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叙事策略

合集下载

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叙事策略分析

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叙事策略分析

2024.05《人生第一次》是由央视网出品的12集系列人文纪录片。

纪录片以“蹲守拍摄”的方式讲述了出生、求学、上班、告别等12个人生切面,生动勾勒了中国人不同的生活场景。

作为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从不回避沉重主题,而是坚持用乐观的视角记录人物的“温柔”故事,力求激发观众对人生维度和社会生存的深度思考。

《人生第一次》中充溢着中国人的文化共鸣,探究其叙事策略有助于文化自信的树立及传播。

一、叙事特征1.叙事视角。

托多罗夫(TzvetanTodorov )的叙事理论将叙事视角分为了内视角与外视角,并对叙述者的人称进行了分类。

热奈特(GérardGenette )在此基础上将叙事视角进一步分为无聚焦视角(上帝视角)、内聚焦视角与外聚焦视角。

他认为,聚焦并不像摄影那样直接,而是叙事的眼睛,把观众与影片连接在一起。

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主要采用参与式观察的视角,试图为观众呈现更为个体、真实的经历感受,从而促进对纪录片内质的理解。

碎片化叙事视角与全知视角也在片中多次使用。

参与式视角的使用主要表现为创作者在拍摄过程中,采用了近似田野观察的形式拍摄,在观察中体验,同时进行采访。

尤其是在单元集《买房》中,摄影师在拍摄准备买房的主人公时深受触动,一边拍摄主人公,一边与主人公互动。

于是导演便把摄像机对准摄影师,令摄影师从拍摄者转变为被访者,参与纪录片的叙述中。

碎片化的叙事视角主要体现在一个完整的故事可以被拆分为碎片化的故事片段,进而在一个单元集中用特殊的方式重构。

这个视角在整部纪录片中使用多次,例如第一集《出生》记录了多个家庭生产的过程以及不同家庭对新生儿的迎接状态。

创作者将这些故事打散,重新进行模块式组合,共同完成一个“大的故事”。

全知视角的使用主要表现在用客观公正的角度叙述故事,画外音的形式让碎片般的故事段落立体地集合、组织、建构,进而将整个故事完整清晰地呈现出来。

例如在《上学》这一篇章中,通过全知视角将幼儿园小朋友的日常状态一一展现出来。

复调循环的视域融合——解读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阐释策略和人文价值

复调循环的视域融合——解读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阐释策略和人文价值

86RESEARCH ON DOCUMENTARIES纪录片研究2020年伊始,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秦博,2020)在电视台及网络平台播出,相比同样聚焦社会人情的系列作品《人间世》(第一季,周全,2016;第二季,秦博、范士广、谢抒豪,2019)对医患关系的集中关注和生死一线的人性展现,《人生第一次》的人物、拍摄场景、故事内容更为丰富,在故事叙述中有更积极的价值导向。

《出生》《上学》《成长》《当兵》《上班》《结婚》《进城》《买房》《相守》《退休》《养老》《告别》十二个篇章把常规人生的节点借助镜头语言得以记录,而不同人物的个体经历扩大了传统的视域,使得个体和社会原本的“先入之见”在不同的视域融合,彰显了纪录片的“历史效果”。

主体性与客观性的相互融合,使作品的意义在时间距离和空间差异中得以凸显。

从出生到暮年,镜头拼接起的人生阶段在个体经验的碎片之外正是对整个人从阐释学角度较为全面的理解。

由于镜头的拍摄沉浸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记录”的意义就不再是简单的凝固和静止,它本身展现着一部分具体场景,同时和流动着的社会现实形成互动。

在这里,“人生第一次”的意义呈现为过去和现在的交叉延伸,原有意义不断发现,新的意义持续生成。

个人意识和社会视域融合,从他者映射到自我,社会包容了主体的差异,预示集体的走向。

“第一次”成为人生阐释的入口,在理解和接受中感悟人性光辉,打破既有界限,形成新的见解,达到新的艺术效果。

一、超越“前见”的视域融合自1926年格里尔逊提出纪录片这个概念开始,作为媒介艺术形式的纪录片已经走过百年。

虽然国内外没并有形成统一的概念标准,但从其形成发展来看,纪录片始终遵循真实的原则,根据自然中的现实选取素材,以客观的画面和技术手段完成“复刻”。

我国纪录片最开始结合画面解说的形式在复刻历史,内容大都聚焦在国家建设、战争记忆、社会事件等方面。

对于历史的执着使早期纪录片往往承担着宣教的作用。

以改革开放作为分水岭,我国的纪录片开始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纪录片《人生第一次 当兵》叙事策略分析

纪录片《人生第一次 当兵》叙事策略分析

影视动漫224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20世纪30年代,纪录片大师伊文思在他的笔记中写道,纪录片“需要有效地激励观众,并为他们提供积极的力量”。

军事题材纪录片承担着普及国防知识、展现人民军队作风、宣传国家形象的重任,在传播正能量上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采用适当的叙事策略,将能强化其传播效果。

一、纪录片简介《人生第一次》是央视网联合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及腾讯视频、bilibili、优酷视频等出品的12集系列人文纪录片,通过截取出生、上学、成家、立业等不同人生阶段的断面,观察不同人群在人生重要节点的“第一次”,以点带面,表达中国人的情感、面临的挑战、坚持的价值观,折射中国人的时代精神。

《人生第一次》第四集是《当兵》,2020年2月19日上线,片长40分30秒,片中两位主人公张书豪和徐龙在空降兵部队中经历无数第一次后,逐渐完成了从地方青年向空降兵的转变。

该纪录片的累计播放量已达3677.8万次,豆瓣平均评分高达9.2分,在华语口碑剧集榜上连续四周获得第一。

二、叙事策略分析大部分人对于叙事的理解都是“讲故事”。

诚然,故事及故事叙述者是任何叙事都必不可少的,纪录片的内在逻辑也基于此。

将《当兵》的叙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历史沿革探索军事题材纪录片的变与不变,有利于从不同角度折射军事题材纪录片的人文色彩和社会价值。

(一)引导型的叙述方式叙述方式,即纪录片的表达形式,直接关系到故事的呈现。

不仅叙事角度会左右事件的性质,叙述者在材料的取舍、组织乃至语态的运用上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故事的面貌和色彩。

军事纪录片在叙述方式上通常采取较为主动的姿态,会有意识地引导观众。

1.非聚焦型视角,完整把握故事内容视角指叙述者观察故事的角度,一般分为非聚焦型、内聚焦型和外聚焦型。

不同的视角承担着不同的功能,使得同一事件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构[1]。

我国军事题材纪录片一般采用非聚焦型视角,全方位观察故事和人物。

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叙事策略分析

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叙事策略分析

传媒论道96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叙事策略分析■ 梁 彤 江苏师范大学■ 李 翔 江苏师范大学〔摘 要〕中国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携手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联合推出纪录片《人生第一次》,该片以多元化的视角展现了当下中国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间节点,记录了一代人的成长历程和酸甜苦辣的生活百态,给予观众思考与人文关怀。

从叙事主题、叙事视角、叙事手法三个方面出发探讨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叙事策略,以期对人文社会类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构建有所启示。

〔关键词〕《人生第一次》;叙事主题;叙事视角;叙事手法《人生第一次》历时三年打磨于2020年年初与观众见面,节目上线即收获了观众的好评和热烈讨论,豆瓣评分高达9.2分,全网播放超4亿次。

《人生第一次》选取人生断面,时间上贯穿于“出生、上学、长大、当兵、上班、进城、结婚、相守、退休、养老、告别” 等不同的人生阶段,“勾勒出中国人鲜活的生活图景。

节目聚焦面对困境甚至生死抉择的普通人,却用温情细腻的笔触,描绘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①《人生第一次》在叙事策略上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将观众带入12个普通人的故事中,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将当下中国人的生活图景通过故事展现出来,通过记录个体的真实生活,为普通人赋予价值意义,从而引发大众的共鸣,寻求情感认同,激发观众对于人生的思考。

一、叙事主题:平凡人的高光时刻“记录每个平凡中国人的高光时刻”,该片总导演秦博这样介绍《人生第一次》的主题。

纪录片相较于电影、电视剧、短视频等其他影视作品来说,受众范围相对较小,也常给观众留下枯燥、缓慢的刻板印象。

真实性是纪实影像的本质属性,真实是打动观众最强大的武器,真实地反映生活、再现生活是纪录片的初心和使命。

正是因为观众能从片中人物里看到自己,看到真实的生活状态,看到焦虑、烦恼和乐观坚强的普通人,才能引发共鸣、收获感触,才能真正地感同身受。

(一)平凡人生的真实写照《人生第一次》记录了普通人人生中重要的“第一次”,从呱呱坠地、匆匆长大到结婚成家、优雅老去,导演用真实的记录展现了生命的轮回,其中的酸甜苦辣正是当下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国人所面临的抉择与烦恼的生活剪影,不同年龄层的观众均可以从中得到触动和共鸣。

人生第一次纪录片

人生第一次纪录片

人生第一次纪录片在人的一生中,会有很多第一次的经历。

无论是第一次离家独立生活,还是第一次上台演讲,这些第一次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和记忆。

而对于我来说,人生中最具有纪念意义的第一次经历,就是参与制作一部纪录片。

一、构思与策划这部纪录片的主题是“旅行与探索”,通过记录不同人的旅途经历,展现他们在旅行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我开始着手构思这部纪录片的内容和形式。

首先,我确定了一些基本要素:选取国内外各地的旅行者,不限于年龄、职业等,他们的旅行目的、旅行方式以及亲身经历在纪录片中都将被呈现出来。

在策划时,我还注重了纪录片的整体结构,通过多个故事线的串联,使整个片子更具有连贯性和吸引力。

二、拍摄与采访在确定了纪录片的框架后,我开始组织拍摄和采访工作。

首先,我考察了多个旅游景点,选择了一些风景独特、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作为拍摄地点。

在每个地方,我与参与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采访,了解他们的旅行故事以及他们对旅行的态度和感悟。

通过实地拍摄和采访,我试图还原每个人在旅行中的真实状态和情感表达。

三、后期制作拍摄完成后,我开始着手进行后期制作工作。

首先,我整理和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素材,并进行了剪辑和处理,保证每个场景的流畅过渡和画面质量。

其次,我配音和添加了背景音乐,以增强观众的观影体验。

最后,加入了一些文字说明和解说词,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每个参与者的思考和感悟。

四、首映与反响制作完成后,我安排了一次小规模的首映活动。

邀请了一些朋友和家人观看,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这也是纪录片第一次面世的时刻,我充满了期待和紧张。

观众们的反响超出了我的预期,他们被纪录片中的故事所触动,有的人表示自己也想要出发旅行,有的人则产生了共鸣。

五、人生的启示这部纪录片的制作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经验。

通过参与纪录片的制作,我学会了更深刻地观察和思考,了解了各种不同的旅行方式,也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更重要的是,我认识到旅行并不只是为了欣赏风景和放松心情,更是一次自我发现和成长的过程。

时代主题·民族精神·文化认同——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传播策略探析

时代主题·民族精神·文化认同——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传播策略探析

第37卷 第4期Vol.37 No.4 中州大学学报JOURNAL OF ZHONGZHOU UNIVERSITY 2020年8月Aug.2020 时代主题·民族精神·文化认同———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传播策略探析高 杰(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安徽合肥230601)收稿日期:2020-04-17作者简介:高杰(1996—),女,安徽六安人,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学。

摘 要: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从平凡日常中敏锐地捕捉到社会变迁和时代进程,使得作品以纪实内容表现出的深度超越了个体故事,它传递出的精神面貌与文化内涵投射到所有中国人,引发观众普遍共情,激发强烈文化认同感,对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传播有正面效果。

文章从题材选取、价值呈现、叙事风格、视听语言、审美情趣多个角度,探析《人生第一次》的传播策略。

关键词:人文纪录片;时代主题;民族精神;文化认同DOI:10.13783/j.cnki.cn41-1275/g4.2020.04.017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715(2020)04-0088-04 出生、上学、当兵、结婚、买房……每个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人生节点。

由央视网和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联合制作的系列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一次》,聚焦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通过记录12个真实而动人的“第一次”,勾勒出当下中国人完整的人生图鉴,展示中国人对于生命、生活的理解和态度,书写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与人生哲学。

该片于2020年1月开播后,在网络上掀起热烈讨论,收获优良口碑的同时,形成了广泛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

一、选题紧扣时代主题(一)反映民生热点《人生第一次》总导演秦博曾介绍这部纪录片是“记录每个平凡中国人的高光时刻”[1],所呈现的故事与社会现实相互映照,契合每位观众的生活。

从分集标题来看,影片采用的是线性结构,用12个篇章把人的一生按时间顺序串联起来。

《人生第一次》总结

《人生第一次》总结

《人生第一次》总结
《人生第一次》是一部讲述人生第一次经历的电影。

故事主要围绕着主人公们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第一次事情展开。

以下是对电影的总结:
1. 成长与挑战:电影中的主人公们在经历各种第一次时,面临了很多挑战和压力。

他们必须面对自己的恐惧、不安和不确定性,并努力适应新的环境和情境。

2. 情感的起伏:人生的第一次经历往往与情感相关,如初恋、亲密关系的建立和爱别离。

这些情感的起伏给主人公们带来了喜怒哀乐,同时也让他们更加成熟和理解自己。

3. 自我发现与塑造:第一次的经历帮助主人公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个性特点。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挑战,他们发现自己的潜力和热情,并逐渐塑造自己的身份。

4. 成功与失败:主人公们在第一次经历中也经历了成功和失败。

成功的经历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和动力,而失败则提醒他们要坚持努力并从失败中学习经验。

5. 友谊与支持:在电影中,主人公们的朋友和家人起到了重要的支持和引导作用。

他们在困难时给予了帮助与支持,增强了主人公们的韧性和勇气。

综上所述,《人生第一次》通过主人公们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第一次事情,展现了挑战、情感、自我发现、成功与失败以
及友谊与支持等主题。

这部电影提醒观众们在人生中的第一次经历中,要积极面对困难与挑战,并从中获得成长和成熟。

同时,电影也强调了友情和家庭的重要性,他们在人生旅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成功路径

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成功路径

传统的纪录片主要依靠电视进行传播。

随着新媒介及互联网的勃兴,受众的选择机会更加多元化,媒介接触趋向方便快捷的移动端。

这样的潮流给电视台的纪录片栏目带来了挑战。

不仅如此,在传统的栏目制度下,纪录片的制作缺少市场活力以及良性的竞争机制,而纪录片的传播又面临着无固定栏目、无固定播出时间,因而无固定受众的局面。

当今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为电视纪录片栏目带来了转型的机遇,如以项目制代替栏目制、新媒体社交平台吸引流量、台网联合传播等。

《人生第一次》就是以此生产出来的纪录片。

它是由央视网联合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出品的12集系列人文纪录片,2020年1月15日起每周三晚在央视网、东方卫视、腾讯视频、bilibili 及优酷视频播出。

一、多路径传播方式(一)台网联合+多平台播放迎合受众《人生第一次》出品方之一的央视网,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旗下的国家网络广播电视的播出机构,曾出品过《舌尖上的中国》《航拍中国》等优质纪录片,是中国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的网络视频播放平台。

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深入人心的国家品牌对于部分受众,尤其是对以中年、老年为主的受众群体至今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力。

背靠国家官方媒体———央视网,为这部纪录片增加了自身的光环效应,贴上了“主流”纪录片的标签,且增加了潜在的受众群体。

作为制作方的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在2019年4月形成了以工作室为核心的生产机制。

与过去体制内大规模纪录片团队的规章制度不同,新的生产机制让纪录片的生产团队更加自主、更加面向市场,拥有更公平的竞争。

《人生第一次》由秦博工作室创作。

该工作室整体风格偏向现实题材和自然类纪录片,相关作品在医疗、食品、自然环境、公益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其代表作品有曾引起热议的《人间世》《黑颈鹤》《食品工厂的黑洞》等。

这些优质作品都为该工作室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打下了粉丝基础,加上其成熟的机制、丰富的制作经验都为《人生第一次》的爆红提供了条件。

该纪录片不仅在传统媒体东方卫视播出,还在多个新媒体平台播放,如央视网、腾讯视频、优酷视频以及B 站。

纪录片创作形式的新探索——以《人生第一次》为例

纪录片创作形式的新探索——以《人生第一次》为例
5. 结语
《人生第一次》的制作团队秉承着“记录真实”的 态度去拍摄每个重要的“第一次”。当创作作品摆在观 众面前,我们仍被纪录片中平凡人的一生缩影所感动。 随着短视频的不断发展,纪录片的创作形式与内容应与 时俱进,立足于大众审美趋势、输出文化自信成为创作 的必然趋势。《人生第一次》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 做了一次大胆的创新,面对“纪录片模式化精致创作造 成观众的审美疲劳,应如何寻求突破改变现状”成为今 后纪录片制作首要思考的问题。
诗意化的表达是纪录片的一种美学风格,它用纪实
2.2 现实素材的处理与加工
的方式表达诗意,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导演在纪录片
纪录片的创作应在坚守“真实”原则的同时,还应
中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是无法从纪录片中摈弃的,题 将生活中的琐碎片段通过剪辑的处理方式去表现现实
材的选择、拍摄角度、剪辑合成,这些环节无一例外地 生活本身的节奏与诗意。在《人生第一次》中,剪辑多
通过半年时间对于张书
豪的拍摄,影片中呈现了
一个伞兵从训练、模拟再
到空中第一跳的过程。无
论是从人的成长还是时
间跨度的层面上,导演都
图1 《人生第一次》宣传海报
图2 第8集《买房》中摄影师以他者身份参与影片拍摄
在力求以纪录的方式最 大程度上还原纪录片的
真实之感,并试图挖掘真
2. 构建诗意化的影像表达
实琐碎中的美好从而上升到纪录片诗意的高度。
此画面在该集中虽然只停留了三秒钟,但这三秒 钟联系上下画面内容足以表达这些当兵人的内心独白 :
图5 栅栏外迎风飘扬的红旗
虽被禁锢但仍一腔热血。或许这就是导演的隐喻表达, 既生动地刻画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又透过隐喻的镜头表 达方式凸显人物的内心世界,纪录片的诗意也就是在这 种意境下得以生成。《人生第一次》就是在“诗化”和 “纪实”之间不断寻求平衡,纪录片的诗意也渐渐从纪 实当中产生。

请从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赏析纪录片《人生第一次》,阐述自己的教育观点

请从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赏析纪录片《人生第一次》,阐述自己的教育观点

请从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赏析纪录片《人生第一次》,阐述自己的教育观点
《人生第一次》是一部纪录片,记录了一群小学生在学校里的生活。

从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这部纪录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们的心理发展和学习行为。

首先,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们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父母和老师的关注和支持。

纪录片中,孩子们在学校里的生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们的心理发展,比如他们的情绪变化、自我认知能力的发展等。

此外,纪录片中孩子们的互动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们的社会发展,比如他们的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其次,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孩子们的学习行为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老师的指导和父母的鼓励。

纪录片中,孩子们在学校里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们的学习行为,比如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习惯等。

此外,纪录片中孩子们的学习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们的学习能力,比如他们的记忆力、思维能力等。

总之,从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看,《人生第一次》纪录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们的心理发展和学习行为,从而更好地指导孩子们的成长。

探析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微观叙事

探析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微观叙事

探析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微观叙事发布时间:2022-07-22T01:04:57.457Z 来源:《时代教育》2022年5期作者:相梦娜[导读] 社会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一次》聚焦人生主题,选取不同人群在人生重要节点的“第一次”相梦娜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300摘要:社会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一次》聚焦人生主题,选取不同人群在人生重要节点的“第一次”。

全片放弃宏大叙事,契合以人为本的创作导向,于细微之处呈现中国人真实的人生图景,以过渡节点式的“人生第一次”串联起了社会记忆,呈现出普通人平凡又特别的一生。

并通过微观叙事的方式完成差异化的表达,实现人生影像的“微距”建构,最终传递出纪录片的社会价值以及人文关怀。

关键词:人生;微观叙事;微观视角;人文关怀艺术传播的最终落点应该是人,纪录片叙事的最终目的也应该是为了影响人。

[1]12集系列社会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以“人生”为叙事主线,时间上贯穿“出生、上学、长大、当兵、上班、进城、结婚、相守、退休、养老、告别”等不同的人生阶段,以不同层次的视角呈现出他们的琐碎日常生活。

全片从细微之处出发,从叙事视角、叙事手法、叙事场景三个维度构建起了“由点及面”“以小见大”的叙事脉络结构,以充满温度的叙事方式还原社会真实记忆,从而引发大众的共鸣,寻求情感认同,激发观众对于人生的思考。

一、平民化的“微”叙事视角文艺理论家兹维坦·托多罗夫曾说过:构成故事环境的各种事实从来不是“以它们自身”出现,而总是根据某种眼光、某个观察点呈现在我们面前。

纪录片的叙事视角是指从何种角度入手去审视纪录片的整体,叙事视角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沉浸于纪录片的内容,更容易理解影片所表达的情感。

[2]《人生第一次》将镜头对准的不是这个时代有丰功伟绩的大人物,而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通过对他们日常生活的记录和阐述,展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相聚离合。

《人生第一次》总导演秦博曾介绍这部纪录片的主题:“记录每个平凡中国人的高光时刻”。

人生第一次读后感800字

人生第一次读后感800字

人生第一次读后感800字摘要:一、开篇引入1.提到观看《人生第一次》节目2.表达对此节目的兴趣和期待二、节目内容概述1.节目背景及意义2.节目主题及内容简介三、个人感悟1.从中学到的知识和经验2.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启示四、节目中的亮点与感动1.印象深刻的情节和场景2.感人至深的互动和故事五、总结与展望1.对节目效果的评价2.对自己未来的展望正文:《人生第一次》是一档深受观众喜爱的节目,它以真实记录的方式,呈现了不同年龄层的人们在面对人生重要转折点时的所思所想。

作为一名观众,我在观看节目后深受启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与无限可能。

《人生第一次》节目的背景和意义在于,人生有许多第一次,这些第一次往往对我们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节目中,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第一次:第一次上学、第一次找工作、第一次结婚等。

这些第一次都是我们成长的见证,也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节点。

通过观看这个节目,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从而珍惜自己的人生经历。

节目主题丰富多样,内容感人至深。

在节目中,我们看到了不同年龄层的人们在面对人生重要时刻时的勇敢与坚定。

他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够勇往直前,坚持到底。

这种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明白,只要我们有信念、有勇气,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我深感节目中的故事和人物给我带来了许多启示。

我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如何在困难面前保持坚定,如何珍惜身边的亲朋好友。

这些都是我从《人生第一次》中学到的宝贵知识和经验,它们将对我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节目中还有许多亮点和感动人心的时刻。

例如,当看到一位年迈的父亲亲手将女儿交给她的丈夫时,我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与深沉;当看到一个年轻的女孩在面临人生抉择时,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我为她喝彩,为她的勇气而自豪。

这些感人至深的场景和故事,让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更加感恩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叙事策略研究

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叙事策略研究

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叙事策略研究《人生第一次》是一部以青春期为主题的纪录片,该影片记录了一群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到的“第一次”经历,如第一次的恋爱、第一次的成人礼、第一次的离别等等。

这部影片在节目情感和剪辑手法上,融入了许多细节,打造了独特而温暖的叙事风格,引人入胜。

本文将对《人生第一次》的叙事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该影片采用了多种叙事手法,如大量采用镜头语言,辅之以音乐和文字介绍,以及对主题的深入探讨等方法来让观众深入地理解青春的框架和人生的价值。

其次,该影片融合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包括青少年们对于他们人生中最难忘的第一次记忆的回忆。

通过这些真实的故事,观众可以更好地感受到青春和生命的真正价值。

特别是,影片中茫茫人海中的每个个体都能够有自己的、独特的、值得被发掘的第一次,这一原则也引导了影片的剧情和次级主题。

第三,观众能够感受到,该影片精致的前后照应是重新创造人文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影片在制作方面,顺序布置贴近逻辑有序,映射画面也看来清晰明亮,观看者并不会因画面的重复或者口水多说,而显得难以消化。

其次影片还采取了各种手段来变换主题的质感和调性,让影片更好地表现出青春的光芒。

最后,影片的音效与叙事图像的相融合也是一大特色。

音效的采集与剪辑也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影片主题的精髓。

影片通过将音效与镜头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紧密且直接、可感知的人文与时光的共振,让观众更加真实的感受到了青春的价值。

综上所述,《人生第一次》拥有多种叙事手法,这是一个不断是寻找的对于青春时光的对答招呼,也引领了观众步入了人文情感与灵魂世界的话语发掘。

我们在欣赏这部影片时,既可以感受到青春的无私与纯真,也能够从中领悟到一些宝贵的生命价值。

通过影片的精湛叙事与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青春和生命的光芒。

此外,影片中还融合了许多启发性的元素,如独白、对话和场景推动等。

这些元素不仅能够让观众全面了解影片的情感和主题,也让影片变得更加有趣。

浅析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创作手法

浅析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创作手法

浅析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创作手法作者:朱青城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19期摘要:《人生第一次》是由央视网出品,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联合拍摄的12集人文纪录片,一经播出便获得一众好评,豆瓣评分高达9.2分。

本文从《人生第一次》的叙事手法、拍摄方式、视听三方面出发,对其创作手法进行解析,切实反映纪录片中人文关怀、价值引领和中国人精神特质的传递。

关键词:《人生第一次》;叙事;拍摄手法;解说词《人是第一次》选取十二个对于中国人而言最为重大的人生截面——出生、上学、成家、立业、养老等人生中不同的阶段,空间上分布于医院、学校、军队、村庄、工厂等不同场景。

12位导演蹲守拍摄和12位声音各具特色的讲述人的讲述,将人生的重要节点串联成一幅表现万千中国人的“人生图鉴”。

一、多元化的叙事手法(一)总体递进的叙事方式递进结构思维,是指通过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切入让结构单位的内容保持一种前后相继的逻辑、时间或空间关系的一种结构思维方式。

递进式叙事方式具有强烈的叙事逻辑性,以时间为轴线的递进式叙事方式,是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人物或事件进行有机的整理、组合。

《人生第一次》以“人”为探讨的目标,在创作之初的主题是“记录每个平凡中国人的高光时刻”,不难看出导演将生命线为时间轴,将十二个单独的人生断面串联起来,在《人生第一次》从生到死的线性叙事中,每个人生断面的主角不同,但又可将故事整体看作是一个人的人生,以达到影片整体代入感。

(二)有逻辑的并列叙事语法《人生第一次》由多个故事组成十二集系列纪录片,通常一集包括两到三个故事,这些故事中的人物通常出现在一个场景下,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构成可续性素材呈现在观众眼前。

第十集《退休》主要讲述了退休老人如何在老年大学中再次找回对生活的热爱、拥抱自己的生活。

在横向时间和纵向空间的的同一点下,三组人物并列的故事丰富了退休老人在老年大学学习生活的内涵。

这些故事没有孰轻孰重,以并列的的语法从不同的维度讲述,将实现遗憾、相伴和热爱的情绪注入此时此刻的人生节点,营造出立体的故事。

浅谈《人生第一次》叙事表达及视角阐述

浅谈《人生第一次》叙事表达及视角阐述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 浅谈《人生第一次》叙事表达及视角阐述巩梦晗(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摘 要: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联合央视网推出的大型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用镜头记录出每个个体人生的各个阶段,用细节构建出人生的图鉴。

本文将从本纪录片的叙事驱动上和平民化与他者的视角阐述上,对纪录片《人生第一次》进行进一步的阐述,探讨出此纪录片的创作规律。

关键词:叙事驱动;平民化;他者视角一、以“个体”构建“群像”:节点式的深度共情《人生第一次》以人生中不同阶段的“第一次”作为纪录片的主线,每集聚焦于生命中一个重要节点,通过“个体”对于生活经历的诠释与阐述,将“人生”这个庞大的命题拆解开来,构建起隐藏在个体背后国人的“群像”。

既展现了个体纵向的成长脉络,又触及到了横向群体的共通认知,立体化的串联起人生的重要篇章。

导演秦博采用节点式的观察记录,赋予人生节点以过渡性的仪式感,激发出观众对于生命的深度共情。

该纪录片不仅真实的再现了多元化不同群体当下的生活现状与人生态度,还展现了他们面对困难时的精神特质与勇气,在一次次经历中磨砺着对于生的渴望与坚持,这种现实表现的多样性是由个体性走向人性的立体呈现。

二、“情节”与“人物”:双重叙事驱动1.情节驱动:情节诱发叙事链条根据希拉·柯伦·伯纳德在《纪录片也要讲故事》书中提到的概念,情节驱动是指人物服从于那些建构起情节的事件,而在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中就通过设置一些诱发情节,构建起自己的叙事链条,从而推动叙事。

这种情节驱动往往是在一集的开端就设置一个“迂回”,埋下将在影片后段交代的信息或使观众希望循着这些“迂回”回溯以了解更多隐藏信息。

例如在第9集《相守》中,导演并没有一上来就展现江西省肿瘤医院的几对主人公是如何共患难的场面,而是先引出来一个位于医院旁的露天“抗癌厨房”,这里的老板以低价为癌症患者及家属提供火和锅具供其做饭,这样的一个诱发情节致使观众从另外一个借火的角度出发,通过主人公在做饭的间隙或笨拙或坚定的动作和神情中展现出他们对于亲人的相守的主题,同时抗癌厨房的老板和他的妻子两人毅然坚守做这件事二十年,何尝不是一种相守的隐层展现。

从存在主义思想看《人生第一次》的诗意三维

从存在主义思想看《人生第一次》的诗意三维

2020年12月第38卷第4期扬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Yangzliou College of EducationDec. 2020Vol.38,No.4从存在主义思想看《人生第一次》的诗意三维陈 丽(南昌师范学院,江西南昌330032)摘要: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以平凡的普通人为叙事对象,选取他们生命过程中的阶段性事件,展现人物鲜活自然的存在形态。

从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思想来看,《人生第一次》通过语言、人物形象、主旨意味三个维度有序构建了日常生活的诗意化叙事,以诗情、诗境、诗意激活人们日益钝化的生命感受,充分发挥了以艺 术关注生命存在并引导其走向诗意柏居的功能。

关键词: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存在;诗意中图分类号:J 90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6536(2020)04 -0021 -04On the Three Poetic Dimensions of The Firsts in LifeViewed from the Philosophy of ExistentialismCHEN Li(Nanchang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32,China)Abstract%B y taking ondinary people as the narative objects and selecting staged events in their life process,the viv­id and natural existence forms of tlie characters are presented in the documentary The Firsts in Life.F r o m H e i d e g g e r’s philosophy of existentialism,daily life is narated i n a poetic w a y in The Firsts in Life from such three dimensions as language,character image and subjective m e a n i n g.People’s increasingly inactive feeling of life is activated by poet­ics,poetic realm a nd poetry and the function of concerning life existence witli art and leading people to poetic dwell­ing is fully exerted in this worlds.K e y w o r d s:d o c u m e n t a r;The Firsts in Life;existence;poetry生命在时间中走过,于时间维度上刻下记忆,铸 就每个人不可重复的生命痕迹。

观看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心得体会

观看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心得体会

观看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心得体会观看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心得体会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观看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今晚为备课,看了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第一集:出生。

三十分钟的视频让我从头哭到尾。

为了女人们生孩子的疼,以及明知道疼到无法形容依然会选择孕育孩子,很多还不止孕育一个。

视频里要二胎的爸爸妈妈不是说要个孩子给自己养老,而是给老大作伴,互相有伙伴,人世间不那么孤单。

看着妈妈疼痛后顺利生出孩子,医生抱起来,宝宝全身白白的皱皱的,就想到安安出生时的场景,我没有戴眼镜,但朦胧中看到孩子身上白色一片以及随即听到孩子响亮哭声。

也顺带想起了那份痛到彻底的感受。

当时我就有一个信念:疼痛是一时的,加油,让宝宝平安降生,我可以做一个非常勇敢的妈妈,我要给宝宝做个好榜样。

所以最后缝针时,我也只是倒吸凉气,缓解和忍耐疼痛,想着难受的感觉一定会过去,而平安健康的宝宝才是最重要的。

视频里还有一个双胞胎妈妈,她本身就有病需要做手术,手术前夜她带着泪的'笑容很美,很坚强,她静静地,但浑身充满力量,她给双胞胎孩子取名叫“春和、景明”,在个人面临着巨大危险时,心中依然想的是孩子的明媚生命。

最后孩子平安降生,弹幕瞬间充满祝福声,混合着镜头内外的眼泪,真切的感受到弱女子在孕育生命方面的伟大(同时也表白伟大的医生们)。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

此时,二宝也在我腹内慢慢长大,看了这个纪录片和相关孕育类视频,我想我会更坚强强大,好好孕育抚育我亲爱的宝贝们,帮助来之不易的宝贝活出他们想要的样子,同时也感恩我的爸爸妈妈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养活我长大。

也敬畏天下每一个母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叙事策略作者:王佳茵来源:《传播力研究》2020年第10期摘要:《人生第一次》是央视网联合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策划推出的十二集系列人文纪录片。

节目通过蹲守拍摄,撷取了12个对中国人意义重大的“人生第一次”:第一次上学、第一次上班、第一次走进社会,从成家、立业到养老,许多“第一次”串联起我们人生的重要节点,描绘中国人真实的一生图鉴。

这部纪录片以平淡真实的叙事策略,在2020年开年脱颖而出。

关键词:纪录片;叙事策略;《人生第一次》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0-00-02一、故事化的叙事策略(一)配音演员深情讲述传统纪录片都是请专业配音老师解说,解说风格比较统一,专业化程度也很高,对于不同纪录片的解说背景,情绪也都是恰到好处地高低起伏,抑扬顿挫。

长期以来,大众看到的纪录片差不多都是那些熟悉的配音老师解说的,由于配音的标准化和过于完美性,观众已经很难从纪录片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了。

《人生第一次》作为一部充满人文情怀的纪录片,每一集都会请一名明星嘉宾,来到录音棚先对纪录片进行观看,在观看完每集拍摄的内容之后,作为“观后感”的讲述人去配音,更多的是要求他们有感而发,对专业性和完美性的要求有所降低。

在观看完纪录片之后,有的讲述人潸然泪下,有的则激动澎湃,在此感情基础上,再进行配音,这样的配音更加有代入感。

这样的配音,可以更好地在节目和观众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桥梁,实现一种交流和互动。

整个纪录片一共有十二集,每一集讲述的主题也是不同的,针对不同的主题,请来的配音嘉宾也是不同的。

例如在第一集《出生》这篇故事当中,请来的讲述人是演员涂松岩,他自己是有一个儿子的,看完之后就产生了共鸣,并且深有感触,感叹自己当时也能记录一下妻子的生产、儿子的成长状态该多好。

在这里,配音嘉宾同样作为父亲的角色,更能与纪录片中同样作为等待妻子生产的父亲角色产生共鸣,在有感情的基础上进行配音,更能打动观看者。

配音嘉宾作为与片子中的故事主人公拥有同样的情感经历,可以感同身受,所以配音不再流于表面,进而更能与观看者产生共鸣。

用亲身经历的感受进行配音,从而以真情融入,更能提高配音水平,使配音更贴近观众生活。

(二)剧情突破传统纪录片藩篱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拍摄对象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的核心就是真实。

在拍摄的过程中,客观记录被拍摄对象的行为行动,不过多掺入拍摄者的人为干预,是长期以来拍摄纪录片的宗旨。

但是在创作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掺杂创作者的主观想法,即使拍摄的过程是客观的记录,但是在后期的创造和编辑过程中,也会有创作者的思路在里面,并且纪录片所要传达的是创作者想反映的价值观、思想宗旨、人生感悟等,所以适当的主观介入是很有必要的,经过艺术的加工和创造,呈现在观众面前。

在纪录片第五集的故事《买房》当中,记录的被拍摄对象是一个哈尔滨姑娘在北京的北漂经历。

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初入社会,想在北京安家,但是在寸土寸金的北京是很不容易的,买房是中国人骨子里根深蒂固的大事,更何况是在北京买房。

作为同龄人的摄影师,在拍摄的过程中,一度与被拍摄对象产生共鸣,停止拍摄,作为共情对象出现在镜头当中,参与到被拍摄对象的讨论当中。

其实不仅仅是摄影师,在这里,摄影师的角色,其实和屏幕前观看的很多年轻人一样,都是当代社会年轻人的缩影。

还有另外一个例子,在第十二集《告别》当中,摄影师和被拍摄老太太的对话,更像是在日常生活中,长辈与小辈的对话,非常家常接地气,贴近生活,充满人情味。

摄影师作为幕后镜头的掌控者,以被拍摄对象的身份出现在镜头当中,是非常罕见的,但是在这部纪录片中,一点都不违和,更像是一座桥梁,一个代言人,拉近了观众和被记录对象的距离,这种打破传统纪录片的范式,在《人生第一次》这部纪录片中,运用这种创作方式,效果却是很不错的。

(三)结合剧情的BGM无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综艺节目,都有属于自己这部作品的片头曲片尾曲,《人生第一次》这部纪录片也不例外。

音乐是一部成功作品的点睛之笔,结合剧情的片头曲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纪录片,并且快速地融入纪录片的主题当中;恰到好处的插曲可以確切反映被拍摄对象的心境,所处的社会环境;而片尾曲则是整部作品的提炼和升华,情深意切的旋律可以使观众沉积在音乐营造的意境之中,达到音画合一的完美结合效果。

在这部纪录片的第二集当中,讲述的故事是《上学》,记录孩子们第一次入学,这种懵懵懂懂的第一次,充满小孩子的未知和期望。

孩子们对学校的好奇,对第一次接触这么多小伙伴的新鲜感,对离开家长的不舍等多种情绪,可以说是泪喜参半。

在这一集的结尾,选用的片尾曲就是歌手罗大佑的《童年》,对于这首歌,无论是我们这代人,上一代的人,还是当下的孩子们,都是耳熟能详的。

无论是歌曲的旋律,还是歌词内容,都非常契合这集的内容,好的BGM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结尾之处,更是能够让观众回味无穷,不断品味本集故事的内容,达到意犹未尽的效果。

二、快节奏的叙事策略(一)篇幅时长严格控制一部纪录片的制作过程是非常漫长而复杂的,因为很多拍摄的内容不像电影电视剧作品那样,有专门的剧情设计,剧本也是提前写好的。

在作品的拍摄过程中,电影电视剧作品可以科学合理地计算时间,拍摄的时长、拍摄的地点等都是人为可控的。

纪录片的拍摄充满了未知性和不确定性,在拍摄的过程中,没有人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只能流程性地记录要发生的事情,所以拍摄的时间周期是很长的。

据这部纪录片的导演秦博介绍,从策划到拍摄完成,一共经历了三年多的时间,每集故事都是通过很多天的蹲拍拍摄完成的,前期的拍摄素材量非常大,但是在后期的成片当中,制作组把每集的播出时长严格控制在三十分钟左右,对于素材的取舍和把握是对后期制作人员的一个巨大考验,而这部纪录片无疑是成功的。

在仅仅三十多分钟的时长中,观众完全沉浸其中,随着片中的人物有哭有笑。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下,每个人都离不开手机,移动观影成了现在很多人的不二之选。

三十多分钟的时间,对于学生党来说,不足一节课;对于上班族来说,占取的休息时间也非常少,足够满足人们的碎片化需求,不需要寻找大片的时间来观看,只要在闲暇空隙,就能够观看这部纪录片,时长控制的非常严格,在短时间内就能观看结束,令人回味无穷。

(二)故事独立,不受干扰《人生第一次》的导演秦博曾这样介绍这部纪录片:“记录每个平凡人的高光时刻”。

在这部纪录片当中,一共有十二集,每集的拍摄导演和拍摄主题都是不同的,拍摄团队深入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被拍摄群体,每个主题所拍摄的内容,与上一个故事、下一个故事之间都是没有联系的,这样的设计方式,不但使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更加方便,不会因为少看一集而导致剧情连接不上,并且对于拍摄导演来说,也有更大的自主性,独立的拍摄团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更好地传达给观众。

在纪录片播放的阶段,每周三更新的时候,在哔哩哔哩网站,每集的拍摄导演还会在评论区与观众互动,语气或轻松幽默,或印象深刻,叙说拍摄背后的花絮,使观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每集纪录片背后的故事,通过更深入地回忆和挖掘,与观众产生更好的互动。

其实在纪录片当中,每集主题独立、拍摄团队独立已经被运用很多次了,例如《舌尖上的中国》《人间世》等,采用的都是每集不同的导演、不同的拍摄主题进行创作,这种拍摄形式在现在的纪录片中非常常见。

相对独立的故事,在不偏离大主题的情况下,更好地诠释所要传达的价值观,多维度的视角也可以更好地诠释所要传达的人文内涵。

三、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一)身边日常事讲述群体故事前面的部分已经提到,在这部纪录片当中,每一集讲述的故事都是不同的,被拍摄对象也是不同的,但是每集所要传达的主题都非常明确。

通过一类人的故事,反映这一群体的特质。

每一集记录的都是生活中非常平凡的普通人,但是对于个体而言,却是每个人不平凡的第一次,通过讲述每一个普通中国人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以个人来反映相同社会群体的生活处境,以点见面,充满人文关怀。

像第一集的故事《出生》,被拍摄对象生产的艰辛、家人的焦虑、对新生儿的期盼等,对于观看的观众来说,或许已经经历过,或许正在经历,或许未来要经历的,都与每个人息息相关,通过作品呈现给观众的就是社会的千万面。

在对拍摄内容的选择上,每集故事都集中在一个主题上,选取不用的主人公进行拍摄,以不同的视角维度,真实展现生活现实,见证人生不同阶段,反映出来的是平凡中的美好。

对于影片当中不同的拍摄对象,反映的是不同的社会阶层,在这部纪录片中,观众总会在某个地方找到自己的影子。

或许片子呈现出来的只是一个个人的个例,但反映的却是群体的故事。

像第七集《进城》当中,记录的就是农民工到上海打工的点滴故事,尽管只是拍摄了王银花一人到上海的打工经历,但是在中国,每年离家务工的人成千上万。

(二)平实叙述中增添内涵紀录片的记录特点就是客观真实,在这部纪录片中,镜头通过含蓄的客观记录娓娓道来,每个故事动情却不煽情,十二集节目,每集节选的都是人生中的重点章节,对新生命到来的渴望,对初成长的期盼,对未来的期待,对前程的担忧,对婚姻的态度,对生死的思考……在纪录片的旁白处,讲述人的配音是非常平实的,没有刻意的煽情,温柔的语气中传递出来的是人间冷暖,艰难和美好。

在2020年的开年,新冠肺炎笼罩着中国,而在这部纪录片的呈现中,也致敬了伟大的医护人员和其他在抗击疫情中的逆行者们,平实却有深度是这部纪录片的亮眼之处。

在整个社会低气压的环境下,这样一部温暖人心的纪录片横空出世,抚慰的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

同时镜头的记录也非常真挚,没有过多的炫技,作为一部人文纪录片,通过镜头传达出来的是人生百态,对生活的种种态度,艰难中的浪漫和人间的美好善良。

四、结语温柔是世间最美好的事物,在纪录片最后一集《告别》当中,有这样一句话:“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所有真诚和美好,相聚相离,不过是一场轮回罢了。

这部纪录片以独特的叙事手法,诠释的是中国的时代背景,社会图景,在央视的加持下,这部纪录片以厚重的内容,诠释出中国人的精神特质,引导观众去思考不同社会群体的生存现状和生活态度,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