德法律的原则。
总结来说,自然法是一种强调道德和法律普遍性和客观性的理论框架。
拉德布鲁赫公式提供了一种判断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法律的方法。
结合拉德布鲁赫公式,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自然法,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
拉德布鲁赫原则

拉德布鲁赫原则“拉德布鲁赫公式”是拉德布鲁赫在1946年发表的《法律的不法与超法律的法》一文中提出的,该文先从德国纳粹时期的几个案例谈起,其中一个著名的案例是“告密者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纳粹德国就颁布了《告密者法》,鼓励人们告发各种反希特勒、反纳粹的言论。
后来,一个妇女告发其丈夫有反纳粹的言论,导致其丈夫被判处流放。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该妇女受到审判,在审判时,她提出自己是根据《告密者法》而进行的告发。
拉德布鲁赫通过分析这几个案例,提出了著名的“拉德布鲁赫公式”。
这一公式其实可以用三句话概括:一是应当维护实定法的安定性,而不能随意否定其效力;二是实定法应当具有合目的性和符合正义性;三是如果实定法违反正义达到了不可容忍的程度,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属性。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拉德布鲁赫公式”的第一项规则其实是维护了法律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
这就是说,法律必须具有安定性,要尽可能地维持法律的效力。
从安定性出发,法律也应当具有统一性、平等适用性,不能随意曲解法律规则,否定法律规则的效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律就是法律”,法律效力与法的道德优劣无关。
拉德布鲁赫之所以强调法律的确定性,确实和德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尊崇法律的法治观念有直接的关系。
但“拉德布鲁赫公式”的第二项规则提出了合目的性和符合正义性的问题,这涉及法律的价值判断。
法律本身不是完全中性的,更不是一种技术性的工具,它也要贯彻一定的目的和价值,当法律不符合其应有的目的和存在的价值时,法律规则的有效性就应当受到质疑。
这实际上已经改变了法律实证主义的观点。
“拉德布鲁赫公式”的第三项规则认为,当实在法同正义的矛盾达到了“不能容忍的程度”,以至于法律已经成为“非正当法”时, 实在法就失去了它的法律有效性。
正义、安定性与合目的性这三种法律价值是法理念的三个不同作用方向,它们之间可能发生冲突。
所以,拉德布鲁赫认为,在“告密者案”中,《告密者法》本身的目的是不正当的,违背了人类的情感、良知,也违背了基本的正义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分钟法哲学拉德布鲁赫
第一分钟
对军人而言,命令就是命令。
对法律职业人来说,法律就是法律。
然而,当军人懂得命令的目的在于犯罪或违法时,他有义务和权利中止服从;但自从大约一百年前最后一批自然法学者从法学家群体中消逝以来,法律职业人就再也认识不到法律的效力和臣服法律的相同例外。
法律之有效,只因为它是法律;而且,只要在一般情况下有权力来贯彻执行的话,它就是法律。
对法律及其效力持上述观点(我们称之为实证主义学说),使法律职业人连同整个民族均无自卫能力,来抵抗如此专横、如此残暴、如此罪恶的法律。
(按:此处指希特勒统治的“第三帝国”法律)它们最终把法与强权等同起来:哪里有强权,哪里就有法。
第二分钟
有人想以下一句话来补充或取代上述的一段话:凡对人民有利的,
就是法。
这意谓着:任性、背约、违法,只要对人民有利,就是法。
这实际上是说:掌握国家权力者自认为对社会有益的事,独裁者每一次的突发奇想和喜怒无常的脾性,没有法律和判决的惩罚,对病弱者的非法谋杀,如此等等都是法。
还可能意味着:统治者的自私自利被当作为公共利益看待。
故此,将法与臆造的或杜撰的人民利益相提
并论,就把法治国家变成了一个不法国家
不,不是必须声称,所有对人民有利的,都是法;毋宁相反:仅仅是法的东西,才是对人民有利的。
第三分钟
法意图趋向正义。
正义不过是指:不管是谁,一视同仁。
如果谋杀政治对手的行为被推崇,谋杀异类的行为被愿求,以相同的行为对待自己志同道合之人,而处以最残忍、最羞辱的刑罚时,
这既不是正义,也不是法。
一旦法律有意拒绝去趋向正义,譬如根据任性承认和否认人权,那么这样的法律就缺乏有效性,人民对此就不承担服从的义务,法律职业人也就必须鼓起勇气,否定这些法律具有法的本性。
第四分钟
的确,除了正义,公共利益也是法的一个目标。
的确,法律,即便恶法也还总有某种价值——对法保持怀疑的价值。
的确,人的不完善性不会总能将法的三种价值即公共利益、法的安定性、正义和谐地统一起来。
故此,人们只能权衡:要么为了法的安定性而宣扬恶的法律、有害的法律或不公正的法律有效,要么因为法的不公正性或危害公共性而否认其有效。
必须给整个民族和法学家的意识本身深深打上这样的烙印:可能有些法律,其不公正性、公共危害性是
如此之大,以至于它们的效力,它们的法的本性必须被否定。
第五分钟
也有一些法的基本原则,它们的效力比任何法律规则更强而有力,以至于,一项法律,若与它们相矛盾,就变得无效。
人们将这些基本原则称为自然法或理性法。
确实,它们在具体方面还包含若干疑点,但几个世纪的努力已经塑造出了这样一个稳固的实体,而且广泛协调地融于所谓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之中。
至于说它们的某些方面,也还只能由于有心里的疑问而保持怀疑。
在宗教信仰语言里,相同的思想以圣经的两句话写下来。
其中一句写着:应当顺从掌握你们权柄的人。
另一句写着:顺从神,不顺从人,是应当的——这不只是一个虔诚的愿望,而且也是一个有效的法的规则。
不过,这两个圣经语句之间的紧张关系(张力)不能通过第三句话来化解,比方说通过箴言“恺撒的事当归给恺撒,神的事当归给神”来化解,——因为这句箴言使人对(神俗)界限表示怀疑。
更确切地说:应该诉诸上帝的声音来解决,而上帝声音只是面对特殊的情况在个人良心里向人宣示。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